第5章:生產的性質與目的_第1頁
第5章:生產的性質與目的_第2頁
第5章:生產的性質與目的_第3頁
第5章:生產的性質與目的_第4頁
第5章:生產的性質與目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授課:涂曉今第5章生產的實質與目的

內容提要:

當作資本的貨幣和當作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是有本質區(qū)別的。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它體現(xiàn)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勞動力商品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它不僅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對貨幣轉化為資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在生產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用以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資本家的資本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轉變?yōu)樯a資料,另一部分轉變?yōu)閯趧恿?。它們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了,叫不變資本;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而且還生產出剩余價值,叫可變資本。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露了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惟一源泉,并為正確考察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表明剝削程度的是剩余價值率。資本家剝削工人有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日益成為資本家加強對工人剝削的主要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剩余價值學說,為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提供了一把鑰匙,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和爭取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剩余價值規(guī)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支配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發(fā)展和滅亡,決定著資本主義矛盾的全部發(fā)展過程。雇傭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經濟利益是根本對立的。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工資不過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不斷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勞動者發(fā)揮著主體作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依然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價值增殖,是為滿足勞動者經常增長的需要服務的,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手段。其價值增殖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勞動消耗。

5.1貨幣轉化為資本

5.1.1貨幣與資本

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個新資本,都必須以貨幣的形式出現(xiàn)在市場上,才能購買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力。所以,資本最初總是表現(xiàn)為一定數量的貨幣。但是,貨幣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只有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貨幣才轉化為資本。

當作資本的貨幣和當作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是有本質區(qū)別的。這種區(qū)別從靜態(tài)中看不出來,只有從動態(tài)、從流通過程,即從社會經濟聯(lián)系中,才能明顯表現(xiàn)出來。因此,要從流通形式入手考察資本和貨幣的區(qū)別。

作為貨幣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區(qū)別

作為貨幣的貨幣與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不同的。這表現(xiàn)在商品流通形式與資本流通形式的區(qū)別上。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貨幣—商品,用符號表示即W—G—W;

資本流通形式是: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即G—W—G′。

二者的形式、內容和目的都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前者從形式上看先賣后買,從內容上看是價值量相等的兩種不同商品相交換,從交換目的上看是為了取得使用價值;后者從形式上看是先買后賣,從內容上看是用貨幣換回更多的貨幣,其目的不是使用價值,而是增值價值。

相關鏈接:貨幣與資本的區(qū)別

第一,它們的流通形式、運動公式不同第二,它們的流通目的和內容不同第三,流通的主體和運動的限度不同第四,反映的經濟關系不同區(qū)別

貨幣流通資本流通

流通形式流通目的流通內容流通主體流通限度反映的經濟關系

W-G-W為買而賣商品交換商品有限交換勞動關系

G-W-G′為賣而買貨幣交換貨幣無限剝削關系

5.1.2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資本的流通公式是G—W—G′(貨幣——商品——貨幣′)。在這個公式中,前后兩端的貨幣是不同的量。從預付一定量的貨幣開始,經過一個流通過程,收回的是更多的貨幣。由于資本的流通公式G—W—G′最具資本運動的特點,集中概括了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和借貸資本等特殊資本運動形式的共同特點和最本質特征,即反映了資本在運動中增殖的共同本質,因此,馬克思稱它“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xiàn)出來的資本的總公式”。資本流通公式G—W—G′(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稱其為資本總公式)實質是一個矛盾的公式:一方面,貨幣資本在流通中發(fā)生了價值增值,產生了多于預付資本價值的價值;另一方面,按照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作為資本的貨幣在買賣過程中奉行等價交換原則,不能發(fā)生價值的增值。

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在運動中發(fā)生了價值增殖即△G(G′=G+△G)。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是同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的。這個矛盾表現(xiàn)在:按照價值規(guī)律,商品交換應按其價值進行等價交換,因而在流通過程中,無論是G—W,還是W—G,商品價值量都不會變化,也就不可能發(fā)生價值增殖。但是,資本總公式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價值量卻發(fā)生了變化,實現(xiàn)了增殖。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相關鏈接: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怎樣解決?

(為什么說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在于說明剩余價值是在什么條件下,從哪里產生的,也就是要說明貨幣到資本的轉化是怎樣實現(xiàn)的。

首先,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中產生。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無論是等價物交換,還是不等價物交換,都不能產生剩余價值。

其次,離開流通領域,價值也不能發(fā)生增殖。要是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之間沒有接觸,商品生產者只與他個人的商品發(fā)生關系,他能夠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但不能使價值增殖。同時,在流通領域之外,商品生產者既不能買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又不能銷售產品,他的貨幣就成了“死錢”,也就不會有什么價值增殖。

根據以上分析,剩余價值的產生,既不在流通領域,但又離不開流通領域。換句話說,貨幣到資本的轉化,必須在流通領域中,又必須不在流通領域中。這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的條件。

根據這個條件來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我們就要分析價值增殖究竟是從哪里發(fā)生的。首先,價值增殖不會發(fā)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因為這里的貨幣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實現(xiàn)商品的價格,其價值量沒有增殖。其次,價值量也不可能發(fā)生在W—G階段上,這里商品的價值量是已定的,也不會因為商品的出賣而增殖。最后,價值增殖必然是發(fā)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必須購買到某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比其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思考與應用: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剩余價值不能在流通領域產生,因為資本家買進、賣出商品按等價交換原則進行,不會發(fā)生價值增值。即使有的資本家賤買貴賣,或者會因為其它資本家運用同樣權利而失去意義,或者只是改變了價值增值部分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比例而已。

剩余價值又不能不在流通中產生,因為如果資本家不把貨幣投入流通,既不買也不賣,是絕對不會產生價值增值的。價值增值的發(fā)生是以資本家把貨幣投入流通為前提條件的。

但就資本購買商品(貨幣轉化為商品)、再賣出商品(商品轉化為貨幣)這兩個相聯(lián)系的價值轉換行為本身來看不會發(fā)生價值增值。價值增值顯然與貨幣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有關。其中生產資料作為生產手段,在生產使用過程中只轉移原有價值,不會帶來價值增值;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勞動過程,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超過自身價值的剩余價值。

資本總公式:G—W—G'

適用于產業(yè)、商業(yè)、借貸資本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等價交換與價值增殖的矛盾

資本總公式矛盾的解決條件:

“資本是不能從流通中產生”

A、等價交換不會發(fā)生價值增殖。B、不等價交換也不會發(fā)生價值增殖。

但“資本又離不開流通”

貨幣不進入流通進行買賣活動不會增殖。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解決:

勞動力成為商品。從下圖可以看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怎樣解決的GWAPmPG'W'資本循環(huán)公式5.1.3勞動力成為商品

勞動力,就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體中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馬克思說:“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p>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

勞動力要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勞動者是自己勞動力的所有者,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出賣勞動力與否是自主行為,而且出賣的只是勞動力一定期的使用權,不放棄勞動力所有權。

第二,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進行生產活動,因而沒有可能使自己的勞動取得獨立的存在形態(tài),只能讓渡自己的勞動力,與不屬于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進行生產。

勞動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由于勞動力是勞動者活的勞動能力。所以,生產與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以還原為生產滿足勞動者生存的生活資料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力價值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1)維持勞動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資料價值;(2)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勞動者養(yǎng)活家屬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價值;(3)是勞動者的教育訓練費用。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的勞動過程。這與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一般商品在使用過程中,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或轉換形態(tài),其價值或者隨之消失,或隨之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僅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大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正是對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購買,從而對勞動力使用價值的運用,才使得資本家的貨幣轉化為資本,實現(xiàn)價值增值。

相關鏈接: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

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樣,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也是在使用和消費過程中實現(xiàn)的。但不同的是,普通商品在消費和使用時,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價值也消失或轉移到新商品中去。如面包,滿足了人的充饑需要,實現(xiàn)了它的使用價值之后,其價值也就沒了;又如棉花被紡成棉紗之后,其價值也就轉移到棉紗中。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則不一樣,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就是勞動;勞動力使用價值的使用和消費過程,就是勞動過程本身。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力具有生產商品和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能力。勞動力不僅能創(chuàng)造出本身的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差額就是剩余價值。例如一個資本所有者花100元工資雇傭一個勞動力,勞動力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120元的價值,其中100元與工資相抵消,剩余的20元就是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即剩余價值)。5.2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一切商品生產過程都具有二重性:它一方面既是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而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勞動過程。但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不僅是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勞動過程,而且還是價值的增殖過程。因此,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5.2.1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

勞動過程的一般與特殊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勞動者借助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生產出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勞動。

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是:

工人在資本家監(jiān)督下為資本家勞動;勞動產品為資本家所有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5.2.2資本主義的價值形成過程

剩余價值的產生離不開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基礎,價值增殖過程不過是價值形成過程的延長。

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包括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兩個方面。所謂生產資料價值,主要是指生產商品時所消耗的原材料的價值和所磨損的機器設備的價值。由于這部分價值是工人過去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是已經物化的勞動,因此也叫做舊價值。工人使用機器設備,加工原材料所付出的勞動,是正在進行的勞動,同物化勞動相比較而言,稱之為活勞動。這種活勞動的消耗形成商品新的價值。生產資料價值即舊價值的轉移和新價值的創(chuàng)造,是同一個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同一生產者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是把已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價值保存下來,并轉移到新產品上去;作為抽象勞動,則形成商品的新價值。

相關鏈接:物化勞動和活勞動

商品價值包括兩方面:生產資料價值轉移而形成的價值和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生產資料價值是勞動者過去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是已經物化的勞動。因此,所謂物化勞動就是指凝結在過去的勞動產品(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中的人類勞動。物化勞動又叫死勞動、對象勞動或過去的勞動。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商品新價值是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所謂活勞動則是指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活勞動是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人類勞動。預付資本20元購買

G──W

A勞動力5元Pm生產資料15元棉花5公斤10元工具設備5元生產過程新產品……

P……W──G勞動6小時紡棉紗5公斤具體勞動6小時轉移舊價值15元售價20元抽象勞動6小時形成價值5元價值形成過程5.2.3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價值增殖過程

馬克思說:“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边@個“一定點”就是勞動者補償勞動力自身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價值增殖過程

是超過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勞動時間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預付資本35元購買

G──W

A勞動力5元Pm生產資料30元棉花10公斤20元工具設備10元

生產過程新產品

……P……W′──G′勞動12小時(延長6小時)紡棉紗10公斤具體勞動12小時轉移舊價值30元出售價40元抽象勞動12小時形成新價值10元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根據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對資本價值增值過程的考察可以分成兩個層次:

首先,是“到達一點”的價值形成過程,即預付資本價值的補償過程。雇傭工人與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商品生產勞動,一方面,工人用具體勞動作用于生產資料,在生產商品使用價值的同時,也把已經消耗或轉換形態(tài)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另一方面,工人在進行具體勞動的同時,耗費了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新價值。

其次,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

5.2.4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

通過對資本價值增值過程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可以區(qū)分為兩個部分: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內支出的勞動是必要勞動,剩余勞動時間內支出的勞動是剩余勞動。在必要勞動時間為自己勞動,再生產勞動力價值;在剩余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

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中生產的是自身勞動力的價值(用符號v代表),在剩余勞動時間內生產的是剩余價值(用符號m代表)。

5.2.5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采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種不同的形式,由于它們在生產剩余價值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馬克思把它們劃分為不變資本(用c表示)和可變資本(用v表示)。

不變資本(C)

不變資本,是指在剩余價值生產過程中,以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等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其價值只是一次或逐漸地轉移到新的產品中,不會發(fā)生量的變化,只是轉移生產資料的舊價值,所以叫做不變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是勞動得以進行和新價值借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雖然它本身并不能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但要使可變資本起增殖作用,就離不開不變資本。因此,不變資本是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產要素。

可變資本(V)

可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價值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了量的變化,使價值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

劃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依據和意義劃分依據:

兩種資本在剩余價值增殖過程中不同作用劃分意義:

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

相關鏈接:

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

馬克思運用勞動二重性理論,以資本的不同構成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為依據,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它說明剩余價值不是由不變資本帶來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生產的。第二,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真實程度。第三,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為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及其歷史趨勢奠定了理論基礎。

5.2.6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可變資本之上的一個增殖額。馬克思把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稱之為剩余價值率,用以反映可變資本價值的增殖程度。用c代表不變資本,v代表可變資本,m代表剩余價值,m′代表剩余價值率,則剩余價值率的計算公式為:

m′=m/v×100%

由于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所花費的時間又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與可變資本價值等價,而剩余勞動則生產剩余價值。所以,剩余價值率又可用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之比或剩余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時間之比來表示。

剩余價值率=剩余勞動/必要勞動

=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剩余價值率表示的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比較的相對量,而不是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剩余價值的絕對量通常稱為剩余價值總量,是指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剝削全體雇用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總和。剩余價值總量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剩余價值率的高低;二是雇傭工人人數或可變資本總量的多少。

剩余價值的絕對量

M=m/v·V=m′·V

剩余價值量

——即資本家對雇傭工人剝削的絕對量,它等于商品價值減去已耗生產資料價值,再減去可變資本價值。

公式為:m=W-(c+v)

參考資料:

資本主義國家剩余價值率的不斷提高

剩余價值率是雇傭工人受剝削程度的準確表現(xiàn)。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剩余價值率不斷提高。例如,美國整個工業(yè)的剩余價值率1889年為122%,1899年為128%,1909年為130%,1929年為186%,1939年為203%。五十年中提高了70%。二戰(zhàn)后,美國整個工業(yè)的剩余價值率繼續(xù)提高,1958年為237.3%,1968年為264.9%,1977年為280.8%,即在30年間提高了18.7%。隨著剩余價值率的提高,無產階級在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中所占的比重趨于下降,財富集中在資產階級的手中。社會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平等,使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以及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增大起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5.3剩余價值生產的基本方法

5.3.1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所謂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勞動日而絕對增加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以此種方式獲取剩余價值就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

如果必要勞動時間不變,勞動日越長,剩余勞動時間越長,剩余價值率越高,剩余價值量越大。

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6小時12小時15小時0

相關鏈接:為什么說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

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必須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降低勞動力價值。而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構成,因而就需要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所以,為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采取措施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由于與生活資料生產有關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也影響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提高這些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也能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隨著上述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活資料的價值便會下降,從而勞動力價值也隨之下降。隨著勞動力價值的下降,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

5.3.2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所謂相對剩價值就是在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使剩余勞動時間相對延長所生產的剩余價值。以此種方式獲取剩余價值就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

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6小時12小時3小時0思考與應用: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

進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關鍵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勞動時間。勞動力價值實際上是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因此,只要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就會降低,必要勞動時間就會隨之縮短。同時,在工人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中,也包含著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這些生活資料價值要降低,也要求相關生產資料的價值要降低。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只要同勞動力再生產相關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勞動力價值就會降低,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實現(xiàn)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在現(xiàn)實經濟運行中則是各個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思考與應用:

相對剩余價值與超額剩余價值的關系

個別資本家拼命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勞動力價值,而是為了使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以便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所謂超額剩余價值是指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比一般資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假定紡紗行業(yè)一般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水平為一個工人在12小時勞動日中生產20斤棉紗。20斤棉紗價值為30元,其中,生產資料價值為24元,工人勞動12小時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為6元。則每斤棉紗的社會價值為1.5元。該行業(yè)內某資本主義企業(yè)由于技術和管理水平較高,一個工人在12小時勞動日中生產40斤棉紗,其中,生產資料轉移價值為48元,工人12小時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仍為6元,即40斤棉紗的個別價值為54元,每斤棉紗的個別價值為1.35元。該先進企業(yè)按1.5元/斤這個社會價值來出售40斤棉紗,每斤棉紗比一般資本家多得0.15元的剩余價值,40斤棉紗共多得6元剩余價值。這6元就是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屬于相對剩余價值范疇。

個別資本家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思考???)為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沖動與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其他資本家也必須不斷改進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到整個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會價值降低,原來由商品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差額形成的超額剩余價值就會消失。這時,只有那些勞動生產率更高的企業(yè)才能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由于資本家普遍熱衷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超額剩余價值,會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結果使與工人生活資料的生產相關的商品價值降低,勞動力價值下降,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實現(xiàn)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無數資本家競相追逐超額剩余價值而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思考???)

相關鏈接: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第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只有把勞動日絕對地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之上,才有剩余勞動,資本家才能獲得剩余價值;只有勞動日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之上,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才有可能發(fā)生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實現(xiàn)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本質和結果是一致的,它們都延長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增加了剩余價值量,提高了剝削程度。

第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與生產技術不變,或生產技術發(fā)展緩慢相適應的;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生產技術的不斷變革為條件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所經歷的簡單協(xié)作階段,資本只能依靠延長勞動日進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階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機器大工業(yè)出現(xiàn)以后,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意義和作用越來越大。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因而只要能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總是盡可能地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

5.3.3加大勞動強度

用提高勞動強度、增加勞動的內涵量的辦法來進行剩余價值的生產,從形式上看,它壓縮了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似乎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但實際上仍然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因為,從個別企業(yè)看,增加勞動的內涵量和增加勞動的外延量具有相同的作用。勞動內涵量的增加,并沒有減少必要勞動和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它以工人勞動量支出的絕對增大來增加工人剩余勞動量,而使資本家獲得了更多的剩余價值,這等于變相的延長工作日,因而實質上還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不過,如果是一個部門,甚而一切生產部門工人的勞動強度都提高了,即勞動平均強度提高了,那么,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將縮短,剩余勞動時間會相應延長,因而也可看作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但由于這不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結果,因而由此產生的是性質起了變化的相對剩余價值。

5.4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

5.4.1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的意義

發(fā)現(xiàn)剩余價值,科學地論證剩余價值的實質和源泉,從而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闡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過渡性,是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政治經濟學史上的劃時代發(fā)現(xiàn)。

5.4.2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基本規(guī)律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追求剩余價值,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是擴大和增加對剩余勞動的剝削,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動力,這就是剩余價值規(guī)律,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

剩余價值規(guī)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支配著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發(fā)展和滅亡,決定著資本主義矛盾的全部發(fā)展過程。

相關鏈接:

為什么說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基本規(guī)律?

第一,剩余價值規(guī)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第二,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著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第三,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發(fā)展和滅亡的全過程。

綜上所述,剩余價值規(guī)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深刻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發(fā)展和滅亡,它在資本主義經濟規(guī)律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起著決定的作用。所以,剩余價值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

5.5資本主義工資

5.5.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勞動力成為商品。工人在出賣勞動力時,同商品所有者出賣商品一樣,實現(xiàn)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同時讓渡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但是,從表面上看,工人給資本家做工,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似乎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事實上,“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假象。因為工人出賣的是他的勞動力而不是他的勞動。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或價格,所以資本主義工資實質上是勞動力商品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態(tài)。

相關鏈接:

為什么勞動不是商品,工人出賣的不是他的勞動?

第一,如果勞動是商品,能在市場上出賣,它就應當像其他商品一樣,在出賣以前是獨立存在的,并且應當如同其他商品一樣歸商品所有者擁有(即應當屬于工人所有)。但我們知道,勞動是勞動者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工人出賣勞動力并在資本家的支配下進行工作之前是不存在的,工人不能出賣不存在的勞動過程。而當工人的勞動實際上開始的時候,它已不屬于工人,因此工人也不能出賣不屬于自己的勞動。第二,如果勞動是商品,它必然有價值。商品的價值是由它所包含的勞動量決定的,說勞動有價值,就要用勞動來衡量勞動的價值。這樣,價值的定義就變成為一種荒謬的同義反復。第三,如果勞動是商品,按照價值規(guī)律,在買賣過程中必須等價交換。假如工人在1個工作日內勞動8小時,創(chuàng)造100元的價值,資本家就應支付給100元工資。如果這樣,剩余價值就無從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不能存在。

5.5.2工資的形式

資本主義工資形式盡管名目繁多,但其基本的形式主要有兩種: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

計時工資,是按工人的勞動時間計算的工資,如日工資、周工資、月工資等。計時工資受工資量、工作日長度和勞動強度這三個因素的影響,只有對這三個因素綜合地加以考察,才能揭示資本家利用計時工資形式對雇傭工人剝削的實際程度。

計件工資是根據工人完成的產品數量或作業(yè)量支付的工資。計件工資是以計時工資為基礎的,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例如,在實行計時工資時,工人的日工資為30元,每日生產10件產品,在實行計件工資時,就按每件產品3元的工資來支付。

計件工資是最適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資形式。

參考資料:泰羅工資制和福特工資制

泰羅工資制是美國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在1884年提出的。它的基本內容是:首先,設計出一套最佳的工位設置、最合理的勞動定額、標準化的操作方法、最適合的勞動工具等,并從企業(yè)中挑出若干最強壯、最靈巧的工人,讓他們進行搬運生鐵和鏟煤試驗,以秒或幾分之一秒為時間單位,記錄他們每個操作所用的時間;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詳細分析研究,去掉所謂多余的動作,制定出操作規(guī)程和產量定額;最后,再根據產量定額,規(guī)定計件工資單價,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泰羅認為企業(yè)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為了實現(xiàn)資本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泰羅將工人的潛能利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實行泰羅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余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福特工資制是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首創(chuàng)的,并在1913年首先在福特汽車工廠采用。它的基本內容是:最大限度地加速傳送裝置的運轉速度,把整個生產過程組成流水裝配線,使各個工序的工人被迫跟上運轉迅速的傳送裝置,進行緊張的勞動,從而使工人在單位工資不變的條件下,勞動強度和勞動效率大大提高了。福特工資制使福特大發(fā)橫財,并在資本主義國家得到廣泛推廣。

5.6社會主義生產的性質和目的

5.6.1社會主義生產的特征

社會主義生產是聯(lián)合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勞動者共同利益而進行的生產。聯(lián)合起來的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使用生產資料、共同管理生產過程、共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