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課件_第1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課件_第2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課件_第3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課件_第4頁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江師范學院抽簽試講2010級歷史學2班:徐歡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第23課(1949—1955)第七單元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人教版高一《歷史1》必修材料: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周恩來曾滿懷義憤地指出:“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jīng)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周恩來傳》上卷聯(lián)系中國近代歷史,想一想周恩來為什么這么說?屈辱外交!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一)二戰(zhàn)后世界形勢的變化(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戰(zhàn)前后的社會主義國家二戰(zhàn)前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歐洲東部亞洲(中國,越南)美洲(古巴)二戰(zhàn)后,社會主義力量壯大二戰(zhàn)后,形成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世界地圖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2、二戰(zhàn)后,形成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最突出的特點)1、二戰(zhàn)后,社會主義力量壯大;3、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一)戰(zhàn)后世界形勢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zhàn)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資料回放:獨立、自主、和平(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將政府公告函告各國政府,表示新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毛主席宣布,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以及互相尊重領土等原則的任何外交政府,新中國都愿意與他們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式提出。(三)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方針“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一邊倒”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如何對待蘇聯(lián)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三大問題三大方針“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使新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按驋吒蓛粑葑釉僬埧汀笔紫仁乔宄蹏髁x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然后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耙贿叺埂敝袊谕饨簧蠄远ǖ恼驹谏鐣髁x陣營一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wèi)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于處于孤立地位。核心——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jīng)驗和共產(chǎn)黨的二十八年經(jīng)驗教給我們的,深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邊倒。積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經(jīng)驗,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墻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我們反對倒向帝國主義一邊的蔣介石反動派,我們也反對第三條道路的幻想。史海拾貝“一邊倒”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宣告了舊中國屈辱外交史的終結,從此我國徹底告別了半殖民地時代的屈辱外交。1、二戰(zhàn)后世界形勢的根本特點是()。A、民族解放運動高漲B、資本主義世界嚴重削弱C、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峙D、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鞏固測評C二戰(zhàn)后世界形勢的變化:社會主義力量壯大;兩大陣營對峙;民族解放運動高漲。2、新中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針中,哪一條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實現(xiàn)了國際交往中的獨立自主。()A、“一邊倒”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另起爐灶”D、團結世界各國人民C解析:“另起爐灶”使新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拓展延伸:“一邊倒”倒向哪邊?實行“一邊倒”的原因是什么?探究問題:

“一邊倒”倒向哪邊?實行“一邊倒”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從國際形勢、“一邊倒”外交政策內(nèi)容、國家利益方面進行思考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新生的中國需要鞏固政權,各方面都需要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敵人,蘇聯(lián)曾是中國革命的盟友捍衛(wèi)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一)與17個國家建交(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建國第一年,新中國就同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背景:建國初,美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jīng)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1、建國第一年,新中國就同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2、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間:1950年2月14日。意義:《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對于加強中蘇兩國的友誼和合作、保障新中國的國防安全與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義。建國后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1)1953年朝鮮停戰(zhàn)后,國際形勢趨于緩和。(2)為爭取國際局勢的進一步好轉和為國內(nèi)即將展開的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創(chuàng)造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中國政府以主動的姿態(tài),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3)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3、主要內(nèi)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提出:1953年12月,周總理首先提出。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周恩來總理會晤緬甸總理吳努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日內(nèi)瓦會議(1)時間:1954年(2)內(nèi)容:討論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簽訂《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nèi)瓦公約》。(3)影響: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日內(nèi)瓦會議

2、萬隆會議1、時間:1955年2、會議內(nèi)容:3、特點:4、結果:

2、萬隆會議(1)、方針:“求同存異”——針對帝國主義對會議的的破壞而提出的。(2)、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并提出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在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推動下,會議最終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的合作宣言》?!叭f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間友好合作的精神。

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中國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外交聯(lián)系。

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wèi)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通稱為“萬隆精神”。5、影響: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第一次提出“求同存異”思考:求同存異的方針中,“求同”是指什么?“存異”是指什么?求同:共同的經(jīng)歷,即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和統(tǒng)治,同時希望解除殖民主義的奴役和災難。存異:指各國可采取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策。小結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思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成果:1、與17個國家建交;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4、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為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課要旨: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實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當時和以后的國際關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新中國初期,中國政府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及時鞏固: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