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復習資料_第1頁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復習資料_第2頁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復習資料_第3頁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復習資料_第4頁
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與德育工作基礎知識復習資料【教育心理學】第一章緒論1.學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學校情景中的學與教2.學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①對學校教育現(xiàn)象的心理學結識;②學習的基本理論;③各種類型的學習;④學習的遷移、保持、遺忘;⑤影響學習的重要心理要素;⑥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測量、評估。3.學習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意義:有助于我們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加對學校教育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理解;②學校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專業(yè)教師的基礎;③有助于科學地總結教育教學經驗;④提供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4.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從192023美國桑代克創(chuàng)建《教育心理學》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㈠初創(chuàng)時期(192023~20世紀2023代):重要是桑代克理論占據統(tǒng)治地位,出現(xiàn)行為主義、格式塔、兒童心理學;㈡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50年代):體系越來越寵雜,但無真正突破;㈢發(fā)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80年代):發(fā)展顯著,出現(xiàn)了幾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論:①布盧姆:《教育目的分類》、《人類的特性與學習》,提出”掌握學習”的理論;②布魯納:《教育過程》,提出”認知學習”的理論;③加涅:《學習的條件》,是學習分類的權威;④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提出”故意義言語學習”的理論;⑤安德森:現(xiàn)代行為主義教育心理學專家,1974年與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學:教和學的科學》。5.簡述學?,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勢:①學和教的問題成為中心問題;②認知心理學進一步學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視學習過程中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方面的統(tǒng)一;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增長。6.學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必須具有嚴厲性、嚴格性、嚴密性①觀測法:直接觀測被試者某種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②調查法:通過其他有關材料,間接了解被試者的心理活動;③教育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已取得的顯著成績和豐富的經驗,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總結;④自然實驗法:在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變更某些條件,以觀測被試者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⑤實驗室實驗法:在特設的心理學實驗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變更某些條件,以觀測被試者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⑥臨床個案法:對學校學與教的個案作祥盡的觀測、評量與操縱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現(xiàn)代心理學的教育觀第一節(jié)對學校教育的心理學結識一、教育與學校教育: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必須從促使個體心理發(fā)展入手。廣義的教育是指有系統(tǒng)地影響人的心理發(fā)展的一切方面。學校教育特指在課堂情景中重要通過上課完畢的教育。二、學校教育對學生個體發(fā)展影響:學校教育過程的核心或實質就是塑造或改變學生的個體經驗組織或認知結構。㈠影響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個體的社會化:指個體逐漸接受一定社會或群體所規(guī)定的知識經驗、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體系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的過程。㈡影響學生個體心理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的兩條基本發(fā)展趨勢:①終身教育;②自我教育三、教學與課:㈠什么是教學:指企求誘導學習的一種活動系統(tǒng)或工作制度。㈡什么是課:是教學的基本單位,指在一定期間內,教師和學生互相作用達成教育目的。它涉及三個要素:一段時間、教師和學生、師生互相作用。㈢有效教學的指標:①清楚而明確的組織教材;②清楚的闡述學習目的;③有目的地選擇和安排適當?shù)膶W習活動;④學生從事創(chuàng)建性的活動;⑤師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快樂的氣氛;⑦有對工作的嚴厲認真感;⑧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相尊重;⑨個別學生得到照顧。第二節(jié)學生和教師一、學生群體心理特性:㈠學生及學生群體:1.正式的學生群體:指根據上級正式文獻或學校內部規(guī)定而建立的各種學生群體組織;學生班集體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組織的指令性;③成員發(fā)展的相近性;④活動的整體性和獨立性相結合;⑤伙伴關系的平等性;⑥教師的影響性。優(yōu)秀學生班集體的形成過程:組建、形核、形成、發(fā)展。2.非正式的學生群體:指既沒有正式規(guī)定建立,也無需批準,由有關學生自愿組合而成的學生群體。①非正式學生群體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空間因素、類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補性、儀表;②非正式學生群體的類型:正面型、悲觀型、中間型、破壞型;③非正式學生群體的特點:群體內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賴性、有較突出的領袖人。㈡如何了解非正式學生群體:莫雷若的社會測量法:①填寫調查表(問卷);②根據調查結果制出矩陣表;③根據矩陣表繪制網絡圖。㈢如何看待和解決學生非正式群體:認可,了解,研究它,因勢利導,對的解決,引導其發(fā)揮積極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悲觀作用,避免出現(xiàn)破壞性后果。用非正式學生群體特點增強正式學生群體素質;②精心做好悲觀的非正式群體成員,特別是領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悲觀作用,爭取轉化為積極作用;③對破壞性團伙,堅決拆散。二、教師心理:㈠教師角色:角色是社會生活中所經常進行的那些典型行為的概括。教師角色:①教員;②學生模仿的楷模;③課堂管理者;④辦事員;⑤團隊活動領導者;⑥公共關系人員;⑦學習與學習者;⑧社會心理工作者和臨床心理學家;⑨父母;⑩權威人物。㈡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作用:美國,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對學生的盼望可以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有助于學生的進步。㈢教師管教學生的誤區(qū):①對學生言行的規(guī)定不妥;②以大量繁瑣的反復或無效的活動取代有效的學習;③過高估價獎勵和處罰的作用;④缺少解決問題行為的技巧;㈣課堂上的”講臺效應”:課堂上,臺上臺下師生雖處同樣的客觀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卻各不相同,如臺上老師掃視學生,自己并不覺得在刻意盯著聽講者,但每位聽講者也許感到老師在專門看自己。㈤教師角色的心理特性:愛學生,盼望學生健康成長;②意志堅定,善于支配感情;③學習愛好濃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強烈;④思維靈活,注意客觀分析;⑤觀測敏銳,善于了解學生。㈥合格教師的心理品質:1.教師應具有的能力:①課堂教學能力;②組織班集體能力;③了解或研究學生及進行家長工作能力。2.表現(xiàn)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①忠誠教育事業(yè),穩(wěn)定的專業(yè)氣質;②穩(wěn)定的情緒,良好的師生和同事關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樂觀、活潑的信格;⑤公正不自私。㈦優(yōu)秀教師的品質和技能:①優(yōu)良的課堂教學行為;②理解學生。(虛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觀性);③與學生的有效交際;④理解自己。㈧學生心目中的教師:抱負的;最不歡迎的:㈨教師教學中的不良習慣:㈩課堂師生交往的心理學策略與技巧:1.課堂師生交往的性質和特點:①是一種正式交往;②是一種代際交往;③是一對多式交往;2.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心理學原則:①不要把教師的需要理解為學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師的焦急和不良情緒轉移給學生,防止對學生的偏見;②發(fā)明安全而溫暖的課堂氣氛;③正常的師生關系要有分寸,應以公認的渠道為限。3.課堂師生正常交往的教師條件。4.課堂的促進師生交流的技巧。5.課堂交往障礙:①課堂語言障礙;②課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礙;③角色地位障礙;④交往技能障礙;⑤課堂結構障礙;教育心理學資料:第三章教育目的和教師發(fā)展的心理學分析第一節(jié)教育的目的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以人為中心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現(xiàn)代學校教育應支持的普遍價值觀:①認可與社會相結合的人權;②重視社會公正和民主參與決策及國家事務的管理;③對文化差異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寬容態(tài)度;④關心別人;⑤團結互助精神;⑥事業(yè)心;⑦發(fā)明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對環(huán)境保護和可連續(xù)發(fā)展要有責任感。學習的四個層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訓;③學會如何學習;④具有特殊的學術能力、體能和藝術能力。學習的三重目的:①學習技能和有關特定科目的知識;②培養(yǎng)綜合概念技能;③培養(yǎng)個人技能和態(tài)度。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目的的三個基本支柱:①學會認知;②學會做事;③學會生存。二、布魯納的教育目的觀:①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猜測的價值和改善的也許性;②發(fā)展學生運用”思想”解答問題的信心;③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推動力,引導學生獨自運用各種題材;④培養(yǎng)”經濟地使用思想”。⑤發(fā)展理智上的忠誠。第二節(jié)教師發(fā)展的方向一、教師的責任: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教師提出的規(guī)定:1.對師德提出了更高規(guī)定。(要有事業(yè)心、責任心、進取心)。2.對教師的能力和作風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時代色彩的規(guī)定。(要有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崇高的情操、豐富的想像力)。二、未來學校中的師生關系:1.教師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導和顧問;2.并非所有教育都在學校中進行。三、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化和人性化方向:專業(yè)化:①不僅要勝任所擔任的教學工作,具有相關學科的較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更能知道如何了解、關心和教育學生,如何運用和協(xié)調各種主客觀條件,以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有利環(huán)境。(即專業(yè)能力)。②教師應遵循符合其職業(yè)的道德準則和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在思想和行為上作學生典范(即職業(yè)道德)。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義態(tài)度。(愛惜、關心、體貼)。第三節(jié)教學目的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一、有關概念和背景:教學過程:指通過師生互相作用,使學習者的行為朝著教學目的規(guī)定的方向,產生持久的變化的過程。教育目的群體系:教育目的→課程目的→單元目的→學習目的。學習目的: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作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也稱行為目的)。泰勒,當今學習(或行為)目的之父。二、教學目的的心理功能:㈠啟動功能;㈡導向功能;㈢激勵功能:激勵作用=效價×盼望;㈣聚合功能三、教學目的的選擇標準:①價值性標準:指目的對于需要滿足的意義;②也許性標準;③低耗性標準;④豐富性標準;⑤就高性標準。四、編寫教學目的的基本規(guī)定:馬杰,1962年,《程序教學目的的編寫》提出學習目的三要素:㈠說明具體的行為;(做什么)。㈡說明生產上述行為的條件;(怎么做)。㈢指出評估上述行為的標準;(做得如何)。改善的學習目的描述:(A,B,C,D模式學習目的)。確教學對象;(Audience)。②通過學習后,學習者應能做什么,即行為;(Behaviour)。③上述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即條件;(Conditions)。④規(guī)定評估上述行為的標準;(Degree)五、教學目的的具體編寫方法:㈠對象與行為描述:行為的描述應具有可觀測特點;描述行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動賓結構短語。㈡條件的表述:條件是指學習者表現(xiàn)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等因素。涉及:①環(huán)境;②人;③設備;④時間;⑤信息;⑥問題的明確性。㈢標準的表述:標準是指作為學習結果的行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標準要具有可測性)。六、教育目的分類理論:一般將教學目的分類為:認知的情感的、心因動作的㈠認知的教學目的分類:1.知識(了解、對信息的回憶);2.理解(用自己語言解釋信息);3.應用(將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4.分析(分解知識,找出之間的聯(lián)系)5.統(tǒng)合(將各部分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整體);6.評審(根據一定標準判斷)。㈡情感的教學目的:柯拉斯沃的分類法:情感的教學目的五個程序1.接受;2.反映;3.評價;4.組織;5.價值的性格化。㈢心因動作的教學目的1.整個身體的運動;2.協(xié)調細致的動作;3.非語言交流;4.言語行為。教育心理學資料:第四章認知和社會發(fā)展與教育第一節(jié)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般原理一、發(fā)展的概念:發(fā)展是指隨著生理年齡的推移,作為經驗和內部互相作用的結果而在個體的整個體系內產生機能構造上的變化過程。(發(fā)展是不可逆的)。成熟重要是指由于受遺傳制約的強烈內部過程的變化而產生的機能構造上的變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二、發(fā)展的方向與順序:身體運動的發(fā)展方向具有同神經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從控制靠近頭部的運動向著控制更遠的腳步發(fā)展,叫頭尾梯度。從身體的中心部向末梢部發(fā)展,叫近末梢梯度。三、發(fā)展的一般趨勢:㈠綜合的分化:發(fā)展的最本質的傾向表現(xiàn)為分化與整合的過程。㈡平衡化:各個活動和結識彼此聯(lián)系整合成為一個整體而系統(tǒng)化后,個體的動作就逐漸取得了相對穩(wěn)定的平衡。㈢概念化:兒童的動作逐漸不受個別的具體狀況支配,能概括地、抽象地運算課題情境所包含的種種因素間的功能關系。(有動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㈣社會化:㈤個性化:四、制約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因素:㈠遺傳與環(huán)境:對一切的機能發(fā)展可以直接觀測測量到的,都是由遺傳素質同環(huán)境條件互相作用的結果所產生的反映。環(huán)境是作為實現(xiàn)遺傳因素的閾限值而起作用一種因素。㈡成熟與學習:在發(fā)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決定因素,成熟條件不具有的學習是無效的。“印刻”說明經驗和學習對于發(fā)展過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洛倫茨)。㈢社會環(huán)境因素:㈣學校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fā)展起重要作用,表現(xiàn)在:充足運用兒童作用的遺傳素質,對其心理發(fā)展施加積極影響;②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是有選擇性的;③能影響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方向和水平。㈤主觀能動性因素:五、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性:①乳兒期(0-1歲)②嬰兒期(1-3歲)③學齡前期(3-6,7歲)④學齡初期(6,7-11,12歲)⑤學齡中期(11,12-14,15歲)⑥學齡晚期(14,15-17,18歲)兒童心理年齡特性具有:①穩(wěn)定性(并不經常發(fā)生主線變化);②可變性(并非固定不變和完全相同)??勺冃允墙^對的,穩(wěn)定性是相對的。第二節(jié)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論及教育意義一、皮亞杰認知發(fā)展論的基本原則:人從他過去的生物方面繼承了兩種的行為傾向①組織:促使過程系統(tǒng)化和組成連貫的傾向;②適應:調節(jié)環(huán)境的傾向。平衡:是一個自我調節(jié)機制,有助于成長中兒童的世界概念趨于連貫穩(wěn)定,使經驗中的不一致性成為可理解的東西。同化:兒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與現(xiàn)有的行為模式,即圖式一體化過程。同化不是導致一個人的圖式的變化,而是給原圖式增添新的內容。順化:當碰見的刺激不能與兒童原有的圖式配合時,兒童就會求助于順化,即改選本來的圖式或發(fā)明新的圖式,以適應這個圖式。順化可導致人的圖式的發(fā)展產生變化。同化說明成長,是量的變化,順化說明發(fā)展,是質的變化。二、認知發(fā)展的分期:(一)感覺運動階段(0-2歲):認知活動的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經驗上,重要心智活動為感官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二)思維準備階段(2~7歲):開始以語言或符號代表其將經驗的事物,其認知活動為身體的運動與知覺經驗。(三)思維階段(7~11歲):能從具體經驗或從具體事物所獲得的印象作合乎邏輯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為綜合、追溯、組成)。(四)抽象思維階段:①思考為假設與演繹的;②思考為命題的思維;③思考為組合性分析。三、皮亞杰兒童心理認知發(fā)展論的教育意義:①心理及教育測驗專家可據此編制新的智力測驗;②課程專家應據此設計各級學校的課程;③教師可據此配合教學與學生的智能。第三節(jié)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及教育意義一、艾里克森論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的核心理論是新生論原理。二、心理社會性的各個階段:1.信任對不信任(0~1歲);2.自主對羞怯,懷疑(2~3歲);3.積極對內疚(4~5歲);4.勤奮對自卑(6~11歲);5.同一性角色混亂(12~18歲)6.密切和團結對孤立(成年初期);7.發(fā)明性對停滯(成年中期);8.完善對厭惡和絕望(老年期)三、艾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期理論的應用:與其對不良人格防微杜漸,不如積極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從嬰兒開始,依次培養(yǎng)信賴的人格,發(fā)展自動的人格;發(fā)展積極的人格;激勵勤奮的人格;發(fā)展安全的同一性;發(fā)展親切近人的人格;提供享受完整人生的環(huán)境。第四節(jié)柯爾柏格的道德發(fā)展論一、道德發(fā)展的由來:柯爾柏格指出道德發(fā)展為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道德經驗重于道德環(huán)境。二、道德發(fā)展的分期:認為道德發(fā)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自我中心和關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則去關心別人的福利進行的。(一)水平A:前習俗階段:第一期:處罰與服從的定向;第二期:操作與關系的傾向。(二)水平B:習俗階段:第三期:人際關系與認同的定向;第四期:權威與社會權力控制的定向。(三)水平C:后習俗階段:第五期:社會契約合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則傾向。三、柯爾柏格道德發(fā)展理論的應用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須根據各時期道德觀念發(fā)展的特性而實行;2.初期兒童教條式的說教,忽略兒童對權威的見解與需欲的滿足,易導致道貌岸然實則功利橫行的現(xiàn)象;3.不要”亡羊補牢”,而應”趁熱打鐵”。第五章學習基本的理論第一節(jié)概述學習理論是學校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論。一、什么是學習(潘菽):廣義: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狹義:特指人類的學習,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地,積極地,積極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學習特點:1.學習要有變化的發(fā)生。(內隱的:認知心理派,外顯的:行為主義派)。2.學習導致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3.學習導致的變化自身并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映傾向所致。4.學習導致的變化自身并不具有價值意義,學習并不等于進步。5.學習是行為變化的過程,而非僅指學習后表現(xiàn)上的結果。學習也許等于表現(xiàn),也也許小于或大于表現(xiàn)。教育心理學資料:第六章學習的遷移、保持和遺忘第一節(jié)學習的遷移一、什么是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表現(xiàn)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現(xiàn)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互相影響方面。二、學習遷移的種類:1.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2.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悲觀的影響;3.順向遷移:先前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4.逆向遷移:后繼的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5.垂直遷移:難易不同的兩種學習之間的互相影響;(又分由下至上和由上至下兩種)。6.水平遷移:難易相同的兩種學習之間的互相影響。(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三、學習遷移的簡樸測量:四、學習遷移現(xiàn)象的理論解釋:1.形式訓練說:主張遷移要經歷一個”形式訓練”過程才干產生。(其基礎是官能心理學)。2.共同要素論:一種學習之所以能促進另一種學習,是由于兩種學習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學習遷移的產生與共同要素關系密切,且大體成比例。(桑代克)。3.概括化理論: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則就可以完畢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賈德)。4.關系理論:認為頓悟情景中的一切關系是獲得一般訓練的主線東西。(苛勒)。五、影響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1.學習情境的相似性;2.學習材料的性質;3.學習活動的多樣性;4.原學習純熟和理解限度;5.年齡特性;6.智力水平(即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六、學習遷移的促進:1.合理的安排課程與組織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強調理解;3.課內課外練習結合,提供應用機會;4.提供學習方法的指導(如防止功能固著現(xiàn)象,指導使用比較方法等);5.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如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克服定勢思維)。第二節(jié)學習的保持和遺忘學習從側面看分為:學習(即識記)、保持和再現(xiàn)(即回憶和再認)三個階段。一、傳統(tǒng)的遺忘和保持理論:(一)遺忘的重要規(guī)律:1.遺忘和保持曲線:德國,艾賓浩斯,用無意義材料進行保持進程的研究表白,保持率最初急劇下降但漸趨穩(wěn)定。在學習1小時后,僅保持40%左右,一天時,降到2/3,6天后,趨于25%左右。2.保持內容的質變和歪曲:剛學到的事物,在記憶上是一個整體,通過一段時間后,逐漸分解為片段,回憶時需重組片段,但會用舊經驗中類似的記憶片段填補間隙。(如畫蛇添足,美女傳成豬八戒)。3.記憶恢復:即學習后間隔一定期間測得的保持量比學習后立即測得的保持還高的現(xiàn)象;(二)遺忘產生的因素:1.生理因素;2.記憶痕跡衰退(即消退理論);學習會改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除非定期地使用復述信息,否則這種信息就會逐漸衰退,直到消失;3.干擾:隨著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輸入和歸類,提取線索就越困難,由于互相之間存在干擾;干擾涉及前攝克制和倒攝克制,前攝克制指以前學的內容干擾以后學的內容,倒攝克制指以后學內容的干擾以前學的內容。(三)克服遺忘的傳統(tǒng)策略:1.注意營養(yǎng)和健康,防止大腦創(chuàng)傷和心理障礙。(即要有健康的身心)。2.加強記憶信心,提供快樂的學習經驗。(即要自信、積極)。3.理解記憶,合理記憶。4.復習。5.過度學習:即在達成最低限度領略后,或達成勉強可以回憶的限度后,對某一課題繼續(xù)學習。6.記憶術:即通過表象化、結構化和組塊化來提高記憶能力。(有環(huán)境聯(lián)結法,連鎖法,數(shù)文變換法)。二、動機遺忘理論(弗洛伊德,也稱壓抑理論):即認為對自己很重要的信息易被記住,而對自己也許引起痛苦或不快的信息就不大也許記住。三、記憶信息加工模式理論:(一)三種記憶轉化模式: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記憶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覺登記(或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結構成分組成:編碼:指把短時記憶信息改變成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過程。組塊:指在記憶過程中把許多小單位組合成較大單位的信息加工過程。檢索:通過編碼組織過的信息,可按一定規(guī)律進行提取。(二)加工水平模式:克雷克-洛克特模式: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僅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異,記憶隨著加工的深度而增長,記憶是一個加工的連續(xù)體,而非一系列不同的階段。四、故意義保持與遺忘理論:(一)同化論關于故意義保持和遺忘的基本假定:1.新觀念a同原有觀念A互相作用的產物是A'a';2.學習的初期保持階段:A'a→A'+a'(即A'和a'可以分離),在后期保持階段a'的分離強度逐漸下降,達成某個閾限值后,不能運用,即不能回憶和再認,遺忘便產生。即a'還原為A'了。3.認知的組織原則:認知的簡化。(二)兩種故意義遺忘(還原)的過程:1.下位學習中的遺忘(還原)過程:2.上位學習中的保持和遺忘過程:(三)故意義遺忘的利弊:1.對下位學習的利弊:2.對上位學習的利弊:(四)影響故意義遺忘的重要因素:1.學習階段的因素:①原有的認知;②學習的態(tài)度;③學習者的個性;④學習的速度和方法。2.保持階段的影響因素:①學習的穩(wěn)定和清楚性;②新舊知識聯(lián)系非人為性;③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方式。3.再現(xiàn)階段的影響因素:①情境(是再認還是回憶);②學習者再現(xiàn)時的態(tài)度。(五)故意義遺忘理論的應用(即意義):1.解釋認知按層次組織的趨勢:故意義遺忘理論揭示出兩條原則:①新的觀念向舊的穩(wěn)定的觀念還原;②較具體的觀念向概括限度的觀念還原。由下到上的知識組織形式叫逐漸分化,各種觀念之間的聯(lián)結叫綜合貫通。2.解釋和證明故意義保持的優(yōu)越性;3.解釋記憶恢復現(xiàn)象;5.解釋呈現(xiàn)材料與回憶材料的差異。第三節(jié)認知結構與遷移和保持一、什么是認知結構:一般指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廣義的是指某一學習者所有內容和組織,狹義的是指某一特殊知識領域內的觀念內容和組織。二、認知結構變量:個人的認知結構在內容和組織方面的特性稱為認知結構變量,它決定每個人的認知結構特點。(奧蘇貝爾)影響遷移和保持的三個認知結構變量:1.可運用性;2.原有起固定作用觀念的穩(wěn)定性和清楚性;3.新舊觀念的可辨別性。三、操縱認知結構重要變量的策略-運用先行組織者的教學技巧:1.什么是先行組織者:指在故意義接受學習中,呈現(xiàn)正式的學習材料之前,使用學生可理解的語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導材料。教育心理學資料:第七章不同類型的學習第一節(jié)知識的掌握教師、學生與知識是傳遞系統(tǒng)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掌握:即占有傳授的知識。分理解、鞏固、應用階段。一、什么是知識:1.知識的心理實質:識:是事物的屬性或聯(lián)系在人腦中的反映,也是客觀現(xiàn)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間接傳遞:指知識傳遞必須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體)進行。傳遞知識的唯一途徑是間接傳遞。詞與語言是傳遞知識的重要媒體。2.知識的心理存在形式:知識是以某種觀念而存在的。知識:反映事物的外部屬性與外部聯(lián)系的知識。知識: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與內部聯(lián)系的知識。3.知識的本源和作用:獲取知識方式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方式。直接經驗:在生活實踐中親身的心理活動獲得知識。間接經驗:不通過親身實踐,而通過書本獲得知識。知識是人的活動定向的工具。二、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能力:是個人完畢活動的能量。廣義的能力:指生理能力(即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即后天能力)。狹義的能力:指心理能力,涉及智力能力和結識能力。能力是包容了知識、技能的更高一級概念,知識和技能是構成能力的要素。三、知識掌握的過程:(一)知識的理解:1.理解:是個體逐步結識事物的種種聯(lián)系、關系,直至結識其本質、規(guī)律的一種思維活動。理解是鞏固、應用知識的基礎。2.理解種類:①言語理解②事物意義理解;③事物類屬理解;④因果關系理解;⑤邏輯關系理解;⑥事物內部構成、組織的理解。3.理解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釋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發(fā)明性理解。4.促進理解的方法:①通過直觀教學,提供豐富感性材料。有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言語直觀。②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概括水平。③運用變式和比較突出事物的本質特性。變式就是變換各種直觀材料或事例的主觀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質特性。④通過語言明確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內容。⑤使知識具體化,通過應用加深理解。⑥使知識系統(tǒng)化,進一步理解教材。⑦指導學生自學。⑧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區(qū)別進行指導。(二)知識的鞏固:1.什么是知識的鞏固:知識的鞏固是指對所學知識的持久保持。①學習是積累知識的前提②知識鞏固是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準備;③知識鞏固是知識運用前提。2.知識鞏固的途徑:①提高學習的自覺性;②提倡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③合理使用記憶方法;④合理地組織復習。(三)知識的應用:1.什么是知識的應用:指把知識用于解決作業(yè)和實際生活中的課題。2.知識應用的重要形式:①用所學知識解答口頭或書面作業(yè)題;②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操作的課題。3.學生知識應用的一般過程:①審題:分析課題,掌握課題的任務和條件,形成有關課題的映象;②通過聯(lián)想,再現(xiàn)有關知識;③使當前課題與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課題類化;④作出解題判斷并向實踐轉化。4.影響學生知識應用的重要因素: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和鞏固限度;②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③課題的性質;④動機與情緒。第二節(jié)技能的形成一、什么是技能:是通過練習而自動化了的動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動方式。二、技能的種類:1.動作技能:是以機體外部動作或運動占主導地位的技能。2.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維主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的。三、影響技能形成的因素:1.起點行為:指學習者學習技能開始前的狀況,即準備狀況。2.學習技能的動機。3.技能的性質。4.教師示范和說明狀況。5.與實踐結合的限度。6.強化的狀況。四、動作技能的形成與培養(yǎng):(一)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1.認知和定向階段;2.初步掌握完整動作階段;3.動作協(xié)調和完善階段。(二)動作技能的培養(yǎng):1.明確練習目的和規(guī)定;2.依據技能的種類、難易,選擇不同的練習方法;3.有效地運用觀測和表象;4.充足運用練習反饋的強化作用。五、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養(yǎng):(一)智力活動的階段(蘇聯(lián):加里培寧):1.活動的定向階段;2.物質活動與物質活動化階段;3.有聲的外部言語階段;4.無聲的外部言語階段;5.內部語言階段。(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標志:1.智力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逐漸聯(lián)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2.思維活動表現(xiàn)出靈敏性、靈活性、深刻性和廣闊性3.內部言語的進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較少。(三)智力技能的培養(yǎng):1.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fā)教學)。2.掌握解答各類課題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構。3.使智力技能的應用有廣泛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技能遷移的能力。六、練習過程的規(guī)律:練習曲線:練習的進展往往有起伏,很少筆直前進,可以用一條曲線形象地表達出來。(一)練習曲線的一般趨勢:1.練習成績(速度、準確性)的逐步提高;2.高原現(xiàn)象:在技能形成過程中,一般在練習的中期出現(xiàn)進步的暫時停滯現(xiàn)象。高原現(xiàn)象產生的因素:①知識和方法的障礙;②思維障礙;③情緒和身體障礙。3.練習成績的起伏現(xiàn)象:在技能的形成過程中,成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進步時而快時而慢的現(xiàn)象。其產生的因素:①客觀條件發(fā)生變化;②學生主觀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二)練習曲線的個別差異:第三節(jié)解決問題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一、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發(fā)展的核心是學習者思維活動的發(fā)展。(一)解決問題的歷程:1.發(fā)現(xiàn)問題;2.分析問題;3.提出假設;4.驗證假設。(二)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重要心理因素: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2.能否對的地選擇和組合有關原理規(guī)則;3.言語指導;4.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個別差異。(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1.培養(yǎng)學生積極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2.問題的難易應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3.指導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創(chuàng)設必要的問題情景;4.提供較富余的時間和適當?shù)淖杂?5.鼓勵學生驗證答案,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教育心理學資料:第八章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第一節(jié)學習動機一、什么是學習動機:就是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一切活動都產生于需要。學習動機強弱的重要標志是活動水平和指向性。需要結構層次:生理和組織的需要(生存、安全)→關系和社會的需要(歸屬、尊重)→成就的需要(知識、理解)→審美的需要。學習目的:是學生進行學習所要達成的結果。二、學習動機與學習積極性: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可以通過學生的注意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意志狀態(tài)進行考察。學習動機是學習積極性的核心內容,學習積極性是學習動機的具體表現(xiàn)。三、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主導因素。一般來說,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是一致的,動機好效果則好,動機差效果也差。學習效果也會對學習動機產生促進或克制作用。四、學習動機的分類和體系:1.從動機的來源分為:外來動機和內在動機;2.從動機的內容分為:對的的動機和錯誤的動機;3.從動機的遠近和起作用的久暫分為:間接的、長遠的動機和直接的、短近的動機;4.其他分類:遠景性的與近景性,主導性的和輔導性的。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產生因素:學習愛好、成就和交往動機。學習愛好:即學生渴求獲得知識與進一步結識世界的積極傾向。成就動機的強弱與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影響志向水平的重要因素:①家庭的盼望和規(guī)定;②過去的成績;③能力與自信心;④與人對比效應。交往動機影響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積極性。五、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一)加強學習目的教育,發(fā)揮目的激勵作用;(二)引起心理上的不擬定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三)通過獲得成功的機會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四)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愛好應注意五點:①知識的準備是學習愛好產生的基礎;②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愛好;④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⑤在教學中要將直接愛好和間接愛好互相結合。2.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①做也許獲得成功的事;②激勵學生產生對學習的盼望心理;③使學生產生快樂感;④進行難度適中的教學;⑤教學要保持新鮮感。(五)運用學習反饋和學習評估:反饋:指某一系統(tǒng)將信息輸出后,將其作用的結果返回原系統(tǒng),用以控制調節(jié)它所輸出的信息。(六)運用學習競賽和獎懲激發(fā)學習動機:(七)與學生簽訂協(xié)議:(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技巧。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的條件:1.當學生具有學習動機而未被激發(fā)時,激發(fā)學習動機需要它在學生的整個學習動機結構中居重要地位;2.學習必須勝任學習任務;3.學生應有學習成功的盼望。第二節(jié)學習的注意和感知狀態(tài)一、學習注意狀態(tài):注意狀態(tài)是指學生心理活動對學習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狀態(tài)。注意分無意和故意注意兩種。學生注意的組織和培養(yǎng):1.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故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故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和條件:①對學習的目的任務有明確的理解;②能用堅強的意志與干擾作斗爭;③根據目的任務有計劃地組織活動;根據以上規(guī)律,教師應注意:①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2.充足運用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引起和保持無意注意因素和條件是:①客觀刺激物的特點;②學生自身的狀態(tài);③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教師要充足運用上述規(guī)律,做到:學內容要新奇有趣,難易適當;②教學方法要直觀形象、靈活多樣;③盡量避免那些分散學生注意的因素,發(fā)明有助于集中學生注意的情境;④嚴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過度疲勞3,交替使用故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二、學生對教材的感知:對教材的感知,就是通過各種感覺和知覺觀測有關事物、聽取言語說明、閱讀文字符號等,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過程。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1.對的應用直觀教學:直觀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通過感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手段。直觀教學類型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在直觀教學中要使對象從背景中突出,必須遵循三個規(guī)律:差異律、活動律、組合律。2.培養(yǎng)學生的觀測力:學生感知教材的的效果和觀測力有密切的聯(lián)系。觀測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的知覺過程。①觀測力的品質:A.目的性;B.條理性;C.敏銳性;D.精確性;E.細微性。②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測力:A.必須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的目的、任務;B.在觀測前要做好有關知識的充足準備,并訂出周密的計劃;C.有計劃、系統(tǒng)地訓練學生的觀測技能和方法;D.啟發(fā)學生觀測的積極性,養(yǎng)成勤于觀測的好習慣;E.運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參與多種實踐活動;F.指導學生做好觀測記錄,對觀測的結果進行整理和總結。第三節(jié)學習中的疲勞和焦急一、什么是疲勞:疲勞是人們連續(xù)學習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種現(xiàn)象,可以分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生理疲勞是疲勞在生理上的反映,心理疲勞是疲勞在心理上的反映。二、疲勞與學習效率:疲勞與學習效率成反向關系,即人越疲勞,學習效率越低??捎瞄g接法或直接法測定疲勞。三、防止學習疲勞的一些措施:1.防止過重承擔,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與執(zhí)行符合衛(wèi)生規(guī)定的作息制度;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愛好,改善教學方法;4.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適當注意休息和營養(yǎng)。四、焦急與學習:(一)什么是焦急:焦急是指一個人的動機性行為碰到實際的或臆想的挫折而產生的悲觀不安的情緒體驗狀態(tài)。焦急可分為:正常焦急、低度焦急和高度焦急。(二)常態(tài)與壓抑下的理智活動:常態(tài)下學生可以用理智反映解決的問題,在壓抑下卻表現(xiàn)出理智不能發(fā)揮作用。(三)焦急對學習影響:1.對于機械的學習或不怎么困難的故意義接受學習與發(fā)現(xiàn)學習,焦急是有促進作用的。五、學生的襲擊性行為與課堂管理:1.課堂管理應積極指導而不是悲觀的防范;2.教育在先,獎懲在后,多獎少罰,多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心理學資料:第九章學生的個別差異與教育第一節(jié)性別差異與教育一、學習中常見的性別差異現(xiàn)象(一)小學階段男女生間無顯著差異1、一般智力無差異。2、學業(yè)成就上有差異。(二)中學以上男女間差異顯著第二節(jié)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一)稟賦優(yōu)異兒童:1.什么是稟賦優(yōu)異童:指智力測驗獲得智商140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測驗中有突出表現(xiàn)者,或在發(fā)明能力測驗得分超群者。2.稟賦優(yōu)異兒童的心理特點:(二)稟賦優(yōu)異兒童的教學策略:1.加速制教學策略:指在學習內容上相同,只是加速加速教學進度,縮短其修業(yè)年限。2.充實制教學策略:指提供較多或較難的教材。①水平充實:指增長內容而不增長難度;②垂直充實:即增長難度;3.特殊班級制教學策略:①固定特殊班級制:指大部分時間接受特殊教材與教學活動,小部分時間參與一般性質教學活動;②彈性特殊班級制:大部分時間參與一般性質教學活動,小部分時間接受必要的特殊教材與教學活動。二、智能局限性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一)智能局限性兒童的類型及其特點:智能局限性:指心理發(fā)展期間所顯著表現(xiàn)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與缺陷性的適應行為。智能局限性兒童的分類:①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間;②可訓練者:智商在25~49之間;③保護對象:智商在25以下。(二)智能局限性兒童的教學目的與教學原則:三、學習困難兒童的特點及教育:學習困難:指在理解或使用語文方面,顯示基本心路歷程的失常。其特性:①不能就席端坐;②端坐不動;③顯示其他癥侯。學習困難兒童的教學措施:行為修正法。四、情緒困擾兒童的特點與教育:(一)情緒困擾兒童是指經常為莫名其妙的緊張與焦急所困擾。(二)情緒困擾兒童的教育:1.特設教室計劃;2.生活空間會談法。五、因材施教的運用原則和策略(見第八章)。第三節(jié)認知風格和認知類型的差異與學習認知風格:指學生加工信息時習慣采用的不同方式。認知風格的三個特性:①是學生的理智特性;②是描述的是那些在時間上相對穩(wěn)定的過程(即一致性);③是學生在完畢類似任務始終表現(xiàn)出這種穩(wěn)定性(即持久性)。幾種認知風格:一、場依存與場獨立:把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大者稱為場依存。把不受或很少受環(huán)境因素者影響稱為場獨立。場獨立者對數(shù)學和自然學科感愛好。可用隱圖測驗法區(qū)分場依存與場獨立。二、整體性策略與系列性策略:該種認知風格分類表白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一種適合學生自己偏好的學習風格來學習的機會。三、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類別的廣度”是衡量求異與求同思維的個別差異的一個尺度。四、沖動型思維與反思型思維:五、內傾與外傾。教育心理學資料:第十章教學設計與課堂管理中的心理學原理第一節(jié)課堂管理的心理學原理及策略一、課堂管理的錯誤理解:1、學生愈安靜則學習效率愈高;2.教師的權威建立在學生對其命令的絕對服從;3.學生的行為代表其品德。二、教師管理的弊端(見第二章第二節(jié)):1.對學生的言行規(guī)定不妥;2.讓學生娛樂或忙碌以取代學習;3.對處罰的功效評價過高;、4.缺少解決問題行為的技巧。三、課堂教學的心理氣氛:(一)課堂心理氣氛的定義:心理氣氛指群體在共同活動表現(xiàn)出來的群體占優(yōu)勢的比較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課堂心理氣氛重要指課堂中某種占優(yōu)勢的態(tài)度與情感的綜合表現(xiàn)。(二)課堂心理氣氛的類型:根據課堂上的注意狀態(tài),情感狀態(tài),意志狀態(tài),定勢狀態(tài)與思維狀態(tài),可將課堂心理氣氛提成積極的、消積的與對抗的三種類型。(三)影響課堂心理氣氛的因素:1.教師的教學;2.課堂的領導方式;(權威式、放縱式、民主式);3.校風與班風;4.師生人際關系;5.班級的規(guī)模。四、課堂教學的管理技巧:(一)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的因素:1.學生對教學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尋求其他剌激;2.學生學習過于緊張、困難、膽怯失敗,從而產生挫折與焦急,進而尋求發(fā)泄;3.希望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或為了獲得在群體中的地位。(二)問題行為的解決與課堂管理技巧:1.使用信號制止不良行為;2.鄰近控制;3.提高學習愛好;4.使用風趣;5.安排余暇;6.勸離課堂;7.移除誘因;8.提出規(guī)定(三)運用強化技術管理課堂:(正強化)五、良好課堂管理的重要原則:1.以積極的指導為主,以悲觀的管理為輔;2.培養(yǎng)良好行為在先,獎懲管理在后;3.師生共同制定也許達成的行為標準;4.采用民主式領導,培養(yǎng)學生群居共處的合作態(tài)度;5.改善解決問題行為的知能與技巧,以他律為始,以自律為終。6.減少導致不良行為、校內及校處剌激因素。第二節(jié)有效教學的設計一、什么是教學設計:是一種實行教學系統(tǒng)方法的具體的可操作程序。二、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1.分析教學對象;2.制定教學目的;3.選用教學方法;4.開展教學評價。三、教學設計過程及其組成部分:1.學習目的的分析;2.教學內容分析;3.教學對象分析;4.學習目的的編寫;5.教學策略的設計;6.教學媒體的選擇;7.教學評價。四、教學設計工作的特點:教學設計工作具有系統(tǒng)性、具體性、靈活性等特點。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辦法,加以實行并由此進行修改,直到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方法的過程。五、教學設計的應用:教學設計的應用可分為宏觀和微觀的層次。六、關于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設計研究應在以下四處范疇內進行:1.設計結果范疇;2.背景范疇;3.經驗范疇;4.組織化知識范疇。七、如何完畢具體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應根據學習目的的性質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最持教學設計應靈活,突出重點。八、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1.集體授課:老師通過自己講授把學習內容傳遞給一個班的學生。2.師生互相作用:可分討論,個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擬等。3.個別化教學:學習者獨立學習,自定進度,接受教師個別指導。個別教學系統(tǒng)(PSI),又稱凱勒計劃。第三節(jié)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靈活使用一、什么是教學策略: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方式,它涉及四個具體方面:課的劃分,教學順序的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及教學組織形式的擬定。二、課的劃分:課指教學的時間單位,或教材的段落。課的劃分是把一個教學單元的任務進一步分解成一定數(shù)量的可教、可學的單位。劃分課的依據:1.教學對象的特點;2.學習目的之間的聯(lián)系;3.兩課之間的間隔;4.學習目的的平衡。三、課堂教學順序:指教學內容各部分的排列順序,它決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一)智力技能的教學順序:1.提供先行組織者;2.先掌握從屬技能;3.再學習復雜的技能。(二)言語信息的教學順序:1.提供先行組織者;2.用邏輯的順序或根據故意義的上下文組織言語信息。(三)態(tài)度的教學順序:1.讓學習者了解并相信楷模人物;2.由楷模人物示范或顯示符合學習目的的個人行為。3.顯示或介紹楷模人物受到獎勵的后果。(四)運動技能教學順序:1、認知;2.分解;3.定位。四、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1.引起注意;2.告訴學習者目的;3.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4.顯示刺激材料;5.提供學習指導;6.誘引行為;7.提供反饋;8.評估行為;9.增強記憶與遷移保持。教育心理學資料:第十一章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估第十一章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估第一節(jié)概述一、什么是學習測量與評估測量:是用數(shù)學方式對人的行為的描述;測驗: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程序對學生某一方面的學習行為進行測量。評估: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估價的過程。二、學習測量與評估的功能:(一)診斷功能;(二)反饋與鞭策功能:1.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反饋功能;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三)管理功能:1.班級分組及升留級的依據;2.職業(yè)指導的作用;3.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四)教育心理功能。三、教育工作者應具有的測量與評估的知識和能力:1.理解與清楚地表述教學和管理目的;2.理解有效的測驗與評估的條件;3.能自行編制平常教學使用的測驗;4.能編制選擇與使用非測驗式的測驗工具;5.能綜合解釋測驗的分數(shù)和非測驗式測量的結果作出評估;6.能根據評估的結果改善自己的教學管管理工作。四、學習評估的分類:1.配置性評估:教學前的評估,了解學生的準備狀態(tài);2.形成性評估:又稱診斷-進步評估。教學中進行,了解教學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以便調整教學工作;3.總結性評估:教學完畢時的評估,了解是否達成教學目的。五、有效測驗的必要條件:1.效度:測量效度是指測量的真實性、準確性,即該測驗與所測量的目的特性相符合的限度。2.信度:信度是反映測驗分數(shù)穩(wěn)定性的可靠性標準,是指測量的前后一致性限度。信度系數(shù)的計算方法:再測法、復本法、分半法。3.難度:準度指試題的難易限度:(通過該題的人數(shù)/學生總數(shù))×100%(客觀性試題用)(該題的平均分/該題總分數(shù))×100%(論文式試題用)4.區(qū)分度:是測量題目對學生水平鑒別的能力。5.可用性。第二節(jié)常用的測驗方法一、論文式測驗: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重點,擇其較重者出題,讓學生用論文的方式,自由地以書面形式解答。論文式測驗的利弊:利:1.命題省時容易;2.有助于測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3.了解學生的學習限度;4.減少學生的情境壓力;弊:1.評分的主觀性;2.試題缺少代表性;3.問題含義太廣泛;4.易受其它因素干擾。論文測驗的改善:1.問題要明確;2.采用分小題作答;3.事先擬好評分規(guī)則、標準;4.不要因錯別字或語法錯誤而扣分;5.先閱看幾份考卷以得到考試情況的一般觀念;6.密封、分題、分人或合評。二、客觀測驗:用非常簡樸或機械式反映回答的測驗稱客觀測驗。(一)客觀測驗項目的形式及其編制:1.編制客觀測驗的一般原則:①測試學科中的重要內容;②減少測驗項目的閱讀難度,除目的在于測量閱讀力的;③一個項目不要為另一個項目的答案提供線索;④必須避免引人上當?shù)膯栴};⑤測驗項目的措詞要適當。2.客觀測驗項目的形式:①填充;②選擇;③正誤;④配對。客觀測驗的利弊:利:①試題涉及教學內容的所有;②試題簡明扼要,易于回答;③評分較為客觀、對的、迅速。弊:①命題費時且困難;②偏于零星知識記憶;③不能確知學生的學習限度。三、標準測驗:可以比較同校不同班級或不同學校學生的成績水平。四、心理測驗。(一)智力測驗:1.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智商: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間的關系:智商=(智力年齡/實際年齡)×100%2.韋克斯勒智力測驗。3.綜合學生性向測驗。(二)人格測驗:1.自陳人格測驗;2.愛好測驗:愛好是人對事物的特殊結識傾向。3.態(tài)度測驗:態(tài)度是人對人、事、物的喜好與厭惡傾向。4.價值測驗:價值是人對人、事、物所作出好壞判斷。5.行為觀測。6.投射人格測驗第三節(jié)常見的幾種學習評估量表一、圖示量化:將答案的定序尺度用線標出,回答者在標線上相應點作標記以表達自己的評估。二、形容詞量表:用一組序列化的形容詞或修飾短語供作答者選擇。三、數(shù)值量表:在形容詞量表中對每一個等級標上相應的分數(shù)。四、行為量表:五、幾種量表形式的變體:1.加涅的”現(xiàn)實-滿意等級量表”2.多伊爾的”評價-重要性量表”六、逼迫選擇量表:和諧的,激勵人的,博學的,善于表達的。七、綜合評估量表。第四節(jié)影響學習測量和評估的心理因素一、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怯場:是一種情緒過于激動或興奮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控制和無法支配自己的狀態(tài)。防止怯場的基本原則:一是端正學習動機;二是控制能增強興奮度的各種刺激。防止怯場的基本做法:1.做好學習評估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經常性的學習評估工作;3.鍛煉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二、教師心理因素的影響:1.寬敞誤差;2.光環(huán)效應;3.集中趨勢:即教師自覺地避免對學生的極端評估,從而使評分有接近中點的傾向。4.邏輯誤差:即評估時由于受學生某些特性之間的相似性而給予同樣的評分的傾向。5.對比誤差:指對與自己傾向相反的學生給予較低的評價。6.鄰近誤差:即相對鄰近的幾張試卷給予較一致評分的傾向?!镜掠ぷ骰A知識】第一講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與意義1、德育是什么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規(guī)定和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養(yǎng)所盼望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以促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它涉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的道德規(guī)定和個體的品德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養(yǎng)所盼望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具有對的的道德觀念、豐富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熱切的道德觀念和較高的道德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境界的教育過程。它是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對而言的。其中所謂思想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形成對的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政治教育即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逐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和立場。道德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義務,以形成崇高的品德。法律教育即傳遞法律知識,提高遵紀守法的能力,使學生執(zhí)法、守法,并能對的地運用法律。2、德育的性質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xiàn)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而發(fā)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3、德育的意義第一,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相輔相成,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社會的道德狀況。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需要。對于青少年來說,道德需要與理智需要、審美需要同樣,是他們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及滿足的方式和類型,在相稱限度上決定了他們成年后的道德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限度和社會性接納限度,決定了他們發(fā)展空間的大小和發(fā)展方向的對的與否。良好的德育工作可以滿足、引導和提升他們的道德需要,為他們的道德發(fā)展以及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擁有一個充實的、故意義的、有尊嚴的和幸福的人生。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與智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德育與其它各育互相滲透,相輔相成,并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方向,它們共同服務于教育目的,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fā)展和豐富個性的形成。(二)德育的目的與內容1、德育的目的(1)德育目的的概念德育目的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上所要達成的總體規(guī)格規(guī)定,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成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并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2)德育目的確立的依據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心理特性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tǒng)4.時代與社會的發(fā)展需要2、德育的內容1.愛國主義教育2.抱負教育3.集體主義教育4.勞動教育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6.自覺紀律教育7.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二、德育過程(一)德育過程的概念與構成要素1、德育過程的概念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規(guī)定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響,通過受教育者能動的結識、體驗和實踐,從而使其養(yǎng)成教育者所盼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過程。2、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內容3、德育過程的特點1.是培養(yǎng)知情意行的過程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過程3.是組織實踐活動多方面施加影響的過程4.長期的反復的過程(二)德育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①學生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②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③學生思想矛盾內部轉化規(guī)律④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三、德育的原則、途徑與方法(一)德育的原則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過程規(guī)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規(guī)定。它對制定德育大綱,擬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指導作用。我國小學德育的重要原則有:(1)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是指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把課堂變成“小社會”。(2)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結識人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向上。疏導原則就是循循善誘原則。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規(guī)定是: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批評和處分只能作為輔助方法。(3)長善救失原則。長善救失,即救其失,則擅長矣。意思是說教書的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子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和指導,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將缺陷轉化為優(yōu)點。(4)嚴格規(guī)定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嚴格規(guī)定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在進行德育時,把尊重、信任、愛惜學生與合理、嚴格的規(guī)定相結合的德育原則。嚴格規(guī)定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規(guī)定是:(1)要尊重、信賴、愛惜學生。(2)要根據學校德育任務和學生現(xiàn)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確具體的、序列化的德育規(guī)定。(3)把尊重愛惜學生與嚴格規(guī)定結合起來。(5)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在進行德育時,要從學生的思想結識和品德實際出發(fā),根據其年齡特性和個性特點,擬定德育內容,選用德育方法和形式來進行針對性教育的德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規(guī)定是:(1)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點,認可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過程性和差異性。(2)要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和品德現(xiàn)實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3)要從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出發(fā)有計劃、有環(huán)節(jié)地進行德育。(6)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集體,并依靠和通過學生集體來教育每個學生;同時要進行個別教育,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促進集體的形成和發(fā)展。要把教育集體和教育個人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規(guī)定是:1、努力培養(yǎng)和形成良好的班集體。2、教育者要善于發(fā)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3、要加強個別教育工作。(7)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續(xù)性的原則。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續(xù)性的原則是指在進行德育時,使各種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協(xié)調一致地對學生施加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連貫的教育影響的德育原則。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續(xù)性的原則的基本規(guī)定是:(1)校內各方面的教育影響要協(xié)調一致。(2)統(tǒng)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3)要加強德育的計劃性。(二)德育的途徑小學德育途徑重要有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各門文化課教學、班主任工作、校會和班會、少先隊活動、各種課外校外活動等。1.思想品德課這是向小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進行直接和專門德育的一門課程,是我們學校教育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小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已經組合進了社會課,但是它的任務仍然是使小學生初步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立志做有抱負、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課有著其他途徑所不能代替的獨特作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不能講成中學或大學的政治課,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小學生容易懂的語言,結合具體實例講清道理;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某些現(xiàn)象和行為,明辨是非,掌握對的的價值觀念。2.其他各科教學學校以教學為主,學生在學校大部分時間是上文化課。因此通過思想品德課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學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經常的、最基本的途徑。教學自身具有教育性。小學各科教材都是根據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的編寫的,它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小學各科教學是為學生學習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知識打基礎的。同時也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干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緊密相關的。但是由于各科教學內容不同,因而它們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也就不同。3.校會、班會和少先隊活動校會是指全校性的大會,是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途徑。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如開學典禮,在開學初舉行,一般是向全校師生報告本學期的工作計劃,對學生提出規(guī)定,使學生明確本學期的任務,激勵他們在思想和學業(yè)上努力上進。又如結業(yè)典禮,在期末進行,歡送畢業(yè)同學,總結一學期的工作,表彰“三好”學生,號召同學向“三好”學生學習。尚有國慶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也是通過校會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班會則是比校會更經常和更有針對性的集體教育形式。德育活動應當成為班會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少先隊組織是少年兒童自己的組織。少先隊的隊會是小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學生在少先隊及其活動中,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推選出自己的領導人,學習過健康向上的民主生活。他們在輔導員的指導下,學習自己管理自己,并組織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由于少先隊活動是學生自己組織的,可以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規(guī)定,受到學生的歡迎,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學校德育應當重視發(fā)揮少先隊的德育作用,使學生在自己組織的實際活動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4、家長教育和校外教育實行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要密切配合,學校應起主導作用。學校要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端正教育思想,改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家訪、家長會等形式了解家長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情況,向家長通報學校的教育規(guī)定,宣傳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識,推廣家長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xié)調一致。校外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擴展。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和少年宮(家)、兒童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紀念館、業(yè)余體校等校外教育單位建立聯(lián)系,充足運用這些專用場合和教育設施,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學校和教師還應重視與革命老前輩、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科學家、公司家等建立聯(lián)系,發(fā)揮他們對學生的楷模教育作用。還要爭取關心下一代協(xié)會和機關、團隊、部隊、企事業(yè)、街道、鄉(xiāng)鎮(zhèn)等單位的支持,開辟教育活動場合,共同發(fā)明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提倡全社會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新風尚。5、心理征詢心理征詢是運專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征詢對象以幫助、啟發(fā)和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促進自我結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它是一種技術性的服務·也是一種教育影響.心理征詢與德育有著共同的目的,即培養(yǎng)人格完善的全面發(fā)展的人.(三)德育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為了實現(xiàn)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終存在著兩種主線對立的教育方法:一種是以說服教育為主,以理服人,正面啟發(fā)引導和注意實際鍛煉的方法;另一種是以壓服為主,搞逼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我們要進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說服為主的教育方法,絕不能運用壓服的方法。小學德育的方法重要涉及說服教育、楷模示范、實際鍛煉、表揚和批評、獎勵和處罰等。1.說服教育。說服教育是社會主義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這個方法通過講解、談話、討論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啟發(fā)學生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2.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過設立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教育方法。假如說講授、談話、討論等是一種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話,陶冶則是一種暗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論基礎是環(huán)境與人的發(fā)展的互相作用。一般說來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兩方面的作用機制。陶情是一種與認知活動互相聯(lián)系的情感和情趣的化育過程;冶性則指與情感聯(lián)系的認知上的進步乃至人格上的提高。陶冶的過程是陶情與冶性兩個過程的統(tǒng)一。因而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陶冶的方法重要側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當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哺育。3.楷模示范??J痉督逃ㄊ且詣e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為去影響、教育學生的一種方法。楷模人格具體、生動、形象,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易于為學生所領略和模仿。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特別希望找到具體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學習,去模仿,所以教育意義更大。運用楷模教育學生,要選好典型,使典型自身有教育意義,切合學生的實際。一般常選用的楷模有以下幾種。(1)革命導師、英雄模范人物。(2)歷史上偉大人物、科學家、藝術家以及文藝作品中的典型形象。(3)同學中的好人好事。(4)教師和家長。4.實際鍛煉。實際鍛煉是形成和鞏固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是讓學生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和交往受到實際的鍛煉,從而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達成知行統(tǒng)一、言行一致的目的。學生參與實際鍛煉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學習活動、各種勞動、社會活動、參觀訪問、各種有益的競賽活動等。為了充足發(fā)揮各種實際鍛煉方式的作用,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明確鍛煉的目的和規(guī)定,要有嚴密的組織工作。(2)要充足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積極性,使小學生成為各種實際鍛煉的主人。(3)實際鍛煉要反復進行,做到持之以恒。(4)建立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5.獎勵與處罰。獎勵與處罰(含表揚與批評),是小學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表揚與獎勵是對學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揚。這種方法既可以用于個人,也可以用于集體。用于個人時,不僅個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體受到教育;用于集體可以鞏固集體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表揚與獎勵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常用口頭表揚、書面表揚、頒發(fā)獎狀、獎品等。批評與處罰是對學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為給予否認的評價,目的是使學生克服缺陷和錯誤,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明確努力方向。批評或處罰一個學生,應當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處罰的方式是給學生以處分,分為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處罰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實際。(2)要得到學生集體的支持。(3)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義。德育練習題一、選擇題1、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上所要達成的總體規(guī)格規(guī)定,稱為()a德育目的b德育原則c德育規(guī)律d德育目的2、德育目的是德育工作的()a基礎b途徑c出發(fā)點d重要環(huán)節(jié)3、德育目的擬定了培養(yǎng)人的總體規(guī)格和規(guī)定,但必須貫徹到()a德育內容上b德育規(guī)律上c德育原則上d德育方法上4、德育過程中不同質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稱為德育過程的()a內容b層次c結構d方法5、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礎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6、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是()a道德結識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7、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品德形成的()a關鍵b基礎c內容d途徑8、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抱負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對的的方向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德育的()a疏導原則b因材施教原則c導向性原則d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9、德育的實行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a方法b手段c內容d途徑10、實行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徑是()a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b課外校外活動c勞動d共青團活動11、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結識,形成對的的觀點的方法是()a楷模法b說服法c陶冶法d鍛煉法12、委托任務和組織活動是屬于()a說服法b楷模法c鍛煉法d陶冶法13、德育認知模式非常注重()a道德結識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14、德育體諒模式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a道德結識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15、創(chuàng)建社會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柯爾伯格b皮亞杰c麥克費爾d班杜拉二填空題1德育是思想教育、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總稱。2德育涉及家庭德育、學校德育和____________等形式。3在德育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______。4德育內容是指實行德育工作的____________和主體設計。5我國學校德育內容重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___________。6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重要分為學習輔導、_________和擇業(yè)指導三個方面。7德育過程是____________與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的統(tǒng)一過程。8德育過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和德育方法四個要素構成的。9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規(guī)定與____________之間的矛盾。10、德育方法是為達成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____________的總和。11、德育方法涉及了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___________方式。12、陶冶涉及____________、環(huán)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13、處分分為警告、____________、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14、當代最具影響的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____________、社會模仿模式等。15、道德教育的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