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蟲害防治_第1頁
水稻病蟲害防治_第2頁
水稻病蟲害防治_第3頁
水稻病蟲害防治_第4頁
水稻病蟲害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1.水稻稻瘟病2.水稻白葉枯病3.水稻紋枯病4.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5.爛秧病

6.稻曲病

7.矮縮病

1.大螟10.負泥蟲

2.二化螟11.中華稻蝗3.三化螟12.福壽螺4.稻縱卷葉螟13.粘蟲5.稻癭蚊6.褐飛虱7.黑尾葉蟬8.稻簡管薊馬

9.白粉虱水稻主要病害水稻主要蟲害一、要及時排水:采用挖排水溝或用機械排水。

二、清除淤積物:應及時撤除覆蓋物和雜草,改善土壤的通氣性,防止根系窒息死亡。

三、對被洪水沖倒的稻苗要及時扶正,避免裸根在日光下暴曬,造成死亡。

四、對沖毀的水利工程,要及時修復。

五、排除積水后的稻苗應多次葉面噴肥,待恢復生機后,再進行土壤施肥,

以增加稻株營養(yǎng)。六、及時防治病蟲害:水災后的稻田管理

通常水災后水稻白葉枯病、稻縱卷葉螟、二化螟較往年發(fā)生偏重。因此,要加強病蟲測報,及時防治,保苗保穗。

七、及時搶收補種。水稻稻瘟病

Riceblast

癥狀(symptoms)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個部位均可發(fā)生。根據(jù)其發(fā)病時期和發(fā)病部位可分為苗瘟、葉瘟、節(jié)瘟、穗頸瘟、谷粒瘟等。

1.苗瘟:發(fā)生在秧苗3葉期前。2.葉瘟:秧苗自三葉期--穗期均可發(fā)生,病斑的類型、形狀、色澤等因天氣、品種和病斑年齡而異。

①慢性型

②急性型

③白點型④褐點型3.節(jié)瘟:多發(fā)生于穗以下的第1、2節(jié)位上4.穗頸瘟:發(fā)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頸部5.谷粒瘟:發(fā)生在谷殼和護潁上病原菌(pathogen)

無性世代:PyrculariagriseaSacc.,半知菌亞門梨孢屬。

有性世代:MagnaporthegriseaBarrYaegash,子囊菌亞門。

病害循環(huán)(diseasecycle)防治(control)1.推廣應用抗病品種2.加強水、肥管理3.種子消毒處理藥劑防治1.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2.2%愛諾春雷水劑:3-4桶/瓶。

3.40%稻瘟凈乳油;

4.40%克瘟散乳油;5.50%稻瘟酞可濕性粉劑;6.40%富士1號可濕性粉劑;7.21.2%春雷·四氯可濕性粉劑;

農業(yè)防治水稻白葉枯病

Ricebacterialleafblight

水稻白葉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發(fā)現(xiàn),目前是亞洲和太平洋稻區(qū)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國首先在南京郊區(qū)發(fā)現(xiàn),目前除新疆外,各稻區(qū)均有發(fā)生,以華東、華中和華南發(fā)生普遍,危害嚴重。病原物(Pathogen)

水稻白葉枯黃單胞桿菌(Xanthomanasoryzaepv.oryzal(Ishiyama)Dye),

屬黃單胞桿菌屬細菌。

菌體短桿狀,兩端鈍圓,大小1-2μmx0.8-1μm,有一根極生鞭毛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菌落呈蜜黃色或淡黃色,表面隆起,光滑發(fā)亮,革蘭氏染色陰性。

噬菌體:在白葉枯病菌存在的場所有噬菌體存在,這種噬菌體對白葉枯病菌有相應的?;院头€(wěn)定性。寄生于白葉枯病菌的噬菌體,在其形態(tài)、物理形狀、血清學特性和寄主范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可區(qū)分不同類型。噬菌體可用于帶病種子的檢測,根據(jù)其在一定場所的消長動態(tài),也可應用于病害發(fā)生趨勢的預測。癥狀(symptoms)

1.普通型:即典型的葉枯型癥狀。一般在分蘗期后才較明顯。發(fā)病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現(xiàn)黃綠色或暗綠色斑點后沿葉脈從葉緣或中脈迅速加長擴展成條斑,可達葉片基部和整個葉片,病健交界線明顯,成波紋狀或直線狀。病斑黃色或略帶紅色,最后變?yōu)榛野咨螯S白色,病部易見蜜黃色珠狀菌膿.2.急性型:主要在環(huán)境條件適宜品種感病的情況下發(fā)生。葉片病斑暗綠色,擴展迅速,幾天內可使全葉呈青灰色或灰綠色,最后變?yōu)榛野咨?,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病部有蜜黃色珠狀菌膿。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節(jié)期發(fā)生。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呈現(xiàn)失水、青卷、爾后枯萎的癥狀,隨后其他葉片相繼青枯。此類癥狀國外稱“Kresek”。

4.葉黃型:病株的較老葉片顏色正常,新出葉則呈均勻褪綠或黃色或黃綠色寬條斑,以后病株生長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國內僅在廣東省發(fā)現(xiàn))。發(fā)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水稻品種:粳稻較秈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葉型品種比闊葉型品種抗病,同一品種,在分蘗末期后抗病力逐漸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2.氣候條件:發(fā)病最適溫度25-30℃,相對濕度90%以上,暴風雨天氣最利于水稻白葉枯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臺風、積水發(fā)病嚴重

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與白葉枯病發(fā)生的關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會加重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過多過遲,有利于病害發(fā)生。1.選用抗病良種:選用適合當?shù)乜共∝S產型品種。

2.種子處理: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處理的方法:

①80%“402”200倍液浸種48-72小時。

②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浸種。

3.加強栽培管理:排灌分開,淺水勤灌,適時曬田;施足基肥,施用過遲、過量。

4.藥劑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藥劑有:

①20%葉青雙(葉枯唑)可濕性粉劑;

②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

③72%鏈寶可濕性粉劑桶/包。

④50%代森銨水劑或40%膠硫銅水劑。防治措施(control)

水稻紋枯病

RiceSheathBlight

水稻紋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廣泛分布于世界各產稻區(qū)。尤以高產稻區(qū)危害最為突出。此病只要引起鞘枯和葉枯,使水稻結實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減輕,一般減產10--20%,發(fā)生嚴重時,減產超過30%。癥狀(symptoms)

水稻紋枯病從秧苗期至穗期均可發(fā)生,以抽穗期前后為盛,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嚴重時可侵入莖稈并蔓延至穗部。濕度大時,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絲狀菌絲及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暗褐色菌核,菌絲與菌核相連。后期在病部還可見白粉狀霉層,為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病原菌(pathogen)

病原真菌的無性世代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有性世代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mk),擔子菌亞門亡革菌屬。1.形態(tài):菌絲幼嫩時物色,老熟時淺褐色,較粗?8-12μm。分枝與主枝成銳角,分枝處縊縮,距分枝不遠處有分隔。菌核由菌絲體交織糾結而成,初期白色,后變?yōu)榘岛稚?,扁球形、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表面粗糙,有菌絲相連,一般?1-5mm。

擔子倒卵形或圓筒形,頂生2-4個小梗,其上各生一個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卵圓形。

2.寄主范圍:立枯絲核菌的寄主范圍很廣,自然發(fā)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種植物、人工接種的發(fā)病寄主可達54科210種植物。

3.生理分化:用菌絲融合法將立枯絲核菌區(qū)分為7個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紋枯病菌為AG1。發(fā)病因素(epidemicfactor)

1.菌源數(shù)量:菌源數(shù)量大發(fā)病重。

2.氣候條件:溫度22℃,濕度達90%以上,開始發(fā)病,最適溫度28-32℃,濕度96%以上,濕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長發(fā)育。

3.水肥管理:長期深灌有利于發(fā)病;偏施氮肥發(fā)病重。

4.品種和生育期:矮稈闊葉型比高稈窄葉型感病,粳稻比秈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遲熟的品種發(fā)病重。防治(control)

1.清除菌源:打撈菌核,避免稻草還田,稻草墊欄肥須充分腐熟后施用。

2.管好水肥:合理排灌,以水控??;NPK配合施用,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

3.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一般在分蘗末,叢發(fā)病率達5%,或拔節(jié)孕穗期叢發(fā)病率達10-15%的田塊需進行藥劑防治,可選藥劑如下:16%多·克懸浮種衣劑

(拌種)

①5%井岡霉素A可溶性粉劑;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③

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④3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⑤240克/升噻呋酰胺懸浮劑或5%己唑醇微乳劑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或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病

Ricebacterialleafstreak

癥狀(symptom)

初呈暗綠色水漬狀半透明小斑點,后沿葉脈擴展形成暗綠色至黃褐色纖細條斑,生出很多很小的珠狀深密黃色菌膿,干燥后不易脫落病害循環(huán)(diseasecycle)

嚴格實行檢疫,選用抗病品種,培育無病壯秧,加強肥水管理,藥劑防治采用種子消毒,秧田、本田施藥防治參照白葉枯病。防治(control)

水稻爛秧病

爛種、爛芽、死苗

病原

生理性爛秧在低溫陰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分供不應求時呈現(xiàn)急性的青枯,或長期低濁,根系吸收能力差,久之造成黃枯。

禾谷鐮刀菌立枯絲核菌

防治方法

1.秧田應選在背風向陽、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地勢較高的平整田塊,提倡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2.精選種子,選成熟度好、純度高且干凈的種子,浸種前曬種。3.抓好浸種催芽關。

4.加強水肥管理。5.保溫防凍。寒潮來臨要灌“攔腰水”護苗,冷空氣過后轉為正常管理。采用薄膜育苗的于上午8-9時要揭膜放風。6.藥劑防治?6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700倍液。?20%甲基立枯靈液劑600倍液。?95%惡霉靈水劑4000倍液?噴灑植物動力2003稻曲病

癥狀

也稱為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稱“豐產果”。該病只發(fā)生于穗部,為害部分谷粒。呈黑綠色。

病原:稱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fā)病條件:氣溫24-32℃病菌發(fā)育良好,26-28℃最適,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長。

防治方法:參照稻瘟病。矮縮病

癥狀

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區(qū)。又稱水稻普通矮縮病、普矮、青矮等。水稻在苗期至分蘗期感病后,植株矮縮,分蘗增多,葉片濃綠,僵直,生長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結實。白點型在葉片上或葉鞘上出現(xiàn)與葉脈平行的虛線狀黃白色點條斑,以基部最明顯。扭曲型:心葉抽出呈扭曲狀,隨心葉伸展,葉片邊緣出現(xiàn)波狀缺刻,色澤淡黃。

病原:簡稱RDV,稱水稻矮縮病毒。

發(fā)病條件:該病毒可由葉蟬傳播,氣溫20—28℃

防治方法:治蟲防病,防治葉蟬。

大螟(又叫蛀莖夜蛾、紫螟)屬鱗翅目,夜蛾科。我國中南部稻區(qū)均有發(fā)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以幼蟲為害水稻、玉米、小麥、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稗草等,為害狀與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莖內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蟲傷株,但一般蛀孔較大,并有大量蟲糞排出蛀孔外。大螟[形態(tài)]

成蟲:體長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長方形,淡褐色,從翅基到外緣有1條深灰褐色縱紋,縱紋上下各有2個小黑點,后翅白色,雄蛾觸角櫛齒狀,雌蛾絲狀。

卵:扁圓球形,頂端稍凹,初產時白色,后變淡紫色。卵塊多呈帶狀,卵粒平鋪排列成2~3行。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0毫米,體粗壯,頭紅褐色,胸腹部淡黃色,背面帶紫紅色。

蛹:由乳白色變成黃褐色,頭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個小突起。[習性]

第一代幼蟲主要為害玉米,第二代為害水稻和玉米,第三、四代主要為害玉米。以幼蟲在稻樁、雜草根際或玉米、茭白等殘株內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蟲至次年春暖時,可轉移食害大麥、小麥、油菜、蠶豆等作物。越冬幼蟲抗逆性強,遇淹水有逃逸習性,發(fā)生期不整齊。越冬代成蟲發(fā)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蟲發(fā)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蟲白天潛伏于雜草叢中或稻叢基部,夜晚飛出活動,趨光性弱。產卵前期2~3天,有趨向稈高莖粗、葉片寬大、葉色濃綠稻株上產卵的習性,故田邊稻株上、雜交稻品種落卵量大,受害較重。卵產于葉鞘內側,有卵的葉鞘外側稍隆起,呈枯黃褪綠斑,隱約可見卵塊。幼蟲孵化后,群集于葉鞘內側為害,造成枯鞘,2~3齡后,分散蛀入鄰近稻株的莖桿。多從稻株基部3~4節(jié)處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蟲為害多不過節(jié),一節(jié)食盡即轉株為害,一頭可為害3~4株。幼蟲老熟后,多在稻莖或枯葉鞘內化蛹。

春季3、4月份氣溫上升早,第一代發(fā)生期相應提早,發(fā)生量增大。大面積種植玉米、甘蔗等作物的稻區(qū),水稻與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區(qū),蘆葦、茭白較多的濱湖地區(qū),以及雜交稻種植區(qū),大螟的發(fā)生會加重。(1)農業(yè)防治技術:水稻收割后,及時深耕翻埋稻樁;冬季、早春盡早處理茭白殘株,玉米、高粱、甘蔗殘桿,徹底鏟除田邊雜草。(2)生物防治:保護利用天敵,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嚙小蜂等,捕食性天敵有蜘蛛、青蛙、隱翅蟲等,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黃僵菌等;還可使用生物農藥Bt乳劑等。

[防治]

(3)化學防治

①防治“枯心”:每畝有卵塊或枯心團超過120個的田塊,可防治1~2次;60個以下可挑治枯心團。防治1次,應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藥;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開始,5~7天再施藥1次。

②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內,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時期。破口5%~10%時,施藥1次,若蟲量大,再增加1~2次施藥,間隔5天。③常用藥劑:可用5%殺蟲雙大粒劑,每畝1千克撒施,稻田應保持3~5厘米淺水層;或用25%殺蟲雙水劑,每畝250毫升,加水75千克噴霧;或用50%殺螟松乳油,每畝100毫升,加水75千克噴霧;或50%巴丹可溶性粉劑,每畝100克,加水75千克噴霧。

上述藥劑應交替使用,以降低害蟲的抗藥性。

二化螟(俗稱鉆心蟲)

屬鱗翅目,螟蛾科。寄主除水稻外,還有玉米、小麥、谷子、甘蔗、茭白、蘆葦及禾本科雜草。為害水稻,造成枯心、枯鞘、半枯穗、死孕穗、白穗和蟲傷株等癥狀。二化螟蟲孔幼蟲枯心[形態(tài)]

成蟲:體長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前翅近長方形。雌蛾前翅灰黃至淡褐色,雄蛾體稍小,翅色較深,翅面有一些褐色不規(guī)則斑點,后翅均為白色。

卵:扁橢圓形,初產時乳白色,漸變黃褐色,近孵化時為紫黑色。卵塊多為長帶狀,卵粒呈魚鱗狀排列,上蓋透明膠質物。

幼蟲:一般6齡,老熟時體長20~30毫米。頭部及前胸硬皮板黃褐色,胸腹部淡褐色,背面有5條紫褐色縱線。

蛹:初為黃褐色,腹部背面有5條棕色縱線,以后蛹變?yōu)榧t褐色,縱線漸消失??萸蔥習性]

第一代為害秧苗和早栽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第二代為害本水稻,造成枯鞘、枯孕穗、白穗和蟲傷株。以幼蟲在稻樁、稻草、茭白、玉米等根茬、莖桿中越冬。春季,老熟幼蟲可爬出為害麥類、油菜、蠶豆等莖桿,化蛹羽化時間不一致,常形成多次蛾峰。

成蟲夜晚活動,有趨光性,喜在高大、莖粗、葉色濃綠的稻田產卵,在分蘗期和孕穗期的稻田產卵較多,水稻生長前期,卵多產在葉片正面離葉尖3~7厘米處,圓桿拔節(jié)后,卵多產在離水面7~10厘米的葉鞘上。蟻螟先群集在水稻葉鞘內側為害,造成“枯鞘”,這是早期為害的重要標志。二齡后,幼螟開始分散蛀莖,造成枯心或白穗。老熟后在稻莖基部或莖與葉鞘之間化蛹。它侵蛀水稻的能力比三化螟強,侵入率和存活率以分蘗期和孕穗期最高,其他生育期也能蛀莖為害。二化螟抗寒力很強,且耐旱耐淹。

天敵以寄生蜂為主(其中稻螟赤眼蜂為優(yōu)勢種),其中卵寄生蜂最重要,一般寄生率達40%以上,還有寄生蠅、寄生菌(白僵菌和黃僵菌)、線蟲和捕食性天敵,都對其有抑制作用。[防治]

(1)農業(yè)防治技術:冬季或早春齊泥割去茭白殘株,清除田邊雜草;在成蟲羽化之前處理完稻草;水源方便的地方,在幼蟲化蛹時將田水放干或淺灌水,減低螟蟲棲息位置,在化蛹高峰期,灌水至13~17厘米深,經5~7天可殺死大部分幼蟲和蛹,灌水時注意不要淹沒分蘗叉,倒伏田不要灌水;水稻稻收割后,及時深耕翻埋稻樁。

(2)生物防治:利用二化螟的眾多天敵,寄生性天敵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嚙小蜂等,捕食性天敵蜘蛛、青蛙、隱翅蟲等,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等。除對天敵實施保護利用外,還可使用生物農藥Bt乳劑、白僵菌等。

(3)化學防治:2~3代區(qū),應采取“治一防二挑三,壓前控后、治秧田保本田”的策略。防治指標:第一代在水稻初見枯心時(即枯鞘株率達5%時或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天);或200叢水稻的幼蟲數(shù)達到常規(guī)中稻56~73頭,雜交中稻34頭以上時,須施藥防治。

防治“枯心”:每畝有卵塊或枯心團超過120個的田塊,可防治1~2次;60個以下可挑治枯心團。防治1次,應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藥;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開始,5~7天再施藥1次。

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內,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時期。破口5%~10%時,施藥1次,若蟲量大,再增加1~2次施藥,間隔5天。

常用藥劑:可用5%殺蟲雙大粒劑,每畝1千克撒施,田內應保持3~5厘米淺水層;或用25%殺蟲雙水劑,每畝250毫升,加水75千克噴霧;或用50%殺螟松乳油,每畝100毫升,加水75千克噴霧;或用50%巴丹可溶性粉劑,每畝100克,加水75千克噴霧。

上述藥劑應交替使用,以降低害蟲的抗藥性。三化螟[形態(tài)]

成蟲:體長9~13毫米,翅展23~28毫米。雌蛾前翅為近三角形,淡黃白色,翅中央有一明顯黑點,腹部末端有一叢黃褐色茸毛;雄蛾前翅淡灰褐色,翅中央有一較小的黑點,由翅頂角斜向中央有一條暗褐色斜紋。

卵:長橢圓形,密集成塊,每塊幾十至一百多粒,卵塊上覆蓋著褐色絨毛,像半粒發(fā)霉的大豆。

幼蟲:初孵時灰黑色,胸腹部交接處有一白色環(huán)。老熟幼蟲體長14~21毫米,頭淡黃褐色,身體淡黃綠色或黃白色,從3齡起,背中線清晰可見。

蛹:黃綠色,羽化前金黃色(雌)或銀灰色(雄),雄蛹后足伸達第七腹節(jié)或稍超過,雌蛹后足伸達第六腹節(jié)。三化螟(俗稱鉆心蟲),屬鱗翅日,螟蛾科,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稻區(qū),特別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區(qū)受害嚴重。它食性單一,專食水稻,以幼蟲蛀莖為害,分蘗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轉株為害還形成蟲傷株?!翱菪拿纭奔啊鞍姿搿笔瞧錇楹蟮局曛饕Y狀。

[習性]

以老熟幼蟲在稻樁內滯育越冬,春季氣溫達16攝氏度時,化蛹羽化飛往稻田產卵。春季,在越冬幼蟲化蛹期間,如經常陰雨,稻樁內幼蟲因窒息或因微生物寄生而大量死亡。溫度24~29攝氏度、相對濕度90%以上,有利于蟻螟的孵化和侵入為害,溫度超過40攝氏度,蟻螟大量死亡,相對濕度在60%以下,蟻螟不能孵化。螟蛾有趨光性和產卵趨嫩綠的習性,在悶熱無月光的夜晚會大量撲燈,水稻處于分蘗期或孕穗期,或施氮肥多,長相嫩綠的稻田,卵塊密度高。剛孵出的幼蟲蛀入稻莖的難易及存活率與水稻生育期有密切的關系:水稻分蘗期,稻株柔嫩,且孕穗期稻穗外只有1層葉鞘,蟻螟很易從近水面的莖基部蛀入;孕穗末期,當劍葉葉鞘裂開,露出稻穗時,蟻螟極易侵入,其他生育期蟻螟蛀入率很低。因此,分蘗期和孕穗至破口露穗期這兩個生育期,是水稻受螟害的“危險生育期”。被害的稻株,多為1株1頭幼蟲,每頭幼蟲多轉株1~3次,以3、4齡幼蟲為盛。幼蟲一般4或5齡,老熟后在稻莖內下移至基部化蛹。

栽培制度上,純雙季稻區(qū)比多種稻混栽區(qū)螟害發(fā)生重;栽培技術上,基肥足,水稻健壯,抽穗迅速、整齊的稻田螟害輕;追肥過遲和偏施氮肥,水稻徒長的稻田,螟害重。防治方法農業(yè)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

(請點擊上面鏈接)三化螟防治措施(1)農業(yè)防治技術

①齊泥割稻、鋤劈或拾毀冬作田的外露稻樁;

②春耕灌水,淹沒稻樁10天;

③選擇螟害輕的稻田或旱地作綠肥留種田;

④減少水稻混栽,選用良種,調整播期,使水稻“危險生育期”避開蟻螟孵化盛期;

⑤提高種子純度,合理施肥和水漿管理。(2)化學藥劑防治

防治“枯心”:每畝有卵塊或枯心團超過120個的田塊,可防治1~2次;60個以下可挑治枯心團。防治1次,應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藥;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開始,5~7天再施藥1次。

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內,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時期。破口5%~10%時,施藥1次,若蟲量大,再增加1~2次施藥,間隔5天。常用藥劑:(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田應保持3~5厘米淺水層?5%殺蟲雙大粒劑,每畝1千克撒施。?50%巴丹可溶性粉劑,每畝100克。?20%阿維·殺單微乳劑。?20%阿維·唑磷乳油。?5%氟蟲腈水分散粒劑。?25%喹硫磷乳油。?48%毒死蜱乳油。?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40%三唑磷乳油。?20%乙酰甲胺磷乳油。?60%二嗪磷乳油。?60%氟鈴·殺單可濕性粉劑。藥劑輪換使用(3)生物防治:三化螟的天敵種類很多,寄生性的有各類寄生蜂和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天敵有蜘蛛、青蛙、蜻蜓、步行蟲、隱翅蟲、鳥類等;使用生物農藥Bt乳油、白僵菌等;采用性誘劑和黑光燈結合誘殺的辦法。稻縱卷葉螟(卷葉蟲、白葉蟲)

稻縱卷葉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全國各稻區(qū)均有分布。主要寄主為水稻,偶見為害小麥、甘蔗和粟等。以幼蟲綴絲縱卷單張水稻葉片作成蟲苞,并匿居在內取食葉肉,剩留一層表皮,形成白色條斑,使水稻秕粒增加,導致減產,甚至無收。

[形態(tài)]

成蟲:體長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身體及翅的背面黃褐色,前翅有2條黑色細橫紋,兩紋之間有1條黑色細短紋,翅前緣和外緣有黑褐色寬帶。雄蛾前翅的短紋上還有1個略凹下的黑色眼狀紋,其上有暗黑色毛簇。后翅有黑色橫線2條,外緣也有黑色橫帶。

卵:近橢圓形,扁平,長約1毫米,寬約0.5毫米。初產卵乳白色,后漸變淡黃色至黃色。

幼蟲:一般5齡。頭部褐色,胸、腹部綠色,老熟時身體黃綠至橘紅色,4齡起,中、后胸背面各有8個明顯的小黑圈,前排6個,后排2個。

蛹:圓筒形,初為淡黃色,后轉紅棕色至褐色,腹部第5節(jié)至7節(jié)近前緣處,有一黑色細橫隆起線,尾尖,上生8根鉤刺。[習性]

稻縱卷葉螟抗寒力較弱,在我國北緯30°以北不能越冬。每年春天,成蟲隨季風自南方遠距離遷飛而來,隨氣流下沉降落,成為初始蟲源,秋季又可隨季風回遷至南方繁殖、越冬。在安徽此蟲每年發(fā)生4~5代。5~7月,成蟲自南方大量遷入,各代幼蟲發(fā)生為害盛期大致為: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第四代在9月上中旬,第五代在10月中旬。一般以第二、三代發(fā)生為害較重。

成蟲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潛藏,也可在草叢及其他旱作田棲息,一遇驚動即飛起。夜晚活動,有趨光性,對白熾燈光趨性較強。產卵有趨嫩綠習性,喜在生長嫩綠、葉寬軟披的葉片正反面產卵,以花蜜或蚜蟲蜜露作為補充營養(yǎng)。初孵幼蟲先在心葉內取食葉肉,出現(xiàn)半透明的小白點;二齡時則爬至葉尖附近,吐絲將葉尖卷成小苞,藏在苞內食葉肉,受害處出現(xiàn)白斑。以后蟲苞加大,單葉被吃去1/4以上時,幼蟲即轉移,另結新苞為害。老熟幼蟲少數(shù)留在原苞內化蛹,多數(shù)爬到稻叢下部稻葉上、稻莖之間或葉鞘內化蛹。

稻縱卷葉螟喜溫暖、高濕,溫度22~28℃,相對濕度80%以上,最適于其發(fā)生。矮桿、闊葉、葉色嫩綠的品種,或灌水過深、施氮肥過遲,易引起水稻徒長與披葉,適于取食為害,通常發(fā)生嚴重。天敵對其數(shù)量的抑制,常有重要的作用。卵期以稻螟赤眼蜂和擬澳洲赤眼蜂寄生為主,寄生率可高達80%以上,幼蟲期有稻縱卷葉螟絨繭蜂等多種寄生蜂。捕食性天敵中多種蜘蛛、步甲、隱翅蟲等,都能控制其種群數(shù)量。[防治]

(1)農業(yè)防治技術: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使水稻生長健壯,防止前期猛發(fā)旺長,后期戀青遲熟。結合稻田管理,在幼蟲孵化期間曬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均可減輕受害程度。

(2)化學藥劑防治:為了保護寄生蜂,可在幼蟲孵化盛期或在3齡盛期施藥,百叢有蟲100頭的田塊為防治對象田。25%毒·殺單可濕性粉劑、30%毒·唑磷乳油、16000IU/毫克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80%氟蟲腈水分散粒劑、40%毒死蜱乳油、15%氟鈴·唑磷乳油、15%阿維·毒乳油、20.2%阿維·唑磷乳油、40%丙溴磷乳油、25%喹硫磷乳油

(3)生物防治技術:在產卵始盛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釋放赤眼蜂,每次每畝3~4萬頭,每3天一次,連續(xù)3次。也可施用生物農藥殺螟桿菌、青蟲菌或蘇云金桿菌HD—1菌劑(100億以上孢子/克),每畝200克,加水75千克噴霧。

稻癭蚊屬雙翅目,癭蚊科。成蟲(圖1)外形似小蚊子,淡紅色,體長3~4.5毫米,翅展6~9毫米。觸角黃色15節(jié),但第3~14節(jié)的形狀雌雄不同:雌蟲近圓筒形,中央稍凹;雄蟲葫蘆形,中央明顯收縮,似呈兩節(jié)。頭小,復眼黑色,占頭部的一大半。中胸發(fā)達,小盾片隆起如駝峰。前翅透明,有4條翅脈。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卵長圓形,長約0.5毫米,初產乳白色;后轉橙紅色至紫紅色。幼蟲(圖2)體長4~5毫米,紡錘形,蛆狀,前胸腹面有一紅褐色叉狀骨,前端分叉,腹末分叉。蛹體長約4毫米,長橢圓形,橙紅色,頭頂有1對分叉的額刺,前胸背面前緣有1對背刺。稻癭蚊水稻從秧苗至幼穗形成期都可被害,以幼蟲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蘗期侵入生長點,使生長點停止發(fā)育,被害葉鞘愈合形成蔥管狀,俗稱“標蔥”。受害秧苗初期癥狀不明顯,中期基部膨大,稱“大肚秧”,后期愈合的葉鞘成管狀伸出淡綠色而中空的苞管,稱為“標蔥”。所以,水稻“標蔥”是稻癭蚊為害水稻后出現(xiàn)的典型癥狀。受害稻株不能抽穗,對產量影響極大。發(fā)病特點及習性一年發(fā)生7~8代,世代重疊,以幼蟲在李氏禾,以及野生稻,再生稻和落谷苗上越冬;成蟲夜間羽化,當晚交配,次晚產卵,有趨光性。雌蟲平均壽命為36小時,雄蟲為12小時。每雌平均產卵130~230粒。卵多散產在葉片上,少數(shù)產在葉鞘、心葉、穗部。幼蟲多在天亮前孵化,初孵幼蟲借助露水爬行,由葉舌的縫隙或心葉侵入葉鞘內側,進入生長點及附近的腋芽取食為害;老熟后在苞管內化蛹,近羽化時,蛹升至蔥管頂端,用額刺刺穿一羽化孔,然后鉆出羽化,在羽化孔口留下白色的蛹衣。一般以中、晚稻受害較重,水秧比旱秧發(fā)生多,夏秋多雨高濕年份發(fā)生重。黃柄黑蜂、東方長距旋小蜂等是其主要天敵。水稻的栽培制度對稻癭蚊發(fā)生有重要的影響。單季中、晚稻區(qū),稻—稻—麥區(qū)以及稻—稻—稻區(qū),因存在中間稻作橋梁田,使水稻在連續(xù)較長的時期內,均存在幼嫩的稻株(包括無效分蘗),滿足稻癭蚊的食料要求,繁殖率大大提高。在稻癭蚊發(fā)生期間,秧苗至分蘗期是幼蟲最適宜的侵害階段,其他生育期受害較輕,抽穗期不再受害。若稻癭蚊盛發(fā)期如與分蘗期相吻合,則受害嚴重。稻癭蚊的防治措施農業(yè)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措施防治稻癭蚊首先要壓低蟲源基數(shù),抓好秧田滅蟲工作,在中、晚稻本田分蘗期該蟲發(fā)生初期及時防治,并注意發(fā)揮天敵的作用。1.農業(yè)防治(1)處理蟲源基地:在冬春期成蟲羽化前,結合漚肥,鏟除田邊、溝邊、圳邊的游草和野生稻等,減少蟲源;(2)種植抗蟲品種。(3)改革栽培制度:一些單雙季混栽和栽種單季中、晚稻的地方,應改為雙季連作稻,減少中間橋梁田,減輕受害。在稻癭蚊的重災區(qū),應取消種植中稻。(4)適期播種,適時插植。稻癭蚊為害水稻的生育階段是秧苗期至分蘗末期。調節(jié)水稻播植期,使水稻在易受危害的幼穗分化三期以前避過稻癭蚊危害高峰期,減輕為害。(5)加強水肥管理。稻癭蚊幼蟲在水稻幼穗形成后不能再為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發(fā),減少無效分蘗,及時排水曬田,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癭蚊的入侵。

(1)特別注意抓好晚稻秧田防治:每畝用3%呋喃丹顆粒劑4公斤,或用50%嘧啶氧磷乳劑500毫升作根區(qū)施藥,可防止整造秧田期免受稻癭蚊為害。也可以掌握在成蟲盛發(fā)期用25%喹硫磷乳油的1500倍液噴霧。(2)藥液浸秧:晚稻插秧前,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浸秧10分鐘,堆放2小時后插植,對防止秧苗帶蟲到本田有良好效果。2.藥劑防治

(3)本田期移植后6~8天或初現(xiàn)“大肚”秧苗時,10.33%氟腈·滅線顆粒劑、5%毒死蜱顆粒劑、50克/升氟蟲腈懸浮種衣劑、0.3%氟蟲腈顆粒劑、3%氯唑磷顆粒劑或10%益舒寶顆粒劑3公斤加細土30~40公斤撒施,施毒土時田內要有1寸左右的水層。

根據(jù)標簽用量;注意防止污染地下水。褐飛虱塌圈

卵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

褐飛虱俗稱“火蠓子”、“化稈蟲”,屬同翅目,飛虱科。全國稻區(qū)均有發(fā)生,長江以南發(fā)生較多,為害較重,目前是我國及亞洲許多國家水稻生產上的首要害蟲。其食性專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發(fā)育。取食時,成蟲和若蟲群集稻叢基部吸汁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質,因而稻株不僅被吸食耗去養(yǎng)分,使谷粒千粒重減輕,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蟲量大時,引起稻株基部變黑、腐爛發(fā)臭,短期內水稻成團、成片死稈倒伏,呈“通火”現(xiàn)象,導致嚴重減產或絕收。其吸汁或產卵造成的傷口,有利水稻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并助長其擴展。[形態(tài)]

成蟲:雌雄均有長、短兩種翅型。長翅型體長(連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狀光澤。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后足脛節(jié)端距有小齒30~36個。雌蟲色較淡,體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雄蟲腹部細瘦,末端呈喇叭筒狀。短翅型雌蟲體長3.5~4毫米,雄蟲2~2.5毫米,翅長不超過腹部,其余同長翅型。

卵:長約0.8毫米,香蕉形,初產時乳白色,漸變淡黃色,較細的一端出現(xiàn)1對紫紅色眼點。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與產卵痕相平,微露。

幼蟲:共5齡,3~5齡若蟲褐色,近橢圓形,腹部第3、4節(jié)背面各有1個“山”字形蠟粉狀白斑,以后各節(jié)都有3~5個近三角形的淺色紋。褐飛虱[習性]

褐飛虱抗寒力弱,具遠距離遷飛習性,冬季低溫和食料是限制其越冬的兩個關鍵因素。水稻乳熟期后,該蟲又隨西南、東南氣流向東北或西北方向遷出。安徽稻區(qū)每年可發(fā)生4~5代。常年長翅型成蟲(初次蟲源)在6月下旬遷入,7月上、中旬為成蟲高峰,稱為第一代成蟲。第2代若蟲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蟲在8月中、下旬,第4代若蟲在9月中旬至10月上句,4代若蟲盛期為害最嚴重。田間還可發(fā)生5代若蟲,大多不能完成發(fā)育而死亡。

長翅型成蟲具趨光性,有趨嫩綠習性,處于分蘗盛期——乳熟期,且生長嫩綠茂密的稻田蟲量大。卵多產在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的中部,產卵痕呈長條形,初期像開水燙過的暗綠色,后變褐色。短翅型成蟲在溫暖高濕、食料營養(yǎng)豐富的條件下,出現(xiàn)就多。由于短翅型雌性比例大、壽命長、產卵量多,因此,稻田內短翅型成蟲的大量出現(xiàn),為褐飛虱蟲量將迅速增加的預兆,必須引起警惕。

褐飛虱發(fā)育適溫為24~28℃,相對濕度80%以上,“盛夏不熱、晚秋不涼”,是它大發(fā)生的氣候條件。近年來,提高了水稻復種指數(shù),田間可取食的水稻的生育期延長;擴大種植耐肥、豐產的矮桿品種,特別是雜交稻,因生長繁茂、葉綠質嫩,容易招致其產卵與為害。褐飛虱重要天敵有稻虱纓小蜂、褐腰赤眼蜂等卵期寄生天敵;若蟲和成蟲期寄生天敵有螯蜂、線蟲、白僵菌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稻田蜘蛛、黑肩綠盲蝽、蠅蝽等,對其發(fā)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褐飛虱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技術2.化學藥劑防治3.生物防治技術1.農業(yè)防治技術

①加強田間管理:如適時曬田,淺水勤灌;施肥要做到促控結合,防止水稻前期猛發(fā)、封行過早,后期貪青晚熟和倒伏等。

②合理布局:相同和同一生育期的水稻連片種植,可防止褐飛虱擴散轉移,且便于集中統(tǒng)一進行防治。

③培育與推廣抗蟲品種:東南亞國家選育、推廣IR26號等品種有效控制了褐飛虱的為害。我國以IR26為恢復系培育成的雜交稻汕優(yōu)6號、威優(yōu)6號等抗蟲品種,具有防蟲和高產性狀。2.化學藥劑防治:采取“壓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掌握在百叢蟲量1000頭,2、3齡若蟲盛期用藥。①噴霧,②潑澆、③撒顆粒劑或毒土法施藥。藥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5%速滅威可濕?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性粉劑?40%毒死蜱乳油?20%異丙威乳油稻田應保持3~5厘米淺水層?20%仲丁威乳油?1.45%阿維菌素·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藥劑輪換使用葉蟬黑尾葉蟬白翅葉蟬

電光葉蟬

小綠葉蟬

黑尾葉蟬(浮塵子)屬同翅目,葉蟬科。分布遍及國內各稻區(qū),為我國長江流域以南的水稻重要害蟲。寄主除水稻外,還有小麥、大麥、看麥娘、稗、游草等。它以成蟲和若蟲群集于水稻莖桿下部刺吸汁液為害,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嚴重時葉片干枯、稻株坐苗枯死,后期稻莖基部變黑、倒伏。還傳播水稻普通矮縮病、黃矮病等多種病毒病,傳播病害造成的損失往往比取食為害大得多。

卵:長1~1.2毫米,長橢圓形,稍彎曲,初產時白色,半透明,后漸變淡黃色,較細的一端出現(xiàn)1對紅色眼點。卵成塊,單層、整齊地產于水稻葉鞘邊緣內側的組織內。產卵處稍隆起,淡褐色,可透見其內的卵粒。

若蟲:共5齡。頭大、尾尖。體黃白色至黃綠色。1~3齡體兩側褐色,4~5齡時體側褐色褪淡至消失。從第3齡起,各胸節(jié)和腹部2~8節(jié)背面生有l(wèi)對小褐點。

成蟲:體長4.5~6毫米,黃綠色,頭冠2復眼間有1黑色橫帶。雄蟲體腹面及腹部背面皆為黑色,前翅端部1/3亦為黑色,其余鮮綠色。雌蟲體腹面蒿黃色,腹背灰褐色,前翅端部淡黃褐色。[形態(tài)][習性]

黑尾葉蟬一年發(fā)生6代。以成、若蟲在小麥田、綠肥田等田邊、溝邊的禾本科雜草上越冬。第一代若蟲盛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后大約每月1代,世代重迭明顯,田間為害高峰期在7~8月份。

成蟲白天多在稻株中下部,早晚可到稻株上部葉片上取食。性活潑,能飛善跳,晴天時甚為活躍,低溫、陰雨及大風時,則棲息于稻莖基部。受到驚動時,橫行斜走或飛走。趨光性強,天氣悶熱的黑夜可大量撲燈,有趨嫩綠習性,生長嫩綠的2~3葉期稻苗和本田返青期為成蟲大量遷入期,也是病毒傳播的關鍵時期。在稻田內,發(fā)生初期以田邊蟲口密度較大,隨后由田邊向田中擴散蔓延。

黑尾葉蟬發(fā)生的最適氣溫為28℃左右,適宜的田間相對濕度為75%~90%。在冬春溫暖,夏秋高溫、干旱的年份往往猖獗為害。單、雙季稻混栽區(qū),食料充足,黑尾葉蟬發(fā)生量最大,連作稻區(qū)發(fā)生也重,單季稻區(qū)因發(fā)生的前、后期食料不足,受害最輕。生長嫩綠、分蘗至圓桿期水稻上蟲量多。糯稻上發(fā)生量大于粳稻,粳稻上發(fā)生量又大于秈稻。黑尾葉蟬卵期寄生蜂以褐色腰赤眼蜂為主;若蟲和成蟲期的寄生性天敵有螯蜂、趨稻頭蠅和二點櫛蟬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稻田蜘蛛、黑肩綠盲蝽、小花蝽、隱翅蟲等。[防治]

(1)農業(yè)防治技術:

①選育和推廣抗、耐蟲水稻品種。

②冬、春結合積肥,鏟除田邊雜草。

③肥水做到“促控結合”,使水稻前期生長不過旺,后期不貪青晚熟。

(2)其他措施:

①放鴨啄食。

②成蟲盛發(fā)期進行燈光誘殺。

③撒施白僵菌粉。

④化學防治防治指標:平均每叢稻有成蟲1頭。應抓緊對秧田、本田初期和稻田邊行的防治;病毒病流行地區(qū)要做到滅蟲在傳毒之前。施藥適期應掌握2、3齡若蟲期進行。

①噴霧:可選用10%吡蟲啉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0%葉蟬散乳油500倍液;50%混滅威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每畝噴藥液75千克。

②撒毒土或顆粒劑:每畝用3%速滅威粉劑或2%葉蟬散粉劑2.5千克,拌細土25千克撒施。

③滴油掃殺:結合防治飛虱進行。稻簡管薊馬花薊馬

稻薊馬直鬃薊馬

禾薊馬

寄主小麥、水稻、四季豆、豌豆、蠶豆、絲瓜、胡蘿卜、白菜、油菜;花生、苜蓿、紅花草、紫云英、苔子、豬屎豆、等。稻薊馬防治方法

(1)春季徹底清除田邊雜草,減少越冬蟲口基數(shù),加強田間管理,減輕為害。(2)使用藥劑?25%喹硫磷乳油。?45%馬拉硫磷乳油?2.5%多殺霉素懸浮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2%阿維·唑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2%阿維·吡乳油?18%高氯·仲乳油中華稻蝗為害特點成、若蟲食葉成缺刻,嚴重時全葉被吃光,僅殘留葉脈。防治方法(1)稻蝗喜在田埂、地頭、渠旁產卵。發(fā)生重的地區(qū)組織人力鏟埂、翻埂殺滅蝗卵,具明顯效果。(2)保護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該蟲發(fā)生。(3)抓住3齡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邊、渠旁取食雜草嫩葉特點,突擊防治,當進入3—4齡后常轉入大田,當百株有蟲10頭以上時,應及時噴灑50%辛硫磷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愛卡士25%乳油、2.5%氯氰靈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較好防治效果。(4)大面積發(fā)生時應使用飛機防治。負泥蟲為害特點成、幼蟲食害葉肉,殘留葉脈或一層透明表皮,受害葉上出現(xiàn)白色條斑或全葉發(fā)白枯焦,嚴重時整株枯死。1、藥劑防治:目前防治稻負泥蟲仍以藥劑為主。根據(jù)田間調查以成蟲大量交尾而尚未離開秧田時,施藥效果最好;本田期施藥則掌握在幼蟲盛孵期。主要的藥劑有:(1)粉劑:25%敵百蟲粉,每畝用3-4斤;或煙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干時撒施。(2)液劑:50%殺螟松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愛卡士25%乳油、50克/升氟蟲腈懸浮劑(3)藥用植物:如狼毒、雷公藤等,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法是先將這些植物曬干研粉,拌和石灰或草木灰撒施,施藥量可在用前試驗。

2、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