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虛詞講解_第1頁
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虛詞講解_第2頁
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虛詞講解_第3頁
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虛詞講解_第4頁
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虛詞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十三講文言文閱讀

——虛詞目錄第一節(jié)什么是虛詞第二節(jié)虛詞的類型第三節(jié)常見虛詞梳理第四節(jié)鑒別虛詞技巧第五節(jié)實戰(zhàn)訓(xùn)練

第一節(jié)什么是虛詞與實詞相對詞語分為實詞與虛詞:實詞含有具體實在的意義,常在句中充當(dāng)主謂語;虛詞則比較抽象,一般其語法作用。曷嘗觀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則種之常不后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铚艾,相繼于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fù)有美稼哉?下劃線為虛詞特點1.靈活:“而”字十幾種用法(代詞、連詞、助詞等);2.高頻:《醉翁亭記》中“而”字連詞有23處;3.語助:發(fā)語:夫、蓋;提頓:者、也;限止:耳、而已;得無、無乃等;4.古今異義:“以”古義—用;今義—能夠;

第二節(jié)虛詞的類型一、代詞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吾、予、余、我相曰:“罷,吾今令之復(fù)矣?!保?011年《史記·循吏列傳》)予嘗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2008年《秋尋草自序》譚元春)囚即涕泣曰:“我殺也,不敢以累他人?!保?010年《歐陽公墓志銘》)第二人稱:汝(女)、爾、若、乃公曰:“殺人者汝也。”(2010年《歐陽公墓志銘》)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對日:“若不知母氏以我為命耶?奈何離膝下?!保?009年《沈周》)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陸游)第三人稱:之(賓語時也作第一、二人稱)、其、彼古圣人其知之矣。(2009年《桂》)其平居所以自養(yǎng)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

易混淆:其:他—其+動詞;他的—其+名詞彼如嵩、華之峻崎。(2010年《九疑山圖記》)補充謙稱:男士:臣、仆、愚、不才、小人、不肖、后學(xué)婦女:妾、婢子國君:朕、孤、寡人、不榖敬稱:大王、陛下、公、公子、將軍、大人閣下、足下、子、先生、卿、君、執(zhí)事、丈人、吾子復(fù)數(shù):輩、儕、屬、族、徒、爾曹指示代詞近指:是、此、斯、茲、之、然譯為“這個”“這里”“這樣”其亦以是語之。(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遠指:彼、夫、其、匪譯為“那”“那個”有匪君子,如切如嗟,如琢如磨。(《詩經(jīng)》)旁指:他、它、別譯為“別的”“其他的”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虛指:或(有的)、某(某個、某地)

常見:或以為、或曰無定指:莫、無(沒有什么)

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疑問代詞代人:誰、孰君如逃,則人誰肯固矣!(2008年《全唐文》)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代物:何、胡、奚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代處:安、惡、焉沛公安在?(《鴻門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PS:安、惡,作狀語時表示反問“怎么”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代詞通常與賓語前置句結(jié)合在一起,有以下兩種情況: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宋何罪之有?(《公輸》)二、副詞程度副詞輕度:少、稍、略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五人墓碑記》)質(zhì)薄而味稍輕。(2009年《桂》)加重:愈、益、彌、更今醫(yī)家謂桂年深則皮愈薄。(2009年《桂》)守益愕。(2009年《沈周》)周曰:“往役,義也,謁貴游,不更辱乎!”(2009年《沈周》)極度:最、極、甚、至、絕、特、頗、殊狀如绖帶,味最沉烈。(2009年《桂》)九峰殊極高大。(2010年《九疑山圖記》)副詞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作狀語或補語。范圍副詞

范圍副詞一定程度上與程度副詞類似,都是修飾一定比例,但程度副詞用來修飾狀態(tài)或者行為到達的程度;而范圍副詞則修飾其參與的人或事。表示總括:悉、皆、盡、咸、勝、舉、畢、凡,即為“都”王許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2011年《史記·循吏列傳》)表示僅限: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表示共同:共、同、并、相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時間副詞過去、向來時:行為動作已經(jīng)或曾經(jīng)發(fā)生。表示已經(jīng)、曾經(jīng):既、已、業(yè)、曾、嘗流于既溢之余,而發(fā)于持滿之末。(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表示以前、過去:向、初、囊、始、昔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十六。(2010年《歐陽公墓志銘》)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為二。(2007年《酌古論》序)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孔雀東南飛》)表示一向、向來:常、素、雅、恒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2010年《歐陽公墓志銘》)干雅自多,不納其言,統(tǒng)遂去之。(2007年《后漢書》)現(xiàn)在、變化時:行為動作正在進行。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適、會方興未艾;會天大雨。表示片刻:俄、須臾、未幾、無何、既而無幾,干以并州叛。(2007年《后漢書》)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織》)表示突然、立刻:急、遽、猝、立、即面試《鳳凰臺賦》,援筆立就,恭大嗟異。(2009年《沈周》)表示將要:將、且、行將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表示最終:終、卒、竟卒至于敗。(2007年《后漢書》)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史記·屈原列傳》)語氣副詞表示肯定、確認:必、誠、信、固、果,為“一定、果真”之意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捆。(2011年《史記·循吏列傳》)是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表示否定:不、弗、未、非、靡、亡、否、莫吏無奸邪,盜賊不起。(2011年《史記·循吏列傳》)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xué)》)表示禁止:勿、毋、莫、無,常用于祈使句曰:“勿從俱死也?!保ā而欓T宴》)表示推測、估計:殆、蓋、庶、或、其、得無、無乃、庶幾圣人之所以為圣,與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示反詰:豈、寧、其、獨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fù)有美稼哉?(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頻率副詞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屢、數(shù)、輒、累”: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不可。(2011年《史記·循吏列傳》)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輒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難去。(2008年《秋尋草自序》譚元春)《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xué)。(《史記·太史公自序》)表“再、也、還、第二次”的有“復(fù)、更、再、又”:守益愕,復(fù)漫應(yīng)曰:“有而未至?!保?009年《沈周》)比還,謁周舍,再拜引咎。(2009年《沈周》)曰“秋尋”者,又以見秋而外皆家居也。(2008年《秋尋草自序》譚元春)謙敬副詞表示對自己謙卑和對對方恭敬,無實在意義。一般發(fā)生在上下級或長幼輩之間,常與謙敬代詞一起出現(xiàn)。表示謙卑:竊、辱、伏唯、忝、猥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陳情表》)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表示恭敬:幸、敢、請、敬、謹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三、介詞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guān)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對象的詞。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它一定與所帶賓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

介詞根據(jù)功用可分為:表處所、表時間、表原因、表對象、表憑借、表被動。表處所:獨留一人于庭。(2010年《歐陽公墓志銘》)表時間:以正德四年卒。(2009年《沈周》)表原因: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表對象: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2011年《史記·循吏列傳》)表憑借: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2010年《歐陽公墓志銘》)表被動:并為世所愛重。(2009年《沈周》)四、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并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邏輯關(guān)系。1.并列關(guān)系

“與、及、而、從、且、則、且……且……、既……且……”

侃日:“兵與財皆無,將若何?”(2008年《全唐文》)2.層進關(guān)系

“而、且、尚……況……、既……且……”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3.選擇關(guān)系

“如、抵、其、或、非……則……”

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察今》)建議將連詞與文言復(fù)句一起學(xué)習(xí)!4.承接關(guān)系

“而、以、乃、則、遂、即、于是、然后”而前人未能別白者,乃從而論著之,使得失較然。(2007年《酌古論》序)5.轉(zhuǎn)折關(guān)系

“而、然、但、乃、則、顧、雖”縣令,誠主也;雖然,歲滿則罷去。(2008年《全唐文》)6.因果關(guān)系

“以、為、是故、是以”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此處“所以”表示原因,不是結(jié)果。7.假設(shè)關(guān)系

“若、茍、今、使、雖、則、向使、假令”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2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8.修飾關(guān)系

“而、以”用于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9.條件關(guān)系

“無、非、茍”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五、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

句中起輔助作用的詞,不能單獨使用,不充當(dāng)句子成分。常見有:之、者、所、然,前三個會在之后詳細梳理,故在此處略過。然,作助詞時分兩種情況,一般在描述性語句中出現(xiàn):1.用在形容詞后,作為詞尾,“……地”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shù)。(2010年《九疑山圖記》)2.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后,前有“若”“猶”“如”等詞照應(yīng),可譯為“……的樣子”桂葉比木樨葉稍大,背有直脈三道,如古圭制然。(2009年《桂》)語氣助詞語氣助詞與句意系聯(lián)緊密,可相互幫助理解。陳述語氣:也、矣、焉、耳疑問語氣:乎、與(歟)、邪(耶)感嘆語氣:哉、夫與嘆詞區(qū)別:嘆詞單獨分列,而助詞都要參與句中。唉!豎子不足與謀?。ā而欓T宴》)→嘆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助詞表反問句首語氣:唯、夫、蓋唯,表示希冀語氣,可譯為“希望”。夫、蓋,表示引起議論、或是推測。音節(jié)助詞音節(jié)助詞,既不起結(jié)構(gòu)作用,也不表示語氣,只是為了音節(jié)勻稱,發(fā)音和諧,沒有實在意義。常于《詩經(jīng)》與《楚辭》中見到,句中為多,偶有句首,或是固化在詞語中。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jīng)》)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詩經(jīng)》)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頃之:很短的時間內(nèi)。六、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yīng)答聲音的詞叫嘆詞。不與句中其他發(fā)生結(jié)構(gòu)聯(lián)系,只表示感情色彩,容易識別。唉!豎子不足與謀?。ā而欓T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wù)學(xué)也哉?。?011年《稼說送張琥》蘇軾)七、兼詞一個字的形體兼有兩個字的讀音或者意義,常用的有:諸、焉、盍、叵。諸,為“之”“于(音烏)”或“之”“乎”合音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取前一個字聲母加后一個字韻母焉,動詞后,相當(dāng)于“于之”之意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盍,相當(dāng)于“何不”之意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叵,相當(dāng)于“不可”之意居心叵測。旃,“之焉”合音詞,用于敘述句末,不常見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左傳》)

第三節(jié)虛詞梳理常見必須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復(fù)音虛詞與固定句式結(jié)合一、常見必須掌握而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另: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通“如”:好像,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何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乎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阿房宮賦》)

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爾:比。)

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乃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游褒禪山記》)

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陸游)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其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幾世幾年,摽掠其人。(《阿房宮賦》)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

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師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師說》)

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且用作連詞。

1.遞進關(guān)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guān)系,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用作副詞。

1.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魟釉~,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

用作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取。(《孔雀東南飛》)

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孟子》)所名詞,處所,地方。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跟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

【為……所】

“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為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對,向。

為之奈何?(《鴻門宴》)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焉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

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也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以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以正德四年卒。(2009年《沈周》)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夜以繼日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因介詞。

1.依照,根據(jù)。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2.依靠,憑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3.趁著,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副詞。

1.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介詞。

1.依照,根據(jù)。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2.依靠,憑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3.趁著,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副詞。

1.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于介詞。1.在,從,到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xué)》)2.“在……方面”“從……中”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3.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4.向,對,對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5.被。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6.與,跟,同。

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三國志》)7.比。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xué)》)與介詞。

1.介詞。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和……比較。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連詞。

1.連詞。和,跟,同。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然則廢釁鐘與?(《孟子》)則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者助詞。

1.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3.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頃之,煙炎張?zhí)欤笋R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4.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5.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遠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之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