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題復習:文言語句翻譯要有三種意識_第1頁
高考專題復習:文言語句翻譯要有三種意識_第2頁
高考專題復習:文言語句翻譯要有三種意識_第3頁
高考專題復習:文言語句翻譯要有三種意識_第4頁
高考專題復習:文言語句翻譯要有三種意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語句翻譯要有三種意識

何孝銀制作(一)要有采分點意識即看了指定的句子要知道哪些詞語是必須要譯出來的,不能掉,不能漏,否則就會扣分!(四名一姓、單獨文言虛詞不屬于采分點,但是和文言句式結合就成為采分點)

“文言文翻譯”綜合性強,難度大,從高考評卷和平時測試的情況來看,考生失分也比較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只注意翻譯大意,而忽略試題的“采分點”——高考評卷的得分點。

這里,結合實例與同學們談談突破“采分點”的方法:

一、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簡單地說就是古今詞義不同,在語言發(fā)展的過程中詞義、感情色彩等發(fā)生了變化,翻譯時不能以“今”釋“古”。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中“今則婦子仰食于我,欲不為吏,又不可得”,句中“子”今指兒子,文言文中多指“兒女”;“食”今指食物、食品,文言中常用作動詞。“食于我”,譯為“靠我養(yǎng)活”。這句話可譯為: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yǎng)活,想不做官,也辦不到。

2015北京卷12.請把第一段中的畫線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參考答案】日月的光芒照耀四方沒有偏私,四季的運行沒有偏私,它們各自順行它們的品性于是萬物都得以生長。采分點:判斷句、燭、行、遂、焉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II卷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參考答案:(1)陛下興起戰(zhàn)事,易于引起百姓嘆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擔心不合適。(2)我不能清除兇惡叛逆的人,終至朝廷落到這個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么?

(簡評:常規(guī)選材,銜接稍顯零碎,文言詞法、句法不多,考點不具有典型性。)2015年新課標卷Ⅰ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敬鸢浮浚?)我只知道我們君主可以統(tǒng)治中國,如果立異姓人為帝,我就為此死去。(2)金人即使不求索我,我應當與太子同行,求見兩位敵帥當面責斥他們,也許萬一可以成功?!窘馕觥糠g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中的關鍵詞:“唯”“帝”“茍”;“面”“庶或”及賓語前置句式“金人不吾索”?!窘忸}思路】【點評】(1)【解題思路】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唯”,只;“帝”,名詞做動詞,統(tǒng)治、稱帝;“茍”,如果;“當”,判罪,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2)需要注意的關鍵點——這個句子中有一個賓語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譯成“不索吾”;“雖”,即使;“俱”,一起;“面”,名詞做狀語,當面;“庶或”,或者;“濟”,實現(xiàn)、成功?!军c評】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綜合能力,包括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理解,文言文翻譯一定要注意句式和活用的問題,這次的題目都有涉及,文言文翻譯一定要細心,做到一對一的翻譯,然后再去調整句式和結構。這次的文言文翻譯比較簡單,沒有難點和怪點,都是平時常見常練的字詞,只是需要考生按要求和步驟答題。

【學法支招】

1.借助記憶識記詞的古義,確認詞義

古今異義詞的學習,要下一番記憶的工夫。一是參考《古今異義詞表》記憶,二是可以自己對教材中文言文講讀篇目中的實詞進行歸納記憶。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句中“行李”,古義是“外交使臣”,今義是“旅行的東西”。

【學法支招】2.借助成語中的古義,確認詞義

成語當中有些詞語保留了古代的意義,如“赴湯蹈火”、“固若金湯”中的“湯”字就保留了它在文言文中“熱水”的意義。解題時,利用這類保留了古義的成語,可以推知在具體的語句中某一個詞的古義。

【學法支招】

3.借助語境,確認詞義

根據(jù)“詞不離句”的原則,解釋一個詞語,必須將其放在句、段、篇中來考慮,關注要解釋的詞語與相關詞、句、段的關系。如:“寡人亡十二年,今乃反國?!保ā俄n非子》)句中的“亡”,今義是“滅亡”,放在句中就不合邏輯,因為下文的“反國”是“回到自己的國家”。如果再聯(lián)想到《陳涉世家》中的“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可以確認“亡”這里是“逃跑”的意思。

二、一詞多義

文言實詞往往具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這種現(xiàn)象叫一詞多義。但是,多義詞進入句子后,它的含義則只有一個,我們必須根據(jù)語境,正確解讀它的含義。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中“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句中“向”,有“朝北的窗戶”、“向著”、“趨向”、“假如”、“從前”等義項,這里是表示時間的,譯為“從前”?!邦A”有“預先”、“參與”等義項,這里是動詞“參與”?!按庇小拔kU”、“大概”等義項,這里是副詞“大概”?!斑^”有“過錯”、“經過”、“勝過”、“探望”等義項,這里是名詞“過錯”。這句話可譯為: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xiàn)在看)大概是你錯了。

【學法支招】

1.掌握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

(1)本義,指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意義。例如,“素”本義是白色的絲織品,“采”本義是摘取。

(2)引申義,指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意義。如“素”由本義“白色的絲織品”引申為“白色”,再引申為“白白的”,所以《詩經》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閑飯”。

(3)比喻義,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詞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意義為“得力的幫手或武士”。

【學法支招】

2.借助字形推斷詞義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對于一些詞語的意義可以通過字形特征進行推斷。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組”(歐陽修《伶官傳序》)中的“組”以“纟”為偏旁,可以知道詞義與繩索有關,前面有“系”字,賓語是“燕父子”,可推知其意為“帶子、繩索”。

3.根據(jù)語境確認詞義

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都有它特定的意思,因此,考生要學會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三、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就是詞類活用。如2009年高考重慶卷中“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句中“喪”,滅亡,這里帶了賓語“國”,應為使動用法,解釋為“使……滅亡”;“亡”,喪命,也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喪命”。這句可譯為:況且作為國君,如果貪婪,一定會使他的國家滅亡;作為臣子,如果貪婪,一定會使他自身喪命。

【學法支招】

掌握詞類活用的判定方法。

1.名詞十名詞,組成主謂或動賓結構,其中一個名詞視為名詞活用為動詞。如: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廉頗藺相如列傳》)“舍”本是名詞,用在賓語“相如”前,活用為動詞,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動賓結構。

2.名詞出現(xiàn)在動詞前,句子已有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成了狀語。如:倡優(yōu)蓄之。(《報任安書》)“倡優(yōu)”作“蓄”的狀語,翻譯為“像對待樂師優(yōu)伶一樣”。

【學法支招】

3.動詞與賓語之間的關系不是支配關系,而是“使它怎么樣”,即動詞的使動用法。如: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朝”,即”使……朝拜”的意思。

4.形容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可譯為“認為……”、“以……為……”。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私”是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詞,翻譯為“以……為美”。

四、特殊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語法方面的重要區(qū)別,對特殊句式考查往往放在翻譯中進行。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中“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句中“所有”,所擁有的。“予”,給。根據(jù)下文可判斷,“人之所有”是省略句,“所有”之后省略了“書”;“不吾予也”是賓語前置句,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不予我也”。這句可譯為: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擔心他們不肯給我啊。

【學法支招】

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

1.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主謂語直接相續(xù),通常以“……者……也”為標志。句式實質是謂語對主語有所判斷。

2.被動句可分為“于”字句式、“為”字句式、“為……所……”句式、“見”字句式等類別。句式實質的主語不是施動者,而是受動者。

【學法支招】

3.賓語前置主要表現(xiàn)為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時,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之”或“是”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要前置。句式實質是謂語和賓語倒置。

4.成分省略有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的省略。句式實質是句子成分的不全。

五、虛詞與復句

表示時間、范圍、程度、頻率等實際意義的虛詞,要準確翻譯出它的意義;表示假設、因果、條件、轉折、遞進等語法關系的虛詞,則要準確譯出分句間的語法關系。如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中“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若以”,“如果因為”的意思。整個語句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譯文應該用“如果……那么……”來表示兩個分句之間的語法關系?!榜簖X”,七八十歲的老人?!笆摇保彝?。這句可譯為: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那七八十歲的老人很多,家家戶戶都很貧困,哪里只是我一個人該得到呢?

【學法支招】

1.掌握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18個虛詞意義和用法。

2.學會辨析虛詞意義與用法的方法。

六、古代官職、禮俗、修辭

古代官職、禮俗、修辭等知識,也是文言文翻譯的難點,特別是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辭手法的翻譯。如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句中“蒙塵”,蒙被塵土,是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的委婉語。行在所(行在):帝王所在的地方。這句可譯為: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征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學法支招】

在教材復習和傳記類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積累知識。如:古代修辭(比喻、借代、委婉)、官職(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除,拜官授職。擢,提升官職)、地理(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關東,古代指函谷關以東。朔漠,北方的沙漠)、習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此外,還要準確把握句子的語氣、語體色彩、感情色彩等。人們常說,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說要善于抓住關鍵,文言文翻譯也是如此,做翻譯題的時候,應該有踩點得分的意識,要洞悉命題者關鍵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譯的兩個關鍵點:一是關鍵詞,二是特殊句。否則,就可能徒勞無功,寫得多得分少。(二)要有語言規(guī)范意識即譯通順譯流暢,也就是古人所謂的信、達、雅。近代著名學者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首次提出了翻譯的三項原則和標準,即“信、達、雅”。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達而外,求其爾雅。”這也是古文翻譯的標準。

1、信

所謂“信”,就是譯文必須準確,必須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譯者本人的意思來改變或替代原文的意思。這是古文今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標準。為了做到“信”,必須正確地理解原文,真正讀懂讀通,搞清原文每一個字、詞、句的含義和每一種語法現(xiàn)象。如,《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庇械娜税选拔岬眯质轮弊g成“我要像哥哥一樣侍奉他”,這是不準確的?!靶帧痹谠渲惺敲~活用為狀語,表示對待人的態(tài)度,如譯成“像哥哥一樣”,表義就可能產生分歧:劉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還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須譯成“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二字不可少。

2、達

所謂“達”,就是譯文必須通順、曉暢,必須以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表達,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語言表述。這也是古文今譯的基本標準。為了做到“達”,必須在正確地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認真組織詞句進行翻譯。如《戰(zhàn)國策·趙策》:“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庇械娜税堰@句話譯成:“鄂侯爭這件事很急、辯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這個譯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為它對每個詞的翻譯和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基本正確;但沒有做到“達”,因為譯文在表達上還不很規(guī)范。“爭之急”、“辨之疾”中的“爭”、“辨”是動詞謂語,“之”是賓語,“急”、“疾”是補語。這種句型,翻譯時最好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盃幹?、辨之疾”是同義復用,可合在一起譯成“為這件事(同紂王)爭辯得很厲害”?!案笔敲~活用為動詞,“故脯鄂侯”應譯成“所以(紂王)就把鄂侯殺了,將尸體做成肉干”。

3、雅

所謂“雅”,就是在“信”、“達”的基礎上,講究修辭文采,使譯文的語言典雅優(yōu)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語體風格。“雅”是翻譯的最高要求、最高標準,也是翻譯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達、雅”是翻譯的標準。對于一般人來說,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達”;至于“雅”,則應作為一個目標,在不斷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譯技巧的過程中,逐步接近和達到。語言的規(guī)范性要求考生翻譯文言語句必須通順、流暢,表達規(guī)范。(三)要有全局意識即要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中結合上下文的意思翻譯句子。解答全國課標卷讀懂全文是關鍵,參考第6題是鑰匙。例如:閱讀下列文段,翻給劃線句子翻譯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桂椒之櫝,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