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歷冊必修一知識點_第1頁
2023年高三歷冊必修一知識點_第2頁
2023年高三歷冊必修一知識點_第3頁
2023年高三歷冊必修一知識點_第4頁
2023年高三歷冊必修一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歷冊必修一知識點【#高三#導語】高三會教給我們奮斗,每個人都有無盡的潛力,每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提升空間,不經過一年血戰(zhàn),或許我們永久發(fā)覺不了自己身上隱藏的能量。所以高三注定是精彩的一頁,下面我就為大家共享了《高三歷冊必修一學問點》,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1.高三歷冊必修一學問點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化成XX

1、秦統(tǒng)一天下的必定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緣由。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zhàn)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消失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

(統(tǒng)一的國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溝通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XX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tǒng)科技與文化格局。)

2.高三歷冊必修一學問點

1,原始社會后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義是分封制。

5.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XX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官職。

7.唐朝時,把握草擬、審議和行政的職能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省和中書省。

9.元朝時,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宣政院。為管理邊遠地區(qū)設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時,中國的宰相制度從今被廢除。

1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XX制度進展到了頂峰。

12.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體系。13.牛耕是我國農業(yè)技術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式是壟作法。

15.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tài)分別是官營手工業(yè)、民營手工業(yè)、家庭營手工業(yè)。

16.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的絲織業(yè)中心。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發(fā)行的“交子”。

19.元代時,泉州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廣州一處對外通商。

20.唐朝時,專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稱為市舶使。宋代時,在邊疆設置與少數民族貿易場所稱為榷場。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宋代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

2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2.孔子整理的“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四書是指《論語》《孟子》《高?!贰吨杏埂?。

23.提出“性善論”是孟子;提出“性惡論”是荀子。提出“三綱五?!钡乃枷胧嵌偈?。提出“心性論”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是顧炎武。

24.后人稱孔子為“至圣”、稱孟子為“亞圣”。朱熹宋朝理學集大成者。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思想家。25.

①提出“愛人者,人恒愛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②提出“節(jié)用而愛人”“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③提出“與人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董仲舒。

⑤提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顥、程頤)。

⑥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陽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是非”是李贄。

⑧提出“人民為主”“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黃宗羲⑨提出“經世致用”的有顧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標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天文學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遠鏡創(chuàng)造以前,渾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29.混合選擇法最早見于西漢農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30.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是指王羲之創(chuàng)作的《蘭亭序》

3.高三歷冊必修一學問點

1、揭示歷史時間的挨次性特征

所謂挨次性是指歷史活動時間的先后更替承接。如中國近代的鴉片戰(zhàn)斗、太平天國運動、其次次鴉片戰(zhàn)斗、中法戰(zhàn)斗、中日戰(zhàn)斗、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時間先后挨次更替的。在這一更替過程中,外國侵略的逐步擴大加深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中國人民抵抗斗爭的前赴后繼,脈絡清楚,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內在聯系及其規(guī)律性。根據時間挨次學習歷史既與人們的生活閱歷及學習心理相貼近,也符合秩序漸進性教學原則。

2、揭示歷史時間的連續(xù)性特征

所謂連續(xù)性是指歷史進展的起止。持續(xù)時間的長短。歷史時間的連續(xù)性在肯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進展進程的快慢,有助于人們從現象入手探明歷史本質。如我國封建社會從公元前475年開頭到1840年鴉片戰(zhàn)斗前結束,長達2000多年之久,這就促使人們思索中國封建社會進展為什么這么緩慢?美國從1783年獲得獨立至今,也不過200多年的歷史,是什么緣由使其進展為一個政治、經濟強國的呢?

3、分析歷史進展的階段性時間特征

歷史是一個呈階段性進展的曲折的變動過程,在不同階段上歷史進展表現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趨勢。在歷史教學中以時間劃分歷史階段是基本的教學手段。如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可劃分為1919─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戰(zhàn)斗、1945─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斗四個階段,在對四個不同階段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引導同學熟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困難曲折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規(guī)律。可見,只有分析歷史時間的階段性,才能對歷史進行較為周詳的學習,進而總結歷史深層的內容。

4、培育同期性時間觀念

同一歷史活動的不同側面或不同歷史事物處于同一時期,這便是歷史的同期性特征,如:其次次鴉片戰(zhàn)斗處于太平天國運動期間;1919年的歷史大事有“五四”運動、朝鮮“三一”運動,巴黎和會召開、共產國際成立等,歷史教學中由于教材編排的不足(同期性內容排出先后次序)或老師的疏忽。同學心理上習慣性障礙(在時間閱歷上人們更多地習慣于挨次性推演),影響時空觀念的形成,應引以重視。

5、時間運算

詳細來說:

(1)計算時間長短,如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從1624─1662年,長達38年之久;新民主主義革命比舊民主主義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導:(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2)比較、體會距今時間遠近。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個年月距今較近等。

(3)進行時間轉換。這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不同紀年方法間的轉換,如民國元年是1912年。甲午戰(zhàn)斗中的“甲午”是公歷1894年。貞觀元年是公歷627年;一類是詳細歷史時間與世紀、年月、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時間概念間的轉換,如618年是七世紀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紀中葉,再如下列選擇題,也是考查的這種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五世紀初,②公元前六世紀初,③公元前五世紀末,④公元前六世紀末。

6、記憶時間

記憶時間也遵循著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的規(guī)律,但實際教學中要嚴格地把兩者區(qū)分開來是很困難的。詳細學習中,更多的做法是揭示時間特征,組織記憶材料,激發(fā)記憶愛好。一是揭示單個時間數字的特點促進記憶。如揭示時間數字的結構特點的有數位特點(單位數時間如公元8年。雙位數時間如公元之年。三位數時間如220年、四位數時間如:1940年)、雙數重疊特點(如1616年、1919年)。對稱數字特點(如1881年)、自然數字遞增特點(如1234年)等不一而足;一是揭示不同時間之間相互關系特點促進記憶。如年月間隔記憶法(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等)、公元前后對稱記憶(如公元前221年與公元221年)等。

4.高三歷冊必修一學問點

一、西漢開通兩條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①開通:西漢張騫出訪西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眠-西亞-大秦。

②意義:

A.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溝通。

B.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C.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

①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②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qū)、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

二、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

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路上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西北行進入歐洲。

2、海路方面:從廣州動身,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

三、明朝鄭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揚國威,宣揚明王朝的強盛。

②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即進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③為宮廷購回浪費品,即滿意統(tǒng)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qū)。

3、特點:

①提倡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②不是進展海外貿易,實行的事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

4、歷史意義

①鄭和下西洋期間提倡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

②是我國歷空前的主動外交,極大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溝通。

③其規(guī)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也是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早半個多世紀。不愧是世界航海事業(yè)的先驅。

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進展對外貿易,導致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結果必定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行能長久。

5.高三歷冊必修一學問點

1、隋大統(tǒng)一的歷史緣由。秦和隋的相像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水道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水道開鑿的緣由,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水道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tǒng)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溝通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緣由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化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