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屈原到魯迅的求索_第1頁
從屈原到魯迅的求索_第2頁
從屈原到魯迅的求索_第3頁
從屈原到魯迅的求索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屈原到魯迅的求索“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名句寫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fā)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國之道不能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憤地走開了,去尋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在《彷徨》扉頁,魯迅引用了屈原《離騷》中的此句。據史料記載,《彷徨》寫于“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像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夺葆濉繁憩F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來在還曾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笨梢娗汪斞钢g有著最明顯的共性,就是抗爭精神。一、進退維谷的“屈原”與“魯迅”戰(zhàn)國中后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兼并戰(zhàn)爭頻發(fā)的混亂時代,大國各懷野心,互相傾軋的現象眾多,諸侯紛紛并起稱雄,爭戰(zhàn)屠戮,欲相互取而代之,號令天下。而國內的社會變革一刻也沒有停止,屈原欲舉賢授能,修明法度,連齊抗秦,統(tǒng)一中國。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他為國盡心盡力,為民奔走呼號,希望自己能為君引路導君至圣。但“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昏聵不堪的國君,也執(zhí)迷不悟,忠佞不分,還聽信“爭寵而心害其能。實為國效力之用,卻成為禍國殃民之害,希望成了泡影,這更加深了他的困惑。奸佞小人的排擠,昏聵君王的不解,被疏遠乃至流放,屈原的靈魂難以獲得片刻的安寧。魯迅生活的時代某些國家境遇與屈原有著相似之處。國之危難,就在眼前,大多數有識之士在積極探索國家與民族的出路,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從信念堅定到理想動搖再到放棄斗爭。魯迅正處于眾人分路的境遇,猶豫中不知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救國救民。結合魯迅的自身境遇大概可推測此時的彷徨應該是在與自己的親弟弟決裂、離開北平偕許廣平南下之間的那段日子。國仇與家恨壓制在其身上,讓他在彷徨中摸索前進。這段時間里,用魯迅自己的話來講,他的心情十分頹唐,這一時期內的作品最大限度地體現出魯迅思想深處的矛盾與痛苦。如《娜拉走后怎樣》是一篇告誡青年人注重實際的文章,也是一個走投無路的人走向夢境的宣言。此時的魯迅連出走的道路也找不著,他面臨的問題比娜拉復雜得多。只有一個走投無路至欲回夢境而不得的人才會發(fā)出如此創(chuàng)痛巨深的悲音。二、靈與肉的超脫“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是屈原和哈姆雷特所共同面對的矛盾命題,也是每一個人所面對的最真實、最無法抗拒的人生命題。我們有掌控自己命運的權力,然而選擇生,還是選擇死,卻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屈原一直在去與留的矛盾中作選擇,盡管選擇的過程伴隨著彷徨和猶豫,但卻反映出一種智者與勇者的審慎。生與死的矛盾已在他的心中苦苦糾纏,支撐他身心的政治成就動機和歷史責任感,也隨著理想王國的崩潰,而被徹底摧毀,死就成了他抉擇的最終指向。楚國為南方蠻夷之地,早期受中原諸夏的排斥、侵伐與傷害,形成一種斗爭精神,這種不屈的抗爭精神被屈原自覺地繼承了下來。他的死并非是一種精神病態(tài),他是死于一種熱忱,死于一種抗爭。正如郭維森所說,“屈原的自殺表現了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高潔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同時也是對楚國黑暗政治的一種抗議”。這就是屈原彷徨之后的求索與解脫,最終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只是以一種決絕的方式。魯迅在彷徨后選擇以手中的“筆”作為斗爭的武器,以自己的筆觸喚醒沉睡的人民,借用有力的思想點醒處于迷霧中的民族。將文化改革作為改造國民“劣根性”的主要途徑,他的“武器”和方式都是獨樹一幟的。魯迅是“五四”以來的“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盁o可爭論,文學事業(yè)最不能作機械的平均、劃一、少數服從多數。無可爭論,在這個事業(yè)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這是文學藝術的重要特征,所以從當代大陸文學的經驗教訓看,魯迅堅持創(chuàng)作自由的斗爭確實是很有遠見的。三、魯迅與屈原的精神聯(lián)系在中國的韻文作品中,對魯迅精神影響最大的不是李白,也不是蘇軾,而是屈原。魯迅喜歡屈原的時間應該很早,他十九歲時所作的舊詩《蓮蓬人》不但借鑒了《離騷》中的植物,而且那種以美好的植物以喻自己高潔志向的明志方式與《離騷》也有貌異神合之處。魯迅一生思想變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對怎樣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的方法有不同的認識,而拯救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則始終如一。而在古代中國的大詩人中,愛國意識最強烈的應首推屈原。魯迅從《中國地質略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