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比較文學論文_第1頁
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比較文學論文_第2頁
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比較文學論文_第3頁
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比較文學論文_第4頁
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比較文學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比較文學論文本篇論文目錄導航:【題目】【引言】【第一章】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第二章】【第三章】【結束語/以下為參考文獻】第一章雙重文化身份的賽珍珠。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也譯為文化認同,是一個群體或是個人在文化意義上的自我確認,同時也是一種需要被確認的,在文化意義上的定位。由于自我的認同必然伴隨著對他者的界定,因而文化身份的認同不能脫離文化沖突的背景而單獨存在,兩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文化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人們對不同文化的認同,即人們對自我身份、角色的不同認知,也就是人們在身份上的沖突;而文化認同往往是文化沖突的后果。文化沖突雖然會引起文化認同的危機,而文化沖突的結果又總是強化了人們的文化認同。在賽珍珠身上,既有東方傳統(tǒng)又有西方精神,她處于兩種文化之間,總想確定和解決自個的文化身份問題。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造就了賽珍珠獨特的中西文化邊緣人的身份,這雙重的文化身份,使她能夠以中西融合的思想來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但也正是中西文化的沖突,使她對本身的角色行為感到矛盾困惑,這種獨特境遇,為她的寫作提供了多元的價值觀,也為她打破中西隔膜,促進中西溝通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并且她自覺地承當起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第一節(jié)尷尬的文化邊緣人.邊緣即外圍、周邊,是中心的反義詞,它指的是不被包括在內的少數(shù)人乃至少數(shù)族。文化邊緣人是置于兩種文化群體間的人,是兩種文化沖突的結晶,他們同時擁有兩種文化,卻不完全屬于\認同任何一種。他們擁有多元的價值觀,用多重的視角去觀察生活、體味人生。而他們的尷尬之處也在于文化歸屬不清,不能被雙方文化全盤接受。賽珍珠是家里幾個孩子中唯逐一個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她后來回首自個如何來到中國并接受其文化時曾講:我在很小的時候,被放在一只籃子里帶到了中國去,以后就在非常狹隘而又不和睦的傳道者社會中生長起來;當我逐步長大起來,在那籃子里包容不下時,我自然而然地學習講話了,但我所講卻是中國語。我的舌頭和嘴唇最初是照著中國話的音韻卷動的,我最初所講的話都是中國的習語。結果使我后來在描寫中國人的時候,用純中文來組成那在我的腦海中構成的故事,我不得不再把它們逐句譯成英文。在很多時候,我甚至于不知道自個所寫的究竟是不是精通的英文。她的整個童年時代一直處于兩個世界中,父母的小而干凈的長老會式美國世界和不那么整潔卻充滿歡愛的中國大世界,但是這兩個世界在年幼的賽珍珠關上自個的家門后就被隔絕了,沒有溝通,而她從不能特別肯定地明確自個屬于哪個世界或哪個地方。馬斯洛講:假如人們在他的團體和家庭中有一個位置的渴望得不到知足,歸屬的需要不能實現(xiàn),他就會強烈地感到孤單,感到在遭受拋棄,遭受拒絕,舉目無親,浪跡人間的痛苦,安東尼吉登斯將其稱為認同危機〔anidentitycrisis〕。這種危機經(jīng)常伴隨著心理焦慮,由于與客體世界的建構性的特征相關的自我知覺變得模糊不清,正在發(fā)展的焦慮會威脅自我認同的覺知。即是講認同危機的主要特點是自我沒有了方向感,也不認識自個是誰,進而內心產(chǎn)生焦慮、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而這也正是擁有雙重身份的賽珍珠一生都在經(jīng)歷的無歸屬感,她也從來沒有擺脫過內心的焦慮。童年的賽珍珠知道中國不是自個的家,但卻不熟悉任何其他地方,即便中國小伙伴友善地對待她,她仍感覺到自個和他們間的距離。父母的家該是溫馨和睦的港灣,但父親對家庭的冷漠感情和母親無時無刻都在提醒她我們是異鄉(xiāng)人身份的話語,都讓她在這個家中倍感緊張和壓抑。不夸大地講,賽珍珠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發(fā)生在中國的兩次事件使賽珍珠感覺到了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并認識到了自個特殊的身份。第一次是她八歲那年的義和團排外運動,她被身邊的小伙伴疏遠,人們叫她洋鬼子。很多傳教士被殺,教堂也被燒焚。一家人倉皇出逃。她童年時代的兩個世界終于被割裂開來,中國朋友回避著他們一家,年幼的她也第一次害怕周圍的中國人。第二次是一九二七年的南京事件,英日美法等國制造了南京慘案,打死打傷中國軍民兩千多人。此時的賽珍珠已經(jīng)成人,在金陵大學任教。進攻開場時,賽珍珠一家躲藏在仆人的小屋,并不時聽到仆人偷偷跑來告訴他們白人遇害的消息。賽珍珠回憶此事時曾寫道: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自個是誰,我是一個白人,不管我對中國--我的第二祖國有多么深的同情,也沒有什么能改變我的血統(tǒng)。我以為從某種意義上,就在這里時此地,在那個矮小黑暗的小屋里,我又到了另一個世界。我無法逃避我是白人這一事實。不僅僅在中國,賽珍珠有這種邊緣感,在美國也如此。成年后的賽珍珠就讀于美國的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盡管在學術上和社會活動方面她都博得了榮譽和同學們的認可,但她在學院里還是覺得自個像個外人,為她寫傳記的作者彼得康這樣評述她:她在性格構成期間的所有歲月幾乎都是在一片遙遠的土地上度過的,她的男女同胞們覺得所吸收的文化陌生而遙遠。僅僅僅是通過意志的氣力,她獲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她從未在新環(huán)境中感到舒適過。別人對她這個會講中國話的怪人感到好奇。賽珍珠還給一種意識困擾著,覺得自個是一個處在遙遠異鄉(xiāng)的外人,尤其是文化邊緣上。她的不何在余生中一直追隨著她。但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造就了她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她從母親那了解充滿幻景和想象的美國,從保姆王媽身上了解熱鬧真實的中國,并從一位孔姓先生那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她身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價值觀念并存,她不純粹認同華而不實的任何一種又游刃于兩者之間。賽珍珠第一部小講(東風西風〕中女主人公桂蘭的話,就能講明這種文化邊緣人所處的尷尬境地:他〔嬰兒〕將要創(chuàng)造自個的世界。他既不純粹屬于西方,也不純粹屬于東方,他不會被雙方接受,由于沒有人理解他??晌乙詾?,假如他擁有他父母的氣力,他就會理解兩個世界,并且克制這個障礙。也許,從她第一次能夠理性清醒地認識到自個特殊身份,并有能力去表示出自個這種身份開場,她就不再局限自個該屬中國還是美國的國民身份,而是將自個置于世界公民的位置,不得不講,這是她對文化身份認同的一次飛躍。第二節(jié)自我身份的重建。為了擺脫內心無家可歸的焦慮,同時,也為了確認自個的文化身份,賽珍珠用筆將自個的身份敘述了出來,在作品中塑造了中西合璧式的理想人物王源。王源是小講(分家〕中的主人公,而(分家〕是小講(大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唯逐一部在美國本土完成的作品。王源是王氏家族的第三代,父親王虎是一名封建軍閥,對王源寄予了厚望,從小讓他接受中西方教育,并希望王源能繼承自個的軍事大業(yè)。但生性單純善良的王源卻向往和平寧靜的田園生活,厭惡終日打殺的軍閥生活。在一次地下革命的活動中王源不幸被捕,父親花了巨額贖金將他救出并把他送往國外。王源在國外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農(nóng)業(yè)知識和技術,六年后,學有所成的他懷著改變祖國的美妙理想回到了中國。王源雖是賽珍珠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象,但同時也是她本身理想的化身,類似的人生經(jīng)歷,類似的情感體驗和類似的文化背景,都使王源成為了賽珍珠的代言人。初到國外的王源人生地不熟,處處碰壁,小講有這么一個情節(jié)描寫,王源的女房東為王源提供了米飯并隨口講了一句:王先生,我為你做了些米飯。米飯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東西了--蝸牛、老鼠、狗以及所有那些你吃慣了的東西我卻無法供給??此剖请S口講的話,實則是對中國人的嘲諷和偏見,在白人眼里,那時的中國人是野蠻、落后、無知、可怕的。不僅如此,王源的同學也不能理解王源的祖國人民,以為男人都是抽鴉片而女人都是裹小腳等等。這種深深的誤解刺痛了王源敏感的自尊心,盡管他全力解釋但并沒有人理解他,他和他的祖國人民都不能被西方社會所接受和認同,而孤單和無奈、失望的心情始終縈繞在初到國外的王源身上。而這種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也正是年輕時的賽珍珠第一次回到美國上大學時所經(jīng)歷過的。十八歲那年,賽珍珠回美國讀大學,但剛入學的她就被當成是怪物,扎著中國式的辮子,穿著中式服裝,行為舉止也顯得格格不入。但好強的賽珍珠把一切都掩藏起來,勤奮好學,并努力融入美國式的生活。很快,她的努力得到回報,不僅當上了班長,而且還被周圍的同學所認可。盡管如此,她仍然感到孤單,她講:在我心中,差異仍然存在,我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我對女同學們談得多的生活很陌生;而我的生活與她們相距是如此遙遠,就好似是在另一星球上。.但與賽珍珠不同的是,王源并沒有把這種不適應感隱藏起來并努力融入西方主流社會,而是捍衛(wèi)自個的民族身份,尋求一份新的歸屬感。他在給自個父親的信中寫道:對我來講沒有一個國家勝過祖國。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我們的食物是最好的。我在這兒停留只是由于我要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用它為祖國服務。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和壓迫下,王源并沒有委屈服從,而是堅持儒家精神人格,勤奮、努力、忍受和克己。六年后,學有所成的王源回到了祖國,但六年的國外生活深深影響了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在國人眼中,他成了名假洋鬼子,而他也感覺到了與周圍人和環(huán)境的不適應,他的內心再次充滿了文化身份的焦慮。中國還是六年前他離開時的中國,但王源不再是六年前的王源,當他以西方目光看待舊中國時,他再也無法忍耐祖國的缺陷和缺乏了。正如他內心的獨白所描繪敘述他根植于舊時代的土壤中,總是被分裂為兩半,由于他沒有氣力將自個的根拔出來,重新根植于那新的、必要的、他的生命賴于生存的時代土壤中。王源在兩種異質文化中彷徨痛苦,游離于兩種文化間不知該何去何從。這種分裂、游離的痛苦也是賽珍珠當年所體驗過的,不同的是,賽珍珠是以一種人道主義的博愛寬容精神去看待中國和中國人民,而小講中的王源的焦慮痛苦則更多的是當時海歸派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賽珍珠并沒有因而而停止了王源尋求自我身份歸屬的腳步,而是把他塑造為真正找到了本身文化歸屬的理想型人物。王源像他的祖輩一樣,也是從大地中尋求到了身心的最終歸屬。作為農(nóng)學博士的王源,和單純憑經(jīng)歷體驗種田的祖輩不一樣,他具備了先進的農(nóng)業(yè)科學知識,他教農(nóng)民用除蟲劑,并培育從國外帶回來的優(yōu)良麥種,他從大地的耕作中找到了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也似乎從豐收的大地中看到了祖國將來的希望。小講的結尾,王源脫去了西裝,穿上了中式棉布長袍和戀人梅琳在即將臨終的父親面前守夜,梅琳講:我還不習慣你這身打扮。王源有點不安地講:你不喜歡這打扮嗎?我看起來像個農(nóng)夫--梅琳回答道:我喜歡,這使你成了真正的你,這比你穿西裝看上去更自然。這表示清楚王源在經(jīng)歷了文化身份分裂彷徨后最終找回了自我和本真,也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個的文化歸屬,而這也正是賽珍珠等待理想中的身份歸屬。其次,賽珍珠還通過自傳來確認、重建自個的文化身份。賽珍珠寫了兩部自傳(我的幾個世界〕和(一座用來溝通的橋〕。在這兩部自傳中,我們能夠看到賽珍珠為尋找自個文化身份的心路歷程,同時它也是賽珍珠對本身文化身份的重建。保羅約翰埃金在其著作(自傳的起源〕中講:自傳的敘述不僅僅僅是一種文學形式,也是一種現(xiàn)象學的、認知自我體驗的方式.自傳寫作本身就是身份構成經(jīng)過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自傳中的敘述不僅僅是身份表示出的適宜形式,它分明就是身份的一個內容。賽珍珠的自傳也正是如此,不僅僅是她對本身身份的一種表示出,也是對本身身份一種重建。(我的幾個世界〕寫于1953年麥卡錫主義時代,外在險惡的環(huán)境使賽珍珠需要明確自個的美國身份,可以以在自傳中看到賽珍珠努力確認自個美國身份的痕跡。盡管如此,還是能從那對中國飽含感情的文字中,感覺到賽珍珠無法確認自個美國身份的困惑焦慮。在這部自傳的前半部分,賽珍珠回憶了她童年時吃過的米飯、水果、各種時令鮮菜以及各地名食。她把她在中國將近四十年的生活細心地記錄下來,并全部反映在中國社會的聲、色、味中,具體表現(xiàn)出在中國普普統(tǒng)統(tǒng)的田野村莊和藹慈善良淳樸的中國人民身上,假如沒有對中國,她的第二祖國有著深切厚重的感情和難以割舍的情節(jié),又怎樣能這樣近乎本能地把中國的美和愛流露于她的筆端呢?能夠講,她對中國的感情是深沉的,她對中國的認同超越了種族這一自然因素,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賽珍珠的第二部傳記(一座用來溝通的橋〕,她把自個比喻成一座用來溝通中西文化的人橋,而這也是她對于自個身份確實認--一位中西文化的傳播、融合、溝通者。人的文化身份不是單一、確定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經(jīng)過,會隨著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的變化而變化。賽珍珠對于本身文化身份的重建就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經(jīng)過,而她也通過種種努力去擺脫內心的無家可歸的焦慮,重新確認自個的身份歸屬。賽珍珠本著客觀的精神,用自個的語言向西方介紹東方文化。生在美國,成長于中國的特殊身份背景讓她對于中西方文化都有著深入的認識。她不是以西方文化來參照東方文化,也沒有單純以東方文化來參照西方文化,而是相互相互參照,并在這里經(jīng)過中,尋求跨文化的溝通和溝通。而她自個也在這一經(jīng)過中尋求到了本身的定位--超越民族和種族的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實踐者。第三節(jié)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傳播。賽珍珠東西方兩個世界的特殊經(jīng)歷,給了她兩種文化背景,兩種思維方式,最為重要的是給了她兩種民族感情。這兩種文化的交融使她擺脫了西方人慣有的偏見,從早年起就能以各種民族平等的博大襟懷來認同東西方文化溝通。賽珍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傳播具體表現(xiàn)出在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乃至推崇中,不僅在她以中國為題材的作品中展現(xiàn)大量的中國民俗風情,也融入到了她自個的生活中。在成名作(大地〕中,關于中國民間的婚喪嫁娶、飲食、服飾都有具體1絲綢旗袍,在飲食上也還喜歡按著中國的口味來制作。中國,這個曾被賽珍珠稱為第二故土的地方,已經(jīng)深深烙進了她的心底,終其一生都未曾忘卻。賽珍珠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詳細講來,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文化的推崇。賽珍珠特別欣賞孔子天下為公的教導,她以此來作為指導她人生和工作的座右銘。她以為儒學的倫理道德在中國起到了宗教式的作用由于中國沒有國家或是民族的宗教,儒家學講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道德秩序,提出了做每一件事情的正確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她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者,對于舊文化將被新文化代替的趨勢感到可惜,提出了中國的古典美誰來繼承的問題。中國學者顧均曾這樣評論道:與很多中國人一樣,賽珍珠看到了近代中國的貧窮與落后,但她沒有像五四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那樣,將中國的貧困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絡起來。在同時代的中國作家追尋造成農(nóng)民貧困的社會原因和思想根本源頭的時候,賽珍珠卻簡單地將之歸結為自然原因。在對待中國出路問題上,賽珍珠不支持走西方道路,對此,顧均繼續(xù)評論道:她在西風東漸的時代背景下,堅持以為中國應該走自個的道路,表現(xiàn)了對中國文化的堅強自信心。但是,中國雖然應當走自個的道路,但決不應該放棄對西方文明的借鑒。賽珍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她在強調中國應當走自個的道路的同時,對于中國的道路到底應該怎么走,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困惑,就像(分家〕中從國外歸來的王源一樣??偟膩碇v,賽珍珠只是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極的一面,沒有看到消極的一面,對中國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頗。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這一事實卻是毋庸置疑的。賽珍珠在自個的作品中擺脫了關于中國人和中國民俗的各種怪異陳腐的程式化理解,揭開了覆蓋在中國人民頭上的神秘面紗,讓西方人開場以新的目光來看待中國,她為中西文化的溝通溝通所作的奉獻是顯著的。賽珍珠不僅在自個的小講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可信的中國人物形象,同時,還公開發(fā)文呼吁美國人要丟開腦中關于中國和中國人的固有形象和形式,開闊自個的視野,接受全新的中國和中國人。王逢振先生在(大地三部曲〕譯本的序言中寫道:在廣大西方人眼里,尤其在美國人眼里,中國是個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他們想了解中國,對中國充滿興趣,賽珍珠的作品風行一時,這完全能夠理解。他們今天閱讀(大地〕,親身到中國去,都含有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目的。而在這種意義上講,(大地〕仍然起著溝通兩國文化的作用,仍然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作為一名超越民族和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