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學生引發(fā)的道德激辯_第1頁
“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學生引發(fā)的道德激辯_第2頁
“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學生引發(fā)的道德激辯_第3頁
“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學生引發(fā)的道德激辯_第4頁
“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學生引發(fā)的道德激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學生引發(fā)的道德激辯5月24日晚上11點多,網(wǎng)友“@空游無依”發(fā)微博,稱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了

“丁錦昊到此一游”幾個字,“我們試圖用紙巾擦掉這羞恥,但很難擦干凈,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p>

原本是普通網(wǎng)民的一張普通旅行照片,沒想到卻在網(wǎng)上瞬間掀起軒然大波:還是學生的“丁錦昊”被憤怒的網(wǎng)民人肉出來;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于2000年到敦煌“考察”的舊事也被重新翻出來;曾經(jīng)在故宮鐵缸上的“梁齊齊”也成了口誅筆伐的證據(jù)。

“到此一游”,每一年,幾乎中國的每一個名勝古跡、旅游景點都會出現(xiàn),這似乎比“請勿隨地亂扔垃圾”出現(xiàn)的頻率還要高。然而,2013年的初夏,“丁錦昊到此一游”,一個普通中國孩子的“題字”引發(fā)了成人間的道德激辯與反思。

【事件還原】

5月24日

23:00網(wǎng)友@空游無依: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寫下這樣幾個字,他說這是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我們試圖用紙巾擦掉這羞恥,但很難擦干凈,又不能用水,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別忘了,出去時,你就是中國!

5月25日

08:00

一夜過后傳出消息,埃及涂鴉者被網(wǎng)民人肉搜索。有網(wǎng)友發(fā)微博稱,在埃及浮雕上刻畫的人,很可能是來自南京的一名學生。同時,還公布了這名孩子的出生年月和曾經(jīng)就讀學校等個人信息。

刻字學生曾就讀小學網(wǎng)站被黑

顯示“丁錦昊到此一游”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網(wǎng)站被黑。打開校網(wǎng),最先顯示的是“丁錦昊到此一游”的彈窗。據(jù)稱,丁錦昊曾在該小學就學。5月25日

15:00

一位中年男子打進現(xiàn)代快報24小時新聞熱線96060,稱要為“到此一游”事件道歉。孩子的父親稱,這事在網(wǎng)絡上傳開后,他們心里很內(nèi)疚,希望通過快報為此事道歉。并希望大家寬容孩子,不要打擾孩子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給他一個寬松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

5月26日

01:00

孩子已經(jīng)知道“題字”行為引起的風波,整整哭了一夜。雖然在丁錦昊父母站出來道歉后,仍有很多人“不買賬”,并提出質(zhì)疑。但李紹富透露,從丁錦昊家所住的老舊小區(qū)來看,他應就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同時,根據(jù)其父母聯(lián)系《現(xiàn)代快報》新聞熱線的時間上看,在孩子的具體信息被人肉出來前,其家人就已經(jīng)有了公開道歉的意愿?!緡倚蜗蟆?/p>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游客素質(zhì)不高損國人形象

新頒布的《旅游法》將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規(guī)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和宗教信仰,愛護旅游資源,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guī)范。“要記住,出去,你就是中國!”

【法律問責】

埃及一直對蓄意破壞古跡者實施最高判處5年監(jiān)禁的嚴厲懲罰。鑒于在經(jīng)濟罰款上沒有“到位”,埃及正在彌補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的“漏洞”,并擬進一步延長監(jiān)禁的期限。新的古跡保護法案規(guī)定,對破壞神廟、古雕像等古跡以及在古跡周圍建造房屋者,可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施以不同額度的罰款,最高可達10萬美元,并判處無期徒刑等。

另外,有律師稱,通過各種網(wǎng)絡搜索和信息收集后,發(fā)布孩子的個人身份信息,明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quán),“別人犯了錯誤或是違法違紀,我們不能采取侵權(quán)或是違法的方式,來指出別人的不當行為?!?/p>

【媒體聲音】

《新華日報》:“到此一游”令誰蒙羞?

有的富起來的國人,不差錢,但差的是文明,缺的是素質(zhì),而素質(zhì)不提高,花錢再豪爽也贏不了別人的尊重。這一點,又何止是出國旅游呢。真的希望“丁錦昊”以及隨他而行、陪他成長的大人們能夠反思自省。

《半島都市報》:“到此一游”是沒有底線的炫丑

“到此一游”既是個人文明的暗瘡,也是毫無底線的炫丑。在一定程度上,“到此一游”其實是國民文明的試紙。在令人嘆為觀止的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

那幾個蹩腳的手刻漢字,正嗤笑著某些人的丑陋不堪。無疑,在世界奇觀上隨意涂抹的“奇觀”,已超越了國度,只能讓一種古老文明替另一種古老文明汗顏。

《南方都市報》:公民出國裝文明,回來便野蠻地“兩面”做人

如果這幾個字,不是不遠萬里地刻到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而是刻在我們

神州大地的某個廟墻上,我們的網(wǎng)民是否也會如此群情激奮?我想,多半還是會的。不過,憤怒固然是有,但肯定沒有這么山呼海嘯般的氣勢,甚至還會帶著一些玩

世不恭的調(diào)侃。

每每看到這些,我總在想,有多少人在這方面的憤慨,不是因為事情本身的對和錯,而是因為在外面丟了臉?不是基于是非的判斷,而是因為關(guān)乎面子。這樣的憤慨,并不能真正促使公民素質(zhì)的提高,倒是可能促使公民出國裝文明,回來便野蠻地“兩面”做人。

《南海網(wǎng)》:“丁錦昊到此一游”是造祖先的孽

這些年,我們已經(jīng)見識了國人在國外隨地吐痰,網(wǎng)民嘲弄這些人“丟人丟到國外去了”;我們也見識了國人在外國飛往中國的飛機上群毆,有網(wǎng)民因而嘲

笑他們“丟人丟到天上去了”;如今,我們又見識了國人把“到此一游”題到了幾千年前的珍貴歷史文物上,可以說是“丟人丟到祖先那里去了”,是造祖先的孽的

錯誤做法。

【相關(guān)事件】

港媒記者2000年敦煌壁畫刻字曝光:到此參觀考察

日前,埃及千年神廟浮雕驚現(xiàn)“到此一游”后,網(wǎng)友@BWV988哥德堡發(fā)現(xiàn),在敦煌東千佛洞西夏時期壁畫上刻有“二000年立夏香港文匯報高級記者宋寅到此參觀考察”。覺得“真夠刺眼”。

帕勞潛水扔煙盒

今年2月,影星黃渤發(fā)布微博:那日帕勞潛水,正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噓不以,突看見水面漂浮一煙盒,心中暗罵哪來的無德之人。突然看見煙盒上兩個大字!臊得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賊一樣生怕被別人看見。朋友啊,這倆字的臉丟不起啊!

到馬爾代夫偷珊瑚

今年5月1日,1名中國女游客在展示剛剛從海里撈出來的珊瑚時,被馬爾代夫當?shù)氐臐撍叹氉l責。

有媒體稱,外國人對中國人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中國人有錢亂花,恨的是中國人素質(zhì)實在給當?shù)卦斐衫_。

趙根大在臺灣刻字

2009年3月27日,江蘇常州一名游客參加臺灣旅游時,在島內(nèi)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質(zhì)公園的巖壁上刻下“中國常州趙根大”字樣。

臺灣媒體將此事報道后,消息不脛而走。最后,趙根大通過媒體公開道歉才為此事畫上句號。

故宮喊梁齊齊剁手

今年2月份,故宮工作人員顏先生發(fā)現(xiàn)太和門附近的一口大銅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

隨后,顏先生告訴來采訪的記者,他將此事發(fā)到微博上,“一名叫梁齊齊的游客,在故宮大銅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得剁你的手”。

【評論精選】丁錦昊,你中學老師喊你回校補課

在國內(nèi),無論你走到哪里,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主要是景點),這些地方只要有樹木、磚石等方便刻字、寫字的地方,你總能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這幾乎成了大陸游客的標志。

內(nèi)地游客為什么喜歡刻“某某到此一游”呢?我想,這很可能和《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多少有些關(guān)系。想當年,大鬧天空的齊天大圣和如來佛祖斗法,孫猴子以為自己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能逃得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騰云駕霧一番后看到了五指山,誤以為已經(jīng)到了天邊,于是在上面刻了“齊天大圣到此一游”以作證明,還撒了一泡騷臭的猴尿。

——動畫片《孫悟空大鬧天空》、電視劇《西游記》曾經(jīng)風靡全國,隨便刻字和隨地撒尿的習慣,難道是從孫猴子那兒繼承來的?當然不是,但模仿孫猴子“到此一游”,大概是真的??套郑緛硎亲钥啬芰Σ?、心智不成熟的頑童的游戲,但不少成年人也這么做,就不能把責任都往孫猴子身上推,一些成年人的修養(yǎng)不夠、行為習慣差、公德意識低、自由散漫,才是本質(zhì);成人的行為如同頑童,管不住自己的手腳、嗓門、舌頭、便溺、體液,不能不令人嘆息,難道中國人心智缺失,始終難以成熟?

內(nèi)地人的這種陋習,連長城上的磚石都不能幸免,到處都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至于一般的景區(qū),只要景區(qū)樹木的樹皮比較軟、樹皮顏色比較醒目,都容易被刻字,工具也很方便——有時候,游客在地上找一塊尖銳的石頭;有時候,使用隨身攜帶的刀具;有些人則喜歡在新竹上刻字,蓋因新竹挺直,表面光滑,且質(zhì)地比較軟,方便刻字。我曾經(jīng)在杭州旅游,在某景區(qū)的一叢竹子上,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根竹子都被刻了字,最多的還是“某某到此一游”。還有些人熱衷勒石刻字,刀鋒深入磚石,這種刻字方式,大概更能保持長久,能讓刻字的人“流芳百世”。

如今,隨著出境游的增多,大陸的游客把這種惡習帶到了國外。

去年舉辦倫敦奧運會的時候,白巖松曾經(jīng)登上倫敦塔直播節(jié)目,也發(fā)現(xiàn)了一處“某某到此一游”的中文字樣。

日前,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居然出現(xiàn)了“丁錦昊到此一游”字樣:

據(jù)網(wǎng)友“空游無依”描述,5月6日,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最里面一個圣殿,往右邊通道、左手的石壁上發(fā)現(xiàn)刻字?!拔覀冊噲D用紙巾擦掉這羞恥(的字跡),但很難擦干凈,又不能用水,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p>

而知名博主“蠟筆小球”今天通過微博披露了其查詢得到的“丁錦昊”的身份資料,稱其是來自南京的一名中學生。

早前,有內(nèi)地游客在荷蘭花展上摘花,有游客騎在美國華爾街的銅牛上拍照,等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面對中國人的不文明行為,外國人是怕了中國人了,國外一些景區(qū)、餐館都設立了針對中國游客的中文警示牌:盧浮宮外會有中文標示寫著禁止隨意大小便;國外的餐館有中文標示牌“禁止喧嘩”;國外的賓館設置了“禁止隨地吐痰”,等等。

中國游客在國外的這些陋習,令外國人厭惡和反感,也增加了對中國的負面印象,以至于在不少外國人眼里,中國人只是缺少教養(yǎng)的暴發(fā)戶。從前,我們很強調(diào)并注重維護國家的形象,那時以公務人員和公費出國的人占絕大多數(shù);現(xiàn)在,私人游人數(shù)增多,良莠不齊、素質(zhì)不一,少數(shù)人的行為,經(jīng)過媒體和網(wǎng)絡的放大,很容易給中國人的整體形象抹黑,很不利于中國打造自身的軟實力。

對于丁錦昊的“到此一游”,正如網(wǎng)友所言,希望孩子和家長能就此道歉;

我覺得還不夠,學校也有責任,以后應該強化學生、尤其是丁錦昊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給丁錦昊補上行為規(guī)范一課;

把在國外旅游時行為不文明的游客列入游客黑名單,在其行為沒有顯著改善前,限制其出境游;當然,在國內(nèi)旅游也一樣,要把行為不文明的游客列入景區(qū)“不受歡迎的人”;

涉外旅游公司,應該把對游客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當作一個重要內(nèi)容,至少應該起到告知和提醒義務;尤其是,像在埃及盧克索神廟刻字的行為,屬于破壞文物的行為,很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不但要坐牢,還是賠償,性質(zhì)相當嚴重,涉外旅游公司不能只想著賺錢,而忽視對游客境外旅游的行為規(guī)范和常識教育,以提高內(nèi)地游客出境游的正面形象。

“丁錦昊到此一游”,比孫悟空題在如來佛祖手指上的“齊天大圣到此一游”還要牛,因為丁錦昊從神像的胸部,一直刻到神像的襠部,相當后現(xiàn)代;字體風格和神像風格也比較搭。

【楊建文的BLOG/yjw19690222

到此一游不僅為炫耀?

殷國安“丁錦昊到此一游”。南京一中學生把名字刻上了3000多年歷史的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許多網(wǎng)友對此表示氣憤。丁錦昊的父母主動聯(lián)系媒體表示,此事是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發(fā)生的,孩子也意識到了錯誤,懇請大家原諒。(現(xiàn)代快報《5月26日》)無論如何,“丁錦昊”此舉對國家聲譽、歷史文物都造成了惡劣影響,但在對“到此一游”惡習深惡痛絕的同時,我們不妨多角度審視這一新聞事件。

反對寬容不能變成縱容

我們應該體會作為父母的心情,也應該寬容一個犯錯誤的孩子。但是,我想說的是,“寬容”并不能變成“縱容”,“真理越過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

“寬容”需要向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知道這種在文物上涂鴉的做法為什么錯誤,有什么危害,包括這次涂鴉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多么嚴重的影響,他惹下了多大的禍,全部告訴孩子;如果深入一點,還可以說到人如何才能在歷史上留名,不是靠到處簽名題字,而是靠對人民的貢獻,甚至有了重大貢獻也應淡泊名利。總之,“寬容”需要知錯能改。

但是,現(xiàn)在孩子父母所說的“寬容”,卻有“縱容”的嫌疑。他們的意思是,不要把現(xiàn)在的情況告訴孩子,讓他不知道這事引起了這么多人的關(guān)注,防止他承受過大的壓力——似乎就是讓家長道歉并承擔一切,對孩子則隱瞞一切,讓他覺得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一切都還和過去,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這種過度保護的態(tài)度是不對的。至于擔心“對他未來的成長都會受到影響”,這并不是壞事,經(jīng)過這一次事情,他應該懂得更多道理,變得更加理智和堅強,企圖通過封鎖信息,讓這件事對孩子毫無影響,這樣的思維就是錯誤的。

家長為何提出這樣的“寬容”措施?原因在于,他們覺得,“孩子成績一直都很好,平時也很聽話,但性格有些內(nèi)向”。這或者正暴露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指導思想,甚至也暴露了涂鴉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一是,和許多家長一樣,好孩子的標準就是“成績好+聽話”,至于對孩子品德和人格的修養(yǎng)則不那么重視;二是,即使在涂鴉事件發(fā)生后,家長擔心的也不是孩子品德教育問題,而是擔心“打擾孩子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或許主要的還是“成績好+聽話”吧?

所以,我們贊同對犯錯誤的孩子“寬容”,但不是無原則的“縱容”。一個目光遠點的家長,不妨試著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對已犯的錯誤,對于孩子的成長可能更有好處,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呢。

人肉搜索是道德偽善

不得不感嘆網(wǎng)絡的神奇:想知道你是誰,只要“人肉”一下,立即可以將一個人脫得個精光示眾!當知名博主“蠟筆小球”洋洋自得地公布“到此一游”的主人,我和很多人一樣感到高興:終于揪出了“丟國人臉”的家伙!但隨即就感到了后怕。

其一,能保證人肉結(jié)果真實嗎?其二,為何要選擇性地“人肉”呢?此前有游客在長城和故宮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為何大家那么平淡一笑而過?家丑可以從輕發(fā)落,到國際上丟人了就大動肝火,這到底是愛國呢還是一種民族不自信?第三,曝光的目的是什么?15歲孩子涂鴉“到此一游”,絕非自己一時沖動,這難道不是大人行為的投射和“示范”的結(jié)果?何以罪孩子不罪己?公布細致到中學小學,絲毫不留情面,這不僅涉嫌侵犯孩子隱私,對孩子更是一種精神摧殘。到底是治病救人還是尋找虐人的快感?

任何時候,道德譴責總是最容易最簡單。坐而論道誰不會?貪官被揪出之前往往喜歡大談廉潔自律,但卻改變不了其偽君子的本來面目。有道德優(yōu)越感的人并不見得自己潔白無瑕。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你可以將人肉結(jié)果作為證據(jù)有限呈現(xiàn),但不該隨意發(fā)布,僭越程序正義。

“人肉”的本意應在激濁揚清,在提升國民素質(zhì)方面釋放正能量,但是,當人肉淪為一種軟暴力,并且無所顧忌地侵入私人領(lǐng)域并直接構(gòu)成實質(zhì)性威脅時,就已經(jīng)變味到反面。作為利益平衡器和社會秩序調(diào)解器的法律必須迅速到場。然而,現(xiàn)階段諸如“人肉搜索”仍處于網(wǎng)絡規(guī)范與現(xiàn)實社會法律監(jiān)管的空白地帶,近年網(wǎng)絡暴力事件的頻發(fā)也表明,網(wǎng)絡言論的過于自由亟須緊縮。技術(shù)的進步鑄就了這個扒糞時代,但要防止先進技術(shù)被濫用,唯靠法律來規(guī)范。任由沒有籠頭的“人肉”讓人人自危,沖擊這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最基本價值觀,不是進步,而是倒退。

疏堵結(jié)合治理亂留言

部分國人的個人不文明行為,傷害的是中國人的整體形象。但另一方面,把國人在外的形象說成一團糟,也是不客觀的。《新京報》記者25日連線埃及導游艾曼。從事多年導游,主要接待中國旅游團的艾曼認為,中國游客大多素質(zhì)不錯,“他們挺好說話,也比較注意景區(qū)衛(wèi)生,很少見他們亂丟東西,也不吵鬧?!币虼?,不要以點概面,過于上綱上線。

在旅游景點寫下“到此一游”,不只和文明有關(guān),也和法律法規(guī)相關(guān)。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在文物上亂涂亂畫,罰款數(shù)額為200元以下。實際上,在景區(qū)留言者,絕大多數(shù)沒有受到任何追責。如果沒有有效的處罰措施,僅靠道德自律,顯然無法完全解決文明旅游的問題。

當然,懲罰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應該是事前監(jiān)督?!八押糜巍痹?010年做過一個專題《老外在長城上做的那些不堪入目的事兒》:老外在長城上的留言到處可見。英文版《中國日報》2010年6月17日刊登Engaging

Minds咨詢公司總裁David

Chard來信,“爬慕田峪長城,卻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兩位荷蘭女士正興高采烈地將自己名字刻到城墻上。他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上前制止?!痹贒avid的視角中,“城墻上密密麻麻都是游客刻的名字,大多數(shù)是外國游客所為?!背司皡^(qū)工作人員應有的監(jiān)督之外,如果中國也多一些如David這樣愛管“閑事”的游客,那么,就會形成一個有效的相互監(jiān)督機制。

在道德自律、法律約束、監(jiān)督之外,是不是也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涂鴉墻來滿足“到此一游”的愿望?這樣,既有堵,又有疏,恐怕更能讓國人學會文明旅游。

不只是簡單的炫耀泛濫的“到此一游”,實質(zhì)是中國社會個體社會存在危機的一種表現(xiàn)。

人是個體的人,更是社會的人。如何證明自己是社會公認的人,證明自己的社會存在價值,這是人在解決生存需求之后必然探尋的高級需求。然而,由于社會的高度組織化,以及相關(guān)領(lǐng)域改革的滯后,社會幾乎成了完全的物質(zhì)社會。證明個體自我存在的社會存在,有形的物質(zhì)展示,似乎成了唯一的途徑。由此,我們也就知道“到此一游”,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炫耀心理。

除了“到此一游”,那些靠搔首弄姿寫丑聞曬照片的網(wǎng)絡紅人,難道真的不知道背后人們的評頭品足?走上相親節(jié)目的逃犯難道真的不擔心被暴露?公務員跑到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中大談自己開公司賺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違紀嗎?理性下來,可能都知道。只不過,為了滿足證明自我社會存在的需要,盡力去吸引別人的注意、觀賞和評論,更有甚者是希望通過彰顯自己的社會存在以獲得證明自我社會存在的機會,一時的感性沖昏了理性,或者本身就是一種理性選擇。

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是:人不再是生而即有其生活地位并不可改變地被釘在那個位置上,而是可以自由地運用其才能和有利的機會去獲取他們期望的命運。如果以能力為基點的個體社會存在方式不能真正確立,權(quán)益的享有和義務的承擔,不能真正公平,就必然有相當一部分需要通過非正常途徑以獲得證明個體自我社會存在需要的人,即使我們在深刻反復地討論下,“到此一游”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杜絕了,也一定會有新的方式,甚至是不文明的方式出現(xiàn)。要從宏觀根本解決個體社會存在的危機,只能寄希望“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郭文婧

■三言兩語

●我們已經(jīng)熟悉了太多丁錦昊父母式的道歉。為什么道歉的不是丁錦昊本人?對于一個15歲的中學生來說,他應該知道什么是擔當了?!獎⑸偃A

●有一種孩子叫丁錦昊,他出身名校;有一種游客叫丁錦昊,他震驚了法老;有一種國民叫丁錦昊,他讓我們集體自嘲。請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來綁架孩子的丁錦昊,也不要用旁觀者清的姿態(tài)來嘲笑游客的丁錦昊,但需要捫心自問國民的丁錦昊:我自己、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民族,那些精華,那些糟粕,如何自處?——酈波

●我始終相信孩子普遍天性善良,但他們是父母的鏡子?!簜?/p>

●在國外寫了大家知道羞恥,為什么在國內(nèi)就不知道羞恥呢。我們應該學會先愛護自己的文物,應該懂得在自己臉上寫字也是羞恥。孩子可以原諒,大人應該進步。——俞敏洪

●全國7個丁錦昊,有2個去過埃及!這比例?!斃?/p>

●先賠償個1百萬再談原諒,一句對不起就完啦?那殺人犯說句對不起就完事了?——何玉

●貌似現(xiàn)在網(wǎng)上最火的回復,應該是“丁錦昊到此一游”,不妨試試?!骼稃?/p>

●不原諒,正好全民教育。這個本來就是中國的現(xiàn)狀,你去景點看看,哪個地方?jīng)]有被刻寫字的?!良?/p>

到此一游

肖暢

新聞背景:網(wǎng)友“空游無依”發(fā)微博稱,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旅游時,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錦昊到此一游”,他對此十分羞愧,并向?qū)в蔚狼?。此微博引發(fā)網(wǎng)友聲討,人肉“題名者”眾多。

5月25日,這名孩子及其父母主動給媒體打電話,向埃及、向全國的人們道歉。(5月26日《新京報》)

這個丁錦昊才14歲,刻畫“到此一游”,是父母管教失責,當?shù)貙в我泊嬖谑殕栴},該檢討的就檢討,網(wǎng)友聲討、人肉一個孩子,則有些過了。現(xiàn)在,“丁錦昊”竟成百度百科詞條,中國公民在國外丑陋現(xiàn)象跟著詞條逐一羅列,好似“丁錦昊”已成這類現(xiàn)象代名詞。針對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這種方式可不可?。?/p>

丟丑到家門外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越來越引人重視。爭論的標準也很多元,在國外丟丑,人人大加笞伐,未成年人也要被“人肉”;丟丑到香港,就歸罪香港市民鼻孔看人,小題大做,好似內(nèi)地旅客不被待見。素質(zhì)的背后,其實有一個模糊的國民形象,我們面對不同的鏡子照著,照出了不一樣的自己。(肖暢)

丁錦昊的隱私重要還是道歉重要?關(guān)東客日前,埃及盧克索千年神廟浮雕上出現(xiàn)“丁錦昊到此一游”引發(fā)熱議。據(jù)了解,事件的主角是南京的一名中學生。孩子的父母表示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國關(guān)注此事的人們道歉,同時稱孩子也意識到了錯誤,懇請大家給個機會。(5月26日《現(xiàn)代快報》)

“沒有到過盧克索,就不算到過埃及?!比欢敯<扒晟駨R遭遇中國式的“到此一游”,卻也只能是無可奈何。對于事件的主角丁錦昊來說,他當然可以因其還是一個孩子而贏得人們的原諒,而且我們一向認為不知者不怪、知錯能改善莫大(博客,微博)焉。但我要說的是,丁錦昊父母的道歉究竟能不能代表丁錦昊的道歉?我們給了丁錦昊一個機會,是不是從此就會不再有第二個丁錦昊?

《西游記》里孫悟空和如來佛斗法,孫悟空在如來佛的手指上寫下了“齊天大圣到此一游”留作記號,還順便撒了泡尿。這本是小說和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可誰想到從此我們出現(xiàn)了數(shù)不清的“XXX到此一游”,杜絕不了的隨地大小便。從江南到塞北,從國內(nèi)到國外,“到此一游”的身影隨時可見。丁錦昊的“到此一游”因其跨越了國界而備受關(guān)注,可國內(nèi)的“到此一游”又有誰能數(shù)得清呢?

我們?yōu)槭裁匆暗酱艘挥巍??一方面是出于炫耀的心理。我來了,你沒來;我來過了,你剛來。所以我比你要強,比你要牛逼。另一方面是規(guī)則意識的缺乏。在文物之上亂涂亂畫,無論是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應該是被禁止的,可為何我們依然會有那么多的人“到此一游”?說到底,是因為心里根本沒有亂涂亂畫是不文明的,是違法的,是不對的觀念。連規(guī)則的意識都沒有,又何談規(guī)則呢?埃及千年神廟被“到此一游”當然有其管理不善的因素,但最關(guān)鍵的因素還是在游客的素質(zhì)。第三點是亂涂亂畫的成本太低,或者說根本沒有成本。雖然國內(nèi)規(guī)定不允許隨便破壞公物,不允許亂涂亂畫,可往往也就是罰款了事。這種低成本的處罰對亂涂亂畫者是沒有什么約束力的。而且很多時候,亂涂亂畫者根本不承擔任何的責任。試想一下,如果發(fā)現(xiàn)亂涂亂畫一次,就需要坐牢,我相信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肯定都會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

丁錦昊是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可隨著“丁錦昊到此一游”,這個名字忽然就變得不那么動聽了。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刻字的是一個丁錦昊,可我們炫耀“到此一游”的又何止一個丁錦昊呢?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曾經(jīng)是丁錦昊那樣的中學生,也有可能成為“到此一游”的丁錦昊。法國的盧浮宮、美國的華爾街銅牛、馬爾代夫的珊瑚、故宮的大銅缸、萬里長城的墻磚,國人一次次跌倒在不文明的旅游路上。

丁錦昊的“到此一游”給埃及的盧克索神廟帶來了傷害,同時損害的還有中國人的形象。這其實才是我們要求丁錦昊及其父母道歉的真正原因。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只是看到了丁錦昊父母的道歉,只是從他們的口中聽說丁錦昊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理解中國家長的愛子心切,可面對一個如此之大的錯誤,難道隱私比錯誤更重要?作為當事人的丁錦昊即使不能出面道歉,寫一封道歉信總該可以吧?“丁錦昊到此一游”是文化之殤,丁錦昊事件的真正意義在于啟示國人,“到此一游”真的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我們不能在國外丟中國人的臉,國內(nèi)同樣不能丟。

“到此一游”式習慣不文明何時休?醉江南網(wǎng)友“空游無依”發(fā)布微博稱,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文物上,看到中文題字“丁錦昊到此一游”。該事件經(jīng)媒體報道后引發(fā)持續(xù)關(guān)注和討論。截至發(fā)稿,網(wǎng)友“空游無依”的該條微博已被轉(zhuǎn)載了近9萬次,評論13000多條。有網(wǎng)友稱經(jīng)過搜索,在埃及浮雕上刻字的人,很可能是來自南京的一名學生。

以前常有媒體曝光中國游客不文明現(xiàn)象,總以為那些都是中國成年人的習慣造成的,如:騎美國華爾街銅?!昂险铡?,在法國盧浮宮里大聲喧嘩,光著膀子在倫敦大街上等等。而“丁錦昊到此一游”給公眾震撼比以前更強烈,因為丁錦昊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青少年。按常規(guī)思維,如此年紀的孩子們應是最懂禮貌、最守規(guī)矩?!岸″\昊到此一游”之習慣性不文明給國人帶來的是尷尬,更是臉紅。

誠然,丁錦昊是個未成年的孩子,我們不能將習慣性不文明現(xiàn)象的指責堆于孩子身上,但我們更應反思和拷問,是什么原因中國游客屢犯不文明錯誤?失禮于外人的個體行為,最終無疑失去的是中國人整體素質(zhì)的“分量”。事實也證明了上述論斷,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在英、美、日、韓及中國的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時常見諸報端,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了中國的形象。此前,在多個“全球最差游客”調(diào)查中,中國游客均榜上有名。對此,一網(wǎng)友在網(wǎng)絡調(diào)查的回帖中寫道,作家柏楊說出了“丑陋的中國人”,到了現(xiàn)在卻依然如此,“國人”成了粗魯、不文明的代名詞,確實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她寫道:“中國公民文明素質(zhì)不高并不是作為一名游客的時候才表現(xiàn)出來,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質(zhì),而是全體國民的素質(zhì)?!?/p>

猶記得,“常州趙根大”五個字,被刻在臺灣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質(zhì)公園一處巖石上,“作者”是某印刷公司總經(jīng)理,一時間輿論嘩然。希望“丁錦昊到此一游”能給國家有關(guān)部門再次敲響警鐘,加強國民素質(zhì)刻不容緩。難怪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國外的中國游客注意公眾場合的言談舉止,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展示者。其實早在2006年前后,國家和社會就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問題。當時,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發(fā)布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中國公民國內(nèi)旅游文明行為公約》等規(guī)范性文件?!疤嵘袊衤糜挝拿魉刭|(zhì)行動”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游客的文明程度并未與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速度成正比,不文明的行為在景區(qū)、酒店等公共場所仍隨處可見。

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但卻頻頻失禮于外人面前,令人痛心。中國游客整體素質(zhì)有待提升,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愛擺闊,愛面子,還有種種陋習不勝枚舉。目前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和地區(qū)已達140個,2010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shù)5739萬人次,增長20.4%。高速增長的出境游,更提醒我們要注意自身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雖然,境外的旅游從業(yè)者無法拒絕中國游客,因為中國游客“很有錢”。然而有錢不代表素質(zhì),素質(zhì)不提高,花錢再豪爽也贏不了別人的尊重。

面對“丁錦昊到此一游”,愚以為,該關(guān)注的絕非事件本身,而是對國人整體文明素質(zhì)的思考:這個事件值得全社會反思。不文明現(xiàn)象比比皆是,已不是小事了,而是事關(guān)國民素質(zhì)、國民形象了。大家都應從自己做起吧!

“到此一游”令誰蒙羞新華網(wǎng)一位名叫“丁錦昊”的中國游客在埃及千年神廟的浮雕上劃寫“到此一游”,這條微博,直到昨晚仍在網(wǎng)絡上瘋傳。據(jù)“微言”考證,這位丁某某竟然是畢業(yè)于南京某小學的少年,這實在讓南京人有一種心堵的感覺。另外,既然是少年,出行很可能有大人跟著,請問:隨行的大人有沒有發(fā)現(xiàn)并制止?

以前,聽人說咱們中國游客素質(zhì)不高,還真有過抱不平的念頭,可是,當刷到這條微博時,猶如骨鯁在喉,忍不住“到此一說”。

騎美國華爾街銅牛“合照”,在法國盧浮宮里大聲喧嘩,光著膀子在倫敦大街上走,過馬路時闖紅燈,隨地吐痰,等等,這些不文明的現(xiàn)象一次又一次讓國門外的中國游客形象“尷尬”。而這些尷尬,讓來自文明古國的游客掉了文明的“身價”。失禮于外人的個體行為,最終無疑失去的是中國人整體素質(zhì)的“分量”。難怪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國外的中國游客注意公眾場合的言談舉止,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展示者??磥?,中國人的文明素質(zhì)既不是可以小覷的問題,也不是可以慢慢來解決的問題。

有的富起來的國人,不差錢,但差的是文明,缺的是素質(zhì),而素質(zhì)不提高,花錢再豪爽也贏不了別人的尊重。這一點,又何止是出國旅游呢。真的希望“丁錦昊”以及隨他而行、陪他成長的大人們能夠反思自省。

“丁錦昊到此一游”是造祖先的孽汪憂草

“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網(wǎng)友“空游無依”的一條微博迅速引發(fā)熱議,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錦昊到此一游”,為國人輕易毀壞千年文物的行為感到震驚和羞愧。許多網(wǎng)友對此均表示氣憤,大呼“丁錦昊,你要火了”。曾帶隊赴埃及多次的資深導游張先生表示,毀壞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經(jīng)觸犯了當?shù)胤桑坏┍话l(fā)現(xiàn)且情節(jié)嚴重,可能要坐牢。(5月25日央視)

幾天前,汪洋副總理大聲呼吁到國外的中國游客注意公眾場合的言談舉止,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展示者,引起網(wǎng)民熱議。因為,游客的所作所為不只是牽涉到他們個人,還牽涉到中國的國家形象,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就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因此,一些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舉動,也自然給中國國家形象造成負面的影響。

就在短短十多年前,中國游客還很少走出亞洲。如今,中國卻成了全球旅游業(yè)最重要的市場。中國游客在2012年超過美國和德國,成為海外消費最多的游客,消費額高達1020億美元。國家也有意把旅游業(yè)打造成為國民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性支柱產(chǎn)業(yè),旅游業(yè)將會迎來更大的發(fā)展。這也對中國游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這位據(jù)稱是南京中學生的“丁錦昊”,居然把“到此一游”題到了幾千年前的古文物上,不但損壞了這份古文物,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一部分中國人不修公德、不講文明的德性,從而也就給中國的國家形象造成了不應有的傷害。據(jù)說埃及盧克索神廟里的浮雕有3500年歷史,這位游客居然在上面亂畫一番,無疑也就成了一個有傷大雅的國際玩笑,讓中國國家形象跟著受傷的中國。

這些年,我們已經(jīng)見識了國人在國外隨地吐痰,網(wǎng)民嘲弄這些人“丟人丟到國外去了”;我們也見識了國人在外國飛往中國的飛機上群毆,有網(wǎng)民因而嘲笑他們“丟人丟到天上去了”;如今,我們又見識了國人把“到此一游”題到了幾千年前的珍貴歷史文物上,可以說是“丟人丟到祖先那里去了”,是造祖先的孽的錯誤做法。

對于這種“造孽”的錯誤做法,國家有關(guān)部門不能聽之任之。一是,國內(nèi)文物部門有義務對這件埃及文物的修復工作提供幫助;二是,國家旅游部門要加大對旅行社導游的規(guī)范作業(yè),盡量杜絕這種不文明行為;三是,國家教育部門與文宣部門也需要有所作為,從教育與宣傳上給游客們多上幾堂公德課。

粗暴也是一種“到此一游”

絕大部分國人還沒到過埃及,“丁錦昊”已經(jīng)在盧克索3000年神廟的浮雕上,刻上了“到此一游”的印跡。這位被“人肉”出身世背景的99后,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歪歪斜斜的炫游之刻,已經(jīng)觸犯了眾怒。在他不以為然地回應了一句“寫幾個字怎么了”之后,有人扒出了這個孩子的家境細節(jié),連他曾經(jīng)就讀的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官方網(wǎng)站,也被人黑了。進入網(wǎng)站,赫然跳出這樣一個窗口——丁錦昊到此一游。

丁錦昊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埃及3000年文明史的浮雕上,自尊的網(wǎng)民決計要把“到此一游”四個字,刻到丁錦昊和他父母的心上。人們把丁錦昊對埃及文明的這次施暴,當成了外揚的家丑,惱羞一怒,以謾罵、人肉等方式,要讓丁錦昊和他的家長一起,為此付出代價。

教育學家認為,每個未成年身上,都投射著父母親的影子,投射著成長環(huán)境的影子。所以,網(wǎng)民指責孩子的家教出了問題,可謂直指教育的要害。在輿論強大壓力下,丁錦昊的父母公開向社會致歉,希望給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

已經(jīng)沒有一種機會,能夠抹去深刻在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的“到此一游”。少年丁錦昊究竟會為自己的這次炫游付出怎樣的責任,估計得由埃及的法律來認定。但很多自尊心強烈的網(wǎng)民,依然覺得無地自容。與國內(nèi)旅游景點到處可見的某某“到此一游”相比,與梁齊齊在故宮銅缸上刻的“到此一游”相比,與十多年前某位有著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在敦煌壁畫上大言不慚的“到此一游”相比,把臉丟到埃及的丁錦昊,在許多人眼里,已經(jīng)傷害的不僅僅是世界的文明,還傷害了5000年文明中華的自尊。

沒有自尊,便不會真心懂得如何去修養(yǎng)。丁錦昊和他的父母,理應為自己、為孩子的教育,付出應有的代價。但同刻“到此一游”,卻為什么引發(fā)的社會關(guān)注程度不同?我看不僅僅是被毀文物的珍貴程度問題,還包含了民族自尊的情感因素。

人們譴責對文物施暴的行為,往往會因為文物受傷害程度不同,而表現(xiàn)出程度不同的憤怒,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同樣的“到此一游”,因國內(nèi)國外而持不同程度的態(tài)度,則會將對文明的敬重、對法律的敬畏,歸到了純粹的面子問題;丁錦昊的“到此一游”風波,便會容易從文明行為的探討與指責,誤入“臉丟大了”的感情偏執(zhí),繼而成為一起以暴制暴的不文明事件。

民族自尊感,不應因內(nèi)外而有別。不把國內(nèi)“到此一游”的炫游丑態(tài)當作傷自尊的事,炫游的“咸豬手”就會走到哪伸到哪。人們可以寬容少年丁錦昊,但做父母的不應從中尋求寬容自己。社會輿論,同樣不應逮住一個丁錦昊,用更暴的力量,硬在這個未成年人的心上,在這個孩子父母的頭上,刺拉拉刻一句“到此一游”來解氣去恨。這對法治的傷害、對人類文明的傷害,與丁錦昊刻在埃及神廟浮雕上的“到此一游”一樣,甚至更加粗暴。

不應用更暴的力量,硬在這個未成年人的心上,刺拉拉刻一句“到此一游”來解氣去恨。

“到此一游”是沒有底線的炫丑半島都市報

“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本W(wǎng)友“空游無依”的一條微博迅速引發(fā)熱議,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錦昊到此一游”,為國人輕易毀壞千年文物的行為感到震驚和羞愧。許多網(wǎng)友對此均表示氣憤,大呼“丁錦昊,你要火了”。曾帶隊赴埃及多次的資深導游張先生表示

,這已經(jīng)觸犯了當?shù)胤?,一旦被發(fā)現(xiàn)且情節(jié)嚴重,可能要坐牢。

埃及盧克索神廟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明遺跡。面對這樣的文明瑰寶,任何一個尊重歷史、敬畏文明的人,無不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備至地呵護。因為只有尊重歷史,才會把握未來

;唯有敬畏文明,才會傳承延續(xù)文明。貿(mào)然刻畫“到此一游”,既是對文明的褻瀆、對歷史的漠視,也會讓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古老文物雪上加霜。

“到此一游”是國民文明的頑疾,不論是長城,還是故宮文物上,“到此一游”屢見不鮮。如今,“到此一游”居然漂洋過海,到埃及洋洋得意地“呲牙咧嘴”。殊不知,“到此一游”既是個人文明的暗瘡,也是毫無底線的炫丑。在一定程度上,“到此一游”其實是國民文明的試紙。在令人嘆為觀止的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那幾個蹩腳的手刻漢字,正嗤笑著某些人的丑陋不堪。無疑,在世界奇觀上隨意涂抹的“奇觀”,已超越了國度,只能讓一種古老文明替另一種古老文明汗顏。

雖然,我們尚不知道丁錦昊到底是什么人,也無須知道他是什么人,說難聽點,“到此一游”的歷史淵源,使得丁錦昊可能是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岸″\昊到此一游”的莽撞,一方面與文物保護意識和文明游覽教育的缺失息息相關(guān),另一方面,隨意污損文物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而相關(guān)法律懲戒微不足道,也在無形中縱容了這種行為。

面對文明古跡,珍惜文物、敬畏文明,才是最好的、抽象的“到此一游”。要扭轉(zhuǎn)隨意刻畫的文明頑疾,除了相關(guān)的教育宣傳及時跟進,法律的制裁也不能若有若無,應和埃及一樣,讓破壞情節(jié)嚴重者吃牢飯,只對“到此一游”口誅筆伐,終將無濟于事。

“到此一游”頻現(xiàn)折射德育的失敗雷

晚報訊

“在埃及最難過的一刻,無地自容?!本W(wǎng)友“空游無依”的一條微博迅速引發(fā)熱議,他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

“丁錦昊到此一游”,為國人輕易毀壞千年文物的行為感到震驚和羞愧。(5月25日新聞晚報)

我國在世界上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盛譽,講文明、懂禮貌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但是為什么到了今天,各種不文明現(xiàn)象會大行其道,人們也是見怪不怪?說白了就是學校和社會德育的失敗,人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一種失德的行為。

今年2月份,故宮銅缸上有游客留言“梁齊齊到此一游”,一經(jīng)媒體報道,就立即引起全國網(wǎng)友一致聲討。時隔三個月,這種現(xiàn)象非但沒有根絕,反而被丁錦昊帶出國門,遠播海外。于是,又再次引來全國網(wǎng)友的齊聲譴責,并且對其本人、家長和學校都進行了口誅筆伐,可見對于此失德行徑國人都是深惡痛絕。

但是,細觀國內(nèi)的大小旅游景點,或多或少、或新或舊的都會有“XXX到此一游”的痕跡。很多人都是出于好玩心理,看到別人留言,沒有受到制止和處罰,于是也欣然上前“大筆一揮”,留下“墨寶”以求不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是一種失德的行為。諸如此類行為還有不自覺排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吸煙、破壞公共財物、拒絕給老幼孕殘讓座等,真可謂比比皆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而且不僅在國內(nèi),國外的很多旅游勝地和公共場所都有專門針對國人的中文標語,如“溫泉池中不許搓澡”、“請便后沖水”、“垃圾桶在此”、“請勿大聲喧嘩”等,或許用不了多久還會再加一句,“嚴禁涂鴉”。這其中固然有一定的歧視成分,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不拘小節(jié)”,別人怎可無中生有?

德育的失敗,直接導致人們普遍缺乏公共觀念,總以為公共場所就是公共的地盤,干什么都行,而且這些現(xiàn)象都是小問題,沒必要上綱上線。久而久之,放任自流,沒人指責,也沒有形成監(jiān)督和輿論壓力,最終成了一種無意識、理所當然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一旦形成社會風氣,勢必給未成年人造成惡劣的影響,漸漸地就會像丁錦昊一樣把失德行為當成習慣性動作。

宋朝林逋《省心錄》有云:“制水者必以提防,制性者必以禮法”。意思是要治理水患,必須筑建堤壩,要陶冶好的性情必須用文明禮貌的規(guī)矩來約束自己。因此,學校和社會都應該高度重視德育工作,“一德立而百善從之”,高尚的道德確立了,人們便會自覺革除陋習,崇尚文明。

"丁錦昊們"還不夠給國人丟臉嗎?鄭蘇文

“丁錦昊”是一個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象征。一個人素質(zhì)底下,在大染缸里算不得什么,因為很多人差不多都這樣。但到了國外,換到另外一個文化環(huán)境里,就會顯得很扎眼。(《光明網(wǎng)》2013年5月25日)

中國游客在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中文的

“丁錦昊到此一游”,自感大囧,微博一傳,全國熱議。有些人認為該行為實在是大丟國人臉面,為此感到震驚和羞愧,甚至感到“無地自容”。同樣,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國人的大驚小怪罷了,如光明網(wǎng)《丁錦昊真的給國人丟臉嗎》文章作者所言,全國各地景點皆是如此,大家熟視無睹,反而為遠在埃及的“到此一游”震驚羞愧,似乎完全沒有必要,甚至大家本質(zhì)上也是一樣。所以作者表示“那些站在道德高地批評他的人,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在國內(nèi)景點刻劃過“到此一游”?”。

但是,我們恰恰需要贊揚的是有些國人的的震驚和羞愧,贊揚的是他們發(fā)現(xiàn)不合適,能夠通過微博流傳,通過清議評論,讓可恥的事情大白于天下,而不是沒有原則的沉默,孟子有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同時,我們最應該害怕的,恰恰是我們習慣的沉默。

這種習慣的沉默,造成的結(jié)果,正如作者所言,“國內(nèi)的長城上刻滿了名字”,可是“我們覺得稀松平常”。這其中的原因,難道不是太多“丁錦昊”們,覺得文物無足輕重,無愛惜之心,逞一己之私,遠在萬里都會有“到此一游”;難道不是“丁錦昊”們,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隨地抽煙吐痰,不遵守公序良俗,外國相關(guān)的中文提醒標識逐年增多?難道不是我們,可以熟視無睹,常常一笑而過,對這些言行有太多的寬容和沉默?

當對不文明開戰(zhàn)的批評來了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床粺崃业臍g迎它,只有批評的聲音越多,批評的內(nèi)容越豐富,更多的人關(guān)注,才能讓更多的人反思自己的不文明。這樣的聲音,中國的網(wǎng)絡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里,不是痛打“落水狗”,“丁錦昊”是一個標志,他是一個人,也是一群人的標志,他們不適當?shù)男袨?,是夠給國人丟臉的了。

作者講“‘國人素質(zhì)’難倒不只是我們的一種美好想象?”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國人的素質(zhì),會在這種種的“不沉默”里,會在這許多人的“震驚和羞愧”里,逐漸成為真正的美好,而不是“想象”。

請用文明方式矯正不文明行為時言平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的漢字“丁錦昊到此一游”,近日被網(wǎng)友曝光后,讓國人有些無地自容。并進而掀起“人肉丁錦昊”的運動,有人發(fā)微博稱當事人是南京的一名學生,并公布相關(guān)個人信息。25日,孩子父母通過媒體主動認錯道歉,求大家原諒孩子。(5月26日《現(xiàn)代快報》)

“到此一游”,也算得上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綻放的,且永不凋謝的奇葩了。它不但生動地刻畫在綿延的長城上,更是隨著國人開放的腳步,輸出到了國外。劣跡經(jīng)過國際化的放大,瞬時激起國人沉睡的恥感。

人肉的機器高效運行,道德的大棒高高舉起。面對不文明的行為,國人總喜歡以文明捍衛(wèi)者的姿態(tài)站在道德高地上,熙熙攘攘,活似趕場。如果說,在文明實物上的“到此一游”是丑陋的,那么這種喧囂,又何嘗不是一種“到此一游”的精神標榜。

丁錦昊的劣跡,不僅僅是個體的道德缺陷,更是特定文化情境下的通病,且病入膏肓。人肉丁錦昊,能有多大的意義?殊不知,在病態(tài)的文化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可能是丁錦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丁錦昊。理性的批判,應該是將矛頭指向自己。但面對社會道德瑕疵,群體表現(xiàn)出對他的戾氣往往要旺盛于對己的勇氣。

置身事外的批判和人肉,實際上,是試圖以一種不文明方式矯正另一種不文明行為。某種意義上而言,人肉的行為與“到此一游”性質(zhì)是相同的,都是以非文明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在某種文明環(huán)境和現(xiàn)象下的存在感。此情此景,我們都是文明的幻想家,而不是文明的踐行者。

這倒不是為丁錦昊的行為辯護,而是認為:與其將丁錦昊當成批判的靶子,倒不如將其看成我們的一面鏡子,道德和文明的一條鞭子。道德救贖之所以舉步維艱,難就難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總是對別人苛刻嚴厲,對自己無限寬容。同一道德現(xiàn)象的批判者和批判對象,有時甚至可以是同一個人;人肉者有時或正是潛伏的被人肉者。

動輒掄起道德的大棒或者開動“人肉”的機器,這種矯正不文明的非文明方式,應該從公共輿論場驅(qū)除。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請用文明來更正我,這才是合理的方式和路徑。“以暴治暴”的文明糾偏,制造的只能是道德的混戰(zhàn)。

面對輿論圍剿,孩子父母出來道歉了。但事實卻是,他們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要承受這記沉重的道德大棒。審視我們的文化基因:對文化缺少敬畏,對秩序缺乏尊重,骨子里充滿自私的集體無意識……這些,是造就無數(shù)“到此一游”的根源,這個病根不除,難免舊疾復發(fā)。

請用文明的方式矯正不文明行為,請在“到此一游”里找到道德變異的共同基因。光逼著一個人服藥,治不好整個社會的病。

為什么不能對“丁錦昊”多點寬容李明莉近日,因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的一句“丁錦昊到此一游”,年僅14歲的南京初中生丁錦昊遭到網(wǎng)友的瘋狂搜索,網(wǎng)絡對于他的斥責聲也此起彼伏。面對其家長的致歉,廣大網(wǎng)友表現(xiàn)不是對一個未成年人的寬容而是變本加厲的娛樂孩子,網(wǎng)絡上關(guān)于惡搞“丁錦昊”的帖子也大肆蔓延。由“丁錦昊”作為契機,廣大網(wǎng)友開始打著“教育孩子,為中國感到恥辱”的口號對一個未成年人進行了一次殘忍的“刑罰”。

在名勝古跡上留下“墨寶”這一行為可以說是在中國由來已久,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而此次“作案”的丁錦昊也只是廣大“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