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1頁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2頁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3頁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4頁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冀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1、身邊的材料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已有的知識和“看”、“摸”、“聞”等方式,判斷某一物品是有何種材料構成的。

(2)能根據材料的特點,提出對物品分類的標準。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把本組找到的材料告訴其他組。

(2)能舉例說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材料。

3、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一種物品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制成的。

(2)能區(qū)分常見的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

(3)能舉例說明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的關系。

4,STSE目標:

(1)能舉例說明材料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描述某種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過程。

二、教學重點:

1、正確判斷出常見的物體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種物品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制成的。

三、教學難點: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為準,給物品分類。

四、教學準備:

鋁制飯盒、銅鑰匙、塑料袋、報紙、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書、玩具小木船、塑料瓶、

棉布衣服、鐵制小刀、鉛筆(木桿帶有橡皮)、手電筒、放大鏡、一小塊棉布、一些天然材

料和人造材料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時間: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問題:

教師:同學們,看你們桌子上物品中的鑰匙,用力試試!會彎嗎?

生齊:不會。

教師:對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學生:是用銅做成的。

教師:鑰匙是用材料銅制作成的。請同學討論一下:鑰匙是銅,銅就是鑰匙這句話對嗎?

(二)解決問題:

學生小組進行討論。

學生1:那鑰匙是銅做成的。

學生2:銅也不能開鎖?。?/p>

學生3:對,鑰匙不能說是銅,它是讓我們來開鎖的工具,只是它由銅來做成,而銅是材料,

還不能使呢!

學生匯報:老師,這話錯了,鑰匙雖說是銅做成的,但它能用來開鎖,而銅則成為材料。

教師: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多好??!物品是由各種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

能用來組成物品。下面每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們是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們先找出物

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進行討論,并給這些物品按材料來分類,把物品的名稱寫在書的圓圈中及探究記錄單

中,好嗎?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組成,完成探究記錄單;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教師:像木材,紙,金屬,塑料這些材料,還有哪些物品是由它們制成的呢?

學生思考?;卮?。

教師:同學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種材料組成的嗎?看圖片上

的物品,你們分析分析!

小組分析圖片,匯報。

教師:桌子由兩種材料組成,本子由三種材料組成,鉛筆是由五種材料組成等。同學你們發(fā)

現沒這些物品與剛才的物品在材料組成上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它們是由二、三、五種等多種材料組成。

教師:是啊,我們周圍的物品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組成。所以材料對我們的生活卜分重要。

板書:

身邊的材料

材料——物品

I(組成)

木材、金屬、紙、棉花

第二課忖

(一)引入:

教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了我身邊的許多物品都是由各種材料制作而成的。明

白了物品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下面請同學看這四幅圖。(出示圖)

(二)認識材料:

教師:它們有哪些作用呢?

學生回答:杯子用來喝水;椅子用來坐;背心人用來穿;磚用來蓋高樓。

教師:想想它們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學生分析,匯報。

教師:塑料、木材、棉花與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學們有沒有觀察出這四種材料有什么不同嗎?

學生分組討論: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與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師:是啊,塑料是人們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嗎?

學生回答。

教師:石油、木材、棉花與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來的,是天然的所以我們稱它們是天然材料,

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們加工的成的,我們稱為人造材料。下面同學自學P3下面的圖。看一

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學生自學。

教師:誰談談什么樣的材料我們叫它人造材料呢?

學生:需要人們加工的材料。

教師:同學們說的真好。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需要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不信我們各小組

在我們的教室里找找看,看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類?比比咖

組找的最多。

由組長組織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小組交流找的情況。

匯報。

教師:剛才幾個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試想一下,它們與我們有什么聯系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材料與我們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如果你是一個科學家,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材料呢?

學生回答。

教師:聽了同學們的想法,我真為你們高興,很對,今后環(huán)保、節(jié)能、新穎將是未來材料的

首選。希望同學們平時多多注意各種各樣的材料,了解關于它的知識。

(三)拓展:

教師:我們回家后,在家進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調查,填寫《材料調查記錄表》,下節(jié)我

們在交流好嗎?

2、塑料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tǒng)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qū)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

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fā)現新問題。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yōu)榱藵M足需要而不斷的研究開發(fā)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huán)境問題。

3、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4、STSE目標:

(1)能舉例說明塑料會給環(huán)境造成污染。

(2)能提出我們?yōu)闇p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體事情.

(3)能描述工廠加工塑料的大體過程。

二、教學準備: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有關新材料的圖片若干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目標:

1、能用感覺器官,通過比較塑料的一些性質。

2、能利用統(tǒng)計表對材料的性質進行記錄、比較。

3、能舉例說出塑料制品的優(yōu)點和缺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我們身邊的材料有各種各樣,它們各有各的特點。今天,我們就

來認識一下塑料這種材料的特點及用途。老師布置你們回去調查身邊常見的塑料制品,下面

請同學們匯報一下調查結果。

二、教學過程:

(-)認識塑料。

1、學生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在組內匯報。

2、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出示幾件塑料制品或圖片,說一說它們的用途。

4、學生充分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比較塑料尺子與木頭尺子。

1、教師出示一把塑料尺子與一把木頭尺子,讓學生對它們進行比較,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

相同?那些特點不同?并記錄在下列表格里。

塑料尺子木頭尺子

輕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2、學生分4人小組進行觀察活動,填寫記錄表。

3、師巡視,在學生感到困難的時候,可提示他們。

4、學生分組匯報觀察結果。

5、提問:這兩種尺子除了以上特點,還有什么其他特點,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6、引導學生認識塑料具有防水、輕便、透明等性質,用塑料代替木頭可以節(jié)約木材,減少

森林破壞。

第二課時

活動目標:

1、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作出預測,并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2、能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有關塑料其他性質的問題。

3、通過記錄塑料杯遇熱后的變化,體驗到科學探究要重證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用熱水和冷水,對塑料進行比較看看塑料還有什么優(yōu)、缺點。

二、探究過程:

(-)塑料杯遇熱水會怎么樣?

1、猜想:塑料杯遇到熱水會怎樣?遇到冷水又會怎樣?

2、分小組討論,并記錄討論結果。

3、匯報討論結果。

4、分小組實驗:分別向兩個同樣大小的塑料瓶里倒入同樣多的冷水和熱水,觀察兩個瓶子

的變化,并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

5、師巡視指導。

6、匯報實驗及觀察結果。

7、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塑料都有這種現象?小組討論并舉例說明。

8、關于塑料,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二)戴手套

1、預測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2、匯報預測結果。

3、到室外陽光下進行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

5、將戴有兩只不同材料的手套放入水盆中,體會兩只手的感覺。摘掉手套后觀察兩只手是

否濕潤。

(三)指導學生閱讀科學在線。

第三課時認識新材料

活動目標:

1、能主動收集一些關于新材料的信息。

2、能發(fā)現新材料對自己生活的好處。

3、能設計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由于天然材料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人們設法制造了許多人造材料。隨著社會的需

要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造出了許多性能越來越好的材料,如:納米、人造纖維等材料。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新材料。

二、探究過程:

1、學生匯報搜集有關新材料的信息,可從4個方面進行匯報:(1)材料的名稱、來源;(2)

簡單的制造過程;(3)有什么特點;(4)有什么用途。把搜集、整理好的資料。

2、先在小組內交流,再以小組為單位與全班同學交流。

3、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談談認識新材料的感受。

4、關于新材料,你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嗎?

三、拓展:小調查

1、統(tǒng)計自己家中一周內使用的塑料垃圾袋個數,再計算全班同學家中一周內使用塑料垃圾

袋的個數,討論怎樣處理這些垃圾袋。

2、鼓勵學生計算塑料垃圾袋的污染面積。

3、鼓勵學生提出減少“白色污染”的建議。

3、傾聽聲音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問題中確定合適自己探究的問題。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fā)聲時產生的現象。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樂于對周圍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2、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問題的看法。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周圍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

2、能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能舉例說明我們生活環(huán)境中的存在著種種聲音。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聲音是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理解物體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三、教具學具

小鼓、方形管、釵、尺、黃豆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D引入:

同學們,大家傾聽一下這是什么聲音?(風聲),(歌聲),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著各

種各樣的聲音。板書課題:3傾聽聲音

(二)探索研究

1、學生分組尋找聲音。

⑴聽?聽,這是誰發(fā)出的聲音?還聽到哪些聲音?

(2)把你找到的聲音記錄下來。

(課件的錄音:風聲、水流聲、唱歌聲、朗讀聲、雷聲、馬叫聲、羊叫聲、狗叫聲、貓叫聲、

牛叫聲、狼叫聲等)

2、指導學生表達與交流活動。

(1)向同學描述自己聽到哪些聲音。

(2)比一比,誰模仿的更好。

(3)你能制造出聲音來嗎?用的是什么方法?

3、引導學生提出關于聲音的問題。

(1)分組討論,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分組匯報想知道關于聲音的問題。(歸納如下)

問題1:各種動物發(fā)出的聲音為什么不同?

問題2:聲音有的很好聽,有的很難聽?

問題3: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問題4:為什么人能發(fā)出說話聲?

問題5: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

4、課堂小結:

(三”板書設計:

3傾聽聲音

風聲、水流聲、歌聲、雷聲、馬叫聲、羊叫聲

第二課時

(一)引入

1、請同學們一起模仿羊叫聲,青蛙叫聲、制造HI掌聲。

2、出示第一課時學生提出想知道關于聲音的問題。

問題1:各種動物發(fā)出的聲音為什么不同?

問題2:聲音有的很好聽,有的很難聽?

問題3: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問題4:為什么人能發(fā)出說話聲?

問題5: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選擇問題3來學習研究吧!

板書:3傾聽聲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探索研究

1、指導學生分組實驗觀察活動:觀察物體發(fā)時的現象。

(1)實驗1:把鼓平放,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擊鼓面,你發(fā)現什么?

(2)實驗2:板動你們手上的直尺,用手接觸直尺,手有什么感覺?

(3)實驗3:把沒有玻璃紙的一端方形管放入嘴里,用嘴吸氣,有什么現象?

各種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

制造聲音的方法聽到的聲音看到的現象共同之處

敲鼓鼓面發(fā)出“咚咚”的鼓聲。

豆子在跳動(說明鼓面在振動),聲音越大,豆子就跳得越高聲音

發(fā)出時它們都在振動。

撥尺子尺子發(fā)出“噠噠”聲。尺子來回振動。

吸方形管方形管發(fā)出“嘟嘟”聲。玻璃紙來回振動。

2、指導學生歸納振動發(fā)聲的規(guī)律。

(1)分組討論匯報以上實驗:

①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②引導學生歸納(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分組實驗匯報

①分組實驗: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fā)聲?

②分組討論:物體停止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③引導學生歸納:一切正在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3、課堂小結:

(三)板書設計:

3傾聽聲音

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

4、物體傳聲

一、教學目標

1、能利用實驗發(fā)現聲音是靠什么媒介傳播的。

2、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聲音的實驗。

3、能舉例說明哪些物體能夠傳聲。

4、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5、能解釋宇航員在月球上必須靠特殊裝置相互傳遞聲音的原因。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聲音是靠什么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2、據學生討論的結果教師給予肯定,然后用實驗讓學生對自己的答案信服。

3、給學生講醫(yī)生用的聽筒發(fā)明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得出聲音傳播的途徑。

4、實驗:把學生分成3人一小組,讓學生親自做木頭可以傳聲的實驗。

活動中教師要提出要求:a小組成員交替操作,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完整的活動過程;b學

生撓桌面時用力要適中,切勿敲桌面或發(fā)出較大聲響;c不要大聲喧嘩,以免影響實驗效果。

(4)討論:聲音可以通過木頭傳播嗎?

(5)小結:聲音可以通過固體傳播。

(6)鼓勵學生通過其它方法驗證結論。

第二課時

一、提問:

除了木頭之外,其他物體能夠傳聲嗎?以引起學生思考,并導入新的活動。

1、實驗:把學生分成3人一組。教師指導學生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并對實驗提出具體

要求:輪換操作;在水中摩擦砂紙用力要適當。

2、討論: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說明了什么?

3、指導學生閱讀“科學在線”,并思考為什么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聽到聲音?

二、拓展活動打電話

用兩個紙杯,在杯底正中各鉆一個小孔,再用一根長線穿過紙杯底的小孔,把兩只杯連起來。

然后,兩個同學各拿一只紙杯,把線拉緊,就可以通“電話”了。

三、總結:固體、液體和氣體能夠傳聲。

5自制小樂器

一、教學目標:

(一卜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2、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

4、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評議。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I、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

(三卜科學知識目標:

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能用自制的小樂器演奏兒童歌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制作簡單小樂器。

難點:知道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關系。

三、教具學具:

塑料杯3個、牛皮紙1張、塑料布1張、氣球薄膜1張、橡筋3根、小鼓、排蕭、飲料吸管

4支、塑料堵塞8個、塑料固定架2個、剪刀。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樂,問:這是什么聲音?是用什么奏出來的?(樂器)。

2、板書課題:5、自制小樂器

(二)探索研究

1、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樂器。

(1)、什么是樂器?

樂器是一種可以發(fā)出樂音,供演奏音樂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種各樣的樂器樣圖,問:你認識這些樂器嗎?會彈奏嗎?

(鋼琴、笛子、板鼓、古箏、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師出示幾個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講解制作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2、指導學生制作小鼓活動。

(1)、制作材料:牛皮紙1張,塑料布1張、氣球薄膜1張,橡筋圈3根,紙杯或塑料杯3

個(自備)

(2)、制作方法:

①、分別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繃緊固定。②、試試敲擊不同材料的鼓

面,仔細聽聽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3、討論:

①、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

②、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彈性好的材料)

4、課堂小結。

(三卜板書設計

5、自制小樂器

牛皮紙

鼓面塑料布發(fā)出聲音不同

氣球薄膜

第2課時

(一)、引入

1、出示幾種同學做的小樂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樂器,瓶搖小樂器,排蕭小樂器等。

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同學們自制的小樂器。

2、板書課題:5、自制小樂器

(二卜探索研究

1、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設計制作小樂器的計劃。

2、指導學生運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蕭樂器。

(1)、排蕭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飲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

(2)、制作方法:

①、把兩個塑料固定架對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別按下列數據截成兩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氣,把8根及管開口向上,山長到短整齊排列插

入固定架中,這樣排蕭就做好了。

(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別在吸管開口旁向內吹氣,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7、i八個不同的音階,

你能用排蕭吹出簡單的樂曲嗎?

3、同學們討論交流:

讓樂器發(fā)出不出的聲音的做法: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fā)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

發(fā)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組織學生對各組制作小樂器進行評價。

5、課堂小結。

(二)、板書設計

5、自制小樂器

聲音大?。号c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

聲音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6聲音與生活

一、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II?,F象中總結出聲音時我們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設計出“無噪聲書房”。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減少噪聲的辦法與同學交流,體會合作的愉快。

2、愿意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改進生活。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描述“樂間”和“噪音”。

2、能舉例說明噪聲的危害和減少噪聲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聲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1、能舉例說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但噪聲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2、能體會到運用一些技術和設備可以減少噪聲的影響。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減少噪聲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難點:減少噪音的辦法。

三、教具學具: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播放“吟……:問學生:這是什么聲音?它給我們能遞什么信息呢?(上課了)

2、板書課題:6聲音與生活

(二卜探索研究

1、指導學生“聲音告訴我們什么?”活動。

(1)、提出活動要求:

①、查閱資料并做好簡單的筆記。

②、圍繞“聲音”告訴了我們什么,聲音幫助我們做什么,聲音能使我們心情變得怎樣等幾

個問題,將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

③、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

(2)、老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了解學生探究的進程和情況。

(3)、交流:聲音還有什么好處?有什么壞處?

①、樂音是指比較和諧悅耳的聲音,演奏樂器時發(fā)出的聲音就是樂音,能使我們心情愉快。

②、噪聲是瑣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無規(guī)律地組合在一起的聲音,聽起來有嘈雜的感覺。

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有妨礙的聲音都屬于噪聲。如機器的轟隆聲、汽車喇叭的鳴叫志、不和諧

的樂器聲、鞭炮志、青蛙或其他動物的鳴叫聲。

2、指導學生進行“減少噪聲”活動。

(1)、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自查資料中有關噪聲的內容。提出:什么是噪聲?

(2)、交流生產和生活中造成噪聲的原因及噪聲對人的危害。提出:噪聲對人類有什么危害?

(3)、幫助學生了解人們在減少噪聲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運用到的一些技術和設備。

①、城市設“禁止鳴喇叭”。

②、馬路兩旁的樹木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還可以降低噪聲的強度。

③、汽車、摩托車安裝消聲器。

(三”應用拓展(提出要求后可作課外作業(yè)完成)

設計一個“無噪聲書房”,用文字或圖表示出來。

1、向學生提出設計前要考慮的問題:

(1)、設計前要考慮用什么材料,有利于減少噪聲?

(2)、墻壁、門窗、地面等應選擇什么材料?

(3)、“無噪聲書房”對周圍環(huán)境有什么要求?

2、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

(1)、房屋外部要選擇容易反向聲音的材料,房屋內部要選擇容易吸收聲音的材料。

(2)、雙層玻璃,帶皺褶的布簾可以減少噪聲的傳入。

(3)、可以通過在房屋的周圍設立標牌,植樹等來減少噪聲。

3、向同學介紹自己的設計,聽聽他們的建議。

(四)、板書設計

聲音與生活

聲音-----傳遞信息

樂音-----使人心情愉快

噪聲------對人有危害

7光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I.能根據課本提供的標準對發(fā)光物體進行分類。

2.能夠對問題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設計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4.能從多方面證實最初實驗結果的正確性。

二、背景資料

光源就是發(fā)光的物體。光源可以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種:太陽、火、閃電、螢火蟲等

都是自然光源;白熾燈、熒光燈、煙火、電視等是人造光源。

教學建議

三、課時安排

本課教學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和活動2的第部分,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的第二部

分。

活動1尋找光源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找出周圍環(huán)境中的發(fā)光物體。

2.能根據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對發(fā)光物體進行分類。

教學過程:

1.可2至4人一組,活動時間約為15分鐘。

2.活動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校周圍及室內尋找發(fā)光的物體,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將搜集

到的資料與小組的同學討論。有些學生可能會提出月亮是發(fā)光的物體,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

閱讀資料認識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它只是反射太陽光。

3.學生有可能找的不是發(fā)光物體。這時:教師不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引導學生設法

驗證。

4.教師給學生講解基本的分類方法,啟發(fā)學生對知道的發(fā)光物體進行分類。

評價建議

根據找出發(fā)光物體的數量進行評價:1-3個(一般),4-5個(良),5個以上(優(yōu))。

活動2我看見了光

活動目標

1.能對要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正確地用文字記錄實驗現象。

3.能從多次實驗結果中,發(fā)現光傳播線路的特點。

4.能設計實驗,并找出生活實例驗證自己的發(fā)現。

5.能與小組同學共同研究光傳播的特點。

6.能舉例說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光的密切關系。

教學過程:

1.可2至3人一組,活動時間約一個半課時。

2.活動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哪幅力能看到手電筒的光,然后,引

導學生分別按照兩幅圖中的方法進行實驗,學生在組內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板

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在實驗中,學生會發(fā)現三塊

紙板的孔只有在一條直線上時,才能看到手電筒的光。實驗后,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將實驗

現象進行記錄,并得出初步結論。這個活動大約需要25分鐘。

3.完成以上活動之后,教師應啟發(fā)、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這

個過程需要一課時),如用塑料軟管和蠟燭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初步結論。即當用筆直的

塑料炊管對準蠟燭時可以看到光,而當軟管折成一定角度時再看蠟燭,就看不到光。當學生

自主設計實驗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啟發(fā)、引導,并要適時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提醒學生

填寫實驗報告。

4.活動的最后部分,教師應結合課本中的圖,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事

例,包括有關的技術和設備,鼓勵學生用所學的原理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同時,從另一

個角度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實驗結論。

8、透明與不透明

一、教學目標:

1、能說出將物體分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的依據。

2、能正確說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會產生什么現象。

3、能分別舉例說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背景資料:

透明可以用于制作光學儀器;半透明材料可用于制作太陽鏡,也可用于做百葉窗、窗簾等,

以控制進入屋內的光線數量;人們需要遮蔽光線時就使用不透明材料,如:洗相片的暗室等。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膠紙各一張、手電筒、尺子

五、教學過程:

(-)引入: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物體時會怎么樣?

(二)探究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幅圖,啟發(fā)學生說出圖中的三種物體有什么不同,然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提

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再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導入到“光能透過哪些物體”這個活動。

1、光能透過哪些物體?

(1)、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讓光全部通過的物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光部分通過的物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讓光通過的物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結:有的物體是透明的,有的物體是半透明的,有的物體是不透明的。

(3)、應用:

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體,把自己的發(fā)現與同學交流。

這些燈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們的透光效果一樣嗎?一般使用在什么地方?(討論

后再指名回答)

2、影子

(1)、教師可以通過“光照在不透明物體上時會有什么現象”這個問題導入到本活動。

(2)、讓學生動手操作:

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并討論移動蠟燭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沒有變化?并做好

記錄。

3、總結:透明的物體能讓光全部通過,半透明物體能讓光部分通過,不透明物體不能讓光

通過。

9、鏡子

一、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證明“鏡子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的結論。

2、能夠用圖形和文字的形式記錄觀察結果。

3、能用自己的話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活動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在一定條件下光的傳播方向可以改孌的。

2、能用語言和圖形的開式描述實驗結果。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反射"。

4、能有根據判斷哪些物體反光的能力強,哪些物體反光的能力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在一定條件下光的傳播方向可以改孌的。

難點:能有根據地判斷哪些物體反光的能力強,哪些物體反光的能力弱。

三、教學準備

平面鏡、帶縫隙的硬紙板、手電筒、紙、尺子、金屬、玻璃、瓷器、塑料、黑布等。

四、教學過程

1、引入: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鏡子時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教師可以讓學生做照鏡子的活動,然后問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什么問題,也可帶學生裝到操場

上,做鏡子游戲。提出注意事項。

2、新授:實驗活動:改變光的傳播路線。(注:遮擋室內透光的地方,縫隙不要太寬)

教師演示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討論:

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

學生匯報實驗結論

教師進行總結。

教師指導學生畫出光的傳播路線。討論物體的反光能力與什么有關。

第二課時

一、活動目標

1、能舉例出在生活中和生產中利用鏡子反光性質的實例。

2、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鑒別人的方法,想出新的使用主法。

3、能發(fā)現光可以在幾面鏡子之間進行多次反射。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舉例出在生活中和生產中利用鏡子反光性質的實例,并借鑒別人的方法,想出新

的使用主法。

難點:能發(fā)現光可以在幾面鏡子之間進行多次反射。

三、教學準備

平面鏡、帶縫隙的硬紙板、紙、尺子、兩塊大小相同的鏡子、一些玩具等。

四、教學過程

1、利用鏡子反射光的性質能做到啊些事情?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鏡子,并把小組討論的結果和全班學生

一起交流。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了解到鏡子在我們生活中應用

非常廣泛。

要求學生舉例說明鏡子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例子。

2、做鏡子反光的游戲。

問:用兩鏡子最多能看到多少個小熊貓的影像?

學生分組實驗游戲(要求學生做這個實驗時,要認數清有多少個影像,并做好記錄,讓學

生交流實驗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

學生討論

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游戲

學生匯報實驗游戲

教師進行總結

五、教師進行全課總結:

10、七色光

一、教學目標

1、能用兩種方制造不同的光混合后產生的現象。

2、能正確觀察并描述將不同的光混合后產生的現象。

3、能設計一個便于記錄紅、藍、綠三種光混合后產生結果的記錄表。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對彩紅這種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問題。

2、能用語言描述彩紅的美麗。

3、能利用三棱鏡觀察太陽光由兒種顏色的光構成。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用語言描述彩紅的美麗。

難點:能對■彩紅這種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想要研究的問題。

三、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的彩虹的圖片、三棱鏡、手電筒、紙、彩筆、一瓶肥皂水、塑料袋。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教師問:你們都見過彩紅嗎?彩紅常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等問題開展討論,引

導學生欣賞彩紅的美麗,并結合生活中的經驗進行交流。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彩紅是在什么

情況下出現的?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啟發(fā)。

使學生知道彩紅出現要有充足的陽光和水。

2、實驗:“制造彩紅”

指導學生做光照在三棱鏡上的實驗(注意:要設法遮擋室內的光線)

教師演示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討論:

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

學生匯報實驗結論

教師進行總結。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利用這種實驗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說明陽光是由

七色組成的。

五、總結。

教師啟發(fā)學生把彩紅與陽光聯系起來,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陽光是七色光。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設計一張記錄表,完整記錄紅、綠、藍三種光分別進行混合的實驗結果。

2、能解釋太陽光的顏色是怎樣的開形成的。

3、能與其它小組的交際花流研究結果。

4、能舉出實例說明人類生活離不開光。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舉出實例說明人類生活離不開光,能解釋太陽光的顏色是怎樣的開形成的。

難點:能與其它小組的交際花流研究結果。

三、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的彩虹的圖片、手電筒、白紙、彩筆、紅、綠、藍玻璃紙、塑料袋。

四、教學過程

1、教學做紅、綠、藍三色光的混合實驗。

教師提出:當不同的色混合在一起時,能否產生新的色?

學生回答不一樣,教師引導學生用實驗方法來證明。

教師演示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討論:

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

學生匯報實驗結論

教師進行總結:紅、綠、藍三色光的混合一起會產生不同的光色。

教師小結:紅、綠、藍三色光的混合一起會產生不同的光色。要求學生能設計一張記錄表,

完整記錄紅、綠、藍三種光分別進行混合的實驗結果。

2、教師提出:光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閱讀網頁里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想。

3、討論:在強光下學習、工作有哪些危害?怎樣預防和保護?

五、教師進行全課總結:

11、電在我家中

一、教學目的:

1、能說出電對人類生活有哪些作用。

2、能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關于電的問題。

3、能舉例說明電為我們生活提供了能源。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電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提出有關電的問題。

三、教學具準備:

有關于家用電器的圖片,電源插座,風力、水力、太陽能、原子能發(fā)電站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我們的課室里有哪些電器。它們工作的時候要用什么?

二、新課:

1、出示P34頁的第一幅圖片。

1)引出在發(fā)明電之前,人類是怎樣生活的?

2)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3)引導學生觀察圖、分析圖,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

4)歸納發(fā)明電之前,人類是怎樣生活的。

2、出示P34頁的第二幅圖片。

1)引出在停電之后,人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2)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3)引導學生觀察圖、分析圖,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

4)歸納停電之后,人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3、通過第一和第二幅圖片的觀察和分析后,引導學生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有關于電

的問題。

1)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2)分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3)引導學生看書P35頁,看看自己小組的討論和書本上培新小學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誰多

誰好點。

三、活動:

1、出示家用電器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認識各種家用電器。

1)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

2)這些家用電器有什么用途和功能?

3)這些家用電器工作的時候用什么電?

2、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加深學生對這些家用電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能描述電從發(fā)電廠來到家中的大致過程。

2、能說出電來之不易的理由。

3、能說出在生活中節(jié)約用電的一些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電從發(fā)電廠來到家中的大致過程。

三、教學過程:

(-)引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和討論了一些家用電器的功能和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和討論

有關電的知識和問題。

2、在日常生活中,電器接通電源就可以工作了,那么電是從哪里來的呢?

(二)新課:

-)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

1、出示P36頁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

1)圖片上都有些什么?

2)它們是用來干什么的?

3)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分析。

2、動手嘗試,把圖片中的物體用線連接起來。

3、進行交流和討論。

4、引導學生觀察和歸納:

電是從發(fā)電廠發(fā)電后,經過高壓輸電,變電站,長途輸送,最后才到我們家中的。我們

插上電源插頭,家用電器就能工作了。

5、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結合連線,讓學生體會到電來之不易。

-)活動:

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怎樣節(jié)約用電。

1、說說停電后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2、啟發(fā)學生討論電的重要用途及節(jié)約用電的必要性。

3、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不節(jié)約用電的現象。

4、怎樣才能做到節(jié)約用電。

5、提出節(jié)約用電的幾點意見和方法。

6、交流討論。

12、讓燈亮起來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能用一些基本的組件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2、能舉例說明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電源、開關、電線,并需要一個完整的回路。

3、能將自己設計的電路圖用筆記錄下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個簡單的電路。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自己連接的簡單電路。

三、教學具準備:

小電珠、導線、電池等。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燈,燈可以照明,可以讓夜晚變得絢麗多彩。

2、出示P37頁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看圖。怎樣才能讓燈亮起來。

二)新課:

活動:讓小燈泡亮起來》

1、用小燈泡、導線、電池三種材料讓小燈泡亮起來。

1)介紹材料。

2)分小組活動。

3)交流自己小組的做法。

2、增加電池匣、燈座和開關,把它們連起來,讓小燈泡亮起來。

1)介紹材料。

2)分小組活動。

3)交流自己小組的做法。

3、交流研究,小組演示做法。

4、拓展活動:

嘗試用兩節(jié)電池、兩個燈座、兩個開關和多條導線,連接出不同的電路。

1)分四人小組討論活動。

2)把自己小組的連接方法用圖記錄下來。

3)交流研究討論。

4、歸納:

1)線段和一些特殊的符號把各種電器的連接方法記錄下來的圖,叫電路圖。

2)電路的連接方法有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3)舉例說明什么是串聯電路。什么是并聯電路。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能設計、制作一個電路開關。

2、能說出開關在電路中的作用以及電池在電路中的作用。

3、能舉例說出幾種常見的開關以及電池。

二、教學重難點:

設計和制作電路開關。

三、教學過程:

(-)引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怎樣讓小燈泡亮起來,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的知識。

2、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認識開關在電路中的作用。

(-)新課:

1、通過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說說一些常見的開關。

2、制作開關。

1)分兩人小組進行制作開關。

2)啟發(fā)學生思考開關是怎樣控制燈泡的亮與滅的,引導學生把自己小組的開關連接到電路

中,看能否控制燈泡的亮與滅。

3)注意指導學生在連接開關時,注意導線、開關和物體連接處要緊密、牢固,如果連接松

動或接觸不良,會影響實驗效果。

3、認識電池。

1)結合書本P39頁的圖,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各樣的電池。

2)分組討論P39頁圖中的電池用在什么地方。

4、拓展知識:說說電池會怎樣污染環(huán)境,設計制作一個廢電池回收箱。

13導體和絕緣體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生活經驗區(qū)分各種材料是否能導電。

2、能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各種材料是否導電。

3、能說出對實驗材料分類的依據,并進行分類和記錄。

4、能分別舉例說明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

5、能用自己的話解釋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6、能鑒別常見行為是否符合安全用電要求,并說出理由。

7、能辯別一種電動玩具的各部分由哪些材料組成。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活動目標:

1、能根據經驗預測哪些材料可以導電,哪些材料不可以導電。

2、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預測。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

活動過程:

1、課前教師檢查學生的實驗材料是否齊全,并提出預測實驗結果的要求,指導學生把自己

的預測用種顏色的筆,記錄在教材的表格中,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預測。

2、先指導學生按照上節(jié)課連接簡單電路的方法連接好電路,使燈炮亮起來。然后將事先準

備的材料分別連接在電路中,觀察燈炮是否亮。要求將結果記錄在課本表格中。

3、根據物體的導電性,對物體進行分類。分類記錄表可以不寫物體名稱,只寫編號。

第2課時

活動目標:

1、能說出常用電工物品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

2、能舉例說明生活和生產中使用導體和絕緣體的原因。

3、能與其他同學交流各自知道的正確使用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

活動過程:

1、分小組進行(4人一組),活動時間約為15分鐘。

2、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物品時,要出示實物。指引學生

認識:這些電工工具或電路元件的組成各分幾部分?各個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為什么

用這種材料?啟發(fā)學生用所知道的導體、絕緣體的知識,解釋這些電工工具或電路元件各部

分使用不同性質材料的原因。

安全用電

活動目標:

1、能正確判斷使用和維護電器的行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并能對自己的判斷說

出理由。

2、能與同學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電的知識和方法。

活動過程:

1、分小組(4人一組)進行活動,活動時間約為15分鐘。

2、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導體和絕緣體不是絕對的,條件變化了,絕緣體也可以變成導體。

例如,干木頭、毛巾是絕緣體,當木頭、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時,就變成了導體。因此,在

生活中要特別注意這種情況。

4、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幾種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

(1)、不要用東西去捅交流電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電線,防止拉斷,發(fā)生漏電現象;

(3)在檢查電器時,僅僅關閉電器開關還不夠,檢查必須在斷開電源的情況下進行。

本節(jié)課總結:

什么叫導體、什么叫絕緣體?在認識導體與絕緣體的前提下,正確引導學生了解電的危險性

及如何安全用電,并讓學生說出幾條安全用電的措施,加強學生用電安全意識。

14、磁的力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研究測量磁鐵的磁力大小的方法與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能設計實驗證明磁極的磁力最強。

3能用圖正確記錄各種形狀磁鐵吸引力最強的部位。

(二)品質目標

愿意與小組其他同學共同完成有關磁鐵的實驗。

(三)能力目標

1、能意識到得出的有關磁鐵性質的結論需要通過實驗反復驗證。

2、能從實驗結果中歸納出磁鐵的兩極吸引力最強。

3、能舉例說出利用磁鐵的基本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四)活動目標

4、能用實驗區(qū)分可以被磁鐵吸引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

5、能通過反復實驗,確定某一物體是否能被磁鐵吸引。

6、對于可以被磁鐵吸引和不能被子吸引的物體,能找出組成它們的材料的性質有何不同。

二、課時按排:3課時

四、活動材料:磁針,磁鐵,鐵沙,小紙片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你們見到了什么?有趣吧。知道這是什么?(磁鐵)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磁鐵什么部分吸

引力最強?你能制作小磁針嗎?你了解磁的用途嗎?

二、操作探索

實驗1:

步驟1:3人一小組。猜想一下,桌面上的這些小東西哪些可以被磁鐵吸引???

2:開始操作。一生進行記錄。

3:討論: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讓學生對磁鐵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有更

深的認識。

4:指導學生交流。

第二課時

(-)導入

1、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磁鐵哪個部位的吸引力最強?

(二)探索操作

1、生用馬蹄形磁鐵吸引鐵釘或曲別針,啟發(fā)學生猜測,如果把磁鐵放得離大頭針越遠,磁

鐵的吸引力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2、引導學生通過距的變化來感受磁力的強弱。

3、用鐵沙再做一次:在磁鐵上放一張塑料片,然后把鐵沙均勻撒在塑料片上,同時輕輕地

敲擊,最后會看到磁鐵吸引力強弱的情況。再作其他形狀的磁鐵反復實驗。最后在圖上指出

磁鐵磁力最強的地方,并記錄下來。

4、對于磁鐵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強要結合實驗時進行重點指導。

5、一個學生進行記錄。

第三課時

(-)導入

磁鐵吸引力最強的兩端有個名稱叫什么?N,S。

(-)操作

1、先讓學生確定實驗地點。

2、確定哪是北方,哪是南方。

3、做完第一次操作后讓學生換一個地方再進行實驗。

4、—t'學生記錄。

5、使學生最終確認條形磁鐵停止時,磁鐵N極是否指向北方。S極是否指向南方。

6、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提示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磁鐵N和S極的含義。

7、再重復以上實驗。

8、小結。

9、根據課本提示完成巧取別針的操作。

10、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到的問題。

15、制作小磁針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兩塊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中,歸納出關于磁極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規(guī)律的假設。

2.能設計實驗驗證關于兩塊磁鐵的磁極靠近時,相互吸引和排斥規(guī)律的假設。

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能將自己制作小磁針的方法告訴別人;同時,能學習別人的方法。

2.能說出反復實驗的重要性。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描述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2.能用自己的話解釋在地球上磁鐵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四、其它目標;

能設法將縫衣針制作成小磁針

五、課時安排:

本課共需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導人部分和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

六、課前準備:條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蹄形磁鐵、玩具小車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將全班學生按二至4人分組,活動時間為15分鐘。

2.本活動以“把兩個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問題導人。引導學生用

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并對發(fā)生的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然后啟發(fā)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實驗圖

的提示,動手實驗,做次初步驗證,再引導學生多次變換相對的磁極,并用自己想出的其

他方法進行實驗驗證。

3.教師應該提示學生,隨時做好記錄,把自己的結論填寫在記錄表中。

4.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在全班進行交流。

5、指導學生閱讀科學在線,加深學生對磁極相互作用及指南針原理的理解。

第二課時

活動目標

1.能仿照教材中的方法制作小磁針。

2.能用已有的知識,檢驗自己制作的小磁針,哪端是南極,哪端是北極。

3.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制作和測量小磁針南、北極的方法。同時,能學習別人的好方法。

4.能解釋磁鐵在地球上可以指南北的道理。

課前準備:縫衣針、條形磁鐵、大頭針、曲別針、指南針。

教學過程:

1.將全班按2至3人分組,活動時間為20分鐘。

2.開始制作活動前,可以由學生猜想磁鐵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導出課題;也可以用“縫衣

針可以變成小磁針嗎?”這個問題導入;還可以用生活中釘子被磁化的事例導人。

3.指導學生認清所需材料和教材中的提示,學生活動開始前,教師要具體指導或演示操作

方法。(注意:磁鐵不要來回摩擦,應始終朝同一方向摩擦。)

4.要引導學生檢驗縫衣針是否制成了小磁針,啟發(fā)學生用學過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知

識來檢驗,或用N極指北、S極指南的性質來檢驗,并找出小磁針的兩極。最后,教師要留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同學交流制作過程中的感想和收獲。

學生得出結論:

我的解釋是: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我的結論是:當兩個磁極靠近時,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5.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預測磁鐵極與極,接近。

2.通過實驗,我知道磁鐵兩極靠近時,會發(fā)生。

3.我制作的小磁針,針尖是極,針眼是極。

4.我制作的小磁針能吸引個大頭針。

拓展知識

能被磁鐵吸引的材料稱為磁性材料(如:鐵、鉆、銀和它們的合金)。磁性材料(如:鐵)

中有許多細小的、分散的磁疇,當它們與永久磁鐵(體)接觸時,這些磁鐵會朝同一方向,

整齊聚集排列,從而使鐵產生磁力,即被磁化。

16、磁的應用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說出搜集有關應用磁鐵解決生活和生產實際問題的信息資料的方法。

2.能通過觀察和測試,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鐵。

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愿意關注磁鐵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情況。

2.能從別人那里獲得有關磁鐵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應用的實例。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列舉我國古代人們利用磁鐵的實例。

2.能說出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四、其它目標

能舉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磁鐵和磁性材料的實例

五、課時安排

用1個課時。本課設計了觀察圖片、分析資料、驗證實驗、交流討論等4個活動。

六、課前準備

磁在生活應用的圖片或實物

活動:找找磁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目的

1.能舉出3個以上磁鐵在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中應用的實例。

2.能發(fā)現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應用了磁鐵。

3.能主動與其他同學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磁鐵。

教學過程

課前可以讓學生調查磁在生活中的用途,搜集有關磁應用的資料。課上將自己收集到的

資料以靈活多樣的方式,與全班同學交流。(如:講述,展示實物、模型,繪圖說明,信息

發(fā)布,制成課件,演示操作等。)

活動前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應讓學生自己選擇、自行準備,教師應做好啟發(fā)、組織、指

導和調控。首先啟發(fā)學生指出磁鐵在物體的部位,然后啟發(fā)學生講述或演示(實驗驗證)磁

鐵的作用,最后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發(fā)現和看法。

三.課內練習

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填空:

1.我找到了磁在方面的應用。

2.我知道以下地方用到了磁鐵:

3.我找磁鐵的方法:

活動:哪里有磁鐵?

活動目的

lo準確判斷在一個裝置中,哪些零件是用磁鐵制作的。

2.能分析出磁鐵在一個裝置中的作用。

3.能在調查和搜集信息、資料的基礎上與大家交流。

教學過程

1、按3至4人分組,活動時間約10分鐘

2.首先由“小電動機、小喇叭和話筒里有磁鐵嗎?”的問題引出活動,請學生觀看“解剖

圖”發(fā)表意見。然后,提示學生設法檢驗其中是否有磁鐵。這里為學生提供實物、大頭針或

曲別針,而檢驗方法則由學生選擇。

3.活動的第二個內容是看圖找出垃圾分類機中的磁鐵,并引導學生說出“垃圾分類機”是

如何利用磁鐵的原理來工作的。

4.組織學生交流,啟發(fā)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還有哪些家用電器用到了磁鐵,使學生對

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磁懸浮列車

活動目標

lo能解釋磁懸浮列車工作的基本原理。

2.能說出兩條以上磁懸浮列車的優(yōu)點。

過程:

1.課前啟發(fā)學生查找磁懸浮方面的資料,以備課上交流,時間約8分鐘。

2.采取看圖啟發(fā)的方式導人活動,也可山展示磁懸浮玩具導入,或以問題的方式導人活動,

如:比目前火車還要快的車是什么車?你知道圖上列車的名字嗎?請你說說磁懸浮列車是怎

么回事?你能給大家講講磁懸浮列車嗎?引導學生將查到的有關信息資料與大家交流。

3.磁懸浮列車所采用的科學原理就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讓學生用環(huán)形磁鐵

模擬磁懸浮列車的實驗.

活動:磁記憶

活動目標:1.能設法查閱更多的有關磁性材料的資料。

2o能舉出磁性材料在記錄文字、聲音和圖像方面的應用實例。]

過程:1.全班分為4人一組,活動時間約10分鐘。

2.活動開始,可用“錄音機怎樣記錄聲音?”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資料和理解發(fā)表

意見,展開活動;也可以用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軟盤等其中一種實物讓學生認一認,說

一說,展開活動

17、傳遞信息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各種信息的特征對傳遞信息的方式進行分類。

2、能編寫出一些簡單的旗語密碼。

3、能設計一種簡單的傳遞信息的方法。

4、能說出傳遞信息需要的基本條件。

二、課時安排:1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導入和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和拓展活動。

三、教學重點:是旗語傳遞信息,特別是數字編碼和解碼的過程。

四、教學難點:準確用旗語傳遞信息。

五、教學過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一些手勢、面部表情、唱歌等方式傳達各種信息。你們還知道哪

些方式可以傳遞信息?

1、認識標志符號

運用投影儀出示書本上的標志圖,提問: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它們傳遞給我們什么樣的信

息?標志符號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

2、指導學生活動:出示書中某火車站的情景圖,讓學生找出各種符號,說出這些符號代表

的含義。(小組討論),然后小組匯報。

3、學生活動:畫出你見過哪些傳遞信息的符號,并說出各代表什么意思。

4、學習旗語:在教室里把旗語代表的從。到9十個數字,演示給學生。并出示教材的圖示,

說明各種圖形表示什么意義。

5、學習發(fā)送簡單信息和解答密碼:組織學生到操場進行活動,四人一組完成?;顒忧疤岢?/p>

以下要求:

(1)求學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大約30米左右;

(2)并保證接收者事先不知道發(fā)送者將要發(fā)送的信息。

6、本活動是難點,可讓學生反復練習。

7、小組合作:共同設計比旗語傳遞信息的更好方式。小組匯報。

18、通信的發(fā)展

本課從介紹現代通信方式引入,通過分析一組圖,幫助學生認識通信的發(fā)展過程,引導學生

分析、討論,發(fā)現通信的發(fā)展趨勢為信息轉遞的速度越來越快、距離越來越遠。伴隨通信技

術的發(fā)展,通信工具也越來越先進。本課難點是從圖表中獲得信息。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從

比較中認識、體會科學技術對人們生活的重大影響。

教學目標

1.能從圖表中發(fā)現通信方式發(fā)展的過程。

2.能分析歸納出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

3.能根據自己的標準對人類轉遞信息的方式進行分類。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信息轉遞

方式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信息技術發(fā)展趨勢的看法。同時也能聽取別人的看法。

4.能舉例說明通信方式發(fā)展的簡要歷史。

5.能聯系本學期所學的聲、光、電、磁等有關知識,說出他們在通信中的作用。

課程資源

廉價的遠距離通信是近一百多年的事,通信永遠向著“更遠、更快、更高效”的方向發(fā)展。

無論在什么時代,信息對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古時候,人們就夢想擁有一雙“千里眼”

和一對“順風耳”。隨著聲、光、電、磁在信息傳遞中的應用,19世紀電報、電話的發(fā)明,

使快速、簡便、準確的信息傳遞成為可能。電話、電子郵件、互聯網、電視和廣播使遠距離

通信成為可能。伴隨著無線電、通信衛(wèi)星的發(fā)明,電視、便攜式電話、電腦相繼走進我們的

生活。

原始的通信是非常簡單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手勢、表情和稍后出現的語言。至今,說話仍

然是最普遍和最易被接受的通信形式。雖然電話能使相隔遙遠的人們互相通話,但它不能替

代面對面的直接交流。雖然講話是進行即時信息交流的好方法,可是它只能維持到聲音消失

的那一刻。書面文字所能持續(xù)的時間要長一些,而且不會在傳遞過程中失真。自從印刷術發(fā)

明后,通信業(yè)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書使成千上萬的人可以了解信息?,F代通信起始于19世

紀電力能源的發(fā)現。最初的電子信息系統(tǒng)是電報,電話與無線電的發(fā)明使更快捷、更正確的

信息傳遞成為可能。通信衛(wèi)星、電腦、電視使通信走向更廣闊的領域。

根據下圖認識通信的發(fā)展

活動目標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