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念新修_第1頁
社會學概念新修_第2頁
社會學概念新修_第3頁
社會學概念新修_第4頁
社會學概念新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學概論社會是什么?WesternSociology社會學原理與應用制作:陳世旺

WesternSociologyflaccus工作室第一章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第二章社會運行的條件和機制第三章社會與社會運行第四章文化與社會運行第五章人的社會化第六章社會角色第七章社會互動第八章社會群體第九章家庭、婚姻、性與社會性別第十章社會組織第一章社會學諸問題一、什么叫社會學?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四、社會學的三種基本理論五、社會學的歷史及其發(fā)展六、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學?第一章社會學諸問題一、什么叫社會學?

1、下定義的痛苦

社會學的基本假設:人類行為由社會和社會環(huán)境所塑造?!吧鐣恕奔俣ㄅc“經濟人”假定經濟學告訴我們人是可以理性地自由行動的,而社會學則恰恰說明人的行動不是自由的。什么叫社會?2、學理上的定義(1)sociology(社會學),是由societas(社會)或socius(社會中的個人)和logos(詞、學說、學問)(2)孔德《實證哲學教程》“社會物理學”“社會學”孔德2、學理上的定義(3)特納:社會學是對于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tǒng)、客觀研究的一門科學。

鄭杭生: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費孝通: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fā),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綜合性學科。二、社會學的對象問題1、以社會為研究對象2、以個人及其社會運行為研究對象

韋伯給社會學下的定義:“社會學是一門對社會行動進行解釋性理解,并對其過程及后果進行因果性說明的科學?!?、其他帕森斯(1902-1979)

結構功能主義,反映了二戰(zhàn)后美國繁榮的社會現(xiàn)狀和美國人的樂觀情緒。塔爾科特·帕森斯馬克斯·韋伯

理解社會學,企圖以新康德主義挽救西歐理性主義的危機韋伯(1864-1920)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一)社會與個人的關系1、社會唯實論

涂爾干明確指出,應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社會整體不能化約為各組成部分之和,整體優(yōu)于局部。

2、社會唯名論對社會的認識要以對個人的認識為基礎,而認識社會最終也是為了認識個人。涂爾干(1858-1917)“個人誕生于社會;社會第一性,個人第二性”埃米爾·涂爾干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二)主客二重性問題

客觀主義社會學與主觀主義社會學及其差別。1、研究對象客觀主義:強調研究對象的客觀性,必須是那些外在的、可以被感知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他們強調的是社會學與自然科學的一致性,即社會學必須揭示社會現(xiàn)象的規(guī)律。

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二)主客二重性問題

1、研究對象主觀主義:強調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獨特性,必須是那些反映人類社會特點的、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即心靈和主觀世界相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二)主客二重性問題

2、研究方法客觀主義:主張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引入社會學,試圖按照自然科學的理論模式來構造理論。他們關注的是,如何運用數(shù)學和統(tǒng)計學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測量,以及如何保證測量的精確的量度。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二)主客二重性問題

1、研究方法主觀主義:反對把對人類社會這一充滿意義和價值的理解降低到對一般的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水平,認為僅靠定量技術不可能認識人的主觀世界,必須使用特殊的、主要是定性的方法。

★主觀與客觀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

三、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三)研究倫理: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lián)

價值中立是社會研究的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但現(xiàn)實的研究當中很多研究者卻無法真正做到,從而使研究喪失了客觀性。

四、社會學的歷史及其發(fā)展(一)經典人物1、奧古斯都·孔德(AugustComte)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強調社會學的科學性,主張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孔德(1798-1857)被譽為社會學的亞圣。他提出社會就像一個有機體,對現(xiàn)代社會學的功能主義學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另外,他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早期擁護者。2、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Spencer)

幾乎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都將馬克思視為其重要人物。他的社會階級觀和經濟決定論,被視為對社會學的主要貢獻。他的階級沖突觀念也被視為現(xiàn)代沖突論的最早起源。

3、卡爾·馬克思(KarlMarx)

又譯為迪爾凱姆、杜爾克姆等等;他確定了社會學的研究主題,即他所認定的“社會事實”,并提出一整套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他對自殺等諸多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社會學史上的經典。涂爾干(1858-1917)4、埃米爾·涂爾干(EmileDurkheim)

5、馬克斯·韋伯(MaxWeber)

韋伯提出了一套與涂爾干完全不同的社會學研究模型,他主張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同情理解”。方法上,他提出著名的“價值中立”和“理想類型”。韋伯還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馬克思的諸多學說。韋伯(1864-1920)四、社會學的歷史及其發(fā)展(一)現(xiàn)當代社會學

1、結構功能主義2、社會沖突論帕森斯和默頓科塞和達倫多夫3、社會交換論

4、符號互動論霍夫曼、布勞和愛默生米德、布魯默和戈夫曼5、社會批判理論馬爾庫塞、米爾斯、哈貝馬斯

四、社會學的歷史及其發(fā)展(一)后現(xiàn)代社會學

出現(xiàn)綜合與整合的趨勢1、福柯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2、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3、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4、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5、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五、學習社會學的作用社會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解釋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它教會了很多看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學社會學,讓我們活得更明白一點。

社會學家就像醫(yī)生應用與臨床社會學應用社會學就是將社會學知識實際運用到人類行為或組織上。臨床社會學則致力于改變社會關系,或再建構社會機制。應用社會學只做評估而不做實際操作,而臨床社會學則負責執(zhí)行,并將與他們共事的人視為委托人。社會學與社會發(fā)展英國的霍華德所進行的《監(jiān)獄的狀況》(1777年)和《關于歐洲主要監(jiān)獄醫(yī)院的報告》促使英國下院通過了改革監(jiān)獄管理制度的議案布思的調查《倫敦人民的生活和勞動》促使英國政府頒布《老年技改金條例》,實行了失業(yè)保險。法國的杜卡特列對妓女的調查對于制定“童工管理法”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美國的“春田調查”對于改善該市的公共事業(yè)及促使民眾參與市政建設有很大的作用。社會學與生活一千個人有一個美好前程:張三李四王五每個人對前程的選擇既是自由的,又是受社會推動的。六,社會學在中國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fā)表一篇名為《原強》的文章,正式介紹西方的社會學,但命名為“群學”;1902年章太炎翻譯日本人岸本能武太著述的《社會學》,并改名為《群學肆言》;“社會”一詞源自日本,但嚴復認為“群”更能合理地解釋社會。費孝通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第二節(jié)社會化的條件和主體第三節(jié)社會化過程與機制第四節(jié)社會化的基本內容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一、含義(一)定義狹義:從“生物人”轉變成一個“社會人”;廣義:是一個內化社會價值標準、學習角色技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波普諾的定義:一個人獲得自己的人格和學會參與社會或群體的方法的社會互動過程。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一、含義(二)三種角度的理解

1、文化的角度:社會化被看作是一個文化傳遞和延續(xù)的過程;2、人格發(fā)展的角度:社會化被視為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3、社會結構的角度:社會化就是使人變得具有社會性。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二、社會化的類型(一)初始社會化生命的早期,主要任務是向兒童傳授語言和其他認知本領;(二)預期社會化學習的是將來要面臨的社會角色;(三)發(fā)展社會化中外發(fā)展社會化上的巨大差異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二、社會化的類型(四)逆向社會化(五)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經常發(fā)生在全面控制機構中。1、軍隊:弱化了自己做主意識,代之以服從權威之類的價值觀;2、邪教:由于遭到普遍貶斥,大多數(shù)邪教成員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3、監(jiān)獄:由于很少提供正面的角色模式,常常不能有效地再社會化。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三、社會化與社會運行

第一,社會化是社會按照一定的標準培養(yǎng)、塑造自己的社會成員的過程。沒有經過社會化的人就沒有社會,沒有那些具備與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人,社會就不可能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第二,文化具有完善個體人格、維系社會共同體、推動個人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統(tǒng)一和延續(xù)是社會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而文化的統(tǒng)一和延續(xù)是通過社會化來實現(xiàn)的,離開社會化,就談不上社會團結和社會進步。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的條件和主體一、社會化的生物基礎(一)語言能力(二)思維能力(三)學習能力(四)較長的依賴生活期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一、社會化的社會主體(一)家庭(二)學校(三)同齡群體(四)工作單位(五)大眾傳播媒介第二章社會化使人墮落的大眾文化湖南衛(wèi)視的冤屈繼前段時間大量爆光新浪、百度等涉嫌低俗內容的網站,今天湖南衛(wèi)視節(jié)目涉嫌低俗內容又被央視點名批評。有分析認為是前段時間對轉播新聞聯(lián)播的分歧,得罪央視,這次被抓住小辮子,要求對部分節(jié)目的低俗內容嚴厲整頓。湖南衛(wèi)視氣憤地要求央視十四個頻道同時轉播快樂大本營.使人墮落的大眾文化約翰·列儂(JohnLennon,1940、10、9—1980、12、8)宣稱“披頭士”(TheBeatles,也譯做“甲殼蟲”)樂隊的歌聲“比上帝的聲音還大”,但保守派的部長們卻憤恨地焚燒了他們的唱片和磁帶。ImagineImaginethere'snoheaven

It'seasyifyoutry

Nohellbelowus

Aboveusonlysky

Imagineallthepeople

Livingfortoday...

Imaginethere'snocountries

Itisn'thardtodo

Nothingtokillordiefor

Andnoreligiontoo

Imagineallthepeople

Livinglifeinpeace...

YoumaysayI'madreamer

ButI'mnottheonlyone

Ihopesomedayyou'lljoinus

Andtheworldwillbeasone

Imaginenopossessions

Iwonderifyoucan

Noneedforgreedorhunger

Abrotherhoodofman

Imagineallthepeople

Sharingalltheworld...

YoumaysayI'madreamer

ButI'mnottheonlyone

Ihopesomedayyou'lljoinus

Andtheworldwillliveasone

使人墮落的大眾文化歌詞越來越導致年輕人的墮落:

愛的兇手張國榮每當她搖曳她身體當擺出引誘的姿勢你必會高呼長夜太美麗亦會把思考判斷都拋低然后去越位然后去越位然后去越位你心窩會給她緊扣起無奈到清早會被她拋棄你將會乞討無奈這個她天天找新歡只因她歡喜隨便放任地隨便放任地她雖是嬌艷卻利似匕首被棄的癡心漢負傷呼救她怎樣侵蝕毀壞我最知我當天也遭她施殺手兇手她是愛的兇手若遇上請你飛身快走兇手她是愛的兇手別象我奔進殺意的雙手我為何那樣傻竟會自甘折墮那熱唇背后藏殺手惡魔大連站

都市十二點后的霓虹夜幕有一群誘人的性感尤物

和一些雄性的野蠻牲畜在迷幻的pub里面群魔亂舞

他(她)彼此都在尋找一個目標去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

后你生辰八字我不想知道就在黎明之前分道揚鏢

現(xiàn)在的大連人流行另類生活他們習慣把它稱之為一種墮落

我抽我喝我堯我瘋我disco醉生夢死是我最高境界的英雄本色

酒吧的廳的女生青一色習慣叼著一根煙好像自己真的走到了國際時尚最前線

男生喜歡把頭發(fā)搞得亂一點,黃一點好像自己是國外小蝌蚪的基因突變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引進了外國大片兒一夜情的神話就此來到了你我身邊兒

女生哭著喊著要做新時代的半邊天兒什么貞潔牌坊統(tǒng)統(tǒng)扔進了下水道里面兒

使人墮落的大眾文化電視暴力與性宣傳

施瓦辛格和史泰龍為代表的好萊烏暴力宣傳魔獸世界等網游的暴力因素麥當娜的肚臍大衛(wèi)·卡魯索裸露的后背讓人心旌搖蕩的內衣廣告打擦邊球的性用品廣告著名導演黔驢技窮后求助于“性”:《黃色》、《蘋果》、《色戒》問題的另一面:大眾文化的威力究竟有多大?美國社會學家,也是傳播學界與營銷學界的重要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反對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理論。他認為大眾傳播不是影響一個人的消費行為最主要的因素,大多數(shù)人是受別人尤其是意見領袖的影響。第三節(jié)社會化的過程和機制一、關于社會化的若干理論(一)自我意識和人格發(fā)展理論1、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如果一個人認為別人都羨慕自己,他就會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到自豪;如果一個人認為別人都嘲笑自己,那他就會否定自己,感到傷心。第二章社會化第三節(jié)社會化的過程和機制一、關于社會化的若干理論(一)自我意識和人格發(fā)展理論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論

主我與客我角色期待★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如果人們把情境當作是真實的,那么其結果將成為真實的。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是一種虛假的期望、信念或預測,由于它使人們按所想像的情境去行動,結果最初虛假的東西變成真實的結果。第二章社會化第三節(jié)社會化的過程和機制一、關于社會化的若干理論(一)自我意識和人格發(fā)展理論3、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

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二章社會化第三節(jié)社會化的過程和機制二、社會化的生命周期

所謂生命周期,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根據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若干階段。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劃分為兒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個階段。第二章社會化第三節(jié)社會化的過程和機制二、社會化的生命周期

所謂生命周期,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根據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若干階段。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劃分為兒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個階段。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三、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

(一)早期社會化的困境各個社會化主體之間往往相互矛盾和沖突,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從而給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化造成不良影響。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三、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二)社會化的偏差和失敗社會化的偏差和失敗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無效的文化傳遞;二是使人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化。(三)代差所謂代差(gapofgenerations),是指社會的不同世代之間在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方面出現(xiàn)的差異、隔閡,甚至沖突。第二章社會化第四節(jié)社會化的基本內容(一)政治社會化所謂政治社會化,簡單地說,是指社會個體通過接觸和學習某種政治文化,培養(yǎng)政治立場(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態(tài)度等)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過程(二)道德社會化所謂道德社會化,是指社會成員通過社會互動學習道德規(guī)范,內化道德價值,培養(yǎng)道德情操的過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第二章社會化第一節(jié)社會化概述三、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

(一)早期社會化的困境各個社會化主體之間往往相互矛盾和沖突,難以滿足這一要求,從而給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化造成不良影響。第二章社會化第三章社會角色第二節(jié)社會角色的類型第三節(jié)角色的扮演第四節(jié)社會化角色的失調第一節(jié)社會角色的理論和概念令人震驚的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邀請斯坦福大學的70名男生參加一個非正式的實驗:他在一座校園建筑的地下室修建了一個仿真監(jiān)獄。津巴多用擲硬幣的方式分配一半的被試者扮演犯人,另一半扮演獄卒。結果讓津巴多感到既震驚又害怕。第一節(jié)社會角色的理論和概念一、社會角色理論

“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員,他們各有自己的進口與出口,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薄勘葋喢绹ゼ痈鐚W派米德拉爾夫·林頓“完形主義心理學”社會戲劇論.二、社會角色概念(一)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xiàn)(二)角色是人們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三)角色是人們對于處在特定地位上的人們行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三、角色集在社會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角色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一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角色就是所謂角色集。第二節(jié)社會角色的類型一、先賦角色與自致角色所謂先賦角色,亦稱歸屬角色,指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礎上的社會角色。所謂自致角色,亦稱自獲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過個人的活動與努力而獲得的社會角色。拉丁裔雇員妹妹20歲女兒女性室友朋友學生同學隊友我先賦角色自致角色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幾乎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先賦地位,但是我們可以試著改變傳統(tǒng)對于這些地位所做的限制。“銀發(fā)族權益會”對老人形象的修正女性主義者對女性先賦地位的改善先賦角色對自致角色的影響很大。我們的社會賦予種族與性別,甚至可能支配我們的一生。馬爾科姆:黑人身份是他夢想成為律師的最大障礙。所謂自覺的角色,指人們在承擔某種角色時,明確意識到了自己正擔負著一定的權利、義務,意識到了周圍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觀眾,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周圍的觀眾。所謂不自覺的角色,指人們在承擔某一角色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充當這一角色,而只是按習慣性行為去做。二、自覺的角色與不自覺的角色所謂規(guī)定性角色指有比較嚴格和明確規(guī)定的角色,即對此種角色的權利與義務、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都有明確規(guī)定。所謂開放性角色,指那些沒有嚴格、明確規(guī)定的社會角色。這類角色的承擔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社會對角色的期望而從事活動。三、規(guī)定性角色與開放性角色

所謂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實際利益為目標的社會角色。所謂表現(xiàn)性角色,指不是以獲得經濟上的效益或報酬為目的,而是以表現(xiàn)社會制度與秩序、表現(xiàn)社會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為目的的社會角色。四、功利性角色與表現(xiàn)性角色如何判定一個人的整體社會角色?社會學家埃弗里?修斯認為,社會是通過承認某些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重要來處理這些角色不一致的情況的。網球明星亞瑟?阿什(ArthurAshe):運動員還是與艾滋病頑強搏斗者?姚明:優(yōu)秀運動員還是文化交流使者?第三節(jié)社會角色的扮演一、社會角色的確定

對于每一個個人來說,社會角色的確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對于一個集體來說,角色確定也就是回答:“我們是誰”的問題。一般說來,角色確定的有效性是一個人長期活動、長期努力、堅持不懈的結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拔沂钦l”的問題它實際上講的是如何認識自我的問題,正如古希臘神廟上刻的那行字:認識你自己!我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我為何要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出現(xiàn)對這個世界意味著什么?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我和宇宙之間有必然的聯(lián)系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哪里消失?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佛教: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一)布景與道具(二)衣著、儀表與言談舉止(三)臺前、臺后的表現(xiàn)與社會角色表現(xiàn)上的配合二、社會角色的表現(xiàn)角色扮演不僅表現(xiàn)在上述靜態(tài)的幾個方面,而且表現(xiàn)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一)對角色的期望(二)對角色的領悟(三)對角色的實踐三、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角色實踐與領悟的不一致……………..角色距離就是一個人自身的素質、能力、水平與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間的差異現(xiàn)象。從角色距離理論可以得出:(1)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為使一個人能充分顯示其才能,就不僅應將他安排在與其品質相應的角色上,而且應放在對他帶有一定“挑戰(zhàn)”意味的角色上。(2)當一個人屈居在與其才能不相適應的角色上時,他需要有朋友為伴,因為與同伴在一起會形成新的環(huán)境,這就改變了他所處的角色、地位的含義,在新的環(huán)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動。(3)表現(xiàn)角色距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個人盡力使自己獨立,與情景相分離。另一種是幾個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動。四、角色距離第四節(jié)社會角色的失調一、角色沖突

所謂角色沖突,指在社會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fā)生了矛盾、對立和抵觸,妨礙了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前面在講到角色集時,曾提到角色集的兩種情況,即一組由不同人承擔的角色和多種角色集于一人之身,從這兩種情況中就產生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角色沖突。新官上任,她該如何面對自已的好友?一名在電子廠裝配線上工作了10年的女工,突然被調升為該部門的監(jiān)工。她和長久以來的好友與同事該如何互動?她是否該像過去10年一樣,每天都和她們出去吃午餐?假如她的老友跟不上裝配線的需求時,她是不是應該建議公司開除她的老友?男性幼兒園教師和女性警官該如何自處?當某個人進入一個行業(yè)時,而在該行業(yè)中,很少有人擁有和他同樣的先賦地位,此時角色沖突就會容易發(fā)生。男性幼兒園教師該如何面對一幫需要細心呵護的孩子?面對性騷擾時,女性警官是像許多職場上的女性一樣,遵守潛規(guī)則,還是以一名警官的身份嚴厲譴責騷擾者?男性護士、女性拳擊手教師的角色沖突教師的八種角色:①知識的傳授者;②父母形象;③課堂紀律管理員;④教師——一個榜樣;⑤心理治療家;⑥朋友與知己;⑦替罪羊;⑧人際關系的藝術家。沖突形式多種多樣,其中①與②的沖突最令人尋味和無奈。

所謂角色不清指社會大眾或角色的扮演者對于某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三、角色中斷所謂角色中斷,指在一個人前后相繼所承擔的兩種角色之間發(fā)生了矛盾的現(xiàn)象。四、角色失敗角色失敗是角色扮演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極為嚴重的失調現(xiàn)象。二、角色不清不同的舞臺,不同的角色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始終扮演一個角色,任何一個角色都離不開社會的其他成員。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認清自己的角色,根據需要及時轉變角色,登上了舞臺,就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復習思考題1.簡述什么是社會角色的理論與概念?2.試述社會角色的類型。3.試分析社會角色的扮演。4.怎樣運用角色距離理論?5.如何處理社會角色失調問題?第四章社會互動第一節(jié)社會互動的含義及理論第二節(jié)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第三節(jié)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第四節(jié)集合行為第一節(jié)社會互動的含義及理論社會互動的含義一般來說,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fā)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社會互動的理論(一)符號互動論(二)角色理論(三)參照群體理論(四)戲劇理論(五)社會交換論(六)本土方法論加芬克爾的“破壞性實驗”(S):嗨,雷,你的女朋友感覺怎樣?(E):“她感覺怎樣?”你是什么意思?指身體還是指精神?(S):我是問她感覺怎樣。你怎么了?(看上去被激怒了)(E):沒什么。只是請你解釋清楚一點。(S):算了吧。別談這個了。你向醫(yī)學院的申請怎么樣?(E):“它們怎么樣?”你是什么意思?(S):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E):我真的不知道。(S):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病了?第二節(jié)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社會互動的情境(一)二人關系、三人關系與多人關系(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三)情感關系、工具關系、混合關系社會互動的過程(一)貝爾斯的互動過程分析(二)芝加哥學派的四階段說我應該與幾個人住一屋?二人群體:三人群體:五人群體:社會轉型與社會互動社會變遷,尤其是根本性的社會轉型,與社會互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社會轉型必須通過長期的、廣泛的社會互動來實現(xiàn)。轉型難免引起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競爭、沖突和順應,引起新舊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融合。只有通過長期的、有效的社會互動,才有可能理順各種關系,實現(xiàn)新舊更替。另一方面,社會轉型必然引起互動情境和互動方式的根本變革。第三節(jié)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社會互動的維度對互動本身的構成進行分析,即要找到一些具體的指標來描述特定互動的狀態(tài),這就是互動的維度分析。一般來說,互動有下列四個維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會互動的方向(二)深度:深度反映社會互動的程度(三)廣度:廣度反映社會互動的范圍(四)頻度:頻度反映一定時間內發(fā)生社會互動的多寡。社會互動的類型(一)合作合作是社會互動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對互動各方都有某種益處的共同目標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lián)合行動。(二)競爭在這里,競爭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對于一個共同目標的爭奪。(三)沖突沖突是人與人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某種目標或價值觀念而互相斗爭的方式與過程。(四)強制強制是社會互動的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中互動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五)順從與順應順從與順應都是與強制相反的互動形式中程討論如果你生長在你父母的那一代,沒有電腦、郵件、網絡甚至電話,你的生活和現(xiàn)在會有什么不同?在你的生命之中,誰是你的重要他人?你是誰的重要他人?在你所在的學校、家庭、社區(qū)等機構當中,哪些是你認為可以通過社會學來予以闡釋以及具體的方法?第四節(jié)集合行為集合行為的一般特征集合行為又稱為集體行為、大眾行為。它是指一種人數(shù)眾多的自發(fā)的無組織行為。集合行為一般具有下列三個特征:(1)人數(shù)眾多(2)無組織性(3)行為者相互依賴。集合行為的理論(一)斯梅爾塞的基本條件說(二)模仿理論(三)感染理論(四)緊急規(guī)范論(五)匿名理論(六)控制轉讓理論幾種典型的集合行為(一)恐慌恐慌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直接威脅時,所出現(xiàn)的緊張心態(tài)及違反常規(guī)的行為。(二)謠言謠言是從不知名的來源發(fā)生、通過非正式的途徑而傳播的信息。(三)流行流行是指一個時期內在社會上流傳很廣、盛行一時的外表和行為的風格,是一段時間內為人們廣為崇尚的生活模式。復習思考題1.為什么說人性、自我和社會都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2.簡述社會互動的含義。3.請說明意義與互動的關系。4.二人關系中的互動與三人關系中的互動有什么異同?5.請談談你對合作與競爭的理解。第八章社會群體第一節(jié)社會群體概述第三節(jié)初級社會群體第二節(jié)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第一節(jié)社會群體概述一、什么是社會群體

社會群體是社會賴以運行的基本結構要素之一,它的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會群體,泛指一切通過持續(xù)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并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狹義上的社會群體,指由持續(xù)的直接的交往聯(lián)系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二、群體存在的基礎(1)從社會成員個體方面來看,個體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體中滿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等。(2)從社會自身來看,群體是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產物。群體生活是社會的本質。群體并不總是社會促進在群體中,有人懷疑許多成員裝出努力的樣子,但實際上比他們?yōu)樽约焊梢龅蒙倭指駹柭膶嶒炌祽衅鋵嵤且环N非常嚴重的問題群體行為:偷懶三、群體的類型(一)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所謂初級群體,又叫直接群體、基本群體或首屬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系的社會群體。所謂次級群體,又叫間接群體或次屬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結成正規(guī)關系的社會群體。(二)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三)內群體與外群體(四)所屬群體與參照群體(五)血緣群體、地緣群體、業(yè)緣群體與趣緣群體(六)社會網絡弱連帶優(yōu)勢理論斯坦福大學教授格拉諾沃特(MarkS.Granovetter)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弱連帶優(yōu)勢理論(TheStrengthofWeakTies),他指出,一個人往往只與那些在各方面與自己具有較強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較緊密的關系,但這些人掌握的信息與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別不大;相反,與此人關系較疏遠的那些人則由于與此人具有較顯著的差異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沒有機會得到的、對他(她)有幫助的信息。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弱連帶關系是個體融入社會或社區(qū)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能給人們帶來意外的信息和機會,它的又是來自于具備聯(lián)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并且具有較低的可傳遞性(即熟人的熟人之間很可能不是熟人)。

(七)虛擬世界WOW(魔獸世界)全球玩家人數(shù)排名目前按照玩家人數(shù)來算,可以這樣排列:1,中國:擁有350以上的WOW服務器(平均每個服的每天活躍人數(shù)保守3000X350=1050000人,整服每天的活躍人數(shù))2:歐洲:擁有250以上的WOW服務器(平均每個服的每天活躍人數(shù)保守3500x250=875000人,整服每天的活躍人數(shù))3:美國:擁有250以上的WOW服務器(平均每個服的每天活躍人數(shù)保守3500x250=875000人,整服每天的活躍人數(shù))3:臺灣:擁有45以上的WOW服務器(平均每個服的每天活躍人數(shù)保守4500x45=202500人,整服每天的活躍人數(shù))4:韓國:擁有45以上的WOW服務器(平均每個服的每天活躍人數(shù)保守3500x45=157500人,整服每天的活躍人數(shù))以上是目前世界各服最保守平均每天在線人數(shù)推算.如果按照這游戲的玩家總人數(shù)來推算的話,應該再乘以51,中國:1050000x5=5250000人2:歐洲:875000x5=4375000人3:美國:875000x5=4375000人3:臺灣:202500x5=1012500人4:韓國:157500x5=787500人全球玩家總人數(shù):5250000+4375000+4375000+1012500+787500=15800000人魔獸停服引發(fā)玩家與運營商的官司《魔獸世界》是一款在國內擁有700萬注冊用戶,500萬付費用戶的網游,其玩家數(shù)量居全國之首。由于游戲的開發(fā)商美國暴雪公司與中國大陸的代理運營商上海九城之間就續(xù)約費沒達成協(xié)議,而此時網易趁機介入,但九城拒絕將玩家數(shù)據交與網易,從而導致從2009年6月7日起停服。此次長時間的停服,直接損害了這些玩家的利益。據粗略統(tǒng)計,由于該款網游需預先支付費用,《魔獸世界》玩家賬戶中所存的點卡價值大約在2.1億元左右。這僅僅是已充值的點卡,而玩家在游戲中的人物及其附帶的各種虛擬財富,傾注的時間精力與感情,還有游戲中已經產生的社會關系等等,停服對這些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是無法估算的。第二節(jié)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也稱群體內聚力,指群體吸引其成員,把成員聚集于群體中并整合為一體的力量。群體規(guī)范群體規(guī)范指在某一特定群體活動中,被認為是合適的成員行為的一種期望,是群體所確立的一種標準化的觀念。群體內部關系(1)從群體規(guī)模入手,我們發(fā)現(xiàn)群體規(guī)模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群體成員間關系的數(shù)量和形式。(2)我們可以利用“社網圖”來分析群體成員間關系的狀態(tài)及該群體結構的緊湊程度。(3)我們可以通過群體內部信息溝通方式,來分析群體成員的地位結構類型和凝聚力狀況。群體領導與決策一般說來,群體中有兩種主要領導形式:一種是工具性領導,指引該群體為達到最終目標而奮斗;另一種是表意性領導,它力求造成群體的團結與和諧。領導作風基本類型:(1)權威型(也叫“獨裁型”)(2)民主型(3)放任型。第三節(jié)初級社會群體關于初級社會群體的研究第一,個體、群體和社會之間三位一體的關系正在逐漸得到認識。第二,重點從群體對其成員和環(huán)境的影響轉到了對小群體自身的分析,從群體影響轉到了群體過程,從群體輸出轉向群體內部動力機制。第三,小群體研究成功地運用了實驗方法。第四,研究者通過創(chuàng)造自我分析群體,變外部觀察為內部參與。組成群體的成員既是活動者,又是觀察者。第五,一般系統(tǒng)論正在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初級群體的基本特點(1)成員有限(2)成員間有直接的、經常的面對面互動。(3)成員間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現(xiàn)了全部個性。(4)成員間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員難以替代。(6)群體整合程度高。(7)群體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初級群體形成的條件(1)活動空間接近。(2)接觸時〖BF〗間長。(3)相互交往比較自由,不受過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間的社會差異較小。初級群體的功能(一)正功能(二)負功能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初級群體從初級群體的發(fā)展趨勢看,在轉型期,初級群體將日漸衰落。從初級群體日趨衰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來看,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又有其消極的一面。復習思考題1.什么是社會群體?社會群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什么叫群體凝聚力?如何分析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各種因素?3.試析初級社會群體研究的意義。4.試析初級社會群體的基本特征。5.如何分析和認識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初級群體的變化?第十一章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會分層概述社會分層研究的兩大理論傳統(tǒng)社會分層研究的主要內容我國的階級階層狀況社會流動第一節(jié)社會分層概述社會地位及其差別(一)自然差別與社會差別(二)社會地位通俗地說,社會地位就是社會關系之網中的各個紐結。社會成員通過有關途徑(繼承、制度分配、社會化、創(chuàng)造性活動等)而獲得、占據了各種社會地位,這些社會地位不僅能使他同其他人相互區(qū)別開來,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相關的權利、義務而規(guī)范、制約著他所參與的社會交往過程。(三)個人社會地位的多重性社會分化及其類型(一)社會分化及其后果(二)社會分化的類型水平分化指的是依據某種社會屬性或特征,將社會成員分為不同類型的地位群體,這些群體從公認的社會價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別,即他們的生活境況、互動影響力大體相等。垂直分化指的是依據某種社會屬性或特征,將社會成員分為不同層次的地位群體,這些地位群體從公認的社會價值序列看存在著高低差別,即他們的生活境況、互動影響力各不相同。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別叫做社會不平等。階級、階層與社會不平等(一)階級、階層的一般含義社會階級和社會階層一般是指社會垂直分化產生的各個社會地位層次以及分處于這些地位層次上的人群。(二)社會不平等(三)分層研究的理論視角第二節(jié)

社會分層研究的兩大理論傳統(tǒng)一、兩大經典傳統(tǒng)1、馬克思主義階級分層理論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中,其實質是以財產關系為核心的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最基本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不平等,即階級地位——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階級不平等——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值得注意的是,“階級”一詞在馬克思主義中居核心地位,但馬恩卻從未對這一詞下過定義,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列寧的定義,而后者卻存在著巨大的爭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層理論雖然受到來自韋伯學說的巨大沖擊,但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韋伯三位一體的分層模式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主張從經濟、聲譽、權力三個角度綜合考察一個社會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三大領域中的不平等。(二)現(xiàn)代社會分層理論1、功能主義分層理論以戴維斯和摩爾為代表的功能主義分層理論認為,社會分層是滿足復雜社會系統(tǒng)的需要,不平等是社會確保最重要的工作由最有資格的人來擔當?shù)囊环N方式。2、社會分層的沖突理論沖突論的社會分層理論認為,階層雖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避免;競爭、沖突和征服產生社會階層,并因此阻礙了社會和個人的功能;經濟結構是社會結構中的主要結構,權力被社會中的少部分人所控制,工作與報酬分配是不合理的,社會階層的改變是經由革命來完成的。值得指出的是,沖突論的代表人物達倫多夫認為,社會沖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會結構,即階級結構,但這種階級結構不是根據是否占有生產將來來劃分的,而是根據統(tǒng)治與服從之間的權威關系來劃分的。(三)帕雷托的精英理論意大利社會學家帕雷托認為,社會分層結構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上層成員和下層成員的社會地位是凝固不變的。第三節(jié)社會分層研究的主要內容分層的方法和標準(一)分層的方法社會學的分層一般采用三種方法,即主觀法、聲譽法、客觀法。(二)分層標準分層的標準有兩類:第一,以外顯地位為劃分標準。例如,以人們所從事的正式職業(yè)為標準。第二,以潛在地位為標準。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術水平等。層內關系和層間關系的定性研究(一)社會分層對人們社會交往的影響交換理論(二)社會層次之間關系的性質對多元分層結構進行量化分析(一)社會多元分層結構的含義一個社會的主要分層屬性構成了這一社會的分層空間構建性維度,換句話說,社會分層空間是以該社會的主要分層地位為坐標軸而確立的。,結構彈性分析1.剛性結構剛性結構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空間的分布具有很強的地位相關性,或者形象地說,社會成員在多元分層空間的分布呈現(xiàn)集束狀態(tài)。2.彈性結構彈性結構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空間的分布狀態(tài)中各地位之間的相關性很弱,形象地說,社會成員在多元分層空間的分布呈現(xiàn)彌漫狀態(tài)。一個彈性結構社會,其社會不平等被稱為擴散性不平等。(三)多元分層結構與個人多重分層地位(1)個人多重分層地位間關系的類型。個人多重分層地位間關系可區(qū)分為兩大類型:地位一致與地位相悖。(2)宏觀結構對地位相悖引發(fā)沖突的制約。(3)地位相悖對宏觀社會結構的影響。第四節(jié)我國的階級階層狀況一、中國的社會分層總體特點1、歷來是差異性很大的社會;2、自古以來就是城鄉(xiāng)差異巨大的社會;3、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4、歷來十分重視身份,身份、等級森嚴;5、上層群體對社會影響巨大;6、社會分化歷來對社會不穩(wěn)定產生巨大的影響;7、有比較好的流動機制。二、改革前我國社會分層結構(一)分層結構的制度背景(二)改革前我國社會分層狀況改革前我國社會分層的結構,具有如下鮮明特點:(1)它屬于一種政治性分層。(2)原有的分層是一種權力化分層。(3)原有社會分層是一種身份制分層。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一)現(xiàn)代化轉型對我國社會分層結構的影響(二)經濟體制轉軌對我國分層結構的影響(三)當前我國社會分層分化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1)貧富分化的程度還在加深;(2)財富集中化的程度有了較大的上升;(3)城鄉(xiāng)分化和區(qū)域之間的分化問題比較突出(4)低收入群體和社會保障體系有脫節(jié)的現(xiàn)象(5)違規(guī)違法的財富積聚占有一定的比例(四)當前我國社會分層研究的若干問題(1)社會精英的構成問題,即誰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2)中間階層的走向問題,即中間階層能否成為我國社會分層結構中的主體?(3)弱勢群體問題。(4)階層范疇與階級概念的關系問題(五)社會和諧在分層上的基本要求1、社會各階層和各群體之間應保持互惠和互利的關系;2、社會各階層和各群體應該得到有所差別的但恰如其分的回報;3、社會各階層和各群體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第五節(jié)社會流動社會流動的含義所謂社會流動指的是人們在社會關系空間中從一個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動。由于社會關系空間與地理空間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一般把人們在地理空間的流動也歸于社會流動。社會流動的類型影響人們獲得社會地位的條件(一)個人條件(二)社會條件影響人們獲得職業(yè)地位的社會條件主要是制度條件和文化條件,具體體現(xiàn)為就業(yè)制度和職業(yè)聲望觀。合理的社會流動是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協(xié)調機制復習思考題1.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看待社會分層現(xiàn)象的?2.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社會學的社會分層研3.我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對社會分層有哪些影響?4.如何認識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我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5.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之間存在著何種關系第十五章社會變遷與社會現(xiàn)代化三、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的基本特征二、社會現(xiàn)代化一、社會變遷四、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的特征五、我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第一節(jié)社會變遷一、社會變遷的類型

定義:(一)社會變遷的規(guī)模整體變遷與局部變遷(二)社會變遷的方向進步的社會變遷與倒退的社會變遷(三)社會變遷的方式漸進的社會變遷與激進的社會變遷(四)人對社會變遷的參與和控制第一節(jié)社會變遷二、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一)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二)人口與社會變遷(三)社會制度與社會變遷(四)社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與社會變遷(五)科學技術與社會變遷(六)經濟與社會變遷第一節(jié)社會變遷三、社會變遷的根源與機制進化理論循環(huán)理論均衡理論沖突理論四、有計劃的社會變遷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一、社會現(xiàn)代化的概念及由來(一)給“現(xiàn)代化”下定義的危險性“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性”其實不是同一個概念,但這里不加以區(qū)分。爭論極大,尚無定論剪不斷、理還亂:理論界對“現(xiàn)代性”一詞的見仁見智,而它與“后現(xiàn)代性”之間又有牽扯不清的聯(lián)系。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倫敦經濟學院前院長,劍橋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名譽院士,是當代歐洲社會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師級學者。

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1、定義大約在17世紀出現(xiàn)在歐洲并在往后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的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

評論:歐洲中心論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2、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概念的特點第一,現(xiàn)代性是斷裂的、非連續(xù)的吉登斯認為社會進化論是一種對社會歷史及其變遷的完全錯誤的解釋,忽視了不同社會類型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他提出了“非連續(xù)性的現(xiàn)代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以某些“斷裂”為特征的,根本不存在一條平滑的發(fā)展曲線。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2、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概念的特點第二,現(xiàn)代性是“雙重性”的現(xiàn)代性概念本身就是一個悖論:革命與市儈的、媚俗的與高雅的?,F(xiàn)代性一方面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但也有其陰暗面。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3、現(xiàn)代性的后果(1)全球化這是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概念內在的結果(2)社會運動面對現(xiàn)代性的種種后果,社會運動相應蓬勃興起,許多人以激進的方式發(fā)起了包括勞工運動、生態(tài)運動、民主運動和和平運動等在內的社會革命來挽救瀕臨沉淪的國際社會。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3、現(xiàn)代性的后果(3)現(xiàn)代性的困境與“生活政治”吉登斯不同意其他思想家關于現(xiàn)代性壓制個人的觀點,但他也承認現(xiàn)代性具有一種獨特的困境——個人將面對一種無意義感的威脅。在現(xiàn)代社會中自我的實現(xiàn)不得不在一種有技術能力、但道德上貧瘠的社會環(huán)境中被反思性獲得。日常生活變得更為可計算了,控制感代替了道德感。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吉登斯的現(xiàn)代化理論

3、現(xiàn)代性的后果(3)現(xiàn)代性的困境與“生活政治”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吉登斯提出“生活政治”的概念。生活政治所關注的問題是:關于我們在傳統(tǒng)與習慣已趨衰落之后應當怎樣生活、如何重建社會團結以及如何對生態(tài)問題作出反應等。他之所以在解放政治之后提出生活政治,目的是力圖把當代西方社會的各種問題都納入政治議程之中,擴大政治關注對象的范圍。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三)現(xiàn)代化理論的特點

1、樂觀主義人類社會正在沿著一條直線型的進步道路從落后的、非理性的、惡的傳統(tǒng)社會向富足的、理性的和善的現(xiàn)代社會前進。2、工業(yè)化推動這種進步的基本動力是工業(yè)化。3、“歐洲中心論”現(xiàn)代化的樣板是西方社會,甚至可以說,現(xiàn)代社會就等于西方社會,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的西歐和美國社會。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四)現(xiàn)代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1、“傳統(tǒng)-現(xiàn)代”兩分法按照某種特定的標準將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社會或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劃分為“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兩種類型?,F(xiàn)代化的過程也就是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邁進的過程。2、社會發(fā)展內因論現(xiàn)代化的主要動力是來自于內部,而發(fā)展中國家社會發(fā)展的不順利,根本原因也是來自內部的障礙。他們一度將這種內部障礙歸結為文化和價值觀因素。3、現(xiàn)代化趨同的假設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將會不可避免且越來越多地具有當今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即歐美型特征。第二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二、社會現(xiàn)代化的含義

1、社會現(xiàn)代化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歷史過程

2、社會現(xiàn)代化絕非“西方化”或歐洲化“3、社會現(xiàn)代化是對歷史傳統(tǒng)既批判又繼承的過程

4、社會現(xiàn)代化是社會結構體系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第三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的基本特征一、社會結構的日益分化和整合1、社會角色分化

2、社會組織的分化3、社會地位的分化第三節(jié)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的基本特征二、理性化

(一)“理性”的含義1、哲學上的理性主要指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和過程,如笛卡爾的“理性”,黑格爾的三大理性批判2、社會學上的(合)理性它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步:(1)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傳統(tǒng);(2)17世紀;(3)18世紀

理性的特點:(1)是宇宙世界的一種組織形式,表現(xiàn)出世界的統(tǒng)一性、永恒性與有序性,是知識與社會進步的源泉;(2)是人類能夠擁有的一種強大的理智能力,有能力發(fā)現(xiàn)社會重建所必須的適當?shù)睦碚撆c實踐規(guī)范,藉此“我們不僅能夠主宰世界,而且還可以通過這種主宰獲得自由與幸?!?,可以按照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建立完美無缺的世界;(3)這種理性主要指的是工具合理性(二)多維度的理性:價值合理性與工具合理性

在韋伯看來,現(xiàn)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問題都源于價值合理性與工具合理性的緊張與對立。所謂工具合理性行動,指以能夠計算和預測后果為條件來實現(xiàn)目的的行動;價值合理性行動,則指主觀相信行動具有無條件的、排他性的價值,不管后果如何、條件怎樣都要完成的行動。

韋伯指出,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理性主義的產物。但他同時沮喪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西方世界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工具的合理性和價值的非理性”,實質上就是“理性化導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韋伯承認現(xiàn)代社會困擾于“工具合理性對價值合理性的支配”,從而認定現(xiàn)代性必將導致人類的悲劇性命運——現(xiàn)代性就像一個“鐵籠”(ironcage),這是人類無法規(guī)避的宿命。馬克斯·韋伯三、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

資本主義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1)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的以蒸汽動力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2)19世紀70年開始的以電力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3)20世紀50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以及微電子技術應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三、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1、帶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給人類尤其是資本主義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福利國家”,“后工業(yè)國家”2、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互動形式和過程、社會的組織形式、各個領域的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觀念。工業(yè)化的擴散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俄國主要工業(yè)國人均GDP年增長率美國被歷史推上顛峰戰(zhàn)前美國武裝部隊人員總數(shù)為33.5萬人,國防預算僅為10多億美元。但到1945年歐戰(zhàn)結束前夕,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shù)達到1200多萬,國防預算超過800億美元。美國陸軍規(guī)模小于蘇聯(lián),但其海、空力量天下第一,特別是具有遠離本土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能力。1946年,美國軍隊駐扎在56個國家,遍布各大洲。到1947年,美國在海外已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美國還壟斷了原子彈。在經濟上西歐的相對衰落和戰(zhàn)爭對美國經濟的刺激(“民主國家的兵工廠”)使美國經濟的相對力量一度達到“非正常龐大”的狀態(tài),戰(zhàn)爭期間美國工業(yè)企業(yè)的規(guī)模擴大近50%,商品產量提高50%以上,其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工業(yè)產值中的比重由1937年的41%上升到1947年的62%,而貿易總額也占到三分之一,黃金儲備占四分之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經濟徹底擺脫蕭條,其軍事和政治力量更是迅速膨脹。戰(zhàn)爭使徹底擺脫孤立主義把美國鍛造成政治力量、軍事力量、國家意志和經濟力量相匹配的真正的頭號強權。紐約,1912日本,驕傲的日本工人,1919三、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3、在給人類帶來財富、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向人類社會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甚至帶來了災難。(1)科技帶來的不僅是進步,還有災難。(2)人徹底淪為科技的奴隸,人的主體性喪失德國著名學者哈貝馬斯認為,當今威脅人類和社會的,主要不再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剝削,也不是政治專制,而是日常生活變得更為可計算了,控制感代替了道德感,生活世界呈現(xiàn)出“殖民化”;(3)加重了西方的精神危機科技的發(fā)展,不僅沒有解決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精神、情感需求問題,相反加重了這方面的危機感。核革命中的科學家和政治家薩哈羅夫……懇求不要讓我們的軍事人員再進行什么試驗。他顯然是出于道德和人道主義的考慮。我理解他,而且深受感動。誰都會感動的。人們說,他是我們科學家之中的圣人。我敢說他是出于最好的動機。……一想到科學有可能被用來摧毀生命,污染空氣,用放射性中毒來慢慢殺死人類,他就非常憤恨??墒撬詾橛捎谧约喊l(fā)展了氫彈,就有權利決定將來怎樣使用氫彈,這卻是過分了?!蒸敃苑驉垡蛩固苟卮倭_斯福研制核彈信原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的災難交戰(zhàn)雙方動員兵力共7340萬人,直接參戰(zhàn)部隊2900萬人,死于戰(zhàn)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約2000萬人,受戰(zhàn)火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zhàn)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在空襲、大屠殺、饑荒和瘟疫中喪生的平民人數(shù)超過了死于戰(zhàn)場的士兵?!岸?zhàn)”中服役的導彈極端的武器:廣島的原子彈第四節(jié)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三、全球化意識形態(tài)批判二、“文明沖突論”一、全球化及其后果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一、全球化及其后果(一)全球化與國際秩序的不平等格局

1、什么是全球化?

(1)學術界通常把全球化概念追溯到從20世紀70~80年代“金融全球化”開始,然后逐步向經濟貿易領域、社會文化領域的擴展的生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幾個特征:世界已成為一個“地球村”;市場規(guī)模不再是民族國家而是整個世界;城市生活模式占主導地位;可觀察到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具有決定性影響(如個人主義的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美國化、老齡人的解放等)。美籍日裔學者福山《歷史的終結》一書認為,蘇聯(lián)的解體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標志了冷戰(zhàn)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今后的世界將是一個不再有意識形態(tài)對立,從而進入一個自由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等西歐式理念滲透整個地球的新時代。未來的環(huán)球,必將是“同質”的世界。(2)與上述那種經濟“同質化”的全球化觀點不同,赫爾德等人在《全球大變遷》一書中勾勒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一幅全球化的圖景:

“全球化最好被理解為一個進程或者一組進程,而不是單一的狀態(tài)。它反映的既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發(fā)展邏輯,也不是一個世界社會或者世界共同體。相反,它反映出了區(qū)際交往和交換網絡與系統(tǒng)。在這方面,國家體系與社會體系在更廣泛的全球進程中交織在一起不等于全球整合?!薄叭蚧c一個具有能動性和限制性的、演進的動態(tài)全球結果有關,但它也是一個高度分層的結構,因為全球化非常不平衡,它不僅反映了現(xiàn)有的不平衡和等級模式,而且產生著新的包容和排斥模式,以及新的贏家輸家。因此,全球化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結構化和分層化過程?!薄叭魏螌τ谌蚧M程的一般性解釋必須認識到,全球化不是一個單一的狀態(tài),最好被理解為一個分化的、多面的進程。”(3)全球化如同人類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都市化等社會現(xiàn)象一樣,必將作為一種自然歷史過程與21世紀的人類正面遭遇。(4)全球化對不同發(fā)展程度的國家?guī)淼臋C會是不平等的西方發(fā)達國家挾綜合實力、資金、技術方面的優(yōu)勢,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和機會,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上述幾個方面的劣勢決定了它們在全球化過程中的被動地位。2.全球化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沖擊(1)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質疑和挑戰(zhàn)。在急劇的社會變遷中,當它受到強烈的沖擊而發(fā)生劇烈變化時,就會造成社會制度方面的失調,由此引起社會行動的失范,造成社會秩序的失控,進而必然會出現(xiàn)嚴重的社會危機。(2)對傳統(tǒng)的關于國家的價值觀念提出了質疑,使“民族—國家”主權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受到了沖擊??扑魑周娛聸_突、“9.11”事件后美國發(fā)起的國際反恐怖主義聯(lián)盟出兵阿富汗、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定核查伊拉克。

多邊干涉理論與此相聯(lián)系,在西方一些社會思想家的筆下,似乎民族即使在本體論意義上也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B.安德森語):“民族認同經常被認為是來歷不明和人為建構的,并且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民族和民族主義基本上是一種感情或情緒的產物,缺乏理性的內容”。這樣一來,民族國家存在的目的和作用,權力實施的方式、范圍和限度都受到不同層面上的質疑和沖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具有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色彩的民族觀”以及建基在此之上的“世界性國家”的出籠.事情果真如此嗎?所有這一切并不意味著全球化進程中國家的角色會淡出,更不能由此得出國家的職能交逐漸消亡的結論。3、對文化多元化的沖擊

(1)“西方文化中心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性大打折扣,加之在全球化過程中,發(fā)達國家利用既有的科技優(yōu)勢,不遺余力地宣揚西方主流文化實踐和價值觀,嚴重損害了非西方的區(qū)域性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拔鞣轿幕行恼摗绷龅娜私洺R晕幕y(tǒng)一性為名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規(guī)范和信仰、價值觀念當成惟一合理而正當?shù)男问?并以此為標準去衡量他人的行為和文化,國家或以我劃線,壓制文化多元主義的發(fā)展。(2)無論是在民族國家抑或是在國際社會,文化的類同性和差異性同時存在都是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這是文化統(tǒng)一性與文化多樣性的辯證法。4、消費主義對民族文化的沖擊

所謂消費文化(consumerculture)或消費主義(consumerism)是指當代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的一種以生活方式的選擇開始主導大多數(shù)國家的經濟活動的趨勢,這種生活方式深受傳媒廣告所宣揚的審美情趣、品味建構的影響,誘惑消費、追逐消費、炫耀消費并使消費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導,甚至使消費取代生產成為主要經濟活動的內容。消費不僅是生活方式,而且是文化形式.在后工業(yè)社會,消費已經喪失了其原初的自然屬性,成為符號建構支配下的文化選擇。消費不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炫耀財富;消費是支付能力的表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這種審美情趣再經過大眾傳媒的渲染成為時尚風行開來,不僅使消費決定了市場的銷售走向,而且主導了廠家的生產取向,進而還影響到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生活方式和美學品味的選擇。消費文化的發(fā)展再借助高新科技傳播手段的大力渲染,進一步促進了經驗的商品化,誘使人們在審美情趣、生活方式乃至價值觀方面的日益趨同,這些無疑都嚴重地沖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認同,極大地助長了朝向西方文化———確切地說是美國文化———共通化的發(fā)展趨勢。二、“文明沖突論”(一)什么是“文明沖突論”?塞繆爾·亨廷頓1、《文明的沖突?》《TheClashofCivilization?》,1993年夏季號《外交》2、《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號3、《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TheWestCivilization:Unique,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號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廷頓于1996年發(fā)表的“文明沖突論”,認為文明間的對抗正是現(xiàn)在和未來世界格局的“最本質狀態(tài)”,文化傳統(tǒng)才是促使人們采取共同行動、形成共同思潮的源頭。有趣的是,亨廷頓劃分文化的基點竟是宗教信仰!他對文明的定義是:“文明是一個文化單位,是最高的文化群體,是范圍最大的文化認同,文明之間最大的區(qū)別不是種族或民族,而是宗教?!备鶕@個標準,他將人類文明劃分為七大文明:

(1)西方文明:包括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2)儒教文明:中國以及東亞、東南亞周邊地區(qū)(3)伊斯蘭文明:涵蓋中非、中東、中亞一直到印度尼西亞(4)日本文明(5)印度文明(6)斯拉夫-東正教文明(7)拉丁美洲或許還有非洲文明亨廷頓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描繪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前景:(1)新階段全球沖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或國家間經濟磨擦和政治對立,而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2)他預測相同文明的集團或國家將在未來的全球沖突中凝聚在一起,而儒家文明將同伊斯蘭文明聯(lián)合起來反對西方文明,形成西方對抗非西方的局面;(3)從維護西方價值觀和利益出發(fā),擔心西方力量不敵非西方力量的組合,因而不贊成文明之間的沖突擴大;(4)為了避免不同文明間沖突發(fā)展為世界大戰(zhàn),他主張西方國家加強相互間合作,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聯(lián)合俄、日、拉丁美洲和東歐,分化和遏制儒家和伊斯蘭國家。(二)最近的發(fā)展

亨廷頓認為,最近的國際形勢表明,這種用文化和文明的手段分析世界政治是確實有效和貼切的。這些事件包括:1、在世界許多地方不同群體之間的戰(zhàn)爭在激烈地持續(xù)著;2、單一文明實體的經濟一體化,如歐盟和南美共同市場,取得巨大的進步,而跨越多種文明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如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則沒有進展;3、穆斯林國家之間有著越來越多的合作;4、非西方移民進入歐洲和北美的沖突正在進行;5、歐洲政治沿著文明邊界重建;6、中國作為世界事務中的一個大國正在崛起;

7、中國、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儒教—穆斯林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8、俄羅斯加入西方社會的前景暗淡(三)《再論文明的沖突》1、文化與發(fā)展

亨廷頓指出,幾十年來,經濟學家一直致力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一些國家的經濟迅速發(fā)展,而另一些國家卻仍然處于落后與貧窮的困境之中?”這可以歸結為許多原因,但文化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亨廷頓的觀點得到了哈里森的支持,他的《不發(fā)達是一種思想狀態(tài)》一書指出,拉美文化是拉美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四)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評價1、文明之間的沖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國際政治的基本矛盾;“不是文明控制國家,而是國家控制文明”2、當代不同文明之間固然有差異,但文明是發(fā)展變化的,總趨勢是全球一體化;3、亨廷頓理論反映了西方一種迷惘和絕望的情緒;4、世界正走向西方式民主,西方應有信心;5、斷言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將會聯(lián)合對抗西方文明,是缺乏根據的(西方真正的挑戰(zhàn)者是誰?)。6、亨廷頓理論中有種種概念不清之處,對當代世界“七個或八個文明”的劃分不準確;7、“文明沖突論”沒有什么新鮮思想;8、文明沖突論對于國際政治的視角過于單一三、全球化意識形態(tài)批判(一)形形色色的終結論

1、“歷史終結論”

(1)主要觀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僅僅是冷戰(zhàn)的結束,而是歷史本身的終結,因為這表明西方自由主義的勝利,以后發(fā)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義的進一步普遍化。(2)評價:實質是企圖以一種單一的思想來說明整個世界的發(fā)展,是一種西方中心論。

2、“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

在丹尼爾·貝爾等人年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早已取得了“社會的政治共識”、“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致使這一屬于“前現(xiàn)代”的原來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應該塵封于博物館了,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法國傳播學家馬特拉指出,歐洲存在一種完全不同于美國經驗主義的傳統(tǒng),這種認為世界和社會存在于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企圖本身,就是一種“迷思”(myth),一種神話——“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3、“國家終結論”(二)全球化與全球主義

從語義上看,全球化是一個從功能效率上著眼看待社會變遷的概念,它指代的是一種現(xiàn)實的社會現(xiàn)象或歷史過程,盡管人們可以站在不同的倫理立場或價值觀念上對其做出或褒或貶的評判,卻無法從根本上取消或延緩這一過程;而全球主義(Globalism),則是一個相當武斷、帶有絕對意味的偏頗概念。1、首先,它表征著一種市場意識形態(tài),并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八國集團這樣一些國際金融寡頭機構所掌控,通過世界貿易組織而操縱世界市場;2、其實,它還意味著全球自由貿易的原則,并且還以同樣的普遍模式規(guī)定了人權的標準以及單義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演進的準則;

再次,全球主義還指代著一個全球規(guī)模的市場化秩序,在其中“贏得”冷戰(zhàn)的美國充任道義上的總管和維護安全的警察。所以,全球主義意味著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