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家思想分析_第1頁
淺談道家思想分析_第2頁
淺談道家思想分析_第3頁
淺談道家思想分析_第4頁
淺談道家思想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道家思想摘要: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核心思想為“順其自然”,主要主張有“天人合一”、“致虛守靜”、“無為而治”等,強調“整體論”、“機體論”的世界觀,重視人的自由。道家思想已經深刻的融入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關鍵詞:道家思想;道;無為;老子;莊子;黃老學派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xiàn)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道家思想的發(fā)展與構成1.1道家思想的發(fā)展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時期并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家”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chuàng)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道德家”。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并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采,事少而功多?!睗h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馬談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給予了道家最高評價。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長,同時避免其短處。用來治國修身,有事半功倍效果。漢代淮南王因謀反而自殺,謀反者使用的理論武器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沒落。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從此不再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滲透在中國文化各個方面,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1.2道家思想的構成先秦各家內部,一般都可以區(qū)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也不例外。東漢班固所作《漢書?藝文志》共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大多作于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莊子、黃老學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響了老子和莊子,同時又融會于兩者中。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國,或偏于治身。司馬談所說道家,主要指黃老學派。道家的思想和主張2.1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剛剛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是對人類的束縛,要全部舍棄;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威去治天下。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qū)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保ā独献印返?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被后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在各派之間對“道”的理解有一定差異,但在中國哲學史上,通過“道”的概念對世界萬物本源進行了第一次探討,開辟了中國討論形而上學傳統(tǒng)。這是道家突出貢獻之一?!暗馈迸c萬物的關系,就靜態(tài)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終保證,是最高的價值,是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就動態(tài)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構及其動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續(xù)、轉化、發(fā)展的實現(xiàn)性原理。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因此,人們應充分認識并尊重自然界規(guī)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系,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2.2道家的主要主張2.2.1“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道”的意義不僅在于自然生態(tài)和諧統(tǒng)一,更在于人與宇宙的和諧統(tǒng)一,在于生命的主體和自然的客體在生態(tài)學和美學基礎之上,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美的合理結合。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的“天人”關系實際上是指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和與協(xié)調,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則,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為自然界所接納。在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對比中,舍棄“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與和諧,以獲得“天人”之親和。而人也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才能發(fā)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態(tài)”之道。2.2.2“致虛守靜”—————身與心和諧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掙脫“物役”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張“返樸歸真”,認為人的生命存在要與自然溝通,節(jié)制和超越物質欲望,不讓塵世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恬淡自由純潔的心境,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道方式。在莊子看來,人生的第一要義就是自由,而現(xiàn)實社會中的仁義道德、世俗價值、名位利祿、政教禮法等都是束縛人、奴役人的藩籬。莊子為達到“圣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自由境界,明確提出“坐忘”、“守道”、“心對于人的問題,《道德經》除了講人與宇宙的和諧統(tǒng)一,還討論了人自身的和諧問題,即人自身的內在和諧。他首先闡釋了生態(tài)人的內涵。人之生態(tài)首先是:“無樂”、“至樂無樂”。“無樂”即是不為身外的利祿、名聲富貴等外物所牽累的一種平常心,是一種放棄名利、一切順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無所謂快樂與不快樂,安適、恬靜、自然,“無樂”才是人的自然常態(tài)。人應恬然淡泊、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詩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見素抱樸”、“粗茶淡飯”的節(jié)儉生活方式,“知足常樂”,保持內心的安寧平靜。提倡個人要與社會無害亦無爭,從而在個人與宇宙自然的大范圍內實現(xiàn)和諧交互。2.2.3“無為而治”—————社會生態(tài)觀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家提出的“無為而治”,其基本涵義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為。因任自然,是說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應當遵循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化育,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職責在于輔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動,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會自然和諧安穩(wěn)。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理想的社會是一個無剝削、無壓迫,按著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的和諧社會,民眾不受干擾,人間無猜忌,無矛盾,無沖突,自由平等,人民各盡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個社會安泰和美,其樂融融。3.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認為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以解讀同時也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從自然的二元對立觀念出發(fā),顛覆了人們對傳統(tǒng)價值考量。3.1老子的自然無為和自然哲學觀和儒家宣稱的“天”相比,“道”這個詞的使用意味著老子持有一種無神觀,凡指‘天’大多意味著背后存在著一種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這與道家思想的無為是相背的。老子認為自然的運行是自發(fā)運行,無目的的“道”的顯現(xiàn),一切有限存在誕生于非存在,并復歸于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的顛峰之處。然而老子卻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解釋這一主張。這意味著老子堅信自然的無為運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對于自然的科學考察是與“無為”相對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道家思想者不通曉同時代的自然觀(自然哲學),老子在描述經驗性的常識世界時也強烈關注自然的二元對立性質,而莊子更體現(xiàn)了其對自然觀的深刻認識。“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3.2人類領域老子對人類領域有著深刻關懷。由于“道”存在于一切有限存在中,人類本身也便是自然的顯現(xiàn)。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也要隨時準備毫無遺憾地離開它,對于“道”所帶給我們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誕生和復歸于無。對于生活方式,老子認為對于居住于“道”中同時又是“道”的顯現(xiàn)的人來說欲望應是相當簡單和有限的,對于人本身的欲望,應該拋棄(不迷其中)。然而現(xiàn)實是“道”在人類領域上發(fā)生了分離,老子將之歸結于兩個因素,一是文明的興起(“變化”),文明使人在財富、權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標(老子也(被認為)是徹底的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層面上的墮落(墮落該作變化)。3.3政治領域老子的原始主義同樣體現(xiàn)于政治領域,然而并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很多對統(tǒng)治者的建議和告誡,主張統(tǒng)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亂欲,使人民不去沉迷追求“仁義”而本身同時采取無為而治的方針。領悟并體現(xiàn)了“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復“道”的狀態(tài)中。老子曾將政治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親而譽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義治理人民,人民都稱贊執(zhí)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嚇人民,百姓們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權術偽詐愚弄,欺騙人民,百姓都要起來推翻它。4.莊子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者,他的著作表現(xiàn)出他的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后人常將他與老子并稱老莊,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具有非常顯著的悲觀主義,其思想主要關注在生命上,以修身為主旨,“內圣”的觀念被莊子發(fā)揮到了極點。莊子的人身哲學被后世用來倡導藝術精神的培養(yǎng),打破小我與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審美的意態(tài)體悟世界,對中國的詩歌、繪畫等許多藝術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肚f子》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相當成就,代表作《逍遙游》是先秦散文的顛峰作品之4.1莊子之“道”莊子雖然也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異。老子主張“道”為非存在,并以自然顯現(xiàn)出來,莊子的觀點則不同。莊子在支持“道”是無(非存在)同時,比老子更加關注“道”中關于“存在”的內涵?!肚f子》中的“道”表現(xiàn)出了不可窮盡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莊子并不僅把“道”的存在歸結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試圖比老子更確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僅把著眼點停留于自然循環(huán)變化的規(guī)則,還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的,不能預期的變化。這種對于自然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欣賞對后代也產生了相當影響。4.2莊子的實在觀在《莊子》中記述了許多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問題。先秦時期,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引發(fā)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的高峰。他們提出的諸多悖論引起了關于存在的廣泛關注,影響了當時與后人思考世界的方式。莊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響,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實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保ㄕf話并不等于吹氣,畢竟說出了某些東西。)即假如語言沒有被日常虛假意識或者成見之類所影響,語言也許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xiàn)一致。“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腰背就會疼痛,泥鰍也會這樣嗎?)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說出東西,但無論從道德層面還是知性層面都不能以對或錯的方式來談論他們。只有在非存在的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系才能找到本源。對于日常經驗性的世界,是一種有條件的實在,從根本上講是空的(這和佛教的哲學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和老子對于倫理上的偏好不同,莊子主張以一種審美的、藝術的角度而非科學的態(tài)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對于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現(xiàn)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價值中立。4.3人類領域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于“道”在人類領域中發(fā)生分離的問題。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huán)境中解脫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tài)是與生具來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銳地意識到,老子的圣賢觀點中,圣賢有意識的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tài),這里存在矛盾。莊子的人生哲學強調“齊物”和“逍遙”。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tài)使人們將注意力聚集于變幻無窮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對錯的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zhí)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顛峰之處。莊子深刻的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沖突便是最好的證據,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shù)氖欢嬗凇暗馈敝?,又有什么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如果能做到“齊物”,那么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tài)的解放,他并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里“無為”不是一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于宇宙之中?!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边@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在人類領域的關懷存在極強烈的現(xiàn)實感,對于生活中的欺壓、紛爭、污濁有著深切感受和極端無奈,所以他的人生哲學容易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所接受5.黃老學派戰(zhàn)國時期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黃老學派則意為以黃帝為依托,發(fā)揚老子思想的一個學派。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qū)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5.1黃老學派的思想起源戰(zhàn)國時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當時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產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們本身都帶有如下一種道家氣質:不受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虛假善惡觀念的影響。《荀子·正論》:“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保ㄈ藗冋嬲挠鋵嵑苌?,可他們卻相信它們是很多的。)是這類人的格言之一。他們可以忍受這個世界加給他們的侮辱和謾罵,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侮辱并不能玷污他們真正的尊嚴。他們內在的對于世界的冷漠無情中,具有一種和老子、莊子一樣深刻的精神獨立性。這種內在的寧靜最終產生了像慎到這樣特殊的人物,他同時被歸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于,道家思想成為了促進他社會目的的工具。5.2黃老之“道”司馬談曾這么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庇捎邳S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么這種和“無為”具有相抵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5.3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黃老學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義的觀點,政治秩序被同樣認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這樣的觀點: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是由于慎到本身內心的寧靜,沒有偏見,不帶價值判斷,他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狀態(tài)中,才最終得到了“法”是“道”的終極體現(xiàn)這樣無暇次的觀點。慎到主張“賢未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保ㄙt人并不能說服很多的人,但一個有權勢的職位足以使他人屈服。)這是和法家先驅申不害的“術”不同的。所以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的目的性活動(有為)才能維持其本人的無為。以制度為基礎,將責任委托給他人,而自身只是將這種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6.總結道家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從自然中尋找一條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本人就是一個隱君子,相傳他在周朝做過藏書管理員,孔子曾向他問,后來他退隱了,寫下《老子》一書。莊子曾做過宋國漆園的管理員,辭職后表示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寧肯隱居陋巷,借米充饑,自編草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