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控制課件_第1頁
微生物控制課件_第2頁
微生物控制課件_第3頁
微生物控制課件_第4頁
微生物控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動物的微生物學、寄生蟲學質量控制主要內容第一節(jié)實驗動物的概念、特點及分類第二節(jié)普通動物的特點及應用第三節(jié)無特定病原體動物的特點及應用第四節(jié)無菌動物的特點及應用第五節(jié)悉生動物的特點及應用第六節(jié)微生物、寄生蟲潛在感染對實驗研究的干擾第七節(jié)實驗動物微生物及寄生蟲監(jiān)測第八節(jié)生物安全第九節(jié)實驗動物衛(wèi)生防疫第一節(jié)實驗動物的概念、特點及分類一、實驗動物(LaboratoryAnimal,LA)的概念1988年國家科委頒布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中指出:實驗動物是指人工飼養(yǎng),對其攜帶的微生物實行控制,遺傳背景明確或來源清楚的,用于科學研究、教學、生產、檢定及其他科學實驗的動物。國家科學技術部于2000年組織專家,對《實驗動物管理條例》修訂補充,其中將實驗動物定義為:經人工培育、遺傳背景清楚、對其質量實行控制、用于科學試驗及產品生產的動物。三、實驗動物分類

實驗動物微生物質量控制是實驗動物標準化的主要內容之一,按微生物控制標準,或根據微生物凈化程度,實驗動物在我國分為四類:1、普通級動物(CV)亦稱一級動物飼養(yǎng)于開放系統(tǒng);2、清潔級動物(CL)亦稱二級動物飼養(yǎng)于半屏障系統(tǒng);3、無特定病原體動物(SPF)亦稱三級動物飼養(yǎng)于屏障系統(tǒng);4、無菌及悉生動物(GF、GN)亦稱四級動物飼養(yǎng)于隔離系統(tǒng)。國際標準分級法等級種類飼養(yǎng)條件控制程度備注三級無菌動物Germfreeanimal隔離系統(tǒng)Isolationsystem以封閉的無菌技術獲得,用現有方法不能檢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三級悉生動物Gnotobioticsanimal隔離系統(tǒng)Isolationsystem確知已帶的微生物,經無菌條件飼養(yǎng)的動物。明確所帶的微生物。二級無特定病原體動物Specificpathogenfreeanimal屏障系統(tǒng)Barriersystem不帶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帶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一級普通動物Conventionalanimal開放系統(tǒng)Opensystem不攜帶所規(guī)定的人獸共患病病原和動物烈性傳染病的病原。對微生物攜帶狀況不明確三、應用由于普通級動物是實驗動物微生物控制要求較低的一類動物,對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反應性較差,因而國際上普遍認為僅可作為生物醫(yī)學中教學示教之用;或作為某些科學研究為探索方法而從事的預試驗之用,不可供科研、生產和檢定之用??傊?,由于普通級動物繁殖力強,生產量大,適宜應用于一般性的實驗。第二節(jié)清潔級動物的特點及應用一、基本概念除普通級動物應排除的病原外,不攜帶對動物危害大和對科學研究干擾大的病原。來源于SPF動物或剖腹產動物。小鼠病原菌應排除10種,病毒5種;大鼠病原菌應排除10種,病毒2種。

二、特點和應用1、清潔級動物比普通級動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多,但比SPF動物少。2、清潔級動物飼養(yǎng)于溫濕度恒定的十萬級空氣凈化的半屏障系統(tǒng)中。3、國際上目前普遍認為清潔級動物僅適合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實驗。根據國外的實驗動物工作發(fā)展狀況及國內的具體條件,認為這類動物目前可適用于大多數科研實驗,應是國內科研工作主要的標準級別實驗動物,可應用于醫(yī)學研究各個領域。目前國際上對SPF動物的要求不盡相同,質量標準也不一樣。部分學者認為某種實驗動物沒有某種病原體,不影響實驗要求就可以稱為SPF動物。另有學者認為必須將常見的病原體全部排除才算真正的SPF動物。三、應用國際上公認SPF動物適用于所有科研實驗,是國際標準級別的實驗動物。它的應用價值在于它無人畜共患病,無主要傳染病,無對實驗研究可能產生干擾的微生物。各種疫苗生產所采用的動物應為SPF動物。第四節(jié)無菌動物的特點及應用一、概念

無菌動物(germfreeanimalGF):指用現有檢測技術在動物體內外的任何部位均檢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無菌動物來源于剖腹產或無菌卵的孵化,飼養(yǎng)于隔離系統(tǒng)內。無菌動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是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和檢驗方法在一定時期內不能檢出病原體而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在認為是無菌的動物或許將來可以檢出病原體而不是無菌動物。

二、特點1、無菌動物和普通動物外觀和活動之間看不出有特別的差異,有時僅見有體重增加,但是,其功能、結構和普通動物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1)形態(tài)學的改變2)生理學改變形態(tài)學的改變

消化系統(tǒng):變化主要在腸道上。無菌動物腸道肌層薄,更為特異的是盲腸肥大,比普通動物大5-6倍,例如無菌豚鼠的盲腸可達體重的1/3,主要是由于腸壁薄,張力低而增大,故常易導致盲腸扭轉或腸壁破裂而死亡。但是如給無菌動物注入梭狀芽胞桿菌等則可縮小盲腸體積,腸粘膜絨毛增多,肝臟重量相對下降,則導致解毒功能有所下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臟相對縮小,白細胞增加,普通動物白細胞總數波動范圍大,無菌動物白細胞數值恒定。免疫系統(tǒng):胸腺網狀上皮細胞體積較大。無菌兔胸腺中以小淋巴細胞為主。胸腺和淋巴結處于功能不活躍狀態(tài),脾臟縮小,無二級濾泡,網狀內皮細胞功能下降。由于無菌動物幾乎沒有受過抗原刺激,其免疫功能基本上處于原始狀態(tài)。泌尿系統(tǒng):腎臟較小。生理學變化:免疫功能:產生丙種球蛋白的能力很弱;由于體內無微生物和寄生蟲,血中無抗體,血清殺菌力低,對微生物感染異常敏感。生長率:無菌鳥類生長率高于同種普通鳥,無菌大、小鼠與普通鼠差不多,無菌豚鼠和無菌兔比普通的慢。因腸內無菌,不能幫助消化纖維素。生殖:無菌條件對動物的生殖影響不大。無菌豚鼠及兔比普通的豚鼠、家兔繁殖率低,可能是大盲腸之故。代謝:血中含氮量少,腸管對水的吸收率低,代謝周期比普通動物長。營養(yǎng):無菌動物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B和K,故易產生這兩種維生素的缺乏癥。抗輻射能力:無菌動物抗輻射能力強。壽命:無菌動物的壽命普遍長于普通動物。

三、無菌動物技術

1、無菌動物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必須人為的建成。無菌動物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在于胎盤屏障和屏障觀念,根據這個基礎開展了無菌動物工作。2、哺乳類無菌動物一般小動物作子宮切除術,大動物作子宮切開術獲得幼仔。一般將臨產前的健康動物用麻醉藥或拉斷頸椎處死后,立即浸泡在37度滅菌液中,送進無菌室(或無菌隔離器),按無菌手術進行剖腹,切除帶胎子宮(子宮內首先應無菌),將其浸入消毒液里,并立即輸送到另一只隔離器中,切開子宮取胎,用滅菌紗布揩拭仔體并斷臍后,放入隔離器內人工喂乳或用其它品系的無菌鼠作保姆代養(yǎng)。

3、代乳鼠一般在隔離器內交配,在被剖腹鼠前1--2天產仔,放入剖腹取胎仔鼠時要先將其與代乳母鼠的仔鼠接觸,使之有相同的氣味。4、剖腹取胎的時限為:大、小鼠9--10min,豚鼠5min。5、因大、小鼠等用人工喂乳非常麻煩,故采用保姆代養(yǎng);豚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飲乳,故人工哺乳較容易。6、禽類、魚類、昆蟲類等,因是在卵中無菌的前提下作出的,故用藥物將卵周圍滅菌后移入滅菌隔離器內使其孵化即可。而且這些動物一般在出生后就能自力采食,故較易育成。關鍵在于消毒卵殼,因卵殼不平,不易徹底滅菌。4、老年病研究

1)無菌大鼠壽命比普通大鼠延長1/3。2)雌性無菌壽命比雄性動物短,雌性普通動物比雄性長。3)2-3年的無菌大鼠臟器均未呈現同齡普通大鼠所具有的各種衰老變化。5、腫瘤研究無菌動物在腫瘤發(fā)生與微生物的關系以及致癌物質的致癌作用研究中有重要作用。1)在致癌因素中,微生物引起癌變的比重較大。2)無菌大鼠比普通大鼠易發(fā)生激素依賴性腫瘤。3)無菌動物口服蘇鐵素不出現腫瘤,但普通動物口服蘇鐵素出現腫瘤。6、藥理與毒理研究實驗觀察發(fā)現普通豚鼠對青霉素的敏感性高于無菌豚鼠;并且普通動物進食大豆易中毒,無菌動物則不會,提示某些物質的毒理作用常與腸道微生物代謝有關。無菌動物適用于慢性毒性實驗。7、其它無菌動物可用于傳染病學、放射生物學、微生物學、營養(yǎng)學、宇航醫(yī)學等許多領域的研究。將培養(yǎng)無菌動物的原理和技術應用于臨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第五節(jié)悉生動物的特點及應用一、概念悉生生物學是以無菌隔離技術提供的各種動物為實驗對象,研究實驗動物本身以及各種動物與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和制約關系的一門綜合科學。

悉生動物(gnotobioticanimalGN):或稱已知菌動物,廣義上把無菌動物、已知菌動物、無特定病原體動物統(tǒng)稱悉生動物;狹義上指已知菌動物。依植入菌種數目的不同,又分為單菌、雙菌、多菌動物。飼養(yǎng)管理與無菌動物相同。GN動物也必須飼養(yǎng)在隔離器內,其區(qū)別是隔離器內帶有某一種或幾種已知菌。

二、悉生動物的特點1、GN動物是動物與微生物的共生復合體。2、腸道存在能合成維生素和氨基酸的細菌,不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癥。3、生活力、抵抗力明顯增強,易于飼養(yǎng)。4、研究正常菌群在維持機體適當特異性免疫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中所具有的刺激作用。三、悉生動物與無菌動物的比較

第六節(jié)微生物、寄生蟲潛在感染對實驗研究的干擾一、實驗動物病毒對實驗的干擾

1、鼠痘病毒:是危害實驗小鼠最為嚴重的病毒之一?;技毙圆±男∈髸蝗凰劳?;患慢性病例的小鼠會出現全身癥狀,使實驗結果混亂,并且污染環(huán)境,使病毒廣泛傳播,嚴重影響科研工作;隱性感染小鼠,無臨床癥狀,但許多因素可以激活鼠痘病毒而使鼠痘流行。a)實驗性結核、X射線、化學毒素、組織移植、腫瘤、運輸可使隱性感染病毒激活。b)大量內毒素或切除脾臟可改變吞噬細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對病毒的易感性。2、仙臺病毒大、小鼠群中常見的病毒之一,急性感染多見于斷乳小鼠,多數情況下呈隱性感染。

1)飼養(yǎng)條件惡化、氣溫驟變或呼吸道細菌感染,可導致呼吸道疾病流行。2)嚴重影響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抑制大鼠淋巴細胞對綿羊紅細胞的抗體應答。減弱植物血凝素、刀豆素對淋巴細胞的促有絲分裂。3)致瘤作用的干擾:感染后的組織學改變酷似浸潤性肺癌;感染可移植腫瘤,改變腫瘤細胞表面抗原和致瘤性。4)生殖影響:妊娠4-5天感染,胚胎被吸收;11-12天感染,妊娠期延長,新生鼠死亡率升高。

3、小鼠肝炎病毒1)在應激條件下,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腦炎、腸炎2)改變機體各種免疫應答參數: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影響吞噬細胞數目。3)改變酶系統(tǒng):增高或降低一些肝臟的酶活性4、乳酸脫氫酶病毒1)污染生物材料和移植腫瘤,影響機體免疫。嚙齒類動物病毒對生物材料、細胞系及可移植腫瘤的污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2)抑制細胞免疫應答,延緩同種異體排斥,抑制移植物對宿主的反應。3)對腫瘤研究的影響:病毒慢性感染,抑制或延緩腫瘤的形成。4)對酶系統(tǒng):小鼠感染后,一些血清酶活性升高。二、實驗動物細菌對實驗的干擾

1、人獸共患病原菌和動物致病菌(例如沙門氏菌、布氏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等)

1)不僅可引起實驗動物的嚴重疾病,而且也是人類的重要致病菌。2)不同品系、品種、性別和年齡的動物對不同細菌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例如靈長類動物對志賀氏菌、結核分枝桿菌敏感;ICR小鼠對鼠肺炎霉形體的易感性高于其他品系小鼠)

2、條件致病菌

由于飼養(yǎng)條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細菌(金黃色葡萄菌)一般不引起動物自然發(fā)??;當某些因素(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射線的照射)作用下,動物機體抵抗力下降,以致疾病發(fā)生、流行。目前在我國實驗動物群中,人獸共患病原菌和動物致病菌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條件性細菌對動物的影響較為嚴重。

3、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受內外環(huán)境變化發(fā)生菌群失調,將產生數量和位置的改變,由非致病菌變?yōu)橹虏【H?、真菌感染對實驗的干擾病原真菌大多為人獸共患病原,病原性弱,為慢性過程,以慢性增生性炎癥為主。真菌孢子飛揚,污染環(huán)境,威脅動物和實驗、飼養(yǎng)人員。四、寄生蟲感染對實驗的干擾1、掠奪宿主的營養(yǎng)1)因種類、數量、寄生部位不同,對動物影響不同。2)蛔蟲寄生小腸,以半消化物質為食,導致動物發(fā)育緩慢、體重下降營養(yǎng)不良。3)螨皮下吸血,鉤蟲移位吸血導致動物慢性貧血。2、體表寄生蟲對宿主的干擾1)虱、螨吸血的同時分泌有毒素的唾液,刺激宿主神經末梢產生騷癢。3、對宿主產生機械損傷1)蟲體移行可對組織、臟器造成損傷。2)蛔蟲幼蟲移行,損傷腸壁、肺毛細血管和肺泡壁。3)腸道中,與粘液混合形成栓塞,引起腸梗阻或破裂。4、產生毒性作用即寄生蟲分泌物、排泄物的毒性。如肝片吸蟲導致膽管纖維變性,肝臟萎縮硬化。5、對生理、生化、免疫的影響第七節(jié)實驗動物微生物及寄生蟲監(jiān)測一、監(jiān)測程序:1、微生物檢測程序

動物編號外觀檢查麻醉皮膚取樣取血無菌解剖檢測檢測報告真菌檢查分離血清,檢查病毒抗體或其它病原的抗體氣管分泌物,腸內容物臟器分離細菌動物編號外觀檢查麻醉皮膚取樣取血無菌解剖檢測檢測報告2、寄生蟲檢測程序弓形蟲檢測體外寄生蟲檢測體內寄生蟲檢測體外寄生蟲檢測取樣要求與監(jiān)測規(guī)則:

1、普通動物、清潔級動物和無特定病原體動物每三個月至少檢測一次。2、無菌動物每年至少檢測一次。3、每2-4周檢測一次糞便標本。監(jiān)測方法:1、實驗動物病毒檢測:1)血清學診斷:血凝抑制試驗(HI);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2)病原學檢查:接種細胞培養(yǎng)物觀察CPE出現(鼠痘、鼠肝炎);血吸附試驗(仙臺病毒);免疫酶試驗(LCM病毒)。連續(xù)三次傳代未有病毒跡象為陰性。接種敏感動物,觀察發(fā)病、抗體產生、病理改變、接種動物病毒再分離。動物組織細胞傳代培養(yǎng)3)病毒顆粒、抗原和核酸的檢出光鏡檢查病理改變或包涵體的存在。電鏡檢查組織內或排泄物中的病毒顆粒。PAGE、PCR檢查病毒核酸。免疫法檢查組織內、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2、實驗動物細菌檢測:1)正常動物主要取氣管或鼻咽分泌物和盲腸內容物作細菌培養(yǎng)。2)發(fā)病動物對發(fā)生病變的各組織和臟器做細菌檢查。3)細菌監(jiān)測多采用病原學方法。3、實驗動物寄生蟲檢測:1)體內寄生蟲檢查直接涂片:適于腸道蠕蟲蟲卵、腸道原蟲及血液內寄生蟲。蟲卵收集:飽和生理鹽水漂浮;沉淀集卵,用于吸蟲卵;透明膠紙粘取,用于蟯蟲卵;尿液檢查,用于鼠膀胱線蟲卵;尸體剖檢。2)體外寄生蟲檢查被毛檢查透明膠紙粘取皮刮取法黑背景法第八節(jié)生物安全一、生物安全因素生物安全的概念:指由于職業(yè)或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造成的對人體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潛在威脅及應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因素、轉基因動物因素、變應原因素。1.病原微生物因素1)逸散方式:天然逸散方式:經尿液、唾液和糞便排出或從皮膚損害部位釋出。人為逸散方式:采血、活組織檢查和尸檢。2)傳播方式:污染的針頭和注射器以及直接與感染動物接觸,占引起感染的40%,為最常見傳播方式。氣容膠的形成及散播氣容膠:是能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的固態(tài)或液態(tài)微粒。氣容膠微粒越小,在空中停留時間越長,越易隨氣流運動,越可能被吸入體內。實驗動物活動、人對動物的照料管理以及各種實驗操作,均能使微粒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氣容膠。3)感染途徑:

四種途徑:攝入、吸入、粘膜接觸及腸道外直接接種。常見途徑:a)操作者被帶有污染物的針頭、刀刃刺傷、割破或擦傷,以及被動物咬傷而直接接種;b)照料動物、實驗操作時吸入帶污染物的氣溶膠,濺出的污染物,污染的手和污染的表面接觸操作人員的眼睛、鼻腔或口腔黏膜;c)違反操作規(guī)程,使用吸管進行操作或在工作區(qū)內進食。2、轉基因動物

1)飼養(yǎng)、使用轉基因動物的風險在于轉入病毒全基因組的動物,病毒可能在動物體內復制,組裝成完整的病毒顆粒。2)其他轉基因動物的風險在于如果它逃離實驗室,在自然界中,它可能無法生存,也可能旺盛的繁育,甚至改變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改變生物的多樣性和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

3、變應原因素a)變應原是引發(fā)人和動物過敏反應,甚至超敏反應的抗原性物質。其主要特征為患者的皮膚和呼吸道反應,包括鼻充血、鼻溢、噴嚏、眼部發(fā)癢、血管性水腫、哮喘和各式各樣的皮膚癥狀。b)導致超敏反應的變應原,存在于小鼠的皮膚、血清和尿中,其他動物的血清(馬、貓、犬、大鼠、豚鼠),唾液(貓、犬、兔),尿(大鼠),腦組織(貓)中也發(fā)現了變應原。在動物房中,其他抗原也能夠引起過敏反應,包括霉菌孢子和食物中可形成氣溶膠的蛋白質。c)為了預防變應原因素引發(fā)的人的過敏反應,實驗室主任對進入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應作口頭審查,了解家庭和個人的過敏史,對長期工作人員應定期作健康檢查。

第九節(jié)實驗動物衛(wèi)生防疫一、實驗動物傳染病的分類

根據實驗動物傳染病對其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動物的致病性,干擾生物醫(yī)學研究或污染腫瘤移植物和生物制劑的嚴重程度,可將其所致疾病分為以下幾類:1)對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動物均有較強的致病性,屬于人獸共患病原菌和動物致病菌,如狂犬病病毒、沙門氏菌、布氏桿菌、結核分枝桿菌等。2)對自然宿主致病性強,常引起爆發(fā)流行,甚至毀滅整個動物群,如鼠痘病毒等3)對自然宿主致病性弱,但可傳染給人引起致死性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

4)對自然宿主無致病性,但可引起給其他動物的致死性感染。5)對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病流行,影響動物的健康,并對研究工作產生嚴重的干擾。如小鼠肝炎病毒、仙臺病毒。6)對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動物均無明顯的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劑、腫瘤移植和細胞培養(yǎng)物等,如雞白血病病毒、猴病毒等。二、實驗動物傳染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1、疾病的發(fā)生:傳染病的發(fā)生和流行的條件:(1)要有病原性和一定的毒力(2)侵入體內的病原體要達到一定的數量(3)病原體要有適當的侵入門戶2、傳染病的傳播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1)直接接觸傳播:不通過任何媒介,健康動物和患病動物直接接觸感染。如狂犬病、動物艾滋病等。它可分為水平傳播(指實驗動物群體相互間的傳播,其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粘膜創(chuàng)傷等)和垂直傳播(指由母體通過卵巢、子宮而將病原體傳染給胎兒)。2)間接接觸傳播:是指在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fā)生傳染的方式。它可分為非生物性傳播媒介(包括空氣、飼料、飲水和籠具)和生物性傳播媒介(包括節(jié)肢動物、實驗動物、野生動物、飼養(yǎng)人員等)

傳染病傳染的媒介:1)胚胎和卵傳播(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雞白血病病毒——經卵細胞傳播;支原體、細小病毒——胎盤感染)

2)空氣(飛沫、塵埃)傳播(仙臺病毒)3)飼料、飲水傳播(沙門氏菌?。?)墊料和糞便傳播(沙門氏菌病,各種寄生蟲卵等)5)經羽毛、皮屑傳播(雞馬立克氏病病毒、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6)設備、用具傳播(雞支原體病,雞新城疫,雞傳染性吼氣管炎等)7)混群傳播(后備群與成年群混合易造成傳染病的發(fā)生)

8)經活的媒介傳播(節(jié)肢動物(蒼蠅、蚊子、蟑螂、蚤、螨、虱和蜱等);野生動物;實驗動物;人(人畜共患病,如結核病,布氏桿菌病,流行性出血熱等)9)交配傳播(如布氏桿菌?。?、易感機體在傳染病發(fā)生中的作用

1)種類(品種)

2)年齡

3)營養(yǎng)狀況

4)機體的抵抗力5)機體防御器官狀況

4、傳染病的發(fā)展階段1)潛伏期(注意處于潛伏期的動物可能是危險的傳染源)

2)前驅期(一般表現:食欲減退,飲欲降低,精神不振等)

3)明顯期(特征性癥狀逐步表現出來,是疾病發(fā)展的高峰階段)

4)轉歸期(病因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是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新的傳染病就不可能發(fā)生,也不可能造成傳染病在實驗動物中的流行。而當傳染病流行已經形成時,切斷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流行即告終止。常見實驗動物細菌性疾病1)沙門氏菌病

2)巴氏桿菌病3)偽結核耶氏菌病4)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病5)大腸桿菌病實驗動物病毒性疾病1)鼠痘2)流行性出血熱3)大鼠細小病毒感染4)兔出血癥(兔瘟)5)犬瘟熱6)狂犬病7)猴B病毒實驗動物的寄生蟲病1)兔球蟲病2)兔螨病3)犬螨病4)貓弓形體病三、實驗動物衛(wèi)生防疫在醫(yī)學和獸醫(yī)學研究領域,疫苗接種和藥物治療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實驗動物一般不采取疫苗接種和藥物治療,主要由于實驗動物的特殊性:1、應用疫苗或治療制劑可能干擾實驗結果。2、經過治療或免疫的動物,外表健康,但可能是帶菌或帶毒者,可能成為潛在的傳染源。3、對于小型實驗動物,治療措施可能在經濟上不合算因此在實驗動物飼養(yǎng)和動物實驗過程中,只能采取嚴格的飼養(yǎng)管理和衛(wèi)生防疫制度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實驗動物衛(wèi)生防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平時的預防措施2、發(fā)生疫病時的撲滅措施3、消毒措施4、隔離措施1、平時的預防措施1)飼養(yǎng)人員嚴格按照飼養(yǎng)管理規(guī)程和衛(wèi)生防疫匯報。2)飼養(yǎng)人員不得接觸非本場的實驗動物,防止野禽、家畜家禽,野生動物侵入場內。3)嚴格遵守衛(wèi)生消毒制度,降低環(huán)境設施中的病原體含量。4)不從疫區(qū)引進實驗動物。5)飼料、墊料的存放環(huán)境應干燥、通風,飼料應達到相應的國家標準。6)不同種類,不同品系、不同年齡的動物應分開飼養(yǎng),防止交叉感染,嚴防飼養(yǎng)人員串崗。7)外來購買或領用實驗動物者不能進入飼養(yǎng)室。有關人員每年進行健康檢查,患有傳染病的人員不能從事實驗動物工作。8)定期檢疫,發(fā)現情況及時按有關規(guī)定處理。9)如發(fā)現疾病,及時診斷,及時采取措施,或隔離,或淘汰2、發(fā)生疫病時的撲滅措施1)及時發(fā)現、診斷和上報疫情,并通知鄰近單位作好預防工作。2)迅速隔離患病動物,污染的環(huán)境和器具緊急消毒,正在進行實驗的動物應停止實驗觀察或淘汰。3)若發(fā)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熱等應采取封鎖等綜合性措施。劃定封鎖區(qū)域,并堅決執(zhí)行封鎖制度。4)病死或淘汰的動物應采取焚燒等綜合性措施合理處理,及時處理傳染源,切斷傳染病流行的環(huán)節(jié)。5)及時上報上級管理部門和防疫部門。3、消毒措施1)預防性消毒:結合平時的飼養(yǎng)管理和衛(wèi)生防疫制度,定期對實驗動物房、籠具架、飲水等進行定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