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分類和解讀參考模板范本_第1頁
史料的分類和解讀參考模板范本_第2頁
史料的分類和解讀參考模板范本_第3頁
史料的分類和解讀參考模板范本_第4頁
史料的分類和解讀參考模板范本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實用文檔實用文檔 精品精品實用文檔系列(標準完整實用可修改)史料的分類和解讀1.史料的分類[內(nèi)涵解讀](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認識歷史、復原歷史真實情況的一切資源,也就是關(guān)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切信息。(2)史料分類①按照史料產(chǎn)生的時期、出處劃分,一般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指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與詮釋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史記》一書,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與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②按照史料的載體劃分,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實物史料:是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被保存或遺留下來的前人活動的場所和前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有形物品。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遺址,即前人活動的各種場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種建筑設(shè)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為實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義。一個保存良好的墓葬,不僅有古代人的遺體,還往往有許多隨葬物品,有的甚至還有大量的壁畫、簡冊和古代文獻,因此能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fā)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shù)品。文獻資料:按史學家馬端臨所說,文獻應包括文字資料和口傳資料兩大部分??趥髻Y料是指經(jīng)歷代口耳相傳得以保存下來的以往人類的言行。在文字發(fā)明以前,口耳相傳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近年來盛行的各種口述錄音資料、回憶錄等,都是口傳資料的典型。但與口傳資料相比,文字資料因其更加豐富且完備而更為重要。[典例導引](2012年高考廣東卷)有學者認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現(xiàn)了牛耕,對他最有利的證據(jù)是()A.商代遺址中出土了牛骨B.《詩經(jīng)》里有農(nóng)耕生活的描寫C.孔子學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學家發(fā)現(xiàn)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牽引犁頭啟土狀[答案]D例2:材料閱讀材料二:“同文館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館學最初只有英文、法文?!酿^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學生,因為風氣未開,無人肯入,大家以為學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國?!薄R如山:《齊如山回憶錄》(3)歷史研究是依托史料來進行的。對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質(zhì),有人認為屬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認為不應該把它劃分為第一手史料。請談?wù)勀阕约旱目捶?。?分)例3:材料閱讀:透視老新聞中的歷史(8分)以下是1934年10月23日登載于上?!渡陥蟆返囊粍t新聞,標題為《贛匪棄巢西竄》。香港:贛匪因石城興國失守,知殘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約八萬放棄云都、瑞金老巢西竄。(二十二日專電)南京:東路總司令部電軍事機關(guān)稱,瑞金、古城、會昌間有殘匪五萬余人,經(jīng)我東北兩路軍壓迫,有突圍而走贛西、退竄鄂川模樣。但我軍布置周密,不置漏網(wǎng)。長河殘匪,我軍挺進后,知難立足,內(nèi)部已感恐慌,不難直搗巢穴。(二十二日專電)(3)此文是否可以作為研究“第一次國共內(nèi)戰(zhàn)”的原始材料,并說明判斷理由。(2分)答:(3)是。因為新聞發(fā)表日期與歷史事件相一致,屬于當時人記當時事的范疇。(2分)材料一:漢朝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通史。它為后人提供的許多關(guān)于黃帝、大禹所處時代的社會情況。材料二: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李秀英是當時對日本軍人進行抗暴后幸存下來的中國女性。幾十年來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臉上的傷痕控訴著日軍的暴行,最近江蘇省已將這一段史實編入了小學教材。(1)材料一中《史記》是否可以作為研究黃帝時期的原始資料?請闡述你的理由?(3分)(2)材料二中的口述資料是否可以作為研究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理由是什么?(3分)2.史料運用[內(nèi)涵解讀](1)史料的搜集:主要包括利用工具書、追蹤搜集(與問題關(guān)聯(lián)的史料)、平時閱讀搜集、調(diào)查采訪、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2)史料的整理:史料的整理主要是對史料進行分類整理,可以采用按資料性質(zhì)分類、按時間順序排列、按專題性質(zhì)整理等形式。(3)史料的鑒別:史料的鑒別或稱考證,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外考證,即史書的辨?zhèn)闻c文字的??保欢莾?nèi)考證,即對史事的真實性加以鑒別。(4)史料的解讀史料的“解讀”不是“閱讀”,需要解讀者有扎實的史學功底,“讀”出一般閱讀者不易發(fā)現(xiàn)的信息,是一種史學研究者的基本功。①要判斷史料的價值。出土文物客觀、真實,但不詳細;文獻材料詳細、具體,但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要首先判斷史料的價值。②將材料與所研究的主題進行鏈接,尋找材料中與主題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③對這些信息進行辨別,對于文獻材料,首先要考慮作者是誰,他提出了什么問題,他運用了哪些根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判斷材料是否可靠。④將此材料與其他材料進行鏈接,看是否能夠相互印證。(5)運用史料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①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史料。②堅持公正、客觀的史學觀點。③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④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jié)合。[典例導引](2012年高考浙江卷)某外國學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時,引李白詩句“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證唐代邯鄲人口殷盛。有學者則指出李白用的是戰(zhàn)國時秦趙長平之戰(zhàn),秦人勝,坑殺趙兵四十萬的典故。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與浪漫著稱,其詩不足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詩人,意見具有權(quán)威性C.外國學者以詩證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歷史研究可以以詩證史,但必須詳加考辨[答案]D【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三關(guān)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jù)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xiàn)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來的陳述如《康南海自編年譜》,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難作為信史。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強化了康梁系話語,而來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釋幾乎一直沒有看到?!痘仡櫸煨缰販貧v史》,《光明日報》2008-12-07(3)據(jù)材料三,說明文中提到的兩部文獻在研究戊戌變法運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認為史學研究應注意什么問題?(4分)答:缺陷:是當事人陳述自己親身參與的重大事件,容易加進主觀色彩,影響歷史真實。(2分)注意:重視史料的甄別、辨?zhèn)?;收集多方面的史料。?分)材料閱讀(14分)史料的搜集、甄別、闡釋、運用是新課程下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形成正確的史料觀。對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描述,有下列幾則不同的材料材料一“在(南京)馬群鎮(zhèn)警戒的時候,我們聽說俘虜們被分配給各個中隊,每一中隊兩三百人,已自行處死?!薄捌咔说纳ǚ敚┺D(zhuǎn)眼之間就從地球上消失,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東史郎日記》(日)材料二《南京大屠殺的虛構(gòu)》出版后,日本右翼給予了高度評價,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護封廣告詞中寫道:“讀了此書,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殺,那就只能說他是煽動反日?!?材料三下列三幅圖片反映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材料四青島的余美紅老師在給學生講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時,引用了她父親講給她的一個事例:“當時我7歲,你叔叔4歲,鬼子打南京時,人們四處逃難。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軍砸開咱家大門,保姆被殺,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槍,昏死過去,僥幸撿了一條命”。請回答:(1)史料證據(jù)按照獲取的途徑和保存狀態(tài)可以分為實物證據(jù)、文獻證據(jù)和口述證據(jù)三類,請依此對上述材料進行分類。(3分)(1)實物證據(jù):材料三;文獻證據(jù):材料一、二;口述證據(jù):材料四。(3分)(2)在《南京大屠殺的虛構(gòu)》一書中,田中正明說:“記述歷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絕對不能以傳聞(口述)為證據(jù)撰寫論文或記事”。對此你做何評論?(3分)傳聞(口述)也是考證歷史的有效證據(jù)之一,盡管其真實性不如實物證據(jù)高,但絕不可否認其價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說這番話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歷史,為南京大屠殺翻案;這種不能正確對待歷史的舉動將傷害兩國人民的感情。(3分,每點1分)(3)材料一、二同樣出自日本人,但對南京大屠殺一事為何有不同的看法?(4分)這說明了什么?(1分)(3)東史郎先生勇于面對侵略歷史,敢于承擔歷史責任,如實描述歷史,有著強烈的正義感;(2分)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極力為日本的侵略行經(jīng)辯護,歪曲歷史的真相。(2分)這說明了不同政治態(tài)度的人有不同的歷史觀;當今日本右翼勢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任一點1分)(4)若想證實余美紅老師父親的說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證據(jù)是哪則?(1分)(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圖片。(1分)(5)結(jié)合下圖,請你談?wù)勎覀儜撊绾握_對待歷史?(2分)(5)尊重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2分)3.歷史認識[內(nèi)涵解讀]歷史認識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主要包括:(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歷史研究者存在著階級階層、國家民族等的差異,對于其得出的歷史認識有很大的影響。(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運用計量史學得出的結(jié)論,與運用比較史學得出的結(jié)論就有很大的差異;同樣是研究太平天國運動,運用革命史觀進行研究就會給予較高的評價,而給予洋務(wù)運動較低的評價;但是運用現(xiàn)代史觀,則會給太平天國運動較低的評價,而對洋務(wù)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給予較多認同。(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