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_第1頁
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_第2頁
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_第3頁
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_第4頁
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崧舟: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王崧舟: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

不在實用

而在文化

——漫議小古文課程的當代使命

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王崧舟

近日,翻讀日本學者加藤喜一新書《中國的邏輯》,其中有兩段文字赫然映入眼簾,令我這個身為語文教師的中國人不勝感慨:

“名字與語言是自我認同的核心。倘若‘00后’的小朋友已經(jīng)有了英文名字,并用它經(jīng)營自己就有些危險了,必須加以警惕,因為這很有可能逐漸失去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思維觀念?!?/p>

“中文是文化底蘊很深厚的語言,外國人不好接觸,只懂語言遠遠不足,必須了解背后的文化,這叫做‘學語文’?!?/p>

很遺憾,對中文和母語教育有著如此冷靜而深刻見地的中國人,實在不多,其中也包括語文教師。

大家知道,1949年之前,“語文”稱作“國語”和“國文”。從“國文”到“語文”,一字之差究竟意味著什么?“國文”者,堂堂一國之文也!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王麗在《語文丟失了什么》一文中說得擲地有聲:“國文喚起的是我們潛意識深處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它使我們從拿起母語課本的第一堂課——開啟蒙童的第一天起,就意識到‘我’是中國人?!?/p>

“國文”之文,不外“白話文”和“文言文”這兩類。那么,從文化之根的角度審視,誰更有實力、更有資格擔當這一使命呢?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文言是中華民族經(jīng)典思想、經(jīng)典文化最優(yōu)雅最適切的寓所。五千年的文明血脈,四千九百年橫亙在文言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文言才是中國人的文明之根、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據(jù)我所知,“小古文”這一稱謂是由《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率先提出的,它特指那些篇幅短小、淺近易懂、富有情趣、適合兒童閱讀的文言文。小古文的課程開發(fā)與研究始自2005年,迄今已歷時六年。從課程定位到教材編選,從課堂實踐到教學評價,小古文課程在朱文君老師的組織帶領下,一路跋涉、成效顯著。

它帶給我們的驚喜和啟示是多方面的,但正如經(jīng)典素讀的創(chuàng)始人陳琴老師對小古文教學所作的點評那樣:“這個教學的嘗試意義非同一般。她讓我們看到了母語教學其實可以讓孩子們充滿愉悅地接近我們的源頭文化,可以讓一些經(jīng)典的文本如此悄然而親切地貼近孩子的心。不刻意,不矯情,文言帶著故事帶著節(jié)奏帶著韻味走進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而孩子們個個竟是如此的情趣盎然!”

是的,充滿愉悅地貼近源頭文化,為中國靈魂播下千年文明的種子,這是我推崇小古文課程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來,小古文課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有關“興趣”的。誰都清楚,當代語境下,文言太難,音難讀、句難通、義難懂、文難用,因為難,學生沒有興趣。其實,這是一個重大誤區(qū)。學生的興趣并非教育的起點,恰恰相反,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良好的興趣才應該作為教育的起點。小古文課程的教學實踐已經(jīng)證明,學文言的興趣是完全可以被激發(fā)、被點燃,并逐漸濃烈而持續(xù)起來的。

我們不妨引入小古文教學的一個片段來看一看:

師: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為什么這么有韻味呢?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這篇文言里有一個字特別多?

生:之。

師:圈一圈,到底有多少個“之”?

(生圈出八個“之”。中“之”以紅字突出,印證學生的答案)

師:同是一個“之”,意思可不一樣,讀起來也就不一樣。聽老師讀,考考你的耳力。

(師范讀,強調(diào)“之”字,學生認真傾聽,聽得津津有味。)

師:聽出來了?

生:老師讀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說書。

生:“之”的輕重緩急都不一樣。有些讀得長,有些讀得很短促。

師:哪個讀得最長?

 

;

生:“垂涎久之”的“之”讀得最長。

師:好,借用音樂的節(jié)拍來比方。如果這個“之”是兩拍,哪么,有讀一拍的“之”嗎?有讀半拍的“之”嗎?

生:“貴重之品”“罕見之物”的“之”讀半拍。

師:猜一猜,罕見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師:對啊,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貴重的東西,罕見的物品”,這里的“的”我們讀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師讀。(師帶讀:猿升之技、貴重之品、罕見之物、卑鄙之輩、拂人之性、違心之談)

師:有讀一拍的“之”嗎?

生:“方以之為食也”的“之”。

師: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它、葡萄。

師:對啊?!爸痹谖难晕睦锝?jīng)常用來代前文說的人或物。那“垂涎久之”的“之”為什么讀得最長呢?

生:垂涎了很長時間了。

生:口水流得很長了。

師:有意思,你能繪聲繪色地讀一讀嗎?

生:垂涎久之——

師:聽出來了,狐貍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長的嗎?

(生又讀,故意拉了很長的聲音,生笑。)

師:長是長了,可平平的,不太好聽,我來創(chuàng)新一下。

(師吟“垂涎久之”,把“之”讀得一波三折。生大笑。師打趣說,這就叫“垂涎三尺”)

以上是朱文君老師執(zhí)教《狐與葡萄》的一個精彩環(huán)節(jié)。試想,學生浸潤在這樣的文言學習氛圍中,如坐春風、如沐春雨,還用得著爭辯興趣不興趣嗎?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要對文言不感興趣,我看都難!

當然,對文言的興趣,不同于對動漫的興趣、對游戲的興趣,它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興趣。而越是高雅的興趣,往往越遠離日常生活,越需要文化的支撐和傳統(tǒng)的浸潤。西方人讓他們的孩子閱讀《荷馬史詩》,閱讀《圣經(jīng)》,那么,中國的孩子為什么就一定要以不感興趣為理由,讓他們忘記《詩經(jīng)》、忘記《論語》、忘記老莊、忘記禪呢?如果一個民族普遍缺乏高雅的文化興趣,其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必將日漸萎縮。小古文課程自覺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jīng)典興趣、喚醒民族意識的責任,可謂功在當代、澤被千秋。

小古文課程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則是有關“價值”的。學文言有價值嗎?講得再直白一些,學文言有用嗎?如果純以應試為衡量標準,也許,學文言確乎是無用的。以人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長達六年的語文課程,不過編排了區(qū)區(qū)4篇文言。其中五下一篇《楊氏之子》、六上一篇《伯牙絕弦》、六下兩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就這么點芝麻量的文言,無論怎么考,對學生語文成績的評價幾無影響。

其實,這還只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無用觀。更有甚者,認為傳統(tǒng)的人文經(jīng)典對于當代中國已經(jīng)完全過時、毫無用處,相反,只會阻礙學生成為一個現(xiàn)代、文明、理性的中國人。果真如此嗎?去年八月,龍應臺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作了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xiāng)愁到美麗島》的演講。她說道:“臺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里面,墻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里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彼终f道:“2006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tǒng)府要求陳水扁下臺,臺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臺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粗撬膫€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么。”

堅信“‘家’‘國’支點在文化”的前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一番饒有興趣、耐人尋味的話:“中國有很多傳統(tǒng)美德,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換一個‘己所欲,施于人’行不行?你愛吃辣椒,不能讓別人也吃辣椒。對待朋友應該是這樣,對待家人也應該是這樣;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所以,經(jīng)典的東西很有價值,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

其實,朱自清先生在《經(jīng)典常談》一書中早就指出:“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彼貏e強調(diào):“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币?,這些觀點的提出,距反傳統(tǒng)最為激進的“五四”運動尚不過二十來年。

那么,當代中國呢?當代中國的教育呢?當代中國的語文教育呢?

小古文課程的當代價值,即在于對全球化語境下的經(jīng)典教育給予了自覺的反思和高遠的定位。正如朱文君老師所指出的那樣:“文言,是我們不能拒領的文化遺產(chǎn)?!薄皼]有文言,漢語的世界就像天空沒有星光,就像花朵沒有芳香。沒有文言,漢語的大地就沒有了母親河。沒有文言,我們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是的,只有從內(nèi)心深處把閱讀經(jīng)典上升到靈魂解放的高度,經(jīng)典教育的實施才可能從過去以字詞掌握與文白對譯為主的文言教學老路上跳出來,進入文化、思想和歷史的大視野,孕育出整個民族強大的精神生長力量。

小古文課程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有關“方法”的,這也是一線語文教師最為關切的問題。其實,具體方法還是枝節(jié)問題,方法的方法——方法論才是根本問題。文言學習的方法論,說到底就是“以熟為本”還是“以知為本”的問題。學文言,傳統(tǒng)的方法是多讀,熟讀成誦、以熟求通。西學東漸之后,有人就開始質(zhì)疑,質(zhì)疑的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死記硬背;二是低效費時。于是,就有不少人設想多快好省的方法,想來想去,想出一個“以知為本”的方法。所謂“知”,就是了解文言的詞匯和句法的規(guī)律,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后,就能以知為綱、統(tǒng)攝全目、理路貫通、一通百通。這個方法省時高效否?張中行先生在其《文言和白話》一書中,有過公允之論。他指出:“這想得很好,如果真能行之有效,那就更好。但是這條路像是并不平坦?!逼鋵?,說“并不平坦”還算客氣,相比于“以熟為本”,這條路才是低效費時的。這是因為,第一,所謂規(guī)律,總是煩瑣枯燥的,要學生弄懂記牢,本身就是吃力不討好的;第二,所謂規(guī)律,總是抽象概括的,而學生面對的文言卻是具體形象的,以概括繩具體,常常令他們茫然無措。對此,張中行先生又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因為只記了術語,而沒有熟悉文言的表達習慣;而某詞某句在某處表達什么意義,是由表達習慣決定的。”“習慣決定意義,因而想確切理解詞句的意義,就不能不通曉習慣。想通曉習慣,顯然,除熟之外沒有別的辦法?!?/p>

唐德剛先生在回憶自己早年語文學習經(jīng)歷時,發(fā)過這樣一通感慨:“學齡兒童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實在是他們本能上記憶力最強的時期,真是所謂出口成誦。要讓一個受教育的青年接受一點中西文學和文化遺產(chǎn),這個時候?qū)嵲谑撬麄兊狞S金時代——尤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習與研讀,這時如果能熟讀一點古典文學名著,實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一大部分兒童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是他們一生將來受用不盡的訓練。這個黃金時代一過去,便再也學不好了。”

有人問小古文怎么教,朱文君老師答得很是平實:不管怎么教,都離不開讀。當然,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讓兒童喜聞樂見。教《兩小兒辯日》,可以模擬對話,來個“辯讀”;教《楊氏之子》可以想象情境,來個“演讀”?!逗c葡萄》節(jié)奏鮮明,就和學生一起打著節(jié)拍讀?!稙閷W》中講了貧富兩個和尚的故事,就引導學生讀出講故事的感覺來?!兑蝗诵跃彙?,利用小學生對故事結(jié)局的好奇,采取“猜讀”的方法。對那些韻味悠長的文言散文,不妨把傳統(tǒng)吟誦引入課堂,帶著學生曼聲吟哦,感受文言特有的音韻之美??傊痪湓挘v出時間、想盡辦法讓學生讀起來,直至熟讀成誦。

以熟為本,旨在積累。其實,舊時私塾那種以讀為本、以熟求通的做法,終極目的皆為積累。童蒙時期輸入大量經(jīng)典、完整的文本信息,為言辭行文確立可效仿的典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