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詳解演示文稿_第1頁
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詳解演示文稿_第2頁
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詳解演示文稿_第3頁
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詳解演示文稿_第4頁
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詳解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詳解演示文稿現在是1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優(yōu)選)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護理現在是2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學習內容習內容1、顱內腫瘤的定義2、顱內腫瘤的分類3、顱內腫瘤的臨床表現4、顱內腫瘤的治療原則5、顱內腫瘤的護理診斷6、顱內腫瘤的護理措施現在是3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三、護理評估二、病理生理一、臨床表現四、護理措施重點,請牢記基礎,考試熱點難點、了解即可難點,與工作息息相關重點與難點現在是4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案例

張某,女性,28歲,已婚,不育,出現頭暈,月經紊亂1年余,在當地醫(yī)院行黃體酮調經及中藥治療后不見好轉,現停經6月余,并出現頭痛、視力下降,以及間斷性泌乳而來就診。頭部CT提示鞍區(qū)密度影增高問:診斷何?。咳绾巫o理?現在是5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現在是6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概述

顱內腫瘤(intracranialtumors):現在是7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發(fā)病部位以大腦半球最多,其次為鞍區(qū)、小腦腦橋角、小腦、腦室及腦干。兒童及少年——后顱窩繼中線部位腫瘤;如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區(qū)腫瘤。成年——膠質細胞瘤(如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其次為腦膜瘤、垂體瘤及聽神經瘤。顱內腫瘤科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多,發(fā)生率以男稍多于女。在40歲左右成年人為發(fā)病高峰期,此后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下降,老年人膠質細胞瘤及腦轉移瘤多見?,F在是8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病因

病困目前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與細胞染色體上癌基因加各種后天誘因可使其發(fā)生。誘因有遺傳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有關。一般不向顱外轉移,在顱內直接向鄰近正常腦組織浸潤擴散,也可隨腦脊液的循環(huán)通道轉移?,F在是9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分類①神經上皮組織腫瘤—星形細胞瘤、膠質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等。②腦膜的腫瘤—腦膜瘤、腦膜肉瘤③神經鞘細胞腫瘤—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④腺垂體瘤—嗜酸性腺瘤、嗜堿性腺瘤、混合型腺瘤⑤先天性腫瘤—顱咽管瘤、畸胎瘤⑥血管性腫瘤—血管網狀細胞瘤⑦轉移性腫瘤⑧臨近組織侵入到顱內的腫瘤—頸靜脈球瘤、鼻咽癌、中耳癌⑨未分類的腫瘤現在是10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分類現在是11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臨床表現現在是12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一)顱內壓增高約90%以上的病人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和體征,通常呈慢性、進行性加重過程1.頭痛:顱后窩腫瘤可致枕頸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頭痛程度隨病情進展逐漸加劇。幼兒因顱縫未閉或顱縫分離可無明顯頭痛。老年人因腦萎縮、反應遲鈍等原因頭痛癥狀出現較晚。

現在是13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2.視神經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重要的客觀體征,中線部位及幕下的腫瘤視神經乳頭水腫出現早,幕上良性腫瘤出現較晚,部分病人可無視神經乳頭水腫現在是14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3.嘔吐:嘔吐呈噴射性,多伴有惡心。幕下腫瘤由于嘔吐中樞、前庭、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故嘔吐出現較早而且嚴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還可出現視力減退、黑朦、復視、頭暈、猝倒、淡漠、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脈搏徐緩及血壓增高等征象。癥狀常呈進行性加重。當腦腫瘤囊性變或瘤內卒中時,可出現急性顱內壓增高癥狀現在是15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二)局灶性癥狀和體征局灶癥狀是指腦瘤引起的局部神經功能紊亂。有兩種類型,一是刺激性癥狀,如癲癇、疼痛、肌肉抽搐等。二是正常神經組織受到擠壓和破壞而導致的功能喪失,即麻痹性癥狀,如偏癱、失語、感覺障礙等。隨不同部位的腫瘤對腦組織造成的刺激、壓迫和破壞不同。內分泌功能紊亂:

鞍區(qū)腫瘤常出現內分泌功能紊亂,如女性停經、泌乳、男性性功能障礙、巨人癥、不育癥等?,F在是16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神經膠質瘤:

來源于神經上皮,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多占顱內腫瘤的40%---50%。根據瘤細胞的分化情況可分為:星形細胞瘤、少枝膠質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多形性膠質細胞瘤等

現在是17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

①星形細胞瘤是膠質瘤中最常見的,占40%,惡性程度較低,生長緩慢,呈實質性者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常不能徹底切除,術后易復發(fā),囊性者常分界清楚,若切除徹底,可望根治。

②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病情進展快,對放、化療均不敏感;

③髓母細胞瘤也為惡性,好發(fā)于2-10歲兒童,對放射治療敏感;

④少枝膠質細胞瘤占7%左右,生長較慢,分界較清,可手術切除,但手術后往往復發(fā),需放療及化療。

⑤室管膜瘤占5-6%,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有種植性轉移傾向,術后需放療和化療現在是18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腦膜瘤

約占顱內腫瘤20%,良性居多,生長緩慢,多位于大腦半球矢狀竇旁,臨近的顱骨有有增生或被侵蝕的跡象。徹底切除可預防復發(fā)?,F在是19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垂體腺瘤

來源于腺垂體,良性。根據細胞的分泌功能不同,可分為催乳素腺瘤(PRL瘤),生長激素腺瘤(GH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ACTH瘤)及混合性腺瘤。PRL瘤主要表現為女性閉經,泌乳,不育等;男性性欲減退,陽痿,體重增加,毛發(fā)稀少等。GH瘤在青春期發(fā)病者為巨人癥,成年后發(fā)病表現為肢端肥大癥。ACTH瘤主要表現為庫欣綜合征,如滿月臉,水牛背,腹部及大腿皮膚紫紋,肥胖,高血壓及性功能減退等。首選手術現在是20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聽神經瘤

發(fā)生于第Ⅷ腦神經前庭支,位于小腦腦橋角內,約占顱內腫瘤的10%,良性??沙霈F患側神經性耳聾,耳鳴,前庭功能障礙,三叉神經及面神經受累和小腦癥狀。

PS:12對腦神經記憶口訣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十是迷走十一副加上舌下神經全現在是21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顱咽管瘤

屬先天性顱內良性腫瘤,大多為囊性,多位于鞍上區(qū),約占顱內腫瘤的5%,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現為視力障礙,視野缺損,尿崩,肥胖和發(fā)育遲緩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礙,女性有月經不調,晚期可有顱內壓增高.以手術為主.現在是22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轉移性腫瘤

多來自肺、乳腺、甲狀腺、消化道等部位的惡性腫瘤,大多位于幕上腦組織內,多發(fā),男性多于女性,有時腦部癥狀出現在先,原發(fā)灶反而難以發(fā)現?,F在是23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護理評估1、健康史2、身體狀況3、心理和社會支持情況現在是24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輔助檢查l.CT或MRI是評估顱內腫瘤最有價值的檢查,陽性率大95%可了解腫瘤的部位、大小、腦室、腦池及中線移位等情況。MRI對不同神經組織和結構的細微分辨能力遠勝于CT。2.X線與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

3.內分泌激素的檢測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等測定有助于鞍區(qū)腫瘤的診斷?,F在是25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治療原則1、降低顱內壓以緩解癥狀,爭取治療時間,常用治療方法有脫水、激素、冬眠低溫和腦脊液外引流等。2、手術治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切除腫瘤、內減壓術、外減壓術和腦脊液分流術等。3、放療適用于腫瘤位于重要功能區(qū)或部位深不宜手術,病人全身情況差不允許手術及對放療治療較敏感的顱內腫瘤等。4、化療逐漸成為重要的綜合治療手段之一。但在化療過程中需防顱內壓升高、腫瘤壞死出血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同時輔以降低顱內壓藥物。5、基因藥物治療?,F在是26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護理診斷1、疼痛與顱內壓增高和手術有關。2、清理呼吸道無效與意識障礙、腫瘤手術有關3、焦慮、恐懼與腫瘤的診斷和擔心療效有關4、自理能力缺陷與腫瘤壓迫導致肢體癱瘓以及開顱手術有關3.潛在并發(fā)癥:顱內壓增高、腦疝、腦脊液漏、尿崩癥、癲癇、感染等?,F在是27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護理措施1、加強生活護理,滿足病人自理需求。(1)口腔和鼻腔的清潔:經口鼻蝶竇入路手術的病人,術前需剃胡須,剪鼻毛,并加強口腔及鼻腔護理。術后注意口腔護理。現在是28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

(2)體位幕上開顱術后病人應臥向健側,避免切口受壓。幕下開顱術后早期宜無枕側臥或側俯臥位;經口鼻蝶竇入路術后取半臥位,以利于傷口引流。后組腦神經受損、吞咽功能障礙者只能取側臥位,以免口咽部分泌物誤入氣管。體積較大的腫瘤切除術后,因顱腔留有較大空隙,24小時內手術區(qū)應保持高位,以免突然翻動時發(fā)生腦和腦干移位,引起大腦上靜脈撕裂、硬腦膜下出血或腦干功能衰竭。搬動病人或為病人翻身時,應有人扶持頭部使頭頸部成一直線,防止頭頸部過度屈曲或震動?,F在是29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3)飲食:顱后窩手術或聽神經瘤手術后因舌咽、迷走神經功能障礙而發(fā)生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者,應嚴格禁食禁飲,采用鼻飼供給營養(yǎng),待吞咽功能恢復后逐漸練習進食。(4)傷口及引流護理:顱內腫瘤手術切除后,在殘留的創(chuàng)腔內放置引流物,目的是引流手術殘腔內的血性液體和氣體使殘腔逐漸閉合,減少局部積液或形成假性囊腫的機會。護理時應注意引流瓶(袋)的位置、引流的速度及量。

現在是30頁\一共有31頁\編輯于星期一引流1)位置:術后早期,創(chuàng)腔引流瓶(袋)放置于頭旁枕上或枕邊,高度與頭部創(chuàng)腔保持一致,以保證創(chuàng)腔內一定的液體壓力,避免腦組織移位。尤其是位于頂后枕部的創(chuàng)腔,術后4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