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同名11467)_第1頁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同名11467)_第2頁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同名11467)_第3頁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同名11467)_第4頁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同名1146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同名11467)北南面官制938年,遼太宗統(tǒng)治燕云十六州后,實施了“北南面官制”的一國兩制政策。北面官制,設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分別統(tǒng)領兩部的兵馬;設夷離畢法院,掌管刑獄;設大林牙院,掌管文翰;設敵烈麻都,掌管禮儀;設大國舅司,掌管后族事務。南面官制,設樞密使掌管漢人兵馬大權。朝中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翰林院,國史院。南面官制不像北面官制分南北,而是沿用漢人的舊制,設左右,比如左丞右相。陳橋兵變960年,后周禁軍統(tǒng)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奏報北漢和遼會師南下,于是朝廷命他率領大軍北上抵御。部隊來到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fā)生兵變,部下把皇帝穿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當皇帝。于是,趙匡胤回師都城,奪取了后周政權,登上帝位,定國號為“宋”,史稱“北宋”,改元建隆。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元豐時用事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為科舉考試的根據(jù),修改熙寧、元豐時史官記錄,重新編纂《神宗實錄》。此外,還將神宗時所取米脂等四寨還給西夏。頭下軍州遼特別設置的一種行政機構。元朝稱投下。契丹貴族在初期的征服戰(zhàn)爭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們將這些人口聚集起來,建立州縣城堡等組織,稱為頭下。一般講凡皇族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頭下可建筑州城,其余不得構筑城池,只能立堡樹寨以區(qū)別于他種建置。頭下軍州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都有既依附于領主又隸屬于朝遷的二重性。二稅戶遼﹑金戶籍名稱之一。遼代頭下軍州所屬的人戶﹐具有既依附於領主﹐又從屬于國家的兩重性質。頭下人戶在繳納賦稅時﹐既“輸租於官﹐且納課給其主”﹐故稱為二稅戶。靖康之變宋代欽宗靖康年間金滅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軍南下,渡過黃河,直抵北宋東京開封城。宋欽宗派使者赴金營求和不成。金軍攻城,宋守軍多次擊退金軍。但宋欽宗仍繼續(xù)與金議和,答應了金賠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軍北歸。同年八月,全軍再次南侵。閏十一月初,東京城破,宋欽宗親赴金營,獻上降表。從十二月起,全軍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庫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次年四月,金軍俘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頭目張邦昌做傀儡皇帝,國號楚。北宋滅亡。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紹興和議紹興和議是中國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宋軍在反擊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甚至制造岳飛冤獄,使抗戰(zhàn)派對投降議和活動無法進行反對。紹興十一年(1141)雙方達成和約。其主要內容是:1、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jié)”;2、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鄧兩州及商、秦兩州之半予金;3、宋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隆興和議隆興和議是繼紹興和議之后南宋與金朝訂立的第二個屈辱和約。宋孝宗即位后欲進攻金朝,收復中原,于起用老將張浚等發(fā)動“隆興北伐”,卻于隆興元年(1163年)在符離被金軍擊潰。朝臣湯思退等群起攻擊張浚北伐誤國,力主和議。孝宗動搖不定,下罪己詔,罷黜張浚,任用湯思退等妥協(xié)派執(zhí)政,并下令撤防,遣使與金議和。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在金朝大軍脅迫下達成和議。主要內容為:1、宋不再向金稱臣,金宋兩國皇帝以叔侄相稱;2、改“歲貢”稱“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3、宋割唐、鄧、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與金。因和議至次年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稱“乾道之盟”。隆興和議之后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猛安謀克女真部落和軍事組織的稱謂。金朝建國前,猛安謀克原為女真氏族社會的狩獵軍事組織。猛安為女真部落統(tǒng)軍首長,謀克為氏族長。建國后,阿骨打將各軍由猛安、謀克逐級統(tǒng)領,猛安意為千夫長,謀克意為百夫長,初制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成為金國家基本的軍事政治合一的組織。滅北宋后,金廷將女真猛安謀克人戶以“屯田軍“之稱大量遷入中原,計口授田,保聚土地,無事耕田,有事戰(zhàn)斗。在農耕生產中,猛安謀克人戶越來越深的受到漢族的影響。嘉定和議1206年(開禧二年)五月,宋分道進兵。初時收復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軍大敗。金人要求懲辦戰(zhàn)爭禍首,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等竟殺死韓侂胄,函其首送給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雙方重定和約,史稱“嘉定和議”。其主要內容:其一,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其二,增歲幣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其三,疆界與紹興時相同(金放棄新占領的大散關、濠州等地)。其四,南宋另給金軍犒軍銀(賠款)三百萬兩。此時,蒙古勢力已在北方興起,并不斷南下攻戰(zhàn),而金和南宋則漸次衰落下去。史彌遠史彌遠,南宋中期權相。開禧三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金朝來索主謀。史彌遠與楊皇后等密謀,遣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于玉津園槌殺韓侂胄,后函其首送金請和。史彌遠因此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獨相宋寧宗趙擴十七年。史彌遠兩朝擅權二十六年。最為親信用事,人謂之“四木三兇”。史彌遠等人,對金采取屈服妥協(xié),對南宋人民則瘋狂掠奪。文天祥文天祥,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寶祐四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宋學面對儒學的內外危機,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致力于復興儒學,宋朝時,新儒學完全建立并蓬勃發(fā)展,亦名“宋學”。宋學早期的代表人物孫復等聚徒講學,不重章旬訓詁,而是探討經(jīng)書義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實質。神宗前后,宋學進入昌盛階段,出現(xiàn)了以王安石為代表的王學,以二程為代表的洛學,以張載為代表的關學,以蘇軾為代表的蜀學等分支。各家各派具體論學雖有差異,但是都側重抽象思維,探討宇宙社會生成之源,力圖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在內的理論體系。宋學發(fā)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學,關鍵人物是朱熹,同時還存在其他一些宋學學派,有陸丸淵為代表的一心學和陳亮、葉適為代表的事功學派。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學被尊為官方學術,獲得了在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周敦頤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學代表人。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學界公認的理學鼻祖,稱“周子”。周敦頤在治學中,提出許多新問題,并作出新的論斷,把儒學推進了一步。他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后世的理學家反復討論和發(fā)揮,構成理學范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南宋理宗時,詔從祀孔子廟堂,其理學奠基者地位為官方所承認。程顥、程頤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河南洛陽人,他們的學說也稱為“洛學”,與同時代的張載所創(chuàng)的“關學”頗有淵源,二者理學思想對后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fā)展了他們的學說。他們的理學思想主要見于《遺書》、《文集》和《經(jīng)說》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二程被認為是北宋理學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他倆的學說,以“心傳之奧”奠定了道學的基礎,更以“理”為最高的范疇,因此亦稱作理學。二程的學說,特別是其核心觀點——“存天理,去人欲”,后來被朱熹所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就張載張載,北宋哲學家,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關學”由張載創(chuàng)立。關學與宋代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王安石的新學、朱熹的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理學的主流。一、氣為宇宙之本體——樸素唯物主義宇宙觀。二、以天下為己任,憂患民命民生——絕然的淑世愛民情懷。三、篤實尚行、經(jīng)世致用——開中國實學學風之端。四、“民胞物與”、“貞生安死”、“存順歿寧”——超然物外的人生態(tài)度。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lián)系的含義。陸九淵陸九淵是我國南宋時期最富有個性的哲學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學集大成之際,他以高度的學術責任感和深邃的理論洞察力,最早發(fā)現(xiàn)了理學內化道路潛在的支離傾向和教條隱患,成功地開拓出一條自吾心上達宇宙的外化道路,為宋明新儒學思潮從朱子學到陽明學的心學轉向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學術條件。金石學金石學形成于北宋時期,歐陽修是金石學的開創(chuàng)者,學生曾鞏的《金石錄》提出金石一詞。清代王鳴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學這一名稱。在關于金石學的著作中,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古代銘刻資料,甚至有的書籍還輯錄了一些器物的圖像以及其名稱和用途,這些使得金石學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史料價值。金石學和考古學成為獨立研究的部門,是宋代學術的一大成就。斡脫錢即商人放的高利貸。元朝將中亞貴族出資交商人們經(jīng)營的商業(yè)組織稱為“斡脫”,即商隊伙伴之意。他們放高利貸稱“斡脫”。政府為了管理,至元五年設斡脫所,后擴大為斡脫總管府,私辦成為官辦。后來凡用官本從事高利貸及其它商業(yè)活動的,皆稱為斡脫。元代不抑商,但“官辦”增多,同樣限制了商業(yè)經(jīng)濟的自由發(fā)展。交鈔隨著蒙古勢力的擴張,蒙古在中原開始效仿金朝發(fā)行交鈔。元世祖時,正式在全國推行鈔法,1260年七月,印制交鈔,以絲為本位;同年十月,又印制以銀為本位的“中統(tǒng)元寶鈔”,簡稱中統(tǒng)鈔。中統(tǒng)鈔作為統(tǒng)一的貨幣暢通全國。1275年滅宋后,廢止南宋流通的銅錢,完成了貨幣的統(tǒng)一。至元、至大年間,又發(fā)行至元寶鈔和至大銀鈔?!肮俦敬敝贫仍钣刑厣暮M赓Q易是“官本船”制度,由政府提供船舶和資本,選人出番下海,直接參與海外貿易,并按照“官有其七,商有其三”的比例分攤經(jīng)營。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傳入西藏后與西藏原有的本教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教派,在11世紀至13世紀期間,由于吐蕃新興封建領主的支持,日漸興盛。自元世祖起,元朝歷代皇帝后妃都尊喇嘛為帝師,并親自受戒。因此,喇嘛們受到特別的尊崇和優(yōu)待。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謀反,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與藍玉案合稱胡藍之獄。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終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借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余人。反映出統(tǒng)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所使用的手段的殘暴與專制。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發(fā)的一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zhàn)爭。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tǒng)治下去,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他把自己的兒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而藩王勢力的膨脹,直接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朱元璋死后,其孫朱允炆即位,欲削藩,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為理由,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zhàn)爭為“靖難之役”。這場戰(zhàn)爭歷時四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軍進抵金川門,守將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熬鸽y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然而,四年的“靖難之役”,卻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jīng)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zhàn)爭踐踏的地區(qū),破壞則可為嚴重。衛(wèi)所制度明朝軍隊編制實行“衛(wèi)所制”。軍隊組織有衛(wèi)、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wèi)。一般5600設一衛(wèi),長官為指揮使,下轄5千戶所;每千戶1120人,長官為千戶,下轄10百戶所;每百戶112人,長官為百戶。特點:衛(wèi)所軍士皆另立軍籍,稱軍戶,職業(yè)世襲,有魏晉世兵制的色彩;衛(wèi)所制以軍屯為經(jīng)濟支柱,耕戰(zhàn)結合,又有唐代府兵制寓兵與農、兵農合一的色彩。《大誥》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有明刻本傳世?!洞笳a》包括《大誥》、《大誥續(xù)編》、《大誥三編》三部分,統(tǒng)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并、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頒行天下,誥戒臣民?!洞笳a》所列罪案,誹謗皇帝、結黨亂政、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抗糧、抗差、抗租約占百分之八十。從《大誥》中可知,其懲刑律極嚴酷,超出《大明律》的量刑標準,許多遭族誅、凌遲、梟首者多屬尋常過犯。明太祖規(guī)定:《大誥》每戶一本,家傳人誦。家有《大誥》的,犯笞、杖、徒、流之罪減一等;無《大誥》的,加一等;拒不接收的,驅逐出境。學校課士和科舉策試也以《大誥》為題,據(jù)說當時各地講讀《大誥》的師生來京朝見者達十九萬余人?!洞竺髀伞贰洞竺髀伞罚侵袊鞒顥l例,由開國皇帝朱元璋總結歷代法律施行的經(jīng)驗和教訓而詳細制定而成。《大明律》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雖然以《唐律》為藍本,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發(fā)展。在形式上,結構更為合理,文字更為簡明;在內容上,經(jīng)濟、軍事、行政、訴訟方面的立法更為充實;在定罪判刑上﹐體現(xiàn)了“世輕世重”,“輕其輕罪,重其重罪”的原則,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定罪較輕;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定罪較重。其律文結構和量刑原則對《大清律》有較大影響。布政使司中國明代直轄地區(qū)的省級行政機構和區(qū)劃。為加強中央集權,明政府改元之行省行政機構為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僅主管民政。明代仍稱布政使司為省。除京師、南京以外,計有13個布政使司,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又稱南直隸,此即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代直轄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清代以來內地省級行政區(qū)劃的基礎。布政使司下轄府、州、縣和土府州縣及部分土司。明布政使司雖為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但自中葉以后,各地遍設總督、巡撫,布政使司受其節(jié)制,地位下降。內閣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不久又罷。十五年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英武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明世宗時,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的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清代沿置,但因實權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內閣職權低落,參預重要政務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內閣成員。軍機處成立后,實權集中到軍機處,內閣徒有虛名,僅成為傳達皇帝諭旨、公布文告的機關。但名義上仍為清代最高級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憲制,設責任內閣,以舊內閣與軍機處合并為最高國務機關。北洋軍閥時期改稱國務院,習慣上仍稱內閣,其成員稱閣員。廠衛(wèi)制度為了鎮(zhèn)壓人民和監(jiān)視官吏,明太祖設立了錦衣衛(wèi),作為侍從皇帝的軍事機構,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明成祖又設立東廠,這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后來統(tǒng)轄權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wèi)之上。明憲宗時增設西廠,用太監(jiān)汪直為提督。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明代錦衣衛(wèi)、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wèi)”。廠衛(wèi)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權膨脹的產物。大禮議大禮議是指發(fā)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間的一場規(guī)模巨大、曠日持久的在皇統(tǒng)問題上的政治爭論,原因是明朝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為其生父稱號問題引起的。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時。當時,世宗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于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fā)生了爭議和斗爭,歷時三年,至1524年(嘉靖三年)以世宗一方勝利結束。斗爭的焦點是如何確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號。嘉靖帝實質是世宗通過議禮之爭,打擊楊廷和等先朝閣臣和言官,確立和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推行新政。不僅對嘉靖年間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對整個大明王朝的言官體系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魚鱗圖冊魚鱗圖冊是舊時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制的土地登記簿冊。明代魚鱗圖冊,就其所登記的項目而言,已是相當完備的土地登記冊。它的編制,使賦役的征收具備了確實根據(jù),多少防止了產去稅存或有產無稅的弊端,使政府稅收有了保證,耕地及稅額也有所增長。在此基礎上,明初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魚鱗圖冊的編制,對于鞏固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曾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糧長制度糧長制,是中國明代在各州縣設置的由糧長負責征解稅糧的制度。始創(chuàng)于洪武四年。每州縣按征收糧額分為若干糧區(qū),區(qū)設糧長。行糧長制的目的,在于杜絕官吏之侵漁,便于民戶就地交納,以保證稅收。糧長制,是明代田賦制度中一個重要而突出的部分?!凹Z長”這種有權無職的地方辦事人員,之所以有著很強的誘惑力,主要是因為能夠從征收稅糧的過程中撈取灰色利益。除了依托納糧來撈取灰色收入,一些糧長還想出各種辦法中飽私囊。王陽明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體系繼承陸九淵、陳獻章等,核心為“致良知”包括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其思想體系的出發(fā)點則建立在對朱熹格物致知的批判上。在明中后期思想界一度取代程朱理學地位,左右中國思想界長達百年,對中國古代歷史進程產生不小影響。陽明心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fā)展的儒家學說。根據(jù)王守仁一生中的經(jīng)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于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队罉反蟮洹贰队罉反蟮洹肪幾诖竺饔罉纺觊g,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土木之變指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刺軍打敗,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統(tǒng)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要求未得到滿足。遂于這年七月,統(tǒng)率各部,大舉向內地騷擾。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王振挾持下帶50萬大軍親征。抵達大同后聞悉大同守將在陽和失利,又遇連日風雨,軍心大亂,連忙趕回京師,八月十四日被瓦刺軍隊包圍于土木堡,瓦刺軍四面圍攻,明軍軍心大亂,傷亡慘重,英宗被俘。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zhàn)死,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明朝對于北方蒙古勢力不再具有壓倒優(yōu)勢,而處于被動防御地位。庚戌之變中國明代嘉靖年間,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該年為庚戌年,故名。俺答汗為對付瓦剌,更好地統(tǒng)率各部,迫切要求與明貿易。他向明稱臣納貢,希望擴大和增加交易。但明廷害怕土木之變重演,加以拒絕,并殺來使。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率軍犯大同、宣府,大同總兵仇鸞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八月,俺答移兵東去,入古北口,殺掠吏民無數(shù),明軍一觸即潰,俺答長驅入內地,京師震恐。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應舉武生守城,并飛檄召諸鎮(zhèn)兵勤王。明援軍雖5萬余人,但皆怯戰(zhàn),又缺少糧秣。嚴嵩也要求諸將堅壁勿戰(zhàn),聽憑俺答兵在城外擄掠。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此前,俺答已引兵奪白羊口,以西走塞外,而留余眾于京城外,以為疑兵。但白羊守將扼險防御,俺答不得出,乃復東向南,仍由古北口出塞。九月初,蒙古兵全部撤退。隆慶和議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世宗死,穆宗繼位,改元隆慶。此時奸臣嚴嵩已被彈劾下臺,高拱、張居正先后入閣擔任首輔,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清除嘉靖時的腐敗政治和積弊,也開始反思前朝拒絕與對北方蒙古俺答部通好的政策。在高拱、張居正的力促下,明朝與蒙古達成了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xié)議,史稱“隆慶和議”。“隆慶和議”結束了自明初以來蒙漢長達200余年的戰(zhàn)爭局面,長城內外出現(xiàn)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進了蒙漢人民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對加強我國的民族團結和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意義可與漢唐時的“和親”相比。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一作奴爾干都指揮使司,明官署名。成祖永樂七年置,是中國明朝明成祖時在東北黑龍江出??谝粠O立的一個軍事統(tǒng)治機構。治所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有衛(wèi)、所四百余,屯駐軍隊,為當?shù)剀娬C構。轄區(qū)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永樂七年置,宣德九年正式廢除。三餉中國明末加派的遼餉、剿餉和練餉三項賦稅的合稱。遼餉又稱新餉,始征于萬歷四十六年,主要用于遼東的軍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按畝征收,一度征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剿餉為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費用,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議只征一年,實際上從崇禎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練餉是崇禎十二年根據(jù)楊嗣昌的提議征派的,名義是訓練“邊兵”,加強九邊各鎮(zhèn)防御力量,實際是為了對付農民起義。三餉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統(tǒng)治的腐敗,使已經(jīng)激化的社會矛盾更趨尖銳,并成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東林黨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萬歷三十二年,被革職還鄉(xiāng)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進行政治性講學活動,并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東林黨人曾提出反對礦監(jiān)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fā)展東南地區(qū)經(jīng)濟等主張。他們提出的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立面是齊楚浙黨。天啟中,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代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zhèn)壓。直到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魏忠賢自縊死,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與閹黨的斗爭,一直延續(xù)到南明時期。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tǒng)人,即以旗統(tǒng)兵。凡隸于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guī)定。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八旗制度曾為國家的同一,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曾經(jīng)順應時代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一面應該給予肯定。同時也應當看到,八旗制度本身的弊端與殘酷性。八旗制度畢竟是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層利益而創(chuàng)立的,八旗制度對滿族人民的嚴重素搏達到空前的程度,它破壞了滿族人民正常的經(jīng)濟生活,同時摧殘了滿洲民族文化的有序發(fā)展。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zhàn)李自成。李自成戰(zhàn)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明中期社會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xiàn)危機:1、政治腐敗,出現(xiàn)土木堡之變和庚戌之變。2、宗室愈加龐大,財政問題嚴重3、文臣勢力與皇權爭斗嚴重4、武備松弛,衛(wèi)所制名存實亡,軍事實力減弱5、土地兼并與賦稅加重原因:1.政治腐敗,統(tǒng)治黑暗。明朝中期以來,又出現(xiàn)了宦官專權和黨爭的局面。2.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3.流民走投無路,相繼揭竿而起?!澳腺帘碧敗薄澳腺帘碧敗保礀|南沿海一帶倭寇的侵擾和北部邊境蒙古騎兵的襲擾,是長期困擾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兩大問題。嘉靖年間,明王朝面臨空前的邊疆危機。北方的蒙古各部落統(tǒng)一后,勢力強大。嘉靖二十五年,俺答稱汗,遣使議和,求通貢市,世宗不許,屢請屢拒。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軍侵大同,后退兵開市。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北部邊境薊遼地區(qū)滋擾不斷。在東南沿海邊境,日本封建割據(jù)造成大批武士流亡,與海商和中國境內反海禁的私販集團結合成武裝力量,侵擾浙江、福建一帶,即稱“倭寇”,屢禁不止。二者造成的嘉靖年間的邊疆危機,合稱“南倭北虜”。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zhàn)優(yōu)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tǒng)治。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jiān)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xiàn)。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shù)热?,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fā)現(xiàn)美洲、澳洲、南極洲。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一說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一說發(fā)展貿易緩解財政,有未被抹殺干凈的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國用羨俗”。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xiàn)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zhàn)明東南沿??官林畱?zhàn)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嘉靖三十四年五月,由漢、壯、苗、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愛國將領張經(jīng)領導下,于王江涇大破倭寇。這是抗倭戰(zhàn)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zhàn)功第一”。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當?shù)禺屪迦嗣竦膴^起抗擊。嘉靖四十二年,敗走福建的倭寇,竄犯臺灣雞籠一帶,被高山族人民趕走。而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其他明軍配合,多次打敗倭寇,最終取得了抗倭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攤丁入畝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普遍實行。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廢除,而并入土地稅。其主要內容為: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政府放松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明代行一條鞭法,清代繼續(xù)施行,部分丁銀攤入田畝征收,部分丁銀按人丁征收。積極意義是:攤丁入畝結束了地、戶、丁等賦役混亂的現(xiàn)象,完成了人頭稅并入財產稅的過程,徹底廢除了自西漢以來的人頭稅;由于征稅的對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對活躍商品經(jīng)濟起來推動作用;無地少地的農民擺脫了丁役負擔,不再被強制束縛在土地上,進一步松弛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對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特別是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消極意義是,攤丁入畝使占有大量田地富戶們被加派到較之以前更重的賦役負擔;人民負擔沒有減輕,反而有所增加,逃亡外地躲避賦稅的情況愈演愈烈。“攤丁入畝”政策不能維持固定的征稅數(shù)額從而抑制人民逃避稅收?!赌岵汲l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是中國和俄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屬于中國領土,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這個條約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條約簽訂后,中俄兩國東段邊境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兩國人民和平往來,貿易得到很大的發(fā)展。軍機處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當時用兵西北的軍事需要,以達到辦事密速的效果,一開始任是臨時性機構,稱軍機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稱軍機處。初設時僅為軍事方面,后來發(fā)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它的設置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余和影響。軍機處無下屬機構,所以權力雖大,但并不同于宰相。軍機大臣無定員,一般由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fā)展到了頂點。軍機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zhí)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預處理國政的制度。又稱“國議”,它創(chuàng)建于皇太極崇德二年,撤銷于乾隆五十六年,共存在過155年。在清王朝統(tǒng)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的逐漸統(tǒng)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征著親貴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shù)的增加,較低級別的宗親、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內務府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職官多達三千人,比事務最繁的戶部人數(shù)多十倍以上,可以說是清朝規(guī)模最大的機關。內務府主要職能是管理皇家日常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牧、警衛(wèi)扈從、山澤采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內務府主要機構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廣儲司,專儲皇室的金銀珠寶、皮草、瓷器、綢緞、衣服、茶葉等特供品。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統(tǒng)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tǒng)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加強與他們的聯(lián)系。清乾隆年間,由清政府所建的喇嘛教寺院由理藩院負責綠營綠營,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朝在統(tǒng)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志,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將兵由兵部直接統(tǒng)轄,將領無法直接統(tǒng)兵,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隨著八旗軍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清朝中期以前,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后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清朝由漢兵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志?!洞笄迓衫贰洞笄迓衫肥侵袊饨ㄉ鐣詈笠徊糠ǖ洹G宄膫魇阑痉ǖ洹洞笄迓衫返闹贫üぷ?,開始于順治元年,經(jīng)過順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時,命三泰為律令總裁官,重修《大清律例》,在經(jīng)過乾隆御覽鑒定后,正式“刊布中外,永遠遵行”,形成清朝的基本法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端膸烊珪繁4媪酥袊鴼v代大量文獻。也有人指乾隆以修書為名,禁錮思想為實。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fā)展-重點知識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產生:

【前提條件】在農業(yè)、手工業(yè)新發(fā)展的基礎上,商品經(jīng)濟空前活躍。

【時間地點】明朝中后期(15世紀末)的東南地區(qū)。

【產生部門】絲織業(yè)等手工業(yè)生產部門。

【產生過程】①明朝中后期,農業(yè)、手工業(yè)的新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創(chuàng)造了條件;②商品經(jīng)濟空前活躍,刺激了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使生產規(guī)模更大,分工更細,全國出現(xiàn)了30多座較大的城市,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手工業(yè)者不斷分化,少數(shù)關于經(jīng)營者富裕起來,多數(shù)手工業(yè)者貧困破產,喪失生產資料,不得不去當雇傭工人,于出現(xiàn)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用與被雇用的關系。④富有的機戶依靠雇傭工人進行生產,這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靠出賣勞力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的生產者就是工人。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現(xiàn)在個別地區(qū)、個別部門;③發(fā)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現(xiàn)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

【發(fā)展表現(xiàn)】①在農業(yè)生產中使用雇工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②手工業(yè)部門增多;③手工工場規(guī)模擴大,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

【緩慢原因】①國內市場小:封建剝削很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yè)品;②資本少:地主、商人剝削所得錢財,多購置田產,影響手工業(yè)擴大再生產;③社會環(huán)境:封建國家設立眾多的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重農抑商);④國外市場:實行閉關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貿易;⑤封建行會嚴格控制手工業(yè)生產的規(guī)模。明清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有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