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斷句常用技巧_第1頁
文言文斷句常用技巧_第2頁
文言文斷句常用技巧_第3頁
文言文斷句常用技巧_第4頁
文言文斷句常用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斷句技巧一、什么是“斷句”?先從“句讀”談起?!熬渥x”一詞最早見于漢代何休的《公羊傳解詁序》,又稱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斷。關(guān)于什么是“句讀”,前人的說法不一。其中,元代黃公紹的觀點最令人信服。他在《韻會舉要》一書中指出:“凡經(jīng)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詠,謂之讀?!币簿褪钦f,“句”是句末的停頓,而“讀”則是句中的停頓。由此看來,我們所說的“斷句”,應(yīng)該指的是對句意停頓的判斷,而不是文句誦讀上的停頓。但是,在教學(xué)實踐中,誤解和曲解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這是一位語文教師在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這顯然是將“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中的“誦讀上的停頓”混同于“句意停頓”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語絕處”不加以停頓,那么就會使句意發(fā)生扭曲和變化。請看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兩處斷句:①“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必修三);②“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史記>選讀》)。第①句的意思是“趙王認(rèn)為藺相如是賢能的大夫,出使他國而能不被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應(yīng)該翻譯為“趙王認(rèn)為,賢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國而不被諸侯侮辱”。這兩句譯文的含義相差很大。顯然,從上下文的關(guān)系來看,第①句的斷句才是正確的。二、斷句的基本原則⑴總原則:是否需要“斷句”,決定于句子的語氣。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結(jié)尾處要自然斷句。因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語氣完備的地方。斷句與句子的長短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例如,“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本紀(jì)》)。以下幾點雖是特例,但都和“語氣”有關(guān):⑵主語較長時,其后要斷句。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⑶句首狀語后要斷句。例如,“久之,荊柯未有行意”(《刺客列傳》);再如,“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屈原列傳》)。⑷即使主語較短,但當(dāng)出現(xiàn)表示提頓的詞語(如“者”)時,其后要斷句。例如:“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項羽本紀(jì)》)。⑸句中出現(xiàn)標(biāo)示語氣延長的詞語(如“也”)時,其后要斷句。例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遙游》)。⑹對話的提示語(如“曰”)后,要斷句。例如,“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論語》)。⑺主謂倒裝時,中間要斷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⑻獨立成分前后,應(yīng)該斷句。例如,“賜,爾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孔子世家》);另如,“於,鯀哉”(《尚書》)⑼詞與詞之間并列時,不必斷句;但短語之間并列時,中間有較大的停頓,兩者之間則需要斷句。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這一句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內(nèi)部則不必斷句。三、斷句的基本方法簡要地說,斷句的方法是: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⑵盡量分清語段的層次;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斷,前后延伸;⑷用翻譯的方式驗證句子間是否意思連貫。斷句的步驟也大體如此。下面是筆者從網(wǎng)絡(luò)上搜索到的一則斷句訓(xùn)練題。文后的注釋是原題所附。斷句示例如下:用斜線(,)為材料中畫線的文句斷句。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余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是以賓客游從之士,無所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歲矣。[注]節(jié)選自韓愈《送區(qū)冊序》①廉利:鋒利;②侔:如同解題的方法與步驟演示: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準(zhǔn)確斷句的前提。根據(jù)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歲矣”,可以判斷:寫作本文時韓愈已被貶官陽山;選文開頭“陽山,天下之窮處也”一句中的“窮處”應(yīng)該是“偏遠的地方”的意思;畫線的文字具體描繪的就是陽山的“窮”。⑵分清語段的層次——準(zhǔn)確斷句的基礎(chǔ)。從畫線文字中的“陸”、“江”、“縣廓”等字眼來看,為了顯示陽山地處偏遠,作者寫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地理環(huán)境(“陸”、“江”)和人居狀況(“縣廓”、“……之間”)。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斷——準(zhǔn)確斷句的關(guān)鍵。首先,從注釋的暗示入手,根據(jù)語法關(guān)系,我們可以找出這樣一個句子:“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接下來處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這部分文字寫地理環(huán)境,又可分“陸”、“江”兩個小層次,再考慮到“丘陵之險”、“虎豹之虞”句式齊整的特點,我們可以這樣斷句:“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處理方法大體相同,此處從略。⑷通過譯文進一步驗證——準(zhǔn)確斷句的保證。事實上,只有斷句正確,才能使譯文語意連貫、語氣暢通、上下文和諧渾整。所以,通過大體翻譯原文,我們可以進一步驗證斷句的準(zhǔn)確度。【附】參考答案: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余家,皆鳥言夷面四、斷句的常用技巧準(zhǔn)確斷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強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特別是要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古代沒有標(biāo)點符號,但古人卻能夠幾無障礙地閱讀書籍。這對我們應(yīng)該有所啟示。從解題角度來說,在斷句過程中,我們可以關(guān)注以下幾個“標(biāo)志”:㈠句末語氣詞管敏義先生在《句讀考》中指出:“由于古書不施句讀,所以運用大量虛詞來幫助斷句;反之,由于大量虛詞的運用,又為古書不加句讀提供了條件。”有的學(xué)者甚至提出了“漢語中的虛詞就是標(biāo)點符號”的觀點。這些論述提示我們,文言斷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虛詞。句末語氣詞標(biāo)示著句子或分句的結(jié)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8個: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嘆、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例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⑵矣——可以表示強調(diào)、感嘆、推測、祈使等語氣。例如:“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jīng)》)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語氣。例如:“且吾所為者極難耳,……”(《刺客列傳》)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例如:“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莊子》)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贊嘆等語氣。例如:“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例如:“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邪,”(《史記》)⑺哉——表示感嘆、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例如:“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嘆等語氣。例如:“為甘肥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孟子》)另外,有些句末語氣詞之間經(jīng)常連用,用于強化語氣。比較常見的有: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種樹郭橐駝傳》)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游》)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㈡句首虛詞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⑴夫:“,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見的有:⑶于是:“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㈢單獨使用的嘆詞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jié)構(gòu)”,與常規(guī)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嘆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借。例如: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師說》)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項羽本紀(jì)》)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㈣句式——對偶和排比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㈤其它例如,⑴借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jié)構(gòu);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贅述。每個人的文言功底和閱讀習(xí)慣都有所不同,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在閱讀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辦法和技巧。文言文斷句技巧與方法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nèi)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zhǔn)。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下面一些語言標(biāo)志,可以幫助我們斷句: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jīng)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yīng)斷開,如其鄉(xiāng)人曰等。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dāng)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yīng)當(dāng)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6.文言文的一些習(xí)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7.文言文習(xí)慣上較為固定的結(jié)構(gòu)(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yīng)當(dāng)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9.名詞、代詞經(jīng)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