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z小學(xué)文言文閱讀50篇詳解1、氏之子梁國氏子九歲,甚聰惠??拙皆勂涓福覆辉冢撕魞撼?。為設(shè)果,果有梅??字敢允緝涸唬骸按耸蔷夜?。〞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翻譯:梁國有一戶姓的人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于是便叫氏子出來。氏子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梅,孔君平指著梅對氏之子,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氏子馬上答復(fù)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拓展: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作者是南朝宋代的義慶。這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注釋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非常。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詣:拜見。乃:就;于是。未聞:沒有聽說過。示:給……看。曰:說。未:沒有聞:聽,聽說。夫子:舊時對學(xué)者或教師的尊稱。本課描述了氏之子的聰明,把氏之子巧妙的答復(fù)描寫得惟妙惟肖,幽默幽默。2、學(xué)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假設(shè)之矣。為是其智弗假設(shè)與.曰:非然也。譯文弈秋是全國之善于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dǎo)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xué)習(xí),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dǎo),卻一心認(rèn)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xué)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yàn)樗闹橇Σ蝗缜耙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注釋弈秋:弈:下棋。〔圍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古人會把職業(yè)和人名連在一起,比方庖丁是叫丁的廚師。師曠是叫曠的樂師。通國:全國。通:全。之:的。善:善于,擅長。使:讓。誨:教導(dǎo)。其:其中。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雖聽之:雖然在聽講。以為:認(rèn)為,覺得。鴻鵠:天鵝?!泊笱恪吃阂?,拉。將至:將要到來。思:想。弓繳:弓箭。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之:謂,說。弗假設(shè):不如。弗:不。是否認(rèn)詞。矣:了。與:嗎.曰:說。非然也:不是這樣的。然,這樣。道理: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xué)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時教兩個學(xué)習(xí)態(tài)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xué)習(xí)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xué)習(xí)結(jié)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3、元方候袁公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qiáng)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譯文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yuǎn)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qiáng)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jīng)也當(dāng)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效法〔學(xué)習(xí)〕我,還是我學(xué)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yuǎn),但他們的行為卻是則一致。周公沒有學(xué)孔子,孔子也沒有學(xué)周公。〞注釋1、候:拜訪,問候。2、履行:實(shí)施,實(shí)行。3、綏:安,體恤。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還有寡人,孤家等稱呼。.
5、師:學(xué)習(xí)。6、嘗:曾經(jīng)。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學(xué)習(xí)的意思。9、稱:稱贊,贊不絕口10、周公: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為西周初期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xué)奠基人。周公解夢的周公就是他。11、周旋動靜:這里指思想和行動。12、益:更加13、以:用14、恣:放縱、無拘束,這里指順從。拓展:袁公是什么樣的人.比較自負(fù),問題刁鉆。元方是什么樣的人.機(jī)智應(yīng)變。4、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譯文葉子高先生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刻裝飾的也是龍。在這種情況下,天上的真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見真龍,轉(zhuǎn)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慌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注釋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諸梁,名子高,封于葉,所以叫葉公。子高:葉公的名字。鉤:衣服上的帶鉤。寫:畫。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圖案、花紋;“文〞是通假字。通“紋〞。以:在聞:聽說。下之:從天上到葉公住所處。窺〔kuī):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ǒu):窗戶。施〔yì〕:延伸,同“拖〞。堂:廳堂。還〔*uán〕走:轉(zhuǎn)身就跑。還,通假字。通“旋〞。走:逃跑。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五色,這里指臉色。是:由此看來。好:喜歡。夫:這,那。是葉公非好龍也: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拓展:這個成語的意義是:比喻外表上或口頭上愛好、贊賞*事物,實(shí)際上并不愛好,或者實(shí)際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并不愛好或贊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挖苦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diào)、不務(wù)實(shí)際的壞思想、壞作風(fēng)。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shí)際"的壞思想、壞作風(fēng),樹立實(shí)事的好思想、好作風(fēng)。同時也挖苦了名不副實(shí)、表里不一的人。5、揠苗助長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譯文有個擔(dān)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況,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人。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注釋閔〔mǐn〕:通假字,同“憫〞,擔(dān)憂,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憊不堪,很疲勞的樣子。謂:對,告訴。其人:他家里的人。?。浩冢Э啵AΡM,文中是引申義予:我,第一人稱代詞。表示我的詞,還有余、吾。趨:小步快走。往:去,到……去。槁〔gǎo〕:草木枯槁,枯萎。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無實(shí)義,不譯。寡:少。耘苗:給苗鋤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處。拓展:成語:揠苗助長。揠: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比喻不管事物的開展規(guī)律,強(qiáng)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寓意:1、客觀事物的開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dá)"。2、人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動機(jī),結(jié)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3、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6、孟母三遷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fù)徙居學(xué)宮之旁。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jìn)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xué)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譯文鄒這個地方孟軻〔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戲就學(xué)了些祭拜之類的事。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戲時學(xué)了些商人吆喝叫賣的事情。孟子的母親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遷徙〔搬〕到學(xué)宮旁邊。孟子玩游戲時學(xué)習(xí)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jìn)退的禮節(jié)。孟母說:“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到孟子長大了,學(xué)習(xí)六藝,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圣賢。君子們說孟子的母親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注釋舍:家。墓間之事:指埋葬、祭掃死人一類的事。處子:安排兒子。乃:于是,就。嬉:游戲,玩耍。市:集市。賈〔gǔ〕人:商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為商賈。炫賣:同“炫〞,沿街叫賣,夸耀。徙:遷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禮儀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賢。揖讓進(jìn)退:即打拱作揖、進(jìn)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揖:作揖。遂:最后。卒:最終,終于。拓展:寓意: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7、一毛不拔一猴死,見冥王,求轉(zhuǎn)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譯文一只猴子死后見到了閻王,〔向閻王〕要求投胎做人。閻王說:“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將毛全部拔掉。〞于是〔閻王〕就叫夜叉給猴子拔毛。剛剛剛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來。閻王笑道:“看你,連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注釋既:既然之:代指猴毛方:才勝:能忍受。不勝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拓展:成語:一毛不拔: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8、愚人食鹽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fù)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吃。他嫌棄食物太淡沒有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給他增加了鹽。感覺到了鹽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語說:“味道鮮美的原因,是因?yàn)橛辛他}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更多一些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空口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注釋1食:食物。2聞已:聽到之后。3更:再次。4益:增加。5既:已經(jīng)。6空:空口。7口爽:口味敗壞。爽:差、敗壞。8所以:……的原因。9復(fù):再。10智:智慧。12故:緣故。13反:反而。14患:禍患。9、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假設(shè)此,不亦惑乎!譯文有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船已經(jīng)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jìn),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涂嗎!注釋涉:過,渡。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其:他的,代詞。自:從。墜: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吾:我的。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其:他,代詞。求:找,尋找。之:劍,代詞。矣:了。而:然而,表轉(zhuǎn)折。假設(shè):像。此:這樣。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愚蠢,糊涂?!安灰?.....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成語: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開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寓意: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看不到事物開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挖苦。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dāng)然,要根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10、伯牙絕弦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設(shè)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假設(shè)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認(rèn)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注釋善:擅長,善于。鼓:彈奏。聽:傾聽。絕:斷絕。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善哉:贊美之詞,有夸獎的意思。即"好啊"、“妙啊〞。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慨。峨峨:高兮:語氣詞,相當(dāng)于“啊〞。假設(shè):像……一樣。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洋洋:廣闊。念:心里所想的。必:一定,必定。之:他。謂:認(rèn)為,以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乃:就。復(fù):再,又。弦:在這里讀作*ián的音。拓展:這篇短文是兩個詞語的出處:知音和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同時也是古琴曲的名字。11、文侯與虞人期獵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于是乎始強(qiáng)。譯文文侯和虞人約定去打獵。這天,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得快樂,天下起雨來。文侯要出去赴約,旁邊的人〔隨從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這么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去打獵,雖然在這里很快樂,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約呢.〞于是就前往約定地點(diǎn),親自取消了打獵的活動。國因?yàn)檫@個原因開場變得強(qiáng)大。注釋虞人:管理山澤的官。期獵:約定打獵時間。期:約定是:這罷:停頓,取消。之:到,往。焉:哪里豈:怎么可:能乃:于是就啟示:做人要講究誠信,不能因?yàn)樽约旱目鞓坊蚴虑榫瓦`背承諾。12、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缺乏,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楚國有個管祭祀的官員,賜給門客們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夠,一個人喝這壺酒才有剩余。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人喝這壺酒。〞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將要飲酒,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添上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成了,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呢.〞于是就把壺中的酒喝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注釋賜:賞給,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乃左手持卮〔zhī〕:古代飲酒用器具。相謂:互相商議。為蛇:畫蛇。引:拿,舉。且:將要固:本來,原來。子:對人的尊稱,您;你。安能:怎能;哪能。為:給;替。遂:于是;就。亡:喪失,失去。成語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適宜。也比喻虛構(gòu)事實(shí),無中生有。啟示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2.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shí),實(shí)事。13、掩耳盜鈴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譯文氏逃亡的時候,有個得到了一口鐘的百姓,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可以背起來,他就打算用錘子毀掉它。那口鐘就“咣〞地發(fā)出了很大的響聲。他害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唐了。注釋(1)氏之亡也: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lián)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2)鐘:古代的打擊樂器。(3)則:但是(4)負(fù):用背馱東西。(5)況〔huàng〕然:形容鐘聲。(6)遽〔jù〕:立刻。(7)?!瞓èi〕:荒唐。(8)惡:害怕。成語: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寓意:但凡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14、精衛(wèi)填海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fā)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在那里,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wèi),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去東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wèi)鳥。經(jīng)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漳河就從這里〔發(fā)鳩山〕起源,向東流去,注入黃河。注釋1、曰:本意是說,這里可以解釋為叫作。2、發(fā)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4、狀:形狀5、烏:烏鴉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7、其鳴自詨〔音同“叫〞〕: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8、是:這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10、故:所以11、湮:填塞拓展:?山海經(jīng)?:是中國先古籍。一般認(rèn)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chǎn)、巫術(shù)、、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容。有些學(xué)者則認(rèn)為?山海經(jīng)?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yuǎn)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15、世無良貓*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恐,遂不復(fù)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是無貓邪.是不會蓄貓也。譯文有個人討厭老鼠,傾盡所有的家財尋求到很好的貓。用魚肉喂養(yǎng),用棉墊、毯子給貓睡。貓已經(jīng)吃得飽飽的并且過得安安穩(wěn)穩(wěn),大都不捕鼠了,有時貓甚至與老鼠一塊嬉戲,老鼠因?yàn)檫@個原因更加兇暴。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養(yǎng)貓了,認(rèn)為天下沒有好貓。這是沒有好貓嗎.這是他不會養(yǎng)貓的原因。注釋〔1〕*:*個人;有一個人?!?〕惡:討厭;厭惡。〔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財。破:傾盡〔4〕厭:滿足。〔5〕以:用。〔6〕腥膏:魚和肥肉。腥:代指鮮魚。膏:肥肉?!?〕罽:〔jì〕〔罽蒘〕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麥粒。俗稱“鬼麥〞。氈罽:氈子和毯子?!?〕且:并且?!?〕率:大都?!?0〕故:緣故?!?1〕益:更加?!?2〕暴:兇暴。橫行不法?!?3〕遂:于是;就?!?4〕逐:驅(qū)逐,趕走。〔15〕蓄:養(yǎng)。〔16〕以為:認(rèn)為啟示:溺愛是不可取的,溫室里是培養(yǎng)不出棟梁來的。環(huán)境過于安分,就會懶散,不思進(jìn)取。16、人買履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有個想要買鞋子的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到了集市,卻忘了帶尺子。已經(jīng)拿到了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子了。〞就返回家去取尺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jīng)散了,最后國人就沒能買到鞋子。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他說:“我寧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注釋1..欲:將要,想要。2.者:〔怎么樣〕的人。3.先:首先,事先。4.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動詞〕5.而:然后6.置:放,擱在。7.之:代詞,它。8.其:他的,指人的。9坐:通“座〞,座位。10.至:等到。11.之:到……去,前往?!矂釉~〕12.操:拿、攜帶?!矂釉~〕13.已:已經(jīng)。14.履:鞋子,革履?!裁~〕15.乃:于是〔就〕16.持:拿,在本文中同“操〞?!矂釉~〕17.反:通“返〞,返回。18.罷:引申為散了,完結(jié)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jīng)解散。19.遂:于是。20.寧〔nìng〕:副詞。寧可,寧愿。21.自信:相信自己。22.以:用。31.吾:我。拓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jī)應(yīng)變,不能墨守成規(guī),死守教條。這篇故事的作者是非子。17、讀書要三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qiáng)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長遠(yuǎn)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講解,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xì),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譯文只要是讀書,就要每個字都讀得很大聲,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qiáng)硬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書讀得熟了,則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經(jīng)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則眼睛就不會仔細(xì)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經(jīng)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注釋誤:錯。倒:顛倒。牽強(qiáng)暗記:勉強(qiáng)默背大意。見:同“現(xiàn)〞,表露出來。曉:知道。漫浪:隨隨便便,漫不經(jīng)心。急:重要,要緊。矣:相當(dāng)于''了"豈:時常,習(xí)乎:嗎,語氣詞余嘗謂:我曾經(jīng)說過。謂,說拓展: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又稱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閩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出色的弘揚(yáng)儒學(xué)的大師。18、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dāng)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予.〞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譯文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yàn)殛套由聿陌。诖箝T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jìn)去。晏子不進(jìn)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門進(jìn)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yīng)該從這個狗門進(jìn)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jìn)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晏子答復(fù)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開袖子,就能遮天;揮灑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則為什么會派你來呢.〞晏子答復(fù)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規(guī)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國家,沒有德沒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jīng)]有德沒有才的國王所在的國家。我晏嬰是最沒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注釋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后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以:因?yàn)?。短:長短,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袂〔mèi〕:衣袖命:命令,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主:主,這里是規(guī)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不肖:不賢,這里指沒有德才的人。拓展:故事贊揚(yáng)了晏子愛國,機(jī)智勇敢,善于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qiáng)暴的斗爭精神。挖苦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19、富人之子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wù),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wù)者耶?〞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假設(shè)知之,吾當(dāng)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問之。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譯文齊國有個富人,家里有很多錢,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很笨,兒子的父親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對富人說:“您的兒子雖然很好,但〔您的兒子〕不通世務(wù),他日后怎么能夠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兒子,聰明并且具有各種本領(lǐng),怎么會不了解世間的各種事情呢.〞艾子說:“不如試一試他,只要問你的兒子,米是從哪里來的,如果知道,我承擔(dān)造謠的罪名。〞父親就叫他的兒子來問他,兒子笑嘻嘻地說:“我怎么會不知道呢.米是從布袋里取來的。〞富人神情變得嚴(yán)肅,改變面容說:“兒子〔你〕太笨了,難道不知道米是從田中來的嗎.〞艾子說:“不是他的父親不生他的兒子〔有這樣的父親,兒子怎么會不笨呢〕。〞注釋累:積攢、擁有曷﹕何,怎能。克:勝任。敏:靈敏,聰明。恃:依靠,指具有。多能:多種本領(lǐng)。當(dāng):擔(dān)當(dāng),承擔(dān)。妄言:亂說,造謠。愀然改容:神色變得嚴(yán)肅。改容,改變面色。以:從。寓意:挖苦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說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嬌生慣養(yǎng),否則對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20、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蛟唬骸笆沉忭毴?。〞其人自護(hù)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chǎn),此坐強(qiáng)不知以為知也。譯文有個出生在北方不認(rèn)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jìn)嘴里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為了袒護(hù)住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進(jìn)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熱解毒。〞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答復(fù)說:“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塊地沒有呢.〞菱角生長在水中,〔他〕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yàn)樗麨榱搜b作有學(xué)問,硬要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注釋1.北人:北方人。2.識:知道。3.菱:俗稱菱角,形狀像牛頭,紫紅色,水生植物,果實(shí)可以煮著吃。性喜溫暖和充足,盛產(chǎn)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shí)有硬殼。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5.席:酒席。6.啖:吃。7.并殼:連同皮殼。8.或:有人。9曰:說。10.食:食用,在這里可以指吃。11.去:去除,去掉。12.護(hù):掩飾。13.短:缺點(diǎn),短處,缺乏之處。14.并:一起。15.欲:想要。16.以:用來。17.答:答復(fù)。18.何:哪里。19.而:表示轉(zhuǎn)折,此指卻20.坐:因?yàn)椋捎凇?1.強(qiáng)〔qiǎng):本文中指“勉強(qiáng)〞。拓展: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丑,假設(sh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孔子的話〕〞,反而不會有人笑你,應(yīng)實(shí)事,才能弄懂問題。21、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翻譯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快樂,拿數(shù)百人的糧食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了,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到這件事后,便逃走了。注釋〔1〕出自?非子?。濫:失實(shí)的,假的。竽:一種古代樂器,即大笙?!盀E竽〞即不會吹竽。充數(shù):湊數(shù)。〔2〕齊宣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國君。姓田,名辟疆?!?〕使:讓。〔4〕必:一定,必須,總是。〔5〕南郭:復(fù)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處作為姓氏。類似的還有東郭、南宮、西門等?!?〕處士:古代稱有學(xué)問、有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相當(dāng)于“先生〞〔7〕請:請求,要求?!?〕為:給,替?!?〕說:通“悅〞,對......感到快樂?!?0〕廩食〔lǐnsì〕以數(shù)百人:拿數(shù)百人的糧食供養(yǎng)他。廩:糧食。食:供養(yǎng)?!?1〕以:用,拿?!?2〕湣王:齊國國君,宣王的兒子?!?3〕立:繼承王位。〔14〕好∶喜歡,喜悅,此處是喜歡。拓展: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shí)學(xué)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shù),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shù)。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shù)者的代名詞。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qiáng)調(diào)個人應(yīng)該勤學(xué)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shí)學(xué)。22、人有亡斧者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俄而掘其溝而得其斧,他日,復(fù)見其鄰之子,其行動、顏色、動作皆無似竊斧者也。翻譯有個丟了斧子的人,他疑心是他的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像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沒多久,他挖溝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注釋者:……的人。亡:丟掉,喪失。亡羊補(bǔ)牢的亡也是這個意思。意:同"臆",估計,疑心,猜想。其:指代鄰人之子。竊:偷盜。無為而不竊斧也: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他日:另一天。復(fù):再,又。俄:一會兒,不久。視:看。皆:都。行動:走路的姿勢。顏色:容顏神色、表情。拓展:成語:疑鄰盜斧啟示:做人處事要實(shí)事,從實(shí)際出發(fā),不能憑空猜想。23、父善游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翻譯有個經(jīng)過江邊的人,看見一個人正拉著一個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嚇得直哭。這人問他原因,那人答復(fù):“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孩子的父親雖然擅長游泳,這個小孩難道也立即會游泳嗎.用這種觀點(diǎn)對待事物,也一定是違反常理的。注釋1.方,正在。2.引:拉,牽。豈:難道
3.故:原因。4.善:擅長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這種觀點(diǎn)來對待事物。任,對待。任物:對待事物。以:用。
7.悖:違反。拓展:道理:知識與技能是無法遺傳的。一個人單純強(qiáng)調(diào)先天智力和體能因素的作用,而無視后天刻苦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24、晏子諫殺燭鄒齊景公好弋,使?fàn)T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shù)之以其罪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shù)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數(shù)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翻譯齊景公喜歡捕鳥。他命令〔派〕燭鄒管理鳥。鳥卻逃跑了。齊景公生氣了,叫來官員要?dú)⒌羲矤T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列舉他的罪狀然后殺掉他。〞齊景公說可以。于是召見燭鄒,在齊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行,說:“燭鄒!你給我們君王管理鳥,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只鳥的原因就要?dú)⑷?,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rèn)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士人,這是第三條罪行。燭鄒的罪已經(jīng)列舉完畢,請殺死燭鄒。〞景公說:“不用殺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注釋好:愛好,喜愛。弋:〔yì〕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這里指用弋射;捕鳥。使〔使?fàn)T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主:掌管,主管,負(fù)責(zé)管理;詔:詔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里指下令。數(shù)〔shǔ〕:歷數(shù);列舉使〔使吾君、使諸侯〕:致使,讓。是:這。故:原因,緣故。重:重視,以……為重。輕:輕視,以……為輕。聞命:承受教導(dǎo)。命:命令,這里指教導(dǎo)。寡人:古代君主自稱。拓展:揭露當(dāng)時的帝王統(tǒng)治者重鳥輕人的殘暴本質(zhì),頌揚(yáng)晏子的能言善辯與機(jī)智、正直的精神。人與人交流需掌握適當(dāng)技巧,在勸誡指正別人時也應(yīng)做到趨利避害。勸阻他人也要講究方法,有時應(yīng)學(xué)會避其鋒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5、鐵杵磨針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翻譯磨針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傳說白在山中讀書,沒有完成學(xué)業(yè),就放棄學(xué)習(xí)離開了。他經(jīng)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xué)業(yè)。那老婦人自稱姓武?,F(xiàn)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注釋成:完成。去:離開。逢:碰上。媼:婦女的統(tǒng)稱。方:正在。鐵杵;鐵棍,鐵棒.杵,壓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xì)的圓棒。.欲:想要.感:被......感動.還:回去。氏:姓…的人。拓展: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2、一個人,不管結(jié)果如何,只要堅持不懈,即可創(chuàng)佳績。3、目標(biāo)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shí)現(xiàn)我們美好的理想。4、如果有了目標(biāo)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shí)現(xiàn)我們美好的理想。26、邴原泣學(xué)邴原少孤,數(shù)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xué),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論語?。翻譯:邴原小時候失去父親,幾歲時,經(jīng)過書塾就哭起來了,教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但凡能夠?qū)W習(xí)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xué)。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教師同情他,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xué)費(fèi)。〞教師說:“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學(xué)費(fèi)。〞于是邴原就開場讀書。一個冬天的時間,就已能背誦?孝經(jīng)??論語?。注釋孤:年少失去父親。書舍:書塾。何:為什么中心:心里。故:所以。得學(xué):能夠?qū)W習(xí)。惻然:憐憫,同情。茍:如果,要是。徒:白白的,此處指不收費(fèi)。就書:上書塾〔讀書〕。拓展:我們要好學(xué),并且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讀書時機(jī)。也應(yīng)向文中教師學(xué)習(xí),無私給予別人求學(xué)的幫助,尊重愛學(xué)習(xí)、有志向的人。27、三人成虎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謂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去大梁也遠(yuǎn)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踉唬骸讶俗詾橹?。’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zhì),果不得見。翻譯龐蔥要陪太子到去做人質(zhì),龐蔥對王說:“現(xiàn)在,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大王相信嗎.〞王說:“那我就要疑心這種說法了。〞龐蔥又說:“如果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王說:“我相信了。〞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明顯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距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yuǎn)得多,而議論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王說:“我知道該怎么辦。〞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王那里。后來太子完畢了人質(zhì)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夠再見王了。注釋質(zhì):人質(zhì),這里用作動詞,指作人質(zhì)。謂將人作為抵押品,這是戰(zhàn)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國的都城。市:集市之:代詞,這里指“市有虎〞這件事。信:相信。夫:語氣詞,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發(fā)表議論,現(xiàn)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yīng)的詞語。明:明白,清楚。然:可是。去:距離。議臣者:議論我的人。議:議論。這里是非議,說人壞話。愿:希望。察:觀察,仔細(xì)看,明察。反:通“返〞,返回。得:能夠〔得到〕。見:拜見、謁見。這里指召見。拓展:成語:三人成虎啟示: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shù)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jìn)展考察、思考,并以事實(shí)為依據(jù)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現(xiàn)象在實(shí)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話,就會讓人犯錯誤。28、截竿入城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譯文魯國有個拿著長竿子進(jìn)城門的人,起初〔開場時〕豎立起來拿著它,但不能進(jìn)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jìn)入城門,他實(shí)在是想不出什么方法來了。不久,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雖然不是圣賢,只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jìn)入城門呢.〞于是那個魯國人依從了老人的方法將長竿子截斷了。注釋初:開場時。執(zhí):握,持,拿。亦:也,仍然。計:計謀,方法。俄:一會兒,不久。老父(fǔ〕:古時對年長的男人的尊稱。吾:我。圣人:最完善、最有學(xué)識的人。矣:了。何:疑問代詞,怎么,為什么。以:用。遂:于是,就拓展:魯人,做事不會思考,死板的循規(guī)蹈矩,不知變通。自作聰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決不能做自作聰明、好為人師的人。另外,虛心求教的人同樣也應(yīng)積極動腦筋,絕不能盲目地順從別人的意見。29、吳起守信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假設(shè)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譯文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咱約定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等待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黃昏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jìn)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shù)。他堅守信用到這樣的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三軍信服,〔作為將領(lǐng)〕不守信用是不行的。注釋昔:從前。故人:老朋友。期:約定。明日:第二天。令:命令,派。方:才之:代詞,指“老朋友〞俟〔sì〕:等待恐:恐怕;擔(dān)憂可:行;可以信:信用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講信用。歟:語氣詞,吧.宜:應(yīng)該拓展:成語:自食其言啟示:做人要講誠信,別人才會信任你。30、荀巨伯探友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dú)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譯文荀巨伯到遠(yuǎn)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可以離開了!〞荀巨伯說:“我遠(yuǎn)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保全性命〕,這哪里是我的行為呢.〞賊兵來了之后,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單獨(dú)停留在這里.〞荀巨伯答復(fù)說:“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后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diào)動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存。注釋疾:病。值:正趕上。語:對…說子:尊稱,相當(dāng)于“您〞去:離開敗義:毀壞道義豈:難道既:已經(jīng),在……之后。一:整個止:停留委:丟下;舍棄遂:于是班軍:調(diào)回軍隊,班:撤回還:回去并:都拓展:道理:做人應(yīng)該講情意,舍生取義的義舉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大義凜然、對友忠誠、舍生取義、重情義、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31、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xùn)于己也。先誑之曰:“與假設(shè)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假設(shè)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翻譯宋國有一個養(yǎng)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歡猴,養(yǎng)的猴成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們的心意,猴們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們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猴們的食物,害怕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shí),早上三顆,晚上四顆,足夠了嗎.〞眾多猴子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shí),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注釋狙〔jū〕公:養(yǎng)猴子的老頭。狙:猴子。解:了解,理解,懂得。意:心意。得:懂得。損:減??冢嚎诩Z。充:滿足。欲:欲望,要求。俄而:一會兒,不久。匱:缺乏。限:限制??郑嚎峙?。馴〔*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誑〔kuáng〕:欺騙。之:代詞,它,代指猴子們。與:給。假設(shè):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代“你〞、“你們〞,文中指猴子們。芧〔*ù〕:橡樹的果實(shí),俗稱“橡實(shí)〞。朝:早上。足:夠,足夠。眾:所有的。皆:都。拓展:成語:朝三暮四:原來比喻用詐術(shù)欺騙人,后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fù)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32、曾子殺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譯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后面哭泣。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后給你殺豬吃。〞妻子到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zhǔn)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和兒子不可以開玩笑。兒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學(xué)習(xí)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dǎo)?,F(xiàn)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注釋1.彘〔zhì〕:豬。2.曾子之妻之市:第一個“之〞的意思是“的〞。第二個“之〞的意思是“到,往。〞市,集市。3、反,通假字。返。返回。4、女:同“汝〞,你的意思5.適:往。6.特:只是。7、戲:開玩笑。8.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9.非所以成教也:這樣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10.烹〔pēng〕:烹飪,煮。拓展道理:不管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老實(shí)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33、師曠撞晉平公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cè)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翻譯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快樂時,他就嘆息著說:“沒有比做國君更快樂的了!只有他的話沒有誰敢違背!〞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話,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晉平公連忙收起衣襟躲讓。琴在墻壁上撞壞了。晉平公說:“樂師,您撞誰呀?〞師曠說:“現(xiàn)在有個在旁邊說話的小人,因此我要撞他。〞晉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呀。〞師曠說:“哎!這不是為人君主的人應(yīng)說的話??!〞旁邊的人都要求除掉〔殺死〕他。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把這件事〔或“師曠講的話〞〕當(dāng)作一個警告。〞注釋喟然:嘆息的樣子莫樂為人君:沒有比做人君再快樂的了。莫之違:沒有人敢違背他師曠:名曠,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晉國宮廷中的盲樂師。援:執(zhí)持,拿。被:通“披〞,披著。衽:衣襟、長袍。太師:師曠。誰撞,即撞誰。啞:表示不以為然的驚嘆聲。除:去除,去掉。除之:除掉他故:所以釋:放34、嫦娥奔月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fēng)、封豖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fēng)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托與姮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藥以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欲配飛升之藥,重回人間焉。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于月圓之日與羿會于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翻譯以前,后羿在山里面狩獵。在月桂樹下遇到了嫦娥。兩個人就用月桂做證明,結(jié)成了夫妻。等到到了堯的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殺死了花草樹木。老百姓都沒有吃的東西。猰貐、鑿齒、九嬰、大風(fēng)、封豖希、修蛇等各種怪獸都出來禍患百姓。堯就派后羿殺掉了這些怪獸,百姓們都很快樂,推舉堯作為天子。。后羿在西王母那里要到了不死藥,托付給嫦娥保管。逢蒙前去偷不死藥,偷竊不成功,就想害死嫦娥。嫦娥沒有可以用來對付逢蒙的方法,就吃下了不死藥飛到了天上。但是他不忍心離開后羿,就留在了月宮里。廣寒宮里寂寞孤單,嫦娥很失落,沒有什么可以打發(fā)日子,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要配制出能夠飛天的藥物,以便可以重新回到人間。后羿聽說嫦娥分到月亮上離開自己了,很背痛不想活了。月母被他的真誠感動了,允許嫦娥在月圓的日子里和后羿在月桂樹下面見面相會。民間有很多人都聽到了他們相會時的竊竊私語。35、梟將東徙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xiāng)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譯文貓頭鷹預(yù)見了斑鳩。斑鳩說:“你將要到哪兒去.〞貓頭鷹說:“我將要向東遷移。〞斑鳩問:“是什么原因呢.〞貓頭鷹說:“村里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yàn)檫@個我要向東遷移。〞斑鳩說:“如果你能改變叫聲,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變叫聲,則即使你向東遷移,那里的人照樣會討厭你的叫聲。〞注釋梟(*iāo):又稱鵂鹠(*iūliú),一種兇猛的鳥,貓頭鷹。逢:遇見,遇到。鳩〔jiū〕:斑鳩、雉鳩等的統(tǒng)稱,形似鴿子。子將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子,古代對對方的尊稱,表示“您〞。將,打算、準(zhǔn)備。安,哪里。之,到。安之,即“之安〞,去哪兒。東徙〔*ǐ〕:向東邊搬遷。徙,搬遷。何故:什么原因。故,原因。鄉(xiāng)人皆惡〔wù〕我鳴:鄉(xiāng)里人都討厭我的叫聲。皆,都。惡,厭惡。我,這里指代貓頭鷹。以故:因此。以,因?yàn)?。故,原因,緣故。更〔gēng〕:改變。猶〔yóu):仍舊,還。拓展:啟示:“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著手。〞畢竟“治根不治本〞不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任何事都應(yīng)從其本身著手,從而解決問題。本則寓言的寓意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種是站在斑鳩的立場上看問題:在一個環(huán)境中假設(shè)得不到認(rèn)可,就應(yīng)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或缺點(diǎn),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diǎn)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與肯定。另一種是我們站在梟的立場上看問題,梟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個適宜自己的新家。36、外科醫(yī)生有醫(yī)者,自稱善外科。一裨將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請酬。裨將曰:“鏃在膜須亟治。〞醫(yī)曰:“此科之事,不意并責(zé)我。〞裨將曰:“嗚呼,世直有如是欺詐之徒。〞譯文有一個醫(yī)生,自稱擅長外科。有一個副將從前線回來,被飛來的箭射中,深入到肌肉里了,請〔那〕醫(yī)生讓他給自己醫(yī)治。醫(yī)生就拿并州生產(chǎn)的剪刀剪去了皮肉外面的箭,然后跪在地上討要酬勞。副將說:“箭頭還在肌肉里,必須趕快醫(yī)治。〞醫(yī)生說:“這是科的事,你不應(yīng)該要求我醫(yī)治〞。副將說:“世上竟然有這樣的欺詐的人。〞注釋善:這里有精通、擅長的意思。裨將:副將。陣回:從陣地回來。中:被擊中。流矢:飛來的箭。膜:這里指皮肉。延:邀請。持:拿著。并州:古代地名,生產(chǎn)鋒利的刀剪。矢管:箭桿。請酬:請求賞錢。簇在膜者須亟治:箭頭還在肉里,必須趕快治療。簇,箭頭。亟,趕快。此科事,不意并責(zé)我:取肉的箭頭是科的事,沒想到也一起要求我來治療!并,一起。責(zé),要求。亟:趕快直:竟。拓展:我們做事可不要像他那樣不從實(shí)際出發(fā),只從外表看問題,而要認(rèn)真負(fù)責(zé),講效,并千萬不要上騙子的當(dāng)。37、承宮樵薪苦學(xué)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xiāng)里徐子盛明?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jīng)。豬主怪其不還,尋之。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zhí)苦,數(shù)十年間,遂通其經(jīng)。譯文承宮,瑯琊姑幕人,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在他八歲的時候,給別人放豬。鄉(xiāng)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經(jīng)書,傳授的學(xué)生有上百人。承宮從他房前經(jīng)過,看見那些學(xué)生在講解朗讀,很喜歡,于是便忘記了他的豬,聽徐子盛講經(jīng)書。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奇怪,便去尋找他??匆娝诼犞v經(jīng)書,就想用竹鞭打他。徐子盛的學(xué)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停下來。承宮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xué)習(xí)。承宮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終精通了這本經(jīng)書。注釋少孤:少,年少;孤,幼年喪父明:精通;懂得。授:傳授;教。諸:所有的。好:喜歡,愛好,喜好。怪:對......感到奇怪。門下生:指學(xué)舍里的學(xué)生。樵薪:砍柴??啵焊煽嗷?。廬:屋,此指書舍。欲:想要,欲望。笞(chi).:用竹鞭鞭打。數(shù):幾。拓展勤奮能使人有所作為。學(xué)習(xí)須勤奮。承宮的特點(diǎn)是好學(xué)上進(jìn),吃苦耐勞學(xué)習(xí)要有毅力方可成大業(yè)。38、人有負(fù)鹽負(fù)薪者人有負(fù)鹽負(fù)薪者,同釋重?fù)?dān)息樹陰。少時,且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訟于官。惠遣爭者出,顧州紀(jì)綱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無答者?;萘钊酥醚蚱は?,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shí)矣。〞使?fàn)幷咭曋?,?fù)薪者乃伏而就罪。文有背著鹽的和背著柴的人,兩個人同時放下重?fù)?dān)在樹陰下休息。一會兒,將要走了,爭一羊皮,都說是自己墊肩的東西。久久沒得出結(jié)果,就去官府告狀。惠讓他們出去,回頭看州府的主簿說:“憑借這羊皮能夠查出它的主人嗎?〞下屬官吏都不能答復(fù)?;萁腥税蜒蚱し旁谧厦妫冒糇忧脫?,看見〔發(fā)現(xiàn)〕有少許鹽末,就說:“得到它的實(shí)情了!〞再讓爭吵的雙方進(jìn)來看,背柴的人于是趴伏在地上成認(rèn)了罪過。注釋1.負(fù):背。2.薪:柴。3.同釋重?fù)?dān):〔兩人〕同時放下重?fù)?dān)。同,同時一起;釋,放下。4.且:將要。5.藉:墊、襯6.惠:惠,(今定縣滿城一帶)人,北太武帝時任雍州刺史。7.遣:使,令,讓。8、顧:回頭看。8.州紀(jì)綱:州府的主簿。9.拷:拷打。10.群下:部下。11.咸:都。12.鹽屑:鹽末。屑,碎末13.實(shí):事實(shí)。14.乃:才15.就罪:成認(rèn)罪過。拓展:道理:1.對現(xiàn)實(shí)生活的細(xì)致觀察和嚴(yán)謹(jǐn)?shù)倪壿嬐评?。天下事都有一定的?guī)律,只要多思考,多觀察,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2.人與人交往之中一定要友善對待,不能貪圖小利,讓利益蒙蔽了雙眼,做出不良的行為。3.處理問題要具備豐富的生活常識、經(jīng)歷,再加之細(xì)心觀察,以及善于思考。4.做事要多觀察,多思考,不能貪圖小利。39、畫地學(xué)書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守節(jié)自誓,親誨之學(xué)。家貧,至以荻畫地學(xué)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修始在,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毅,見義勇為,雖機(jī)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假設(shè)也。譯文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便死了父親,母親氏決心不改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xué)習(xí)。因家里貧窮,以至于只能用蘆荻在地上練習(xí)寫字。幼年時,歐陽修就很聰明,超過別人,讀過一遍書就能背誦下來。等到成年時,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譽(yù)。歐陽修開場在任職,自號叫醉翁,晚年更改為六一居士。他天性剛直不阿,見義勇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無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頭。被貶官放逐,到了好屢次,〔他的〕志向也一樣不變。注釋母:母親氏守節(jié)自誓:自己下決心不改嫁誨:教導(dǎo),訓(xùn)導(dǎo)荻:與蘆葦同類,這里指荻桿畫地學(xué)書,書:書法,書寫輒〔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聲: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譽(yù)。聲:聲譽(yù)及:到……的時候天資剛毅:生性剛直機(jī)阱:設(shè)置機(jī)弩的陷阱。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再三:一次又一次;屢次;反復(fù)屢次40、多歧亡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子之豎追之。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子戚然變?nèi)?,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子不答。(追者之眾一作:追之者眾)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翻譯子的鄰人喪失了一只羊。那人率領(lǐng)了許多親戚朋友一道去尋找〔喪失的羊〕,又請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子說:"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這么多人去尋找呢."鄰人說:"因?yàn)椴砺诽嗔耍?子的家僮回來后,子問:"捕獲羊了嗎."說:"丟掉了!"子問:"怎么〔為什么〕會讓羊走失呢."鄰居說:"每條岔路的中間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要往哪條路走,所以只好回來了。"子聽了,臉色變得很憂傷,很長時間還不說話,整天悶悶不樂。他的學(xué)生覺得很奇怪,便請問子說:"羊是卑賤的畜生,而且又不是教師的,為什么為了這個減少了說話歡笑呢."子沒有答復(fù)他們……心都子就說:"大路因?yàn)椴砺范嗔硕呤Я搜颍x書人則因?yàn)椴荒軐P囊恢露崴土艘簧?注釋黨:家族親屬。豎:未成年的童仆反:通“返〞,返回戚然:悲傷的樣子怪:以......為怪多方:不能專心致志損:減少。拓展啟示:在研究一門學(xué)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lǐng)會其實(shí)質(zhì),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4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盾與矛者,譽(yù)之盾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yù)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這個穩(wěn)固的盾牌,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這竿鋒利的長矛,對于任何穩(wěn)固的東西沒用刺不穿的。〞有人說:“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那個人不能回應(yīng)了。則,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注釋鬻〔yù):賣.譽(yù):贊譽(yù),夸耀。陷:穿透、刺穿的意思?;颍河腥?。以:使用;用。子:您,對人的尊稱。何如:怎么樣。弗:不應(yīng):答復(fù)。夫“用在首句,引起議論。拓展:成語:自相矛盾。1.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2.也指同伙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42、王勃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dāng),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翻譯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閣大宴賓客,事先命令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便向賓客夸耀,于是拿出紙筆遍請賓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擔(dān)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經(jīng)心地接過筆來,也不推辭。都督大怒,起身上廁所,暗中派遣下屬窺探王勃的文章,隨時匯報。匯報了一兩次之后,文章的語言越來越奇妙,都督吃驚地說:“這是個天才??!〞連忙請他將文章全部寫完,賓主盡歡而散。王勃寫作文章、,剛開場并不精細(xì)思索,先研磨數(shù)升墨汁,然后暢快地喝酒,拉過被子蒙頭躺在那里,等醒來之后,拿過筆來就寫完全篇,不更改一個字,當(dāng)時的人稱王勃為“腹中寫稿〞。注釋宿:事先。序:古代的一種文體。王勃最知名的文章就是?滕王閣序???淇停合蛸e客夸耀(女婿的才能)。勃:指王勃。泛然:輕松、愉快之意。語益奇:語言文字更加奇妙。矍(jué):驚惶貌。屬(zhǔ)文:寫文章。屬,寫作。寤:睡醒。易:更改43、虎求百獸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shí)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翻譯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無人答復(fù)。江乙答復(fù)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掉它們。抓到了一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領(lǐng)袖〔掌管百獸〕,今天如果您吃掉我,這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認(rèn)為我的話不可信,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各種野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認(rèn)為真是這樣〔認(rèn)為這樣是對的〕,所以和狐貍一起行走,百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認(rèn)為它們是害怕狐貍?,F(xiàn)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穿盔甲的將士上百萬,把這些將士都?xì)w屬于昭奚恤管理。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恤,其實(shí)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好似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注釋荊宣王:楚宣王。莫:沒有,沒有人。對:答復(fù)。求:尋求,尋找。無敢:不敢。天帝:上天。使:派遣、命令。長〔zhǎng〕:長官,首領(lǐng)。這里作動詞,意為“做……首領(lǐng)〞,掌管。逆:違抗。以......為......:認(rèn)為......是......。不信:不真實(shí),不可靠。走:逃跑。以為:認(rèn)為。然:認(rèn)為......正確。故:所以。畏:害怕。是:這遂:于是,就。拓展:成語:狐假虎威。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嚇唬其它野獸。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quán)勢來欺壓、恫嚇人。啟示:狡猾的狐貍憑借老虎的威風(fēng),在森林中嚇唬別人,但是,狡詐的手法決不能使狐貍改變虛弱的本質(zhì)。把戲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會受到群獸的圍攻,還將被受騙的老虎吞吃。引申說明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囂一時,但最終決不會有好的下場。也挖苦了那些仗著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借著別人的勢力,或職務(wù)上的權(quán)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44、鷸蚌相爭且伐燕,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且伐燕,燕久相支,以弊群眾,臣恐強(qiáng)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翻譯國將要討伐燕國,代替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路過易水河,看見一只河蚌剛剛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就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掉的河蚌?!影鲆矊栒f:‘今天你的嘴出不來,明天你的嘴出不來,就會有死掉的鷸。’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jié)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F(xiàn)在國將要討伐燕國,燕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dān)憂強(qiáng)大的國就要成為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rèn)真考慮這件事。〞惠王說:“好吧。〞于是停頓〔了討伐燕國的方案〕。注釋且:將要。伐:討伐,攻打。方:剛剛。曝:曬。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喙:嘴,專指鳥獸的嘴。雨:這里用作動詞,下雨。即:就,那就。謂:對……說。舍:放棄。相舍:互相放棄。并:一起,一齊,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熟:仔細(xì)。拓展:成語:鷸蚌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45、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yuǎn)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譯文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老頭一個人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經(jīng)去冀州、雍州遠(yuǎn)游,但是沒有登過泰山,你有意和我一起去嗎?"甲翁說:"這座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我已經(jīng)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話,不對??!以前的愚公,將近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們這些人才剛過六十歲,有什么老的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一起前往泰山。越過錢塘江,渡過長江,到達(dá)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攙扶我。"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爬到半山腰了。注釋1.昔:以前.從前2.里:鄉(xiāng)〔古代居民行政組織的一種,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骋兀撼鞘?。3.妻子:妻子和孩子4.叟:老頭5.而已:罷了6.攜:攜帶7.第:房屋、宅子、家。8.酌:飲〔酒〕9.向:以前10吾:我11.遠(yuǎn)游:到遠(yuǎn)處游玩12.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一帶13.是:這14.然:但是15.同行:一同出行16.余:我17.亦:也18.未:沒有19.然:然而20.恐:擔(dān)憂21.勝:能承受,承擔(dān)。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23.曩:以往.過去24.年:年齡25.且:將近26.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shù)同屬一類27.方:才28.逾:超過29.甚善:太好了30.翌日:第二天31.偕:一起,一同32.越:經(jīng)過33.絕:橫渡34.薄暮:黃昏,日將落時35.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36.何老之有:即為“有何老〞;之,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拓展:啟示: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qiáng)的意志,就能戰(zhàn)勝客觀困難,取得勝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確定了目標(biāo),又付諸行動,就一定能成功。46、寇準(zhǔn)讀書初,詠在,聞準(zhǔn)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xué)術(shù)缺乏爾。〞及準(zhǔn)出陜,詠適自罷還,準(zhǔn)嚴(yán)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zhǔn)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zhǔn).〞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zhǔn)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xué)無術(shù)〞,笑曰:“此公謂我矣。〞翻譯起初,詠在做官,聽說寇準(zhǔn)做了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下屬說:“寇準(zhǔn)是少見的人才,可惜他知識學(xué)問不夠啊。〞等到寇準(zhǔn)出使到的時候,恰好詠從被罷官回來,寇準(zhǔn)隆重設(shè)宴,準(zhǔn)備很多酒食款待詠。詠將要離開的時候,寇準(zhǔn)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zhǔn)問他:“您有什么要教導(dǎo)我嗎.〞詠慢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航空運(yùn)輸合同書
- 公司內(nèi)部銷售承包合同
- 土地買賣居間服務(wù)合同
- 返聘勞務(wù)合同
- 工程建設(shè)項(xiàng)目委托招標(biāo)代理合同
- 舊機(jī)動車交易合同書
- 影視制作服務(wù)版權(quán)轉(zhuǎn)讓合同
-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yè)學(xué)院《口腔解剖生理學(xué)一》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西工商學(xué)院《機(jī)器人學(xué)導(dǎo)論》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東勞動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模具設(shè)計》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14 文言文二則 學(xué)弈 教學(xué)設(shè)計-2024-2025學(xué)年語文六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2025年度劇本殺劇本版權(quán)授權(quán)與收益分成合同
- 2025年春季學(xué)期學(xué)校工作計劃及安排表
- 2025年一種板式過濾膜裝置項(xiàng)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BMS基礎(chǔ)知識培訓(xùn)
- 水刀除銹施工方案
- 英語-廣東省大灣區(qū)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試卷和答案
- 2024年06月日照銀行社會招聘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初中數(shù)學(xué)課程標(biāo)準(zhǔn)測試題(含答案)精華版
- 2024年陜西延長石油集團(tuán)礦業(yè)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市場營銷》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