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西北地區(qū)渭河流域綜合考察報告_第1頁
2023西北地區(qū)渭河流域綜合考察報告_第2頁
2023西北地區(qū)渭河流域綜合考察報告_第3頁
2023西北地區(qū)渭河流域綜合考察報告_第4頁
2023西北地區(qū)渭河流域綜合考察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西北地區(qū)渭河流域綜合考察報告此次考察,僅僅一周時間,我們就游走了寶雞、天水、隴南、西安。我們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得到了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審美、拓展知識面。對渭河中下游河道的歷史變遷、渭河流域秦文化的傳播與遷移、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考古遺跡的發(fā)掘、開發(fā)與保護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第一天(5月20日)一、考察內(nèi)容觀察汾渭谷地自然、氣候、城鎮(zhèn)發(fā)展、民居建筑、農(nóng)作物分布、城市圈周圍的土地利用等相似性和差異性第二天(5月21日)一、秦都雍城遺址秦都雍城遺址位于鳳翔縣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曾在此建都長293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內(nèi)的大鄭宮舉行?,F(xiàn)已探明遺址內(nèi)有新、舊兩城相連南北長達兩公里,東西約一至兩公里??脊殴ぷ髡咴谶@里進行了大量工作,發(fā)掘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二、秦公大墓在雍城遺址之南的南指揮鎮(zhèn)有秦公陵園,共發(fā)現(xiàn)43座規(guī)模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fā)掘的最大的土壙墓。秦公大墓是整個秦公陵園中最早發(fā)現(xiàn)、唯一發(fā)掘的最大墓葬,故稱秦公一號大墓,位于關中平原西部,陜西鳳翔南指揮鎮(zhèn)境內(nèi),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畤原。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有東西墓道和墓室。發(fā)掘后的秦公一號大墓,占據(jù)了中國考古學史上五個之最:是迄今中國發(fā)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內(nèi)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fā)現(xiàn)殉人最多的墓葬;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fā)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最珍貴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達180多個,字體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據(jù)其上文字推斷墓主人為秦景公。如今的墓址旁建有秦公大墓遺址博物館,是我國首家農(nóng)民創(chuàng)辦的博物館。三、青銅器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ChinaBronzeWareMuseum)原為寶雞歷史文物陳列室,始建于1956年。位于寶雞市濱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華石鼓園內(nèi)的新館2023年落成,為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新館館舍用青銅器出土的場景作為建筑造型,建筑面積3.48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2000余件(組),其中一級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折觥、厲王胡簋、墻盤、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2023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青銅器博物院主陳列“周秦文明之光”,分為西周王朝在寶雞發(fā)祥和秦國從寶雞崛起、“盛世吉金--中國21世紀考古新發(fā)現(xiàn)特別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專題展”等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組),展示了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周公禮制、秦君游獵、穆公稱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實,生動的再現(xiàn)了周秦王朝的各個歷史側面,使人們認識到青銅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對華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貢獻。第三天(5月22日)天水麥積山、市區(qū)伏羲城一、麥積山我們離開了陜西離開了西安,進入到了甘肅省,來到了天水,來朝覲麥積山。我第一次知道有天水這個地方,還了解到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傳說,是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于此;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chuàng)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為嬴,封地為秦,天水成了秦國的開業(yè)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稱,漢武帝時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沿著天水城區(qū)向東南行進大約三十五公里,便到麥積山風景區(qū)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場院中的麥垛的孤峰在蒼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猶如鶴立雞群,內(nèi)心不禁一陣激動,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中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的腳下了。麥積山,因其形狀像堆積起來的麥垛而得名。遠遠的便可看到那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動宏偉,不得不嘆先人手藝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開鑿在一座形如麥垛的山頭上,因為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間傳說故事和文人騷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來,這兒的人文之氣就很濃厚。東崖三大摩崖佛像是麥積山的標志,中間為佛,高16米,兩邊各有菩薩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麥積山大佛,肅穆莊嚴,當你在他腳下仰視的時候,震撼你的不僅是他的高大。麥積山是沉積巖的山體,并不適合雕鑿佛像,但古人的聰明才智不是我們可以企及的,在一個條件并不好的山體上開鑿了數(shù)千座佛像??吹搅司醚龅乃囆g品,北魏的刀槍鐵騎,隋唐的溫婉笑容,兩宋的衣袂飄飛,似乎歷史一下子倒轉。麥積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由崖閣、摩崖龕、山樓、走廊、小洞組成,棧道“凌空穿云”,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洞窟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鑿于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由崖閣、摩崖龕、山樓、走廊、小洞組成,棧道“凌空穿云”,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洞窟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倍?、伏羲城中國西北地區(qū)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伏羲廟為明代建筑群,始建年代不詳。明弘治三年(1490)初具規(guī)模,后經(jīng)嘉靖十年(1513),清順治十年(1653)、乾隆五年(1740)、嘉慶十一年(1806)、光緒十三年(1887)屢次重建、擴建、維修,形成伏羲廟今日之規(guī)模。伏羲廟計有:五脊硬山頂五檁抬梁造二層戲樓3間,木構牌坊3間,宮式大門5間,單檐懸山頂展廳20間,五脊懸山頂五檁造儀門5間,五脊硬山頂十三檁抬梁造先天殿7間,六角攢尖頂鐘,鼓萬各1座,五脊懸山頂五梁抬梁造前出廊式東西配殿6間,十一脊歇山頂七檁抬梁造太極殿5間,單脊硬山頂五檁抬梁造來鶴廳3間。總占地6663.96平方米,建筑面積1840.4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典雅古樸、雕鏤精工,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nèi)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整個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三、天水市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是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是一個地市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擔負著天水地域內(nèi)文物的征集收藏、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胡氏古民居建筑的保護管理,以及以伏羲文化為主的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研究工作。近年來,天水市博物館積極開展了以文物保護為主的博物館基礎性建設工作。該館現(xiàn)有藏品3000余件,珍藏有石器、骨器、陶器、銅器、鐵器、玉器、金銀器、瓷器、書畫、石雕磚刻、璽印、文房用具、錢幣等各類文物。大部分為出土文物,其中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及宋、元、明、清瓷器數(shù)量較多。較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有:西周青銅爵、戚;漢代四神狩獵畫像磚、陶鐘;大唐舍利碑、唐俑、唐代十一面觀音、唐代的陶馬、駱駝、天王俑、騎馬樂伎俑等;北魏北周造像,還有宋代刻花龍柄瓷壺、大明華嚴屋長卷,清代鎏金鳥斯藏佛造像等。館藏的一套隋唐時期的屏風式石棺床,棺床以沙頁巖雕成,通高1.23米,寬1.15米,長1.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畫像石和8方素面石條組成床座、床板和屏風。石床飾以紅彩,外施貼金,屏風畫以山水、花草、亭臺樓閣表現(xiàn)墓主人的出行、狩獵、宴飲、泛舟等生活場面,為出土文物中罕見的珍品。第四天(5月23日)一、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甘肅省禮縣城東13公里,是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時期的遺址。墓群總面積18平方公里,包括大堡子山、趙坪圓頂山等幾個墓區(qū),已清理墓葬14座,車馬坑2座。其中“中”字形大墓兩座,應屬于秦國國君級墓葬。中型墓數(shù)座,為東西向的土坑豎穴墓。陵墓坐西向東,墓主頭西腳東,與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完全一樣,而長達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顯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點。這些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銅器上鑄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用簋”等銘文。大堡子山墓群尤其是大型秦墓的發(fā)現(xiàn),確證這一帶是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秦國的中心,它對研究兩周時期的秦國乃至周代墓葬制度、秦國始封地和西周封邦建國制度、秦人的遷徙及其社會特征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在甘肅省的天水市和隴南市,南面是山高谷深的岷山,北面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西漢水自西北向東南流過,滋養(yǎng)這一方土地。這條全長不到300公里的河流,為嘉陵江一級支流,在陜西省略陽縣境內(nèi)注入嘉陵江。雖然現(xiàn)在西漢水流域的許多地方都呈半干涸狀,卻曾是秦帝國最初崛起之地。秦人這個數(shù)百人的小部落從甘肅的隴南山區(qū)走到陜西的關中平原,從禮縣走到雍城(今陜西寶雞鳳翔境內(nèi)),從雍城走到櫟陽(今陜西省西安市境內(nèi)),又從櫟陽走到咸陽,最終建立起強盛一時的超級大國——秦帝國。二、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甘肅秦文化博物館坐落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城關鎮(zhèn)東新南路開發(fā)區(qū)秦人廣場,總占地面積約43864.7㎡,總建筑面積為20533㎡。其中博物館主體建筑面積8350㎡,包括展廳、會議室、庫房、學術廳等??偼顿Y框算為3690萬元。由西北市政設計院完成了可研。甘肅省建筑設計院在充分吸取北京大學文博院、陜西古建設計院設計規(guī)劃的基礎上完成了規(guī)劃設計,建筑特色體現(xiàn)了古樸、雄渾的先秦建筑風格。禮縣大堡子山出土高41厘米、口徑40厘米。折沿,平唇,雙立耳。斂口,垂腹,平底,三蹄足??谘叵嘛椧恢芨`曲紋,腹部飾三周垂鱗紋,頸部與腹部間以兩道凸弦紋相隔。器腹內(nèi)鏨刻“秦公作鑄用鼎”銘文。它是迄今所知時代最早、器主身份明確的秦國青銅器。值得一說的是,它也是上世紀90年代公安機關從盜墓者手中繳獲回來的一件文物,位列甘肅省博物館“十大珍品”?!岸Y縣是秦人的發(fā)祥地和搖籃”,已成為史學界的共識,禮縣西漢水流域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大秦帝國建國的初創(chuàng)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2004年國家文物局等五單位開展的早期秦文化調查發(fā)掘項目是繼中國夏、商斷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個重大考古項目。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獨具特色的禮縣秦早期文物,促進秦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和全面發(fā)展,使秦文化走向世界,同時,提高甘肅省在中國史學界的知名度,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促進地方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培育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在征求國內(nèi)文物部門和有關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縣上計劃修建集陳列展示、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第五天(5月24日)(涇渭分明)涇渭分明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甘肅渭源,經(jīng)陜西而入黃河;涇水又是渭河的支流,發(fā)源于寧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相匯。"涇渭分明"這一家喻戶曉的成語即源出涇渭兩河交匯處。說的是在涇水、渭水相會合處,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這據(jù)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中:"濁涇清渭何當分",大概是這則成語的雛形了。那么,現(xiàn)在還能不能在兩河交匯處見到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觀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來到二河匯合的地方,看到的卻是渭水濁于涇水。許多專家親赴實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涇清渭濁的現(xiàn)象?!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因此將這一成語解釋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有人還就此撰文,認為是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而渭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的是古人錯了嗎?實際上,從流經(jīng)的地域來看,渭水自甘肅鳥鼠山流經(jīng)陜西入黃,流經(jīng)的是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涇水全程流經(jīng)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就河水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涇水大于渭水的。據(jù)統(tǒng)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納入涇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從數(shù)字上看,還是涇濁渭清,尤其在枯水季節(jié)。但到了現(xiàn)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區(qū)人類活動的原因,環(huán)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同樣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渭河流經(jīng)地區(qū)土壤所含礦物成份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從表面上看,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涇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錯了,這是后人人為對環(huán)境發(fā)生的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因為這一成語的緣故,每年來涇渭會合處看"涇渭分明"的人不少。第六天(5月25日)西安活動一、秦始皇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位于西安市東30公里的臨潼城區(qū)東。1974年3月在打井時發(fā)現(xiàn),轟動全國,震撼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隨后1976年又發(fā)現(xiàn)了二號坑和三號坑??又兴癫氐暮拼筚溉菏乔赝醭瘡姶筌婈牭目s影,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tài),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二、西安碑林——書法藝術寶庫碑林(ForestofSteles),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18個特殊旅游景觀之一,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三學街十五號。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長安務本坊國子監(jiān)內(nèi)的《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正式創(chuàng)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陜西藍田人),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后經(jīng)歷代收集,規(guī)模逐漸擴大?,F(xiàn)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種(組)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于碑林。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大雁塔——古都西安的象征慈恩寺的大雁塔,塔高七層。西天取經(jīng)回來的唐僧就是在此譯經(jīng)的,因此聞名。我們沒有進入里面只是在外面逛逛??纯粗車沫h(huán)境,拍拍照。塔外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同樣吸引了很多游客。據(jù)說登塔后可以從四個方向俯瞰市容,其中包括號稱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塔內(nèi)記載了唐僧同志的主要事跡及其與唐皇的往來函件等,里面有一些與大雁塔有關的字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