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劑123的學(xué)習教案_第1頁
補益劑123的學(xué)習教案_第2頁
補益劑123的學(xué)習教案_第3頁
補益劑123的學(xué)習教案_第4頁
補益劑123的學(xué)習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補益劑123的學(xué)習教案第1頁/共63頁2023/4/26

五、分類:1、補氣—肺脾—氣虛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

補中益氣湯、生脈散、玉屏風散、完帶湯。2、補血—心、肝、脾—血虛證—四物湯、歸脾湯。3、氣血雙補—氣血兩虛證—八珍湯、炙甘草湯。4、補陰—肝腎—陰虛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5、補陽—腎—陽虛證—腎氣丸、右歸丸6、陰陽并補—陰陽兩虛證—地黃飲子。第2頁/共63頁2023/4/26六討論1補氣與補血的關(guān)系《溫病條辯》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2補陰與補陽的關(guān)系《類經(jīng)》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3正補與間接補益《難經(jīng)》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腎者,益其精.第3頁/共63頁2023/4/26七、注意事項:

1、辨清虛實和具體病位所在臟腑、氣血、陰陽,針對病位和氣血陰陽之不足進行補益。2、注意顧及氣與血、陰與陽關(guān)系進行補益。3、分清補益的峻緩,慢性虛弱者宜緩補,急性虛脫者宜峻補。4、注意脾胃的功能,在運用甘溫壅滯或甘寒滋膩之品時,當配伍行氣醒脾之品。第4頁/共63頁2023/4/26

5、注意虛實的真假,因“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6、身體不虛不可妄投補益劑。7、補益劑宜久煎,空腹時服或飯前服。第5頁/共63頁2023/4/26四君子湯《局方》

一、作用特點:

專補中氣,平補不峻

四藥味甘,均入中焦

人參多用黨參

人參:大補中氣—君

白術(shù):補脾燥濕—臣

茯苓:健脾滲濕—佐

炙草:益氣調(diào)和—使

益氣補中

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方劑,為何要配伍祛濕藥同用?第6頁/共63頁2023/4/26主主治—脾胃氣虛輕證病病機:中氣虧虛、運化升降失司。主主癥:面白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無力。四君

理中

組成:參術(shù)草

作用:補中氣

主治:中虛證

有茯苓—專于補氣—參術(shù)—脾胃氣虛證

有干姜—散寒補陽—參姜—脾胃虛寒證

四君與理中的區(qū)別第7頁/共63頁2023/4/26第8頁/共63頁2023/4/26現(xiàn)代研究1、成份—豐富的銅、鐵、錳、鋅(補氣主要與銅有關(guān))2、抗貧血—對失血性貧血有顯著恢復(fù)作用—治貧血(氣虛型)3、抑菌—大腸桿菌等—治脾虛慢性腸炎。4、抗腫瘤(抗C突變)----腫瘤后期的輔助治療劑;

★化療配合本方,可提高藥效,降低毒副作用。5、抗衰老—S0D升高,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yīng),促進衰老的胸腺功能恢復(fù)正?!乐螝馓撍ダ系拇矸?。第9頁/共63頁2023/4/26四、臨床應(yīng)用:1、范圍:補氣的代表方、基礎(chǔ)方。2、舉例:①異功散

②六君子湯

③香砂六君子湯

④保元湯

⑤七味白術(shù)散

3、參考—對腎炎蛋白尿的治療。

第10頁/共63頁2023/4/26參苓白術(shù)散

一、作用:

1、補氣強于四君—四君加蓮、淮、棗、扁、苡

2、祛濕和胃—砂仁(苓、術(shù)、扁、苡)

3、長于止瀉:①補脾止瀉

②滲濕止瀉

③升提止瀉

二、主治—脾胃氣虛挾濕證

1、特性①氣虛重②有濕③泄瀉是主癥

2、病機:氣虛生化不足,濕濁清陽下滲。

3、主癥:乏力食少、體瘦面黃、胸痞泄瀉、

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第11頁/共63頁2023/4/26第12頁/共63頁2023/4/26

三、說明—桔梗的意義

1、升提止瀉2、寬胸理氣3、載藥上行------------升清保肺

四、臨床應(yīng)用:

1、脾虛泄瀉之要方,以挾濕者尤宜。

2、也常用于帶下及保胎。

3、現(xiàn)代—小兒缺鋅癥—生黃芪、生麥芽,燈芯草。總有效率81.2%第13頁/共63頁2023/4/26《內(nèi)外傷辨惑論》補中益氣湯第14頁/共63頁2023/4/26

一、組成:1、四君的加減方。

2、重用黃芪、輕用升柴

二、效用特點:1、補氣力甚強—參術(shù)草配黃芪—氣虛重證(運化

生化無權(quán))—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全身疲

乏、食少、舌淡、脈虛軟。2、升陽舉陷—黃芪配升柴—中氣虛陷證(升舉無

力)—崩漏、便血、久泄久痢、遺尿、脫肛

、宮脫、胃腎下垂、乏力食少、舌淡脈虛。3、氣虛發(fā)熱—氣虛下陷、輸布失司、陽氣郁遏不達—身熱上午或勞累后作、汗出惡風、氣短

乏力、舌淡脈虛—甘溫除熱法。

第15頁/共63頁2023/4/26三、說明:1、為何不以人參為君?2、為何四君去茯苓?3、當歸、陳皮的配伍意義。四、臨床應(yīng)用1、中氣虛陷的代表方、基礎(chǔ)方2、加減變化(氣虛為原則)五、使用注意:1、堅持療程2、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第16頁/共63頁2023/4/26生脈散《醫(yī)學(xué)啟原》

一一、組成二二、作用特點:1、補肺之要方—三藥配伍后主入肺經(jīng)2、氣陰兩補,重在補氣,且斂肺止咳止汗三、主治:2、后世—久咳傷肺

肺之氣陰虧虛癥—氣短體倦,自汗或干咳,咽干舌紅,脈虛數(shù)(甚呼吸衰微,無脈.)

1、原文—暑傷氣陰

第17頁/共63頁2023/4/26四、說明—何謂生脈散?《醫(y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fù)生之,其功甚大?!蔽?、臨床應(yīng)用:

1、原則—正虛無邪。

2、中醫(yī)著名救急方、優(yōu)秀古方。

3、關(guān)于人參—視病情變化。

使用注意:第18頁/共63頁2023/4/26六、比較:

參附湯益氣回陽固脫主治陽氣暴脫,癥急見四肢厥冷,頭暈氣短,自汗脈微。四逆湯回陽救逆主治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救癥見四肢厥冷,神疲欲寐,脈微欲絕。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主治氣陰兩傷,癥見體倦氣短,咽干口燥,舌紅脈虛。第19頁/共63頁2023/4/26玉屏風散一、來源:《醫(yī)方類聚》引張松《究原方》二、組成:黃芪2兩白術(shù)2兩防風1兩

重用生黃芪15-30g三、劑型:

1、湯劑-加生姜大棗煎服。2、細散-每次6-9g,Bid。3、成藥-玉屏風顆粒、玉屏風口服液。第20頁/共63頁2023/4/26四、主治自汗易感>表虛衛(wèi)氣不固之證<陰液外泄風乘虛入主癥:自汗惡風,鼻塞面白,舌淡苔白,脈浮虛軟。第21頁/共63頁2023/4/26五、方解1、作用特點:①重在益氣固表,佐以祛風。②旨在治本止汗,無澀汗之能,散風力小。2、方名:3、黃芪與防風的配伍意義。第22頁/共63頁2023/4/26六、臨床應(yīng)用1、范圍:表虛不固的基礎(chǔ)方。2、加減:汗出頻多感風較重陽氣虛弱心悸失眠3、預(yù)防感冒之良方—作用相當于“丙球”第23頁/共63頁2023/4/26自汗:白天不因勞動日曬厚衣或發(fā)熱而汗出的盜汗:夜間入睡后不自覺的汗出,醒后汗止的冷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脫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額汗:僅頭額部出汗而身無汗的手足心汗:手掌腳掌局部經(jīng)常汗出而身無汗的半身汗出:半測身體出汗,或左或右,或上半身或下半身.汗閉:正常應(yīng)汗出而反無汗的出汗的幾種形式第24頁/共63頁2023/4/26《傅青主女科》一、組成:重用白術(shù)、山藥各30克。完帶湯第25頁/共63頁2023/4/26二、作用特點:

1、除帶專方—能使帶下完結(jié)而愈,故名。2、健脾、祛濕、舒肝除帶。

3、重在健脾祛濕,佐以舒肝。

術(shù)、藥、參:甘溫補氣健脾。

蒼、陳:合術(shù)燥濕理氣

車前子------滲利濕濁

荊芥穗------勝濕止帶

祛濕(燥、滲、勝)

柴、芍-----------疏肝理氣甘

草--------調(diào)藥和中

第26頁/共63頁2023/4/26三、主治—帶下

1含義:

證型:脾虛濕停肝郁證。

病機:脾虛失運,濕停下注,帶脈失約

4主癥:帶下色白清稀量多,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脈濡緩。第27頁/共63頁2023/4/26四、臨床應(yīng)用:

1、原則

2、現(xiàn)代

3、加減

第28頁/共63頁2023/4/26五、治帶方小結(jié)

1、脾虛濕盛—完帶湯

2、脾虛濕輕—參苓白術(shù)散3、脾虛濕熱—易黃湯

4、濕熱下注—龍膽瀉肝湯5、脾腎兩虛—清帶湯第29頁/共63頁2023/4/26四物湯《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一、組成:熟地、白芍、當歸、川芎各等分。二、特點:1、作用—重在補血,兼以行血,長于調(diào)經(jīng)。

2、配伍—補血不滯血,行血不傷血。

3、藥性—藥性平和,不過偏寒溫。

熟地:補血滋陰

白芍:養(yǎng)血柔肝

補血要藥(性寒)—血中之血藥

當歸:補血和血

川芎:行血調(diào)肝

調(diào)經(jīng)良藥(性溫)—血中之氣藥

第30頁/共63頁2023/4/26三.主治—營血虛滯證(原方傷科,局方婦

科,

現(xiàn)代內(nèi)科)

1、主癥:眩暈,面色無華,唇爪蒼白,心

悸失眠,舌淡脈弦細,或見傷科

瘀痛,或婦科經(jīng)產(chǎn)胎血證

2、病機:血虛有瘀,沖任失調(diào)。

第31頁/共63頁2023/4/26第32頁/共63頁2023/4/26

四、臨床應(yīng)用:

1、范圍: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代表方、基礎(chǔ)方、血病之通劑。

2、變通:

①原方藥量變化治多種血病。

②適當加味調(diào)經(jīng)的基礎(chǔ)方。③化裁眾多的血病方

a、桃紅四物湯。

C、圣愈湯。b、膠艾湯。

第33頁/共63頁2023/4/26歸脾湯《正體類要》一、組成:包括用法中的生姜、大棗。二、特點:1、心脾兩補,氣血雙補。2、重在補脾益氣,資生化之源,使氣旺生血。第34頁/共63頁2023/4/26三、配伍分析:參芪術(shù)草:補脾益氣,資生化之源當歸龍眼:補血棗遠茯神:安神}補心養(yǎng)血安神木香:行氣,使補而勿滯姜棗:調(diào)和健胃第35頁/共63頁2023/4/26四、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2、脾不統(tǒng)血的出血證五、應(yīng)用:1、貧血:鉤蟲病貧血、流產(chǎn)后貧血。2、N衰弱、N官能癥。3、出血癥:紫癜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4、竇房結(jié)綜合征。第36頁/共63頁2023/4/26炙甘草湯(又名復(fù)脈湯)

一、組成:1、重用生地,原方1斤,現(xiàn)代

50克以上。

2、包括用法中的清酒。二、作用特點:

1、補心之要方—桂枝、酒引藥入血脈,

心主血脈。

2、氣血陰陽均補。

3、偏補陰血—清補方(重在甘寒,佐以

辛甘溫)

第37頁/共63頁2023/4/26

1、

陰血不足,陽氣虛弱之證。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心動悸心心脈失養(yǎng)體羸少氣陽氣虛弱無力鼓動血脈脈結(jié)代舌光少苔2、虛勞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氣虛肺弱不用氣,虛煩不眠,自汗肺虛勞肺痿盜汗,咽干舌燥,大陰虧虛熱內(nèi)灼便干結(jié),脈虛數(shù)三、主治第38頁/共63頁2023/4/26第39頁/共63頁2023/4/26生地、麥冬、麻仁、阿膠—甘潤—滋養(yǎng)陰血炙草、黨參、大棗—甘溫—補益心氣

辛甘

化陽

桂枝、生姜、清酒—辛溫—溫陽通脈

五、配伍}四、治法:

滋陰養(yǎng)血,益氣復(fù)陽,復(fù)脈定悸六、應(yīng)用①范圍②現(xiàn)代③加減第40頁/共63頁2023/4/26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一、組成:

1、三補配三瀉2、重用熟地。二、劑型:丸劑、口服液、湯劑

第41頁/共63頁2023/4/26三、主治—腎陰虧虛證(原治小兒腎虛五遲)

1、病機:腎陰虧虛,虛熱內(nèi)擾,氣化失司。

2、癥狀

腎虛癥—眩暈、齒松發(fā)落、耳鳴失聰、骨脆

不堅、腰膝痠軟、足跟疼痛

虛熱癥—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咽干、

尿黃便結(jié)、性機能亢進(夢遺、陽強)

水液失調(diào)癥—水腫、淋濁、咯痰夜甚

3、主癥—眩暈,腰膝痠軟,尿色偏黃,舌質(zhì)瘦小偏

紅,脈細數(shù)而見三大要素中任何一癥。

第42頁/共63頁2023/4/26第43頁/共63頁2023/4/26

四、方解:1、作用特點—三補三瀉,重補兼瀉,補腎為主,

兼補肝脾,藥性平和,補而不膩。2、配伍

熟地:填精補髓滋腎陰棗皮:養(yǎng)肝而收斂固精

山藥:補脾而固精止遺

三補

澤瀉:利濕滲濁,防熟滋膩

丹皮:瀉相火,制棗皮性溫

茯苓:滲水濕,助山藥補脾

三瀉

第44頁/共63頁2023/4/263、說明—為何要三補三瀉?

適應(yīng)腎陰虧虛病理的需要?

三瀉是“以瀉助補”“以瀉代補”,且消除三

補之不足。

③三補為了照顧臟腑間的整體關(guān)系。

第45頁/共63頁2023/4/261、范圍:2、加減方:

①知柏地黃丸

②杞菊地黃丸

③七味都氣丸

④麥味地黃丸

⑤耳聾左慈丸

⑥左歸飲

⑦左歸丸3、參考—對食道癌的防治。

五、臨床應(yīng)用:第46頁/共63頁2023/4/26《金匱要略》

一、組成:

1、六味地黃加附子、桂枝。2、重用熟地,輕用附桂。

腎氣丸第47頁/共63頁2023/4/26二、主治—腎陽虧虛證。

1、病機—腎陽不足,虛寒內(nèi)生,氣化失司。

2、癥狀

腎虛癥—同六味地黃。

虛寒癥—畏寒嗜睡,腰膝下肢冷寒,小便清冷,性機能低下(陽萎、早泄、滑精、精冷)

水液失調(diào)癥—水腫、痰飲、腳氣、消渴、轉(zhuǎn)胞

3、主癥—腰膝痠冷,畏寒嗜睡,小便清冷,

舌質(zhì)胖嫩,邊有齒印,脈沉弱而見三大要

素中任何一癥。

第48頁/共63頁2023/4/26第49頁/共63頁2023/4/261、治法—補腎助陽。2、如何補腎陽?——陰中求陽,少火生氣。3、配伍用藥

六味地黃丸:補腎滋陰

附子、桂枝、溫陽化氣

微微生火,補腎陽。

4、說明—補腎陽為何滋陰為主?

三、方解:第50頁/共63頁2023/4/261、范圍2、現(xiàn)代3、加減①偏虛寒:②性機能低下⑴陽萎、性冷淡⑵早泄、滑精⑶精冷⑷精少四、臨床應(yīng)用:第51頁/共63頁2023/4/26③腰膝酸軟:④水腫小便不利⑤痰飲(陽虛)⑥腳氣(陽虛寒濕腳氣)⑦

夜尿多4、附方

濟生腎氣丸

十補丸

右歸飲

右歸丸第52頁/共63頁2023/4/26大補陰丸《丹溪心法》一、用法:

諸藥研末,豬脊髓適量蒸熟,搗爛和蜜為丸,以鹽開水沖服。第53頁/共63頁2023/4/26二、方解:

填補真陰,壯水制火培本瀉火保陰,平其陽亢清源豬脊髓、蜜滋補精髓,監(jiān)制知、柏苦燥防傷陰

本方用量特點:滋陰藥與瀉火藥比例為1.5:1,體現(xiàn)以培本為主,以清源為次。熟地龜板知母黃柏第54頁/共63頁2023/4/26三、功用:滋陰降火四、主治:陰虛火旺證病位:肝、腎、肺病機: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灼傷肺絡(luò)病癥:(陰虛火旺虛火刑金火擾心神)加減:咳嗽有痰咯血盜汗注意: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不宜用?,F(xiàn)代用于肺結(jié)核、甲亢、骨結(jié)核。第55頁/共63頁2023/4/26一貫煎《續(xù)名醫(yī)類案》一、用量:

重用生地,生地是所有藥物總量的二分之一,是川楝子的十倍。二、功用:

滋陰疏肝

第56頁/共6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