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大綱1《漢語史》講義2緒
論要點提示:1、漢語史的學科性質(zhì)及研究對象2、研究漢語史的依據(jù)及研究方法3、研究漢語史的目的及意義4、研究漢語史過程中應(yīng)注意的一些原則5、與漢語史研究相關(guān)的幾個問題漢語史的分期漢語與漢族社會漢語與漢字的發(fā)展3一、漢語史的學科性質(zhì)及研究對象
1.學科性質(zhì)王力:“漢語史是關(guān)于漢語發(fā)展的內(nèi)部規(guī)律的科學?!保ā稘h語史稿》“緒論”)我們的認識:漢語史它實際上就是關(guān)于漢語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的一門學科。
2.研究對象之一:了解漢語在不同時期的變化發(fā)展,探索這些變化發(fā)展的原因及特點,從而揭示出漢語發(fā)展的內(nèi)部規(guī)律。之二:弄清漢語在不同歷史時期語音、詞匯、語法的基本面貌及存在狀況。4二、研究漢語史的依據(jù)及方法
1、研究漢語史的依據(jù)
1.1.歷代保存下來的用語言記錄的文獻l)先秦古漢語時期(包括此前的殷商時代)A.甲骨卜辭孫詒讓《契文舉例》,《名原》;羅振玉《殷虛貞卜文字考》、《殷虛書契考釋》;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譯》;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卜辭通纂》、《殷契粹編》等。B.金文亦叫銅器銘文,是指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關(guān)于金文的研究,我國古已有之。宋代有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等。真正的金文研究則始于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貼》。清代,金文的出土則比宋代多了十幾倍以上,清·高宗敕編《西清古鑒》等書,促進了對金文的研究。5"C.《詩經(jīng)》和《楚..."C.《詩經(jīng)》和《楚辭》在古代留下來的書面文獻中,大致可以分為散文和韻文兩種?!对娊?jīng)》和《楚辭》,則為構(gòu)擬上古語音提供了書面依據(jù)。王力先生歸納的上古韻部,則正是據(jù)《詩經(jīng)》、《楚辭》的用韻情況而總結(jié)概括出來29部和30部的。D.先秦語言研究的其他文獻材料儒家經(jīng)典:《詩》《書》《禮》《易》《春秋》《論語》等;諸子散文如:《老子》《莊子》《孟子》《墨子》《荀子》《國語》《國策》等。6"2)秦漢時"2)秦漢時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漢書》;《論衡》(王充);《漢樂府民歌》;文人五言詩及《古詩十九首》;秦漢簡牘帛書、漢碑等。
其中,《史記》是漢代文學語言的最高典范,而《論衡》則代表了當時的通俗語言。它們是研究漢代文學語言的兩部重要作品。3)六朝時期六朝上承先秦兩漢,同時在語言形式上出現(xiàn)了一種比較接近于口語的書面形式——古白話。A.佛經(jīng)《六朝集經(jīng)》吳·康僧會編譯//《生經(jīng)》五卷西晉·竺法護譯//《雜譬喻經(jīng)》一卷比丘道略集《賢愚經(jīng)》(又名《賢愚因緣經(jīng)》)十卷,北魏涼州沙門慧覺譯//《雜寶藏經(jīng)》十卷,北魏吉迦夜共曇譯7"B.小"B.小說志怪小說:《漢武故事》舊題漢班固撰//《列異傳》三卷,《隋書·經(jīng)籍志》題曹丕撰
《搜神記》二十卷,東晉干寶撰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撰//《裴子語林》十卷,東晉裴啟撰//《郭子》三卷,東晉郭濱之撰C.詩歌六朝時期,除文人詩以外,也出現(xiàn)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詩歌,分別包括漢詩、魏詩、晉詩、宋詩、齊詩、梁詩、北周詩、陳詩等。8"D.雜"D.雜著
《齊民要術(shù)》北魏,賈思勰//《水經(jīng)注》北魏,酈道元//《洛陽伽藍記》北魏·楊銜之
《顏氏家訓》南朝·顏之推著,今人王利器撰有《顏氏家訓集釋》E.史書史書作為一朝一代史實的記錄,其基本要求就是忠實地反映歷史,因而,很好地保留了當時的語言狀況?!度龂尽?,三國·蜀·陳壽作,吳金華《三國志校詁》;六朝史書研究,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9"4)近代漢語時期的..."4)近代漢語時期的文獻語料A.唐五代敦煌文書:指藏于敦煌莫高窟的一大批經(jīng)卷、文書。1900年,由當時的一名道士意外發(fā)現(xiàn),后遭到了外國的劫掠。其中,英人斯坦因劫走9000卷,法人伯希和劫走5000卷,劫余8000卷藏于北京圖書館,總計二萬二千多卷,是研究唐五代時期重要的文獻資料。(《近代漢語研究概況》P19)陳寅恪:“敦煌者,吾國學術(shù)之傷心史也。”10"國內(nèi)對敦煌文獻進行..."國內(nèi)對敦煌文獻進行研究之著名學者的:陳垣《敦煌劫馀錄》;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敦煌曲子詞》;姜亮夫《敦煌—一偉大的文化寶藏》,《瀛涯敦煌輯韻》;王重民、向達、周一良、啟功等合編《敦煌變文集》;周紹良《敦煌變文匯錄》;蔣禮鴻《刻煌變文字義通釋》:項楚《敦煌變文選注》;郭在貽、張涌泉、黃征《敦煌變文集校議》。敦煌文書的目錄有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國內(nèi)從事敦煌文獻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學和浙江大學,有一大批的學者,一大批著作。禪宗語錄:《六祖壇經(jīng)》(六祖為慧能);《神會語錄》;《祖堂集》。
唐詩、五代詞、小說、筆記、杜甫、白居易、寒山、拾得詩;唐傳奇《李娃傳》等;筆記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等。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11"B.宋"B.宋代禪宗語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宋儒語錄:《朱子語類》宋人話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小說集:《太平廣記》(李昉)史籍白話資料:《三朝北盟會編》(徐夢莘):《續(xù)資治通鑒長才》(李燾);《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李心傳)
宋詩與宋詞中的口語資料:黃庭堅、辛棄疾、楊萬里、范成大等;諸宮調(diào)二種:《馬致遠諸宮調(diào)》,《董解元西廂記》12"C.元"C.元代元雜劇:臧懋循《元曲選》;《元刊雜劇三十種》元散曲:隋樹森《全元散曲》;《陽春白雪》、《太平樂府》、《樂府群玉》、《樂府新聲》;南戲:《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xié)狀元》、《錯立身》、《小孫屠》);《古本戲曲叢刊》中收南戲十五種。話本:《大未宣和遺事》;《新編五代史平話》;《元典章》和元代白話碑文。D.明代史料:《元朝秘史》;《皇明詔令》會話書:《老乞大》;《樸通事》小說:《三遂平妖傳》(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金瓶梅》(蘭陵笑笑生);《三言》、《二拍》(馮夢龍)13"1.2.前人研究成"1.2.前人研究成果
1)詞匯詞義研究
A.《爾雅》;
B.《方言》
C.《釋名》;
D.古書注釋
2)字形字義研究
A.《說文》
B.《字林》
C.《玉篇》
3)字音研究
A.《切韻》;
B.《廣韻》;
C.《中原音韻》14"4)清代是我國“小..."4)清代是我國“小學”研究的極盛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名家名作。1.3.外來詞及親屬語言
1)借自外來的詞
A.西域借詞;
B.梵語借詞
2)借給外語的詞
A.漢音、吳音傳日本;B.朝鮮、越南等語言中留存的古代漢語現(xiàn)象。
3)親屬語言1.4.現(xiàn)代漢語方言現(xiàn)代方言作為語言的活化石,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語言的一些事實,這是由語言進化的過程中語言的規(guī)律決定了的,探索這些方言中的語言現(xiàn)象,能為我們研究古代語言提供最有力的證據(jù)。語音方面:
聲母(1)古無輕唇音;(2)古無舌上音;(3)古有全濁聲母
韻母:古有入聲韻尾[-p][-t][-k],現(xiàn)存于廣東話中
聲調(diào):蘇州話共七調(diào)、湖南話(長沙)共有六調(diào)、粵方言九個調(diào)(廣州話)。15"詞匯方面:"詞匯方面:抈:改變物體形狀,使彎曲或變直。《說文·手部》:“抈,折也?!蓖躞拚f文釋例:“吾鄉(xiāng)謂兩手執(zhí)草木拗而折之曰抈?!薄罢邸辈灰欢ㄊ钦蹟啵瑥澢部梢越袙`。章太炎《新方言·釋言》:“今人謂以手折物曰抈?!卑A:藥物中毒?!墩f文·疒部》:“癆,朝鮮謂藥毒曰癆。”黃侃《蘄春語》:“今吾鄉(xiāng)有此音,正同《廣韻》?!闭Z法方面:《孟子》:“金重于羽?!爆F(xiàn)代廣州話:火車快過汽車。162、研究漢語史的方法歸納:從眾多的語言事實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這是漢語史研究中應(yīng)用最廣又比較可靠的方法。比較:比較某些語言現(xiàn)象,從而得出一定的結(jié)論。統(tǒng)計對研究對象的數(shù)據(jù)進行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17實證:列舉大量實..."實證:列舉大量實例以證明某種語言現(xiàn)象的存在。探源:探索某種語言事實的起源及其演變,以便了解它的發(fā)展線索和規(guī)律。轉(zhuǎn)換:主要用于研究語法,就是通過舉行的變換來解釋某一語言現(xiàn)象,包括時代不不同句型的轉(zhuǎn)換,古今句型的轉(zhuǎn)換以及可轉(zhuǎn)換與不可轉(zhuǎn)換的比較等。推演:利用一般存在的語言事實,推論出某種語言現(xiàn)象可能存在。18三、漢語史研究的目的、意義l.探求漢語本身發(fā)展歷程,再現(xiàn)不同時期的漢語面貌。2.整理、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必須了解漢語史3.了解和正確使用現(xiàn)代漢語必須了解漢語史。4.漢語史對于中華民族史的研究是一大促進。5.漢語史對于語言學及普通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也極具重大意義19四、漢語史研究中應(yīng)注意的原則l.注意語言發(fā)展的歷史過程。2.密切聯(lián)系社會發(fā)展的歷史。3.重視語言各方面的聯(lián)系。4.辨認語言發(fā)展的方向。
4.1古代語言是沿著什么方向發(fā)展到今天的;
4.2今天的語言又將朝哪一個方向走。5.注意語言的時代特點6.區(qū)分通例和特例。20五、與漢語史研究相關(guān)的幾個問題(一)漢語史的分期分期原則:漢語史的分期必須根據(jù)語言中語音、詞匯、語法等諸要素的實際情況,同一時期內(nèi)的語言要素之間應(yīng)大致相若,而不同時期的語言要素則須有殊異。分期情況: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1)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經(jīng)前)為上古期(三、四世紀為過渡)2)公元四到十二世紀(南宋前期)為中古時期(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3)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zhàn)爭)為近代。(1840—1919為過渡)4)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后)為現(xiàn)代。21"2.呂叔湘先生的“..."2.呂叔湘先生的“二分法”1)古代漢語晚唐五代以前//2)近代漢語晚唐五代之后到現(xiàn)代3.教材的觀點1)上古期
公元前18世紀到噸師3世紀,即商周秦漢時期2)中古期
公元4世紀到公元12世紀左右,即六朝唐宋時期3)近代期
公元13世紀到20世紀初,即元明清時期4)現(xiàn)代期
“五四運動”之后4.目前學術(shù)界漢語史的“三分法”l)古代漢語
晚唐五代以前//2)近代漢語
晚唐五至清初//3)現(xiàn)代漢語
清初之后至現(xiàn)在5.方、王“四分法”l)上古漢語
先秦(兩漢是過渡期)//2)中古漢語
東漢六朝(隋、唐初為過渡期)3)近代漢語
晚唐至清初(清初至19世紀為過渡期)//4)現(xiàn)代漢語
1919至現(xiàn)在22"(二)漢語的發(fā)展與..."(二)漢語的發(fā)展與漢族社會我們說,漢語史的分期與漢語社會歷史分期不同。也就是說,社會大的變化并不意味著語言內(nèi)部的爆發(fā)性的質(zhì)變。但是,由于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的變化發(fā)展也將對語言的分化和統(tǒng)一產(chǎn)生影響。因而,研究漢語發(fā)展的歷史,也離不開對漢族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的觀察。(三)漢字發(fā)展和漢語發(fā)展史文字作為書面語言的記錄,其對漢語語言本身的相在及發(fā)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漢字的發(fā)展歷史,對于研究漢語的發(fā)展變化也是十分有用的。23上編
漢語語音史24"一,關(guān)于聲母的概念"一,關(guān)于聲母的概念1.聲、紐:傳統(tǒng)語音學上,聲母簡稱為“聲”或“紐”,或者合起來叫“聲紐”?!凹~”有樞紐之意,古人認為聲母在一個字音中是關(guān)鍵,是中心,故取其意。2.字母:字母就是聲母的代表字,上古用來表示聲母的名稱。3.聲類:聲類就是根據(jù)反切上字而進行的分類。4.五音:是按照發(fā)音部位對古聲母進行的分類。通常講,五音是指:喉
牙
舌
齒
唇宮
商
角
徵
羽東
中
西
南
北5.清濁25"二,有關(guān)韻母的一些..."二,有關(guān)韻母的一些概念1,韻:韻腹和韻尾均相同的一些字,就是一個韻。2,韻母:字音中,包括了韻頭、韻腹、韻尾的那一部分,就是韻母。3,韻部:韻腹和韻尾均相同的字歸在一起形成的類;4,韻目:韻的標目,也就是韻的代表字;6,韻攝:韻尾相同,韻腹相近的韻的歸并。三,聲調(diào)的情況1,中古開始出現(xiàn)四聲調(diào):平、上、去、入。2,古聲調(diào)僅是調(diào)類而非調(diào)值,古之聲調(diào)調(diào)值無從查知。26"三、上古聲母系"三、上古聲母系統(tǒng)第一類:喉音曉
匣
影第二類:舌根音見
溪
群
疑第三類:舌尖音端
透
定
余
泥
來第四類:舌面音章
昌
船
書
纏
日第五類:舌尖前音精
清
從心
邪第六類:舌面音莊
初
崇
生
俟第七類:唇音幫
滂
並
明27"三、上古韻部系"三、上古韻部系統(tǒng)(一)幾個基本概念:
陽聲韻:收鼻音韻尾的韻。
陰聲韻:收元音韻尾的韻。
入聲韻:收[-p][-t][-k]韻尾的韻。28"(二)上古韻部的基..."(二)上古韻部的基本情況:
陰聲
入聲
陽聲
1、之
職
蒸
2、幽
覺
冬
3、宵
藥
4、候
屋
東
5、魚
鐸
陽
6、支
錫
耕
7、歌
月
寒
8、脂
質(zhì)
真
9、微
物
文
10、
緝
侵
11、
葉
談上古音30韻部,總計212個韻母,其中陰聲、陽聲韻共108個,入聲韻104個。29"四、上古聲調(diào)系"四、上古聲調(diào)系統(tǒng)(一)關(guān)于上古漢語聲調(diào)的各種說法上古漢語有無聲調(diào)?上古漢語中聲調(diào)系統(tǒng)究竟如何?前人有種種不同的看法:1.古無四聲說這是明陳第的主張。2.四聲一貫說這是清初學者顧炎武的主張,他認為:所謂“四聲一貫”,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字無定調(diào),一個字可以根據(jù)需要讀成幾個聲調(diào);一是四聲可以通轉(zhuǎn)。30"3.古無入聲說"3.古無入聲說這是清人孔廣森的學說。4.古有四聲說江永、王念孫、江有誥、夏燮等到持此說。5.古無去聲說這是段玉裁的主張。6.古無上、去兩聲說。這是近代學者黃侃的主張。他認為上古漢語中僅有平、入兩聲而已。7.五聲說。這是近代學者王國維的主張。即古有所謂陽類、陰平、上、去、入。31"8.長去、短去"8.長去、短去說這是陸志偉先生的主張。即古有平、土、長去、短去、入聲五調(diào)。9.長入、短入說這是王力先生的主張。他認為上古有四個聲調(diào):即平聲、上聲、長入、短入。(二)我們的認識我們認為王力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這種看法能解釋上古韻文用韻的各種情況也便于說明漢語聲音演變的規(guī)律。詳參教材。關(guān)于上古漢語的聲調(diào)情況,我們就簡單地介紹到這里,由于研究不是很充分,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僅僅作為一種了解。32"五、中古聲調(diào)系"五、中古聲調(diào)系統(tǒng)(一)研究中古聲母的依據(jù)1.《廣韻》等韻書的反切2.宋人韻圖重要的有如:無名氏《韻鏡》、鄭樵《七音略》、司馬光《切韻指掌圖》、邵雍《天聲地育圖》等。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古代作品的音釋:曹憲《博雅音》、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字書的音切:顧野王《玉篇》的反切、大徐本《說文》的反切。識字課本中的注音:《開蒙要訓》、《字寶碎金》、《俗務(wù)要名林》;4.對音材料一是日語、朝鮮語、越語中的古漢語借詞;一是梵文、藏文中的對音材料。它們之中都保存了中古漢語中的語音材料,對於構(gòu)擬中古漢語語音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33"(二)宋人三十六字"(二)宋人三十六字母唇音
舌音重唇:幫
滂
並
明
舌頭:端
透
定
泥輕唇:非
敷
奉
微
舌上:知
徹
澄
娘齒音齒頭:精
清
從
心
邪正齒:照
穿
床
審
禪牙喉音牙音:見
溪
群
疑喉音:影
喻
曉
匣半舌半齒音半舌音:來半齒音:日34"六、中古韻母系"六、中古韻母系統(tǒng)(一)研究中古韻母的依據(jù)
研究中古漢語的依據(jù)主要有兩個:一是《切韻》(《廣韻》)的韻部和韻類;一是中古詩人的用韻。(二)中古韻母的一些情況我們知道,中古《切韻》到如今也僅僅是一些殘卷,研究中古漢語語音所依靠的韻書,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宋代修訂的《廣韻》。中古的韻母,同聲母一樣,也是通過系聯(lián)的方式得出的。在陳澧的《切韻考》中,同樣歸納了三條用於中古韻母歸并的方法,它們大體與聲母歸并方式差不多,即基本條例,分析條例,補充條例。共有206個韻。但是,韻類并不等于韻母,韻類不但要考慮介音,韻腹,韻尾,同時也得考慮韻調(diào),而韻母則僅僅考慮前者,故《廣韻》293個韻類并不等于293個韻母。根據(jù)韻母歸納的原則,凡介音,韻腹,韻尾相同則為一母,《廣韻》共歸并出140(也說142個)個韻母。:35"七、中古聲調(diào)系"七、中古聲調(diào)系統(tǒng)
在中古的韻書中,已有了關(guān)于“四聲”
(平、上、去、入)的說法。
關(guān)于“四聲”,相傳為齊梁時期沈約等人首先發(fā)現(xiàn),并在那一個時期廣泛用于韻文的創(chuàng)作中。但是,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四聲的調(diào)值,則仍不是十分清楚,這到了近代漢語中仍然是這樣。36"八、近代漢語語音系"八、近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
關(guān)于近代漢語的語音情況,就而今的研究來看,實際上它應(yīng)包括唐宋元明清一代的語音情況。就本教材而言,它則主要指的是元代語音。因而,此處的介紹中也主要是針對元代《中原音韻》來談。
《中原音韻》,周德清(1277—1365)撰,成書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這是近代漢語語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它打破了傳統(tǒng)韻書的束縛,根據(jù)當時的實際語音來審音定音,成書以后就產(chǎn)生了影響。37"(一)近代漢語(《..."(一)近代漢語(《中原音韻》)的聲母系統(tǒng)《中原音韻》中聲母應(yīng)該有25個:幫、滂、明、非、微、端、透、泥、來、照、穿、審、日、支、眵、詩、兒、精、清、心、見、溪、曉、疑、影《中原音韻》的25個聲母并沒有保存多久,到15世紀就只有20個聲母。蘭茂(廷秀)《韻略易通》(公元1442)有一首字母歌,叫做早梅詩:
東
風
破
早
梅
向
暖
一
枝
開
冰
雪
無
人
見
春
從
天
上
來38"二,近代漢語(《中..."二,近代漢語(《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tǒng)在《中原音韻》中,共有19個韻部46個韻母,它們是:1、東鐘
2、江陽
3、支思4、齊微
5、魚模
6、皆來7、真文
8、寒山
9、桓歡
10、先天
11、蕭豪
12、歌戈
13、家麻
14、車遮
15、庚青
16、尤侯
17.侵尋
18、監(jiān)咸
19、廉纖39"(三)近代漢語(《..."(三)近代漢語(《中原音韻》)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
《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代漢語聲調(diào)系統(tǒng)有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一般認為:中古的入聲到近代已經(jīng)歸并到平、上、去三聲之中去了。40
41第一章
上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1,了解上古聲母情況、韻母情況、聲調(diào)情況;2,了解上古語音研究的依據(jù)及一般方法;3,了解上古語音中一些探討性問題。42第一節(jié)
上古漢語聲母系統(tǒng)一,上古聲母研究的依據(jù)1,中古韻書、韻圖中所歸納出來的聲類;2,形聲字3,異文4,讀若或讀如5,聲訓6,現(xiàn)代方言43二,上古聲母情況及其構(gòu)擬根據(jù)古音學家的研究,教材將上古聲母歸為6類28個。1.唇音幫[p]滂[p`]并[b]明[m]2.舌頭音端[t]透[t`]定[d]余[dj]泥[n]來[l]3.舌面音章[]昌[]船[]書[]禪[]日[]4.齒音精[ts]清[ts`]從[dz]心[s]邪[z]5.牙音見[k]溪[k`]群[g]疑[η]6.曉[x]匣[]影[]44三,關(guān)于上古聲母的幾個問題1.古無輕唇音所謂“古無輕唇音”,是說上古音與中古音相比較,上古沒有中古唇音中的“非[f]、敷[f`]、奉[v]、微[]”這一組。也就是說,中古之后讀作輕唇音的聲母,在上古統(tǒng)歸讀為重唇音。最早提出此一問題的是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心錄》,其可資證明的材料有:
l)異文
2)聲訓
3)讀若
4)直音
5)反切
6)諧聲偏旁(今之讀音異,而古之讀音相同)
7)方言(古人名及古地名中多有留存)
8)外語借詞2.古無舌上音也就是說,在上古舌音中,只有“端、透、定、泥”一組,而舌音還沒有分化出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一組。也就是說,在中古讀為舌上音“知徹澄”音的,在上古則讀音如“端”組,即錢氏所說“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錢氏舉異文、反切、讀若、聲訓方面的材料證明之,其結(jié)論是可靠的。教材補充了兩個方面的證據(jù):1)現(xiàn)代方言2)諧聲偏旁45"3.娘、日歸泥"3.娘、日歸泥即中古舌上音的娘母(知組),半舌半齒的日母,在上古統(tǒng)歸為泥母。提出此一觀點的,是清人鄒漢勛《論泥娘一聲》,章太炎進一步論證之。教材認為,中古的娘母在上古歸入泥母是可信的,因為中古音里,泥母只出現(xiàn)在一四等韻中,娘母只出現(xiàn)在二三等韻中,符合語音中互補的原則。但日母歸泥則值商榷。4.馀母的問題提出此一問題的是曾運乾《喻母古讀考》即:他認為,中古的喻母,在上古應(yīng)分別作兩類,其中,喻母三等字在上古應(yīng)歸入匣母中,喻母四等應(yīng)歸入定母中。證明材料有異文、聲訓、古讀、諧聲。5.歸端錢大昕認為,在中古的照組字中,有的在上古讀為端組,這一類照組字即中六的章昌船書(照三)。6.照二歸精即中古照組二等字(莊初崇生)在上古應(yīng)歸為精組(精清從心)中。7.復(fù)輔音的問題持古有復(fù)輔音觀點的有:英·伊特金斯;瑞典·高本漢;林語堂,董同龢,吳其昌。依據(jù):諧聲偏旁。教材觀點:上古漢語中應(yīng)允許存在幾個復(fù)輔音,但由于研究材料不夠充分,此一問題仍不能確定。但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沒有復(fù)輔音是確定的。46第二節(jié)
上古漢語的韻部系統(tǒng)一,研究上古韻母的依據(jù)
1,《切韻》系統(tǒng)
上古韻部的劃分,實際上有一個出發(fā)點(基礎(chǔ)),那就是中古的語音體系。根據(jù)《切韻》的韻部系統(tǒng),對照上古文獻中的用韻情況,從而歸并出上古的韻部來的。2.韻文《詩經(jīng)》《楚辭》的用韻情況
用系聯(lián)法歸納出上古韻文中的用韻情況,上古的韻部亦大致出來了。3.諧聲偏旁
段玉裁在研究上古形聲的讀音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語音事實,即“同聲必同部”(即有同一行聲偏旁必是屬于同一韻部)。這基本符合上古的語音事實。47二,上古的韻部情況(一)幾個基本概念:
陽聲韻:收鼻音韻尾的韻。
陰聲韻:收元音韻尾的韻。
入聲韻:收[-p][-t][-k]韻尾的韻。(二)上古韻部的基本情況:
陰聲
入聲
陽聲
1、之[]
職[k]
蒸[
]
2、幽[u]
覺[uk]
冬[u]
3、宵[o]
藥[ok]
4、候[]
屋[k]
東[
]
5、魚[a]
鐸[ak]
陽[a]
6、支[e]
錫[ek]
耕[o]
7、歌[ai]
月[at]
寒[an]
8、脂[ei]
質(zhì)[et]
真[en]
9、微[i]
物[t]
文[n]
10、
緝[p]
侵[m]
11、
葉[ap]
談[am]上古音30韻部,總計212個韻母,其中陰聲、陽聲韻共108個,入聲韻104個。(P98—99)48三,上古韻部的幾個問題1.韻部的含義此前的“緒論”中已提及。2.上古音的構(gòu)擬現(xiàn)在擬測出來的上古音,并非就能反映其當時的實際音值,而僅僅是后人根據(jù)中古韻以及現(xiàn)代方言比及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而進行的擬音。3.通韻和合韻通韻和合韻是先秦韻文中的兩種主要押韻方式,其基礎(chǔ)是同類的陰、陽、入音即主要母音相同,韻尾不同的韻可以發(fā)生對轉(zhuǎn),即是通韻;主要韻母不同,但韻尾相同,可以發(fā)生旁轉(zhuǎn),即合韻。這可在《詩經(jīng)》中得到驗證。49第三節(jié)
上古漢語聲調(diào)系統(tǒng)一、關(guān)于上古漢語聲調(diào)的各種說法上古漢語有無聲調(diào)?上古漢語中聲調(diào)系統(tǒng)究竟如何?前人有種種不同的看法:1.古無四聲說這是明陳第的主張。2.四聲一貫說這是清初學者顧炎武的主張,他認為:所謂“四聲一貫”,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字無定調(diào),一個字可以根據(jù)需要讀成幾個聲調(diào);一是四聲可以通轉(zhuǎn)。3.古無入聲說這是清人孔廣森的學說。4.古有四聲說江永、王念孫、江有誥、夏燮等到持此說。5.古無去聲說這是段玉裁的主張。6.古無上、去兩聲說。這是近代學者黃侃的主張。他認為上古漢語中僅有平、入兩聲音而已。7.五聲說。這是近代學者王國維的主張。即古有所謂陽類、陰平、上、去、入。8.長去、短去說這是陸志偉先生的主張。即古有平、土、長去、短去、入聲五調(diào)。9.長入、短入說這是王力先生的主張。他認為上古有四個聲調(diào):即平聲、上聲、長入、短入。二,我們的認識我們認為王力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這種看法能解釋上古韻文用韻的各種情況也便于說明漢語聲音演變的規(guī)律。詳參教材。關(guān)于上古漢語的聲調(diào)情況,我們就簡單地介紹到這里,由于研究不是很充分,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僅僅作為一種了解。50第二章
中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1.了解中古漢語語音中聲母、韻母、聲調(diào)的基本面貌;2.了解上古漢語語音發(fā)展到中古語音的一些情況。中古漢語作為漢語史中重要的一段,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中古漢語語音也是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一部分內(nèi)容。這一段的語音對于我們研究上古漢語語音以及近代、現(xiàn)代漢語語音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51第一節(jié)
中古漢語的聲母系統(tǒng)一,研究中古聲母的依據(jù)1.《廣韻》等韻書的反切2.宋人韻圖重要的有如:無名氏《韻鏡》、鄭樵《七音略》、司馬光《切韻指掌圖》、邵雍《天聲地育圖》等。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古代作品的音釋:曹憲《博雅音》、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字書的音切:顧野王《玉篇》的反切、大徐本《說文》的反切。識字課本中的注音:《開蒙要訓》、《字寶碎金》、《俗務(wù)要名林》;4.對音材料一是日語、朝鮮語、越語中的古漢語借詞;一是梵文、藏文中的對音材料。它們之中都保存了中古漢語中的語音材料,對於構(gòu)擬中古漢語語音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52二,中古的聲母系統(tǒng)1.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唐朝和尚守溫草創(chuàng),經(jīng)宋人增訂而成的。守溫字母,其實只有三十個,它們是: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頭音
知、徹、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見(君)、溪、群、疑等字是也齒音:精、清、從是齒頭音
審、穿、禪、照是正齒音喉音:心、邪、曉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音濁
(以上為劉復(fù)先生從法國影印回國的)宋人三十六字母及擬音唇音重唇:幫[p]滂[p`]并[b]明[m]輕唇:非[f]敷[f`]奉[v]微[]舌音舌頭:端[t]透[t`]定[d]泥[n]舌上:知[ts]徹[ts`]澄[dz]娘[n]齒音齒頭:精[]清[]從[]心[]邪[]正齒:照[]穿[]床[]審[]禪[]牙喉音牙音:見[k]溪[k`]群[g]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半齒音半舌音:來[l]半齒音:日[z]53"2,《切韻》一書的..."2,《切韻》一書的編寫聲母系統(tǒng)2,1《切韻》參編人員蕭該、顏之推、劉臻、魏彥淵、虞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八位,由當時僅有二十多歲的陸法言記錄?!肚许崱芬粫臍埦?,現(xiàn)存四種本子:唐寫本《切韻》五代《切韻》刻本唐寫本孫的《唐韻》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2.2.《廣韻》一書的情況
《廣韻》的全稱叫做《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早期的一部韻書。它是在唐代《唐韻》的基礎(chǔ)之上增訂、重修而成的,而《唐韻》又是在《切韻》的基礎(chǔ)上增修而成的?!稄V韻》的“廣”有擴大、補充的意思。其體例是按四聲分類共五卷:平聲兩卷,上、去、入各一卷,共206韻。
《廣韻》反節(jié)的歸并
陳澧的三條原則:
第一:基本條例?!扒姓Z上字與所切之字為雙聲,則切語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聲必同類也?!?/p>
同用例:“冬”,都宗切,“當”,都即切?!爱?、冬”二字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故“動冬”和“當”的聲母同類。
互用例:“當”,都即切?!岸肌薄敼虑?。“當、都”互為反切上字,所以“當、都”聲母同類。
遞用例:“冬”都宗切,“都”當孤切,“冬”用“都”作反切上字,“都”用“當”作反切上字,所以“冬、都、當”三字聲母必同類。
第二:分析條例?!扒姓Z兩下字同類者,其上字必不同類。”這是因為,如果反切下字同類,而反切上字也同類的話,則反切上字完全同類的話,則二字完全同音,沒有進行反切的必要。這一條是為了將不同的類分開。
第三:補充條例:“切語上字既系聯(lián)為同類,然有實回類而不能系聯(lián)者,以其切語上字兩兩互用故也。”也就是說,用不同的反切去注同一字,則這兩反切上字實則是同類的,只不過它們不是第一第二種情況罷了。例見《教程》P102。54"2,3《切韻》(《..."2,3《切韻》(《廣韻》)聲母系統(tǒng)用上述方法,歸納出的《切韻》系統(tǒng)共有三十六個聲母,它們是唇音:幫[
]滂[
]并[
]明[
]舌音:端[
]透[
]定[
]泥[
]知[
]徹[
]澄[
]齒音:精[
]清[
]從[
]心[
]邪[
]莊[
]初[
]崇[
]生[
]章[
]昌[
]船[
]書[
]禪[
]牙喉音:見[
]溪[
]群[
]疑[
]影[
]曉[
]匣[
]云[
]以[
]半舌半齒音:來[
]日[
]55"3,中古的聲母系統(tǒng)"3,中古的聲母系統(tǒng)中古聲母是《切韻》音系的基礎(chǔ)上歸并而成的,共有三十五個:唇音重唇:幫[
]滂[
]
并[
]
明[
]輕唇:非[
]敷[
]
奉[
]
微[
]舌音舌頭音: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知[
]徹[
]澄[
]齒音:齒頭音:精[
]清[
]從[
]心[
]邪[
]正齒音:照[
]穿[
]床[
]審[
]禪[
]牙喉音牙音:見[
]溪[
]群[
]疑[
]喉音:影[
]喻[
]曉[
]匣[
]半舌半齒音半舌音:來[
]半齒音:日[
]56第二節(jié)
中古漢語韻母系統(tǒng)和聲調(diào)系統(tǒng)一、中古漢語韻系統(tǒng)
1.1.研究中古韻母的依據(jù)
研究中古漢語的依據(jù)主要有兩個:一是《切韻》(《廣韻》)的韻部和韻類;一是中古詩人的用韻。(P122)
1.2.中古韻母的一些情況我們知道,中古《切韻》到如今也僅僅是一些殘卷,研究中古漢語語音所依靠的韻書,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宋代修訂的《廣韻》。關(guān)於《廣韻》的一些情況,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說到,此處不再細述。中古的韻母,同聲母一樣,也是通過系聯(lián)的方式得出的。在陳澧的《切韻考》中,同樣歸納了三條用於中古韻母歸并的方法,它們大體與聲母歸并方式差不多,即基本條例,分析條例,補充條例。此法可參《教程》P128-129。據(jù)此,我們把《廣韻》的1190個反切下字歸納為293類,計平83,上76,去83,如51。但是,韻類并不等于韻母,韻類不但要考慮介音,韻腹,韻尾,同時也得考慮韻調(diào),而韻母則僅僅考慮前者,故《廣韻》293個韻類并不等于293個韻母。根據(jù)韻母歸納的原則,凡介音,韻腹,韻尾相同則為一母,《廣韻》共歸并出140(也說142個,見《教程》P132)個韻母。在宋代,等韻學家為了研究的方便,根據(jù)韻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原則,將206韻歸并成比較大的類,叫做“攝”?!端穆暤茸印贩种疄?6攝,它們是:1、通攝:(用平以賅上去如,下同)2、江攝3、止攝4、遇攝5、蟹攝6、臻攝7、山攝8、效攝9、果攝10、假攝11、宕攝12、梗攝13、曾攝14、流攝15、深攝16、咸攝二,中古聲調(diào)系統(tǒng)
在中古的韻書中,已有了關(guān)于“四聲”
(平、上、去、入)的說法。
關(guān)于“四聲”,相傳為齊梁時期沈約等人首先發(fā)現(xiàn),并在那一個時期廣泛用于韻文的創(chuàng)作中。但是,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四聲的調(diào)值,則仍不是十分清楚,這到了近代漢語中仍然是這樣。57第三節(jié)
上古到中古語音系統(tǒng)的發(fā)展一,聲母系統(tǒng)的發(fā)展
從上古到中古,聲母系統(tǒng)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1,輕聲的產(chǎn)生
即在中語音中,產(chǎn)生了上古所沒有的輕唇音“非、敷、奉、微”四聲母,其分化的語音條件是:合口三等字前,聲母讀寫輕唇。2,舌上音的產(chǎn)生
即中古,從上古的舌頭音“端”組中,分化出了舌上音“知”組,其分化的語音條件是二、三等字前,聲母讀為舌上音,一、四等前則保持了上古的舌頭音的讀法。3,莊組聲母的產(chǎn)生及與章組聲母的合流
中古時期,從上古的精組字,分化出莊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照二。這一組字在中古時期名與上古的章組字合并,從而產(chǎn)生出中古的照組。4,云、以合流
上古的匣母從漢以后分為匣、云兩母。從晚唐開始,云又和上古的余(以)母合并為喻母。58"上"上
古---------------------------------------------------------中古幫[
](一二四等、開三等)-----------------------------------
幫[
]
(合三等)---------------------------------------------------
非[
]滂[
](一二四等、開三等)-----------------------------------
滂[
]
(合三等)---------------------------------------------------
敷[
]并[
](一二四等、開三等)-----------------------------------
并[
]
(合三等)---------------------------------------------------
奉[
]明[
](一二四等、開三等)------------------------------------
明[
]
(合三等)----------------------------------------------------
微[
]端[
](一四等)--------------------------------------------------
端[
]
(二三等)---------------------------------------------------
知[
]透[
](一四等)--------------------------------------------------
透[
]
(二三等)---------------------------------------------------
徹[
]定[
](一四等)-------------------------------------------------------
定[
]
(二三等)---------------------------------------------------
澄[
]泥[
]-----------------------------------------------------------------
泥[
]來[
]-----------------------------------------------------------------
來[
]精[
](一三四等)-----------------------------------------------
精[
]
(二等)------------------------------------------------------
莊[
]章[
](三等)----------------------------------------------章[
]--------照[
]清[
](一三四等)-----------------------------------------------
清[
]
(二等)------------------------------------------------------
初[
](三等)---------------------------------------------------------
云[
]于[
](四等)---------------------------------------------------------
以[
]昌[
](三等)-----------------------------------------------昌[
]-------穿[
]從[
](一三四等)------------------------------------------------
從[
]
(二等)-------------------------------------------------------
崇[
]船[
](三等)-----------------------------------------------船[
]-------床[
]心[
](一三四等)-------------------------------------------------
心[
]
(二等)--------------------------------------------------------
生[
]書[
](三等)--------------------------------------------------------
書[
]邪[
](四等)--------------------------------------------------------
邪[
]禪[
](三等)--------------------------------------------------------
禪[
]日[
](三等)---------------------------------------------------------
日[
]見[
](一二三四等)-----------------------------------------------
見[
]溪[
](一二三四等)------------------------------------------------
溪[
]群[
](三等)---------------------------------------------------------
群[
]疑[
](一二三四等)------------------------------------------------
疑[
]影[
](一二三四等)------------------------------------------------
影[
]曉[
](一二三四等)------------------------------------------------
曉[
]匣[
](一二四等)---------------------------------------------------
匣[
]59"二,韻母系統(tǒng)的發(fā)展"二,韻母系統(tǒng)的發(fā)展1、之職蒸的發(fā)展2、幽覺冬的發(fā)展3、宵藥的發(fā)展4、澤陽的發(fā)展5、侯物東的發(fā)展6、支錫耕的發(fā)展7、歌月寒的發(fā)展8、脂質(zhì)真的發(fā)展9、微物文的發(fā)展10、緝、侵的發(fā)展11、葉談的發(fā)展三,聲調(diào)系統(tǒng)的發(fā)展1.入聲的變化
上古長入在發(fā)展中失落了[-P][-t][-k]韻尾,變成了去聲,由促聲變成了舒聲。其表現(xiàn)在:
(1)從《詩經(jīng)》以及先秦韻文的文字來看,長入字和短入字常常相押,到了中古(切韻)系統(tǒng)中,這些字都變成了去聲。
(2)從反切上看,上古的有入聲字,中古韻書里有入、去兩聲之讀,其中去聲是后起的音。2.平、上的變化
在中古,平、上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
(1)平聲變?nèi)ヂ?/p>
有一部分平聲字,在中古的《切韻》系統(tǒng)中有的只有去聲一讀,有的有平、去兩讀。
(2)上聲變?nèi)ヂ?/p>
一部分上古上聲字,中古變成了去聲。即上古只有上聲一讀的這一部分字,在《廣韻》中則有上、去兩讀。
(3)平聲變上聲
上古有一些平聲字,到了中古則變成了上聲或有平、上兩讀。
(4)上聲變平聲
綜上所述,上古到中古聲調(diào)的演變過程,可以用下表反映:
上
古——————————————中
古舒聲:平————————————————平
上————————————————上
去————————————————去促聲:長入
短入一一一————————————入60第二章
近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關(guān)于近代漢語的語音情況,就而今的研究來看,實際上它應(yīng)包括唐宋元明清一代的語音情況。就本教材而言,它則主要指的是元代語音。因而,此處的介紹中也主要是針對元代《中原音韻》來談?!吨性繇崱?,周德清(1277—1365)撰,成書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這是近代漢語語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它打破了傳統(tǒng)韻書的束縛,根據(jù)當時的實際語音來審音定音,成書以后就產(chǎn)生了影響。主要研究者如:白絳州《北音入聲演變考》;羅常培《中原陰韻研究》;陸志偉《釋中原音韻》;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等。61一,近代漢語(《中原音韻》)的聲母系統(tǒng)《中原音韻》中聲母應(yīng)該有25個:幫、滂、明、非、微、端、透、泥、來、照、穿、審、日、支、眵、詩、兒、精、清、心、見、溪、曉、疑、影《中原音韻》的25個聲母并沒有保存多久,到15世紀就只有20個聲母。蘭茂(廷秀)《韻略易通》(公元1442)有一首字母歌,叫做早梅詩:
東[
]
風[
]
破[
]
早[
]
梅[
]
向[
]
暖[
]
一[
]
枝[
]
開[
]
冰[
]
雪[
]
無[
]
人[
]
見[
]
春[
]
從[
]
天[
]
上[
]
來[
]62二,近代漢語(《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tǒng)在《中原音韻》中,共有19個韻部46個韻母(P244),它們是:1.東鐘[
]
[
]3.支思[
]
[
]4.齊微[
]
[
]5.魚模[
]
[
]6.皆來[
]
[
]7.真文[
]
[
]8.寒山[
]
[
]9.桓歡[
]
[
]
10.先天[
]
[
]
11.蕭豪[
]
[
]
12.歌戈[
]
[
]
13.家麻[
]
[
]
14.車遮[
]
[
]
15.庚青[
]
[
]
16.尤侯[
]
[
]
17.侵尋[
]
[
]
18.監(jiān)咸[
]
[
]
19.廉纖[
]
[
]63三,近代漢語(《中原音韻》)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代漢語聲調(diào)系統(tǒng)有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教材認為,中古的入聲到近代已經(jīng)歸并到平、上、去三聲之中去了。64第二節(jié)
中古到近代語音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近代漢語的語音狀況已經(jīng)和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十分接近.《中原音韻》中:聲母25個;韻母46個:聲調(diào)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中古的語音則與現(xiàn)代漢語語音相差甚大。因而,研究中古到近代語音的演變過程就顯得十分重要。65一,聲母系統(tǒng)的演變1.全濁聲母的清化中古35個聲母中的10個全濁聲母:并、奉、定、澄、從、床、群、邪、禪、匣。演變規(guī)律:
(1)濁音平聲變成同部位吐氣的清音陽平。
(2)全濁塞音、塞擦音上聲、去聲變成同部位不吐氣的清音去聲。
(3)全濁入聲變成不吐氣的清音陽平。
(4)全濁擦音變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5)床、禪兩母的變化。2.知、照合流和卷舌聲母的產(chǎn)生
唐末宋初的三十五聲母中的照穿床審禪,在唐以前本分為莊組與章組兩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照二和照三。到宋末時,已經(jīng)合并了。并且,此時的知組字也開始與合并后的照組字合流。到了15世紀,合流后的知照兩組字均讀為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卷舌音?!吨性繇崱分幸验_始有了卷舌音,但還處于過渡階段。3.喻、疑合流和零聲母的擴大
中古影母讀零聲母[
],是清音;疑母讀[
],是次濁音;隋唐時云[
]以[
]兩個聲母,唐未合并成喻[j],也是次濁音。到了14世紀,影、喻和絕大多數(shù)疑母合并了。它們均讀作零聲。關(guān)于喻、疑變零聲。66二,韻母系統(tǒng)的演變從中古到近代韻母演變的大致情況:《廣韻》的韻目為206個,分陰、陽、入三個大類95部140韻母。其中陰聲26部40個韻母;陽聲35部50個韻母;入聲34部50韻母。但是到了《中原音韻》里,則只有了19個韻部46個韻母,入聲韻尾消失。具體表現(xiàn):1,陰聲韻支思齊微魚模皆來蕭豪歌戈家麻車遮尤侯2,陽聲韻真文寒山桓歡先天侵尋監(jiān)咸廉纖江陽東鐘庚青
3.入聲韻
支思
齊微
魚模
皆來
蕭豪
歌戈
家麻
車遮
尤侯67二,聲調(diào)系統(tǒng)的演變1,平分陰陽2,入派三聲
全濁入聲歸陽平
次濁入聲歸去聲
清音入聲歸上聲3,濁上變?nèi)ブ泄诺浇鷿h語聲調(diào)的變化基本情況: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中古
清/濁
清/(次全)濁
清/濁
(全次)濁/清近代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68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標準音的形成一,聲母的變化
l,舌面音[
]、[
]、[
]的產(chǎn)生
精清從心邪——精清心——
見溪群疑曉匣——見溪曉——
2,卷舌聲母進一步發(fā)展
3,疑、微兩母完全消失69中編漢語語法史關(guān)于漢語語法史的敘述,我們不打算按照教材的體例進行講解,作為一門史的語言研究,更應(yīng)該在歷時的方面體現(xiàn)出其中的語法發(fā)展的一般情況。因此,參照王力先生《漢語史稿》(中冊)的意見,我們也擬以專題的形式出現(xiàn),即擇取漢語語法中詞法和句法里面比較重要的類,進行歷史的通觀,從中發(fā)現(xiàn)漢語語法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一般規(guī)律。這一部分內(nèi)容有兩大塊:一是詞法,講各類詞是怎樣由上古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二是句法,歷數(shù)各種句法形態(tài)是怎樣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的。70第一節(jié)
名詞的發(fā)展一、名詞的發(fā)展1.上古時期1.1甲骨卜辭中的名詞: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豐富;在句中的成分主要用作主語、賓語、定語、狀語。1.2、周秦兩漢時期,名詞仍然是漢語最發(fā)達的詞類。在句中用主語、賓語、定語。例如:71"1.君子食無求飽,..."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3.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衛(wèi)風·木瓜》)4.朝飲木蘭之附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少數(shù)名詞也能作謂語:思齊大任,文王之母。(《詩·大雅·思齊》)亦有少許名詞作狀語例:72"1.嫂蛇行匍匐,四..."1.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戰(zhàn)國策·秦策》)2.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yǎng)生主》)2.中古時期中古漢語名詞的句法功能和上古基本相同,只是由于系詞“是”的廣泛運用,名詞直接用作謂語的范圍小了一些。名詞在此一階段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詞頭和詞尾上。73"3.近代漢語時"3.近代漢語時期名詞在此一階段的發(fā)展,基本上體現(xiàn)了詞匯的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的產(chǎn)生和消亡,名詞也相繼有一個消長、更替的過程。舊的名詞消失,又產(chǎn)生了新的名詞,但總的來說,名詞的數(shù)量是越來越多,所反映的內(nèi)容范疇也越來越廣,其句法功能也越來越來完備,并一直在漢語詞匯語法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74二、名詞的形態(tài)及發(fā)展名詞的形態(tài)主要體現(xiàn)為名詞詞尾和詞頭。詞頭和詞尾是漢語語法發(fā)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這也是詞的孽乳發(fā)展一重要的語法手段。75"1.詞頭“有”"1.詞頭“有”上古漢語里的詞頭“有”,它通常是加在國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濟等。例如: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書·湯誓》)2.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尚書·君奭》)3.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尚書·召誥》)76"另外,也有在普通名..."另外,也有在普通名詞前加“有”的。如《書經(jīng)》例:1.予欲左右有民,汝翼。(《益稷》)2.盤庚於殷,民不適有屬。(《盤庚》)77"《詩經(jīng)》例子如"《詩經(jīng)》例子如:1.摽有梅,其實七兮。(《召南·摽有梅》)2.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巷陌》)其他書的例子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為政》)孔甲擾於有帝。(《左傳·昭公二十九年》)78"關(guān)于“有”附于名詞..."關(guān)于“有”附于名詞的前面是否是詞頭的問題,一直有過爭論,對此,有人認為“有”通“域”,相當于國,但這種說法并不能解釋所有“有”的格式的名詞。我們觀察到的情況卻是,“有”放于這些名詞的前面,一般無實義,只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這一方面是79"詩歌協(xié)調(diào)詩律的要求..."詩歌協(xié)調(diào)詩律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則也體現(xiàn)了漢語語法中雙音化的萌動。而加綴則正是形成雙音節(jié)詞的一個重要手段。因而我們認為,上古出現(xiàn)的上述加于名詞前面的“有”應(yīng)該算作詞頭。附加成分“有”主要在上古出現(xiàn),其中《尚書》中最多,到晚周的一些作品中,則已很少見用了。秦漢以后,除了在保留古語的朝代名詞前見有之外,已完全不用了。802.詞頭“阿”2.1上古漢語末期
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詞頭“阿”。據(jù)王力先生講,“阿”在古代本屬“歌”部,詞頭“阿”則一直是保存了古音。
詞頭“阿”最初出現(xiàn)于疑問代詞“誰”之前,作“阿誰”(王力以為“阿誰”是“伊誰”變來的,例如:有皇上帝,伊誰能憎?《小雅·正月》)例如:1.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2.向者之論,阿誰為失?(《三國志·龐統(tǒng)傳》)81"2.2中古時期"2.2中古時期“阿”的用途擴大,它不但可以作人名或親屬稱呼的詞頭,也可以作人稱代詞的詞頭。作人名的詞頭如:1.漢武帝后小名阿嬌;//2.曹操小字阿瞞;//3.劉禪小字阿斗;4.見阿恭,知元規(guī)非假。(《世說新語·雅量》)5.見阿蓮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兒遇之。(《南史·謝靈運傳》)“阿蓮”即謝惠蓮。6.忽出喚曰:“阿鼠”,子文不覺應(yīng)曰:“諾”。(《法苑·珠林》)阿鼠即周子文。82"作親屬詞頭的如"作親屬詞頭的如:1.阿翁詎宜以子戲父?(《世說新語·排調(diào)》)2.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辭》)作人稱代詞詞頭的如:阿你酒能昏亂,吃了多饒啾唧。(王敷《茶酒論》)登阿儂孔雀樓。(《異苑·鬼仙歌》)83"2.3中古魏晉至近..."2.3中古魏晉至近代隋唐1)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中取一字,冠之以“阿”頭,表示一種親密的稱呼。這種情況下如現(xiàn)代漢語中:阿蓮、阿芳;置于動物名前:阿貓、阿狗,表親昵。2)置于單音的親屬名詞前面,構(gòu)成雙音節(jié)詞數(shù)量甚眾。如阿父,阿爺,阿舅,阿妹,阿母,阿嫂,阿家(姑)等。3)置于一般名詞的前面,表示稱呼,例如:阿監(jiān)(宮女)、阿尼(尼姑)、阿上(僧人尊稱)、阿老(僧人鄙稱)、阿媛(美女)、阿丈(長輩男子)4)置于代詞之前。84"疑問代詞如:阿誰。"疑問代詞如:阿誰。人稱代詞如:阿你、阿儂、阿子;指示代詞如:阿堵(何不舉卻阿堵物)5)置于數(shù)詞之前,表示排行阿五、阿六、阿三。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2.4宋元至現(xiàn)代名詞詞頭在宋元之后就在北方話中逐漸消退,現(xiàn)代漢族中方言中,用于人名、親屬名詞及數(shù)詞前表排選擇這幾種用法仍然保留,如人名:阿芳、阿蓮、阿強;親屬的:阿媽、阿爸(藏語),阿公、阿婆(廣東話);數(shù)字前的阿三、阿五等。853.名詞詞頭“老”“老”本形容詞,最初表示年長或年老的意思。都有具體的實義。如:1.老夫灌灌,小子蹻蹻(jue,上聲)。(《詩·大雅·板》)2.(樊遲)請學為圃。(孔子)曰:“吾不如老圃?!保ā墩撜Z·子路》)86"3.(齊桓公)見一..."3.(齊桓公)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說苑·政理》)“老”字虛化為詞頭,早在六朝就已開始,唐代廣泛地運用,其使用情況有如下五種:1)置于人名前:1.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北齊書·儒林傳·石曜》)2.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詩)87"2)置于動物名"2)置于動物名前大蟲老鼠,俱為十二屬。(唐朱揆諧噱(音同學)錄),噱(音同學)錄:引人發(fā)笑的話和舉動??梢姟袄鲜蟆敝f起于唐代。宋代,已有“老虎”一稱:宋王惲詩:“眈眈老虎底許來,抱石踞坐何雄哉!”88"3)置于一般事物名..."3)置于一般事物名前的:勒與酣謔,引(李)陽臂笑曰:孤往日厭聊老拳。(《晉書·石勒載記下》)(“老拳”即拳頭,今仍有此說,如“老拳相向”)紀叟黃泉里,還應(yīng)釀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4)置于親屬稱謂詞前: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x書·郭奕傳)時運來時,買田莊,取老婆。(吳自牧《夢梁錄》)5)置于形容詞前,以人物特征呼人。89余論:“老婆”、“老師”溯源1,老婆“老婆”一詞中的“老”,最初不是詞頭,宋代,“老婆”之“老”還是表示年老的意思。例如:1)《景德傳燈錄》:“苦哉浮杯,被老婆摧折?!贝饲袄纾?)唐寒山詩之三十六:“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宋陶岳《五代史補·梁·羅隱東歸》:“媼嘆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然后為得哉!’不知急取富貴,則老婆之愿也?!彼未?,已有“老婆”是妻子之俗稱之例:90"4)宋吳自牧《夢梁..."4)宋吳自牧《夢梁錄夜市》:“更有叫‘時來運轉(zhuǎn),買田莊,取老婆’賣卦者。”此后,“老婆”一詞作為妻子的代稱,則在俗文學作品中廣泛運用。5)《元曲·秋胡戲妻》:“家中有錢財,有糧食,有田土,有金銀,有寶鈔,則(只)少一個標標致致的老婆。”6)《元曲·妝團圓》:“我兩個不曾娶老婆哩?!?1"“老婆”一詞代稱“..."“老婆”一詞代稱“妻子”,則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中,但多見于非正式場合的口語中,而正式文體中則視具體語境而偶見之。另外,“老婆”一詞,在近代漢語中還有一種意思,即稱丫鬟或年老的女仆。7)《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老婆親走到廚房內(nèi)說:‘爹叫你呢?!?)《紅樓夢》第三五回:“到了怡紅院中,只見抱廈里外回廊上,許多丫頭老婆站著,便知賈母等都在這里。”92"2.“老師"2.“老師”《漢語大詞典》“老師”一條下,除舉“老師”是用來傳授文化、技藝的人一義外,另列四義:1)年老輩尊傳授學術(shù)的人。2)明、清兩代,生員(秀才)、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3)對僧侶的尊稱。4)指軍隊出征日久而疲。93"可見,“老師”一詞中..."可見,“老師”一詞中的“老”,其最初并非是詞頭,而是具有實義的。同“老婆”中的“老”一樣,是形容詞性的,表示年齡長?!袄蠋煛币徽Z,最早出現(xiàn)是在:1)《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蔽宕鷷r,開始出現(xiàn)了將“老師”一詞用于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如:2)《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
》:“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是無良工老師教習。”94"3)金元好問《示侄..."3)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泵髑鍍纱?,有稱學官和座主為“老師”例:4)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至分宜當國,而謝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后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眊u,平聲,古代盛酒的酒器95"上述2)、3)、4)..."上述2)、3)、4)例中的“老師”均已含有今之“老師”一詞的含義,但是其也寓含有年老的意義在里面,因而,“老”還不能純粹用為一個詞頭來看待。但“老”至少已有了虛化的跡象,因在上述稱“老師”的人中,也不排除有年齡不大,地位不尊者的存在,如例2)中的“老師”。96"真正意義上虛化,變..."真正意義上虛化,變?yōu)樵~頭的“老師”的出現(xiàn),是到了清代才出現(xiàn)的。5)《儒林外史》十七回:“這學里老師是朝廷制下的,專管秀才,即便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7"“老師”一詞既然是..."“老師”一詞既然是朝廷制下的,因而,也就不管是年齡老不老的了,此一層也;另外層,在古代,許多人在科舉中求功名,通常是一生未遂,或老之將至才能考上,如范進之流,偌大年級,也必須稱比他們年少的考官或是座主為老師,此亦證也?!袄蠋煛卑l(fā)展到現(xiàn)在,“老”之老義完全虛化,僅是作為一個詞形標志,構(gòu)成雙音節(jié)詞了。984.名詞詞尾“子”4.1名詞詞尾“子”的產(chǎn)生,在先秦的時候就已出現(xiàn),可以放在表示人的名詞后面,也可用來表示小而圓的東西。虛化基礎(chǔ):小?!夺屆ば误w》:“瞳子,子,小稱也?!庇嗬?.雖大男子,裁(通“才”,僅僅)如嬰兒。(戰(zhàn)國策·燕策)//2.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詩·鄘風·載馳)3.存于人者莫良于眸子。(孟子·離婁上)//4.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史記·項羽本紀)99"4.2中古時期"4.2中古時期1)用于人名之后,此即上古用法的繼承,例如:娘子,郎子,小姑子,新婦子,老子等。2)用于各種器物名稱。例如:床子,刀子,幡子,盒子,局子,銅奩子,小籠子,羅衫子,襖子,小勺子,帖子,艇子,甕子,餅子,帳子,硅子,亭子,宅子等。100"3)用于動物名稱之..."3)用于動物名稱之后。例如:犢子,蛤子,驢子,貓子,青雀子,燕子,鷂子,蟻子等。4)用于植物名后。例如:附子,栗子,梅子,樹子,桃子,柚子,棗子。5)用于其他名稱后,例如:口子(嘴),榻子,年月日子,半夜子,面子(臉),句子,格子,樣子。4.3近代以至現(xiàn)代101"“子”尾一直在構(gòu)成..."“子”尾一直在構(gòu)成新的名詞方面擔負著重任,其生命力之強大,非其他詞尾可以比。中古時產(chǎn)生的上述各種用法,仍存于現(xiàn)代漢語中,如我們今天仍說的:老子,舅子,貓子,狗子,桃子,李子,日子等即是其證。古代漢語中不應(yīng)視作詞尾的“子”的情況(王力《漢語史稿》):1.是“兒子”的“子”;//2.作尊稱的“子”,如“夫子”、“君子”;3.禽獸蟲類之初生者,如虎子,蠶子等;//4.鳥卵:雞子,鳳子;5.某種行業(yè)中的人,如舟子,漁子;//6.圓形的的小東西,如黑子。1025.名詞詞尾“兒”5.1“兒”的本義是“小兒”。《說文》:“兒,孺子也?!痹缙诩佑诿~之后的“兒”,均未脫離小兒這個實際意義,因而不認為它們是詞尾。例如:1.黃鬚兒童大奇也。(三國志·魏書·曹彰傳)//2.何物老嫗,生寧馨兒。(晉書·王衍傳)有時,“兒”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后,構(gòu)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表示一類人時,也不是詞尾,如:3.司馬曰:“臣故為從吏盜君侍兒者。”(史記·袁盎晁例傳)103"4.健兒須快馬,快..."4.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樂府詩集·折楊柳歌辭)5.2“兒”用為詞尾,是從“小兒”義虛化而來的,最初可能用于小字(小名)的詞尾。這種文獻多見于六朝。5.周太祖少賤,黥(qing)其頸上為飛雀,世謂之郭雀兒。(新五代史)6.世祖武皇帝,小諱龍兒。(南齊書·武帝本紀)此時,也發(fā)現(xiàn)了完全虛化之詞尾: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細胞呼吸課件教學課件
-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題專項練習匯編及答案集錦
- 老年活動項目標前協(xié)議書(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磁場的數(shù)值方法》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南京工業(yè)大學浦江學院《線性代數(shù)(理工)》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分式方程說課稿
- 蹲踞式起跑說課稿
- angengingong說課稿部編版
- 南京工業(yè)大學浦江學院《計算機網(wǎng)絡(luò)》2023-2024學年期末試卷
- 黑板字課件教學課件
- 浙江臺州三門縣委政法委員會下屬事業(yè)單位選聘工作人員筆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社區(qū)老年食堂運營方案策劃
- 熒光光纖測溫監(jiān)測系統(tǒng)-高壓柜 環(huán)網(wǎng)柜
-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室間質(zhì)量評價標準2023年
- 《微生物與健康》課件PPT【科學六年級上冊教科版】
- 竊電與違約用電
- 醫(yī)療機構(gòu)設(shè)置審批及執(zhí)業(yè)許可流程圖
- 031超高超限梁板模架專項方案交底
- 心肺復(fù)蘇及AED的使用
- 2023屆高考議論文段落提升指導(dǎo)課件(共32張PPT)
- 數(shù)控機床的機械結(jié)構(gòu)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