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環(huán)立交道路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北環(huán)立交道路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北環(huán)立交道路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北環(huán)立交道路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北環(huán)立交道路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北環(huán)立交段)主線K3+260~K4+260北環(huán)立交段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1、工程概況1.1項目建設背景重慶是我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重要的工業(yè)城市、交通通行樞紐和貿易口岸,是西南地區(qū)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業(yè)中心,轄區(qū)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qū)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同時重慶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lián)絡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yè)腹地,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的重要戰(zhàn)略支撐。城市交通是城市發(fā)展的生命線,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城市交通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與群眾出行水平的提高,城市未來交通發(fā)展與城市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保障城市交通順暢是城市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三縱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現狀僅為雙向四-六車道,目前主要承擔快速路四縱線嘉華大橋的交通,早晚高峰非常擁堵,平均擁堵時間長5小時。目前紅巖村大橋、紅巖村隧道正在施工,預計年底建成通車,其建成通車標志整個三縱線全線貫通,其通車后,高峰小時進入三縱線柏樹堡立交-北環(huán)立交段的交通流量將會大量增長,現有通行能力將難以承擔嘉華大橋及紅巖村大橋的交通。為應對紅巖村大橋、紅巖村隧道建成后帶來的交通增長壓力,對本項目進行拓寬改造迫在眉捷。1.2項目區(qū)位快速路三縱線南接紅巖村大道,北接渝武高速,沿途串聯(lián)蔡家、禮嘉、觀音橋、大楊石、大渡口等組團,為主城核心區(qū)南北向重要的快速通道。本項目位于快速路三縱線的北段,南起柏樹堡立交,北止北環(huán)立交,路線全長4.26km。項目區(qū)位圖1.3工程規(guī)模1.3.項目總體概況本項目南起柏樹堡立交,由南往北分別與快速路三橫線、龍山路、新南路、內環(huán)快速等道路相交,北止北環(huán)立交,路線全長4.26km?,F狀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為雙向四車道-雙向六車道,經技術經濟比選論證,采用平面主輔路斷面形式進行拓寬改造,主線采用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設計車速60km/h,雙向六車道;輔路采用城市次干路標準設計,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40Km/h。全線主要含雙向六車道車行地通道1座,長132m。橋梁17座,其中新建匝道橋9座,拼寬橋8座。改造立交4座(柏樹堡立交、龍山立交、余松路立交、北環(huán)立交)。人行地通道1座,人行天橋5座。因北環(huán)立交建設時序更為緊迫,結合建設時序的需要,將施工圖設計圖紙劃分為兩卷,具體劃分方式如下:編號卷劃分及主要內容備注(一)第1卷K3+260~K4+2601北環(huán)立交段含主線(二)第2卷K0+000~K3+2602柏樹堡立交、龍山立交、余松路立交段含主線1.3.2立北立交工程規(guī)模本次設計為主線K3+260~K4+260段北環(huán)立交范圍,主線起點位于錦橙路拼寬橋橋臺處,起點樁號K3+260,終點接現狀渝武高速,終點樁號K4+260,路線長1000m,標準路幅寬45.5m,主線設計時速60Km/h,輔道設計時速40Km/h。含立交范圍主線長1000m,匝道A-I線、左輔道、右輔道總長4406.837m,新建、拓寬橋梁11座/2417.796m。1.4工程設計范圍及主要設計內容本次設計為第1卷即K3+260~K4+260段北環(huán)立交段施工圖設計,內容包含道路工程,橋梁工程、結構工程、排水工程、電氣工程、交通工程等共6個專業(yè),具體分冊如下:第一冊道路工程第二冊橋梁工程第三冊排水工程第四冊電氣工程第五冊結構工程第六冊交通工程本冊為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工程施工圖設計第1卷K3+260~K4+260段北環(huán)立交施工圖設計《第一冊道路工程》。1.5主要勘察設計過程本項目業(yè)主單位為重慶市城市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中標,開展設計工作;2020年6月-7月,收集了相關規(guī)劃資料、地塊權屬線、軌道提資、1:500地形管線圖測量工作;2020年8月3日,市交通院對本項目方案進行了技術審查,基本同意按推薦方案深化設計工作;2020年8月20日,市規(guī)自局組織召開了專家咨詢研究會,會議原則同意按照推薦方案進一步深化設計工作;2020年8月-10月,分別與渝北區(qū)規(guī)自局、兩江新區(qū)規(guī)自局、江北區(qū)規(guī)自局進行了溝通匯報方案情況2020年10月15日,城發(fā)公司組織專家召開了方案內審會,會議同意按照推薦方案開展下一步工作;2020年10月13日,向渝北區(qū)住建委匯報方案,針對項目涉及管線遷改、侵占地塊權屬協(xié)調等問題進行了重點討論;2020年11月18日,市交通院對設計單位修改完善的方案再次做了技術審查,本次成果方案與技術審查意見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沿線節(jié)點形式、主輔路開口方案、高架和平面拓寬的比選基本是合理;2020年9月-11月,對本項目所涉及的穩(wěn)評、環(huán)評、水保、軌道安全評估專項,通過競爭性比選的形式確定了相關專項的設計單位;2020年11月,與市電力設計院溝通,針對本項目涉及的電力隧道及隧道的多處檢查井需要保護,設計單位根據相關意見完善方案;2020年12月-2021年4月,向渝北區(qū)規(guī)自局、兩江新區(qū)規(guī)自局、江北區(qū)規(guī)自局、勘界單位落實項目周邊地塊權屬資料,并完善方案設計;2021年5月6日,本項目取得《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2021年7月-2022年6月,報送本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至市發(fā)改委,并完成可研評審。2021年7月-8月,分別向兩江新區(qū)管委會、江北區(qū)住建委、渝北區(qū)住建委匯報方案,針對涉及占綠情況、侵占地塊權屬協(xié)調等問題進行重點討論;2021年9月18日,報送方案至渝北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2021年10月8日,取得渝北區(qū)規(guī)自局關于本項目方案意見的復函;2021年10月-12月,根據渝北區(qū)規(guī)自局關于本項目方案意見的復函以及各方意見,開展初步設計;2022年6月-7月完成初步設計技術審查,取得渝北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委關于項目初步設計技術審查函。2、設計依據及采用標準規(guī)范2.1合同依據與建設單位簽訂的合同2.2政府相關批復意見及相關資料(1)主要會議紀要及批復重慶市渝北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初步設計技術審查函重慶市渝北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方案意見的復函重(渝北規(guī)資函[2021]211號)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拓寬方案研究會議紀要(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辦公室[2020-289號])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方案設計對軌道交通影響的專項審查意見》(渝建軌建控審[2021]xxx號)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市政500000202100008)《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高邊坡方案設計評估報告》(重慶市建城施工圖審查有限公司2022年6月7日)?!蛾P于大力發(fā)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渝府辦發(fā)〔2017〕185號)《關于進一步促進建筑業(yè)改革與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渝府辦發(fā)〔2018〕95號)《關于加快發(fā)展裝配式建筑促進建筑產業(yè)現代化的通知》(渝建〔2019〕436號)《關于印發(fā)重慶市推進建筑產業(yè)現代化促進建筑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若干政策措3施的通知》(渝府辦發(fā)〔2020〕107號)(2)主要規(guī)劃及其它資料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2021.07)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重慶市勘測院2020.09)項目范圍內1:500地形圖項目范圍管線物探資料《重慶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9~2035年)》《重慶市綜合交通體系規(guī)劃》(2019~2035年)項目沿線已發(fā)件權屬線資料項目背景交通量(重慶市交通規(guī)劃研究院)主城區(qū)軌道交通線網規(guī)劃圖《快速路三縱線(柏樹堡立交~五臺山立交段)工程柏樹堡立交~建新西路立交段》施工圖設計(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2013.04)《余松路立交工程》施工圖設計(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2010.10)《渝武高速公路擴寬改造工程(北環(huán)至馬鞍石段一期K0+000~K1+600)》施工圖設計(重慶市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2015.07)《盤溪河流域水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程》方案設計(深圳市水務規(guī)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2019.05)《戰(zhàn)斗水庫至水晶酈城道路及配套工程》方案設計(廈門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2018.10)《三橫線擴容改造工程》(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2020.07)《余家灣互通式立交》施工圖設計(重慶市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1998.08)《冉家壩地區(qū)54米寬城市道路(余家灣立交至松石路段)》施工圖設計(重慶達士工程事務所2001)《渝北區(qū)冉家壩廣場南一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送審稿)(重慶縱橫工程設計有限公司2015.03)《渝北區(qū)冉家壩廣場南一路道路工程》竣工圖(豐和營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02)《兩江春城三期(1號地塊)》設計資料(重慶長廈安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019.08)《余松路小游園公共停車場》施工圖設計(中機中聯(lián)工程有限公司2018.08)《龍溪110KV送出工程》施工圖設計(重慶電力設計院)竹渝線設計資料《重慶市軌道交通環(huán)線工程(一期)》施工圖設計(重慶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2015.02)重慶軌道交通五號線一期工程(園博中心~跳蹬)施工圖設計(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4)重慶市軌道交通六號線一期工程(上新街—禮嘉段)施工圖設計(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2010.6)軌道28號線、23號線設計資料業(yè)主提供的其它資料2.3相關勘察、測量、檢測報告文件1)測量單位提供的項目沿線1:500地形圖及管線、物探資料2)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重慶市勘測院2020.09)2.4主要設計規(guī)范國家規(guī)范《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項目規(guī)范》(GB55011-2021)《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2009)《供配電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GB50052-2009)《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4-202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086-2015)《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guī)范》(GB50688-2011)(2019年版)《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guī)范》(GB55019-202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12)《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guī)范》(GB55003-2021)《城市道路交通組織設計規(guī)范》(GB/T36670-2018)住建部規(guī)范《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快速路設計規(guī)程》(CJJ129-2009)《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CJJ193-2012)《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221-2015)《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CJJ194-2013)《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CJJ169-2012)《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11-2011)(2019年版)《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規(guī)范》(CJJ/T202-2013)《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CJJ1-2008)《城鎮(zhèn)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36-2016)《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13年版)》交通部規(guī)范《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D50-2017)《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3610-2019)《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JTG/TF20-2015)《公路立體交叉設計細則》(JTGTD21-2014)《公路土工試驗規(guī)程》(JTGE40-2007)《公路排水設計規(guī)范》(JTG/TD33-2012)《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2015)《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3363-2019)《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JTGD81-2017)地方規(guī)范《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及路線設計規(guī)范》(DBJ-50/T-064-2022)《重慶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DBJ-078-2016)《城市道路維護工程設計規(guī)范》(DB50/T305-2008)《重慶市軌道交通條例》《重慶市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修訂)》《重慶市軌道交通第三方監(jiān)測管理暫行辦法》2.5對規(guī)范強制性條文執(zhí)行情況本次設計不存在違反行業(yè)現行規(guī)范強制性條文的情況。3、上階段審查意見及執(zhí)行情況3.1初步設計專家審查意見執(zhí)行情況目前本項目初設已進行了專家審查,道路專業(yè)審查意見為修改通過。并提出了修改意見。具體修改意見及執(zhí)行情況如下:(一)初步設計階段須修改完善的意見1.軌道專項審批意見回復:同意專家意見,補充軌道專項審批意見,詳見設計說明1.6章節(jié)及18章節(jié)。2.深基坑專項審查意見。回復:同意專家意見,補充深基坑專項審批意見,詳見設計說明1.6章節(jié)。3.電力隧道與項目的協(xié)調意見?;貜停和鈱<乙庖?,前期設計過程中,已和電力部門進行對接和溝通,并按要求完成電力專篇編制。(二)初步設計階段建議修改完善的意見1.本項目為快速路,設計速度80Km/h,應加強線形設計:1)JD2、JD3、JD4為小偏角曲線,曲線長度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貜停航Y合相關主管部門、可研審查及初設專家意見,本項目位于城市核心區(qū),道路等級為城市快速路,主線設計時速采用60Km/h,輔道設計時速采用40Km/h。項目位于建成區(qū),周邊控制因素較多,設計平面線形通過對現狀線形擬合進行設計,現狀JD2、JD3、JD4小偏角曲線長度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考慮現狀運狀況較好,為減少改造范圍及與周邊地塊的矛盾,同時考慮到主線速度為60Km/h,JD2、JD3、JD4曲線長度按現狀道路線形進行擬合。2)JD5、JD6夾直線為131m,滿足規(guī)范2V要求。回復:同意專家意見,結合現狀及專家意見,本項目主線設計時速調整為60Km/h,調整后JD5、JD6夾直線為131m,滿足范2V要求。3)SJD3、SJD6、SJD9與平曲線組合不當。回復:項目位于建成區(qū),周邊控制因素較多,本次設計縱面線形通過對現狀線形擬合進行設計,現狀SJD3、SJD6、SJD9平縱組合不當,考慮現狀運狀況較好,為了減少改造范圍及與周邊地塊的矛盾,同時考慮到主線速度降為60Km/h,因此SJD3、SJD6、SJD9平縱設計按現狀進行設計,以減少與周邊用地矛盾。2.橫斷面:1)主線側分帶寬度1m,應按規(guī)范取值,不小于1.5m;回復:同意專家意見,將主線側分帶修改為1.5m,詳見平面圖L-1-05及主線橫斷面圖L-1-12-01。2)單向單車道7m斷面,停車帶2.0m,應按規(guī)范取值,不小于2.75m;8.5m斷面,停車帶2.5m,應按規(guī)范取值,不小于2.75m;回復:同意專家意見,已將8.5m斷面調整為8.5m=0.75m(設施帶)+0.5m(路緣帶)+3.5(車行道)+3(停車帶)+0.75m(設施帶),詳見圖紙L-1-12-02~03;柏樹堡立交段由于受周邊用地限制,同時考慮到柏樹堡立交主要通行的為小車,結合《公路立交體交叉設計細則》匝道的布置,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將柏樹堡立交單向單車道布置為7m=0.5m(設施帶)+0.5m(路緣帶)+3.5(車行道)+2.0(停車帶)+0.5m(設施帶),停車帶設置為2.0m。3.主輔路結構方案是可行的,應明確輔路起點位置,標準應連續(xù)?;貜停和鈱<乙庖?,輔路起終點位置為主線樁號K0+700-K3+400,標準為雙向四車道。4.立交:1)立交的定位合理,匝道設計速度的選擇不合理,宜提高立A1類樞紐型立交半定向匝道的設計速度,30、40Km/h偏小,特殊條件應加強論證,慎重選擇;回復:同意專家意見,對將北環(huán)立交三條半定向左轉匝道設計速度調整為50Km/h,詳見設計說明5.7.5章節(jié)。2)四座立交間距不大,車流組成不會突變,行駛速度變化不大,凈空標準應統(tǒng)一(4.5、5.0m);回復:同意專家意見,除北環(huán)立交外,其余均按4.5m凈空統(tǒng)一標志版,詳見JT-01。3)快速路應嚴格控制出入,主線L-500m小于610m,應優(yōu)化或論證;匝道分合流應核實(柏樹堡立交A、C、D匝道,G、E、匝道F線;北環(huán)立交A、匝道C線、輔道,匝道B線、輔道等多處);回復:同意專家意見,結合現狀及專家意見,本項目主線設計時速調整為60Km/h,調整后出入口間距均滿中規(guī)范要求。4)應核實車道與流量的匹配問題,按交通量、匝道長度、出入口設置等設置匝道寬度,柏樹堡E匝道匯入、匝道F線匯入后現狀匝道是否需要優(yōu)化處理(拓度,加長匯流長度等);回復:同意專家意見,柏樹堡E匝道匯入、匝道F線匯入后現狀匝道進行加寬、加長處理,詳見平面圖L-1-05。5)主線設計速度高,應加強變速車道的設計。回復:同意專家意見,已核實沿線加減速車道設計,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5.施工期間交通組織1)加強主線及周邊路網現狀交通量調查和預測(年限取建設周期),進行必要的評估;回復:按專家審查意見執(zhí)行,交通預測章節(jié)中已包含現狀交通流量調查及建成年交通流量預測。2)逐段細化車流、人流組織方式,特別是交通節(jié)點部分,估算必要的工程量,納入概算?;貜停喊磳<覍彶橐庖妶?zhí)行,將完善施工期間交通組織方案,并估算工程量,納入概算。6.拆除工程:應重點考慮即有大型結構物的拆除,特別是北環(huán)立交、龍山立交,如有必要應提供拆除方案,計取工程量,納入概算?;貜停喊磳<覍彶橐庖妶?zhí)行,已核實沿線大型結構物拆除量均已統(tǒng)計。7.項目位于建成區(qū),涉及周邊小區(qū)、軌道、電力隧道、鐵塔等,甚至存在侵占地塊權屬問題,應加強協(xié)調,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回復:按專家審查意見執(zhí)行,涉及周邊小區(qū)、地塊權屬正配合業(yè)主及轄區(qū)政府進行梳理;軌道專篇已按要求上報;設計過程中就本項目中涉及的電力已和電力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對接,并按要求上報電力專篇。(三)施工圖設計階段建議修改完善的意見初設審查對施工圖階段無修改完善意見。4、建設條件4.1建設區(qū)域的自然條件(摘于地勘報告)4.1.1地理位置及場地交通本相項目所屬行政區(qū)劃隸屬于江北區(qū)、渝北區(qū)、兩江新區(qū)管轄;場地位于余松路,南起柏樹堡立交,北至北環(huán)立交,長4.26km。項目區(qū)內有多條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交通便利。4.1.2氣象擬建場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內的氣象特征具有空氣濕潤,春早夏長、冬暖多霧、秋雨連綿的特點,年無霜期349天左右。秋季多綿雨的氣候特征,冬季流域受偏北氣流控制,氣溫低,雨量偏少。入春以后,降水天氣系統(tǒng)逐漸加強,太平洋副高北躍西伸,副高南部的西南氣流,導致孟加拉國灣,南海的水汽不斷輸入本區(qū),當與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鋒相配合,或受副高與西藏高壓之間的低壓系統(tǒng)控制并持續(xù)時,低壓系統(tǒng)中的上升運動結合局地對流運動的發(fā)展,在本區(qū)形成暴雨或大暴雨。每年7月~8月,會出現持續(xù)高溫,形成盛夏伏旱天氣。9月以后,太平洋副高南撤,流域內降雨又顯著增加,但一般雨強較弱,形成綿綿細雨。(1)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8.3℃,月平均最高氣溫是8月為28.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1月為5.7℃,日最高氣溫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氣溫-1.8℃(1955年1月11日)。(2)降水量、蒸發(fā)量根據鄰近的氣象站(1959~2012)資料分析,多年平均降雨1146mm,冬半年(10月~3月)降雨約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夏半年(4月~9月)降雨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7%,歷年的雨日為130天~192天,多年平均159天。年內暴雨(日雨量大于50mm)多在5月~9月,個別年份卻始于3月27日,終于10月21日,出現的次數各年不一,最多的5次,最少的0次,平均每年近3次。暴雨的持續(xù)時間一般為一天,最長不超過兩天。根據鄰近的氣象站1978年5月28~29日實測資料,最大一日降雨量為208.2mm,最大二日連續(xù)雨量為289.5mm。多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低氣溫-2.9℃。多年平均日照為1364h,8月份日照最多,最高可達323.3h,12月份日照最少,最低只有3.3h。多年平均風速為1.6m/s,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4m/s。實測最大風速為18.7m/s(風向缺測),發(fā)生在8月份,年內一般多北風、東風。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864mm,最大蒸發(fā)月為1964年7月,蒸發(fā)量為259.0mm,最小蒸發(fā)月為1977年1月,蒸發(fā)量為12.2mm。(3)濕度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9%左右,絕對濕度17.7hPa左右,最熱月份相對濕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對濕度81%左右。(4)風全年主導風向以北風為主,頻率13%左右,夏季主導風向為北西,頻率10%左右,年平均風速為1.3m/s左右,最大風速為26.7m/s。(5)霧日全年平均霧天日數30~40天,最大年霧天日數148天。4.1.3水文本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qū),工程區(qū)內無大型地表水體,起點靠近盤溪河、北環(huán)立交有一條小溪溝。盤溪河位于余松路主線起點處。盤溪河自東向西匯入嘉陵江,屬嘉陵江支流。該段盤溪河已經渠化整治,渠底高程約233.8m,勘察期間水位約234.30m,水深約0.3~1.0m,降雨時排泄洪水。據盤溪河護堤修筑于1998年,根據洪痕調查:其常年洪水位約236.5m左右,最大洪水位約238.6m(2007年,基本淹沒護堤)。北環(huán)立交小溪溝位于余松路主線K3+840附近,為盤溪河支流,戰(zhàn)斗水庫的泄洪通道。常年有水,現狀溝底寬3~10m不等,岸坡約1:1.5~1:2;勘察期間水深0.2~1.0m,工程區(qū)段內勘察期間水位高程270.5~273.3m,水位波動受降雨影響顯著。目前正在進行環(huán)境整治提升改造工程,河流形態(tài)可能將隨環(huán)境整治提升改造工程進行有所變化。柏樹堡立交段地下水位高程237.5m~256.3m;龍山立交段地下水位高程265.2m~280.9m;余松路立交段未觀測到穩(wěn)定地下水位;地下水較缺乏;北環(huán)立交地下水位高程270.6~289.8m,水位受降雨影響較大。4.2建設場地地形地質條件4.2.1地形地貌現狀地形呈中間高兩端低,最低處在柏樹堡立交處,高程為269.2m,最高點位于余松路立交南側,高程300.7m。本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qū),人類工程活動對地形地貌改造明顯。場地原始為屬構造剝蝕中丘地貌;柏樹堡立交至余松路立交段現狀地形平坦,地形坡度1~10°,局部有人工陡坎(高0.5~10m);北環(huán)立交段現狀地形起伏較大,地形坡度5~35°。4.2.2地質構造擬建項目場地處于沙坪壩背斜北段兩翼,沙坪壩背斜為川東褶皺束中沙坪壩—重慶復式褶皺曲中的次一級褶曲,無斷裂構造通過,構造裂隙不發(fā)育,背斜核部位于主線余松路K2+160附近。根據區(qū)域地質資料,地應力條件簡單,應力水平極低。背斜東南翼巖層產狀110°~120∠3~8。基巖中裂隙主要有兩組:J1.傾向280°~320°,一般為310°,傾角65°~85°,以78°為主,裂隙面粗糙,寬度2~8mm,偶有粘性土充填,裂隙間距1~3m不等,主要出現于砂巖層中,在泥巖中少見。屬硬性結構面,結合差;J2.傾向200°~245°,一般為210°,傾角65°~80°,以70°為主,裂隙面較直,延伸長,閉合為主,裂隙間距1~2m不等。屬硬性結構面,結合差。柏樹堡立交巖層優(yōu)勢產狀118°∠6,龍山立交巖層優(yōu)勢產狀115°∠5。地質構造綱要圖背斜西北翼巖層產狀305°~320∠3~10。J1.傾向100°~145°,一般為120°,傾角65°~80°,以70°為主,裂隙面粗糙,寬度2~8mm,偶有粘性土充填,裂隙間距1~3m不等,主要出現于砂巖層中,在泥巖中少見。屬硬性結構面,結合差;J2.傾向200°~235°,一般為215°,傾角65°~85°,以75°為主,裂隙面較直,延伸長,閉合為主,裂隙間距1~2m不等。余松路立交巖層優(yōu)勢產狀310°∠5,北環(huán)立交巖層優(yōu)勢產狀310°∠8。4.2.3地層巖性場內上覆土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Q4ml)雜填土、素填土、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1)第四系全新統(tǒng)(Q4ml)1)雜填土雜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組成,在場地內零星分布,在北環(huán)立交相對聚集,填筑時間0~10年不等,在北環(huán)立交現狀高架橋底下相對聚集,最大厚度約7.1m,其他地方零星分布。2)素填土以紫紅色、紫灰色為主,局部呈雜色;主要有由砂泥巖、砂巖碎塊石及少量粉質粘土組成;硬質物直徑0.1cm~1.2m不等,含量在25~75%之間,分布不均。填筑時間多數在10年以上,既有道路為壓實回填,呈稍密~中密,以中密為主;既有人行道、市政綠化呈稍密~中密,以稍密為主;北環(huán)立交高架橋下、匝道B西側有部分新近拋填的人工填土,以松散~稍密,以松散為主。填土底部與基巖接觸地段,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形成以軟~可塑狀粘性土為主、厚度0.05~0.30m(局部可達0.5m以上)的軟弱薄層;填土底部0.2~0.8m(局部可達1.5m以上)為與粉質粘土接觸地段,呈灰黑色,含植物根系、有機質,受地下水活動的影響,其中粘性土呈軟塑~流塑狀;鉆探揭露厚度0.4~27.3m,在場地內廣泛分布。3)粉質黏土黃褐色~褐紅色,軟塑~可塑狀,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無搖震反應,切面稍有光澤,殘坡積、沖洪積成因。主要分布溪溝兩側及原始沖溝底部,鉆孔揭示該層厚度為0.2m~3.8m。在北環(huán)立交現匝道F里程K0+940附近、匝道G里程K0+600附近、K0+780附近及現狀溪溝及兩側,粉質黏土呈流塑~軟塑狀,含少量有機質,呈灰黑色,有腥味。(2)侏羅系沙溪廟組(J2s)1)砂質泥巖:紫褐色、紅褐色,粉砂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表層強風化帶厚度1.2~6.5m,強風化巖芯呈碎塊狀,風化裂隙發(fā)育;中風化巖芯呈柱狀、長柱狀,裂隙不發(fā)育,完整性較好。根據鉆探成果揭示,為本項目場地主要分布巖體,在該段場地內大面積分布。根據巖體基本質量分級標準,該巖石為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級。2)砂巖:灰紅色,灰色,灰黃色,細~粗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質膠結,泥鈣質膠結,局部含泥質較重。主要礦物成分有:石英、長石及云母。砂巖強風化層厚度0.5~3.2m,強風化巖芯多呈黃色、黃灰色,碎塊狀、短柱狀;中風化巖芯呈柱狀、長柱狀,裂隙不發(fā)育,完整性好。在龍山立交分布較為集中。根據巖體基本質量分級標準,該巖石為較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4.2.4基巖頂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據鉆探揭露,柏樹堡立交至余松路立交段工程活動對地形改造較明顯,基巖面整體較平整,原始沖溝受原始地貌控制,基巖面傾角與地形坡角基本一致,基巖面傾角一般3~15°;北環(huán)立交段基巖面主要受原始地貌控制,基巖面傾角一般5~20°;基巖埋深0.5m~28.9m?;鶐r風化帶特征:強風化巖體:場地內基巖強風化帶厚度變化較大,厚度0.5~6.5m,在陡坡地段風化層厚度很大?;鶐r強風化帶巖體破碎,風化裂隙發(fā)育,巖質軟,多呈土狀或土夾石狀。中等風化巖體:巖芯多呈柱狀,少量短柱狀,巖質較硬,巖體較完整。4.2.5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本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qū),工程區(qū)內無大型地表水體,起點靠近盤溪河、北環(huán)立交有一條小溪溝。盤溪河位于余松路主線起點處。盤溪河自東向西匯入嘉陵江,屬嘉陵江支流。該段盤溪河已經渠化整治,渠底高程約233.8m,勘察期間水位約234.30m,水深約0.3~1.0m,降雨時排泄洪水。主要接受上游支流補給,沿溝渠排向下游排泄,最終匯入嘉陵江。北環(huán)立交小溪溝位于余松路主線K3+840附近,為盤溪河支流,戰(zhàn)斗水庫的泄洪通道。常年有水,現狀溝底寬3~10m不等,岸坡約1:1.5~1:2;勘察期間水深0.2~1.0m,工程區(qū)段內勘察期間水位高程270.5~273.3m,水位波動受降雨影響顯著。主要接受降雨補給,通過排水箱涵排往盤溪河。(2)地下水場地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fā)育程度控制,地下水總體由北向南排泄,最終匯入盤溪河。場區(qū)地下水補、徑、排關系清楚,地下水接受大氣降雨、生產生活廢水的補給,沿斜坡向下部和排泄,并最終匯入盤溪河。一般情況下,第四系松散層含孔隙水,砂巖含孔隙裂隙水(主要為裂隙水),砂質泥巖為相對隔水層。根據沿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及水力特沿線地下水可劃分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殘坡積層和人工填土層中,多為局部性上層滯水,水量小,動態(tài)幅度大,水質成分由含水介質的性質決定。沖積、殘積、坡積層中的地下水,水質較好,礦化度低,對混凝土具有微腐蝕性。人工填土層中地下水,化學成分較復雜,與堆填物成分相關,但多數水質較好,對混凝土具有微腐蝕性。2)基巖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qū)域潛水,水量小,受季節(jié)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tǒng);構造裂隙水分布于中下部的中厚~厚層塊狀基巖裂隙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水量大小與裂隙發(fā)育程度和裂隙貫通性密切相關,水量一般較小,多呈滴狀或脈狀,動態(tài)不穩(wěn)定,由于巖層傾斜,局部基巖中的裂隙水具承壓性??辈炱陂g在所有鉆孔完成24小時后統(tǒng)一觀測水位,柏樹堡立交段地下水位高程237.5m~256.3m;龍山立交段地下水位高程265.2m~280.9m;余松路立交段未觀測到穩(wěn)定地下水位;地下水較缺乏;北環(huán)立交地下水位高程270.6~289.8m。本場地地下水受天氣影響大,動態(tài)變化大:雨季地下水多,地下水位高;枯水季水量小,水位低。因此,雨季施工時,尤其在填土厚度較大地段,應加強護壁和排水。4.2.6巖土均勻性評價擬建場地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統(tǒng)雜填土、素填土、粉質黏土,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砂質泥巖、砂巖。按設計要求平場后,基礎持力層主要為:1、現狀雜填土主要分布北環(huán)表層,厚度變化大,性能差,均勻性差;2、現狀素填土在場地內廣泛分布,厚度變化大。柏樹堡立交至余松路立交段填土密實程度稍密-中密,以中密為主,性能較好,均勻性較好;北環(huán)立交打算填土密實程度松散-中密,以稍密為主,性能較差,均勻性差。填土按照相關規(guī)范要求進行壓實后,均勻性較好;3、粉質黏土主要分布于原始沖溝底部,厚度變化大,性能較差,均勻性差;4、強風化基巖,厚度變化較小,均勻性一般;5、中等風化基巖,巖性為砂質泥巖、砂巖,巖體較完整、連續(xù),變異性低~中等,均勻性較好。4.2.7場地腐蝕性評價根據土腐蝕性試驗成果統(tǒng)計分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和12.2.2條的腐蝕性評價標準,本場地屬于Ⅱ類環(huán)境類型,對照測試成果進行評價:場地土層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土壤腐蝕性分析成果匯總表土樣編號取樣位置土層名稱PH腐蝕性(mg/kg)總礦化度CO32-HCO3-Cl-Ca2+Mg2+SO42-0H-T-1ZK126素填土8.16336.220.00163.8324.8279.7615.07119.590.00T-2ZK248素填土8.05293.240.00134.5420.3969.4413.25110.710.00T-3ZK664素填土8.71397.0717.25146.1429.4393.0918.11148.650.00T-4ZK554素填土8.95412.2322.95169.6333.8695.8919.32134.240.00T-5ZK573素填土7.75260.580.0052.7815.7857.7211.48140.010.00根據水腐蝕性成果分析統(tǒng)計分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和12.2.2條的腐蝕性評價標準,本場地屬于Ⅱ類環(huán)境類型,屬中-強透水層。對照測試成果進行評價: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水樣室內試驗成果分析土樣編號取樣位置PH游離CO2侵蝕性CO2腐蝕性(mg/kg)總礦化度CO32-HCO3-Cl-Ca2+Mg2+SO42-0H-S-1ZK427.1616.413.16228.950.00143.2721.4853.4910.7357.730.00S-2ZK1517.0917.614.43253.140.00131.5523.7557.5111.4679.350.00S-3ZK6157.2714.004.22321.890.00157.9139.3569.113.8195.390.00S-4北環(huán)地表水7.3110.82.32300.390.00133.3236.2063.7912.6097.690.00S-5ZK5867.0114.023.37196.270.0087.7426.0240.728.1460.660.004.2.8特殊性巖土場地內分布的特殊性巖土主要為人工填土、強風化基巖、殘坡積土。雜填土:雜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組成,在場地內零星分布,在北環(huán)立交相對聚集。鉆進過程中垮孔較嚴重,回填時未經分選分層碾壓夯實,系無序拋填,均勻性差,堆填時間約0~10年不等。作為基礎持力層時存在不均勻沉降可能性,建議清除外運。素填土:以紫紅色、紫灰色為主,局部呈雜色;主要有由砂泥巖、砂巖碎塊石及少量粉質粘土組成;硬質物直徑0.1cm~1.2m不等,含量在25~75%之間,分布不均。填筑時間多數在10年以上,既有道路為壓實回填,呈稍密~中密,以中密為主;既有人行道、市政綠化呈稍密~中密,以稍密為主;北環(huán)立交高架橋下、匝道B西側有部分新近拋填的人工填土,以松散~稍密,以松散為主。原道路下方的素填土均勻性較好,可直接作為道路路基持力層;松散人工填土均勻性較差,直接作為基礎持力層時存在不均勻沉降可能性;建議翻挖壓實。殘坡積土:褐色,可塑,稍濕~濕,無光澤,無搖震反應,干強度中等;僅在局部鉆孔出露。厚度0~3.8m,本層力學性質差,厚薄較不均勻,不宜選作路基、建構筑物基礎持力層。強風化帶基巖:各孔均有揭露,風化裂隙發(fā)育,巖芯破碎,呈碎塊狀,巖質軟,力學性質差,厚薄較不均勻,不宜選作橋墩、橋臺基礎持力層,但可作為矮小支擋結構物基礎持力層。4.2.9巖體質量及土、石分級巖體質量等級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第3.1.7條,本項目巖體質量等級如下:基巖強風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Ⅴ級。中風化砂質泥巖:屬極軟巖~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Ⅳ級。中風化砂巖:屬較軟巖~較硬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Ⅲ級。土、石工程分級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的附錄A,場區(qū)土、石工程分級為:Ⅰ級(松土):沿線的耕植土、松散狀的填土及軟塑狀的粉質粘土。II級(普通土):局部壓實的人工素填土、硬塑狀的粉質粘土。III級(硬土):砂質泥巖及砂巖等基巖強風化帶。IV級(軟石):中風化的砂質泥巖,薄~中厚層狀結構,裂隙不發(fā)育。V級(次堅石):中風化砂巖,中厚層狀結構,裂隙不發(fā)育。4.2.10巖土參數建議值1、巖土體的物性指標取平均值;巖體抗剪強度設計值按參照試驗成果及方經驗取值;巖體粘聚力c為巖塊標準值的0.3倍,巖體內摩擦角為巖塊標準值的0.9倍;結構面面抗剪強度值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附錄E選取;巖體抗拉強度取巖塊標準值的0.4倍;彈性模量、變形模量取試驗平均值0.7倍;泊松比取平均值。2、巖體水平抗力系數、土體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中風化巖石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巖土與擋墻基底摩擦等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043-2016)10.3.8選用。填土負摩阻力系數根據《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附錄E選取,回填土經分層碾壓回填滿足設計密實度要求,根據處理效果,負摩阻力系數可適當減小或不予考慮。3、地基基本承載力特征值依據巖體完整性、巖體裂隙發(fā)育程度、巖塊單軸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第14.3.2條、第14.3.5條并結合地區(qū)經驗綜合確定:巖石抗壓強度標準值的0.333倍。4、設計參數建議值:根據以上原則,設計參數建議值見下表:北環(huán)立交巖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巖土名稱參數填土粉質黏土砂巖砂質泥巖裂隙面巖層面巖土界面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天然重度(kN/m3)19.5*18.824.0*24.824.5*25.6飽和重度(kN/m3)20.0*25.225.9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MPa)28.326.20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MPa)37.2310.0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實測10040094402067天然內摩擦角φ(ο)25*11*天然內聚力C(kPa)5*23*飽和內摩擦角φ(ο)22*8*30*39.728*30.0181510飽和內聚力C(kPa)3*20*150*1533100*300503015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KPa)1120408彈性模量(MPa)53792185變形模量(MPa)45711691泊松比μ0.110.33水平抗力系數(MN/m3)40074水平抗力系數(MN/m4)810抗拉強度(kPa)448128擋墻基底摩擦系數50.600.300.45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kPa)40180150注:1、帶“*”的建議值為重慶地區(qū)經驗值;2、抗剪抗拉強度為考慮時間效應系數。4.2.9不良地質現象根據現場調查訪問,擬建工程范圍未發(fā)現埋藏的河道、溝壑、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發(fā)現斷層、滑坡、泥石流、危巖和崩塌等不良地質作用。場地內主要地下埋藏物有軌道交通隧道、電力隧道、排水箱涵等,場地現狀穩(wěn)定。4.2.10場地穩(wěn)定性適宜性評價擬建項目場地巖土條件中等復雜,工程區(qū)為城市建成區(qū),位于沙坪壩背斜北段兩翼,場地內未發(fā)現斷層、危巖、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地層層序正常;巖土體總體穩(wěn)定性較好。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場地與地基穩(wěn)定性問題主要為邊坡穩(wěn)定性,在合理的設計、施工下都可保證其穩(wěn)定。綜上,本場地適宜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建設。4.2.11有毒有害氣體根據本次勘探成果,結合場地各地層巖性條件和地區(qū)經驗,場地各巖土層中本身無有毒有害氣體源,但樁孔采用人工施工時應作好通風、送風工作。另外,根據重慶市地質圖介紹,沙溪廟組無煤層。4.2.12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1/400)萬GB18306-2015之圖A1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qū)劃圖(1/400萬)GB18306-2015之圖B1,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設計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4.2.13人類工程活動(相鄰建筑物)本項目為對既有道路改造,巖性分布有已建成的立交、道路、人行天橋、人行地通道等交通市政設施。根據現場調查,沿線影響設計及施工需特征注意建構筑物如下表:相鄰重要將構筑物序號里程建構筑名稱相對關系道路設計標高(m)特征1貫穿整個項目區(qū)電力隧道位于線路下方246.13~292.68截面尺寸2.0m×2.3m~3.5m×3.5m,埋深約4.0m~20.0m。2柏樹堡立交匝道A時光城柏樹堡立交匝道A右側254.4~261.0砼21F/-2F/3龍山立交匝道B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龍山立交匝道B右側285.2~288.3軍工廠,磚2、磚34嘉鴻大道軌道五號線斜交,線路下方248.9軌道交通、隧道頂板標高225.4~227.7m。5主線K2+550~K2+580軌道環(huán)線正交,線路下方300.9軌道交通、隧道頂板標高264.0~268.0m。6內環(huán)快速K1+400~K1+460軌道六號線正交,線路下方285.5軌道交通、隧道頂板標高245.0~253.5m。7內環(huán)快速K1+460~終點軌道五號線斜交,線路下方284.3~285.0軌道交通、隧道頂板標高257.5~260.7m。8主線K2+050人行天橋線路正上方288.755天橋橋面標高294.94;工字型,三墩兩跨;設計擬保留。9主線K2+415人行天橋線路正上方299.022天橋橋面標高305.09;工字型,三墩兩跨;設計擬保留。本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qū),周邊既有建構組眾多,對重點建構組影響評價如下:軌道交通本項目涉及軌道交通三線四區(qū)間: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于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根據軌道公司(控保辦)提供的資料顯示:①軌道交通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為單洞單線隧道,隧道圍巖為砂質泥巖,圍巖級別為Ⅳ級,為深埋隧道,施工工法為TBM,洞徑6.6m。②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為單洞單線隧道,隧道圍巖為砂巖、砂質泥巖,圍巖級別為Ⅳ級,為深埋隧道,施工工法為復合式TBM,洞徑6.6m。③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為單洞單線隧道,隧道圍巖為砂巖、砂質泥巖,圍巖級別為Ⅳ級,為深埋隧道,施工工法為TBM,洞徑6.6m。④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為單洞單線隧道,隧道圍巖為砂質泥巖夾砂巖,圍巖級別為Ⅳ級,為深埋隧道,施工工法為鉆爆法,洞徑7.2m。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檢測監(jiān)測技術標準》評價本項目對軌道交通的影響程度:1、對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影響評價本項目柏樹堡立交嘉華大道改造段上跨軌道交通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嘉華大道改造段主要為擴寬改造,挖填很??;區(qū)間隧道頂板高程225.4~227.6m,路面設計高程248.6~249.8m,垂直距離21~22m,大于3倍洞跨(19.8m);即本項目建設對交通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影響小。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檢測監(jiān)測技術標準》附錄A、3.2.1條:本項目位于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一般影響區(qū)、不接近;即本項目對五號線大龍山站至大石壩站區(qū)間的影響等級為四級。2、對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影響評價本項目主線K2+550~K2+580段上跨軌道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且新建一座人行天橋;軌道區(qū)間隧道頂板高程264.0~268.0m,若天橋基礎埋深不低于295m,則隧道頂板距離天橋基礎底垂直高差27~31m,超過3倍軌道洞寬(19.8m),本工程建設對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隧道影響小。則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檢測監(jiān)測技術標準》附錄A、3.2.1條:本項目位于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一般影響區(qū)、不接近;即本項目對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的影響等級為四級。若采用樁基或基底標高低于295m,則應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檢測監(jiān)測技術標準》重新評價;3、對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影響評價本項目北環(huán)立交中內環(huán)快速主線上跨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本項目為擴寬改造,挖探小于2.0m;擬建擋墻高度小于2.0m,基礎持力層擬采用壓實填土。區(qū)間隧道頂板高程258.6~260.4m,路面設計高程283.4~285.2m,垂直距離24.5~24.8,大于3本洞寬(21.6m),且本段路面挖填??;故即本項目建設對交通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影響小。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檢測監(jiān)測技術標準》附錄A、3.2.1條:本項目位于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一般影響區(qū)、不接近;即本項目對五號線幸福廣場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的影響等級為四級。4、對于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影響評價本項目北環(huán)立交中內環(huán)快速主線、匝道F線上跨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本項目為擴寬改造,挖探小于2.0m;擬建擋墻高度小于2.0m,基礎持力層擬采用壓實填土。軌道區(qū)間隧道頂板高程252.72,路面與隧道頂垂直距離約22.25m,軌道頂中風化巖石厚度12.3m,為深埋隧道,本工程建設對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影響小。則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檢測監(jiān)測技術標準》附錄A、3.2.1條:本項目位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一般影響區(qū)、不接近;即本項目對六號線冉家壩站至光電園站區(qū)間的影響等級為四級。位于軌道控制保護區(qū)內施工,都應按《重慶市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試行)》(渝建發(fā)〔2012〕153號)等文件要求,編制本安全保護方案,并嚴格按安全保護方案實施。電力通道1、高架線(1)柏樹堡立交松石大道北側有一檔110KV高壓電線,線高274.98~291.59m,本項目高程264.9m,與高壓線最小垂直距離僅10.1m(柏樹堡立交匝道D線K0+085);根據《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實施細則》,110K高壓線安全距離為10米,機械設備最小距離110KV線路不小于5.5m。及本項目距離該檔110KV高壓線距離略大于安全距離,建議適當優(yōu)化線路設置。(2)、本項目北環(huán)立交西北象限存在一檔220KV高壓線,線高324~335m,本項目高程298m,與高壓鐵塔最小水平距離13.8m,對高壓線無影響。2、電力隧道場地內電力隧道從北環(huán)立交內環(huán)快速K0+512附近穿越內環(huán)快速、沿北環(huán)立交匝道C線、主線左側向南,在主線與余溪路交叉處轉至主線中線附近向南延伸至柏樹堡立交,在柏樹堡立交匝道E線K0+240右側分為兩條隧道;一條隧道繼續(xù)向南延伸,另一條沿松石大道南側向石馬河方向延伸。電力隧道貫穿整個場地。截面尺寸2.0m×2.3m~3.5m×3.5m,埋深約4.0m~20.0m。柏樹堡立交匝道C線、D線、E線橋臺距離電力隧道水平距離很近(28-28’~31-31’剖面),本工程對該段電力隧道影響大;建議優(yōu)化擋墻基礎埋深;施工減小振動,并編制專項施工方案,以減少對電力隧道的影響。柏樹堡立交擬改建人行地通道東側擬設樁板墻水平距離電力隧道很近、匝道H線右側擬設樁板擋墻水平距離電力隧道很近,對電力隧道有較大影響;建議設計控制樁頂標高和水平位置,施工時宜采用人工挖孔的方式進行施工。其他段電力隧道埋深大于三倍隧道洞寬,工程建設對電力隧道影響小。但需注意:龍山立交環(huán)線基礎埋深不宜低于275m、5#人行天橋基礎埋深不宜低于295m。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根據設計方案龍山立交環(huán)線人行天橋東北角、匝道B線K0+400~K0+660.345右側位于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范圍內。根據設計方案需占用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部分用地,本項目建設對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影響較大。時光城根據設計方案柏樹堡立交人行地通道西側、匝道A線將占用時光城管理的部分綠化用地、部分地面停車及地面停車場出入口;本項目建設對時光城有一定影響。小游園公共停車場小游園公共停車場為在建項目,位于主線K2+100右側;擬設擋墻位于小游園公共停車場建設基坑邊緣;建議設計、業(yè)主與小游園公共停車場建設項目加強溝通。有條件則可取消擬設擋墻。本次改造工程保留的市政工程本項目為改造項目,已建成的道路、人行天橋、橋梁等設施眾多,本項目臨近實施,影響較大。特別重視:主線拼寬橋;柏樹堡立交匝道C線、E線、F線的橋臺、橋墩;北環(huán)立交右輔道1、右輔道2的拼寬橋臺、橋墩等工程部位對既有橋墩、橋臺的影響。4.2.14結論及建議(1)結論1)本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qū),現狀地形呈中間高兩端低;擬建項目場地處于沙坪壩背斜北段兩翼。2)擬建工程范圍未發(fā)現埋藏的河道、溝壑、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發(fā)現斷層、滑坡、泥石流、危巖和崩塌等不良地質作用。3)場地內分布的特殊性巖土主要為人工填土、強風化基巖。4)場地土層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5)擬建場地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場地范圍內無軟弱土,無危險地段、不離地段。6)本項目位于城市建成區(qū),交通方便;用水、用電較為方便;項目區(qū)車流量很大,周邊人口密度大,居民出行較為活躍。7)相鄰建構筑物眾多,影響程度不一。8)場地整體穩(wěn)定,適宜三縱線柏樹堡立交至北環(huán)立交段改造項目建設。(2)建議1)一般擋墻建議采用淺基礎,可選用壓實填土作為持力層;樁板擋墻建議選擇基巖作為嵌固段。2)橋墩、橋臺,在覆蓋層厚度小于2.0m的地段建議選擇淺基礎,宜選擇基巖作為持力層;覆蓋層厚度大于2.0m,建議選用樁基礎,宜選擇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3)一般道路建議可選壓實填土作為路基持力層。4)人工挖孔樁屬于限制使用的落后工藝,不建議使用;樁基建議采用機械成孔,經過旋挖機帶動填土內塊石,易形成較大范圍內的塌孔現象,必須采取有效的護壁措施才能成孔。5)本項目建設對重慶華渝電氣儀表總廠影響較大,建議業(yè)主盡快協(xié)調用地。6)請復核本項目用地是否與時光城用地有沖突。7)位于軌道控制保護區(qū)內施工,都應按《重慶市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試行)》(渝建發(fā)〔2012〕153號)等文件要求,編制本安全保護方案,并嚴格按安全保護方案實施。8)位于電力隧道控制保護區(qū)的設計建議先征得電力管理部門同意,以確保施工順利實施;施工前應到電力管理部門備案。9)本項目臨近已建成的道路、橋梁等設施眾多,建議施工前根據施工工藝、施工組織分別判斷對既有建構筑物的影響程度,建議對相鄰既有橋梁實施全過程監(jiān)測。10)應從時間上、空間上優(yōu)化施工組織;提高施工點、周圍路網的通行能力;依次優(yōu)先保障行人、非機動車及公交車通行。11)本次勘察鉆孔取樣的抗壓強度試驗結果按規(guī)范要求、分巖性統(tǒng)計而得,而巖土體不是均質的,存在變異性,其物理力學性質必然存在一定差異,在施工時,可能會出現巖石強度或低或高的情況,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特提請設計、施工注意,建議在施工時加強持力層取樣工作對其進行校核或現場載荷試驗確定樁基承載力。12)場地內的砂質泥巖易風化、軟化,開挖后應及時封閉,確保地基巖石的承載力。13)人工填土在場地內廣泛分布,人工填土浸水,承載力降低、與構筑間的摩擦系數降低;請確保場地排水暢通,避免出現積水而導致地基達不到設計要求。14)場地管線等埋藏物眾多且不斷變化,建議施工單位先進行系統(tǒng)排查然后在施工。15)北環(huán)立交小溪溝位目前正在進行環(huán)境整治提升改造工程,地形可能發(fā)生變化,建議施工前對地形進行復核。16)柏樹堡立交松石大道北側有一檔110KV高壓電線,柏樹堡立交匝道D線距離高壓線距離接近安全距離臨界值,建議優(yōu)化線路。17)該場地基坑邊坡存在高邊坡或超限邊坡,應強調按照建辦質【2018】31號文和市建委【2010】166號規(guī)定做好邊坡支護方案設計、可行性評估、支護方案安全論證和施工方案專項論證等工作。18)場地砂質泥巖強度低,采用旋挖成孔時可能存在取芯困難的情況,施工期間對地基承載力驗證時,可采用旋挖超前鉆探取樣或采用巖基現場荷載試驗等方式予以解決。4.3分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4.3.1主線主線起于柏樹堡立交,止于北環(huán)立交,利用既有道路,局部進行拓寬改造,起止里程K0+000~K4+259.605,長約4.26km,分段評價如下:1)K0+000~K0+800已建成段本段為柏樹堡立交已建成道路,本次改造工程維持現狀,不作改變;現狀穩(wěn)定。2)K0+800~K1+220一般道路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69.17m~275.13m,為既有道路;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3.0m~14.3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為一般道路段,線路長度420m,線路走向351~2°,設計標高269.265~275.364m;在現狀道路向兩側綠化帶擴寬2.5~7.5m。該段普遍挖填小,挖方最大高度約1.0m、填方最大高度約0.5m,路基開挖后為人工填土。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3)K1+220~K1+520挖方道路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75.13m~286.15m,為既有道路,擬向兩側各拓寬一個車道;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1.0m~14.7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為挖方道路段,線路長度300m,線路走向2°,設計標高275.364~278.558m。主線與龍山立交匝道A線、B線形成0.1~7.2m高的土質邊坡,擬直立開挖,宜出現圓弧滑動破壞,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或樁板擋墻進行支擋,擋墻基礎可選用壓實填土作為持力層。根據設計,路基為壓實填土,可作為道路路基;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4)K1+520~K1+652地通道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79.80m~288.40m,為既有道路,擬向兩側各拓寬一個車道;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0.5m~2.5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下穿龍山路,擬采用地通道形式通過,線路長度約132m,線路走向2°,設計標高278.558~281.305m。主線左側與龍山立交匝道A線7.2~8.0m高的巖土混合邊坡,土層主要為人工填土,厚度5.5~7.0m;下部為強風化砂巖;設計擬采用直立開挖,在不設支擋情況下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建議采用樁板擋墻支擋,嵌固段宜置于基巖中。主線右側與龍山立交匝道B線7.2~8.0m高的土質邊坡,主要為人工填土;設計擬采用直立開挖,在不設支擋情況下易發(fā)生圓弧滑動破壞,建議采用樁板擋墻支擋,嵌固段宜置于基巖中。根據設計,路基為壓實填土,可作為道路路基;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5)K1+652~K1+850挖方道路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81.89m~287.9m,為既有道路,擬向兩側各拓寬一個車道;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1.0m~2.5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為挖方道路段,線路長度198m,線路走向1°,設計標高281.305~284.994m。主線與龍山立交匝道A線、B線形成0.1~7.2m高的土質邊坡,擬直立開挖,宜出現圓弧滑動破壞,建議采用重力式擋墻或樁板擋墻進行支擋,擋墻基礎可選用壓實填土作為持力層。根據設計,路基為壓實填土,可作為道路路基;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6)K1+850~K2+350一般道路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85.14m~298.18m,為既有道路;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1.5m~7.5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為一般道路段,線路長度500m,線路走向1°,設計標高285.310~297.640m。該段普遍挖填小,產生的土質邊坡高度小于1.0m,巖土分界面平緩,路基開挖后巖土體整體穩(wěn)定。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7)K2+350~K2+400橋梁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90.91m~299.21m,為既有橋梁加寬改造;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0.5m~1.0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該段上跨余溪路,在現有跨線橋兩側分別加寬,為橋梁段,線路長度50m,線路走向1°,設計標高297.640~298.735m。擬建橋位區(qū)巖土層序正常,無斷層、滑坡、泥石流、軟弱夾層、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該段擬建橋臺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如下:余溪路為已建建成道路,與余松路形成高6~8m邊坡。余溪路北側已修建有擋墻,南側東段為1:1.5放坡,南側西段已修建擋墻;擋墻、邊坡無變形跡象,邊坡現狀穩(wěn)定。既有橋臺采用淺基礎,基礎低標高289.5~290.5m。本次新建橋臺開挖將形成1.5~8.0m的巖土混合邊坡,覆蓋層土層為人工填土,厚度0.5~2.5m;土層建議按1:2放坡,下部巖質邊坡根據持平投影圖分析:南橋臺南側為切向邊坡,巖層整體問題;北橋臺北側為切向邊坡,邊坡整體穩(wěn)定;邊坡穩(wěn)定性主要受自身強控制。根據《建筑邊坡支護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4.1.4巖質邊坡類別劃分標準,該邊坡的巖體類型為III類,該段邊坡巖體破裂角取60°,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取60°。新增橋臺距離既有橋臺小于0.5m,距離太近,施工易對既有橋臺結構造成損傷;若新建橋臺基礎埋深超過既有橋臺基底,則可能造成既有橋臺基礎失穩(wěn)。南橋臺、北橋臺建議采用淺基礎,基巖作基礎持力層,建議橋臺基礎埋深不超過既有橋臺基底。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護既有橋梁結構,宜對既有橋梁進行監(jiān)測。赤平投影圖8)K2+400~K2+688一般道路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99.21m~304.88m,為既有道路;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0.5m~6.0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兩側各拓寬10~15m,線路長度288m,線路走向1°,設計標高298.735~305.56m。該段普遍挖填小,產生的土質邊坡高度小于1.0m,巖土分界面平緩,路基開挖后巖土體整體穩(wěn)定。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其中K2+520~K2+688段于右輔道1、余松路立交A線并行,從西往東依次為主線、右輔道1、余松路立交A線。主線與右輔道1標高相同,無高差。其中里程K2+550~K2+580段上跨軌道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軌道區(qū)間隧道頂板高程264.0~268.0m,路面與隧道頂垂直距離35.2~35.5m。該段及軌道控制保護區(qū)內施工,應按《重慶市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試行)》(渝建發(fā)〔2012〕153號)等文件要求,編制本安全保護方案,并嚴格按安全保護方案實施。9)K2+688~K2+975已建成段本段為余松路立交已建成道路,本次改造工程維持現狀,不作改變;現狀穩(wěn)定。10)K2+975~K3+265一般道路段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93.122m~303.51m,為既有道路;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3m~14.0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本段為在既有道路向兩側拓寬,為一般道路段,線路長度290m,線路走向2~10°,設計標高293.140~303.63m。該段普遍挖填小,產生的土質邊坡高度小于1.0m,巖土分界面平緩,路基開挖后巖土體整體穩(wěn)定。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主線K3+240左側現綠化帶內,正在進行電力隧道施工,在建電力隧道走向、埋深不明,設計及施工應特別注意。11)K3+265~K4+259.605已建成段本段為已建成G75蘭海高速,本次該處工程維持現狀,不作改變,現狀穩(wěn)定。12)1#人行天橋該人行天橋跨主線K0+846,現狀地面標高269.43m~270.92m,為既有道路、市政綠化,地勢平坦;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粉質黏土,土層厚度約0.5m~10.8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對原人行天橋進行改造,天橋形式為工字型,設計橋面標高約276.34。左側覆蓋層厚度10.1~10.8m,建議天橋橋墩采用樁基,持力層選用中風化基巖;中間橋墩覆蓋層厚度7.4m,建議采用樁基礎,持力層選用中風化基巖;右側覆蓋層厚度0.5~1.5m,建議采用淺基礎,持力層選用基巖。13)2#人行天橋該人行天橋跨主線K1+160,現狀地面標高274.12m~275.44m,為既有道路、市政綠化,地勢平坦;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3.5m~6.0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拆除原人行天橋,并還建,天橋形式為工字型,設計橋面標高約281.3。覆蓋層厚度較大,建議天橋橋墩采用樁基,持力層選用中風化基巖。14)4#人行天橋該人行天橋跨主線K1+980,現狀地面標高285.36m~287.89m,為既有道路、市政綠化,地勢平坦;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8.8m~14.5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巖,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天橋形式為雙八字型。覆蓋層厚度較大、管線密集,建議天橋橋墩采用樁基,持力層選用中風化基巖。15)5#人行天橋該人行天橋跨主線K2+573,現狀地面標高299.96m~301.50m,為既有道路、市政綠化,地勢平坦;上覆土層主要為壓實填土,土層厚度約0.5m~3.5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天橋形式為雙八字型。覆蓋層厚度小、位于軌道環(huán)線控制保護區(qū)內,建議天橋橋墩采用淺基礎,持力層選用基巖;基底標高不宜低于295m。該天橋位于軌道環(huán)線體育公園站至冉家壩站區(qū)間控制保護區(qū)內,軌道區(qū)間隧道頂板高程264.0~268.0m,若天橋基礎埋深不低于295m,則隧道頂板距離天橋基礎底垂直高差27~31m,超過3倍軌道洞寬(19.8m),本工程建設對軌道體冉區(qū)間隧道影響小。應按《重慶市軌道交通控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試行)》(渝建發(fā)〔2012〕153號)等文件要求,編制本安全保護方案,并嚴格按安全保護方案實施。該天橋上跨電力隧道,電力隧道頂標高281.7~282.2m,若天橋基礎埋深不低于295m,則隧道頂板距離天橋基礎底垂直高差12.8~13.3m,超過3倍洞寬(10.5m),本工程建設對電力隧道影響小。4.3.2北環(huán)立交根據設計方案:對既有北環(huán)立交進行改造,本次涉及匝道A、B、C、D、E、F、G、H、I、右輔道1、右輔道2、左輔道共12條匝道。該立交為三縱線與內環(huán)快速的快速交通轉換的重要節(jié)點。各匝道工程地質評價如下:1)匝道A(K0+127.670~K0+524.829)匝道A由內環(huán)人和立交方向駛往G75蘭海高速北碚方向,該段線路現地面標高282.33~298.20m,現狀為道路、市政綠化;覆蓋層為壓實填土,厚度一般1.5~20.8m,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互層,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根據設計方案,線路長度402.159m,線路走向258~350°,設計標高286.251~297.861m。各段評價如下:(1)K0+127.670~K0+230半挖半填道路該段左側挖填小于1.0m,右側填方高度2.0~6.1m,擬采用1:1.5進行放坡;場地巖土界面為逆向坡,場地整體問題。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2)K0+230~K0+524.829一般道路段該段普遍挖填小,產生的土質邊坡高度小于2.0m,巖土分界面平緩,路基開挖后巖土體整體穩(wěn)定。建議路基填筑前清除現有綠化帶表層耕植土,清除表土層厚度建議以0.5m~1.00m為宜,回填層應分層碾壓夯實,填料、壓實度等參數應滿足設計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2)匝道B(K0+093.952~K0+599.276)匝道B由G75蘭海高速北碚方向駛往內環(huán)石馬河方向,根據設計方案,保留現有匝道,不作改造,現狀穩(wěn)定。3)匝道C(K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