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 (含解析)_第1頁
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 (含解析)_第2頁
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 (含解析)_第3頁
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 (含解析)_第4頁
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含解析)2022-2023學(xué)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16.2《六國論》同步練習(xí)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六國論》,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不賂者以賂者喪____________②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B.①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②一人之心,萬人之心也

C.①賂秦而力虧____________②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D.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2.下列對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xùn),以免重蹈覆轍。

B.開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對照的判斷句式,開門見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苯又鰞蓚€分論點來闡述中心論點。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實和淺近的道理,論證第一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蔽恼碌谌我札R、燕、趙三國破滅的史實,論證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p>

D.文章第四段,用假設(shè)推論的方法,提出了六國免于被秦國滅亡,求得生存的正確策略,同時,作者不帶任何感情,客觀冷靜地總結(jié)了六國滅亡的慘痛教訓(xùn),由論史過渡到告誡當(dāng)世的“為國者”。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閱讀文章選段,完成后面的問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4.對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非兵不利兵:兵器B.破滅之道也道:規(guī)律

C.與戰(zhàn)敗而亡者亡:喪失D.固不在戰(zhàn)矣固:本來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賂秦而力虧二敗而三勝

B.弊在賂秦也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C.固不在戰(zhàn)矣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D.破滅之道也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6.下列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宗明義,起筆即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先用雙重否定,既而又自為設(shè)問,從而使這一論斷更加鮮明突出。

B.文章通過諸侯割地賂秦而造成雙方土地消長的鮮明對比,證明了“賂”的損失與戰(zhàn)爭的損失差不多。

C.割地賂秦不但不可能換來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長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實力,造成顛覆的下場。

D.作者在充分論述賂秦之害的基礎(chǔ)上用巧妙的引用,精當(dāng)?shù)谋扔鳎蜗蟮卣f明了賂秦必致滅亡的道理,從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論點。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二、情景默寫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蘇洵《六國論》一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蘇洵在《六國論》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六國子孫割地之輕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蘇洵在《六國論》中引用古人的話,用比喻表明割地賂秦必然招致滅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國論》中,蘇洵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_____”,認為燕國滅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殺害良將,不能將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蘇洵在《六國論》中以“______,_____”兩句回憶了六國先輩們開辟事業(yè)的艱辛。

(4)在《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諸侯割地越多,秦國侵略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選擇題

10.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洎牧以讒誅B.暴秦之欲無厭

C.奉之彌繁D.則勝負之?dāng)?shù)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B.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可謂智力孤危D.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互喪互:相繼

B.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從:跟隨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判斷

D.終繼五國遷滅遷:改變

13.下列句子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A.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C.洎牧以讒誅D.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14.下列對課文第三段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認為齊國的失敗是因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B.作者肯定了燕趙“用兵之效”,也點出了“用武不終”的后果。

C.作者總結(jié)說齊、燕、趙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賄賂秦國。

D.作者假設(shè)齊、燕、趙當(dāng)初不這樣做,滅亡與否就無法估計了。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互喪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繼。

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____________義:道義。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____________判:決定,確定。

D.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兵:兵器。

四、選擇類

16.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洎牧以讒誅

B.不賂者以賂者喪

C.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17.下列句子加點的字,詞類活用相同的一項是()

①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趨于亡④不能獨完⑤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A.①④B.②⑤C.③④D.①③

18.下列各句中,對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思厥先祖父厥:相當(dāng)于“其”

B.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決定,確定

C.勝負之?dāng)?shù)數(shù):次數(shù)

D.始速禍焉速:招致

19.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論》選自《嘉祐集箋注》,作者字明允,他人號之老泉。

B.《六國論》總結(jié)了六國破滅的原因,但本意不在悲嘆六國的滅亡,而在諷喻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C.《六國論》和《過秦論》一樣都是史論。史論是作者從一定的立場觀點出發(fā),對某一史料進行研究而得出結(jié)論的一種文體。

D.《六國論》語言頗具特色,句子長短相間,句式豐富多彩;論證語言有正面說,有反面說,有直接說,有隱含說,相映成趣。

2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屬于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其實亦百倍

B.可謂智力孤危

C.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

21.對下列句中“以”字的意義,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舉以予人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趨于亡⑥洎牧以讒誅

⑦不賂者以賂者喪

A.①②④/③⑤/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⑥⑦

2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A.小則獲邑,大則得城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C.日削月割,以趨于亡D.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五、小閱讀-課內(nèi)

23.你贊同蘇洵對六國破亡原因的看法嗎?

24.《六國論》抓住什么中心內(nèi)容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25.下列關(guān)于作者和文章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

B.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然后就中心論點層層深入,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

C.文章借評析六國滅亡的根源——“弊在賂秦”,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否則,其結(jié)果將比六國更為悲慘。

D.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反問、夸張、對比、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相得益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26.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桑。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分析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

27.根據(jù)“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殲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分析齊國滅亡的原因。

六、非選擇類

28.古今異義。

①思厥先祖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②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③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④后秦擊趙者再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⑤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⑥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⑦其實百倍。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⑧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

29.指出下面加點字的詞類活用類型以及意思。

①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于顛覆,理固宜然

⑤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⑥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⑦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⑧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⑨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⑩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30.請對下面句子中包含的文言句式進行分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②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③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④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⑤趙嘗五戰(zhàn)于秦

⑥洎牧以讒誅

⑦茍以天下之大

⑧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試卷第6頁,共7頁

參考答案:

1.B2.D3.(1)六國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2)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土地天天消減,月月割讓,而走向滅亡。

【解析】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以”,介詞,因為;第二個“以”,介詞,憑借;

B.兩個“之”,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C.第一個“而”,連詞,因而;第二個“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可是;

D.第一個“為”,動詞,治理;第二個“為”,介詞,被。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不帶任何感情”錯誤。文中有“悲夫!”,可見作者的感情很強烈。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兵:武器;善:好;弊:弊??;

(2)為……所:被;劫:脅迫;日、月:名詞做狀語,天天,月月;趨:走向。

參考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攻戰(zhàn)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zhèn),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dāng)然就不在于戰(zhàn)爭了。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墒亲訉O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穩(wěn)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yīng)當(dāng)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边@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后,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多次作戰(zhàn),敗少勝多。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zhàn)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dāng)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xié)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dān)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杀。∮羞@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4.B5.A6.B7.(1)想想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

(2)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的時候),送給它越多,秦侵犯那些國家(就)越厲害。

【解析】4.此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dǎo)詞義等。

B項,“破滅之道也”意思是:(這就)是滅亡的原因。道,原因。

故選B。

5.此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文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要根據(jù)語境判斷在選項中的含義。

A項,為連詞,表因果;為連詞,表并列;

B項,都表判斷;

C項,語氣詞,啊;

D項,助詞,的;

故選A。

6.本題考查賞析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這類題需要認真閱讀文章內(nèi)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觀點等,仔細分析選項中敏感點,比對原文,辨析正誤。

B項,“證明了‘賂’的損失與戰(zhàn)爭的損失差不多”錯誤,由“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可知,“賂”的損失與戰(zhàn)爭的損失“大得多”。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yīng)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

(1)關(guān)鍵詞: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尺寸,很小,很少。

(2)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同“饜”,滿足。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點睛】文言文翻譯六方法——留、對、拆、增、刪、調(diào)

(1)留。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2)對。將單音節(jié)詞對譯成雙音節(jié)詞,有三種情況。

①原單音節(jié)詞加前綴或后綴。如:“鼠度其無他技”,“鼠”譯“老鼠”;“石之鏗然有聲者”,譯“石”譯“石頭”。

②原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同義詞。如:“不患貧而患不安”,“貧”譯“貧困”,“安”譯“安定”。

③原單音節(jié)詞換成另一個雙音節(jié)詞。如:“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兇”譯“荒年”。

(3)拆?,F(xiàn)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有時是古漢語中兩個連在一起的單音詞,譯時不能以今度古,要拆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祖父”譯“祖輩、父輩”。

(4)增。增補句子省略成分或詞語活用后新增內(nèi)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質(zhì)而白章”,譯時補出省略的主語“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時補出省略的謂語“擊鼓”;“則與斗卮酒”,譯時補出動詞的賓語“他”;“豎子不足與謀”,譯時補出介詞的賓語“你們”;“今以鐘磬置水中”,譯時補出省略的介詞“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內(nèi)容。如:“吾從而師之”,譯時加“把當(dāng)作”;“吾妻之美我者”,譯時加“認為”;“項伯殺人,臣活之”,譯時加“使”。

(5)刪。一些無法譯出的虛詞(語氣助詞、表停頓、湊足音節(jié))可刪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里的“之”、“也”不譯。

(6)調(diào)。古漢語中的倒裝句子(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譯時要調(diào)整到它應(yīng)在的位置?!吧跻樱曛换荨?,譯時謂語應(yīng)回到主語后面,“你太不聰明了”。

參考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p>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8.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芥”“猶”“薪”。

9.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暴霜露斬荊棘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詳解】本題考查默寫常見古詩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nèi)所學(xué)篇目,只有少數(shù)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nèi)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fù)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學(xué)生應(yīng)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難寫字等字的寫法。如“嬴”“荊卿”“速”“洎”“讒”“邯鄲”“武”“暴”“荊棘”“彌繁”“侵”“愈”,理解字義去記憶。

【點睛】考查常見的名篇名句默寫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和記憶同時考查。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nèi)所學(xué)篇目,只有少數(shù)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nèi)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xué)生應(yīng)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另外,較長的句子不能掉字。

10.B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判斷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巴佟本褪恰巴ㄓ谩⒔璐?,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種情況: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釋,其實就是寫出本字并解釋。這就要求考生能根據(jù)語境和自己知識儲備判斷出通假字,并寫出本字進行解釋。所以考生對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夠識記,并理解其意思,平時也要多記誦。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項”,

B項,“厭”通“饜”,滿足。其他三項都沒有通假字。

故選B。

11.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實詞中古今異義詞理解判斷能力。所謂古今異義詞,指形式上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異義詞往往是雙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這種詞,就要仔細區(qū)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組詞的方式來區(qū)分,因為古漢語主要是單音節(jié)詞。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平時注意多積累。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A項,顛覆:古義今義均為:推翻、摧毀;

B項,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數(shù)目。今義,實際上;

C項,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D項,故事:古義,前例,舊事。今義,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

故選A。

12.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含義能力。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一定要結(jié)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詞語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體語境進行。本題要求選出“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C項,“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的意思是“。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判”的意思是“清清楚楚,決定”。

故選C。

13.D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斷能力。此類題型要求考生對于文言文幾種特殊句式的標(biāo)識能記憶并運用。判斷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據(jù)意思和各種句式的特殊標(biāo)識。本題主要考查被動句,要求選出“下列句子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A項,被動句,“為……所”表被動,翻譯為: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B項,被動句,“削”“割”,被削減,被割讓。翻譯為:(這些國家的)土地天天被削減,月月被割讓,而走向滅亡;

C項,被動句,“誅”,被誅殺。翻譯為: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誅殺;

D項,不是被動句。翻譯為:還有可以用不賄賂國秦的手段戰(zhàn)勝秦國的態(tài)勢。

故選D。

14.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認為齊國的失敗是因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分析錯誤,作者總結(jié)齊、燕、趙失敗的原因是在于他們“失強援,不能獨完”。

故選A。

15.B

【詳解】本題考查把握文言實詞的能力。學(xué)生應(yīng)明確實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在平時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隨時總結(jié),不斷積累。具體解題時,應(yīng)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分析詞義。

B項,“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意思是:能夠守住他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義:堅守道義。

故選B。

16.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動句,“為……所”表被動。

A.是語義被動句,“誅”是被誅殺的意思,與例句相同;

B.陳述句;

C.判斷句,“也”表判斷;

D.“五戰(zhàn)于秦”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秦五戰(zhàn)”。

故選A。

17.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②⑤“禮、義”均為名詞作動詞,翻譯為“禮待、堅持正義”;

①“小、大”為形容詞作名詞,翻譯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③“日”為名詞作狀語,翻譯為“一天天”;

④“完”為形容詞作動詞,翻譯為“保全”。

故選B。

18.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該句句意: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數(shù)”,理數(shù)。

故選C。

19.A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A.“他人號之老泉”錯誤,蘇洵自號老泉。

故選A。

20.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D.尺寸:古今義均指客觀的長度單位,形容距離短或數(shù)量少。

A.其實:古義是它的實際數(shù)目或它實際上;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B.智力:古義是智謀和力量;今義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C.故事:古義是舊事,舊例;今義是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用于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

故選D。

21.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以:介詞,用;

②以:連詞,而;

③以:目的連詞,來;

④以:介詞,用;

⑤以:連詞,而;

⑥以:介詞,因為;

⑦以:介詞,因為。

故選D。

22.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詞類活用的理解能力。

例句:“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名詞作動詞,以禮相待,禮遇。

A.“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小,大,形容詞作名詞。

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C.“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D.“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故選B。

23.戰(zhàn)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zhàn)爭。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經(jīng)濟得到較快發(fā)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yīng)了當(dāng)時歷史發(fā)展走向統(tǒng)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蘇洵僅從斗爭策略方面論六國之過,未從政治、經(jīng)濟、歷史的發(fā)展等方面考察,結(jié)論是偏頗的。

但我們知道作者寫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國破滅的原因,而是為了“諷今”,因此便從某一角度著眼分析歷史,總結(jié)教訓(xùn),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作者這種針砭時弊,關(guān)心國家前途的精神應(yīng)予肯定。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首先要明確蘇洵對六國破亡原因的看法,然后再表述自己的觀點。

蘇洵在《六國論》中,根據(jù)秦并吞六國而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事實,從六國相繼破滅的角度,有理有據(jù)地論述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并分別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和“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兩方面進行論證。

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dān),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读鶉摗肥蔷壥露?,意在諫宋。作者寫此文告訴北宋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以六國破滅為鑒,不要對遼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國那樣“為積威之所劫”。如果從蘇洵針對北宋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從批判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主張團結(jié)抗敵的觀點,是無可非議的。但從歷史事實來看,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個很復(fù)雜的問題,不是象蘇洵所論述的那樣簡單。

蘇洵看到了六國敗亡的原因是沒有能力抵抗外侮而割地茍安;但他沒看到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視改革,也沒看到秦統(tǒng)一的意義。杜牧認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會自取滅亡,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他沒有重視百姓的力量。

24.課文圍繞一個“賂”字展開論證。

開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點明全文的中心論點,道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先以秦受賂所得土地與侵占所得土地的事實和六國賂秦割地的事實作了鮮明對比較,六國因賂秦而力虧。

接著重點剖析“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這個問題。首先肯定,齊、燕、趙的滅亡固然是由于用武不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楚、韓、魏永無休止的割地,而使齊、燕、趙失去強有力的外援,致使其勢單力孤而亡,這種禍根仍然是由于‘賂秦’所致。作者接著進—步假定,“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發(fā)人深思。

最后作者嘆道,“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p>

作者在反復(fù)說明—個“賂”字是六國滅亡的道理之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1)首先提出中心論斷,圍繞一個“賂”字展開論證。

作者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币粋€“賂”字點明了全文的中心論點,也開門見山道出了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先以秦受賂所得土地與侵占所得土地的事實和六國賂秦割地的事實作了鮮明比較對照,讓讀者進一步明白,六國因賂秦而力虧。

(2)接著重點剖析“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這個問題。

由于六國賂秦頻繁無度,使秦變成了一只餓慮,所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對于野心勃勃的侵略者來說,“以土地換和平”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美景。作者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在這些問題上糾纏,筆峰一轉(zhuǎn),重點剖析“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這個問題。很顯然,六國并沒有都在“用土地換和平”。比如齊國“未嘗賂秦,終維五國遷滅,何哉?”這恐怕更令讀者感興趣。作者首先肯定,齊、燕、趙的滅亡固然是由于用武不終”,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楚、韓、魏永無體止的割地,而使齊、燕、趙失去強有力的外援,致使其勢單力孤而亡,這種禍根仍然是由于‘賂秦’所致。作者接著一步假定,“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童”,真是發(fā)人深思。

(3)最后作者發(fā)出感嘆。

歷史沒有照著以上的假定去走,卻上演了秦滅六國的悲劇。所以作者嘆道“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彼宰髡咴诜磸?fù)說明一個“賂”字是六國滅亡的道理之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讀者不難理解作者發(fā)自肺腑的警示:若不以六國滅亡為訓(xùn),歷史還將重演一出悲劇。

25.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文學(xué)常識、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反問、夸張、對比、比喻等”說法錯誤,文章沒有反問的修辭手法,應(yīng)該是設(shè)問。

故選D。

26.從兩個方面簡要地闡釋論點,說明“弊在賂秦”的原因:一是從“賂秦”的國家來說;一是用設(shè)問答疑的方式,從“不賂秦”的國家來說。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又是分論點。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論證過程的能力。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一句話緊扣文題,蘇洵斬釘截鐵地指出“六國破滅”的原因:六國滅亡不在于它們的武器不銳利,也不在于它們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們一味地拿土地作為賄賂,向秦國乞求和平。

接著,從兩個方面簡要地闡釋論點。一是從“賂秦”的國家來分析原因?!百T秦”就是賄賂秦國。這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接著申述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倍怯迷O(shè)問答疑的方式分析原因。事實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國都向秦國奉獻土地,而那些沒有“賂秦”的國家也破滅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故意這樣設(shè)問,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币虼?,歸根結(jié)底,“賂秦”是莫大的致命傷。

以上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論點,突出強調(diào)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從六國方面來說的。

27.用設(shè)問的方式,先單說齊國滅亡的原因,指出齊國雖不曾賂秦,但親附秦而不助五國,隨后因為其他的諸侯國滅亡了而不能獨自保全。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齊國滅亡的原因。

首先要讀懂所給的語段,然后對語段進行適當(dāng)?shù)那蟹?,分析每一層的意思,最后總結(jié)齊國滅亡的原因。

本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殲滅何哉”,作者首先采用設(shè)問的方式,先單說齊國沒有賄賂秦國,但是也難逃滅亡的事實?!芭c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分析了齊國滅亡的原因。齊國距離秦國最遠,雖然不用向秦國奉獻土地,但是齊國仍舊不敢得罪秦國,對其他國家遭受秦國侵略,采取袖手旁觀的態(tài)度,等五國相繼敗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國吞并的對象。

28.①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

②古義:以致,以至于,終究。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③古義:智慧、智謀、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⑤古義:舊事,前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關(guān)人物的事情。

⑥古義:不去。今義:能力差。

⑦古義:其,代詞,那。實,副詞,實際上。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而含轉(zhuǎn)折)。

⑧古義:這樣以后。今義:連詞。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異義意義的能力。

①“思厥先祖父”意思是:想起祖輩和父輩們?!白娓浮保帕x: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