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_第1頁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_第2頁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_第3頁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_第4頁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中國論文聯盟*編輯。摘要:《樂記》是我國古代最重要、最系統(tǒng)的藝術學論著,《樂本篇》主要論述音樂的起源問題,通過對心、性、物、情等關鍵詞的剖析,以及"聲、音、樂'概念的分析,能夠清晰理解《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心物感應說'。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的藝術學思想,成書于漢代,也反映了漢代人對藝術的熟悉和理解??梢哉f它是對自先秦到兩漢以來的學者們對藝術起源、藝術特征以及藝術功能等問題的深化思索和論述的總結,上承先秦諸子下啟魏晉阮籍等人的論樂思想,因此對我國藝術學思想的進展有深遠的影響。

二、幾個關鍵詞

《樂本篇》,全文900多字,主要論述音樂的起源問題,故名"樂本'。為了清晰熟悉和理解關于藝術本源問題的論述,探求其藝術本體思想產生的脈絡及線索。我們得抓住論樂文字的幾個關鍵詞。為便利論述,現將《樂記樂本篇》的重要內容摘錄如下: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于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行與言音,不知音者不行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鐘鼓干

...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āng)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記樂本篇》)

(一)心、性、情、物

《樂本篇》,開篇就講音樂的起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此處的"音'不同于"音樂',相對于"聲'和"樂'。(關于這幾個關鍵詞,后文會具體講到)"音'是由人的"心'所產生的,即"心'是"音'得以產生的重要渠道。

在《樂本篇》中13次提到"心':"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等等,同時還把"心'分成不同的層次:有"哀心'、"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磥斫议_"心'的義理,才能揭開《樂本篇》論樂起源的真正內涵。

音樂究竟如何產生呢?首先要有"人心之動',此處的"動'是"音'得以發(fā)生的關鍵所在。何謂"動',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動作、活動、運動'等意義。這個"動'不是指肢體、動作之"動',而是"心'的動,心如何能動。我們平常理解的"心'是西方解剖學意義上的主管血液循環(huán)的那個怦怦跳動著的器官。翻閱古代典籍,我們會發(fā)覺,古人所指的"心'是指一種能夠感應萬物的感知系統(tǒng)。我們把它稱為系統(tǒng),就是指它的無形和無相,不是一種能夠摸得到和看得到

...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的實體存在。在習慣上將思想和感情都說成是"心'的活動。但是這樣理解依舊無法揭開"心'的謎團。中國經典文論中的"心'究竟為何物,"心'又是如何"動'的,不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中"心'的詳細所指,就無法推斷"心'的特征,更無從理解和描述"心動'的涵義。首先探求"心'的涵義,必需分清"腦中的規(guī)律'和"心中的感受'兩種概念的不同。腦中的思想與心中的感受常常結伴而行,但是在根本上,它們是截然不同的??赏ㄟ^一個簡潔的常識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看到一幅美麗的圖畫或是漂亮的景色,我們的頭腦會進行嚴密的規(guī)律推理,經過嚴謹的思索和論證,得出結論。由于它是這樣的或是那樣的,所以我就喜愛它了。實際上在觀者眼里,一般不會經過這些步驟,看到美妙的東西,首先感到的就是一種仿佛悠閑而生的喜悅、驚喜或者是一種說不出的饒有興味的感覺。在這種時候,我們的思維臨時休息了,我們的胸中會洋溢出一股暖流,越是劇烈的審美愉悅,我們內心的感覺就越是劇烈。假如藝術感染的震撼力氣是從胸中的感覺發(fā)出來的,也就是藝術的魅力感最先是由心頭的感受生發(fā)的,藝術的產生來自于"心'的活動就是顯而易見的。可見"心'不是頭腦的思想,而是胸中的感受。但是我們依舊想要弄清晰,究竟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心'詳細由什么構成,有什么功能和特質以及它是如何感應萬物的呢?科學的思辨和為得到答案不斷追問的孜孜以求是我們現代學術的精神追求。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從思想流派上分為儒家、道家、釋家三家,但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和思想傳承至今,三教互融互補,各朝各代雖然有所偏重。但從中國文化本質上來講,有沒有一種一以貫之的根本脈絡和主線呢?翻閱經典文獻,我們看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一個"心'字,再加一個"性'字。"心性之學'幾乎是可以貫穿三教的義理心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認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傳統(tǒng)西學講思辨的理性精神,傳統(tǒng)中國學問講心上的感覺。本著這樣一種認知,翻開《孟子》一

...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書,其中《心氣說》一章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一天公孫丑問孟子說,您所謂的"不動心'與告子所說的"不動心',即"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孟子回答說:"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行。'孟子認為告子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后兩句是對的。這里告子所講的"言'不只是言談,還包括肢體語言、表情、行為,甚至也包括人心里的念頭等。在這里告子先把"言'和"心'聯系在一起了,是說一個人外在的舉止修養(yǎng)不夠得體,就不能達成心靈的完善。孟子認為這句話不對,他認為告子對"心'和"言'本末倒置了;而后面的講法是正確的,即"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即我們的心沒有修持到肯定的程度,就無法涵養(yǎng)出自然?的氣度。在這里,我們發(fā)覺了"心'與"氣'的直接聯系。從而明白了孟子對"心'的解法,"心即是氣',這也就是孟子心氣說的本義所在。理解了心即是氣的義理,我們就能解開"人心之動'中"動'的涵義。此處的"動',是指人胸中的感覺起伏運動,就是指胸中的氣血的涌動和簡單的變化,就是各種感受、心情生起的時刻。究竟氣血怎樣"動',為什么有的"動'變成人的心情,而有的"動'變成了奇妙的音樂呢?為解開這個謎底,我們不得不解釋另外一個重要的詞語即"性',典籍中到處見到這個字眼:如"性相近,習相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等。《樂記樂本篇》當然也提到"性',如:"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看來"性'與音樂的產生也有直接的關系?!抖踢z書》卷一中記載了明道①論性的一段文字:"生

...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生之謂性'乃告子的說法。這一解釋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固有的傳統(tǒng)的解法。依據傅孟真先生的考察,"性'字源于"生'字。以生言性的觀念消失甚早,始終可以追溯到《詩經》的時代,其后亦源遠流長,如戰(zhàn)國時有告子、荀子,兩漢時有董仲舒、王充等。秦漢以來,凡以生之言性者,一般認為此性乃自然的、實然的性狀。"生之謂性'的"生'就是《易傳》中所謂的"天道生生'之"生'。此生生之天道"命于人,是謂之性'與《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同一義理。而"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又進一步解釋了"性'的特征與表現。既然"性'是"天命'"命于人'的生生不息的本質,我們能不能熟悉我們的"性'呢?明道先生講了,就是通過"氣',氣的生生不息與變幻莫測正體現了"性'的永恒變化的規(guī)律,氣中有自然的造化之序存在,所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既然"性'是天命所為,那它就是自然,就是如其本然的。我們的"心'的運動假如根據它的自然韻律去"感知'就是正道。假如在《樂本篇》找一個詞來解釋"性'的話,就是有序的"動'。音樂是由于"心'的"感于物而動'的結果,物指的是外界事物。心因外在事物所感,引發(fā)內在氣的變化,假如會有想要表達的要求,變現為"聲',這個聲不能僅理解為外面的聲音,也可以指心內的念頭、想法,即也指身內的聲音。但這其中劇烈的心情與心頭的氣血相感應的時候,變化發(fā)生了,即"聲相應,故生變'。此時有兩種狀況發(fā)生:一是不"變成方',其次種是"變成方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uo;。"方'指根據肯定的規(guī)律,即根據

中國論文聯盟.LWlm.Com本性應有的樣子變化,不擾亂本性的造化之序去"動',此時由"聲'變成"音',即"謂之音',此時的"音'已經不同于"聲'。假如從前的"聲'可能是雜亂無章的一堆念頭和想法的話,此時的"音'已經根據創(chuàng)心中自然的法則和尺度對各種原始的"聲'在知覺上進行選擇和精簡。之后"比音而樂之',比就是布置、組合,在"音'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剪裁,使之具有"性'的變化尺度,此時藝術的形象由于富有有序的節(jié)奏而擁有了鮮活的生命,藝術的內容集于胸中,等到配上合適的表現形式,即"干戚羽旄'成為可供人們耳目觀賞、可聞可視的形象后,真正的"樂'產生了。

中國論文聯盟*編輯。在論述音樂產生的過程中,心物感應是音樂得以產生的先決條件,也是藝術實踐為什么重要的關鍵所在。在藝術素材的的取舍上,"心'的功能是最關鍵的。并不是全部的"心之動'都能產生音樂,同時在"動'的當下,要"物使之然',即有外物與心發(fā)生感應,此處的"物'不同于后面的"情',物既是心頭的各種感覺、心情,也可能是各種雜亂的想法和念頭,即為未加工的感覺表象。假如只是胸中氣血沸騰的心物相感,是不能產生音樂的,所以后面才又重點強調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其中的"物'通過藝術感知的過濾變成"情',情即是感受,有情即是有感受、有心情的部分。《荀子正名篇》解釋了什么是情:"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此時心頭氣機的律動和飛揚才能變成聲,通過"文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rdquo;,即有組織的有規(guī)律的符合心頭氣機造化之序的即"性'的"動'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因此從"物'到"情',是表象到知覺以致到藝術形象生成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總之,樂本篇在論述藝術本源上緊緊圍繞"心、性、情、物'4個關鍵詞綻開,深化理解和把握這4個字的真正含義,可以關心我們揭開藝術發(fā)生的真正動因和樞機。

(二)聲、音、樂

假如說"心、性、情、物'描繪了藝術本源無法直接用感官觸及的而內在于藝術產生過程的內部動因和環(huán)節(jié)的話,"聲、音、樂'是可聞的,可以直接描述的。

首先這3個字在含義上是不同的。心"感于物而動'后,只能先產生"聲',只是創(chuàng)生活的初步的積累后所得的一般素材,其中有頭腦的評斷,感覺上粗淺的熟悉和推斷,往往是不成系統(tǒng)的,有些甚至是藝術實踐者無意識的產物。此時需要加工和整理"成文'的過程,即"比音'的過程,變成"方',此時的聲已經經過轉變成為"音',此時的音是有節(jié)奏感的,其韻律符合音樂自然之性,同時又是能反應心中氣血之性的"音'。但是這種變化依舊是內在的,不行見、不行聞的,內在于藝術實踐者的內心。他在心里始終裁決:究竟如何表現這樣一種內在的"音',讓它具有外在的生命,讓更多的人熟悉、理解以及發(fā)生共鳴呢?那就通過適合的表現形式,即"干戚羽旄',即各種器樂、各種演奏的道具。這一過程仍舊需要實踐者根據心靈內在的尺度進行適度的裁剪和改造,此時藝術的"內景模型圖'產生了。

在闡釋音樂本源的問題時,由于心物感應的變化不同,《樂本篇》還論述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這里例舉了6種心:"哀心'

...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由于心上感應之"物'的不同,因此樂的風格和特點也就不同了。"哀心'產生的樂,"其聲噍以殺',即無相的心由于哀傷的心情所感,聲音顯得悲悲切切,由于壓抑顯得細碎而急促;"樂心'感應而生的樂,"其聲以緩',歡樂的心情引發(fā)的樂,顯得宏闊而舒緩;"喜心'感應的樂,"其聲發(fā)以散',喜悅的心情感應的音樂是洋溢和拘束的;"怒心'則"其聲粗以厲',生氣時,聲音就是激烈和強硬的。心懷"敬心',則"其聲直以廉',崇敬的感情發(fā)出的聲音顯得莊重而肅穆;因"愛心'而產生的音樂,"其聲和以柔',即由于彼此喜愛和仰慕,發(fā)出的聲音就溫柔而優(yōu)美。

這是對不同層次的心物感應所做出的生動而形象的描述,揭示了由于音樂本于心物感應,又因感應方式不同,而引起的藝術特征和風格的差異,進一步解釋了藝術產生的內在動因和本質內涵,這些論述具有深刻的見地和啟發(fā)意義。

三、藝術本源論的關系模型

在這里,我們需要解釋同是心物感應,為什么有的感應成為樂,有的僅成為聲。在"聲'到"音'到"樂'的變化過程中,"心、性、情、物'又是如何作為內在的尺度發(fā)生關鍵性的作用,我們運用一個關系模型圖加以描述:

這一圖示反映了藝術得以產生的基本過程,揭示了其過程得以進行的根本動力是"心動'?!吨杏故渍隆防?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論述可以對圖表作較為清晰的印證。

"心動'之前的圖表呈現開放的狀態(tài),體現

...

《樂記》藝術本源論的幾個關鍵詞

《中庸》首章中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狀態(tài),此時"謂之中',即是"靜'。心中的氣機沒有被心情所染,是心頭情感未發(fā)動之時,外在的"物'與心中的感受兩不相系,心是心,物是物。當心"感于物而動'之時,主客體見面了,也只是客氣的"握握手',經過片刻的問候和寒暄,主體對客體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