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語境教育投資_第1頁
人力資本語境教育投資_第2頁
人力資本語境教育投資_第3頁
人力資本語境教育投資_第4頁
人力資本語境教育投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力資本語境教育投資

近十幾年來,關于“教育產業(yè)化”的紛爭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然而,伴隨著這場爭論,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真可謂是“兩岸猿聲蹄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認為,“教育產業(yè)化”的理論爭鳴與實踐摩擦內蘊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思想空間。我們既要正確地認識教育對人與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的功能,又要清醒地認識教育對人與社會發(fā)展的經濟功能;既要防止經濟學話語霸權無視教育活動豐富的人文底蘊而對教育圣地的庸俗化、簡單化,又要警惕一些教育理論家們抹殺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實踐智慧的空洞無物的“理想”鼓噪以及對教育的經濟功能的熟視無睹。其實,任何理論的分析視角、任何行動的價值取向都與特定的語境相關聯(lián)。當越來越多的文化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使我們見仁智時,當越來越多的理論爭鳴、思想交鋒讓我們莫衷一是時,我們需要厘清語言的內涵與意義,澄清語言混亂所引起的思想混亂,在特定的語境中找尋問題解決的進路與方法。從教育投資的語境世界出發(fā),我們認為,教育是既是當代和未來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擴張性的宏偉事業(yè),又是市場十分廣闊、開發(fā)潛力巨大、投資收益較高的文化產業(yè)。

一、教育投資的語境

由于語言一旦形成穩(wěn)定的制度,便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和功能,它不僅僅屬于個人的范疇,更具有了社會的范疇。換言之,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學會在語言中棲居”。隨著我國對教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關系的研究日益深入,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教授等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創(chuàng)立的“人力資本理論”在我國逐步受到重視。這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語境。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無論實物形態(tài)的資本還是科學進步都不能解釋生產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獲得的能力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的源泉。人力資本是指人們花費在教育、健康、訓練、移民和信息取得方面的開支所形成的資本。這些資本會長時間地提高資本所有者的收入,或改善所有者的健康,或增加所有者欣賞藝術的能力,或提高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他指出,“人們獲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識是一種資本形態(tài),這種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資的結果,這種結果同其它人力投資結合一起,是造成技術先進國家生產優(yōu)勢的重要原因”,“這種新型資本比特定的舊式資本更有效,教育主要是一項投資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資本的方法……國民收入增長中很大一部分,指現(xiàn)實經濟增長中實際增長率大大高于總投入增長的那一部分,可以歸根于這種資本的形成”。

西方經濟學認為,凡是用于生產、擴大生產能力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的物資均稱為“資本”。這個定義認同資本能夠長時間帶來有用的產品和收入,按照社會發(fā)展對“產品”的延伸理解,應該還包含知識、技能等無形資產,而“收入”還應延伸到人的感覺愉悅、身心健康、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等非貨幣報酬。

教育投資作為人力資本投資中的一種重要方式,甚至是人力資本投資中內容最廣、意義最深遠的一項投資,它不僅能夠產生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放大到社會層面,即通過個體的文化水平提高,來提高人力資源對信息、知識、技術的獲取、運用和轉化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舒爾茨曾指出,國民收入的某些重要增長是由于增加了教育投資這種人力資本促成的,教育所帶來的是文化與經濟上的雙重效益。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已經在實踐中已得到證明。

人類對自身的投資一直是很大的。但按照傳統(tǒng)的經濟觀點解讀,它屬社會消費的范疇,而只有把這些開支看作是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中的許多難題才能迎刃而解。它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人力資源開發(fā)利用觀念及采取相應的對策,并將其轉化為人力資本,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本要素。

其次,關于教育投資的效益核算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由于教育投資所獲得的產出——人力資源知識存量的特殊性質,使得人們對于教育投資的經濟分析難度加大,也使得運用傳統(tǒng)的經濟方法無法計量與核算教育投資的雙重效益。

舒爾茨把積累在勞動者身上的教育投資量稱為教育成本,這種教育成本是以知識存量和技能存量形式凝結在勞動者身上,并給勞動者帶來一定貨幣和非貨幣收益,形成一定量的人力資本。他認為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取決于使勞動者獲得這些資本而耗費的教育費用的多少,全社會的人力資本總量應是不同學歷勞動者人數(shù)與各自不同學歷的人均教育費用的乘積之總和。按照這一思路,根據(jù)1929—1957年追加的教育投資對經濟的影響,直接計算出教育投資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大致為33%,而另一位經濟學家丹尼森在他1961年出版的《美國經濟增長因素和我們面臨的選擇》一書中也運用自己的方法,對美國1929年—1957年的經濟增長因素作了分析,并進行了定量計算,得到由于教育投入而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長占整個國民收入增長23%的數(shù)據(jù)。雖然兩者通過定量分析計算出的數(shù)值不盡相同,但是兩者通用一種新的教育投資分析方法,計量了教育投資增長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從而進一步肯定了教育投資對GDP增長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教育投資狀況的國際參照

近百年來,世界各國主要經濟發(fā)達國家都先后實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并開始向信息社會轉型。生產的機械化、社會化、信息化程度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迅速發(fā)展,必然要求社會能夠提供大批熟練的勞動力和各類專門人才,進而要求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因此,世界各主要經濟發(fā)達國家的教育隨著各國經濟的不斷增長而增長,不僅表現(xiàn)在教育投資絕對量的增長上,而且其教育投資的相對量也在增長。發(fā)達國家教育投資的變動大體經歷了以下發(fā)展歷程:

第一階段,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這期間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速度比較快,對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需求量大,因而教育投資隨經濟增長而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各參戰(zhàn)國由于把財力主要用于戰(zhàn)爭上,教育投資比重出現(xiàn)波動和下降。

第二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1980年代初。在這期間,世界經濟恢復很快,各國教育事業(yè)費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呈現(xiàn)大幅上升趨勢。主要經濟發(fā)達國家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教育投資的增長率高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以美國為例,1966年至1970年,教育投資的增長率為%,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1971年至1975年,教育投資的增長率為%,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然而自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世界各主要經濟發(fā)達國家公共支出的教育經費絕對量是隨經濟增長而增長的,但其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出現(xiàn)緩慢增長或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

第三階段,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yè)升級,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突現(xiàn)。教育對經濟的貢獻率在農業(yè)經濟時代不足10%,工業(yè)經濟時代后期達到40%以上,到知識經濟時代達到80%以上。發(fā)達國家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已成為重要的生產性投資,在經濟增長中起著基礎作用和推動作用。以美國為例,1982年至1994年,美國教育經費由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上升到%,達到歷史最高紀錄??肆诸D總統(tǒng)在第二任期內,他突出強調把發(fā)展教育列為最優(yōu)先政策目標,1998年撥款510億美元作為教育經費。

從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和教育發(fā)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主要經濟發(fā)達國家教育先行的投資理念。教育在經濟增長和國家競爭力方面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出現(xiàn)這種趨勢,一方面是因為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條件下,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對熟練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素質要求也日益增多,教育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要部門,對教育的投資必然隨之增長。另一方面,隨著各國經濟的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各國所承擔的教育投資也在不斷增加。統(tǒng)計資料表明,當國民生產總值和教育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階段,如果沒有重大科技突破,教育投資超前增長的幅度逐漸減落,并趨于同步增長。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堅持從國情出發(fā),積極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但“窮國辦大教育”,教育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日益突出,已成為阻礙我國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瓶頸。2000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100000億元,2000年全國的教育經費總量為3849億元,國家財政性支出為億元,僅占GNP的%。而美國早在1990年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就已達到億美元,占GNP的%;1996年,總額達到億美元,占GNP的%。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資料,目前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37個國家中,平均教育經費占GNP比例4%的國家已有12個;據(jù)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另一組有關教育狀況的數(shù)據(jù)表明,1994年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公共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我國的水平相當?shù)?,僅有%,而世界平均水平為%,就連發(fā)展中國家和最不發(fā)達國家也分別達到%和3%??梢?,即便我們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教育投入的水平也是偏低的。

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到本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的目標。之后,又在《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做出相應規(guī)定,以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又重申了“4%”目標,可是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其中首要原因歸根于窮國辦大教育。我國還屬于發(fā)展中國家,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shù)%的財力,支撐著占世界學歷教育人口%的龐大教育體系,政府承擔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盡管我國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但教育投資狀況與其他國家相比較,差距還是明顯的。因此,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面臨著教育供求的矛盾。

教育投資主體的確定至關重要。教育投資的主體通常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yè)團體、社會組織以及居民個人等。美國是教育投資體系極為成熟的國家,其教育投資主體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多元性”。美國教育投資不僅有來自美國政府支付的部分,還包括社會各部門和社會團體、組織及私人等的資助或直接投資,受教育者繳納的學費??蒲?、教學成果及其相關銷售服務收入,學校產業(yè)及其他經營勞動收入等幾個方面。而我國教育投資主體從1980年代后期至今,正從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過渡,即以政府投資占絕對地位逐步向主導地位調整,在調整過程中也折射出了一些現(xiàn)實問題。

據(jù)教育部財務司編寫的《教育經費統(tǒng)計資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分析數(shù)據(jù):教育投資主體的主渠道——預算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量的比例,從1990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下降幅度%。與此同時,教育稅費所占比例也在波動中呈現(xiàn)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下降幅度%。勤工儉學及社會服務收入從1992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下降幅度%。除了上述屬于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渠道所占比例下降以外,社會捐資、集資的經費所占比例也從1990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下降幅度%。教育經費總量中,占比例明顯增長的是學雜費,從1990年的%上升到2000年的%,上升幅度%;社會團體及個人辦學經費所占比例雖然也在上升,但在總量分析中卻顯得微不足道。值得注意的是,不明原因的其他經費所占比例上升很快,從1992年的%上升到2000年的%,上升幅度%。通過對教育投資主體構成的分析,表明我國近10年教育投資渠道逐漸變窄,政府教育投入相對量減少,教育稅費下降、社會服務收入、社會捐資、集資所占比例的大幅下降,只有個人教育投入在增加。

與國際成熟的教育投資體系相比較來看,這種調整趨勢并不利于我國教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發(fā)展,這是由教育產業(yè)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例如,美國政府為保證教育經費來源的穩(wěn)定,實施了多種多樣的教育經費籌措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立法。法律具有無條件執(zhí)行的強制性,是美國保證教育投資穩(wěn)定來源與穩(wěn)定增長的最有效手段。美國實行分權制,教育經費也分聯(lián)邦、州、地方三部分撥款,并且自上而下確定教育經費總額,同時制定許多專門法律,如《國際教育法》、《高等教育設備法》等;第二,稅收。教育是一項公共事業(yè),故而其發(fā)展也以稅收為主要來源。采取的方法,一是將其他稅收轉為教育投資,這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將政府稅收的一部分劃給教育,如美國的財產稅系由地方政府征收,主要用于教育,其中學區(qū)教育經費的99%來自財產稅;二是直接向國民征收教育費;三是征收教育特別稅。采取的方法是,減少學校的稅負。第三,設立教育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機構捐贈、銀行、金融單位貸款,國際組織資助。第四,發(fā)行教育公債。如美國41個州都曾為解決校舍資金等問題發(fā)行過教育公債。第五,鼓勵捐贈以及提供優(yōu)惠借貸等。從美國政府一系列的舉措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多元化”的教育投資體系中政府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而我國目前在教育經費、教育稅費、個人所得稅、社會捐贈的相互關聯(lián)性和相關立法方面還很薄弱。

上述分析數(shù)據(jù)還直觀地表明,在我國教育投資體系中,存在著政府投資的消極性與群眾投資積極性的現(xiàn)實矛盾。同時其他統(tǒng)計資料也反映了上述矛盾。1997年公布的全國教育經費執(zhí)行情況公告顯示,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的增速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速個百分點;1999年全國14個省沒有依法完成教育投入,甚至個別省份還出現(xiàn)了負增長。與此相反地是,群眾的教育投資積極性高漲。國家統(tǒng)計局和中國經濟景氣監(jiān)測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有90%的家長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60%的人表示為孩子上學即使舉債也在所不惜。在個人和家庭眼中,教育并不全是一種公共產品,投資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將來個人的回報,這種回報在個人利益上是獨自占有的。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決不能因為個體利益的獨占性,而縱容政府財政投資的惰性。恰恰相反,政府更應該登高望遠,站在全局的高度,保持在教育投資體系中的主導性地位。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經費總量的增長是非??斓摹?989年至2000年,無論是教育經費總量還是財政性教育經費都至少翻了兩番。1989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為億元,全國教育經費總計為億元,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國教育經費總額的%;經過5年時間,至1994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億元,全國教育經費總額達到億元,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國教育經費總額的%;又經過3年的時間,至1998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再次翻番突破2000億元,達到億元,全國教育經費總額也翻一番為億元,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國教育經費總額的%;2000年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國教育經費總額的%。

雖然我國無論是教育經費總量還是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絕對數(shù)都在大幅上升,但是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量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從1989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降幅達%。

該數(shù)據(jù)同時表明,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低于教育經費總量的增長速度,即教育投資的最大投資主體國家財政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低于全社會教育經費總量的增長速度。這是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一個重要趨勢,這表明政府財政預算內的教育撥款與其他撥款存在長期性矛盾。長期以來,我國財政預算內的教育撥款的數(shù)量極為有限。一方面與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不高有關,但更與國家財政性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過低有關。與經濟生產部門的投資水平相比,我國的教育投資水平遠遠落后,在有限的政府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常常為其他工程項目的撥款所擠占。

其二,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幾乎是免費的教育政策,教育投資一直被視為政府行為。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后,我國政府才開始逐步對其他階段的教育實行收費制度。從國家預算內教育投資經費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分配數(shù)據(jù)中,指向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yè)性質的教育活動均屬于教育貿易服務的范疇。加入WTO后有利于我國進一步加強和明確政府在國家教育投資主體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我國政府進一步調整教育投資經費結構性短缺問題。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成熟,經濟運行也更加規(guī)范化、法制化,政府在經濟領域內的宏觀調控作用將進一步加強而不是弱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受教育自身屬性和特征的影響,個人、企業(yè)和政府一般都有其特定的投資領域和范圍。根據(jù)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應當充分發(fā)揮個人和企業(yè)對教育投資的積極作用,這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遵循的一個重要準則。

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已成為整個經濟發(fā)展的全局性基礎,與經濟運行和發(fā)展息息相關,它全方位輻射性地制約著經濟的發(fā)展。由于教育自身的特殊規(guī)律,決定了對教育投資效益的評價不能僅僅以經濟效益為準,而應該綜合考慮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2年,中共中央頒發(fā)的《關于加快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決定》中就明確地將教育作為“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yè)”。因此,我們在觀念上應認識到教育是一個具有先導性、全局性、戰(zhàn)略性、后發(fā)性的基礎知識產業(yè)和關鍵的基礎設施,應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教育產業(yè)是一個龐大的知識服務產業(yè)系統(tǒng),它的核心是以提供學校教育、課堂教育和專業(yè)授受的專門服務為主體產業(yè),以對主體產業(yè)起到支持保障作用功能的其他服務或生產產業(yè)組成輔助產業(yè)。教育的輔助產業(yè)包括教育教學設施建設、教材教具生產供應、教育物業(yè)管理、學生公寓、營養(yǎng)配餐、健康飲水、學生交通安全服務,教育基金、儲蓄、貸款、保險等金融支持,對高校科研成果技術轉化的風險投資,以及考試、留學、升學、就業(yè)指導服務等等。教育投資,就是要對教育主體產業(yè)和輔助產業(yè)進行市場化的開發(fā)經營,以達到為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機構提供功能完備的綜合性全程服務。

巨大的“賣方市場”給教育投資發(fā)展提供了空間。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但教育市場卻是“賣方市場”,供給嚴重不足。根據(jù)教育行業(y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現(xiàn)在只有74%的小學生能夠升入初中,只有48%的初中生能夠升入高中,只有47%的高中生能夠升入高校。日本早在1978年中等教育入學率便已達到%。截止到200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僅為%,大學生在同齡青年中的比例只有6%。而與此對應的美國早已普及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實現(xiàn)了大眾化。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與世界的平均水平也還有一段距離,這與我國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

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資源有限,而市場和社會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增加教育供給,既可提高勞動力素質,又可滿足社會需求,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我國教育供給有很大潛力,近年來居民已經普遍認識到教育程度與其將來的收益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個人愿意在受教育上花費和投資,多年來民間形成的大量財富,需要增加投資領域;只要采取適當政策,把教育供給潛在需求開發(fā)出來,我國教育市場必將得到發(fā)展。

教育內容的多樣性促使教育投資的發(fā)展。教育的內容需要隨著社會進步不斷完善。一方面,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藝術、文化等關系到審美和生活質量的教育內容及適應生活環(huán)境差異化、生活方式多樣化等非學歷教育、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突出,而我國以學歷教育為主的教育投入很難滿足這些領域的發(fā)展需要;另一方面,完成了學校教育的人,在參加工作后仍需不斷接受各種形式的職業(yè)教育、素質教育、知識更新教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已擴展到一個人的一生,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培養(yǎng)完善的人。近年來,終身教育已經逐漸被各國認為是最適合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方式,成為各國教育的發(fā)展重點。我國終身教育處于剛剛被認識階段。因此教育內容的多樣性使教育投資成為必然,這里存在著我國教育投資的又一熱點。具有巨大隱形資產的學校可以面向社會舉辦終身教育培訓,如外語、心理咨詢、職業(yè)指導等,學校有形資產的充分利用既可以抵消無形損耗的程度,提高物資的利用效率,又可為在職人員提供終身教育的場所。

教育經費的不足客觀上促進了教育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國全日制在校生億,占全球教育總人數(shù)的20%,規(guī)模居世界第一,而我國每年的政府教育投入僅占到世界各國教育經費總數(shù)的2%。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期不足使人們對投資教育回報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據(jù)統(tǒng)計,在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中,每年國家財政撥款只占全部學校支出的60%左右,其余則通過各種社會服務等渠道獲得,以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近年來發(fā)展的民辦學校,絕大多數(shù)是通過投資回報來實現(xiàn)滾動發(fā)展的。因此,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缺乏回報,必然步履維艱,教育經費的不足客觀上刺激了教育投資的發(fā)展。

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教育投資非均衡發(fā)展。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0多年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極不平衡,教育水平在區(qū)域間的差異十分明顯,中心城市和東部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得較快,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也較高,而中西部地區(qū)和偏遠地區(qū)教育發(fā)展速度則較慢。在西部貧困地區(qū),一些孩子依然因經濟原因而無法完成學業(yè)。通過調動東部經濟發(fā)展較快地區(qū)和中西部大中城市教育方面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援貧困地區(qū),幫助貧困地區(qū)改善辦學條件,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此舉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促進中西部貧困地區(qū)教育水平的提高將起到重要作用。

關于義務教育能否投資多元化的問題,理論界爭議很大。目前大多是從公共經濟學的原理來對教育產品進行界定,認為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而非義務教育則是私人產品或者是準公共產品。熟悉教育史的人知道,歷史上最早的義務教育法產生于16世紀的德國。至今,全球的192個國家或地區(qū),已有170個國家或地區(qū)宣布實施義務教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對勞動者知識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的標準也隨之提高,一些國家不僅普及了中學教育,而且正在實施免費的,或低學費的,或有補貼的大學教育。

世界各國在普及義務教育的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與挑戰(zhàn),其中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義務教育投資,主要涉及義務教育投資制度、教師工資制度以及特別扶持制度等三大方面。各國在長期推行義務教育的實踐中,逐步積累了經驗,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義務教育投資體制。這對于我國完善義務教育投資體制、推進普及義務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世界各國,以全民性、平等性、普及性為特征的義務教育作為各國公共教育制度的基石,一般均由政府直接組織、管理和投資,但投資主體的構成卻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義務教育經費的投資主體是由中央或聯(lián)邦一級的最高政府為核心構成,最典型的國家有葡萄牙、新西蘭和土耳其,中央政府投資達到100%;第二種模式,義務教育經費的投資主體由省、邦、州等高層次地方當局為核心構成,典型的國家有比利時、德國(占到

76%),美國、日本、印度、瑞士等國均屬于這一類模式;第三種模式,義務教育經費的投資主體由市鎮(zhèn)、縣鄉(xiāng)、學區(qū)及其以下基層地方政府構成,最典型的國家是英國(占到%),中國、丹麥、挪威屬于這一模式。

以政府公共經費負擔義務教育重要意義,在于能夠通過政府公共資源的再分配,排除各種因素對義務教育的制約和干擾,切實保證一國范圍內義務教育的實際需要和均衡發(fā)展,并為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創(chuàng)造較為平等的機會。

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在政策上主體部分還不應產業(yè)化,但作為補充部分的民辦學校、民辦公助、公助民辦學校及圍繞基礎教育的教育邊緣產業(yè)如藝術學校、網(wǎng)絡培訓學校等仍然是有潛力的產業(yè)。

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培養(yǎng)人才周期長,因此,教育投資的周期也比較長,這就要求教育和教育投資必須先行,教育投資的增長速度要快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我們希望政府采取財政擴張性政策,加強對教育的投資,把教育投資作為像高速公路、水利設施一樣的基礎設施來建設,這是推進教育投資進程的必要條件。眾所周知,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十年的發(fā)展和完善,市場交易品種日趨豐富,交易系統(tǒng)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們認為,發(fā)行教育債券正是時機,教育債券對居民投資偏好來說,是當前一項能吸引上萬億居民儲蓄的投資品種。同時,中央政府應加強教育財政立法,這是保障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手段。我國的教育經費來源,在《教育法》的“教育投入與條件保障”條款中作了規(guī)定,即“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為輔的體制”,“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統(tǒng)一的原則,在各項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以及教育財政撥款“三個增長”的重要準則。立法工作還應該針對教育投資體系的實際發(fā)展需要,從教育稅收、社會捐贈、境內外投資基金、企業(yè)資助辦學、民間集資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等多角度的給予政策支持和保障。

我國現(xiàn)階段教育投資經費呈現(xiàn)嚴重結構性短缺特征,即存在著巨大的地區(qū)差距與城鄉(xiāng)差距。根據(jù)我國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最新界定,1998年,全國小學生人均教育事業(yè)費支出為元,東部是西部的倍,西部以貴州、陜西、廣西的投入水平最低;全國初中生人均教育事業(yè)費支出為元,東部是西部的倍。全國人大常委會執(zhí)法檢查組1999年對《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調查顯示存在三方面問題:政府財政預算內撥款比例嚴重偏低,1998年僅為55%;城鄉(xiāng)教育費附加不能足額征收,農村則更低,1998年僅有50%左右;農村教育集資不能依法進行。

我國政府從城鄉(xiāng)經濟差距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在加強對西部基礎教育的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同時,加入WTO有利于網(wǎng)絡遠程教育的投資。網(wǎng)絡遠程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最重要形式之一。1984年,國家教育部和廣播電視部為適應形式的需要,成立了我國第一座沒有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