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演示文稿_第1頁
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演示文稿_第2頁
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演示文稿_第3頁
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演示文稿_第4頁
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演示文稿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優(yōu)選中藥基本知識修改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教學目標:1.掌握中藥的藥性理論。2.掌握方劑的組方原則。3.熟悉中藥的應用和方劑的變化。4.了解中藥的炮制。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第八章中藥與方劑基本知識一、中藥概念:祖國傳統藥物的總稱。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說明其作用機制并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第一節(jié)中藥基本知識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中藥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生化制品。以植物最多,故有“本草”之稱。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二、中藥的采收原則: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即為適宜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與藥用部分產量高峰期不一致時,有效成分總含量最大時為適宜采收期。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1.產地

由于各地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復雜:

因此,藥物本身的質量及其治療作用有著顯著的差異。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布藥物受藥物都不完全相同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道地藥材: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yōu)良、產量豐富、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吉林人參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常常得到人們贊譽的道地藥材如:

甘肅的當歸,寧夏的枸杞子,

四川的黃連、附子,內蒙古的甘草,

吉林的人參,山西的黃芪、黨參,

河南懷慶的牛膝、地黃、山藥、菊花(四大懷藥),

江蘇的蒼術,云南的茯苓、三七等。

浙八味:杭麥冬、杭菊花、浙元參、延胡索、白術、山茱萸、白芍、浙貝母。

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生藥一般采收原則根和根莖類宜在生長停止,花、葉萎謝的休眠期,或在初春發(fā)芽前采收。葉和全草類宜在花蕾將開放或花盛開的植物生長最旺盛的枝繁葉茂時采收。樹皮和根皮樹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根皮多在秋季采收?;惡呕蚧ㄩ_放時采收。果實種子類果實宜在成熟時才收,種子宜在完全成熟后采收。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改變藥物的性能功效,使之更適應病情的需要;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便于貯存和制劑;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保證品質和用量準確;矯臭、矯味,以便于服用。三中藥的炮制1.炮制的目的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2.炮制的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四、中藥的性能是中藥作用性味和效能的概括,是指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功能,簡稱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等。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此于熱,涼次于寒。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兩性。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故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病證寒熱為基準。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寒涼—屬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用于陽證、熱證(黃芩、黃連)溫熱—屬陽—溫陽散寒、助陽通脈

用于陰證、寒證(附子、干姜)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五味指藥物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藥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種,還有淡味和澀味,但由于將澀附于酸(澀味為酸之變味),淡附于甘(淡而無味又附于甘味)以合五行配屬關系,故古人記述藥味時,往往酸澀并舉,甘淡并提,只稱五味。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辛:能散—發(fā)散解表(麻黃、桂枝、

細辛、薄荷)

能行—行氣行血(香附、木香、

桃仁、紅花)甘:補益—補脾益氣和中(人參、黃芪、甘草)

緩急—止痛(白芍、甘草)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酸:能收—收斂止汗(五味子)

能澀—澀腸止瀉(烏梅、訶子)澀精止帶(金櫻子)苦:能泄—通泄降泄(大黃、杏仁、黃連)

能燥—燥濕(芩、連、柏、蒼術)

能堅陰—清熱瀉火保津液(黃柏、知母)咸:能軟堅散結—癭瘤腫物(昆布)

能瀉下—通便(芒硝)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升降沉浮藥物進入機體后的作用趨向,是與疾病表現的趨向相對而言的。升即上升,降即下降,浮即向外發(fā)散,沉即向內收斂之意。升極則浮,降極則沉。因此升和浮,降和沉之間只是一種程度的差別。升浮屬陽,沉降屬陰。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升:上升提舉,趨向于上降:下達降逆,趨向于下浮:向外發(fā)散,趨向于外沉:向內收斂,趨向于內升浮藥和沉降藥分別具有的作用升浮藥:發(fā)散、滲透、升陽等作用。沉降藥:降逆、瀉下、潛陽等作用。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歸經

是指藥物對人體臟腑經絡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如:辛—歸肺經甘—歸脾經酸—歸肝經苦—歸心經咸—歸腎經例:藥物性味歸經應用

黃芩苦寒肺經清上焦肺火黃連苦寒胃經清中焦胃火黃柏苦寒腎經清下焦相火

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引經藥物舉例表心經 黃連、細辛 胃經 白芷、石膏、葛根小腸經 木通、竹葉 心包經 丹皮、柴胡腎經 肉桂、細辛 三焦經 柴胡、連翹膀胱經 羌活 肝經 青皮、川芎、柴胡肺經 桔梗、升麻、蔥白、 膽經 柴胡、青皮脾經 升麻、蒼術

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廣義毒即藥,古代指一切藥物的總稱。藥物的偏性。狹義對機體的損害性(即毒性作用和副作用)中藥學的毒(四)毒性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五、中藥的應用

(一)配伍:

1.概念: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藥性,有選擇性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

用藥七情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以及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物的“七情”。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病情較重,或病情比較復雜,單味藥難于取效,且難于全面兼顧治療有的藥物具有毒副作用,單味應用難以避免不良反應2.藥物配伍的目的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3.配伍的方式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應用單味藥治病。單行性能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從而增強原有療效。這類藥物稱“姊妹藥”。相須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的療效。相使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和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相畏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殺相畏和相殺是同一配伍關系的不同提法。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相惡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相反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相須、相使——使中藥的功效增強相畏、相殺——使中藥的毒性減弱相惡——使中藥的某些功效下降相反——配伍禁忌?!捌咔椤笨偨Y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二)禁忌

1、配伍禁忌:主要指相反藥物的禁忌應用。(十八反,十九畏)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烏頭反半夏、瓜簍、貝母、白蘞、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十九畏(惡)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十八反和十九畏,義同字不同,均屬配伍禁忌,屬七情中的相反的配伍關系。十九畏和相畏,字同義不同,十九畏屬禁忌范疇,而相畏屬于可配伍范疇。十八反與相反,意思相同,相反是理論上的,十八反則是實際內容上講配伍禁忌。實際應用有出入。注意事項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2.妊娠用藥禁忌:

專指婦女妊娠期(除中止妊娠及引產外)禁忌使用的藥物。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禁用藥:水銀,砒霜,雄黃,輕粉,馬錢子,蟾酥,川烏,草烏,藜蘆,膽礬,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麝香,干漆,水蛭,三棱,莪術等。妊娠用藥禁忌慎用藥:牛膝,川芎,紅花,桃仁,姜黃,牡丹皮,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附子,肉桂等。

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3、服藥飲食禁忌: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也稱“忌口”一般服藥期間,對于生冷、油膩、辛辣、腥臭食物應避免使用。熱病忌辛熱和油膩;瘡瘍和皮膚病忌腥及刺激性食物。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三)中藥劑量

含義:單味藥干燥后的飲片用于湯劑中成人一日的內服量。以克計算,常用量5—10g;較大量15--30g;新鮮藥物常用量30--60g。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四)中藥煎服法(一)煎藥法:湯劑是臨床最常用的劑型。(1)煎藥用具:煎藥容器以紫砂鍋最佳,沙鍋次之,搪瓷器皿再次。禁止使用金屬器皿。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2)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一般選冷開水或純凈水。

二三煎可直接用開水煎煮。

用水量一般以浸沒藥面2-3厘米(一指節(jié))為宜。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酌情增加用水,二三煎可少一些。

入煎前浸泡30-40分鐘,中藥應用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3)煎藥火候:(先武后文為原則)一般藥物先用急火(武火)煮沸,再文火煎20分鐘。二三煎一般只需煮沸15分鐘即可。解表、芳香藥物不宜久煎,煮沸后15分鐘就可以。

滋補類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30-4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幾次。中藥應用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4)特殊煎藥法: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如龜板、鱉甲、石決明、生龍骨等)將該藥煮沸10-20分鐘后,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

后下:凡氣味芳香藥物(如薄荷、木香、砂仁、沉香等),在一般藥物煎至預定時間時,再加入煎5分鐘左右即可。

烊化:凡膠質或黏性大易溶化得藥(如阿膠、芒硝),用煎好的藥汁沖或者另外用熱開水攪拌溶解。

沖服:對貴重或不耐高溫而難溶的藥物(如三七、朱砂、牛黃),不入湯藥,等藥煎好了一起沖服。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包煎:對花粉、細小種子及研末的礦石類藥、刺激性藥(如旋覆花、滑石、車前子),易用紗布或薄布包裹,放入鍋內煎煮,,避免藥業(yè)渾濁或刺激咽喉、消化道。

另燉:某些貴重藥物(如人參、西洋參、鹿茸),應切成小片,,放入加蓋鍋內,煎2-3小時,服藥時兌入藥液內。

磨汁:某些貴重或質地堅硬藥物(如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磨汁或銼成細粉調服。

中藥應用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2.服藥法:

一般可采用煎2次,將所煎藥汁合并調勻,分兩次或三次服用。溫服。發(fā)汗藥須熱服。病情重急者:據醫(yī)囑,或每3小時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幼兒或嘔吐者:少量多次分服;安神藥:睡前服;補養(yǎng)藥:在飯前服;中藥應用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飯后服;調經藥:經前服瀉藥、驅蟲藥在空腹時服,服后注意大便變

化;中藥應用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李德雙第二節(jié)方劑學基本知識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方劑審證求因、確定治法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用法藥物治療處方按組方結構要求妥善配伍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一、組成原則方劑君臣佐使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方劑臣佐使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君君藥的特點:量大,藥力居方中之首;方中不可缺少;可以是一味藥,也可以是幾味藥。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方劑佐使君臣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方劑臣君使佐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癥狀的藥物反佐藥,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制藥,即用以緩解或消除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方劑臣佐君使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調和藥,即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舉例:麻黃湯的組方體現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方解:君藥——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藥——桂枝:溫經散寒,助麻黃以發(fā)汗解表。

佐藥——杏仁:配合麻黃加強止咳平喘的作用。

使藥——甘草:調和諸藥。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一)藥味加減的變化(二)藥量加減的變化(三)劑型更換的變化二、組成變化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在主證、主藥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次要癥狀或兼證的不同,增減其次要藥物,以適應病情的變化,稱之為隨證加減。(一)藥味加減的變化方劑君臣佐使主治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風寒咳喘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杏仁甘草肺熱咳喘本文檔共62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三\1點9分

組成方劑的藥物相同,因病情不同,將方中的藥量進行增減調整,致使方藥主次關系與功能、主治隨之發(fā)生變化。

(二)藥量加減的變化方劑藥物組成主治功用小承氣湯大黃四兩枳實三枚厚樸二兩瀉熱通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