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兒科學18章汗證-醫(yī)學課件_第1頁
中醫(yī)兒科學18章汗證-醫(yī)學課件_第2頁
中醫(yī)兒科學18章汗證-醫(yī)學課件_第3頁
中醫(yī)兒科學18章汗證-醫(yī)學課件_第4頁
中醫(yī)兒科學18章汗證-醫(yī)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兒科學第十八章汗證精選課件【概述】一、概念

汗證是指小兒在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一種病癥。多發(fā)生于5歲以下小兒。

精選課件

汗是由皮膚排出的一種津液。汗液能潤澤皮膚,調和營衛(wèi),清除廢穢。小兒由于形氣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氣炎熱,或衣被過厚,或喂奶過急,或劇烈運動,都較成人容易出汗,若無其他疾苦,不屬病態(tài)。精選課件

小兒汗證有自汗、盜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稱盜汗,多為陰虛;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稱自汗,多為陽虛。但小兒汗證往往自汗、盜汗并見,故在辨別其陰陽屬性時還應考慮其他證候。本節(jié)主要討論小兒無故自汗、盜汗,至于因溫熱病引起的出汗,或屬重急病陰竭陽脫、亡陽大汗者均不在此例。精選課件

小兒汗證,多屬西醫(yī)學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及結核感染、風濕病等,也常見多汗。臨證當注意鑒別,及時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表虛不固者,常有自汗、盜汗;而小兒汗多,若未能及時拭干,又易于著涼,造成呼吸道感染發(fā)病。精選課件二、病因病機

汗是人體五液之一,是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毙闹餮篂樾闹?,陽為衛(wèi)氣,陰為營血,陰陽平衡,營衛(wèi)調和,則津液內斂。反之,若陰陽臟腑氣血失調,營衛(wèi)不和,衛(wèi)陽不固,腠理開闔不利,則汗液外泄。小兒汗證的發(fā)生,多由體虛所致。其主要病因為稟賦不足,調護失宜。

1.肺衛(wèi)不固

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未充,腠理不密,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調,肺氣虛弱,均可自汗或盜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氣虛,表虛不固,故汗出不止。精選課件2.營衛(wèi)失調

營衛(wèi)為水谷之精氣,正常情況下,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衛(wèi)之行不失于其常。若小兒營衛(wèi)之氣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響,或病后護理不當,營衛(wèi)不和,致營氣不能內守而斂藏,衛(wèi)氣不能衛(wèi)外而固密,則津液從皮毛外泄,發(fā)為汗證。。精選課件3.氣陰虧虛氣屬陽,血屬陰。小兒血氣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多氣血虧損;或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的體弱小兒,氣陰虛虧。氣虛不能斂陰,陰虧虛火內熾,迫津外泄而為汗。4.濕熱迫蒸小兒脾常不足,若平素飲食甘肥厚膩,可致積滯內生,郁而生熱。甘能助濕,肥能生熱,蘊阻脾胃,濕熱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小兒汗證有虛實之分,虛證有肺衛(wèi)不固、營衛(wèi)失調、氣陰虧損,實證則為濕熱迫蒸所致。精選課件【臨床診斷】1.小兒在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環(huán)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2.寐則汗出,醒時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稱自汗。3.排除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結核感染、風濕熱、傳染病等引起的出汗。精選課件【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

汗證多屬虛證。自汗以氣虛、陽虛為主;盜汗以陰虛、血虛為主。肺衛(wèi)不固證多汗以頭頸胸背為主;營衛(wèi)失調證,多汗而撫之不溫;氣陰虧虛證汗出遍身而伴虛熱征象;濕熱迫蒸證,則汗出膚熱。精選課件二、治療原則

汗證以虛為主,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肺衛(wèi)不固者益氣固衛(wèi),營衛(wèi)失調者調和營衛(wèi),氣陰虧虛者益氣養(yǎng)陰,濕熱迫蒸者清化濕熱。除內服藥外,尚可配合臍療等外治療法。精選課件三、證治分類

1.肺衛(wèi)不固

證候: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以頭部、肩背部汗出明顯,活動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平時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脈細弱。治法:益氣固表。方藥: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常用藥:重用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防風走表御風調節(jié)開合,牡蠣斂陰止汗,浮小麥養(yǎng)心斂汗,麻黃根收澀止汗。

精選課件

2.營衛(wèi)失調

證候: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遍身而不溫,微寒怕風,不發(fā)熱或伴有低熱,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治法:調和營衛(wèi)。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常用藥:黃芪益氣固表;桂枝溫通衛(wèi)陽,配芍藥斂護營陰,共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助黃芪以固表;浮小麥、煅牡蠣收斂止汗。

精選課件

3.氣陰虧虛

證候: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神萎不振,心煩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熱,口干,手足心灼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shù)。治法:益氣養(yǎng)陰。方藥:生脈散加減。常用藥:人參或黨參益氣生津,麥冬養(yǎng)陰清熱,五味子收斂止汗,生黃芪益氣固表,癟桃干收斂止汗。精選課件

4.濕熱迫蒸

證候: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為多,汗出膚熱,汗?jié)n色黃,口臭,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色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法:清熱瀉脾。方藥:瀉黃散加減。常用藥:石膏、梔子清泄脾胃積熱,防風疏散伏熱,藿香化濕和中,甘草調和諸藥,再加麻黃根、糯稻根斂汗止汗。

精選課件【其他治療】一、中成藥劑1.玉屏風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肺衛(wèi)不固證。2.生脈飲口服液每服1支,1日2次。用于氣陰虧虛證。二、外治療法1.五倍子粉適量,溫水或醋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敷臍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盜汗。2.龍骨、牡蠣粉適量,每晚睡前外撲。用于自汗、盜汗,汗出不止者。精選課件三、單方驗方1.黃芪散黃芪、牡蠣粉、生地各30g。共為細末,每服3—6g。用于盜汗。2.糯稻根30s,浮小麥、癟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3.浮小麥30g,麻黃根10g。水煎代茶飲。用于自汗。四、飲食療法1.黑豆煮爛,每日適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2.鴨血糯米適量,煮爛食之。有補血和營之功。精選課件【預防與調護】一、預防1.進行適當?shù)膽敉饣顒雍腕w育鍛煉,增強小兒體質。2.注意病后調理,避免直接吹風。3.加強預防接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