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淮陰中學、海門中學、姜堰中學、蘇州中學2022-2023

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論問題上,觀點與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論實際可以理解為

以善為性論,因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同義反復,

實際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為一個名詞,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之所

以被稱為“善”,是因為其符合社會、民眾的一般認識,可以將這種善定

義為“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之實現(xiàn)”,它顯然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外在

標準。人們談論人性善惡,也以這種外在標準為標準。

孟子論善則與此有所不同。關于善,孟子有兩個說明,第一個是:“可欲

之謂善?!薄翱捎币簿褪强汕螅敲献犹赜械母拍?。

孟子區(qū)分了兩種“求”:“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前者之得與不得

完全取決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與不得,要受到“道”和“命”

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認為,聲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實現(xiàn)不

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義禮智或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心,能否實現(xiàn)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可欲”“可求”的,

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謂善”實際是說,不受外在條件的限制,能充分

體現(xiàn)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這種善當

然只存在于道德實踐的領域,具體講,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的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善。

孟子關于善的第二說明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p>

意思是說,至于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的實情,可以表現(xiàn)為具體的

善行,就可以說是善的??梢钥吹?,孟子對于善的兩個規(guī)定是密切相關的,

“可欲之謂善”是就內(nèi)在的稟賦而言,是說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

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澳巳羝淝?,可

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則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說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心,能夠表現(xiàn)出具體的善行,就是所謂的善。但是孟子只強

調(diào)“可以”,認為只要“可以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為種種原因而沒

有表現(xiàn)出善,仍不影響內(nèi)在稟賦本身仍為善。這里,"可以"是"能”的

意思,表示一種能力。孟子的善可定義為: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

1

關系的實現(xiàn)。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準,與孟子之前表達外在

標準的善顯然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摘編自梁濤《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

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來說明性情不

可分的關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說,有兩個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對“性善情

惡”說,認為人不可離情而言性,含有重視情感,反對抹煞情感的禁欲主

義。二是由性情合一,認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惡知性亦惡,而支

持揚雄的“性善惡混”之說。王安石說:“性有惡乎?孟子曰:養(yǎng)其大體

為大人,養(yǎng)其小體為小人。揚子曰:人之性,善惡混。是知性可以為惡也?!?/p>

這是明顯地由“性情合一”說而過渡到“性善惡混”的思想,且他認為孟

子也有類似“善惡混”的說法,并借以調(diào)解孟、揚的性論。這里顯然他牽

強曲解孟子。孟子所謂“養(yǎng)大體”可以釋作養(yǎng)性或養(yǎng)善性,而孟子所謂“養(yǎng)

小體”,只是對養(yǎng)私欲、肉欲而言,而非所謂“性”。孟子絕不會以情欲

為性,也沒有以受蒙蔽、刺激而起的惡的情欲為性的說法。孟子只是認為

惡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誘刺激、本心之被蒙蔽,是違反本性,而非人之內(nèi)

在的本性。

在《原性》一篇中,王安石又認為情有善惡、而性無善惡。依該篇第一段,

他與孟、荀不同的地方,在于二人各偏執(zhí)善惡,而他認為性為“太極”,

是超出善惡的。接著第二段反駁荀子“善者偽也”之說。王安石認為善乃

基于本性,乃本性之自然實現(xiàn),而非矯揉造作的偽。但他同時又反駁孟子,

認為人皆有怨毒忿戾之心,而怨毒忿戾之心,伏于中而被感發(fā)于外,與惻

隱之心并無不同,足見人心之中亦有惡性。王安石反駁孟子“性善論”之

說,而替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辯護,這顯然與他自己上段認為性為“太

極”、無善惡之說不合。且他有誤解孟子之處。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

端也”,意謂惻隱之心(情),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或端緒,而非混合性情、

以惻隱之心言性。孟子雖亦有“惻隱之心,仁也”的明文,其意為仁性顯

現(xiàn)于惻隱之心,即情見性,不可脫離惻隱之心(情)而言仁性。雖含有安

石“性情一也”之旨,卻有內(nèi)涵和作用上的區(qū)別。孟子以惻隱之心言仁,

非僅以惻隱之心為心理上的情緒,而是以惻隱之心表示人之本性,代表真

我。而怨毒忿戾之心,雖也是心理上的情緒,但有損人格,不能代表真我,

是本性(仁)被蒙蔽。換言之,可由情之善以證明性之善。因善的情足以

表現(xiàn)本性、發(fā)揮本性。由情之惡以證明性之惡則不可。因惡情是習染之污、

本性之蔽,不足以代表本性。猶如,由室中之光明以證太陽之光明可,由

室中之黑暗以證太陽之黑暗則不可。因室中之黑暗是由于太陽被遮蔽,陽

光未能透入,并非太陽本身黑暗。安石知道情善故而性善,卻不知道情惡

而性不惡的道理,自陷于矛盾、為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誤導了。

(摘編自賀麟《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2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關于善有兩個說明,前者就內(nèi)在的稟賦強調(diào)善的“可求”“可欲”,

后者則就功能、作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

B.孟子認為的善是“可欲”“可求”的,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

準,并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能否實現(xiàn)完全取決于自我。

C.王安石認同由情之善推知性之善、由情之惡推知性之惡,認為性有善

惡,于是從“性情合一”之說過渡到“性善惡混”思想。

D.王安石人性論的矛盾之處在于受揚雄“性善惡混”之說誤導,和他自

己提出的性無善惡觀點不符,對性的理解也有失偏頗。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闡釋了孟子對“善”的特有概念,這是理解其性善論的理論基礎。

B.材料二涉及孟子對性情關系的看法,可知孟子完全反對“性情合一”說。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孟子的人性論,但兩則材料論述的側(cè)重點不同。

D.材料二中王安石認為性為“太極”,反駁了孟荀二人各偏執(zhí)善惡的性論。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yǎng)而致之則惡長。(王充《論衡?率

性》)

B.善,教誨之所然也,非質(zhì)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董仲舒《實

性》)

C.性者,生之質(zhì)也,未有善惡。(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

D.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王陽明《大學問》)

4.材料二末尾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形象論述了王安石在性情關

系認識上的誤區(qū),試作簡要分析。(4分)

5.有同學瀏覽網(wǎng)絡時了解到某高校教授為名利所誘而學術造假、妨害學術

公正,據(jù)此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請你結合材料,從孟子性善論角度,

寫下反駁他的理由。(6分)

3

(二)現(xiàn)代文閱讀11(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潘七爺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戶,兄弟六人,人稱潘家六大爺。六兄弟個個膀粗腰圓,

全是川江上戲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別是潘大爺,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關鍵

在于把舵,憑眼手腿三種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緩湍還是左湍右湍,把

舵的手便視此而著勁,一雙腿始終如船樁一般穩(wěn)立不動。潘大爺將這三種

功夫拿捏得忒轉(zhuǎn),三峽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那年,潘大爺在龍頭灘撿了一個小兄弟,十六歲出頭。據(jù)說他跟爹從京城

逃難進川,船撞龍頭灘,爹沒了,他臥在江灘上。潘大爺收留了他,認作

兄弟,排序老七,人稱潘七爺。七爺個小,白凈,細眉大眼,像個女娃,

但眉眼之間露出強悍男人那股殺氣。當時,潘大爺在心里暗暗吃驚,一下

子給鎮(zhèn)住了。

七爺與大爺如影隨形。一晃三年,潘七爺?shù)难凼滞裙Ψ虿惠斉舜鬆敗?/p>

六爺不服,跟老七比試。五爺立船頭,六爺捉舵,占一條船。大爺和七爺

占一條船,七爺捉舵。二船夜走瞿塘峽。月黑風高,水流馬奔。二船駕輕

就熟,一袋煙工夫,搶過瞿塘峽。上得岸來,六爺暗中使絆兒,欲使七爺

當眾出丑,變平手為勝手。誰知七爺一個鐵擔回身,樁插一般,六爺隨即

一骨碌倒地。

從此,潘家六兄弟都知七爺身上功夫了得,再也不敢輕易招惹他。不過,

奇怪的是,七爺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獨處一室,從不與六位哥哥同居。

潘大爺也不吱聲,任由他去。六爺幾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爺喝止。特別是

被七爺武戲之后,他更是不敢究根究底了。

作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纖。不拉纖的是船家婆娘和細娃兒。潘七爺來

潘家三年卻從沒赤著腳板蹬過一次刀一般的石灘,肩膀依然白皮細肉。潘

大爺說他年紀小,還說潘家六條木船,有六位爺就夠了,七爺肩膀上落不

落纖繩不是什么大事。

可這次不同,潘七爺不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灘拉纖不可。潘大爺拗不過七

爺,長長嘆了一口氣,說:這次行動非同往常,船上載的都是軍用輜重,

晚一步關系那邊千萬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習慣,穿鞋抿褲披坎

肩,抓緊時間一同趕路!

4

軍用輜重從宜昌裝船,運至萬縣,然后上岸由車馬運到重慶和成都,裝備

響應武昌起義的川軍。行前,潘大爺安排七爺坐六爺?shù)拇詈?,他捉第?/p>

條船打頭陣。當天夜深人靜,潘七爺一個人偷偷來到龍頭灘探查水情。龍

頭灘離七兄弟住宿的地方有十里多路,雖說不是大灘,但極為兇險。當?shù)?/p>

有一民諺“早三坨晚三坨,龍頭揚起有得活”,說的就是龍頭灘“三坨石”

早晚水情變化無常。魯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灘的。潘七爺?shù)牡褪窃谶@

兒撞沒的。

返回,潘七爺闖進六兄弟同住的大屋,高聲嚷道:哥哥們!起來!快起來!

潘大爺睡眼惺怯:出啥子事嘛,火燒屁股這么急!個個赤身而起。潘七爺

側(cè)過臉說:我剛才去過龍頭灘,水情有變,明天一定要改道走!潘大爺打

了一個哈欠,說:咋走聽我的!不行!潘七爺怒目圓睜,一定得走左江道!

潘大爺一拍大腿:你知道個屁!潘七爺轉(zhuǎn)身沖出屋外,嚷道:明天有你們

好哭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拗不過潘七爺,七爺和六爺捉第二條船。萬一有變,

第二條船便為旗船。六條船間距百米,依次逆流而上。潘大爺站立船頭,

打旗看水。雇來的眾船夫奮力劃槳,槳花飛揚,煞是壯觀。

接近龍頭灘,七弟兄上岸拉纖。潘大爺大聲吆喝:龍王爺!保佑!潘家兄

弟闖灘!眾人扯開喉嚨,吼起川江號子:舉義旗,應武昌,剪長辮,得解

放……嗨喲,嗨喲!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蕩。一群銀色江鷗前后相隨,上

下翻飛,久久不去。

過了龍頭灘,潘大爺重新上船復行右江道,右江道水面寬闊。潘大爺高舉

手旗,發(fā)出旗語:繼續(xù)前行。突然間,江上一個回流窩出,接著水柱的突,

似巨擘出水,托起船頭猛地將船回拋到龍頭灘上……隨之,連人帶物吞噬

腹中,如龍激流翻滾著席卷而去……

潘七爺呼天搶地大喊:大哥!我的大哥??!同時,六爺丟開舵把就要跳江

救兄,七爺大聲喝止。旋即,高舉起一面黃旗,向身后四船發(fā)出旗語:不

許掉隊!隨我前行!

五條船魚貫進入左江道,上溯而去。

數(shù)日后,船隊到達萬縣碼頭。當天,四川宣告脫離清政府。

卸罷輜重,五弟兄就要返程尋找潘大爺,卻死活不見七爺?shù)娜擞?。正在?/p>

時,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來一封書信交給六爺,上寫:各位哥哥:

小弟本是鑲黃旗世襲王爺之女,名婉云。因父親同情變法被朝廷追殺,流

落至此。感謝各位兄長多年撫養(yǎng)與厚愛。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戀大哥。

今大哥已去,我亦隨之去矣!小弟老七絕筆。

5

潘家五弟兄順流而下,沿途尋覓潘七爺,最后在龍頭灘頭找到尸體。但終

不見潘大爺。五弟兄將七弟與大哥衣冠葬于龍頭灘左岸之上。

(有刪改)

注①:當?shù)胤Q駕船為捉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品開頭用平穩(wěn)的靜態(tài)敘事交代故事背景、地點,引出潘大爺這個重要

人物,并介紹其身份、功夫,為故事展開蓄勢。

B.在潘家三年,七爺強壯起來,并跟隨大哥練就了一身駕船的過硬本領,

但六爺不服,欲與老七比試,這成為情節(jié)啟動的觸發(fā)點。

C.面對潘大爺落水遇難,六爺欲跳江救兄,七爺喝止;而最終自己卻跳江

殉情,可見七爺?shù)男愿裰写嬖诿芗m結的一面。

D.過龍頭灘,潘大爺?shù)倪汉嚷?、眾人扯嗓吼起的川江號子聲、江鷗上下翻

飛的振翅聲連成一片,匯成了一首壯美激越的生命交響曲。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傳奇小說。在唐、宋時代,傳奇有著“作意好奇”的特點;

但本“傳奇”是指情節(jié)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

B.小說先快節(jié)奏地倒敘了七爺來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表現(xiàn)潘大爺對七

爺?shù)恼疹櫯c厚愛;也是對文末七爺書信內(nèi)容的巧妙暗示。

C.描寫潘大爺遇難的時候,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寫出江流激蕩,水浪兇猛

的景象。寥寥數(shù)語,卻將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勾畫了出來。

D.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潘大爺?shù)挠鲭y將情節(jié)發(fā)展推向高潮,而

結尾潘七爺殉情出人意料,有著傳奇小說“傳奇”的魅力。

8.小說在結尾處揭示了七爺是女兒身,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是

因為小說中有大量的伏筆。請指出四處。(4分)

9.有評論認為,這篇小說“圓滿實現(xiàn)了小小說咫尺之間涵納萬里之象的美

學意圖”,請結合文本,具體說說這篇小說“涵納”的“萬里之象”。(6

分)

6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初,淮陰侯死,淮南王賒布已心恐。及彭越誅,醯其肉以賜諸侯。使者至

淮南,布方獵,見酶,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布所幸姬

病,就醫(yī),醫(y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赫乃厚饋遺,從姬飲醫(yī)家。王疑其與

亂,欲捕赫。赫乘傳詣長安,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相國日:“布

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誣之。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辈家姾找宰锿?,

上變,固已疑其言國陰事;漢使又來,頗有所驗。遂族赫家,發(fā)兵反。

上召諸將問計,皆曰:“發(fā)兵擊之,坑豎子耳,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

召故楚令尹薛公問之,令尹曰:“是固當反?!毕ス唬骸吧狭训囟庵?,

疏爵而王之,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

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上乃召見,

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

出于中計,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鄙显唬骸昂?/p>

謂上計?”對曰:“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

山東非漢之有也?!薄昂沃^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jù)敖

倉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

西取下蔡,歸重于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鄙显唬骸笆?/p>

計將安出?”對曰:“出下計?!鄙显唬骸昂沃^廢上、中計而出下計?”

對日:“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后、為百姓

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

是時,上有疾,欲使太子往擊繇布,太子客說建成侯呂釋之曰:“太子將

兵,有功則位不益,無功則從此受禍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

'繇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

無異使羊?qū)⒗?,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

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于是呂釋之立夜

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

耳于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二》)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于是呂釋之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

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7

B.于是呂釋之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日/吾惟

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C.于是呂釋之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曰/吾惟

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D.于是呂釋之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太子客意/上日/吾惟

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繇,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常用來懲

治犯有輕罪的人。文中的瓊布,就是因為受過繇刑而叫黑京布。

B.微,“請系赫,使人微驗淮南王”中的“微”與《賣油翁》中“見其發(fā)

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中的“微”意思不相同。

C.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明清時泛稱縣、府等地方行政

長官。文中的令尹與《促織》中的“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意

思相同。

D.輜車,古代的交通工具有斧車、輅車、軒車、耕車、輜車、棧車等,文

中的“輜車”是一種既可載物又可作臥車的有帷蓋的大車。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淮南王歌布寵幸的姬妾生病了,去醫(yī)生家看病。醫(yī)生的鄰居賁赫,帶著

豐厚的禮物陪同獨布的姬妾在醫(yī)生家飲酒。

B.當滕公問鯨布為什么要謀反時,薛公說,皇上先殺了彭越,后又殺了韓

信,骸布認為他們是同一類人,懷疑自己也將遭遇不測。

C.薛公認為薪布早晚都會反叛,但如果黑京布采用上計或中計,原本不一定

會失敗,但是他的身份決定他最后必然會采用下計,自取滅亡。

D.太子賓客不認同讓太子領兵出征鯨布,原因之一是出征的眾多將領原來

都是與漢高祖平起平坐、地位相同的人,他們都不會聽從太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赫乘傳詣長安,言布謀反有端,可先未發(fā)誅也。。(4分)

8

(2)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后、為百姓萬世

慮者也。(4分)

14.默布的滅亡有其自身原因,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江南歸附后不仕述懷

南宋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進退難,發(fā)雖種種此心丹。

死為元亮終書晉,生是留侯本事韓。

貧賤不憂知有道,亂離最幸是無官。

歲寒誰似東籬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進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

固冠用的簪子;借代棄官。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寫船在水中的進退兩難暗示自己仕途的進退兩難,雖然老邁但赤誠

之心沒有改變。

B.頷聯(lián)借用陶淵明和張良的典故表達自己對南宋的眷戀、忠誠之心,終究

不愿入仕元朝。

C.頸聯(lián)寫人身處窮困、地位低下卻無憂是因能堅守道義,遭遇流離時最幸

運的是沒做官。

D.詩人在江南被元占領以后便沒有再做官,他借此詩表達離開官場后內(nèi)心

的失落與傷感。

16.陶潛的《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與本詩中的“歲寒

誰似東籬菊”,都寫了“菊”,試分析兩句在表達意義上的異同之處。(6

分)

9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宮賦》中以一連串的排比夸張表現(xiàn)阿房宮的奢華,如寫支撐房

屋大梁的柱子“”,寫突出的釘頭“

(2)《論語》中''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選才納言觀點與魏征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的

觀點類似。

(3)“江”“月”意象往往在古詩詞中一起出現(xiàn),或表達詩人的哲思,如

,或體現(xiàn)詩人的襟懷,如“”。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在我心里,贛江是父親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父親曾在贛江撐過兩年零四個月的排。當時,最兇險的一段當屬洸江螺灘

段。洸江,這里誕生過硬骨頭的南宋名臣胡鈴,歐陽修留下的《洸岡阡表》

更是。“攏”,意為急流的水,足見其的氣勢,尤以螺灘龍王廟灘段為甚。

這一灘段,山勢陡峭如刀切,江面窄似一線天,江底奇巖怪石無數(shù),流水

很是湍急,過往船只無不險象環(huán)生。第一次撐排過此灘段,年輕的父親險

些失了魂,但他立住了。此后,他被排工們推為老大,頗有些少年英雄的

威風。

如果說水是澄碧主角,那么山就是蒼翠伴侶。贛江流域60%以上為丘陵、山

地,這些年,江西一方面保護原始生態(tài),堅決不允許林區(qū)有砍伐、放火、

建房等現(xiàn)象發(fā)生。另一方面興建綠色銀行,有計劃地開展植樹造林。以螺

灘水庫為例,這些年,螺灘水庫管理局累計投入超百萬元維養(yǎng)生態(tài),一年

四季,除卻紅豆杉、銀杏等珍貴樹種,還見松、柏、楓、樟、桂花、山蒼

等樹木。當然,更有楊梅、板栗、柿子、狒猴桃、奈李等野生果樹一路讓

人驚喜。

竹柏蒼然,端一溜小竹椅子,螺灘人坐在河岸,等候晚飯。他們從飯店里

地翻找出茶葉、瓜子、杯子、開水壺,麻利地張羅著。有老農(nóng)牽著一牛,

向家的方向悠然走去;有婦人與婦人相遇,一人擔桶,一人持帚,興致高

昂地聊天;一注滾燙的開水倒入粗瓷碗,山與水在茶中渾然一體,清香縈

繞鼻尖。

10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A.俠肝義膽格古通今翻天覆地駕輕就熟

B.披肝瀝膽震古爍今翻天覆地熟門熟路

C.俠肝義膽震古爍今翻江倒海熟門熟路

D.披肝瀝膽格古通今翻江倒海駕輕就熟

19.下列各項中,和畫橫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B.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C.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D.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多個“一”字,試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

效果。(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指責型”家庭氛圍是指:家長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以指責、打擊、否定或

嘲諷為主,缺乏認可和鼓勵。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人,往往性格壓抑敏

感,容易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有著深深的自卑,常高度地自我負面關注。

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常呈現(xiàn)出兩種模式:一種是廣泛性指責,另一種是向內(nèi)

指責。前一種人容易對身邊的人挑剔、苛求、指責;而后一種人,

①,內(nèi)心總覺得自己不對、不好、不夠盡力。相

較而言,“向內(nèi)指責”的人因長期自我壓抑,心理壓力更大,焦慮水平更

高。而“廣泛性指責”的人,雖然人際關系受到影響,但心理壓抑能得到

一定疏解,②?

常見的指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非理性的“責任歸因”及“事后追責”:

似乎一定要把不理想的結局和某人的行為綁定在一起。比如“孩子又感冒

To為什么你一帶他出去玩他就感冒?我們帶都沒事。他出汗了你當時就

該給他換衣服啊,你為什么沒給他換?……”這種指責往往將責任歸結在

11

一方身上,且③o它會帶給他人或自己極強的挫

敗感和自責感,對人際關系和個體自尊感的破壞性極強。另一種是不公平

對比:拿指責對象的缺點與別人的優(yōu)點作比較,抬高別人,貶低指責對象。

它不僅會挫傷我們的自信,還容易把當事人引入一種莫名的嫉妒情緒中,

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關系。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

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22.材料第三段中的兩種指責形式“破壞性極強”,請針對其錯誤給出三條

糾正建議。(3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節(jié)氣中的“驚蟄”指的是“隆隆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動物。”其實,

真正喚醒它們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有時候,溫暖,比

雷霆更有力量。

對上述文字所表現(xiàn)的觀點,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

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2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2022年11月

參考答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論問題上,觀點與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論實際可以理解為

以善為性論,因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同義反復,

實際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為一個名詞,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之所

以被稱為“善”,是因為其符合社會、民眾的一般認識,可以將這種善定

12

義為“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之實現(xiàn)”,它顯然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外在

標準。人們談論人性善惡,也以這種外在標準為標準。

孟子論善則與此有所不同。關于善,孟子有兩個說明,第一個是:“可欲

之謂善?!薄翱捎币簿褪强汕?,是孟子特有的概念。

孟子區(qū)分了兩種“求”:“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前者之得與不得

完全取決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與不得,要受到“道”和“命”

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認為,聲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實現(xiàn)不

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義禮智或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心,能否實現(xiàn)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可欲”“可求”的,

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謂善”實際是說,不受外在條件的限制,能充分

體現(xiàn)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這種善當

然只存在于道德實踐的領域,具體講,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的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善。

孟子關于善的第二說明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意思是說,至于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的實情,可以表現(xiàn)為具體的

善行,就可以說是善的??梢钥吹?,孟子對于善的兩個規(guī)定是密切相關的,

“可欲之謂善”是就內(nèi)在的稟賦而言,是說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

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澳巳羝淝椋?/p>

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則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說內(nèi)在的惻隱、羞惡、

辭讓、是非之心,能夠表現(xiàn)出具體的善行,就是所謂的善。但是孟子只強

調(diào)“可以”,認為只要“可以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為種種原因而沒

有表現(xiàn)出善,仍不影響內(nèi)在稟賦本身仍為善。這里,“可以”是“能”的

意思,表示一種能力。孟子的善可定義為: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

關系的實現(xiàn)。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準,與孟子之前表達外在

標準的善顯然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摘編自梁濤《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

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來說明性情不

可分的關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說,有兩個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對“性善情

惡”說,認為人不可離情而言性,含有重視情感,反對抹煞情感的禁欲主

義。二是由性情合一,認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惡知性亦惡,而支

持揚雄的“性善惡混”之說。王安石說:“性有惡乎?孟子曰:養(yǎng)其大體

為大人,養(yǎng)其小體為小人。揚子曰:人之性,善惡混。是知性可以為惡也。”

這是明顯地由“性情合一”說而過渡到“性善惡混”的思想,且他認為孟

子也有類似“善惡混”的說法,并借以調(diào)解孟、揚的性論。這里顯然他牽

強曲解孟子。孟子所謂“養(yǎng)大體”可以釋作養(yǎng)性或養(yǎng)善性,而孟子所謂“養(yǎng)

小體”,只是對養(yǎng)私欲、肉欲而言,而非所謂“性”。孟子絕不會以情欲

13

為性,也沒有以受蒙蔽、刺激而起的惡的情欲為性的說法。孟子只是認為

惡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誘刺激、本心之被蒙蔽,是違反本性,而非人之內(nèi)

在的本性。

在《原性》一篇中,王安石又認為情有善惡、而性無善惡。依該篇第一段,

他與孟、荀不同的地方,在于二人各偏執(zhí)善惡,而他認為性為“太極”,

是超出善惡的。接著第二段反駁荀子“善者偽也”之說。王安石認為善乃

基于本性,乃本性之自然實現(xiàn),而非矯揉造作的偽。但他同時又反駁孟子,

認為人皆有怨毒忿戾之心,而怨毒忿戾之心,伏于中而被感發(fā)于外,與惻

隱之心并無不同,足見人心之中亦有惡性。王安石反駁孟子“性善論”之

說,而替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辯護,這顯然與他自己上段認為性為“太

極”、無善惡之說不合。且他有誤解孟子之處。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

端也”,意謂惻隱之心(情),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或端緒,而非混合性情、

以惻隱之心言性。孟子雖亦有“惻隱之心,仁也”的明文,其意為仁性顯

現(xiàn)于惻隱之心,即情見性,不可脫離惻隱之心(情)而言仁性。雖含有安

石“性情一也”之旨,卻有內(nèi)涵和作用上的區(qū)別。孟子以惻隱之心言仁,

非僅以惻隱之心為心理上的情緒,而是以惻隱之心表示人之本性,代表真

我。而怨毒忿戾之心,雖也是心理上的情緒,但有損人格,不能代表真我,

是本性(仁)被蒙蔽。換言之,可由情之善以證明性之善。因善的情足以

表現(xiàn)本性、發(fā)揮本性。由情之惡以證明性之惡則不可。因惡情是習染之污、

本性之蔽,不足以代表本性。猶如,由室中之光明以證太陽之光明可,由

室中之黑暗以證太陽之黑暗則不可。因室中之黑暗是由于太陽被遮蔽,陽

光未能透入,并非太陽本身黑暗。安石知道情善故而性善,卻不知道情惡

而性不惡的道理,自陷于矛盾、為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誤導了。

(摘編自賀麟《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關于善有兩個說明,前者就內(nèi)在的稟賦強調(diào)善的“可求”“可欲”,

后者則就功能、作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

B.孟子認為的善是“可欲”“可求”的,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

準,并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能否實現(xiàn)完全取決于自我。

C.王安石認同由情之善推知性之善、由情之惡推知性之惡,認為性有善

惡,于是從“性情合一”之說過渡到“性善惡混”思想。

D.王安石人性論的矛盾之處在于受揚雄“性善惡混”之說誤導,和他自

己提出的性無善惡觀點不符,對性的理解也有失偏頗。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14

A.材料一闡釋了孟子對“善”的特有概念,這是理解其性善論的理論基礎。

B.材料二涉及孟子對性情關系的看法,可知孟子完全反對“性情合一”說。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孟子的人性論,但兩則材料論述的側(cè)重點不同。

D.材料二中王安石認為性為“太極”,反駁了孟荀二人各偏執(zhí)善惡的性論。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A.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yǎng)而致之則惡長。(王充《論衡?率

性》)

B.善,教誨之所然也,非質(zhì)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董仲舒《實

性》)

C.性者,生之質(zhì)也,未有善惡。(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

D.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王陽明《大學問》)

4.材料二末尾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形象論述了王安石在性情關

系認識上的誤區(qū),試作簡要分析。(4分)

5.有同學瀏覽網(wǎng)絡時了解到某高校教授為名利所誘而學術造假、妨害學術

公正,據(jù)此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請你結合材料,從孟子性善論角度,

寫下反駁他的理由。(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題,

需要將選項回歸原文,用原文相關信息辨析選項。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與推斷。解答本題,需要將選項

與原文相關信息進行對比,進而辨析選項正誤。

(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論點論據(jù)的理解與辨析。解答本題,需要先

理解選項信息,再聯(lián)系原文觀點進行辨析。

(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論證方法的理解與分析。解答本題,需要結

合比喻論證的特點,聯(lián)系語段內(nèi)容進行分析。

(5)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與探究。解答本題,需要根據(jù)題

干信息篩選原文內(nèi)容,進而分析、概括。

【解答】(1)A.“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于文無據(jù)。原文材料一為“它

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準,與孟子之前表達外在標準的善顯然

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只是闡述了孟子關于善的兩個說明的具體內(nèi)涵,并

沒有說“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

15

故選Ao

(2)B.“孟子完全反對‘性情合一‘說"錯誤,材料二中明確表明“有

安石'性情一也‘之旨"。

故選B。

(3)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既反駁荀子性惡論,認為善基于本性;

又反駁孟子性善論,認為人性中亦有惡性。因此,王安石《原性》篇第

二段應是持“性善惡混”的觀點。

A.性善惡混。

B.駁斥性善論。

C.性無善惡論。

D.性善論。

故選Ao

(4)“猶如,由室中之光明以證太陽之光明可,由室中之黑暗以證太

陽之黑暗則不可”結尾以太陽比喻人性,以室中之光明黑暗比喻情善情

惡。

“因室中之黑暗是由于太陽被遮蔽,陽光未能透入,并非太陽本身黑

暗”,依據(jù)事實邏輯,室中光明可證太陽光明,而室中黑暗是由于太陽

被遮蔽,并不可證明太陽黑暗。

結合“安石知道情善故而性善,卻不知道情惡而性不惡的道理,自陷于

矛盾、為揚子‘性善惡混’之說誤導了"可論證:情善故而性善,情惡

卻非性惡。王安石錯誤地由情之惡證明性之惡。

(5)結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孟子的善可定義為: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

他人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nèi)在標準,與孟子之

前表達外在標準的善顯然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可知孟子認為善是指己之道

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外在沒有表現(xiàn)出善,不影響內(nèi)在稟

賦本身仍為善。

由材料二第一段“孟子只是認為惡的情欲起源外界之引誘刺激、本心之

被蒙蔽,是違反本性,而非人之內(nèi)在的本性”可知孟子認為惡欲起于外

界刺激,而非由于本性,善的本性被蒙蔽。

結合上面兩點分析,學術造假行為是外在表現(xiàn),作惡是由于名利誘惑刺

激,善的本性被蒙蔽,他的道德稟賦仍然是善的,無法得出本性為惡的

結論。

答案:

(1)A

(2)B

(3)A

(4)①結尾以太陽比喻人性,以室中之光明黑暗比喻情善情惡。②依

據(jù)事實邏輯,室中光明可證太陽光明,而室中黑暗是由于太陽被遮蔽,

并不可證明太陽黑暗。③由此可論證:情善故而性善,情惡卻非性惡。

王安石錯誤地由情之惡證明性之惡。

(5)①孟子認為善是指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外

在沒有表現(xiàn)出善,不影響內(nèi)在稟賦本身仍為善。②孟子認為惡欲起于外

界刺激,而非由于本性,善的本性被蒙蔽。③該同學了解到的學術造假

16

行為是外在表現(xiàn),作惡是由于名利誘惑刺激,違反了本性而已,他的道

德稟賦仍然是善的,并不能得出本性為惡的結論。

【點評】信息判斷類題目的方法:

①材料與選項對照法,把閱讀材料與選項進行一一對照,判斷它們的正

誤。

②材料整合處理法,對所列材料進行整合與分析,印證選擇或判斷的正

誤。

③關注細節(jié)法,關注材料中的細節(jié),進行比較鑒別,特別是容易忽略的

部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11(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潘七爺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戶,兄弟六人,人稱潘家六大爺。六兄弟個個膀粗腰圓,

全是川江上戲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別是潘大爺,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關鍵

在于把舵,憑眼手腿三種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緩湍還是左湍右湍,把

舵的手便視此而著勁,一雙腿始終如船樁一般穩(wěn)立不動。潘大爺將這三種

功夫拿捏得忒轉(zhuǎn),三峽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那年,潘大爺在龍頭灘撿了一個小兄弟,十六歲出頭。據(jù)說他跟爹從京城

逃難進川,船撞龍頭灘,爹沒了,他臥在江灘上。潘大爺收留了他,認作

兄弟,排序老七,人稱潘七爺。七爺個小,白凈,細眉大眼,像個女娃,

但眉眼之間露出強悍男人那股殺氣。當時,潘大爺在心里暗暗吃驚,一下

子給鎮(zhèn)住了。

七爺與大爺如影隨形。一晃三年,潘七爺?shù)难凼滞裙Ψ虿惠斉舜鬆敗?/p>

六爺不服,跟老七比試。五爺立船頭,六爺捉舵,占一條船。大爺和七爺

占一條船,七爺捉舵。二船夜走瞿塘峽。月黑風高,水流馬奔。二船駕輕

就熟,一袋煙工夫,搶過瞿塘峽。上得岸來,六爺暗中使絆兒,欲使七爺

當眾出丑,變平手為勝手。誰知七爺一個鐵擔回身,樁插一般,六爺隨即

一骨碌倒地。

從此,潘家六兄弟都知七爺身上功夫了得,再也不敢輕易招惹他。不過,

奇怪的是,七爺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獨處一室,從不與六位哥哥同居。

潘大爺也不吱聲,任由他去。六爺幾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爺喝止。特別是

被七爺武戲之后,他更是不敢究根究底了。

17

作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纖底不拉纖的是船家婆娘和細娃兒。潘七爺來

潘家三年卻從沒赤著腳板蹬過一次刀一般的石灘,肩膀依然白皮細肉。潘

大爺說他年紀小,還說潘家六條木船,有六位爺就夠了,七爺肩膀上落不

落纖繩不是什么大事。

可這次不同,潘七爺不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灘拉纖不可。潘大爺拗不過七

爺,長長嘆了一口氣,說:這次行動非同往常,船上載的都是軍用輜重,

晚一步關系那邊千萬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習慣,穿鞋抿褲披坎

肩,抓緊時間一同趕路!

軍用輜重從宜昌裝船,運至萬縣,然后上岸由車馬運到重慶和成都,裝備

響應武昌起義的川軍。行前,潘大爺安排七爺坐六爺?shù)拇詈螅降谝?/p>

條船打頭陣。當天夜深人靜,潘七爺一個人偷偷來到龍頭灘探查水情。龍

頭灘離七兄弟住宿的地方有十里多路,雖說不是大灘,但極為兇險。當?shù)?/p>

有一民諺“早三坨晚三坨,龍頭揚起有得活”,說的就是龍頭灘“三坨石”

早晚水情變化無常。魯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灘的。潘七爺?shù)牡褪窃谶@

兒撞沒的。

返回,潘七爺闖進六兄弟同住的大屋,高聲嚷道:哥哥們!起來!快起來!

潘大爺睡眼惺松:出啥子事嘛,火燒屁股這么急!個個赤身而起。潘七爺

側(cè)過臉說:我剛才去過龍頭灘,水情有變,明天一定要改道走!潘大爺打

了一個哈欠,說:咋走聽我的!不行!潘七爺怒目圓睜,一定得走左江道!

潘大爺一拍大腿:你知道個屁!潘七爺轉(zhuǎn)身沖出屋外,嚷道:明天有你們

好哭的!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拗不過潘七爺,七爺和六爺捉第二條船。萬一有變,

第二條船便為旗船。六條船間距百米,依次逆流而上。潘大爺站立船頭,

打旗看水。雇來的眾船夫奮力劃槳,槳花飛揚,煞是壯觀。

接近龍頭灘,七弟兄上岸拉纖。潘大爺大聲吆喝:龍王爺!保佑!潘家兄

弟闖灘!眾人扯開喉嚨,吼起川江號子:舉義旗,應武昌,剪長辮,得解

放……嗨喲,嗨喲!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蕩。一群銀色江鷗前后相隨,上

下翻飛,久久不去。

過了龍頭灘,潘大爺重新上船復行右江道,右江道水面寬闊。潘大爺高舉

手旗,發(fā)出旗語:繼續(xù)前行。突然間,江上一個回流窩出,接著水柱的突,

似巨擘出水,托起船頭猛地將船回拋到龍頭灘上……隨之,連人帶物吞噬

腹中,如龍激流翻滾著席卷而去……

潘七爺呼天搶地大喊:大哥!我的大哥??!同時,六爺丟開舵把就要跳江

救兄,七爺大聲喝止。旋即,高舉起一面黃旗,向身后四船發(fā)出旗語:不

許掉隊!隨我前行!

18

五條船魚貫進入左江道,上溯而去。

數(shù)日后,船隊到達萬縣碼頭。當天,四川宣告脫離清政府。

卸罷輜重,五弟兄就要返程尋找潘大爺,卻死活不見七爺?shù)娜擞?。正在?/p>

時,岸上旅店的店家急急忙忙送來一封書信交給六爺,上寫:各位哥哥:

小弟本是鑲黃旗世襲王爺之女,名婉云。因父親同情變法被朝廷追殺,流

落至此。感謝各位兄長多年撫養(yǎng)與厚愛。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戀大哥。

今大哥已去,我亦隨之去矣!小弟老七絕筆。

潘家五弟兄順流而下,沿途尋覓潘七爺,最后在龍頭灘頭找到尸體。但終

不見潘大爺。五弟兄將七弟與大哥衣冠葬于龍頭灘左岸之上。

(有刪改)

注①:當?shù)胤Q駕船為捉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品開頭用平穩(wěn)的靜態(tài)敘事交代故事背景、地點,引出潘大爺這個重要

人物,并介紹其身份、功夫,為故事展開蓄勢。

B.在潘家三年,七爺強壯起來,并跟隨大哥練就了一身駕船的過硬本領,

但六爺不服,欲與老七比試,這成為情節(jié)啟動的觸發(fā)點。

C.面對潘大爺落水遇難,六爺欲跳江救兄,七爺喝止;而最終自己卻跳江

殉情,可見七爺?shù)男愿裰写嬖诿芗m結的一面。

D.過龍頭灘,潘大爺?shù)倪汉嚷?、眾人扯嗓吼起的川江號子聲、江鷗上下翻

飛的振翅聲連成一片,匯成了一首壯美激越的生命交響曲。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傳奇小說。在唐、宋時代,傳奇有著“作意好奇”的特點;

但本“傳奇”是指情節(jié)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

B.小說先快節(jié)奏地倒敘了七爺來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表現(xiàn)潘大爺對七

爺?shù)恼疹櫯c厚愛;也是對文末七爺書信內(nèi)容的巧妙暗示。

C.描寫潘大爺遇難的時候,作者巧用比喻手法,寫出江流激蕩,水浪兇猛

的景象。寥寥數(shù)語,卻將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勾畫了出來。

19

D.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潘大爺?shù)挠鲭y將情節(jié)發(fā)展推向高潮,而

結尾潘七爺殉情出人意料,有著傳奇小說“傳奇”的魅力。

8.小說在結尾處揭示了七爺是女兒身,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是

因為小說中有大量的伏筆。請指出四處。(4分)

9.有評論認為,這篇小說“圓滿實現(xiàn)了小小說咫尺之間涵納萬里之象的美

學意圖”,請結合文本,具體說說這篇小說“涵納”的“萬里之象”。(6

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

時,要了解文本內(nèi)容,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解答時,要明確

文本藝術特點,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情節(jié)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解答時,要了解伏

筆手法的特點,再結合文本篩選作答。

(4)本題考查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析作答。

【解答】(1)C.“可見七爺?shù)男愿裰写嬖诿芗m結的一面”錯誤,依

據(jù)原文“潘七爺呼天搶地大喊……感謝各位兄長多年撫養(yǎng)與厚愛。我自

被大哥救起,便依戀大哥。今大哥已去,我亦隨之去矣!小弟老七絕筆”

可知七爺先盡大義,后殉私情,沒有糾結的表現(xiàn)。

故選C。

(2)B.“倒敘了七爺來到潘家以后的三年生活”錯誤,依據(jù)前兩段可

知原文是直接記敘,而不是倒敘。

故選Bo

(3)①第一處是原文“七爺個小,白凈,細眉大眼,像個女娃,但眉

眼之間露出強悍男人那股殺氣”對他的肖像描寫;②第二處是原文“奇

怪的是,七爺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獨處一室,從不與六位哥哥同居。

潘大爺也不吱聲,任由他去。六爺幾次想破解,均被潘大爺喝止”對他

生活習慣的描寫;③第三處是原文“作為巫山的船家,免不了拉纖。不

拉纖的是船家婆娘和細娃兒。潘七爺來潘家三年卻從沒赤著腳板蹬過一

次刀一般的石灘,肩膀依然白皮細肉”對他勞動情況的描寫,潘七爺跟

婆娘細娃一樣不參與拉纖,肩膀依然白皮細肉;④第四處是原文潘七

爺查探過龍頭灘水情后向正熟睡的六兄弟報警時“潘大爺睡眼惺松:出

啥子事嘛,火燒屁股這么急!個個赤身而起”,潘七爺則“側(cè)過臉”與

他們說話的動作情態(tài)描寫。

(4)①描寫了瑰麗雄偉的川江船夫文化。依據(jù)原文“二船夜走瞿塘峽。

月黑風高,水流馬奔。二船駕輕就熟,一袋煙工夫,搶過瞿塘峽”“當

地有一民諺'早三坨晚三坨,龍頭揚起有得活',說的就是龍頭灘'三

坨石’早晚水情變化無常。魯莽行船,十之八九要撞灘的”“眾人扯開

喉嚨,吼起川江號子:舉義旗,應武昌,剪長辮,得解放……嗨喲,嗨

喲!高亢之音在江面上回蕩。一群銀色江鷗前后相隨,上下翻飛,久久

20

不去”“潘大爺高舉手旗,發(fā)出旗語:繼續(xù)前行”等可知作者精選了航

道、船夫、船旗、船歌等要素作為觀照對象,生動呈現(xiàn)了瑰麗雄偉的川

江船夫文化。

②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搏擊的生命贊歌。依據(jù)原文“接近龍頭灘,七弟

兄上岸拉纖。潘大爺大聲吆喝:龍王爺!保佑!潘家兄弟闖灘!眾人扯

開喉嚨,吼起川江號子:舉義旗,應武昌,剪長辮,得解放……江上一

個回流窩出,接著水柱的突,似巨擘出水,托起船頭猛地將船回拋到龍

頭灘上……隨之,連人帶物吞噬腹中,如龍激流翻滾著席卷而去……五

條船魚貫進入左江道,上溯而去”可知小說主要描繪了潘家兄弟與激流

搏斗的驚心動魄的場面。

③呈現(xiàn)了一段普通民眾抗擊封建政府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依據(jù)原文“可這次不

同,潘七爺不僅要上船而且非要上灘拉纖不可。潘大爺拗不過七爺,長

長嘆了一口氣,說:這次行動非同往常,船上載的都是軍用輜重,晚一

步關系那邊千萬弟兄的性命。大家需改往日赤身習慣,穿鞋抿褲披坎肩,

抓緊時間一同趕路!軍用輜重從宜昌裝船,運至萬縣,然后上岸由車馬

運到重慶和成都,裝備響應武昌起義的川軍。行前,潘大爺安排七爺坐

六爺?shù)拇詈?,他捉第一條船打頭陣。當天夜深人靜,潘七爺一個人偷

偷來到龍頭灘探查水情”“連人帶物吞噬腹中,如龍激流翻滾著席卷而

去……”等可知基于清末的歷史背景,小說講述了以潘家兄弟為首的民

眾運送軍用輜重,為裝備響應武昌起義的川軍貢獻力量的故事。

④演繹了一則動人的愛情傳奇。依據(jù)原文“正在此時,岸上旅店的店家

急急忙忙送來一封書信交給六爺,上寫:各位哥哥:小弟本是鑲黃旗世

襲王爺之女,名婉云。因父親同情變法被朝廷追殺,流落至此。感謝各

位兄長多年撫養(yǎng)與厚愛。我自被大哥救起,便依戀大哥。今大哥已去,

我亦隨之去矣!小弟老七絕筆”可知小說講述了川江船夫潘大爺拯救落

難格格,格格又為船夫潘大爺殉情的故事。

答案:

(1)C

(2)B

(3)①第一處是肖像描寫,“七爺個小,白凈,細眉大眼,像個女娃”;

②第二處是生活習慣,潘七爺“自被收留的那日起,一直獨處一室,從

不與六位哥哥同居”;③第三處是勞動情況,潘七爺跟婆娘細娃一樣不

參與拉纖,“來潘家三年卻從沒赤著腳板趟過一次刀一般的石灘,肩膀

依然白皮細肉一堆”;④第四處是動作情態(tài),潘七爺查探過龍頭灘水情

后向正熟睡的六兄弟報警,六個人“個個赤身而起”,潘七爺則“側(cè)過

臉”與他們說話。

(4)①描寫了瑰麗雄偉的川江船夫文化。作者精選了航道、船夫、船

旗、船歌等要素作為觀照對象,生動呈現(xiàn)了瑰麗雄偉的川江船夫文化。

②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搏擊的生命贊歌。小說主要描繪了潘家兄弟與激

流搏斗的驚心動魄的場面。

③呈現(xiàn)了一段普通民眾抗擊封建政府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谇迥┑臍v史背

景,小說講述了以潘家兄弟為首的民眾運送軍用輜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