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3:名著閱讀-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專項復習(湖北武漢專用)_第1頁
專題03:名著閱讀-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專項復習(湖北武漢專用)_第2頁
專題03:名著閱讀-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專項復習(湖北武漢專用)_第3頁
專題03:名著閱讀-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專項復習(湖北武漢專用)_第4頁
專題03:名著閱讀-2022-2023學年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專項復習(湖北武漢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3名著閱讀1.下面對“休”字的造字條例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經(jīng)典常談》中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傲鶗边@個總名初見于《周禮》,但六書的各個的名字到漢人的書里才見。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指示那無形的事類,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點,指示刃之所在。三是“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那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等。四是“形聲”,也是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但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形是意符,聲是音標。如“江”“河”兩字,“氵”(水)是形,“工”“可”是聲。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都是造字的條例。A.象形字 B.指事字 C.會意字 D.形聲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①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但倉頡造字的傳說,戰(zhàn)國末期才有,那時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辭》里就只說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來的。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我們知道,文字不斷的在演變著,說是一人獨創(chuàng),是不可能的。②“倉頡造字說”也不是憑空起來的。秦以前是文字發(fā)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官書雖是系統(tǒng)相承,民間書卻極為龐雜。到了戰(zhàn)國末期,政治方面,學術(shù)方面,都感到統(tǒng)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統(tǒng)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識之中。這時候抬出一個造字的圣人,實在是統(tǒng)一文字預備工夫,好教人知道“一個”圣人造的字當然是該一致的。③識字是教育的初步,識字需要字書。相傳最古的字書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這部書已經(jīng)佚去,但許慎《說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稱為“大篆”,字體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簡直一樣,所以現(xiàn)在相信這只是始皇以前秦國的字書。④東漢許慎作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經(jīng)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他都搜羅在他的書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魯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書”及張倉所獻《春秋左氏傳》的字體,大概是晚周民間的別體字。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書中每字都有說解,用晚周人作的《爾雅》,揚雄的《方言》,以及經(jīng)典的注文的體例。這部書意在幫助人通讀古書,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漢的字書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現(xiàn)在我們要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都得憑這部書。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xiàn)在叫文字學。從前學問限于經(jīng)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現(xiàn)在學問的范圍是廣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還得從文字學入手?!墩f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⑤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指示那無形的事類。三是“會意”。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那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四是“形聲”,也是兩個字合成一個字,但一個字是形,一個字是聲;形是意符,聲是音標。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都是造字的條例。五是“轉(zhuǎn)注”,就是互訓。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釋的,便是轉(zhuǎn)注字,也可以叫作同義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語言里有許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別的同音的字,當作那個意義用。如代名詞,“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無字,但以后本來有字的也借用別的字。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字,本義的少,引申義的多,一字數(shù)義,便是這樣來的。⑥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始皇用小篆統(tǒng)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漢初還有草書,從隸書變化,更為簡便。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yōu)椤罢龝?。晉代也稱為“楷書”。正書本也是扁方的,到陳、隋的時候,漸漸變方了。到了唐代,又漸漸變長了。這是為了好看。正書簡化,便成“行書”,起于晉代。大概正書不免于拘,草書不免于放,行書介乎兩者之間,最為適用。但現(xiàn)在還通用著正書,而輔以行、草。一方面卻提倡民間的“簡筆字”,將正書、行書再行簡化;這也還是求應用便利的緣故。(選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說文解字>第一》,有刪改)材料二:①遠在3300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就產(chǎn)生了。這是一種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時代還有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一種文字,又稱鐘鼎文、銘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結(jié)構(gòu)尚未定型,異體字較多。之后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秦國和東方六國使用的文字在作風上有很大的不同。唐蘭先生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稱為秦系文字,東方各國的文字合稱六國文字,也稱古文。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前者對西周春秋的傳統(tǒng)正體字的繼承較多,而后者則已對傳統(tǒng)正體做出了很大的改造。②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此時天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許慎《說文解字·敘》載,“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這是歷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文字規(guī)范。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書寫起來仍不利于處理大量日常事務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礎上又產(chǎn)生了書寫更為快捷的字體隸書。在秦時,小篆是在比較鄭重的場合使用的正規(guī)字體,而隸書是日常使用的比較簡便的字體。從小篆到隸書的變化稱為“隸變”。文字學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漢字演變稱為古文字階段,而隸書以后的文字稱為今文字階段?!半`變”成為了漢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嶺。④漢初由漢隸演變產(chǎn)生了草書字體,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眾急于將漢字進一步簡化和書寫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體較難辨認而不能廣泛使用。漢末又出現(xiàn)了楷書,楷書易于書寫,字體規(guī)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塊字”,故為人民普遍接受,自漢以來一直通用至今。此外還有始于東漢盛于魏晉的行書,它比楷書易寫,比草書易認,所以同樣流行至今。(摘編自張民權(quán)郭凌鶴《關(guān)于漢字簡化問題的理性思考》)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漢字字體的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每一個階段的變化只是為了人們使用便利。B.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合稱“六書”。它們同屬于造字的條例。C.戰(zhàn)國時東方各國對西周春秋的傳統(tǒng)正體字的繼承較多,秦國對傳統(tǒng)正體做了很大的改造。D.比起“倉頡造字說”,《易?系辭》中說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來更自然合理。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民眾的愿望是文字簡化的源動力,是內(nèi)因,秦始皇頒布“書同文”的法令亦屬內(nèi)因。B.《說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體,它對于我們辨識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幫助的。C.如果我們想要學習、研究古漢字體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漢字的起源,《說文解字》應是重要的參考書目。D.漢字字體演變的過程概括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這是漢字的主要字體,此外還有草書和行書兩種輔助字體。4.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各項中全部屬于會意字的一項是(

)A.刃、取、友、莫 B.炎、采、休、武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5.作為一部劃時代的字書,《說文解字》有哪些優(yōu)點?請結(jié)合材料概括。6.新中國成立之后積極推進漢字簡化工作,對此亦有質(zhì)疑之聲。針對漢字簡化問題,請結(jié)合材料及你的體驗談談看法。閱讀名著選段,完成練習。①“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所以記事的書用這個名字。各國有各國的春秋,但是后世不傳了。傳下的只有一部《魯春秋》,《春秋》成了它的專名,便是《春秋經(jīng)》了。傳說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編的。魯哀公十四年,魯西有獵戶打著一只從沒有見過的獨角怪獸,想著定是個不祥的東西,還將它扔了。這個新聞傳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說:“這是麟啊,為誰來的呢,干什么來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這時已經(jīng)年老,常常覺著生的不是時候,不能行“道”??戳诉@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無限感慨。他覺得生平說了許多教,當世的人君總不信他,可見空話不能打動人。他發(fā)愿修一部《春秋》,要讓人從具體的事例里,得到善惡的教訓,他相信這樣得來的教訓比抽象的議論深切著明得多。他覺得修成了這部《春秋》,雖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輩子。這便動起手來,九個月書就成功了。書起于魯隱公,終于獲麟;因獲麟有感而作,所以敘到獲麟絕筆,是紀念的意思。②這個故事雖然夠感傷的,但我們從種種方面知道,它卻不是真的?!洞呵铩分皇囚攪饭俚呐f文,孔子不曾摻進手去?!洞呵铩房墒且徊啃攀罚锩嫠浀聂攪帐?,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學家所推算的相合,這決不是偶然的。不過書中殘闕、零亂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書起于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稱這二百四十二年為春秋時代。書中紀事按年月日,這叫作編年。編年在史學上是個大發(fā)明,這教歷史系統(tǒng)化,并增加了它的確實性?!洞呵铩肥俏覈F(xiàn)存的第一部編年史。書中雖用魯國紀元,所記的卻是各國的事,所以也算是我們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記的齊桓公、晉文公的霸跡最多。③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征實,二是勸懲。像晉國董狐不怕權(quán)勢,記“趙盾弒其君”,齊國太史記“崔杼弒其君”,雖殺身不悔,都為的是征實和懲惡,作后世的鑒戒。但是史文簡略,勸懲的意思有時不容易看出來,因此便需要解說的人。孔子是第一個開門授徒、拿經(jīng)典教給平民的人,《魯春秋》也該是他的一種科目。關(guān)于勸懲的所在,他將許多口義傳給弟子們。他死后,弟子們散在四方,就所能記憶的又教授開去?!蹲髠鳌贰豆騻鳌贰稑b梁傳》,所謂《春秋》三傳里,所引孔子解釋和評論的話,大概就是檢的這一些。④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次。按三傳的看法,《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這是一;夸揚霸業(yè),推尊周室,親愛中國,實現(xiàn)民族大一統(tǒng)的理想,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鑒,后者是撥亂反正的程序。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洞呵铩防镉洖模硎咎炝P;記鬼,表示恩仇,也還是勸懲的意思。(摘編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有刪改)7.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舉行,所以包括《魯春秋》在內(nèi)的各國史書都取名“春秋”。B.故事中說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講的抽象的“道”總不被人君接受。C.《春秋》雖用魯國紀元,卻記各國的事,又以齊桓、晉文霸跡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D.《魯春秋》是孔子開門授徒的一種科目,講說勸懲的意思,并將許多口義傳給了弟子們。8.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從“春秋”談起,講的孔子編修《春秋》緣起的故事,是后文論證的基礎。B.第二段舉《春秋》所記的魯國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為論證它是一部信史。C.文章談到古代的史官記事有征實和勸懲這兩種目的,是為后面論證勸懲的作用做鋪墊。D.文章詳述歷史事實,闡釋史學觀點,分析《春秋》大義,體現(xiàn)出作者嚴謹?shù)恼撟C態(tài)度。9.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孔子不曾摻進手去”寫《春秋》,作者由此推斷它并非孔子所寫,而是由他編纂。B.編年既使歷史系統(tǒng)化,還增加了確實性,作為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史,《春秋》功不可沒。C.《春秋》三傳里引述的孔子解釋、評論的話,大概是孔子弟子們根據(jù)記憶傳播的內(nèi)容。D.《燭之武退秦師》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認識與文中《春秋》大義第一方面相通。三、名著閱讀閱讀名著選段,完成練習。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一唱三嘆得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手就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蛞怀姾?,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xiàn)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梢灿薪?jīng)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徒歌新有節(jié)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jié)奏的;可是樂歌的節(jié)奏更規(guī)律化些。到了《詩經(jīng)》時代,有了琴瑟鐘鼓,已是洋洋大觀了。歌謠的節(jié)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感表達到家就成,用不著說多余的話。重疊可以說是原始歌謠的生命,節(jié)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shù)的均齊、韻腳的協(xié)調(diào),是后來有了文字才發(fā)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選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有刪改)10.材料中,原始歌謠有哪些主要用途?11.如何理解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12.請結(jié)合材料,概括歌謠與最初的詩的不同之處。閱讀名著選段,完成練習。①宋代的“話本”是白話小說說的老祖宗。話本是“說話”的底本;“說話”略同后來的“說書”,也是佛家的影響。唐代佛家向民眾宣講佛典故事,連帶說唱,本子夾雜“雅言”和口語,叫做“變文”,“變文”后來也有說唱歷史故事及社會故事的?!白兾摹北闶恰罢f話”的源頭;“說話”里也還有演說佛典這一派?!罢f話”是平民的藝術(shù);宋仁宗很愛聽,以后便變?yōu)閷I(yè),大流行起來了。這里面有說歷史故事的,有說神怪故事的,有說社會故事的。“說話”漸漸發(fā)展,本來由一個或幾個同類而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短故事,引出一個同類而不相關(guān)聯(lián)的長故事的,后來卻能將許多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組織起來,分為“章回”了。這是體制上一個大進步。②話本留存到現(xiàn)在的已經(jīng)很少,但還足以見出后世的幾部小說名著,如元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明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都是從話本演化出來的;不過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話本了。就《三國志演義》中還夾雜著“雅言”,《水滸傳》和《西游記》便都是白話了。這里除《西游記》以設想為主外,別的都可以說是寫實的。這種寫實的作風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里得著充分的發(fā)展?!度龂狙萘x》等書里的故事雖然是關(guān)聯(lián)的,卻不是聯(lián)貫的。到了《紅樓夢》,組織才更嚴密了;全書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這不但是章回小說,而且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了。白話小說到此大成。(選自朱自清著《經(jīng)典常談》)1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的內(nèi)容。14.根據(jù)文段提供的相關(guān)信息,仿照示例,為“近代長篇小說”下一個定義。示例:章回體小說是由“說話”發(fā)展、將許多同類且相關(guān)聯(lián)的短故事組織起來的一個長故事。閱讀名著選段,完成練習。①“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簡稱《學》《庸》《論》《孟》。這四種書原來并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里,《論》《孟》單行。②最初用力提倡“四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他們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只有從這部書里,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從《論》《孟》里雖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這部書的分明易曉。學者必須從這部書入手,才不會走錯了路?!边@里沒提到《中庸》??墒撬麄兪呛芡谱稹吨杏埂返摹K麄冊诹硪惶幷f:“《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lǐng)神悟終身受用不盡?!敝熳咏邮芏痰囊娊猓右韵到y(tǒng)的說明,四種書便貫串起來了。③朱子說,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lǐng),便能領(lǐng)會《論》《孟》里精微的分別;融貫了《論》《孟》旨趣,也便能領(lǐng)會《中庸》里的心法。不領(lǐng)會《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著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合為“四書”,作為初學者的基礎教本。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后來人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順序變?yōu)椤秾W》《庸》《論》《孟》,那是書賈因為《學》《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通行既久,居然約定俗成了。(節(jié)選自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四書》,有刪改)15.根據(jù)材料,概述“四書”的形成過程。16.二程和朱子分別是怎樣評價《大學》的?17.請分析本文對讀者研讀“四書”有哪些指導意義。18.葉圣陶先生認為《經(jīng)典常談》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考查造字辨析?!靶荨庇伞叭恕焙汀澳尽眱蓚€字構(gòu)成,指的是一個人靠著樹木休息,符合會意字的造字規(guī)則。故選C。2.D

3.A

4.B

5.①搜羅字數(shù)多,字體豐富。②按偏旁部首編排字典,分類細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④研究音形義,是文字學的古典。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6.①漢字簡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②簡化字使用便利,更適合日益加快的社會節(jié)奏。③漢字簡化有利于對外傳播中國文化。④簡化字對漢字文字系統(tǒng)有一定的破壞。⑤簡化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解析】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是為了人們使用便利”說法錯誤。除了便利,還有美觀,見材料一第⑥段“到了唐代,又漸漸變長了。這是為了好看”。B.“‘六書’同屬于造字的條例”說法錯誤。轉(zhuǎn)注、假借是用字的條例,見材料一第⑤段“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都是造字的條例”。C.“戰(zhàn)國時東方各國對西周春秋的傳統(tǒng)正體字的繼承較多,秦國對傳統(tǒng)正體做了很大的改造”說法錯誤。從材料二第一段“唐蘭先生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稱為秦系文字,東方各國的文字合稱六國文字,也稱古文。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前者對西周春秋的傳統(tǒng)正體字的繼承較多,而后者則已對傳統(tǒng)正體做出了很大的改造”可知,應是秦對傳統(tǒng)正體字的繼承較多,東方六國對傳統(tǒng)正體做了很大的改造。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秦始皇頒布‘書同文’的法令亦屬內(nèi)因”說法錯誤。根據(jù)材料二第②段“此時天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可以看出秦始皇頒布的“書同文”的法令是外因。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根據(jù)材料一第⑤段“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為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義是那幾個字的意義積成的”可以看出這是會意字的定義。A.“刃”是指事字;C.“羊”是象形字,“桃”是形聲字;D.“念”是形聲字,“亦”“甘”是指事字;故選B。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據(jù)材料一第④段“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經(jīng)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他都搜羅在他的書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概括為搜羅字數(shù)多,字體豐富。依據(jù)材料一第④段“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可概括為按偏旁部首編排字典,分類細致。依據(jù)材料一第④段“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溯源沿流”可概括為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依據(jù)材料一第④段“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現(xiàn)在學問的范圍是廣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還得從文字學入手。《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等可概括為研究音形義,是文字學的古典,同時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6.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從材料一第⑥段中寫“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yōu)椤龝?。晉代也稱為‘楷書’。正書本也是扁方的,到陳、隋的時候,漸漸變方了。到了唐代,又漸漸變長了。這是為了好看。正書簡化,便成‘行書’”,第④段“現(xiàn)在學問的范圍是廣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還得從文字學入手”等內(nèi)容可以看出,漢字的簡化是對漢字文字系統(tǒng)有一定的破壞,甚至造成一些字缺乏理性。依據(jù)材料一第⑥段“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可知,簡化字使用更便利,一方面,更加適應日益加快的社會節(jié)奏,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另一方面,簡化字降低了書寫的難度,也降低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難度,所以漢字簡化有利于對外傳播中國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漢語日益豐富,漢字日益增多,使用漢字的機會增多,人們勢必會要求對漢字進行簡化,但簡化的同時,要注意“規(guī)范”且盡可能地保持漢字的豐富內(nèi)涵。7.B

8.D

9.A【解析】7.本題考查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A.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根據(jù)①段“‘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所以記事的書用這個名字”分析,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舉行”中的“都在”擴大了范圍,與原文不符;C.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根據(jù)②段“書中雖用魯國紀元,所記的卻是各國的事,所以也算是我們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記的齊桓公、晉文公的霸跡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齊桓、晉文霸跡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錯誤,選項強加因果關(guān)系;D.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根據(jù)③段“關(guān)于勸懲的所在,他將許多口義傳給弟子們”分析可知,“講說勸懲的意思”錯誤,因為勸懲只是孔子開門授徒《魯春秋》的一個目的,并不是全部。故選B。8.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guān)系。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jù),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D.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拔恼略斒鰵v史事實”錯誤。結(jié)合①段“魯哀公十四年,魯西有獵戶打著一只從沒有見過的獨角怪獸,想著定是個不祥的東西,還將它扔了。這個新聞傳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③段“像晉國董狐不怕權(quán)勢,記‘趙盾弒其君’,齊國太史記‘崔杼弒其君’,雖殺身不悔,都為的是征實和懲惡,作后世的鑒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沒有詳細敘述歷史事實。故選D。9.本題考查信息篩選與概括。A.說法不正確?!白髡哂纱送茢嗨⒎强鬃铀鶎?,而是由他編纂”錯誤。根據(jù)①段“這個新聞傳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發(fā)愿修一部《春秋》,要讓人從具體的事例里,得到善惡的教訓,他相信這樣得來的教訓比抽象的議論深切著明得多。他覺得修成了這部《春秋》,雖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輩子。這便動起手來,九個月書就成功了”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了《春秋》,而選項“而是由他編纂”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見“作者由此推斷它并非孔子所寫”推斷錯誤。故選A。10.①抒發(fā)情感(消愁解悶);②酬神作樂(慶祝節(jié)日);③唱和競勝。

11.①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的訴說;②集眾人聚唱,歌謠增多;③經(jīng)眾人修飾,歌謠成為定本。

12.①節(jié)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疊,后者主要依靠字數(shù)均齊、韻腳協(xié)調(diào);②傳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傳唱,后者借助文字記錄?!窘馕觥?0.本題考查名著信息篩選。根據(jù)原文第一段“有了現(xiàn)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可概括出“原始歌謠可抒發(fā)情感(消愁解悶)”;根據(jù)原文第一段“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可概括出原始歌謠可“酬神作樂(慶祝節(jié)日)”;根據(jù)原文第一段“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可概括出原始歌謠可“唱和競勝”。11.本題考查句子含義。句中“一個人的機鋒”,聯(lián)系上文“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可分析出“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的訴說”;“多人的智慧”,聯(lián)系上文“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可分析出“集眾人聚唱,歌謠增多”,聯(lián)系上文“可也有經(jīng)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可分析出“經(jīng)眾人修飾,歌謠成為定本”。所以“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可理解為:歌謠從最初的反映個人心情,慢慢發(fā)展成為了眾人聚唱,乃至成本成冊。12.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根據(jù)原文第二段“重疊可以說是原始歌謠的生命,節(jié)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shù)的均齊、韻腳的協(xié)調(diào),是后來有了文字才發(fā)展出來的”,可概括出“節(jié)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疊,后者主要依靠字數(shù)均齊、韻腳協(xié)調(diào)”;根據(jù)原文第二段“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徒歌是隨口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可概括出“傳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傳唱,后者借助文字記錄”。13.介紹了白話小說的起源和形成(過程)。

14.示例:近代長篇小說是指由文人撰寫、組織嚴密(或:“故事聯(lián)貫”、“一以貫之”)的章回小說?!窘馕觥?3.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概括。根據(jù)第①段“宋代的‘話本’是白話小說說的老祖宗”可知,本部分介紹了白話小說的起源;根據(jù)第①段“以后便變?yōu)閷I(yè),大流行起來了”“后來卻能將許多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組織起來,分為‘章回’了。這是體制上一個大進步”第②段“這不但是章回小說,而且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了。白話小說到此大成”可知,本部分主要介紹了白話小說的發(fā)展;故綜合兩段內(nèi)容,選文主要介紹了白話小說的起源和發(fā)展。14.本題考查下定義。下定義的語言組織形式是:××是××。題干“為‘近代長篇小說’下一個定義”可知,對象是:近代長篇小說;根據(jù)第②段“從話本演化出來的;不過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話本了”“故事雖然是關(guān)聯(lián)的,卻不是聯(lián)貫的”“組織才更嚴密了”“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這不但是章回小說,而且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了。白話小說到此大成”可知,白話小說是由文人撰寫,組織嚴密、故事是聯(lián)貫的,故事能“一以貫之”,是一種章回小說。所以綜合兩部分內(nèi)容可下定義為:近代長篇小說是一種由文人撰寫的、組織嚴密的、一以貫之的章回體小說。15.《大學》《中庸》原本都在《禮記》里,《論語》《孟子》單行;二程強調(diào)《大學》《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tǒng)說明,貫串“四書”;書賈改變“四書”順序,形成通行本。

16.二程認為,從《大學》可知古人做學問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曉,初學者從它入手不會走錯路;朱子認為,《大學》提綱挈領(lǐng),由此能領(lǐng)會《論語》《孟子》的精微分別,進而能領(lǐng)會《中庸》的心法。

17.研讀“四書”,目的是提升人格修養(yǎng),而非獵取名利;研讀“四書”,要理解其內(nèi)在邏輯,循序漸進;研讀“四書”,要從大處著眼,進而讀天下書,論天下事。【解析】15.本題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