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備課資料教案新人教版_第1頁
2023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備課資料教案新人教版_第2頁
2023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備課資料教案新人教版_第3頁
2023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備課資料教案新人教版_第4頁
2023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備課資料教案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3··第三單元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學問點一 張騫通西域西域的地理概念:現(xiàn)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今日疆和更遠的寬闊地區(qū),稱為西域。張騫通西域背景:匈奴掌握西域并以此為據(jù)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清靜。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逼。西漢在武帝統(tǒng)治時國力雄厚,漢武帝打算用武力戰(zhàn)勝匈奴。目的: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概況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張騫從長安動身,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輾轉(zhuǎn)到達大月氏。雖然沒有到達目的,但是卻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狀況和他們愿與漢朝交往的愿望,為日后漢朝經(jīng)營西域打下了良好的根底。相關鏈接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據(jù)《漢書·張騫傳》載,張騫與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隴西后,途經(jīng)匈奴,被匈奴捉住,報于單于,單于把張騫拘留了十年,強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兒育女,“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后來,張騫乘匈奴不備,率眾脫逃,輾轉(zhuǎn)到達大月氏。從大月氏回來,張騫見北道危急,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拘留了一年多。直到單于病死,匈奴貴族為爭奪統(tǒng)治權發(fā)生內(nèi)亂,他才帶著匈奴妻子與堂邑父126〔元朔三年〕了。②其次次:公元前119年,張騫帶著牛羊和絲綢出訪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推動了西域與漢朝的經(jīng)濟文化溝通。張騫的優(yōu)秀品質(zhì):在重重艱險面前,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相關鏈接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頭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張騫出訪西域,最初是以查找盟友夾擊匈奴為目的。由于生疏了西域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同時伴隨著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在軍事上對匈奴的打算性成功,張騫在西域的活動明顯帶有與西域各國進展友好的政治經(jīng)濟交往和聯(lián)系的目的。此后,漢朝和西域的聯(lián)系日趨親熱,最終形成了中心政府對西域地區(qū)的政治管轄。的聯(lián)系、促進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溝通作出了突出奉獻。學問點二 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背景:自從張騫開拓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頭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jīng)濟文化溝通日趨頻繁。運輸?shù)闹饕锲罚航z綢等貨物。路線: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jīng)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zhuǎn)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chǎn)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國。相關鏈接疆出土的東漢絲襪在1959年疆民豐縣一座東漢合葬墓出土。這雙襪子原穿在已干化成“木乃伊”的女尸腳上。用紅、藍、白穿插菱形紋錦制成。襪子長3714,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據(jù)考古學家分析,該墓的仆人是當?shù)厣鐣纳蠈尤宋?。墓里出土的絲織品都不是本地生產(chǎn)的,而是經(jīng)過絲綢之路從中原地區(qū)運來的??楀\的圖案都是漢朝風格,有些絲織品的上面還有漢字圖案。它說明漢代絲綢之路的暢通。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意義: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mào)易與文化溝通,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海上絲綢之路漢朝先后開拓了多條海上航線,從山東沿岸動身的船只穿過黃海,可到達朝鮮、日本。更重要的一條是從東南沿海港口動身,經(jīng)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今斯里蘭卡〕。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jīng)這條航線再轉(zhuǎn)運到歐洲地區(qū),因此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思維拓展張騫兩次出訪西域的異同,應學習張騫怎樣的精神?兩次出訪西域的異同一樣點:都增進了漢對西域的了解,為漢與西域的友好交往奠定了根底。不同點①目的不同:第一次出訪是為了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其次次出訪是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往來。138119③經(jīng)受和結(jié)果不同:第一次張騫歷經(jīng)困難險阻,兩次受到匈奴的拘留。最終由于大月氏不情愿打仗,并沒有到達目的。其次次張騫率領使團,訪問了很多國家,最終促進了漢與西域各國的往來,到達了目的。張騫出訪西域表達了他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我們要從小培育這樣的精神。同時也讓我們知道成功者需要具備有膽、有識、有行、有恒的根本素養(yǎng)。學問點三 對西域的治理西域都護的設置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官職:西域都護。地點:烏壘城。權力:頒行漢朝的號令,調(diào)遣軍隊,征發(fā)糧草,對西域地區(qū)進展有效的管轄。影響: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心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寬闊地區(qū)。班超經(jīng)營西域背景:西漢末年,匈奴重掌握了西域,漢朝與西域的往來中斷。措施:東漢明帝時,派兵出擊匈奴,并派班超出訪西域。結(jié)果:使西域各國重與漢朝建立聯(lián)系。影響:班超在西域期間,派甘英出訪大秦,開拓了通往西亞的路線。班超經(jīng)營西域30多71思維拓展班超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奉獻?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①班超面對匈奴的威逼,投筆從戎,以國家利益為重,在出擊匈奴中立了功。我們應學習他有抱負、有抱負的精神。②班超在鄯善國,只帶著36人,深入虎穴,斬殺了匈奴使者及其隨從100多人,顯示了班超的靈巧、堅決、勇敢。③班超在西域活動三十來年,幫助西域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為穩(wěn)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巨大奉獻。在西域,班超三十來年排解艱險,精神可嘉。④派甘英到大秦去,為以后中西方交通的進展和經(jīng)濟文化的溝通供給了條件。這一舉動,說明班超具有遠見卓識。妙招巧記張騫、班超出訪西域簡表重要人物時間主要事跡結(jié)果和意義張騫138年和公元119兩次出訪西域漢朝的管轄奠定了根底班超73出訪西域,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掌握,經(jīng)營西域三十來年進一步加強了西域和內(nèi)地的聯(lián)系例1 張騫兩次出訪西域的歷史意義在于〔 〕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了解與往來C.設立西域都護D.掌握西域各族點撥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是張騫第一次出訪西域的目的,A60C狀況,其次次出訪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DB答案 B例2 “連接亞歐風物,融匯東西文明”——“一帶一路”勾畫了開放包涵、和平進展、互利共贏的藍圖。在古代,絲綢之路是〔〕A.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B.唐代商人出海貿(mào)易的交通要道C.連接中國南北的交通大動脈D.清朝對外文化溝通的橋梁點撥 此題考察的學問點是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是貫穿東西的陸上交通線因運輸精巧的絲綢而得名,它從西漢的長安動身經(jīng)河西走廊,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應選擇A項。答案 A例3 疆地區(qū)是我國領土神圣不行分割的一局部,該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心政府管轄開頭于〔 〕A.張騫出訪西域 B.絲綢之路的開通C.西域都護的設置 D.宣政院的設置點撥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至此,疆正式隸屬中心政府的管轄。應選擇C項。答案 C“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以絲綢貿(mào)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其后,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依據(jù)覺察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長到地中海西岸“絲路”。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