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16.2《登泰山記》課件共(42張PPT)_第1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16.2《登泰山記》課件共(42張PPT)_第2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16.2《登泰山記》課件共(42張PPT)_第3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16.2《登泰山記》課件共(42張PPT)_第4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16.2《登泰山記》課件共(42張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第頁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16.2《登泰山記》課件共(42張PPT)(共61張PPT)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

第16課《登泰山記》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氣勢和無與倫比的日出景觀,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登臨者,而這些登臨者又以他們那絕妙的詩章為這位東岳尊者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揚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而在洋洋大觀的登覽詩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記》堪稱經(jīng)典,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姚鼐的步伐去領(lǐng)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姚鼐

教學(xué)目標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xué)習(xí)借鑒景物描寫技法。

培養(yǎng)學(xué)生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養(yǎng)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古稱東岳,別稱岱宗、岱岳,與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陜西)華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稱五岳。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位于山東泰安,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shù)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

泰山——五岳獨尊

泰山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主體在泰安市城北,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城”濟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鄉(xiāng)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泰山——五岳獨尊

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還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使之成為我國文化藝術(shù)的寶庫。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

日出美景圖

泰山為何能成“五岳之首”

五岳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西岳華山

(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

東岳泰山

(位于山東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合作交流

說一說與泰山有關(guān)的詩句、俗語、成語等。

孟子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司馬遷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于鴻毛。

安如泰山

穩(wěn)如泰山

泰山泰水

泰山北斗

螞蟻搬泰山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

人心齊,泰山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古代文人對于描寫泰山的佳作: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晉陸機《泰山吟》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唐杜甫《望岳》

岱宗何崔嵬,群山無與比。

——元賈魯《登泰山》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

——元張志純《泰山喜雨》

洞天府地三千里,神府仙閭第一家。

——元徐世隆《送天倪子還泰山》

合作交流

文體知識

一種文體,可以敘事、寫景、狀物,目的往往在于抒發(fā)的情懷和抱負,闡述的某些觀點,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課內(nèi)學(xué)過的作品有:

《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東晉·陶淵明唐·柳宗元宋·范仲淹宋·歐陽修

走進

字姬傳,清代桐城(今屬安徽)人,因書齋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因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辭官,就在這一年辭別京師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寫了《登泰山記》。其后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南京鐘山等書院四十年。姚鼐治學(xué)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姚鼐

(1732—1815)

姚鼐

學(xué)派簡介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冗辭。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不可偏廢?!痹趯W(xué)習(xí)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

桐城派

讀文正音

山麓雕砌山巔徂徠

懸崖石磴須臾摴蒱

戊申岱祠姚鼐絳皓

膝蓋石罅佝僂若僂

cúlái

diān

xuányá

dèng

xūyú

chūpú

wùshēn

dàicí

nài

jiànghào

xīgài

xià

gōulóu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整體感知

結(jié)合課下解釋自由朗讀文章。以小組為單位,理清文章思路并用一句話概括每節(jié)內(nèi)容,確立中心發(fā)言人。

第一段

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二段

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登山的經(jīng)過。

第三段

觀日出的過程及日出時雄渾壯麗的景象。

第四段

寫泰山的古跡(建筑群與石刻),反映其悠久歷史與人文氣息。

第五段

總結(jié)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點。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記”,交代,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小結(jié)

本文以的游蹤為線索,通過記敘自己在農(nóng)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汶水

濟水

山南水北為陽

山北水南為陰

標出本段中的表方位和地點的詞,并列出方位圖。

研讀——第一段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介詞,在

分界

古長城

小結(jié)

概括介紹了_____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形勢,點出_______位置,為下文寫觀日出埋下伏筆。采用由______到______再到______的寫法。

泰山

日觀峰

汶水和濟水的分流

日觀峰

(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親愛的同學(xué)們,下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的腳步一起登上泰山,一覽眾山小吧!

姚鼐

研讀——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介詞,在

趁,冒著

界限

到達

山腳

石階

同“又”

沿著順著

(之,代中谷)

少于,形作動

順承,就

名作狀,像門檻一樣

句末語氣詞,無實義

幾乎

等到

背、覆蓋

名作動,照

順承

停留

…的樣子

譯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階,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山。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的擋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何時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圈劃第二段中出現(xiàn)的地點,根據(jù)內(nèi)容畫出的登山路線圖,概括到達目的地看到的景色

合作交流

南麓登山

循中谷

復(fù)循西谷

遂至其巔

越中嶺

泰安

(乘、歷、穿、越)

京師

登山時間、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地點:

京師——泰安

登山路線: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嶺—循西谷—至山巔

山巔景色:

蒼山負雪

明燭天南

晚日照城

汶水、徂徠如畫

半山居霧若帶然

合作交流

描寫山頂上的景色時,描寫了哪幾幅圖景?

蒼山負雪圖

泰山夕照圖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合作交流

描寫這兩幅圖景時運用了哪些手法?

動靜結(jié)合、擬人、比喻手法:

“負”字以動寫靜,顯出雪的厚度,又以擬人手法,使雪山奕奕傳神。

“燭”字名詞活用為動詞,顯出雪光的亮度,寫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霧”以靜寫動,寫出霧的輕,呈停聚不動的狀態(tài)。

“若帶”以小喻大,寫出云霧的具體形狀,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偉。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上→下

遠→近

高峻

雄渾

壯闊

合作交流

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蒼山負雪圖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合作交流

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登上山頂,極目遠眺,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真是“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卑肷降脑旗F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研讀——第三段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藮|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戊申日月底這天,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逐漸看到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擲具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朔:陰歷每月第一天

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望:陰歷每月十五

既望:陰歷每月十六

古今異義詞,古:逐漸、漸漸;今:稍微

盡頭

片刻,一會兒

“彩”

大紅色

有人

有的

駝背

探究

第三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描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描寫了怎樣的勝景?/p>

山頂觀日出

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后

時間順序:

待日出——稍見——須臾——日上——回視

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圖畫。

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絳皓駁色”

“而皆若僂”

比喻、擬人手法

日出的景象瞬時變幻,難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場面描寫得十分壯觀,達到了應(yīng)有的藝術(shù)高度。

日出前

日出時

日出時

日出后

研讀——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p>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实鄢鐾庋残袝r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邊的石刻,都沒來得及去看。

碧霞元君

唐高宗年號

模糊或缺失

偏僻

探究

第四段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么作用?

表現(xiàn)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突出其作為文化寶庫的作用。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

道中石刻

研讀——第五段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深青色、深綠色

平整方正

石縫

聲音和蹤跡

探究

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少圜;少雜樹

三無:無瀑水;無鳥獸音跡;無樹

泰山九怪圖

1、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

2、泰山之冬的靜美

小結(jié)

以極平實簡練的語句,將景物進行對比,寫出泰山有別于其他名山的特征。雖無細部刻畫,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語言簡練,準確生動,緊扣時令特點,體現(xiàn)了桐城派文章“雅潔”的特點。

第六自然段:交代記游人,游記的常用格式。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位置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

描寫泰山日出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時間、路徑

周圍山川地勢

山頂所見

險峻

瑰麗

雄渾

神秀

壯美

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建筑

石刻

悠久

(略寫)

壯觀

(詳寫)

全文總結(jié)

泰山巍巍,天寒路險,卻頂風冒雪,毅然登臨,領(lǐng)略到了獨得之樂。你有過類似經(jīng)歷嗎?你有何感悟?你還能由此聯(lián)想到什么?

美景圖賞析:

第一幅:“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鞍肷骄屿F”,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第二幅:“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p>

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擬人,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第三幅:“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p>

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皳P”、“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

第四幅:日出前,“自足下皆云漫”?!吧砸娫浦邪兹糸似褦?shù)十立者,山也?!?/p>

“漫”寫云霧之大?!鞍住弊謱懗隽税籽└采w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yīng)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第五幅:日出即將開始,“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p>

“極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耙痪€異色”“須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

第六幅: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p>

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第七幅: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這里帶有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日出前后的描寫賞析: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fā)人向上。

自然山水安放心靈

暫將心靈寄山水,神與物契我自安。

蘇軾“夜游赤壁”——對比——姚鼐“登山臨雪”

蘇軾被貶黃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與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實現(xiàn)了樂觀豁達的精神突圍。

姚鼐養(yǎng)親辭官,仕途盡頭,人生路口,登山臨雪,

把贊美之情與攀登以歷絕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蒼山“風雪”中,

實現(xiàn)了超然灑脫的心靈安放。

異中有同

情感變化,蘊含的哲理,創(chuàng)作目的

赤壁賦登泰山記

情感變化樂——悲——樂喜悅——灑脫

蘊含的哲理超然物外以歷絕美

創(chuàng)作目的精神突圍、豁達成熟心靈安放、華麗轉(zhuǎn)身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蘇軾: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曠達

姚鼐:在激蕩中走向淡定自足

情景交融

在山水中寄托了蘇軾和姚鼐經(jīng)歷人生大轉(zhuǎn)折時,復(fù)雜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文言知識積累——多義字

A半山居霧若帶然

B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C居十日

D居廟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其居僅僅足

停留

居住

處在

住所

A越長城之限

B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C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時月

E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界限,城墻

像門檻一樣

阻隔

限制

限度

A回視日觀以西峰

B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子孫視之不甚惜

D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文言知識積累——多義字

審察

對待

眼力,目光

比照,比較

A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

C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停車坐愛楓林晚

與“站”相對,坐在

判罪

通“座”座位

因為

文言知識積累——多義字

A余始循以入

B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C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開始

最初

開頭、開端

A其陰,濟水東流

B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C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山的北面

陰天

暗中,暗地里

A自京師乘風雪

B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C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D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冒著

乘坐

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2、其陰,濟水東流

3、明燭天南

4、道少半,越中嶺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6、山多石,少土

7、極天云一線異色

(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燭——照亮,名詞作動詞)

(少——少于,形容詞作動詞)

(限—像門檻一樣,名詞作狀語)

(少——少有,形容詞作動詞)

(線——像線一樣,名詞作狀語)

文言知識積累——詞類活用

1、須臾成五采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其級七千有余

采:彩

圜:圓

有:又

文言知識積累——通假字

至于——

稍——

平方——

文言知識積累——古今異義

古:到達。今:表另提一事;表發(fā)展到某種程度。

古:漸漸,逐漸。今:稍微,略微。

古:平整方正。今:數(shù)學(xué)名詞。

文言知識積累——特殊句式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余始循以入。()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p>

判斷句

省略句,“以”后省“之”

定語后置句

隨堂測

1、下列句子中對加劃線詞的意義解釋全對的一組是()

①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稍微)

④世皆謂之天門云(句末語氣助詞)

⑤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