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考試復習資料(匯總版)_第1頁
犯罪心理學考試復習資料(匯總版)_第2頁
犯罪心理學考試復習資料(匯總版)_第3頁
犯罪心理學考試復習資料(匯總版)_第4頁
犯罪心理學考試復習資料(匯總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犯罪心理學復習資料一、名詞解釋.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稱。.初犯:是相對累犯而言的犯罪人類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發(fā)生、 發(fā)展的復雜過程和激烈的犯罪動機斗爭過程的第一次違法犯罪者。.投射作用:是個人將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觀念、欲望、態(tài)度等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同樣具有這些特征的一種防御機制。.意志過程:下定決心,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便是意志過程.犯罪心理的內(nèi)化機制:是從吸收客觀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到形成主體犯罪心理的過程和規(guī)律.犯罪心理的外化機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發(fā)動犯罪行為的過程和規(guī)律.防御機制:是個體為了消除由心理沖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慮, 維護和恢復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天生犯罪論:龍勃羅梭以慣犯和重大犯罪者為研究對象,并通過解剖罪犯的頭蓋骨及身體各部位的研究,發(fā)現(xiàn)罪犯與正常人在生理構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現(xiàn)出一種返祖現(xiàn)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論。.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情感過程: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伴隨著喜、怒、哀、樂、懼、欲等情緒或情感體驗,并根據(jù)自己或社會的需要采取親近還是疏遠的態(tài)度的過程.挫折攻擊論: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后,就會產(chǎn)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心理狀態(tài):是指人在一定時間內(nèi)心理活動的綜合表現(xiàn)。.事實的犯罪行為:是指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犯罪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的一門學科.心理過程:心理現(xiàn)象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個性心理:心理現(xiàn)象的靜態(tài)表現(xiàn)形式17、自卑感論:人具有保護自己、追求優(yōu)越的本能,的權利欲,當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形成自卑感。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種情境出現(xiàn)時發(fā)生犯罪行為的個體二、選擇題(一)1、作為理論科學的犯罪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者是德國的著名精神病學家和法學家(B),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學綱要》,被后人稱為犯罪心理學的“始祖”。A.費爾巴哈B.艾賓C.菲利D.龍勃羅梭2、(A)是推動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nèi)在原因或動力因素。A犯罪動機B犯罪工具C犯罪目標D犯罪方法3、一般認為,人腦是通過反射活動產(chǎn)生心理的。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經(jīng)結構里進行的,這種結構包括:CA.感受器B.傳入神經(jīng)C.反射弧.D. 傳出神經(jīng)4、犯罪心理學把下列人作為研究對象:AA.一般違法人 B.虞犯C.刑滿釋放和解除勞教人員D.犯罪人5、在我國古代,關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論述,以下那些說法表明后天習俗與犯罪心理的關系: BDA.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B.性相近,習相遠;C.倉縻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6、在西方,古典犯罪心理學派的奠基人是(B),他出版了《犯罪人論》:A.馮特B.龍勃羅梭C.菲利D.艾賓7、心理過程是心理現(xiàn)象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BCDA.個性心理B.情感過程C.認識過程D.意志過程8、在我國古代,關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論述,以下那一種說法表明社會人性與犯罪心理的關系: AA.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習相遠;C.倉縻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9、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主體生理因素有: ABCDA.年齡因素B.性別因素C.神經(jīng)類型因素D.異常的生物學因素10、個性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一個人穩(wěn)定的心理與行為活動特征, 它包括:BCA信念B氣質C性格D興趣

11、根據(jù)犯罪經(jīng)歷的不同,可以將犯罪人分為: BCDA.脅從犯B.慣犯C.累犯D.職業(yè)犯12、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A)在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A馮特B菲利C費爾巴哈D貝卡利亞13、在我國古代,關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論述,以下那一種說法表明社會經(jīng)濟與犯罪心理的關系: CA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B性相近,習相遠;C倉縻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4、生物學派的理論包括以下幾種學說:ABCDA生物遺傳說B內(nèi)分泌說C染色體異常說D腦電波說15、個性心理是心理現(xiàn)象的靜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以下要素: ADA自我意識系統(tǒng)B情感過程C認識過程D個性心理特征16、犯罪心理學是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發(fā)生犯罪行為的(ABCD)的心理學依據(jù)的一門學科。A原因B過程C規(guī)律D犯罪對策17、心理現(xiàn)象是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通常情況下,它分為:ADA心理過程B情感過程C個性心理特征D個性心理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D世界觀C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D世界觀C)。D 漢斯格羅斯A需要B能力C動機二、選擇題(二)被后人稱為犯罪心理學始祖的是(A柏拉圖B龍勃羅梭C埃賓“天生犯罪人”理論是誰提出的(A)。A龍勃羅梭B柏拉圖C埃賓D漢斯格羅斯3、根據(jù)犯罪動機對犯罪行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動機劃分為( B)A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 B 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C簡單動機和復雜動機 D 侵財型犯罪動機和報復型犯罪動機4、神經(jīng)過度強,平衡而不靈活,屬于何種氣質(C)。A膽汁質B多血質C粘液質D抑郁質5、影響犯罪動機形成的因素中,(A)是犯罪動機形成的基礎。A不正當?shù)男枰狟犯罪目標C不良的個性D社會環(huán)境6、投其所好,見機行事,自我吹捧,虛構事實,公關意識強,隨機應變,膽大冒險,心存僥幸是(A)的心理特征。A詐騙犯罪人B貪污受賄路犯罪人C搶劫犯罪人D制毒販毒犯罪人7、激烈的動機斗爭和心理沖突是(B)犯罪動機的典型表現(xiàn)。A累犯B初犯C慣犯D激情犯8、下列哪項不屬于青少年網(wǎng)絡犯罪的特點(C)。A犯罪主體的高智能、高學歷、低年齡B 犯罪成本低廉化C侵犯客體單一D 犯罪本身的虛擬性和隱蔽性9、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團伙犯罪的特點(C)。A犯罪成員以青少年為主體B并非以犯罪為唯一目標,人員不固定,時而糾合時而散伙C組織嚴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確D犯罪機遇誘發(fā)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謀劃,也可能事先無謀劃10、下列哪一類型不屬于過失犯罪動機的類型(D)。A貪利動機B 虛榮自我顯示動機 C 取樂動機D財物動機11、下列哪一項不是人格障礙犯罪的特點(D)。A隨機沖動性強B作案手段不隱蔽,易于暴露C人格障礙者作案多為攻擊型爆發(fā)型犯罪D犯罪活動集體進行12、下列哪一項為爆發(fā)型人格障礙的特點(A)。A個性極強,過分主觀,易激惹,在間歇期間恢復正常B無自知之明,對自己評價過高C舉止輕浮,愛好嬉笑D情感冷漠,刻薄殘忍13、下列哪一項屬于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B)。A年齡因素B意志的兩級性C參與錯誤的活動D有害的行為習慣三、選擇題(三).廣義犯罪學與狹義犯罪學的區(qū)別實質上是兩者的(A)A.研究范圍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時代背景不同D.研究立場不同.龍勃羅梭認為,影響天生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最重要因素是(D)A.社會因素B.心理因素C.行為習慣因素D.隔代遺傳的生理因素.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學命名的研究專著的作者是(C)A.貝卡利亞B.托皮納爾C.加羅法洛D.龍勃羅梭.西方犯罪學家坦嫩鮑姆提出了著名的(B)A.文化沖突論B.標簽論C.遏制論D.挫折攻擊理論.下列觀點中,屬于犯罪社會心理學理論觀點的是 (DA.腦組織損傷說B.社會分化論C.精神分析理論D.模仿論.犯罪學多用亞文化理論解釋(A)A.青少年和中下層人員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C.男性犯罪的成因 D.有色人種犯罪的成因.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是 (D)A.犯罪機會B.犯罪原因C.犯罪條件D.犯罪動機.紐約警察局認為,修復“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A.零容忍B.適度容忍C.強容忍D.飽和容忍四、多項選擇題練習(四)、 報復型犯罪動機形成的因素()。A婚姻戀愛需求受挫 B 尊重需求受挫C個人恩怨導致的情感需求受挫 D個人不公正待遇導致的挫折2、下列哪些屬于物欲型犯罪的心理()。A詐騙犯罪人心理 B 強奸犯罪人心理C制毒販毒犯罪人心理D信仰型犯罪人心理3、青少年犯罪的行為特點有()。A沖動性B模仿性C戲謔性D反復連續(xù)性4、過失犯罪心理與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點有()。A都具有社會危害性B都是受行為人的心理意志支配C都具有罪過D 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相同5、下列哪些屬于輕佻型人格障礙的特點()。A舉止輕浮,愛好嬉笑 B缺乏羞恥感,憐憫感,同情感C愛編造謊言 D 虛榮心極度強6、偵查階段犯罪人心理特點有()。A抗拒心理,恐懼心理 B 戒備心理C悔恨心理 D 逃避心理7、下列哪些選項為被害人的心理特點()。A心理壓力大 B激憤情緒高C抗拒心理 D 精神恐懼重8、下列哪些選項為犯罪人心理矯治的基本內(nèi)容()。A提高犯罪人的認知水平 B 疏導犯罪人的消極情緒C培養(yǎng)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D糾正犯罪人的不良行為習慣9、犯罪心理預測的內(nèi)容包括()。A犯罪率的預測 B 犯罪類型的預測C犯罪侵害客體的預測 D 犯罪趨勢的預測10、下列哪些為犯罪人的意志特征()。A經(jīng)不起犯罪誘惑 B盲從C一意孤行 D 具有犯罪習癖11、物欲型犯罪人的行為特征有()。A作案方式的多種多樣 B作案手段的智能化C犯罪習慣頑固化 D 犯罪行為殘忍性12、女性犯罪的行為表現(xiàn)有哪些()。A連續(xù)性B難以改造C易于改造D與男性犯罪人相勾結13、政治信仰性犯罪人的行為特征有()。A智力性B預謀性C集團性D暴力性14、累犯的心理特征有()。A強烈的反社會意識 B情感冷漠無情C意志的兩級性 D 犯罪動機的多樣性15、下列哪些選項為集群犯罪行為特征()。A自發(fā)性B狂熱性C非常規(guī)性D短暫性1、ABCD2\AC3、ABCD4、ABC5ABCD6ABCD7ABD8ABCD9ABCD10ABCD11ABC12ABD13ABCD14ABCD15ABCD三、簡答題1、影響犯罪心理結構良性轉化的因素是什么?答:主體外:1、懲罰的正面效應2、情境變化的影響3、教育與綜合治理作用的發(fā)揮主體因素:1、犯罪人個性心理結構中的積極因素2、條件限制。包括生理、心理條件的限制。2、性欲型動機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觀因素有哪些?答:(一)誘發(fā)性犯罪的信息泛濫(二)性道德規(guī)范教育的薄弱(三)戀愛、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礙(四)智能低下、精神障礙是性犯罪心理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3、不良的情緒、情感與犯罪的關系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答:不良的情緒和情感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會導致人出現(xiàn)心理失衡,出現(xiàn)行為上的偏差。表現(xiàn)為:一是不良情緒、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轉化成犯罪心理;二是由于瞬間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情感難以克制,導致激情犯罪的出現(xiàn)。犯罪行為的出現(xiàn)與不良的情緒、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1)消極情緒、情感的積累對犯罪動機起催發(fā)作用(2)情緒體驗的非社會性和不完全社(3)情緒體驗的勃發(fā)性:(激情和應激)A 激情犯罪B應激狀態(tài)下的犯罪。4、簡述犯罪行為發(fā)生機制模式。答:犯罪行為發(fā)生的機制,是一種漸進的、自覺的過程和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常見模式和特殊模式兩種類型。一、常見模式(一)漸變型。這是一種典型的犯罪行為發(fā)生模式。適合大多數(shù)案例。又可分為:1、原發(fā)型2、繼發(fā)型(二)突變型具體又分:1、由人際沖突引起的突變型2、由回避危險引起的突變型3、有特定氣氛引起的突變型(三)機遇型1、機會型2、境遇型二、特殊模式(一)習慣型(二)朦朧型(三)變態(tài)型5、比較初犯、偶犯的行為特征。答:初犯的行為特征:1.犯罪行為的預謀性.犯罪行為的幼稚性.作案手段簡單.共同犯罪較多偶犯的行為特征:1.沖動性.盲目性.偶發(fā)性6、簡述犯罪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特點。答:(一)犯罪心理學是一門介于犯罪科學與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二)犯罪心理學是一門既屬于自然科學,又屬于和偏重于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三)犯罪心理學是一門或然性學科7、哪些因素導致犯罪心理結構的惡性發(fā)展?答:1、外界不良誘因是強化的條件。2、外部強化作用3、違法犯罪活動產(chǎn)生畸型的內(nèi)心體驗。8、簡述我國古代對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論述。答:(1)社會經(jīng)濟與犯罪心理先秦諸子很重視從社會經(jīng)濟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形成了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認為貧困是導致人們欲求得不到滿足,從而產(chǎn)生犯罪心理的原因。二是認為富裕是導致人們產(chǎn)生犯罪心理的原因(2)人性與犯罪心理性善論的代表人物是孟軻。他認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來就有的,人之所以作惡并不是本性如此,問題在于環(huán)境的影響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況則主張人生而就具有貪財、重色等本性。對這種人,重在教育。(3)后天習俗與犯罪心理孔丘第一個明確指出:“性相近,習相遠也”;東漢王充指出,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人”而言,習善為善,習惡為惡;而晉傅玄則更精辟地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9、簡述心理因素與犯罪心理的形成的關系。答:心理因素是指在犯罪心理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與其形成有密切關系的心理結構中的消極因素。這些消極因素如果積累到一定程度或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情境的影響就會引發(fā)犯罪心理的形成。1、認知方面的問題:錯誤的認識和經(jīng)驗一是認知水平低(青少年由于對法律的無知而導致的犯罪);二是認知內(nèi)容方面出現(xiàn)偏差2、消極和不健康的情緒和情感表現(xiàn)為:一是不良情緒、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轉化成犯罪心理;二是由于瞬間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情感難以克制,導致激情犯罪的出現(xiàn)3、不良的意志品質。許多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軌跡,與其意志品質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誘惑密切相關。4、不良的個性傾向性因素。個性傾向性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上。10、簡述犯罪心理的量變質變機制。答:1、一般的品德不良,是量變;進入到產(chǎn)生犯罪心理的階段,是質變。這一量變到質變的度,就看主體是否萌生了犯罪的意向。只要主體有了犯罪的意向,就可視為由量的積累發(fā)展到心理總體發(fā)展趨向上的質變。2、主體犯罪前社會化的缺陷一個人之所以走上犯罪,主要是由于社會化過程中的缺陷。由于不完全的社會化或經(jīng)歷了錯誤的社會化過程,以至于由量的變化發(fā)展到質的變化。11、犯罪心理形成的主體因素有哪些?答:(一)生理因素1、年齡因素2、性別與犯罪3、神經(jīng)類型因素4、異常的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認知方面的問題2、消極和不健康的情緒和情感3、不良的意志品質4、不良的個性傾向性因素(三)行為因素1、不良的行為習慣2、錯誤的活動3、不良的行為方式及結果12、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有哪些區(qū)別?答:1、犯罪心理具有內(nèi)隱性,犯罪行為則具有外顯性特征。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大腦的活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2、犯罪心理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犯罪行為則具有依存性。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為發(fā)生在后13、需要與犯罪行為有什么關系?答:需要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這就決定了犯罪現(xiàn)象這一特殊行為的出現(xiàn)與行為人的需要密切相關。(1)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攻擊行為(2)超長的生理、社會需要經(jīng)常占據(jù)主導地位(3)脫離現(xiàn)實條件,個人需要惡性膨脹(4)個體需要的調控機制存在缺陷14、物欲型犯罪的犯罪心理結構特征有哪些?答:(一)享樂(二)貪婪(三)虛榮(四)意志薄弱(五)不良習慣(六)錯誤認識(七)利己主義15、犯罪人的認知特征有哪些?答:犯罪人的認知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認知水平和認知內(nèi)容方面(1)認知水平,所謂認知水平也稱認知能力。犯罪人對客觀事物缺乏理性分析判斷的能力,如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鑒別力,對人際關系的性質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缺乏理智判斷的能力。對行為的性質、后果缺乏理性的認識能力等。(2)認知內(nèi)容犯罪人的認知內(nèi)容具體表現(xiàn)在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法紀觀等方面。犯罪人的世界觀是錯誤的或反動的犯罪人的人生觀是一種腐朽、沒落的人生觀犯罪人的道德觀念低下犯罪人的法紀觀念嚴重扭曲16、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法律因素有那些?答:A、法律量刑的輕重以及案件偵破的力度、勞動改造的力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刑罰效應)B、刑事法律在實施中能否落到實處。C犯罪控制機制的薄弱與落后,對犯罪心理的形成演變也有影響。17、家庭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那些關系?答: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位,是人一生中接觸及生活時間最長的環(huán)境,它對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影響最大,因此,家庭中不良因素與犯罪心理形成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A、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其一,溺愛型。其二,放任型。其三,粗暴型。其四,放縱型。B、家庭結構缺損:因死亡、離婚、分居、遺棄或入獄等原因造成家庭結構缺損。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成長的人會缺少父愛或母愛,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人格發(fā)展不健全,易產(chǎn)生犯罪心理。C消極的家庭榜樣和不正常的家庭氛圍:父母經(jīng)常吵架、父母自私、責任感不強等。18、學校教育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那些關系?答:A教育觀念的錯誤:過分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其他方面,導致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B教育內(nèi)容的缺失:法律知識、思想品德、性知識及性道德等教育內(nèi)容缺乏,導致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確的認識而走上犯罪道路。C教育方式的錯誤:對學生不能做到一視同仁,對成績好或家庭好的學生偏愛;體罰學生,導致被體罰者產(chǎn)生自卑或對立心理,進而實施攻擊行為19、簡述貪污、受賄犯罪心理結構的特征。答:貪污、受賄犯罪心理結構特征.認識特征貪污、受賄的犯罪人多有貪婪的欲求和以權謀私的觀念,拜金主義的意識,看重物質利益,往往認為“現(xiàn)在這個環(huán)境是發(fā)財?shù)暮脵C會” ,“不撈白不撈,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靈魂深處向往的是以權謀私。.復雜的動機斗爭特征貪污、受賄犯罪人多數(shù)都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對與自己職務有關的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也相當熟悉。但是,他們的物欲動機在以權謀私的心理驅動下變得十分強烈,以至把反對動機(自尊、恐懼、名譽等)壓抑下去。在動機斗爭的過程中,這類人員明顯地表現(xiàn)出不安、心理不平衡,于是,他們?yōu)樽约哼M行辯解,尋找種種“合理化”的理由來進行自我安慰,減少或解脫心理壓力。.職業(yè)人格的消極特征貪污、受賄的犯罪人通常具有職業(yè)人格的消極特征: 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錯誤態(tài)度,慣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富于心計,善用手段,靈活多變,狡猾奸詐等。.職務優(yōu)越感貪污、受賄的犯罪人本是國家工作人員,他們的職務表明了所擔任工作的重要性。由于職務的關系,這些人具有許多業(yè)務的經(jīng)驗和技能,形成了廣泛的交往關系。這種職務優(yōu)越感是促使其走上貪污、受賄犯罪道路的重要心理因素20、簡述共同犯罪的一般心理基礎。四、論述題1、試述犯罪心理的實質。答: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主觀能動的反映。那么,這一論斷是否適用于犯罪心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清楚下面兩個問題:一是,犯罪者與一般人有沒有區(qū)別?二是,相對于一般心理而言,犯罪心理有什么特殊性。(一)犯罪者與平常人首先,犯罪者的智力是正常的犯罪者是被追究了刑事責任的人, 也就意味著他與沒有責任能力的瘋子、傻子不同,他是有行為能力的。研究表明,雖然某些人身上的確存在著某些易于成為犯罪者的傾向如精神病態(tài)、染色體偏離、腦電波異常、智力遲滯等。但這些因素與犯罪行為關系并不大,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二)犯罪心理的特殊性犯罪心理是人的心理。既然是人的心理,就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積極、能動的反映。剛才我們說了,犯罪人的大腦和正常人的大腦是一樣的,看來犯罪人和正常人心理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所處的客觀現(xiàn)實不同。犯罪人所處的客觀現(xiàn)實環(huán)境可能比較惡劣,他接觸的社會陰暗面或者消極的東西較多,因而形成了反社會的個性,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使人犯罪的動機或者情緒、習慣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犯罪心理是客觀現(xiàn)實中不良因素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是引起和支配個體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活動總合。2、試述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主體因素。答:主體因素指與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密切相關的自身因素, 是犯罪人犯罪心理賴以形成的生理情況、心理和行為發(fā)展水平等因素。(一)生理因素1、年齡因素:人的身心發(fā)展受年齡因素制約,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由于身心發(fā)展的水平不同,社會經(jīng)歷的各異,對犯罪率的高低、犯罪種類和作案手段的選擇,會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2、性別與犯罪:男性與女性由于性別不同,生理和心理特點也有較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影響到犯罪心理的形成。3、神經(jīng)類型因素:四種高級神經(jīng)活動類型,即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抑制型4、異常的生物學因素:對犯罪心理有影響的異常的生物學因素包括(1)遺傳性疾?。?)精神發(fā)育不全(智能低下)(3)內(nèi)分泌異常(4)物質代謝異常(5)精神障礙(6)酒精中毒心理因素1、認知方面的問題:錯誤的認識和經(jīng)驗一是認知水平低二是認知內(nèi)容方面出現(xiàn)偏差2、消極和不健康的情緒和情感:一是不良情緒、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轉化成犯罪心理;二是由于瞬間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情感難以克制,導致激情犯罪的出現(xiàn)3、不良的意志品質:考察許多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軌跡,與其意志品質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誘惑密切相關。4、不良的個性傾向性因素: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世界觀等。個性傾向性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的選擇性,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上。(三)行為因素1、不良的行為習慣如說謊、小偷小摸,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實施就會使不良心理得以強化和穩(wěn)固,形成惡習:2、錯誤的活動:如閱讀黃色書刊、看黃色影視作品、擾亂公共秩序等。3、不良的行為方式及結果:大部分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是由點滴劣跡發(fā)端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三、比較累犯、慣犯的心理特征的異同并說明理由。答:(一)慣犯的心理特征1畸變的需要結構2強烈的反社會意識3作案動機特征,初次犯罪時的動機斗爭已漸趨弱化。4情緒情感特點,情緒活動較為穩(wěn)定。.典型的犯罪性格,慣犯性格的內(nèi)傾性較為明顯,.意志特征,表現(xiàn)為兩極性特點:抑制犯罪動機的意志力薄弱,而實施犯罪的意志力極為堅定.能力特征,慣犯一般智力水平較低,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客觀事物的善惡、是非分辨能力差,不具備必要的生產(chǎn)、生活技能。.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強,并形成了頑固的犯罪定型(二)累犯的心理特征.需要特征表現(xiàn)為生理性、低級性需要占主導地位,如貪婪的物欲、畸變的性欲、低級的交往需要,等等。.強烈的反社會意識累犯具有較強的反社會意識和因此而產(chǎn)生的對抗心理.動機特征累犯與慣犯一樣,作案時一般沒有明顯的動機斗爭.情緒情感特征與動機特征相適應,累犯在出獄后初次再犯罪時,情緒活動既不同于初犯,也不同于慣犯,具有自己的特點。.意志特征累犯在意志特征方面也表現(xiàn)出兩極性特點。.能力特征累犯的能力特征往往顯現(xiàn)出多向性的特點.法制觀念累犯的法制觀念是畸形的,表現(xiàn)在他們雖然了解一些法律知識,但卻不具備法律意識,蔑視法律的權威性.性格特征累犯典型的性格特征是頑固、偏執(zhí)4、試述人的個性心理的內(nèi)容及與犯罪的關系。答:人的個性心理是指在心理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個人特點的、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與心理特征。通常心理學從兩個方面來研究個性心理: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A個性心理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世界觀:人對整個周圍世界總的觀點和觀念體系。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最高調節(jié)器,世界觀形成后,成為意識的核心,在整個心理活動中支配人們的行動信念: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堅信不移,并且作為行動指南的信仰理想:指同奮斗目標相聯(lián)系的,有實現(xiàn)可能性的,對未來生活的想象。需要:犯罪人的犯罪活動也是為滿足其某種犯罪需要的一種活動。 所以,犯罪需要是促使犯罪人去犯罪的內(nèi)在動力。興趣:不正當?shù)呐d趣,也可以對人的行為產(chǎn)生很壞的影響。據(jù)統(tǒng)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犯罪青少年,沒有正當興趣(不良的興趣)B個性心理特征:在一個人心理活動中比較穩(wěn)定的、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表現(xiàn)為能力、氣質、性格。能力:犯罪人在能力發(fā)展水平上出現(xiàn)偏傾狀況,一方面,有些犯罪人表現(xiàn)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產(chǎn)和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卻形成一定犯罪技能、技巧和體能。氣質:人們常講的性情、脾氣。氣質主要表現(xiàn)人在情感和活動發(fā)生的速度和強度方面的動力特點。性格:性格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結構,它是人對現(xiàn)實(對人、對己、對事)的穩(wěn)定態(tài)度和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它反映人個性中的本質差異。C自我意識:這是近來人們研究個性心理的新興方向,具體指主體對自身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整三個方面。5、比較初犯、偶犯的心理的異同并說明理由。答:(一)初犯的心理特征動機特征對初犯來說,犯罪前一般都經(jīng)歷過激烈的動機沖突。犯罪人的動機沖突就表現(xiàn)為犯罪沖動和抑制因素之間的相互較量。如果低級的需要占上風,就會形成犯罪動機;如果對刑罰的恐懼和正義感占上風,則會放棄犯罪動機。犯罪動機沖突一般出現(xiàn)在犯罪行為發(fā)生之前以及犯罪行為發(fā)生過程中,.認知特征初犯的認知特征首先表現(xiàn)為認知水平較低,即對法律的無知及對事物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認知范圍狹窄,導致其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后果及嚴重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或對一些不良的誘惑缺乏清醒的認識。初犯的認知特征還表現(xiàn)在認知內(nèi)容的錯誤,如錯誤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等.情感特征首先表現(xiàn)為情緒穩(wěn)定性差,由于情緒穩(wěn)定性差,常常導致其被情緒所左右。其次,消極的情緒、情感占主導地位且持續(xù)時間長。.意志特征突出地表現(xiàn)為意志薄弱。首先,克制及抵御外界不良誘惑及脅迫的意志薄弱;其次,在犯罪中如遇到困難及以外情況,常常會中止犯罪行為。.能力特征初犯由于沒有犯罪經(jīng)歷,因而犯罪技能不熟練。其犯罪技能的獲得,可能來自于對他人犯罪的模仿(如電影、電視、小說等宣傳工具),也可能來自于他人的教唆,還有可能來自于自己的精心創(chuàng)造。無論來自哪一種途徑,由于是第一次實際操作,所以犯罪技能往往顯得生疏,在勘查犯罪現(xiàn)場時,容易發(fā)現(xiàn)犯罪人疏漏之處,有利于案件的偵破。(二)偶犯的心理特征.需要特征偶犯的需要結構中,存在著一些不良需要,例如,有的渴求意外的物質收獲,有的希望飛黃騰達。這些不良需要的強度在平時和正常人相差不大。.動機特征偶犯的犯罪動機產(chǎn)生時間極短,具有瞬時性。偶犯犯罪動機的這種特點,使得偶犯極少出現(xiàn)動機斗爭.性格特征偶犯在性格方面存在一些弱點,表現(xiàn)為好沖動、軟弱、執(zhí)拗、狹隘,比較注重個人利益等。.意志特征偶犯意志特征的兩極性極為顯著,表現(xiàn)在偶犯犯罪沖動強烈,抑制犯罪的抑制力相當微弱.犯罪時的心理狀態(tài)偶犯雖然在犯罪前動機沖突不明顯,但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意識到行為的違法性質和嚴重后果,加上犯罪時特殊情境,使得一些偶犯表現(xiàn)出如下心理狀態(tài):1)緊張2)恐懼3)興奮6、試述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主體外因素。答: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主體外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環(huán)境因素、自然環(huán)境因素、現(xiàn)場情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可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1、宏觀社會環(huán)境因素是指個體生活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包括:(1)社會政治因素(2)社會經(jīng)濟因素(3)社會風氣因素(4)社會文化(5)法律因素2、微觀社會環(huán)境因素微觀社會環(huán)境因素也稱為小社會環(huán)境因素。是一個人經(jīng)常生活或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指家庭、學校、人際交往、居住、工作。家庭與犯罪心理學校教育中的不良現(xiàn)象與犯罪心理居住環(huán)境和犯罪心理工作環(huán)境職業(yè)與職務因素(二)自然環(huán)境因素1、地域因素2、季節(jié)氣候3、時間4、自然災害三)現(xiàn)場情境因素與犯罪1、受害人的態(tài)度2、現(xiàn)場其他人因素3、現(xiàn)場環(huán)境7、試述犯罪心理結構發(fā)展變化的原因。答:犯罪心理結構形成后,由于主體內(nèi)外因素和情境的影響,犯罪心理結構要不斷發(fā)展變化。這種變化包括:(一)犯罪心理結構的良性轉化犯罪心理結構的弱化,是犯罪心理結構的良性轉化的前提和基礎。犯罪心理結構的良性轉化,指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犯罪心理結構暫時性抑制、瓦解和消除。具體原因有兩方面:主體外因素和主體因素主體外:1、懲罰的正面效應按照強化理論,如果一種行為經(jīng)常伴隨著抑制其增長的負強化物出現(xiàn),行為主體感受到該行為帶來的痛苦體驗超過愉快體驗, 則該行為必然呈現(xiàn)負強化狀態(tài)。懲罰的正面效應取決于刑罰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合理性。一般來講,懲罰的力度應大于獲利的程度,才能收到震懾效應。2、情境變化的影響家庭、學校、單位、親友的耐心規(guī)勸教育、切斷犯罪人與團伙之間的聯(lián)系等。3、教育與綜合治理作用的發(fā)揮主體因素:1、犯罪人個性心理結構中的積極因素如良知、道德觀念等。2、條件限制包括生理、心理條件的限制。(二)犯罪心理結構的惡性發(fā)展犯罪心理結構的強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惡性發(fā)展的過程, 是犯罪心理定型化、個性化、多方向化的過程,是從初犯到累犯、慣犯的變化過程。犯罪心理結構強化的機制:1、外界不良誘因是強化的條件。如被害人的刺激、同伙的拉攏2、外部強化作用沒有受到及時地懲罰或懲罰力度不夠;社會的歧視等。3、違法犯罪活動產(chǎn)生畸型的內(nèi)心體驗。8、比較搶劫罪和盜竊罪、詐騙罪犯罪心理結構特征的異同。答:(一)盜竊犯罪心理結構特征盜竊罪是最為多見的侵財犯罪。從年齡上看,跨度范圍大,小則幾歲,老則七八十歲。不同年齡組都以盜竊排居各類案件之首從職業(yè)或身份看,在工人、農(nóng)民、學生、干部、個體、閑散人員、外籍人員和港澳臺人員中,除干部、外籍人員、港澳臺外,均以盜竊案為首。.認識特征盜竊犯的犯罪意識突出表現(xiàn)為追求丑惡、腐朽的生活方式,具有強烈的利已主義觀念。他們自恃有盜竊技術和經(jīng)驗,并認為盜竊行為比其他犯罪行為實惠、保險。與搶劫、詐騙等相比,盜竊罪的冒險系數(shù)小。.情緒特征盜竊是一種秘密方式的犯罪行為,通常情況下,犯罪分子有怕被人發(fā)現(xiàn)的恐懼情緒,初犯和偶犯表現(xiàn)尤為明顯。由于恐懼而表現(xiàn)出來的緊張,動作不靈活,神情慌忙等狀態(tài),但一見到所需之物就十分興奮,特別是盜竊得手后,就會禁不住流露出喜悅之精。但盜竊累犯、慣犯的情緒變化不明顯,且比較冷漠。.動機特征盜竊犯罪的動機,主要是物欲動機。青少年盜竊犯中,好奇心、追求刺激和“哥們兒義氣”等,均可成為盜竊行為的動機。.能力盜竊犯要具備適應作案的某種能力和技能,如撬門、開鎖、割包、掏兜等。.習慣許多盜竊犯,究其以往經(jīng)歷,大多自幼即有不良習慣,如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而反復多次作案的盜竊犯,會形成行竊的惡習。(二)搶劫犯罪心理結構特征在公安部的刑事案件統(tǒng)計中,搶劫犯罪的數(shù)量僅次于盜竊罪,排居第二位。調查發(fā)現(xiàn),這類犯罪以社會閑散人員和農(nóng)民為主;搶劫的方式,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里經(jīng)常發(fā)生搶劫出租車、搶劫銀行等重大搶劫案;在造成財產(chǎn)損失的同時,還造成受害人死亡、傷害、強奸,其中,首位是傷害、其次是死亡.認識特征具有反社會的野蠻英雄觀,以為只要“不怕死”、“心狠手毒、大膽亡命”就是“勇敢”,鼓吹“只要錢到手,休管人死活”。他們崇尚暴力,相信只要刀子威逼,對方就會乖乖地交出財物。.性格特征興奮型、外傾型的特征十分明顯。搶劫犯多數(shù)性情暴躁,情緒不穩(wěn)定,行為莽撞,喜歡攻擊。在作案時,由于要使用暴力脅迫被害人,所以主體的情緒相當強烈,如遇對方反抗,就會激起主體情緒的進一步變化,或恐懼退卻,或變得更加兇暴殘忍。.動機特征大多數(shù)搶劫罪犯是出于物欲動機,但也有少數(shù)搶劫犯出于非財物動機,他們并不在意所得財物的多少,而在于從搶劫活動中感受到強烈刺激,這類情況在未成年的戲謔(xue性搶劫犯中較多,如出于好奇心參與搶劫,出于惡作劇心理搶劫老人、婦女、小孩的財物等。預謀型搶劫犯的動機斗爭較為激烈:一方面向往成功后的歡樂,另一方面懼怕受到刑罰懲罰。至于突發(fā)型搶劫,其犯罪動機是在具體情境刺激下迅速形成的,動機斗爭不如預謀型搶劫那樣復雜。(三)詐騙犯罪心理結構特征1.認識特征詐騙犯的認識活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他們思維敏捷,反應快,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具有某些方面的知識經(jīng)驗,對社會上的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熟悉、了解。詐騙犯往往認為騙不如殺人、放火一類罪犯兇狠,但卻是無本萬利。自以為手法高明,很難被識破。他們認為, “殺人、搶劫一類的犯罪屬于低層次的暴力性犯罪,我獲取的錢財總是在歡聲笑語中進行”。這種自我估價過高的特征,使一些犯罪分子連續(xù)行騙,直至露出馬腳,陷入法網(wǎng)在我國社會條件下,詐騙犯主要利用人們對某些社會角色的崇敬心理,利用一部分人的虛榮心、同情心、急于求助的心理,利用他們疏忽大意和拉關系、開后門的庸俗心理進行詐騙。2、情緒、意志和習慣特征比起傷害、殺人等暴力犯罪來,詐騙犯罪的情緒色彩不明顯。其意志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克服實施詐騙行為時自身偽裝的缺陷。詐騙行為也有其習慣性特點,如有的詐騙犯總是冒充軍人、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的詐騙個性和能力特征詐騙犯給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潑、善于交際、待人和氣、肯助人等。他們的個性顯出冒險性的特征,明知自己裝扮的身份和行為都是假的,而敢于大膽地在大庭廣眾之下行騙,有的甚至敢于在一些社會名流聚集的社交場合,夸夸其談,故作姿態(tài)。詐騙犯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模仿能力較強,這就使得他們能有效地適應環(huán)境變化,有可能以假亂真,針對不同的對象實施詐騙重慶2014年電大犯罪心理學形成性考核冊(最新)第1次平時作業(yè):一、名詞解釋題1、犯罪行為:作為罪體構成要素的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實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體舉止。2、犯罪心理結構:是指行為人在犯罪行為實施前已經(jīng)存在的,在犯罪行為實施時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變心理因素有機而相對穩(wěn)定的組合.它是行為人發(fā)動犯罪行為的內(nèi)部心理原因和根據(jù)。3、犯罪動機: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nèi)心起因或思想活動,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種心理原因實施犯罪行為,故動機的作用是發(fā)動犯罪行為。4、犯罪類型:所謂犯罪類型,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則或標準,將復雜的、各種各樣的犯罪現(xiàn)象劃分為不同的犯罪類型。5、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常見模式:就是指常見的犯罪行為的模式,有漸變型、突變型和機遇型。6、情緒型動機犯罪:又稱情感型或感情型動機犯罪,是一種帶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為。7、社會化過程:社會化過程指人學習社會文化,培養(yǎng)社會性,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具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8、冰山理論: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總是遠遠小于看不到的,而且浮在水面上的是容易解決的問題,水面下的才是最難處理的問題。二、不定項選擇1、犯罪心理,是指影響和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稱。這些心理因素包括(①②③④)等。①認識②情感③意志④性格2、犯罪心理學要為制定和運用犯罪對策的人員提供心理科學的原理和方法,以增強犯罪對策的(②)。①針對性 ②有效性 ③科學性 ④客觀性3、犯罪心理結構的亞結構包括(②③④)。①行為結構亞結構 ②動力結構亞結構 ③調節(jié)結構亞結構 ④特征結構亞結構4、侵害對象的確定和實際存在和有利于犯罪的現(xiàn)場條件和氣氛等屬于犯罪行為的(③)。①實際條件 ②必要條件 ③情境條件 ④有利條件5、(④),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標志,也是內(nèi)外化機制的結合部。①確定犯罪目的 ②明確犯罪動機③不良行為的嘗試 ④犯意的萌發(fā)6、(①)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外化,而犯罪人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之間最直接的聯(lián)系點是(③)。

①犯罪行為 ②犯罪目的 ③犯罪動機 ④犯罪結果7、犯罪動機形成的條件是(①②③)。①必須有成熟的犯罪心理 ②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③必須存在外部誘因 ④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8、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常見模式有(②③④)。①偶然型 ②漸變型 ③機遇型 ④突變型9、意大利精神病學家,犯罪學家龍勃梭,依人類學的觀點,將犯罪人分為(①②③④)。①生來犯罪人 ②激情犯罪人③精神病犯罪人 ④機會犯罪人10、物欲型動機犯罪主要有(①②④)等。①搶劫罪 ②貪污罪 ③殺人罪 ④受賄罪11、信仰型動機犯罪,我國主要表現(xiàn)為(②④)類型。①科學信仰 ②政治信仰 ③個人崇拜 ④封建迷信信仰12、(②)是犯罪人通過實施犯罪行為所形成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和心理痕跡。①犯罪體驗 ②犯罪經(jīng)驗 ③犯罪經(jīng)歷 ④犯罪過程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①②③④)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①②③④)①明顯的兩極性③易受暗小性14、沖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稱為(③)①病態(tài)人格的女性犯罪人③神經(jīng)過敏的女性犯罪人15、女性犯罪行為的基本特點是(①C①欺騙性大 ②依附性強的特點。②冒險性④意志的盲從性②社會病態(tài)者④消極型女性犯罪人④)。③隱蔽性重 ④暴力性小三、簡答題1、簡述犯罪心理學的作用。答:(1)通過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跡、心理狀態(tài)可以確定偵查方向和范圍,可以提高審訊的效果;(2)通過研究和掌握犯罪心理形成的規(guī)律,可以有效地預測及預防犯罪。2、犯罪心理結構與個性心理結構的關系是什么?答:(1)從因素分析角度看,犯罪心理是個性心理結構多種畸變因素的總和,且犯罪行為方式與特點反映其個性特征;(2)從個體社會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結構與不良個性的形成,與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缺陷相關。3、影響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因素有哪些?答:(1)犯罪行為人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結構的人要實施犯罪行為,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足以實施該種犯罪行為的體格、作案的知識和技能、作案的時機的確定以及作案工具的準備等等。(2)犯罪行為情境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結構的人要實施犯罪行為,還須具備犯罪行為情景條件,如侵害對象(人或物)的確定和實際存在,有利于犯罪現(xiàn)場條件和氣氛等。4、影響犯罪人心理失衡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①犯罪經(jīng)歷。犯罪經(jīng)歷不同,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的心理穩(wěn)定性便有所不同。②犯罪人的個性。犯罪人的認識、情感、意志、態(tài)度無不影響到他在犯罪時的心理穩(wěn)定性。③犯罪的準備程度。就心理準備而言,犯罪動機越強,越會不顧一切地去實施犯罪,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就物質準備而言,犯罪準備越充分,預謀月周密,犯罪時心理越穩(wěn)定。④情景因素。犯罪情境中的因素如受害人、時間、地點、現(xiàn)場其他人的態(tài)度對犯罪人的心態(tài)都有重要影響。⑤犯罪的組織性。一般來說,多人共同犯罪可使犯罪人產(chǎn)生責任擴散和安全感,所以在共同犯罪中,犯罪人的恐懼感、緊張感較單獨犯罪人要弱得多。5、簡述搶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答:(一)搶劫犯罪人的認識特征。犯罪人崇拜暴力,認為只要威逼,受害人就會交出財物。從發(fā)展趨勢來看,有些搶劫犯罪人的犯罪意識更加嚴重,專門實施以巨額財物為目標的重大搶劫和特大搶劫。(二)搶劫犯罪人的情緒特征。在搶劫犯罪中,犯罪人的情緒總是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怕遭遇激烈反抗,有時,甚至出現(xiàn)強烈的恐懼心理。在作案后,犯罪人也會因害怕被認出,而隨時產(chǎn)生被捕危險感,并由此產(chǎn)生持續(xù)的緊張和焦慮心理。(三)搶劫犯罪人的需要特征?;闻蛎浀奈镔|需要是財犯罪人的需要特征,而希望獲得需要的立刻滿足則往往是搶劫犯罪人的主要特點。(四)搶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從性格類型看,搶劫犯罪人多為興奮型、外傾型人,搶劫犯多數(shù)性情暴躁。在作案時,由于要使用暴力脅迫被害人,所以,犯罪人的情緒相當強烈,如遇到被害人反抗,就會激起犯罪人情緒的進一步變化,或恐懼退卻,或變得更加殘暴。(五)僥幸心理。搶劫犯一般都有強烈的物質欲望,所以,總為自己作案的成功抱有僥幸心理。一次成功后會使搶劫動機受到強化,很難自行中止,直至被抓獲才被迫停手。(六)惡作劇心理。其搶劫行為往往屬于缺乏生活目標的惡作劇行為。6、簡述女性犯罪心理結構的認識、情感與意志特征。答:認識特征:①社會認識系統(tǒng)薄弱;②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差;③片面性、局限性情感特征:①豐富、細膩;②情緒波動性意志特征:①意志受情緒影響大,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②行為易受環(huán)境及其他人的喑小。四、論述題試述犯罪動機、目的與犯罪行為的辯證關系。答:①犯罪動機來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來源于犯罪動機,又受行為人的個性、當時的情景、條件所制約,犯罪行為人則服從于犯罪目的,它是實現(xiàn)犯罪目的的手段。②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轉化。③在同一犯罪動機驅使下,犯罪人可能確定不同的犯罪目的。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從動機中分化出來彼此相區(qū)別。④同一犯罪目的可以來源于不同犯罪動機,這些犯罪動機的強度須大體上與這一目的相適應。⑤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常因犯罪目的的實現(xiàn)使犯罪動機強化。而犯罪動機強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發(fā)生遞進和不斷升級。同時,也有可能因外部條件和情況的變化,給予犯罪人以新的刺激,引起犯罪動機的惡性發(fā)展與犯罪的多樣化;或者因犯罪目的受阻,而使犯罪動機弱化。由于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變化,決定著犯罪行為方式的變化。第2次平時作業(yè)一、名詞解釋題1、累犯:是指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nèi)又犯被判處一定的刑罰之罪的罪犯。2、智能犯罪(狹義):是指在現(xiàn)代高科技條件下,行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進技術,實施的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3、群體犯罪:是指以犯罪目的群體所實施的有計劃、有分工的犯罪。4、有組織犯罪:是以追求經(jīng)濟利益為基本目標,采取暴力和賄賂為主要手段,具有組織機構的層次性、組織功能的分解協(xié)調性、組織指令的規(guī)范性和組織成員的穩(wěn)定性,組織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組織整體系統(tǒng)。5、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6、變態(tài)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動和個性心理特征,以及行為表現(xiàn)超出了正常范圍,甚至表現(xiàn)為某種程度地喪失了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7、反偵查心理:就是指針對一系列偵查活動而進行的消除、混淆等掩蓋自己犯罪行為的心理狀態(tài)。8、犯罪心理預防: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誘發(fā)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條件,防止個體形成犯罪心理以及發(fā)生犯罪行為。二、不定項選擇1、與偶犯相對的犯罪人類型是(②)①初犯 ②慣犯 ③累犯 ④職業(yè)犯2、職業(yè)犯罪的行為特征是犯罪行為的(①③④)。①嚴密性 ②有效性 ③殘酷性 ④多方向性3、以組織形態(tài)為標準,可以將群體犯罪區(qū)分為(②③④)。①集體犯罪類型 ②集群犯罪類型③團伙犯罪類型 ④有組織犯罪類型4、有組織犯罪參與者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是(①④)。①惡性膨脹的金錢與物質欲望②個人缺乏判斷力③心理相容性④相似的犯罪動機與明顯的歸屬意識5、具有犯罪動機的是(①)。①直接故意犯罪 ②間接故意犯罪③過于自信的過失 ④疏忽大意的過失6、用刑法學術語說,過失犯罪是(④)。①行為犯 ②舉動犯 ③危險犯 ④結果犯7、某甲多次談戀愛遭到失敗,遂產(chǎn)生了"女人都是水性楊花,是禍水""她們拋棄我,我也不能讓她們過得舒坦”的想法,然后準備了硫酸、刀片等工具,躲在暗處對年青漂亮的女性進行襲擊。某甲屬于具有(①②③)的犯罪行為人。①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②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③情感型人格障礙 ④爆發(fā)型人格障礙8、精神病患者的變態(tài)心理特征為(②④)。①喪失認識能力 ②喪失辨認能力③沒有行為能力 ④沒有自制力9、可以進行偵查活動的是(①②)②人民檢察機關①公安機關②人民檢察機關③人民法院 ④國家安全機關10、被采取監(jiān)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應是(②③)。①試圖減輕罪責,爭取從寬處理 ②急躁③沮喪 ④孤獨感11、犯罪嫌疑人在訊問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是(③②①④)。①動搖反復 ②對抗相持③試探摸底 ④供述罪行12、詢問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方法是(②④)。①自由陳述法 ②自由交談法③聲東擊西法 ④問答法13、刑罰對犯罪人心理的正效應是(①②③④)。①畏懼效應 ②痛苦效應③感激效應 ④預防效應14、防止個體形成犯罪心理結構和消除已經(jīng)形成的犯罪心理結構稱為(③④) 。①犯罪心理的普遍預防 ②犯罪心理的個體預防③犯罪心理的一般預防 ④犯罪心理的特殊預防15、罪犯心理治療的方法有(①②③)。①精神分析療法 ②行為矯正法③理性情緒療法 ④說服教育療法三、簡答題1、簡述慣犯的行為特征。答:①犯罪行為的習慣性;②行為計劃的周密性;③犯罪行為的類似性;④犯罪行為的狡詐性;⑤犯罪行為的連續(xù)性;⑥犯罪行為的殘忍性;⑦犯罪行為的堅決性。2、簡述群體犯罪人犯罪心理差異性和互補性的具體表現(xiàn)。答:一是犯罪者個性的差異、互補性:客觀上犯罪者在氣質、性格與能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同,有時還可能出現(xiàn)沖突、矛盾;同時這些方面的差異又能在具體的犯罪活動中,通過相互交往與影響,起到相互支持與互補的作用。二是犯罪動機的差異性與互補性:群體犯罪的參加者,一般是各懷鬼胎,他們的犯罪動機是不完全統(tǒng)一的;但是群體犯罪的目的能不同程度地滿足各犯罪個體的犯罪動機與心理欲求,他們能統(tǒng)一在相同的犯罪目的之下而達成協(xié)調與互補的效果。三是犯罪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的差異與代償性:作為導致犯罪者產(chǎn)生犯罪欲求原因之一的心理創(chuàng)傷各不相同,各有其自身的心理經(jīng)歷背景;但處于犯罪群體的個體可以通過群體吸引力,凝聚力與“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掩蓋其心理的創(chuàng)傷與心理的不滿狀態(tài),達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代償。3、簡述集群犯罪的概念和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答:集群犯罪,又稱群集犯罪、聚眾犯罪或集群行為犯罪,是指一種人們在激烈的互動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無指導、無明確目的的,不受正常社會規(guī)范約束的,由眾多人狂熱行為導致的犯罪行為。它的心理特征是:①無責任性或責任擴散心理;②個人缺乏判斷力;③受暗示性強;④個性的喪失。4、簡述人格障礙犯罪的基本特點。答:(1)一般帶有偶然性;(2)違法目的不明顯;(3)自我保護性差;(4)作案多是攻擊型、爆發(fā)型;(5)性格非常頑固,持續(xù)、不斷犯罪;(6)犯罪一般單獨進行。5、什么是自首?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自首的心理原因是什么?答: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作案后,自己主動向公安、檢察機關投案,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檢舉揭發(fā)同伙或提供其他線索。犯罪嫌疑人產(chǎn)生自首的心理原因,一是主體犯罪心理結構沒有定型,在犯罪行為實施后,其原有的道德觀、法制觀、羞恥感等在其個性心理結構中開始占上風,產(chǎn)生了悔罪感,并且確信坦白自首可以獲得從寬處理。二是主體外存在著迫使其放棄對抗心理的因素。6、在開庭時共犯可能產(chǎn)生什么心理效應?答:羞恥、緊張、懺悔、矛盾,增強共同防御的信心或者造成矛盾激化,互相埋怨憎恨。四、論述題試述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在心理與行為上的不同。答: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在心理和行為上有三點不同:心理結構的形式和內(nèi)容不同。①心理根據(jù)不同;②心理動力不同;③心理品質不同;④心理原因不同;⑤心理結構形式不同;⑥心理結構成份不同。心理狀態(tài)不同。故意犯罪人追求犯罪結果的發(fā)生,作案時希望盡快實現(xiàn)犯罪目的,完成后希望盡快逃離現(xiàn)場,實現(xiàn)既達犯罪目的又能逃脫懲罰。而過失犯罪人對自己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始終持否定態(tài)度,不希望其發(fā)生。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危害后果,多數(shù)人的態(tài)度是后悔和反省。心理機制不同。過失犯罪人的心理活動方式、心理結構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變化過程,不論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都與故意犯罪有較大的不同。第3次平時作業(yè)一、名詞解釋1、犯罪心理學:是指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犯罪對策中的心理學問題的一門學科。2、潛意識: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jīng)發(fā)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tài)的心理活動過程”。3、主體因素:又稱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神經(jīng)類型、異常生物學等因素。犯罪綜合動因論:是指犯罪之所以發(fā)生,是多種主體內(nèi)外因素綜合的互為作用的結果。4、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主觀上通過實施犯罪行為所希望達到的結果。5、動機沖突:是指一個人在犯罪行為活動中,同時存在著一個或數(shù)個所欲求的目標,或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排斥的動機,當處于相互矛盾的狀態(tài)時,個體難以決定取舍,表現(xiàn)為行動上的猶豫不決,這種相互沖擊的心理狀態(tài),稱為動機沖突。6、性欲型動機犯罪:是指以滿足性欲為目的或以性行為為手段達到其他目的的犯罪,是一種侵害性權利,妨害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犯罪行為。7、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于自己各種身心狀態(tài)的意識。二、不定項選擇1、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中,自我觀察法又叫(②③)。①實驗法 ②內(nèi)省法 ③主觀法 ④歸因法2、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須先了解(②)。①犯罪動機 ②犯罪行為③犯罪目的 ④犯罪結果3、個性心理特征的構成成份是(①②③)。①氣質特征 ②能力特征③性格特征 ③人格特征4、穩(wěn)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結構和不穩(wěn)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結構的劃分根據(jù)是(③④)。①是否故意犯罪心理結構②是否過失犯罪心理結構③犯罪心理結構的牢固程度④犯罪心理成份的多寡5、在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因素中,生理因素可分為(①②③④) 。①年齡因素 ②性別因素③神經(jīng)類型因素 ④生物學因素6、侵害對象、現(xiàn)場其他人、現(xiàn)場條件和氣氛、機遇因素屬于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外因素中的(③)。①社會環(huán)境因素 ②自然環(huán)境因素③情境因素 ④文化環(huán)境因素7、犯罪綜合動因論的要點是(①②③④)。①整體性 ②層次性③結構性 ④動態(tài)性8、大多數(shù)犯罪人在犯罪前為了能順利地實施犯罪,把自己的犯罪行為辯解為人的本性如此"0這種辯解方式屬于(①)。①合理化 ②比擬 ③投射 ④補償9、犯罪動機弱化的情形有(②④)。①犯罪動機轉移 ②犯罪動機的實現(xiàn)③犯罪動機的派生 ④犯罪動機的受阻10、牢固的反社會意識、畸變的需要結構、典型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為的習慣性、連續(xù)性、類似性、狡詐性、殘忍性,表明了犯罪心理結構進入了(①)①個性化階段 ②定型化階段③職業(yè)化階段 ④成熟化階段11、德國犯罪學家沙阿芬堡根據(jù)犯罪動機對犯罪人進行的分類有(①②③④)①有抵抗力的犯罪人②激情和情欲強的犯罪人③容易脫離常軌、意志不穩(wěn)定的犯罪人④主動性強的犯罪人12、野蠻的英雄觀、暴躁、興奮的性格以及復雜的動機特征,是(②) 。①盜竊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②搶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③詐騙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④貪污、受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3、情緒型動機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①②④)。①異常的自尊心水平 ②消極的情緒情感品質③盲目性 ④挫折耐受力差14、一些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是(①)。①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差②具有錯誤的人生觀③一致意志的薄弱性④情感的冷酷性15、女性犯罪的個性傾向性特征包括(③④)。①性格特征 ②能力特征③需要特征 ④動機特征三、簡答題1、犯罪心理結構概念的本質特征是什么?答:第一,犯罪心理結構是由犯罪人一些畸變的心理因素構成的復合體。第二,犯罪心理結構是個性心理結構中的一個亞結構。第三,犯罪心理結構是犯罪人發(fā)動犯罪行為的內(nèi)部心理原因和根據(jù)。2、簡述犯罪綜合動因論的要點。答:①整體性。影響個體犯罪的主體外因素是有機的整體, 應當從整體綜合地考察各因素的作用。②層次性。在考察個體犯罪原因時,一定要注意各層次之間本質的差異及各種因素在原因整體中的☆作用。③結構性。各種因素之間的結構對犯罪原因的整體有很大的影響。④動態(tài)性。由于犯罪原因系統(tǒng)是各種因素以相互作用形式構成的, 而且形成是一個過程,因此具有☆運動變化的特點。3、犯罪心理結構強化的特征是什么?答:①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②非法欲望更為強烈。③具有一定的犯罪經(jīng)驗。④犯罪活動向多方向發(fā)展。⑤反社會心理形成和鞏固。⑥犯罪觀念進一步確立。4、簡述犯罪綜合動因論的要點。答:①整體性;②層次性;③結構性;④動態(tài)性。5、簡述犯罪少年心理的情感特點。答:①情緒體驗的原始性、低級性;②情緒的易激動性和外露性;③情感的極你穩(wěn)定性;④自尊感與自卑感的并存性;⑤情感的冷酷性。6、簡述女性經(jīng)濟犯罪的心理特征。答:一是個性犯罪,包括個性傾向性特征和個性心理特征;二是認知特征;三是情感特征,豐富、細膩且具有情緒波動性;四是意志特征,意志受情緒影響大,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行為易受環(huán)境及其他人的暗示;五是行為特征,具有從屬性、欺騙性、沖動性、性色彩、自私性、非體力性。四、論述題試述犯罪動機變化的方向。答:首先是犯罪動機的強化。按原先形成的主導犯罪動機,經(jīng)過犯罪預備和實施,動機的強化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統(tǒng)一動機的強化;二是一種動機轉變?yōu)榱硪环N動機;三是單一犯罪動機發(fā)展為多種犯罪動機。其主要形式有:①動機的派生。是指在實施某一犯罪行為的過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萌生出與原犯罪動機有關聯(lián)的新的犯罪動機。②動機的轉移。是指由一種犯罪動機轉化為另一種新的犯罪動機。③動機的重合。它是犯罪動機發(fā)展變化過程中一種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即先后兩種(或兩種以上)犯罪,其犯罪性質、犯罪目的、犯罪方式均截然不同,但犯罪動機卻重合不變。其次是犯罪動機的弱化。犯罪動機的弱化有兩種情況:一是指犯罪人已形成的較強的犯罪動機,通過犯罪行為的實施得以實現(xiàn),失去原有的驅動力量;二是指犯罪人雖已形成犯罪動機,但遇到不利于實施犯罪行為的主客觀情況或形成動機沖突,原有的犯罪動機發(fā)生良性轉化。①動機的實現(xiàn)。又稱犯罪動機既遂。即在犯罪過程中,按原有犯罪動機實現(xiàn)了預定的犯罪計劃,達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動而告終。這時,犯罪動機因犯罪目的的實現(xiàn)、欲望的滿足而暫告消失或弱化。②動機受阻。動機受阻有兩種情形:一是犯罪動機形成以后,犯罪人在準備實施犯罪過程中因自身狀況不適,犯罪經(jīng)驗不足,或犯罪工具不行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原有的犯罪動機不能實施或難以實施,不得不壓抑犯罪沖動,使犯罪動機弱化或消失。二是犯罪動機形成以后,犯罪人原有的道德、良知和法律意識并未完全喪失,在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景(如被害人的恐懼和痛苦,對犯罪行為法律后果的認識等)形成了反對動機,從而出現(xiàn)犯罪動機與守法動機的沖突,如守法動機的驅動力量超過犯罪動機的驅動力量,犯罪動機就會受到壓抑而弱化或消失。第4次平時作業(yè)一、名詞解釋題1、初犯:是相對累犯而言的犯罪人類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復雜過程和激烈的犯罪動機斗爭過程的第一次違法犯罪者。2、團伙犯罪:是指具有首犯或是骨干分子,但一般成員不固定,由首犯召集而經(jīng)常進行的共同犯罪。3、集群犯罪:集群犯罪是一種人們在激烈互動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 ,無指導、無明確目的、不受正常社會規(guī)范約束的、由眾多人的狂熱行為導致的犯罪。4、有組織犯罪:是以追求經(jīng)濟利益為基本目標,采取暴力和賄賂為主要手段,具有組織機構的層次性、組織功能的分解協(xié)調性、組織指令的規(guī)范性和組織成員的穩(wěn)定性,組織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組織整體系統(tǒng)。5、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6、人格障礙:是一種人格在發(fā)展和結構上明顯偏離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的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心理行為表現(xiàn)。7、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動投案,向公安、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8、犯罪心理矯治: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結構特征的基礎上,運用監(jiān)獄常規(guī)矯正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結構向良性方向轉化,使其在出獄后能自覺抑制不良的心理沖動,成為守法的公民。二、不定項選擇1、慣犯心理形成有較強的(②③)①偶然性 ②自動性 ③主動性 ④習慣性2、犯罪黑數(shù)又稱為(②)。

①犯罪數(shù)量②犯罪未知數(shù)①犯罪數(shù)量②犯罪未知數(shù)④犯罪已知數(shù)③不確定犯罪數(shù)3、群體犯罪的心理互動效應包括(①②③④)。④犯罪已知數(shù)①整體效應②群體心理的社會助長與責任效應③情緒與行為感染效應④權威與服從效應4、犯罪類型不固定,隨著情境的變化,受到內(nèi)外部的刺激以及頭目的暗示、挑動,就可能出現(xiàn)無明確目的的違法犯罪活動。這種行為體現(xiàn)了團伙犯罪的(③④),①糾合性 ②傳染性③盲目性 ④冒險性5、過失犯罪的行為因素包括(②④)。①智能與經(jīng)驗 ②技能與熟練③性格與氣質 ④習慣6、挫折、變故和糾紛是引起過失犯罪行為發(fā)生的(③)。①自然條件因素 ②社會環(huán)境因素③情境因素 ④行為因素7、狹義的變態(tài)心理是指(①③)。①人格障礙 ②嚴重的心理變態(tài)③性變態(tài) ④身心障礙8、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作案過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偵查的意識與干擾偵查視線的動機稱為(②)。①刑罰心理 ②反偵查心理③逃避偵查心理 ④預防偵查心理9、被跟蹤、守候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狀態(tài)為(①②③④)。①多疑 ②試探③急欲脫梢心理 ④僥幸10、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將被揭露,面對法律的懲罰而對自己的前途、追求喪失自信心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稱為(④)。

①畏罪 ②僥幸③恐慌 ④悲觀11、訊問策略實施是圍繞著控制犯罪嫌疑人的(①②③④)而進行的①認識活動 ②意向活動③情緒活動 ④動機斗爭12、對犯罪人適用刑罰所帶來的心理效應有(①④)。①個體心理效應 ②群體心理效應③個人心理效應 ④社會心理效應13、初犯可能性預測,主要適用的年齡為(④)。①14-18歲 ②16-20歲③16-15歲 ④14-25歲目前對犯罪進行心理診斷采用的方法有(①②③④)②觀察法④綜合分析法②觀察法④綜合分析法”診斷分析、幫助指導”階段是其(②)③穩(wěn)定階段 ④成熟階段③調查法15、在罪犯心理咨詢的程序中,①初期階段 ②中期階段三、簡答題1、簡述偶犯的心理特征。答:①不合理的需要;②動機產(chǎn)生的瞬時性;③偏執(zhí)的性格特征;④意志的兩極性;⑤犯罪時的心理狀態(tài):緊張、恐懼、興奮。2、簡述有組織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答:①惡性膨脹的金錢欲;②幫派思想與副文化氛圍; ③嚴格的規(guī)范與等級觀念;④相似的動機與強烈的歸屬意識;⑤互感性與互動性。3、簡述預見義務的分類及含義。答:預見義務可分為一般預見義務和特殊預見義務兩種。 一般預見義務,是指法律普遍要求人們在實施某種行為時負有預見行為后果的義務和責任。 特殊預見義務是指法律要求在職務上或業(yè)務上有特殊身份的人,在實施某種行為時負有預見到行為后果的義務和責任4、簡述嚴重變態(tài)心理的表現(xiàn)。答:此類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幾乎完全被破壞,心理活動、行為方式等出現(xiàn)不協(xié)調的情況,喪失本有的理智和行為反應(不排除先天性的可能)。此類人群不能理解并認識自身的現(xiàn)狀和現(xiàn)實的關系,喪失辨識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可能給社會帶來危害。精神病則是屬于這種類型,也是重度的心理變態(tài)。5、簡述訊問策略的含義及其構成要素。答:訊問策略是指偵查人員根據(jù)訊問活動中犯罪人心理活動的發(fā)展變化而制定的訊問方針和斗爭方式。訊問策略的構成要素,包括訊問方式和訊問用語、訊問態(tài)度、訊問場所的布置,實施訊問方法的時機以及訊問的速度和強度等。6、簡述在犯罪心理預防中主體因素預防的主要原則。答:①早期預防原則;②心理衛(wèi)生原則;③防微杜漸原則;④啟發(fā)自覺原則;⑤持之以恒原則;⑥導之以行原則。四、論述題試析有罪被告人在審判不同階段中的心理反應。答:開庭時①羞恥。公開審判的場合和眾多的參與者的參加,使得犯罪人的羞恥之心有所流露,表現(xiàn)出低頭俯首狀,不敢正視眾人。②緊張。審判關系到被告人的前途和命運,一般都是心潮起伏,緊張、恐懼,只能被動防御。③懺悔。經(jīng)過偵查階段的訊問和說服教育,大多數(shù)被告人都能不同程度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良心受到譴責,在審判時表現(xiàn)出懺悔之意,能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并揭露其他犯罪,幫助法庭弄清犯罪的全部事實真相。④矛盾。被告人在趨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產(chǎn)生矛盾心理。⑤共同犯罪心理效應。一是增強共同防御的信心;二是造成矛盾激化。法庭調查與辯論過程中①僥幸心理。在回答問題時避重就輕力圖使審判人員相信自己并不是罪大惡極者。②抗拒。一是拒供:對自己的罪行矢口否認、公開頂撞或沉默不語。二是翻供:被告人將法庭審判作為否認罪行的最后機會。三是謊供:編造供詞,嫁禍于人或為保護同伙而包攬罪責。③狡辯。對犯罪目的、犯罪動機和犯罪原因等進行無理狡辯,以爭取從寬處理。④對公訴詞的心理反應。有一種敬畏感。⑤對辯護律師的心理反應。⑥對證人陳述的心理反應。判決后①情緒穩(wěn)定。②抵觸。③悔恨。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1、分析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內(nèi)外因素。 答: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因素有:①生理因素。它包括年齡因素、性別因素、神經(jīng)類型因素、異常的生物學因素。②心理因素。它包括個性傾向性因素、性格結構因素、控制系統(tǒng)的缺陷、個性異常。③行為因素。它包括錯誤的活動、不良的行為方式及其結果、有害的行為習慣、模仿和學習不良模式。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外因素有:①社會環(huán)境因素。它包括大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小社會環(huán)境因素。②自然環(huán)境因素。它包括地域因素、季節(jié)因素、時間因素、自然災害因素。 ③情境因素。它包括侵害對象、現(xiàn)場其他人、現(xiàn)場條件和氣氛、機遇。 2、試述犯罪動機、目的與行為三者的關系。答:犯罪動機、目的與行為三者的關系,可概括為:①在多數(shù)情況下,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轉化;②犯罪動機相同,而犯罪目的的不同。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從動機中分化出來,彼此相區(qū)別;③有時犯罪目的相同,而犯罪動機不同,即同一犯罪目的可以來源于不同的犯罪動機;④犯罪動機來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來源于犯罪動機,又受行為人的個性(知識、經(jīng)驗、能力、習慣)和當時的情境、條件所制約,犯罪行為則服從于犯罪目的,它是實現(xiàn)犯罪目的的手段;⑤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實現(xiàn),而使犯罪動機強化,而犯罪動機的強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的發(fā)生遞進和不斷升級。3、試述物欲型動機犯罪心理結構與行為特征。答:物欲型動機犯罪心理結構特征有:①明顯的利己主義傾向;②畸形的享樂觀;③膨脹的物質占有欲;④強烈的虛榮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為習慣。物欲型動機犯罪行為特征有:①犯罪行為手段的多樣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③作案習慣的頑固性。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1、分析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內(nèi)外因素。 答: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因素有:①生理因素。它包括年齡因素、性別因素、神經(jīng)類型因素、異常的生物學因素。②心理因素。它包括個性傾向性因素、性格結構因素、控制系統(tǒng)的缺陷、個性異常。③行為因素。它包括錯誤的活動、不良的行為方式及其結果、有害的行為習慣、模仿和學習不良模式。影響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主體外因素有:①社會環(huán)境因素。它包括大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小社會環(huán)境因素。②自然環(huán)境因素。它包括地域因素、季節(jié)因素、時間因素、自然災害因素。 ③情境因素。它包括侵害對象、現(xiàn)場其他人、現(xiàn)場條件和氣氛、機遇。2、試述犯罪動機、目的與行為三者的關系。答:犯罪動機、目的與行為三者的關系,可概括為:①在多數(shù)情況下,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轉化;②犯罪動機相同,而犯罪目的的不同。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從動機中分化出來,彼此相區(qū)別;③有時犯罪目的相同,而犯罪動機不同,即同一犯罪目的可以來源于不同的犯罪動機;④犯罪動機來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來源于犯罪動機,又受行為人的個性(知識、經(jīng)驗、能力、習慣)和當時的情境、條件所制約,犯罪行為則服從于犯罪目的,它是實現(xiàn)犯罪目的的手段;⑤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實現(xiàn),而使犯罪動機強化,而犯罪動機的強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的發(fā)生遞進和不斷升級。3、試述物欲型動機犯罪心理結構與行為特征。答:物欲型動機犯罪心理結構特征有:①明顯的利己主義傾向;②畸形的享樂觀;③膨脹的物質占有欲;④強烈的虛榮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為習慣。物欲型動機犯罪行為特征有:①犯罪行為手段的多樣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③作案習慣的頑固性。《犯罪心理學》課程案例案例1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蘇,某公司研發(fā)部小組長,年齡30歲。在校期間,她的成績名列前茅,深得老師的喜愛。她和女同學的關系比較好,很少和男同學交往,有較強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親是一位商人,母親是一名初中教師。父母在其小學四年級(10歲)時,因父親外遇而離焙,此后由母親一人獨自撫養(yǎng)長大。她是父親在其39歲時才得的孩子,在父母離蠟前她過著公主股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關心和寵愛,性格比較外向、樂觀開朗。但父母離蠟后變得比較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更加的刻苦希望給母親一絲安慰。母親在離蠟后情緒比較低沉,常常對她面前埋怨她的父親。父母離蠟三年后小蘇的父親再蠟,她母親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藥自殺,但因被鄰居即時發(fā)現(xiàn)而送進醫(yī)院。當時她很憎恨自己的父親,他認為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親對蠟姻的不忠而帶來的、 痛恨破壞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時也埋怨母親的不堅強。母親的自殺給她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和沖擊。她暗下決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為一個女強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護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變得特別的懂事和成熟,她體晾母親、在家中盡量承擔著家務。父親在離蠟后對她關心較少。她和母親相依為命,一直努力做讓母親驕傲的女兒不讓她多擔心。23歲大學畢業(yè)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發(fā)工作,因她工作認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歡迎。26歲時看著身邊的女性朋友一個個的成家,而自己卻還孤身一人,母親也經(jīng)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紹下和一名公務員進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時間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績突出而升職為研發(fā)部的小組長。以此同時公司研發(fā)部引進了一名新的部長,在看到新部長(張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父親,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