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虐待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_第1頁
《被虐待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_第2頁
《被虐待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_第3頁
《被虐待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_第4頁
《被虐待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被虐待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

那個迷路的孩子。d'a是歐洲和美國的成長小說和測試小說中的一個常見形象?;浇讨欣俗踊仡^(returnoftheprodigalson;возвращениеблудногосына)的故事出自《新約全書·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浪子的比喻”。在這里,耶穌講了三個比喻,浪子回頭是其中的最后一個:小兒子向老父親索要了屬于自己的一份家產(chǎn)后遠走他鄉(xiāng),放浪形骸。最后他迷途知返,回到家中,與父親相見。當他以為自己罪不容赦的時候,父親用慈愛寬恕了他,他也因此獲得心靈的重生。從圣經(jīng)中可以看出,浪子回頭主題通常由四個階段的情節(jié)組成:離家、浪蕩、懺悔、回家,一般必須包含墮落(道德犯錯與違法行為)與懺悔(悔過、自新)這兩個基本要素。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回頭主題往往體現(xiàn)著不離不棄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基督教偉大的感召力量。浪子回頭主題既是成長小說的重要要素,也是具有說教性和勸善性的一種特殊寓言,其教化功能不言而喻。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有時簡稱陀氏)作品中的浪子主題,其雛形最早出現(xiàn)在他為擬將寫作的幽默文集《愛開玩笑的人》(Зубоскал,1845)的構思中:主人公出生在莫斯科的東正教宗法制家庭,少年時卻在彼得堡接受西方的科學教育(Достоевский,1978:6-7)。就生平早期而言,陀氏表現(xiàn)得也像個浪子:在父母相繼離世后,為了辭職后能專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他多次要求分割遺產(chǎn),拿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并不惜為此與兄弟姐妹等親人鬧翻,自認為違背從小接受的宗法制教育,“大逆不道”:“姨夫大概認為我是一個忘恩負義的惡棍(изверг)……妹妹和妹夫也許把我看作一個怪物(чудовище)……大人們恐怕會對孩子們說我是一個敗家子(мот)、放蕩鬼(забулдыга)、懶漢(лентяй),要他們別學我這個壞榜樣”。(Достоевский,1985:104)長篇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Униженныеиоскорблённые》)完成于作家從西伯利亞流放歸來后的19世紀60年代,作家的個人經(jīng)歷使它蒙上了濃厚的自傳色彩。有學者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60年代的所有活動,無不具有浪子歸來的痕跡”(Габдуллина,2010:226)。的確,小說雖然講述了一群身處社會底層的民眾與命運及代表社會罪惡勢力的上層人物合力抗爭的故事,但小說中多數(shù)底層人物都或多或少具有回頭浪子的性質,他們的犯錯、懺悔與回歸中的每一步都體現(xiàn)出作家的東正教人道主義思想,折射出作家呼喚人民回歸俄國根基的初心與夙愿。2.慈父—小說中的浪子形象《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里既有男的也有女的浪子,既有徹底回歸也有尚未回歸的浪子,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浪子,小說幾乎是一個浪子形象的大畫廊。娜塔莎是小說中真正意義上的浪子,而且是一個思想犯罪多于行為犯罪的女性回頭浪子形象;此外,還有一個主要通過間接敘述描繪出來的回頭浪子形象,即涅莉(葉蓮娜)的母親。作為主人公的管家尼古拉·謝爾蓋伊奇·伊赫緬涅夫,也是一個回頭浪子的形象。他本來有自己的田產(chǎn),擁有很多農奴,但在驃騎兵團的第六年,因為一夜賭博而輸光了全部家產(chǎn),第二天又用唯一的財產(chǎn)———一匹馬,通過賭博贏回了自己的小村莊,雖然也損失不少農奴。但他從此戒賭、金盆洗手,絕口不再提此事。因此,他在小說中被樹立為最終接受浪子回歸的慈父形象,也是與冤家瓦爾科夫斯基相反的正面人物。小說中的其余人,大多是程度不等的浪子。比如阿廖沙,他是背叛者與私奔者合二為一的形象,雖然有時也因沖動而犯錯,但很快就承認錯誤、回歸父親身邊,可以說是淺嘗輒止、對原生家庭傷害最小的浪子形象。其實阿廖沙本質上也是代表純潔幼稚的理想主義的巨嬰。為伊凡·彼得羅維奇收留涅莉之事而感動的密探馬斯洛博耶夫,也可以說是一個浪子,“在某些緊要關頭,他們由于自身的軟弱,往往會有意識地去干違背良心的事。他們一再沉淪下去,而且自己早就知道,他們正走向毀滅”(小說塑造了處于不同階段的浪子,有已經(jīng)回頭(回歸)的與未回頭的,可能回頭的和絕不會回頭的。浪子回不回頭,當然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浪子不愿回歸,或許說明浪蕩生涯對他們的吸引力非常之大,或許表明他們與過去、與原生家庭做切割的決絕心態(tài)??赡芑仡^的,預示著未來有希望得到家庭和親人的拯救;絕不回頭的,就會處在永恒的浪蕩與漂泊中,象征著既拒絕自己的過去,又無望得到救贖的一類特殊的“多余人”。在近代俄國文學中,浪子一旦缺失回歸的情結,不再回到父母的身邊,還表明在外來社會思潮的沖擊下,俄國傳統(tǒng)的宗教倫理業(yè)已面臨嚴重的挑戰(zhàn)。如果按浪子所揮霍的對象來細分的話,浪子形象還有“物質浪子”與“精神浪子”之分,一般而言,前者揮霍的是錢財,后者揮霍的是別人給予其的信任與同情等恩情,前者大多屬于施予侮辱者,如希佐布留霍夫,后者大多屬于被侮辱者,如一度極其任性的涅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大多數(shù)主人公都是程度不等的浪子,但瓦爾科夫斯基公爵不屬于浪子,他代表了引誘浪子離家叛道的誘惑者或黑惡勢力。原因有二:首先,他不喜歡揮霍,卻熱衷于不擇手段地積累財富,甚至通過攀附權貴、利用婚姻和愛情等手段,毫不顧忌社會倫理底線地為自己謀取物質財富。“公爵不僅不喜歡揮霍,甚至還深諳生財之道?!?小說中的浪子之所以能夠“回頭”,除了他自己認識到錯誤和勇于悔過自新之外,還因為上帝的啟示與眷顧,以及親人的永不放棄;即使放棄他們在法律上也無可厚非,但在道德上、親情上他們大多不會覺得自己“仁至義盡”。一般的普通百姓,都對浪子懷著不放棄、不拋棄的仁慈和博愛,把浪子看作是自己人:“一個受盡生活折磨的最卑賤的人也是人,而且是我的兄弟?!?3.浪子的回頭—浪子回頭主題的宗教內涵自圣經(jīng)之后,文學作品對浪子回頭母題進行了形形色色的演繹,但萬變不離其宗是其教喻功能,這對人物的成長和性格的養(yǎng)成既是一種警示和勸善,也是對作為回歸浪子的出發(fā)點與歸宿處的父母和家庭的褒揚。浪子回頭故事的寓意并非僅局限于文學領域,更貼近于大眾百姓的日常生活。《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的浪子回頭主題,既有世俗的普適功能,也帶有其特殊而深刻的宗教意義。首先,跟其他自然派作家的作品相比,小說中的主人公們開始有了尊嚴的覺醒和個性的意識,他們有時甚至不惜代價、用反常的手段彰顯自我,重拾已經(jīng)喪失殆盡的個體存在感?!巴铀纪滓蛩够€聲稱,對那種一輩子遭受壓迫和屈辱的人來說,渴望表現(xiàn)自己個性(盡管這對他人和自己都有害)的強烈本能常常顯得比真理和正義的理想更為重要”。(其次,浪子所背叛的家庭其實象征著俄國東正教傳統(tǒng),亦即俄國人民的故園與根基,浪子們曲折的經(jīng)歷與小說跌宕的情節(jié)幾乎無處不表明:東正教傳統(tǒng)倫理價值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療救功能。回頭浪子的出走、墮落與回歸橋段,其重點落在最終回歸上,最根本的目的是彰顯東正教傳統(tǒng)倫理價值對個體的巨大感召力。就此而言,來自福音書的浪子原型,與陀氏所定義的“俄國漂泊者”其實是同義詞,正如評論家所說:“脫離了自己家園并‘敗光自己產(chǎn)業(yè)’的俄國知識分子,在尋找真理時又在世界里迷失,與此同時,他們要想獲得真理就必須回歸‘故土家園’,即回到‘祖國根基’,從陀氏的思想來看,這類知識分子的行為與‘浪子’十分類似”(Габдуллина,2005:21)。而且,浪子只有回頭,他的經(jīng)歷才具有價值和啟示作用,否則就他只能淪為一個終生的浪子和敗家子,一個徹頭徹尾的反面典型。因此,《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就具有浪子回頭這一敘事母題最寬泛的象征意義,即每個人都是浪子:“整個人類、‘集多樣化于一身’的亞當———就是一個浪子,他在墮落后離開了天父,投身于充滿惡的世界,在經(jīng)歷了痛苦、磨難、迷茫后,最終拜倒在天父威權的腳下?!?Чернов,1994:152)第三,陀氏筆下的浪子通常都是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大多屬于“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他們本身來自俄國社會傳統(tǒng)的根基,因此,他們的背叛對傳統(tǒng)根基的傷害也最大。在福音書中,浪子一般都有較多的兄弟姐妹,老父親并不會因為個別子女的出走而變得憤怒與頹喪,因為其他子女仍是老人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而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里,娜塔莎是父母的獨生女,她的離家出走,對漸入晚年境地又備受官司折磨的雙親,更是加倍的精神打擊:不但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打輸了與仇家的官司,更由于女兒的私奔對象竟然是仇家的兒子,更何況不諳世事的女兒一意孤行,對自己面臨著隨時會被始亂終棄的危險居然完全不屑一顧。伊赫緬涅夫在偷偷寫下的書信里,對女兒的思念與憤怒、寬容與譴責此起彼伏,糾纏難解。老父親面對回歸的女兒,第一句話就是“我的朋友!……我的生命!……我的歡樂!”這三個詞,準確地亮明了獨生女在他心中的定位。小說中兩位女性浪子背離傳統(tǒng)和家庭的方式往往是選擇私奔,一走了之。她們的遭遇說明,遇人不淑、不相稱的婚姻導致了特別悲慘的結局,她們?yōu)楸畴x傳統(tǒng)和家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是生命。即便如此,自墮落之始她們其實一直未遠離救贖。娜塔莎一開始離家私奔,其父母就基本上奔波在促使她認識錯誤、悔過自新的勸善之路上。父輩對出走浪子的詛咒,在一定程度上,是絕望的勸善,其目的仍然是希望浪子的最終回歸。史密斯老人在女兒卷款私奔的最初,也一直追隨著女兒的蹤跡,更多的是擔心女兒被騙;在受到作為生活唯一希望的女兒的傷害后,他詛咒女兒的命運,永不接納女兒的懺悔和回歸,可后來又默默地接受女兒的女兒,這種徹骨切膚的恨與愛仿佛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史密斯在初步接納自己的外孫女后,對其施教的教材是一本《新約全書》和一本地理書。此中寓意不言自明:地理書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和整個世界,《新約》是為了教育孩子學習耶穌為人處事的道理和自我犧牲精神。第四,在浪子回頭主題中,實現(xiàn)墮落與被救贖這兩個情節(jié)的主體和主因都是浪子本人:浪子們的墮落主要是因為內心躁動、不夠安分;浪子們只有不自暴自棄,低下高傲的頭顱,悔過自新,才能得到救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救贖。對于浪子之所以墮落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陀思妥耶夫斯基傾向于認為人物的內心和性格是主因。個體的墮落,原因主要在于自己,其次才是社會環(huán)境。作家不同意把人的墮落和犯罪歸因于環(huán)境,他認為人的精神、修養(yǎng)和氣質因素要遠遠大于物質和環(huán)境因素。例如,瓦爾科夫斯基在與娜塔莎的談話中透露,他與娜塔莎父親的訴訟官司,僅僅是因為他本人的性格造成的:“我同您家的這場爭執(zhí),也許僅僅是我這種不幸的性格造成的!”(最后,鑒于對“環(huán)境決定論”的駁斥滲透著東正教的內省原則,陀氏信守“凡謙卑者才能上天堂”這一說法。來自于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欺凌,發(fā)自于人物內心世界的謙卑,這兩者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構成了既二元對立又合二為一的格局。法國作家紀德認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雖然是陀氏創(chuàng)作前期的一部作品,但“他的全部作品中一直貫穿著這個思想:侮辱使人下地獄,謙卑使人圣潔”(4.被對比的人性基礎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又譯博愛主義、基督凡人論),是重視人類價值———特別是關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狀況———的思想。關注的是人的幸福,強調人類之間的互助、關愛,與重視人類的價值。相對的,另有重視神類、重視自然類或者重視動物類等的思想主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義思想既有啟蒙運動以來歐洲人道主義傳統(tǒng)的因素,也有俄國東正教的影響和他自己賦予人道主義思想的新內容。究其實質而言,其人道主義是一種獨特的人學(hominology)或人學主義(anthropologism;антропологизм),亦即對待處于神性和獸性之中間狀態(tài)的人和人性的態(tài)度。19世紀俄國文學中表現(xiàn)出的人道主義,大多是有神論的人道主義,或者說是不與基督教對立的人道主義。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說:與西歐文藝復興意義上以無神論思想為主的人道主義不同,俄國的人道主義多強調“人性問題”、“人高于所有制原則”,同時又帶有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印記(第一,既有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多為窮人)的無限同情,也有對施予侮辱者的有力控訴。盡管娜塔莎和涅莉母親既是生活在城市底層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但她們又都屬于浪子,而小說更多表現(xiàn)的是她們作為前者的一面。“對于喪失了社會地位的人、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憐憫和同情,是俄羅斯的人很重要的特征”(所謂“淫樂”,指的是“這種對一切崇高、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的公然嘲笑……這種發(fā)自內心的魔鬼般的哈哈大笑,最后這種有意識地糟蹋一切不容糟蹋的東西———而且這一切都干得肆無忌憚,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哪怕最狂熱的腦袋也不敢想象,有人竟放肆到如此程度———這種淫樂最鮮明的特點,主要就在這里”(其次,小說在批判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合理的利己主義”、涅莉及其母親那種“受苦的利己主義”的同時,又頌揚無私之愛、仁愛和博愛。在陀氏看來,形形色色的利己主義皆與美德、理想和真正的愛無關。對車爾尼雪夫斯基所提出的“合理的利己主義”的批駁,是陀氏東正教人道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家借瓦爾科夫斯基之口,調侃、諷刺這種“合理的利己主義”:“如果我確實知道,構成人類一切美德的基礎是極端的利己主義,那叫我怎么辦呢?一件事情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自私成分就越多。愛自己———這是我承認的唯一準則”(小說宣揚樂善好施的無私之愛。“好人做事從來不考慮是不是以前得到過別人的好處……即使沒有得到過好處,他們也樂于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很多的。你沒有遇見他們,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碰到過一個好人,這只能說是你的不幸?!?小人物有時候會用所謂的“受苦的利己主義”心理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這是個性覺醒的底層人物對社會和命運的一種特殊反抗方式。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里,這類個性覺醒的例子就是涅莉,她雖然受到伊凡·彼得羅維奇等好心人的收養(yǎng),有了食物和溫暖的住所,但她還是寧愿去外面沿街乞討,也不愿就此依賴上恩人們的施舍。因為“她受盡屈辱,她心中的創(chuàng)傷無法愈合,于是她似乎故意用這種令人不解的舉動,用這種對大家的不信任,來竭力刺激自己的傷口,似乎她以痛苦為樂,以這種受苦的利己主義(假如可以這么說的話)為樂。這種刺激傷痛并以此為樂的心理我能理解:許多受到命運摧殘、感到命運不公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人,都以此為樂”(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深化了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們的尊嚴觀。正如蘇聯(lián)陀學家弗里德連杰爾所指出的:“所以,一個人在想‘造?!谒酥?常常應該公正地、仔細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動機,應該確信自己能夠去幫助別人,而且同時又不會以自己的優(yōu)越感去傷害別人,不把令對方痛苦的貧困意識(或對自己的‘恩人’的新的難以承受的義務)強加于別人。……施恩于一個人,就意味著使他蒙受侮辱;只有擺脫掉外來的庇護,感覺到自己是個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本能在行動的、用自己的雙腿堅定地站著的人以后,他才能感到自己是個真正幸福的人”(第三,仇恨與寬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筆下,具有血緣遺傳和反向作用力的特點:愛(親)人,(親)人愛你;恨(親)人,(親)人恨你。這兩種對待他人的不同態(tài)度,也決定了史密斯父女與伊赫緬涅夫父女的不同命運。史密斯對女兒的仇恨與不寬恕,被自己的外孫女涅莉所繼承:面對涅莉質問他為何不肯原諒自己的女兒即涅莉的母親時,正在跟涅莉一起閱讀福音書的史密斯不禁再次怒火中燒,將涅莉趕出了家門并隨即搬家換了住址;涅莉母親對始亂終棄的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的仇恨與不寬恕,又被他們的私生女涅莉所繼承。涅莉在去世前所說的話讓人難以釋懷:“你還要告訴他,我不久前讀了福音書,書上寫著:要寬恕你所有的仇人。我讀了這句話,可還是不寬恕他,因為媽媽臨死前還能說話的時候,她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我詛咒他!’所以我現(xiàn)在也詛咒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媽媽而詛咒他……”(第四,過分自尊與高傲,就意味著與社會傳統(tǒng)倫理的拒斥與自我隔絕,這也是陀氏東正教人道主義思想所反對的。自尊的極端就是高傲,而高傲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不謙卑、不原諒,更容易走向與社會和周圍人隔絕的邊緣。小說中的史密斯老人及其女兒和外孫女就是在高傲中死去的。史密斯因為女兒的私奔而不原諒女兒,女兒因為瓦爾科夫斯基的背叛而選擇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涅莉則因為這兩個緣由而怨恨外公、敵視周圍的世界。母親在去世之前告誡涅莉:“你就是再窮,一輩子受窮,也不要去求他們,不管誰叫你去,也不管誰來找你,你都別跟他去。你本來也可以出入這些地方,做個富家小姐,穿上漂亮衣裳,但是我不愿意你這樣。他們既狠毒又冷酷,聽我的話:永遠做個窮人,去干活,要不就去討飯,要是有人來找你去,你就說:我不愿意跟你們走?!?第五,陀氏的人道主義思想高揚理想主義的旗幟,既承認理想主義是年輕人的同義詞,又凸顯理想主義對純潔社會風氣的必要性。在小說中,幻想家和理想主義者的代名詞常常是“席勒的老弟”、“席勒式的人物”(陀氏不贊同簡單而粗暴地否定年輕人的理想主義,這種否定大多出自瓦爾科夫斯基之口。后者無情地駁斥了兒子阿廖沙那些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豪言壯語,認為阿廖沙等一幫不諳世事的年輕人,“一方面大談對人類的愛,熱衷于探討全人類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對愛情犯罪,而且對罪行熟視無睹———這簡直不可思議”(當然,反面人物所反對的,即為作家所肯定的。小說對席勒主義的褒揚,基本上是通過瓦爾科夫斯基對席勒式人物的揶揄和嘲弄表現(xiàn)出來的?!霸谖业纳砩线€有一個你所不知道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我憎恨所有這些庸俗無聊的、一錢不值的天真爛漫和田園牧歌,我最感興趣的一大享受是:起先我裝模作樣,學著他們的腔調,百般愛撫并鼓勵某個永遠年輕的席勒,然后一下子把他嚇呆:我在他面前霍地扯下假面具,擠眉弄眼,把原先熱情洋溢的臉變成一副鬼臉,就在他始料不及、不知所措的時候,再對他吐出舌頭來”(第六,作家的東正教人道主義還體現(xiàn)在正常的家庭對于重塑正常社會倫理的重要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基石,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在偷偷寫下的給出走私奔的女兒的信中,老父親伊赫緬涅夫表達了對正常家庭之回歸的渴望:“只有到那時,當你在‘家庭的氛圍內’,規(guī)規(guī)矩矩地過上一種模范的新生活之后,我們或許決定饒恕你?!?5.思想觀念上的轉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運用浪子回頭這一經(jīng)典的敘事母題,在彰顯作為浪子的社會底層人物的個性意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