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習俗研究_第1頁
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習俗研究_第2頁
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習俗研究_第3頁
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習俗研究_第4頁
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習俗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習俗研究

一、齒牙的結構和功能日本古代的顱骨形成豐富多彩。它不僅分布廣泛,而且具有復雜多樣的骨骼,眾多的骨頭,不同的性別差異明顯,而且發(fā)現(xiàn)了更奇怪的交叉骨。叉狀研齒是齒牙人工變形的一種,是一種較為獨特的人工齒牙變形。據(jù)日本著名考古人類學家春成秀爾的研究,叉狀研齒發(fā)現(xiàn)不少,已知的考古資料中有28例。一般而言,人工齒牙變形屬于人體裝飾的一種。人體裝飾因民族或因地區(qū)的不同而有差別,每一個民族的身體裝飾均有自己的特色。人體裝飾可分為體內裝飾和體外裝飾兩大類。體內裝飾即在人體表層上進行加工,改變人體某些部位的自然狀態(tài);體外裝飾即制作各種裝飾物,并把它附著在人體上。人工齒牙變形屬于體內裝飾的一種。人工齒牙變形有多種形式。日本考古人類學家鈴木尚把人工齒牙變形分為七大類:齒牙尖化;隅角研齒及叉狀研齒;拔齒;齒牙著色;斷齒及水平研齒;飾齒;人工的異常齒例。拔牙或拔齒(toothnotching),意為打斷、毀損牙齒,即人為地拔除一定部位的健康牙齒。拔牙是人工齒牙變形諸形式中,強度最大、最為野蠻的形式。在缺乏麻醉藥物的條件下拔齒,無疑是要忍受相當大的痛苦。從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來看,拔牙風俗中心地區(qū)有兩個:一個是沿太平洋海岸地區(qū),包括東亞、南北美洲、南亞和大洋洲島嶼,拔齒風俗最為盛行;另一個是非洲地區(qū),在尼羅河流域、東非、尼亞薩湖、贊比亞河流域,以及剛果和幾內亞等地的土著民族中,歷史上均流行拔牙風俗。不過,拔牙形式、拔牙年齡、拔牙方法、拔牙的目的和意義等,因民族和地區(qū)的不同而有差異。斷齒,是強度僅次于拔牙的人工齒牙變形方式。斷齒主要以門齒為對象,即通過研磨或打、鑿的方式把門齒磨斷或鑿斷,使之變短,其根部接近齒齦。斷齒當是由拔齒演化而來的,或是從屬于拔齒習俗。“研齒”(toothfiling)這一術語,是日本學者所譯,難以用恰當?shù)闹形脑~匯來表達,故襲用此術語。研齒即以磨或刻的方式改變牙原有的形狀。研齒一般以門齒為對象,其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把門齒磨或刻成圓尖狀,這一形式日本學者稱之為“齒牙尖化”;二是將上頜第一門齒內側的角刻掉,使兩顆第一門齒之間形成三角形間隙,日本學者稱之為“隅角研齒”;三是把門齒冠磨、刻成三角形或半圓形,或將齒唇面磨刻出1-3條凹痕,如同鋸齒,使齒形成二叉或三叉,日本學者稱之為“叉狀研齒”(參見圖1);四是把前齒的咀嚼面水平地磨研,使之變得稍為短一些并十分平整,日本學者稱之為“水平研齒”。染齒,即以帶顏色的染料使牙齒變成黑色或其他顏色。把牙齒染成黑色者較多,此種形式一般稱為“涅齒”。也有把牙齒染成赤紅色或其他顏色的。染齒的方法也多種多樣,目的和意義亦因地而異。飾齒,即以金箔或貴重金屬、珍珠貝、寶石等物質包裹或鑲嵌于齒牙上。飾齒是齒牙變形中最晚出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古代南方民族中,飾齒較為普遍,印度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等地也存在此習俗。探討日本史前叉狀研齒,對了解日本的史前社會結構、社會意識、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根據(jù)日文資料和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就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的特征、分布與象征意義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二、叉狀研齒的發(fā)現(xiàn)史前的“叉狀研齒”通常是把上頜門齒冠磨刻成三角形或半圓形,或將齒唇面磨刻出1-3條凹痕,如同鋸齒,使齒形成二叉或三叉(參見圖1和圖2)。叉狀研齒現(xiàn)象最早在非洲土著民族中發(fā)現(xiàn),他們稱之為“zackenfeilung”,英語作“teethfiling”。此外,在中美洲和印度尼西亞一些民族中歷史上也曾存在過叉狀研齒現(xiàn)象,尤其是在中美洲較為盛行。從公元前1400-前1000年到公元前1000-前300年首先在墨西哥出現(xiàn),從公元前300-公元300年到公元300-900年在墨西哥各地普遍盛行,至公元900-1520年再次盛行(參見圖1)。在日本學術界,最早把這一術語譯為“叉狀研齒”的是鈴木尚,他于1939年的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叉狀研齒。最早發(fā)現(xiàn)日本繩文時代存在叉狀研齒現(xiàn)象的是小金井良精。1919年,他從大阪府國府遺址第9號人骨中,發(fā)現(xiàn)十分稀奇的上顎第一門齒嚼緣有三叉三尖的形狀,即門齒嚼緣上有兩道凹進去的被磨刻的深痕,齒緣形成三叉三尖形狀。此外,第二門齒有一道刻痕,齒嚼緣形成二叉形狀。在當時的情況下,對上顎四顆門齒進行磨刻凹溝,需要有很高的技巧。據(jù)現(xiàn)有資料,出土拔牙人骨的遺址很多,伴有叉狀研齒的人骨集中分布在東海西部至近畿地方,主要在愛知縣和大阪府境內各遺址中出土。目前已知的28例叉狀研齒人骨中,愛知縣境內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25例,大阪府境內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3例。在愛知縣境內,渥美郡渥美町的保美遺址出土2例,伊川津遺址出土9例,渥美郡田原町的吉胡遺址出土8例,寶飯郡小坂井町的稻荷山遺址出土2例,西尾市寺津町的枯木宮遺址2例。大阪府境內出土的3例叉狀研齒例都是在藤井寺市物社町的國府遺址中出土?,F(xiàn)把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叉狀研齒28例列舉如下:1.愛知縣保美MY3號人骨;2.愛知縣保美SZ1963—7號人骨;3.愛知縣伊川津KG9號人骨;4.愛知縣伊川津KG21號人骨;5.愛知縣伊川津KG22號人骨;6.愛知縣伊川津KG番外6號人骨;7.愛知縣伊川津SZ44號人骨;8.愛知縣伊川津SZ45號人骨;9.愛知縣伊川津SZ46號人骨;10.愛知縣伊川津SZ213號人骨;11.愛知縣伊川津IK19號人骨;12.愛知縣吉胡KY21號人骨;13.愛知縣吉胡KY35號人骨;14.愛知縣吉胡KY85號人骨;15.愛知縣吉胡KY120號人骨;16.愛知縣吉胡KY280號人骨;17.愛知縣吉胡BN13號人骨;18.愛知縣吉胡BN17號人骨;19.愛知縣吉胡BN21號人骨;20.愛知縣稻荷山KY35號人骨;21.愛知縣稻荷山KY37號人骨;22.愛知縣枯木宮OG5號人骨;23.愛知縣枯木宮NS9號人骨;24.愛知縣本割谷EH1號人骨;25.愛知縣雷矢切NM2號人骨;26.大阪府國府KG9號人骨;27.大阪府國府SM3號人骨;28.大阪府國府OS1號人骨。三、日本歷史上叉狀研齒的特征日本學術界部分學者對叉狀研齒做了較為詳細的考察,但并未就叉狀研齒的特征做過系統(tǒng)研究,下面綜合有關學者的研究,把日本史前叉狀研齒的特征歸納如下。兩個門齒據(jù)日本考古資料,所有叉狀研齒的齒種都是上頜門齒,有的是兩個門齒,有的是四個門齒。小金井良精1933年把日本繩文時代的拔牙類型分為十五種類型,其中三種類型為伴有叉狀研齒的類型,這些叉狀研齒均為上頜門齒(參見表1)。日本牙骨分布日本存在拔牙人骨的遺址很多。1966年,渡邊誠綜合當時的研究成果,指出至1965年前,屬于繩文時代的拔牙遺址,除了北日本之外,東日本、西日本和南日本在繩文時代均存在拔牙習俗,其遺址共有49處,發(fā)現(xiàn)約有300例人骨。秋田縣、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千葉縣、新潟縣、長野縣、靜岡縣、愛知縣、岐阜縣、大阪府、和歌縣、岡山縣、廣島縣、島根縣、大分縣、長崎縣、熊本縣、鹿兒島縣都發(fā)現(xiàn)有拔牙人骨。而叉狀研齒人骨分布主要在愛知縣和大阪府境內各遺址中。已知的28例叉狀研齒人骨中,愛知縣境內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25例,大阪府境內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3例。繩文時代至明顯時代日本史前拔牙風俗主要流行于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繩文和彌生時代。繩文時代是日本新石器時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結束。繩文晚期的拔牙風俗最為盛行,彌生時代之后,拔牙風俗逐漸衰落并消失。從性別上看在日本史前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28例叉狀研齒中,男性13例,女性14例,不明1例。男女比例幾乎是1∶1。在保美遺址兩例中,均為男性。在伊川津遺址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在吉胡遺址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在稻荷山遺址2例中,均為男性。在枯木宮遺址兩例中,均為女性。在國府遺址兩例中,一男二女。本割谷遺址出土一例為男性,雷矢切遺址出土的一例性別不明。春成秀爾根據(jù)叉狀研齒既有男性也有女性這一事實,認為叉狀研齒的繼承可能是男女各一人為原則,即上一代為男性繼承,下一代為女性繼承。也就是祖母—父—女兒—女兒的兒子—孫女—……,這樣循環(huán)下去。不過,可能存在與一般原則不一致的少數(shù)事例,有些叉狀研齒可能是以姐弟或兄妹繼承為基礎。壯年的人口學特征從叉狀研齒者的年齡來看,15-19歲的3例,20-39歲的11例,40-59歲的9例,60歲以上1例。在保美遺址出土的兩例中,一為老年,另一為壯年。在伊川津遺址出土的9例中,15-16歲青年女性1例,19-20歲的男性1例,30歲的壯年人1例,25-30歲的壯年女性1例,其余為成年人或壯年人。在吉胡遺址出土的8例中,成年人6例,壯年人2例。稻荷山遺址兩例均為成年人??菽緦m遺址兩例中,一例為17-18歲,另一例為35-40歲。國府遺址3例中,一例20-24歲,一例為30歲左右,另一例為25-35歲。雷矢切遺址出土的一例為壯年人。日本叉狀研齒的樣式據(jù)現(xiàn)有資料,凡是有叉狀研齒者都存在拔牙現(xiàn)象,所以帶有叉狀研齒的拔牙類型具有特殊的意義。小金井良精1933年把拔牙分為15種類型,即A-O型。其中三種類型為伴有叉狀研齒的類型,即J型和M型及N型(參見表1)。1940年,鈴木尚對當時發(fā)現(xiàn)的叉狀研齒作了綜合研究。他綜合小金井、清野、金高、真岡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日本帶有叉狀研齒的拔牙類型分為七種樣式:第一樣式為上顎四顆門齒研齒,拔上下顎左右犬齒及下顎四顆門齒;第二樣式為上顎四顆門齒研齒,拔上顎左右犬齒和第一小臼齒,以及拔下顎四顆門齒;第三樣式上顎四顆門齒研齒,拔上顎左右犬齒和下顎四顆門齒;第四樣式為上顎兩顆中門齒研齒,拔上顎左右犬齒和下顎四顆門齒;第五樣式為上顎兩顆中門齒研齒,拔下顎四顆門齒;第六樣式為上顎兩顆中門齒研齒,拔上下顎左右犬齒和下顎兩顆中門齒;第七樣式為上顎兩顆中門齒研齒,拔上顎左右犬齒(參見表2)。1963年,島五郎發(fā)現(xiàn)國府遺址一例伴有叉狀研齒的人骨,其拔牙類型為上顎四顆門齒為研齒,第一門齒上有兩條溝槽,形成三叉,第二門齒上有一條溝槽。形成二叉。同時拔去上下顎犬齒和下顎第一門齒2顆。春成秀爾把日本史前復雜多樣的拔牙樣式分為三大系列:O型、2C型和4I型。在此基礎上又分為兩種附加類型:2C2I和4I4C。叉狀研齒的出土情況伴有叉狀研齒的拔牙者在各遺址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對于探討這些人的社會地位有重要意義。鈴木尚于1946年稱伴有叉狀研齒的拔牙者在拔牙人骨中約占2—3%,并從叉狀研齒和隨葬品較多來看,認為施行叉狀研齒者是一個特殊的階層或種族。然而,鈴木尚的這一說法并不確切。在叉狀研齒發(fā)現(xiàn)9例的伊川津遺址中,出土人骨183具,即叉狀研齒占4.92%;在出土8例叉狀研齒的吉胡遺址中,拔牙人骨的120具(其中男性68具,女性51具,不明1具),占6.67%。出土叉狀研齒2例的稻荷山遺址中,拔牙人骨有13具(男10具,女2具,不明1具),其比例高達15.38%。在出土3例叉狀研齒的國府遺址中,拔牙人骨有12具(男7具,女5具),占25%。春成秀爾根據(jù)其他資料推算,認為叉狀研齒者為當?shù)厝丝诘?0%左右。四、日本古代育種牙齒的象征意義叉狀研齒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這是無疑的。在非洲,研齒具有群體的作用,是同一氏族的標志,在成年儀式上施行。叉狀研齒的裝飾意義柴田認為,叉狀研齒表示“勇武”。小金井良精贊同這一看法,認為叉狀研齒具有裝飾的意義,象征“勇猛”,行叉狀研齒當為巫師之流。小林行雄也認為,叉狀研齒人物“有些是男性軍事首長的標志,有些是與神溝通的女性巫師的標志”。叉狀研齒的典型特征鈴木尚于1939年認為叉狀研齒是“種族或部落內強有力者”的象征。清野謙次則認為是“特殊階級或特殊職業(yè)”的象征。真龜岡四郎于1940年認為是“特殊家族或特殊職業(yè)”的象征。春成秀爾經過深入研究,認為施行叉狀研齒的人都是同一血統(tǒng)的,純粹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認為叉狀研齒的血統(tǒng)可能與傳說中的始祖有關系。由此他更進一步推測,叉狀研齒可能是他們想象中的始祖容顏的形象。叉狀研齒這一特殊的齒牙變形習俗的背后,具有很強的維系族群的意義。叉狀研齒者作為維持當?shù)厝后w的中心力量而起著維系和組織的功能。五、叉狀研齒的象征綜上所述,日本史前叉狀研齒是人工齒牙變形的一種。從考古學資料來看,日本史前有叉狀研齒的人骸主要集中在愛知縣和大阪府的一些遺址中,具有明顯的齒種特征、地區(qū)特征、年代特征、性別特征、年齡特征、拔牙類型特征和比例特征。日本學術界關于叉狀研齒象征意義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巫師或軍事首領的象征,二是特殊階級或特殊職業(yè)的象征。前一種觀點值得商榷。從已出土的帶有叉狀研齒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