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的體位護理講義課件_第1頁
骨折患者的體位護理講義課件_第2頁
骨折患者的體位護理講義課件_第3頁
骨折患者的體位護理講義課件_第4頁
骨折患者的體位護理講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骨科常見體位和擺放骨科常見體位和擺放

體位護理是實施骨折患者全人照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應向患者解釋功能位正確擺放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肢體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有利于骨病康復。病人感覺舒適,骨突處有合適襯墊,也可避免局部壓瘡發(fā)生。體位護理是實施骨折患者全人照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首上肢正確功能位

1.肩關節(jié):外展45°,前屈30°,外旋15°2.肘關節(jié):屈曲90°3.腕關節(jié):背屈20-30°,尺傾5-10°

上肢正確功能位

1.肩關節(jié):外展45°,前屈30°,外旋15下肢正確功能位1.髖關節(jié):前屈15-20°,外展10-20°,外旋5-10°2.膝關節(jié):屈曲5°或伸直180°3.踝關節(jié):背屈90°下肢正確功能位鎖骨骨折仰臥位:應去枕仰臥,肩胛區(qū)墊枕以使兩肩后伸。肩關節(jié)保持外展45°,前屈30°,內(nèi)旋15°;肘關節(jié)保持屈曲90°。半臥位及站立位:用三角巾將患肢懸吊于胸前,不低于心臟水平。局部未加固定的病人,應囑其不可隨便更換臥位或下床活動。鎖骨骨折肱骨骨折患肢曲肘于胸前,平臥位時在患肢下墊一軟枕使之與軀干平行,避免前屈或后伸,術后第二日可抬高床頭30~45°,患肢用軟枕抬高,無明顯不適,可下床活動,下床活動時用三角巾或上肢吊帶將患肢懸吊于胸前,內(nèi)收型骨折,用外展支架固定患肢于外展位。

肱骨骨折橈骨遠端骨折無移位骨折,可用功能位。移位型骨折,需閉合復位。術后腕關節(jié)保持背伸20-30°,尺傾5-10°。離床活動時需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帶懸吊固定于胸前,保持中立位即拇指向上,要特別防止前臂旋轉。橈骨遠端骨折手部骨折

無論是包扎還是固定時,都應注意手部的功能位,即腕關節(jié)背伸30°,掌指關節(jié)屈曲45°,近側指間關節(jié)屈曲45°,遠側指間關節(jié)屈曲25°~30°,即半握拳狀,拇指對掌位,其余四指指尖均指向腕舟骨結節(jié)。一指受傷,不固定其余各指,盡量活動鍛煉恢復手指功能。手部骨折

無論是包扎還是固定時,都應注意手部的頸椎骨折臥硬板床,壓縮或移位較輕者,使用頜枕吊帶在臥位復位牽引。手術患者術后取平臥位,維持頸部中立位,肩頸部兩側用沙袋固定,翻身時要一個人固定頭部,一個人搬動軀干,保持頭、頸、肩一致性活動,防止頸椎錯位。頸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臥硬板床休息,頭部不用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fā)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在患者受傷椎體下墊以適當高度的軟墊,以維持腰部正常生理曲度。最佳墊枕高度為10~15cm。始終保持骨折椎體局部呈過伸位,以整復和矯正椎體壓縮性骨折畸形?;颊卟荒軋猿中璺頃r,給予正確指導并協(xié)助。囑患者挺胸直腰繃緊背部肌肉形成自然內(nèi)固定,一人扶托患者肩部、髖部,另一人扶托髖部及雙下肢,保持軀干上下一致,同時向對側翻,側臥時軀體前后要用被褥或枕墊等物夾持。仰臥排便時適當加高墊枕同時妥善放置便器,避免加重病情。胸腰椎骨折骨盆骨折:平臥位,膝下放一軟枕,保持髖關節(jié)于屈曲位,以減輕疼痛。對骨盆單環(huán)骨折有分離時,可用骨盆兜帶懸吊牽引固定。骨盆兜帶用厚帆布制成,其寬度上抵髂骨翼,下達股骨大轉子,懸吊重量以將臀部抬離床面為宜。5-6周后換用石膏短褲固定。骨盆骨折:股骨頸、粗隆間骨折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時將下肢抬高20°~25°,在雙下肢之間放置海綿軟枕,在腘窩處放置一軟枕,保持膝關節(jié)屈曲10°~l5°,踝關節(jié)保持背伸90°?;颊呤褂帽闫鲿r,切忌屈髖,應將骨盆整個托起,防止內(nèi)固定移位。股骨頸、粗隆間骨折股骨干骨折(1)懸吊固定法:用于4~5歲以內(nèi)兒童。將二下肢用皮膚牽引向上懸吊,重量約1-2公斤,要保持臀部離開床面,利用體重作對抗牽引,注意觀察足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及包扎的松緊程度,及時調(diào)整,以防足趾缺血壞死。股骨干骨折⑵平衡牽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

根據(jù)骨折移位情況決定肢體位置:1/3骨折應屈髖40-50°,外展約20°,適當屈曲膝關節(jié);中1/3骨折屈髖屈膝約20°,并按成角情況調(diào)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時,膝部屈曲約60-80°,以便腓腸肌松弛。⑵平衡牽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根據(jù)骨折移位情況脛骨平臺骨折

保持膝關節(jié)屈曲5°或伸直。抬高患肢,嚴禁肢體外旋。如為內(nèi)側平臺骨折,盡量使膝關節(jié)輕度外翻;外側平臺骨折,盡量使膝關節(jié)輕度內(nèi)翻。腘動脈損傷血管吻合術后給予屈膝位,以防血管再破裂。脛骨平臺骨折

保持膝關節(jié)屈曲5°或伸直。抬高患肢,脛腓骨骨折平臥,抬高患肢,高于心臟平面10-20°。踝關節(jié)背伸90°,足尖向上,保持外展中立位。脛腓骨骨折踝關節(jié)及足部骨折將患肢置于高于心臟的支架或枕頭上,促進回流,消除水腫。踝關節(jié)及足部骨折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平臥時:患側下肢外展中立體位。側臥時:一人輕度牽拉患肢,保持外展中立,然后在兩腿間墊枕,順延翻身向健側方向,保持患肢中立位,切忌髖關節(jié)內(nèi)收、內(nèi)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健側患側健側患坐姿:雙下肢不交叉,坐凳時讓術肢自然下垂,不坐低椅,矮凳,軟沙發(fā),不屈身向前拾物坐姿:雙下肢不交叉,坐凳時讓術肢自然下垂,不坐低椅,矮凳,軟骨折患者的體位護理講義ppt課件外固定支架體位護理

上肢骨折術后,用薄枕墊高患肢30°。下肢骨折術后將薄枕墊于腘窩及小腿處,使膝關節(jié)屈曲20-30°,以促進淋巴和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合并血管損傷或骨間膜高壓征患肢不宜墊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腫脹、壞死。

外固定支架體位護理

上肢骨折術后,用薄枕墊高患肢30°牽引術后的體位護理(皮膚牽引、骨牽引)

為保持反牽引,床尾應抬高,一般皮膚牽引抬高10~15CM,骨牽引抬高20~25CM,而顱骨牽引則抬高床頭。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時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旋鞋),防止外旋。股骨上段骨折保持半臥位盡量外展,以利于骨折對位。脛骨中下段骨折行骨牽引時,可將牽引繩系在牽引弓的外界,使踝關節(jié)輕度內(nèi)翻,以利于骨折復位。牽引術后的體位護理(皮膚牽引、骨牽引)石膏固定體位護理四肢石膏固定者,需將四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以利于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預防并減輕肢體腫脹。抬高下肢可用枕墊或懸吊法,使患處高于心臟20CM。石膏固定體位護理四肢石膏固定者,需將四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謝謝!謝謝!人有了知識,就會具備各種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勤懇讀書,廣泛閱讀,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蓖ㄟ^閱讀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