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漢語與漢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檔_第1頁
語言、漢語與漢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檔_第2頁
語言、漢語與漢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檔_第3頁
語言、漢語與漢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檔_第4頁
語言、漢語與漢字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v.語言、漢語與漢字王義然自序:想把筆者關于語言文字方面的文章匯編成一本書,需要寫一篇統(tǒng)轄全書的綱領性文章。這涉及到語言、漢語與漢字等一些根本概念和理論問題,很難。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探索,終于有了自己的見解,且自以為這些見解提醒了語言現(xiàn)象的本質,并把漢語與漢字的優(yōu)越性與語言的本質聯(lián)系在一起,既入情入理,又切合實際,屬于真知灼見,故不羞于面世。謹以此文告知世人。一、語言的本質及語言約定的特性什么是語言?這似乎是一個童叟皆知的問題。因為在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與開展過程中,語言的應用實在是太重要了。用說話的方式表達個人意愿,進展人際交流,這是人們最根本、最慣用的交流方式。這種交流方式就叫作語言交流。從一歲左右咿呀學語開場,到耄耋垂暮之年,語言交流貫穿人生全程。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擔當某些社會責任的重要條件。歷史上曾有晏子使楚,面對楚王精心安排的羞辱之局,沉著應對,維護自身乃至國家尊嚴;唐雎使秦,在虎視眈眈盛氣凌人的大國之君面前,大方陳詞,保全小國主權;藺相如使秦,終令完璧歸趙,以口舌之勞位居廉頗之右;蘇秦、X儀說縱連橫,把控列國戰(zhàn)局……。數(shù)不清的歷史人物,他們能夠擔當大任,無不仰仗其口假設懸河、舌如利刃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人類文明開展史上,語言的應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里程碑。正是語言,使人能夠把復雜的思維活動通過口說耳聞互相表達,互相理解,互相議論,互相學習,共同探討是非,區(qū)分真?zhèn)?,明白深刻的道理。這樣,把許多人的智慧疊加在一起,促進了人對客觀世界認知水平的提高,加快了人類文明開展的進程??梢哉f,語言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標志,是人類文明的起點。人們通過語言,交流思想,統(tǒng)一意志,結成各種社會群體,謀生存,求開展,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由此而生??梢哉f,語言是維系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總繩。語言是知識的載體。不管多么嚴密的科學思維,不管多么高深的學術研究,最終都要借助語言表述出來。否那么,就沒有實際意義。毫無疑問,任何一個思想體系,任何一門科學,都要以已有的語言體系為作為傳播工具。從這個角度說,迄今人類所積累的一切知識,都是語言應用的結果。人生需要承受多方面的教育,語言教育位處各類教育之首。從大人教小孩學說話,到托兒所、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語言教育一直是一門主課。國人把中小學語言教育的課本叫“語文〞,把高等語言教育的課本叫“漢語〞,并分為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語文也好,漢語也罷,都被稱為根底課。每年全國統(tǒng)一組織的高考,三門必考的課程“語文、數(shù)學、英語〞,有兩門都屬于語言教育的課程。如果說,教育是人類進步的根底,那么語言教育便是根底的根底。學習語言的重要性人盡皆知。但是,從學術的角度,怎樣用語言把語言這一根本概念表述清楚,把語言的本質提醒出來,準確答復“什么是語言〞這一問題,卻并不容易。筆者查閱了不少資料,關于語言概念的表述,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語言是交流工具;語言是表達方式;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語言是人體的機能;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言是人與其他動物相互區(qū)別的標志等等。筆者看到,雖然這些表述都很正確,但是,面對“什么是語言〞這樣的提問,就是把這些表述疊加到一起,也仍然似乎是在兜圈子,給人以答非所問之感。原因就在于這些表述只是說明了語言的發(fā)音機制、功能、用途及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等,并沒有把語言的本質屬性提醒出來。近期,偶爾重溫?論語·季氏篇?的一段文字,見孔子在答復幫助衛(wèi)國理政應從何做起時明確指出:“必也,正名乎!〞并說明這樣做的理由是:“名不正,那么言不順;言不順,那么事不成。〞受這位至圣先師的啟發(fā),筆者終于悟出了其中道理——為世間事物正名就是語言的本質。眾所周知,孩子下生,要盡快給他取個乳名。孩子上學,還要取個“大號〞。一個班幾十名學生,人人都要有一個能夠互相區(qū)別的XX。這是簡單的常識。因為只有這樣,彼此呼喚應答的語言交流才可以進展。用語言表述其他事物也是一樣。如,人們用chǐ這個音節(jié)去對應“吃〞這種動作行為,用fàn這個音節(jié)去對應“飯〞這類事物,這實際上就是為“吃〞這類動作行為和“飯〞這類事物分別取了一個名字。而正是這種命名,使表達對象有了稱謂,使“吃飯〞這件事,可以用語言表述出來,言者發(fā)其聲,聞者解其意。這正是孔子所說的名正才能言順的簡單道理。早期的語言都是口頭語言,也就是用口腔發(fā)出的聲音來表達思想意義的語言?,F(xiàn)代語言學把這種由口腔發(fā)出的用于表達思想意義的聲音叫作語音,把構成語音的根本單位叫作音節(jié)。按照這些根本概念,語言的根本表現(xiàn)形式就是用特定音節(jié)去對應特定事物。也就是用特定音節(jié)去命名特定事物。所以,筆者認為,對“什么是語言?〞這一提問應作如下答復:語言是用音節(jié)對世間事物及其相互關系進展命名、賦予稱謂的一種約定。這既是語言的本質,也是對“語言〞這一概念最恰切的表述。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語言有以下特性:1、語言約定的必要性。語言約定的必要性是指,對于用語言表達思想意義來說,用音節(jié)對客觀事物進展命名、賦予稱謂是先決條件,從邏輯條件關系上說,這種條件是無之必不然的條件,即必要條件??鬃铀f的“名不正那么言不順〞告訴人們的就是正名對語言表達的必要性。語言約定的必要性告訴我們,一切科學研究都存在一個特別應當注意的問題,那就是對學科所涉及的一些新概念、新規(guī)律要及時進展命名、賦予稱謂,以便這些概念和規(guī)律能夠名正言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否那么,你的研究成果就難以為人所知,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F(xiàn)實中有不少學術問題,本來并不復雜,但卻因為沒有及時對一些根本概念進展命名,致使本來很簡單的道理卻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變成了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玄學。漢語音韻學領域這種現(xiàn)象尤其突出。例如反切注音,其根本原理就是切分和重組音節(jié),并不復雜。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對音節(jié)及其構成要素聲母、韻母等相關概念進展命名,致使這一簡單道理只能以思維狀態(tài)存在,無法用語言表達,因而在教學實踐中只能靠反反復復地舉例子、做示范,讓學生挖空心思地去體會和參悟其中的道理。在漢語開展史上,切分重組音節(jié)的實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反切注音的應用也持續(xù)了近兩千年,但按照這一原理制造的合音字卻長期未被人認識,反切注音方法也一直被稱為絕學,癥結就在這里——名不正那么言不順。2、語言約定的社會性。所謂語言約定的社會性,是指語言約定的適用范圍非常廣闊,它不是幾個人之間的事情,更不是個人私事。語言約定是一種社會標準,在其適用范圍內人人都應自覺遵守。所以,語言是一個與國家、民族嚴密相聯(lián)的概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語是全國的通用語言,不少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獨立的語言。憲法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在各種訴訟活動中,不管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如何,都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法律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這一根本權利。3、語言約定的俗成性。所謂語言約定的俗成性,是指初期的語言約定,雖然也具有社會標準的性質,但這種標準不像其他社會標準,不需國家制定或認可并強制推行,因而沒有成文的規(guī)章可循。語言約定存在于人們的語言實踐之中,存在于人們共同的表達習慣之中。如人們都用“chǐfànn〞這兩個音節(jié)去稱謂“吃飯〞這件事,你也這樣說,我也這樣說,眾口一詞,四方通用,言者隨口而出,聽者聞音解意。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積習而成俗。復雜的語言約定系統(tǒng),就是這樣在人們的語言實踐中,一條一條,日積月累,逐步形成的。一種語言約定能夠得以傳承,靠的是人們求同從眾的心理,人人自覺認同,個個無條件遵守,而不是國家強制力。語言約定的俗成性決定了,任何一種語言的約定系統(tǒng),在其適用范圍內都不可能是絕對統(tǒng)一的,都是統(tǒng)一與差異的復合體。4、語言約定的廣泛性。所謂語言約定的廣泛性,是指語言約定的內容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各個方面,應有盡有,無所不包。這一屬性決定了語言約定是一個復雜的稱謂系統(tǒng),約定的具體條目非常繁多。如果語言約定達不到一定的數(shù)量規(guī)模,就不能形成一種獨立的語言。語言約定的廣泛性還告訴我們,用于命名客觀事物的可用音節(jié)必須擁有足夠的的數(shù)量,否那么,就不能滿足語言約定的需要,難以形成一個完善的語言體系。5、語言約定的有限性。所謂語言約定的有限性,是指受人的認識水平的制約,現(xiàn)存語言約定的廣泛程度是有限的。面對時空狀態(tài)無限廣闊、內在關系錯綜復雜的大千世界,人類對其認識的廣度與深度還十分有限,人們迄今積累的語言約定的內容,也僅僅局限在已經(jīng)有所認知的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因而,現(xiàn)存的語言約定總是處于一種有待開展完善的狀態(tài)。隨著人對客觀世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的命名對象會不斷出現(xiàn),人們必須認真對待隨時出現(xiàn)的新事物、新概念,及時給他們命名,賦予稱謂,盡快地讓這些新事物、新概念能夠用語言表述出來,成為世人的新知。6、語言約定的差異性。所謂語言約定的差異性,是指任何一種語言,其語言約定的具體條款會存在許多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用同一音節(jié)命名多個不同的事物;二是同一事物用多個不同的音節(jié)命名。如在漢語中,tián這個音節(jié)就被用來命名了“田、甜、填〞等多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而“豬〞這種動物那么分別被用“zhū〔豬〕、zhì〔彘〕、shǐ〔豕〕、tún〔豚〕〞四個不同的音節(jié)來命名。同一音節(jié)命名多個不同事物,是由于可用音節(jié)的數(shù)量缺乏而人們又不愿用多個音節(jié)的組合去命名一個事物而引起的。這里特別強調,在漢語約定中,由于國人只用開音節(jié),且以單音節(jié)命名為根底,致使可用音節(jié)數(shù)量較少,因而用同一音節(jié)命名多個不同事物的情況較多,致使?jié)h語的同音字較多。同一事物用多個不同的音節(jié)命名,那么是因為不同地區(qū)人們的命名習慣不同,對同一事物賦予不同的稱謂所造成的。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語言約定差異大,所以漢語中同義字和近義字也較多。7、語言約定的層次性。所謂語言約定的層次性,是指語言約定可劃分為根本約定和次生約定等不同的層次。根本約定,是直接用音節(jié)或音節(jié)的組合對世間事物進展命名的約定。在漢語中,根本約定一般表現(xiàn)為單音節(jié)詞語,即能夠獨立表達一定意義的單個漢字。次生約定是用根本約定組合而成的約定。在漢語約定中,絕大多數(shù)的多音節(jié)詞都是次生約定,其中的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都是現(xiàn)成已有的約定。只有極少數(shù)雙音節(jié)詞如“囫圇、腌臜、忐忑、旮旯〞等,這些詞語中的單個漢字不能獨立表達意義,不屬于用已有約定組成的約定。二、娓娓動聽的漢語漢語本是漢民族使用的語言,現(xiàn)已開展成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作為一種古老的語言,能夠數(shù)千年一脈相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眾多的語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漢語自身有著內在的天然的優(yōu)越性。筆者從漢語約定的特征和漢語音節(jié)的要素構成上進展分析,認為這些優(yōu)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漢語約定以單音節(jié)命名為根底。漢語和其他語言一樣,都是通過用音節(jié)對世間事物及其相互關系進展命名、賦予稱謂來表達思想意義的。與其他語言相比,漢語約定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使用單個音節(jié)獨立命名客觀事物,以此作為根本約定形式。而在根本約定到達相當數(shù)量之后,新的命名約定就用根本約定的組合去命名,即用根本約定組成更高層次的約定。小學生學習語文都知道,一個字可以組很多詞語。筆者探討“生〞字的使用頻率時發(fā)現(xiàn),僅以“生〞字開頭的二字詞語就有:生育、生產(chǎn)、生長、生成、生存、生活、生計、生機、生命、生靈、生字、生詞、生疏、生僻、生澀、生態(tài)、生還、生物、生水、生事、生病……,一口氣就能說出幾十個。含有“生〞字的多音節(jié)詞語數(shù)以百計。這一現(xiàn)象讓筆者明白,“生〞這個單音節(jié)命名約定被當作構成新的多音節(jié)命名約定的材料,得到廣泛應用。漢語多音節(jié)約定是有單音節(jié)約定組合而成的。漢語約定的這一特性,使?jié)h語中的詞語帶有清晰的層次性。如“馬鈴薯〞一詞中的“馬、鈴、薯〞三字,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都擔負著記錄已有的單音節(jié)約定的職能,都具備詞的資格。這就足以說明漢語中的“馬鈴薯〞一詞不只是簡單地由“mǎ、líng、shǔ〞三個單純的音節(jié)組合而成,而是由用這三個音節(jié)命名的“馬、鈴、薯〞三個根本約定即三個單音節(jié)詞組合而成的。所以,“馬鈴薯〞一詞屬于用已有約定組成的新約定,是更高層次的語言約定。漢語約定的這一特性,與英語形成鮮明的對照。如與漢語“馬鈴薯〞一詞相對應的英語單詞是“potato〞。同是三音節(jié)詞,表達的對象也完全一樣,但英語單詞中的“po、ta、to〞三個音節(jié),其中的單個音節(jié)只是一個單純的音節(jié),并無獨立的表達意義。這說明,英語中用來命名“馬鈴薯〞這一事物的“potato〞,只是“po、ta、to〞三個未攜帶任何獨立表達意義的音節(jié),而不是三個現(xiàn)成已有的約定。所以,英語約定的層次性沒有漢語那樣鮮明。以單音節(jié)命名為根底,不僅使?jié)h語約定的層次性非常清晰,而且因為大量多音節(jié)詞均由單音節(jié)詞組合而成,絕大多數(shù)的多音節(jié)詞均可望文知義,所以,學習漢語需要牢牢記憶、熟練掌握的僅限于單音節(jié)詞〔即單個漢字〕。這就大大減少了記憶對象的總量,使?jié)h語成為容易學習掌握的語言。漢語比英語好記易學可通過以下實例對照顯示出來:學習漢語,只要記住了一個單音節(jié)詞“三〞,在進一步學習記憶“三月、星期三、三角形〞等詞語時都能用得上。而學習英語時,即使你學會了“three〔三〕〞,對進一步學習記憶“March〔三月〕、Wednesday〔星期三〕、triangle〔三角形〕〞等詞語也毫無幫助,因為在這些單詞中根本就沒有單音節(jié)詞“three〔三〕〞的影子。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在進展了大量使用頻率統(tǒng)計的根底上,1980年,國家公布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根本集?,其國標交換碼即國標GB2312-80,選入了6763個漢字,分為兩級,一級字庫中有3755個,是常用漢字,二級字庫中有3008個,是次常用漢字。統(tǒng)計資料顯示,常用漢字的累計使用頻度到達了99.9%,而次常用漢字的累計頻度不到0.1%。這就是說,人們只要掌握了這3000多個常用字,日常的語言交流、讀書看報、文字寫作等,就沒有多大問題。相反,一度被誤認為好讀、好寫、易學的英語那么大為不然。英國尼克少兒頻道委托進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00名成年人中,有半數(shù)以上的英國人拼寫常用單詞有困難。報載,一位教授英語的博士生導師,要記憶二十萬個單詞。這些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學好漢語比學好英語要容易得多。2、漢語約定只用開音節(jié),不用閉音節(jié)。漢語音節(jié)實體要素的構成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聲一韻〔介音從韻〕。即:音節(jié)中沒有前綴和后綴,沒有所謂的“復輔音〞,沒有不與韻母相拼合、需要獨立發(fā)音的聲母。這樣的音節(jié)形式簡單,易于拼讀,尾音開放,被人們稱之為開音節(jié)。只要學過一點英語,把英語與漢語稍作對照就可發(fā)現(xiàn),漢語語音中只有開音節(jié),沒有閉音節(jié)。這里特別強調,這一現(xiàn)象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為國人的發(fā)音機制讀不出閉音節(jié),而是國人在用音節(jié)對世間事物進展命名的語言實踐中,只用開音節(jié),不用閉音節(jié)。漢語語音擯棄閉音節(jié),得益于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使?jié)h語語音有了較多的可用音節(jié),不必再像英語那樣,靠用輔音添加前綴、后綴的方法,到達增加可用音節(jié)數(shù)量的目的。只用開音節(jié)不用閉音節(jié),使?jié)h語音節(jié)構造簡單,整齊劃一,一聲一韻,嚴密拼合,了無牽掛,便于學習記憶。相反,英語靠添加前綴和后綴去增加可用音節(jié)的數(shù)量,甚至在構成單音節(jié)詞時,舍棄了大量構造簡單的開音節(jié)不用〔如da、ta、na、la……等〕,使音節(jié)構造變得十分復雜。如re、ri這兩個簡單的開音節(jié),英語就沒有用它們去命名什么事物,卻用添加了輔音作綴的閉音節(jié)“red、rest、crisp〞等去命名“紅色、休息、易碎〞等。很顯然,閉音節(jié)有輔音特別是清輔音作綴,不僅音節(jié)所含音素多,構造復雜,長短不齊,而且拼讀起來氣流成阻與除阻、聲帶振動與不振動的狀態(tài)切換頻繁,拼讀難度較大,不但不便于學習和記憶,而且還把聲帶振動發(fā)出的連續(xù)的嗓音分割得七零八碎,破壞了音韻表達性能。只用開音節(jié),不用閉音節(jié),使?jié)h語語音具備了世所罕有的音韻表達效果。眾所周知,開音節(jié)一聲一韻,嚴密拼合,整個拼讀過程沒有必須獨立發(fā)音的輔音特別是清輔音的阻隔,聲帶發(fā)出的聲音可連綿延續(xù),可抑揚婉轉,讀起來吐氣流暢,聽起來和諧悅耳,故可進展充分的音韻表達。這是漢語天然的優(yōu)越性。有外國人說:“中國人說話像唱歌〞,就是因為漢語約定只用開音節(jié),是最便于吟詠唱誦的語言。只用開音節(jié)這一重要特征,孕育出漢語押韻這一獨特的修辭方法。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字配置在詩詞等韻文的句尾,使同韻字在文章中有規(guī)律地重復出現(xiàn),在朗讀或詠唱時,產(chǎn)生鏗鏘和諧有節(jié)律的尾音,增強聲學美感。因為漢語語音只用開音節(jié),所以每個音節(jié)都可作韻腳,可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押韻?,F(xiàn)實中,幾歲頑童也能謅幾句押韻的順口溜,就是因為實現(xiàn)押韻太容易了。漢獻帝元年,董卓擅權,民怨沸騰,長安有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首拆字童謠以“青、生〞押韻,非常恰切。這說明早在漢代,編唱押韻的歌謠,未受專業(yè)教育的小孩就能辦得到。押韻的語句,有聲學美感,便于吟詠唱誦,有助于人們學習記憶。所以,歷史上幫助人們快速識記漢字的教材,無不采取押韻句式。如秦漢時期的?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急就篇?,以及其后的?千字文?、?三字經(jīng)?、?百家姓?、?日用雜字?等,都是用韻句編成的。大量名人格言、民間諺語、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的說唱辭語等,無不采取押韻句式。在漢語開展史上,押韻這種修辭方法,在幫助人們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學習掌握盡可能多的生字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jù)韻腳的密度不同,押韻可分為常韻、密韻和疏韻。所謂常韻就是指隔句押韻,即兩句一個韻腳;所謂密韻就是指句句押韻,即每句都有韻腳;所謂疏韻就是指三句或三句以上一個韻腳。在寫作實踐中常韻是應用最多的一種押韻方式。韻腳的疏密不同其應用場合也不同,一般用密韻描述急促,用疏韻渲染舒緩。如編寫快板書絕對不能用疏韻。漢語便于押韻的優(yōu)點,激發(fā)了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熱情。以押韻形式出現(xiàn)的各種文學樣式應運而生。孔子編纂的?詩經(jīng)?、漢朝學子編纂的?楚辭?均可證明,押韻是先秦古詩最根本、最重要的特點。所以,在古代詩文又有韻語之稱。3、漢語音節(jié)有清晰的實體要素構成。分析漢語音節(jié)可知,漢語音節(jié)的實體要素包括聲、介、韻三類:聲,即根底聲母。根底聲母只能作聲母,不能作韻母,如b、d、g等。韻,即根底韻母。根底韻母只能作韻母,不能作聲母,如a、ai、an等。介,即介音。介音同時具有聲母和韻母兩種屬性,既可作聲母,又可作韻母,還可以在根底聲母和根底韻母之間,作為聯(lián)結聲母和韻母的中介。介音只有i、u、ü三個,也可以說只有i、u兩個。因為ü可視為由i和u拼合而成,且拼合后仍同時具有聲、韻兩種屬性。在1918年問世的注音字母表上,介音用符號ㄧ、ㄨ、ㄩ表示,排列在字母表的末尾;在現(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用i、u、ü表示,排列在韻母表的第一行。屬性不同的三要素相匹配,使?jié)h語音節(jié)構成有了含介與不含介之分,有了含此介與含彼介之別,有了被清代潘耒歸納為開、齊、合、撮的四等劃分?,F(xiàn)代漢語拼音方案的韻母表,以其構造和內容的統(tǒng)一,清楚地展現(xiàn)了介音與各個根底韻母〔即開口呼韻母〕的拼合匹配情況,準確反映了漢語音節(jié)的四等劃分。4、漢語音節(jié)有附加要素——四聲調。漢語音節(jié)的構成要素,除了實體要素聲、介、韻之外,還有一種附加要素,即聲調要素。漢語音節(jié)分為四個聲調,古按平、上、去、入,今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構成漢語的命名約定中,聲調與其他實體要素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區(qū)別意義。例如tān、tán、tǎn、tàn四個音節(jié),其實體要素都一樣,但因聲調不同,其在實際語言中所表達的意義就大不一樣。陰平調的tān被用來命名海灘的“灘〞,陽平調的tán被用來命名談論的“談〞,上聲調的tǎn被用來命名毛毯的“毯〞,去聲調的tàn被用來命名木炭的“炭〞。在漢語音節(jié)中,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使每個實體音節(jié)衍化成四個可用音節(jié),從理論上使?jié)h語語音可用音節(jié)的總量擴大了四倍,這就大大減少了因可用音節(jié)數(shù)量缺乏而導致的不得不用同一音節(jié)命名多個不同事物的情況,降低了人們在語言實踐中因同音字過多而產(chǎn)生歧義的幾率,使?jié)h語的表達功能得到很大改善。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使?jié)h語音節(jié)有了平、仄之分〔古上、去、入三聲為仄聲,今上去兩聲為仄聲〕。在漢語語音實踐中,平聲與仄聲其發(fā)音特點有明顯的區(qū)別:平聲較舒緩,仄聲較急促;平聲較響亮,仄聲較消沉;平聲較柔和,仄聲較雄壯。聲調平仄不同的特點,使?jié)h語除了語義表達之外,人們可以通過語音的抑揚頓挫、委婉曲折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不同變化,這就是漢語的音韻表達功能。四聲調的平仄之分,使?jié)h語有了對仗這種修辭方法。所謂對仗,就是指在兩個字數(shù)一樣的詞語之間,位置一樣的字在讀音上平仄相對。相互對仗的詞語,一般詞性一樣。這種修辭方法的一般要求是末字對仗,嚴格要求是字字對仗。如在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黃鸝〞與“白鷺〞的對仗就屬于末字對仗,而“翠柳〞與“青天〞的對仗那么屬于字字對仗。對仗這種修辭方法,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就能見到蹤跡。如在荀子的?勸學篇?中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又有:“木受繩那么直,金就礪那么利。〞這里的“爪牙〞與“筋骨〞、“利〞與“強〞、“食〞與“飲〞、“埃土〞與“黃泉〞、“木〞與“金〞、“受繩〞與“就礪〞、“直〞與“利〞,都具有平仄對仗的性質。?勸學篇?中使用這樣的對仗詞語還有多處。如:“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這證明荀子是慣用對仗這種修辭方法潤飾文章進展音韻表達的。由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衍生出來的對仗這種修辭方法,得到廣泛應用,進一步開展成為對偶句。對偶句就是用相互對仗的詞語組成的兩個并列的句子,是一種形式固定的句型。因為是用對仗詞語構成的句子,所以,兩個句子的字數(shù)及詞組、意群構XX一樣,且相應詞語都符合平仄對仗的要求。國人應用對偶句最典型、最普遍的就是對聯(lián)。對聯(lián)只能使用對偶句,且以末字平仄區(qū)分上、下聯(lián),仄聲為上,平聲為下。X貼對聯(lián)時,上聯(lián)居右〔面向對聯(lián)〕,下聯(lián)居左。對偶句形式整齊對稱,讀之鏗鏘有聲,音韻表達效果好,為國人所喜聞樂見。在幾千年的漢語文化積淀中,以對偶形式出現(xiàn)的千古佳句難以量計。由漢語約定只用開音節(jié)衍化出來的押韻和由四聲調的區(qū)別意義衍化出來的對仗這兩種修辭方法,是漢語音韻表達的根本方法。在千百萬人的語言習慣中,兩種修辭方法相互融合,催生了中華詩體的典型代表——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與古詩不同,其本質特征就是集兩種修辭方法于一身,既講究押韻,又講究對仗。唐宋時期,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大量涌現(xiàn),押韻和對仗這兩種音韻修辭方法融為一體,使?jié)h語的音韻表達功能得到充分展現(xiàn)。因而,筆者要說,律詩和絕句渾身閃耀著漢語音韻表達功能無與倫比的燦爛光輝。三、構思巧妙的漢字記錄漢語的符號是漢字。漢字從它產(chǎn)生那天起,就擔當起記錄漢語約定的重任,成為積累前人智慧、傳承中華文明的得力工具。漢字的形體雖然經(jīng)歷了篆、隸、楷幾個階段的重大演變,但其根本構造及其表音、表義的原理卻始終一脈相傳。它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僅存而且仍在繼續(xù)使用的古老文字。漢字問世,不斷開展,數(shù)千年而不衰,這與古人在造字原理、構造布局等方面精巧絕倫的構思是分不開的。1、一字一音節(jié),是制造漢字的總原那么。對照現(xiàn)代音節(jié)概念,考察漢字的讀音,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漢字的讀音都是一個獨立的音節(jié),故此,漢字被稱為音節(jié)文字。這種一字一音節(jié)的現(xiàn)象告訴我們,古人在開場制造漢字記錄語言的時候,始終堅持一個音節(jié)制造一個漢字的根本原那么?;蛘叻催^來說,一個漢字只記錄一個音節(jié)。如對“囫圇、腌臜、旮旯、忐忑〞等這些天然的雙音節(jié)根本約定,雖然其意義靠兩個音節(jié)共同表達,其中的單個音節(jié)并沒有獨立的表達意義,但在造字時,也堅持一個音節(jié)制造一個漢字。一字一音節(jié)的造字原那么和以單音節(jié)命名為根底的漢語約定原那么結合在一起,決定了單個漢字與詞的對應性,使絕大多數(shù)漢字都能獨立表達意義,獨立充當句子成分,具備了詞的資格。2、象形表義,催生漢字問世。國人有言,書畫同源,一點不假。因為古人在開場造字時,首先考慮的就是用象形表義的方法制造象形字。造字是為了記錄語言約定,而語言約定本身包括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和被命名的事物兩個方面。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就是我們所說的“音〞,被命名的事物,就是我們所說的“義〞。理想的記錄語言的符號應當著眼于語言約定的雙方,既能記錄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又能記錄被命名的事物,即既能表音,也能表義。但是,表音的路子是肯定走不通的。因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語音這種稍縱即逝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借助某種介質進展加工、傳遞和儲存,沒有哪個天才能夠憑空創(chuàng)造一套可用于教學的記音符號。所以從表義著眼,用模仿實物形像的方法制造象形字,是古人不二的選擇??梢詳嘌?,世界上那些失傳的古老文字,肯定都是表義文字。語言約定的差異性決定了,象形字也會存在一字多音問題,這是由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稱謂所致,即不同地區(qū)會用不同音節(jié)命名同一事物。如“豕〞這種動物就有“豕、彘、豬、豚〞幾個不同的稱謂。所以象形字“豕〞在有些地方也會被讀假設“豚〞或“豬〞,形聲字“豚〞及讀音如“豬〞的“逐〞字均用“豕〞字作聲旁,就足以說明“豕〞這個象形字被一些形聲字的造字者讀假設“豬、豚〞等不同的讀音。3、會意、指事,拓寬表義渠道。象形表義,這種造字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世界上有很多形象類似的事物,在一個小小的字符中,不可能把他們一一區(qū)分開來。另一方面,還有許多事物屬于抽象概念,無形可像,因而造不出象形字。所以,只靠象形表義去造字,前進的道路肯定是走不遠的。于是,在記錄語言迫切需要的推動下,古人又創(chuàng)造了會意字和指事字。會意字是用幾個已有漢字的字義組合表達所造字字義的漢字,理所當然屬于合體字。從外表上看,會意字只是把幾個已有漢字的字形組合在一起,而其實質那么是用這幾個漢字的字義共同表達所造字的字義。如:“丘、疏、吞〞都是會意字,筆者解析如下:“丘〞字的篆文字形上從“北〞,下從“一〞?!氨报暼《讼啾持危砑贡?、背離之義?!耙花曉谙?,表地平面。“北、一〞會意,背地為丘,即高于周圍地面便為“丘〞?!笆瑷曌值臉嫵蔀橛覐摹皑?,左從“了、止〞?!皑暭础傲鳕暠咀帧T熳终哂谩?、了、止〞三者會意,說明〔被阻止的〕水流完畢了被阻止的狀態(tài),即被阻止的水流通開了就叫做“疏〞。“吞〞字的構成為從“一、大、口〞。造字者用“一、大、口〞三字會意,描述把食物〔不經(jīng)咀嚼〕一口吃下的動作行為狀態(tài),表達“吞〞字的字義。指事字是用簡單符號指示已有漢字字形特定區(qū)域表達所造字字義的漢字。如:“本、刃、早〞三字都是指事字,筆者解析如下:“本〞字的構成為:在“木〞字的根底上,添加一短劃作指示符。指示符指明,木的主根及與其相連的主干就是木之“本〞?!叭楔曌值臉嫵蔀椋涸凇暗定曌值母咨?,添加一點作指示符。指示符指明,刀的那條鋒利的棱就是刀的“刃〞?!霸绋曌值臉嫵蔀椋涸凇暗┄曌值母咨?,添加一豎劃作指示符。〔“旦〞字的構成為“日出地平謂之旦〞〕指示符從“日〞字下方引出,直至地下,說明日將出而未出的那個時間段謂之“早〞。無疑,會意和指事兩種表義方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象形字根底上的,但它們已經(jīng)克制了單純用象形表義的局限,為那些無形可像的事物找到了表義的方法,使制造表意漢字的途徑更加寬廣,使?jié)h字中的表義字有了足夠的數(shù)量,為其后其他類型漢字的出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根底。漢字的表義功能解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漢語約定因只使用開音節(jié)致使可用音節(jié)較少,不得不用同一音節(jié)命名多個不同事物的情況較多的問題。如果沒有表義功能,記錄這類語言約定只能使用一樣的記錄符號,極易混淆,而有了表義功能,人們就可以通過表義途徑把這些音同義異的命名約定以音同字異的形式相互區(qū)別開來。4、形聲造字,邁出矯健步伐。前已論及,語言,是用音節(jié)對世間事物進展命名、賦予稱謂的一種約定。每一條語言約定,都包括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音〕和被命名的事物〔義〕這兩個方面。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最理想的造字方案應當全面考慮語言約定的雙方,讓所造字既包含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的信息,又包含被命名的事物的信息,即既能表音,又能表義。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古人創(chuàng)造了形聲字。形聲字也屬于合體字,由一個形旁和一個聲旁兩局部組成,形旁用于表義,聲旁用于表音。形聲字的表義方法可稱為類屬表義,即聲旁字的字義與所造字的字義存在分類學上的科、目、屬、種隸屬關系。如與“山〞有關的“崗、嶺、峻、峭、X、嵬〞等字,都用“山〞字作形旁,就屬于這種表義方法。對此,?說文解字?慣用套語“凡山之屬皆從山〞之類作解釋。對于形聲字,各類字書在確定其部首歸屬時,習慣上均按?說文解字?,以表義的形旁為據(jù)。形聲字的表音方法根本上屬于直音法。如:“忠、桐、功、茵、忖〞等等,這些字的讀音與其聲旁字“中、同、工、因、寸〞的讀音完全一樣?,F(xiàn)在看來,許多形聲字的讀音與其聲旁字的讀音存在差異,有的聲母不同,有的韻母不同,有的聲母韻母都不同,讓人看不出造字者的取音意圖。這種差異是各地的方言語音差異的反映。因為方言語音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就是一個字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讀音。所以,不同方言環(huán)境中的造字者制造的形聲字,雖然聲旁一樣,但讀音卻會存在很大差異。如:“同洞、出屈、非悲、反板〞等等。形聲字既表音又表義,讓人既能望文知音,又能望文知義,即使遇到從未見過的字,也能大致推斷其字音和字義。這對人們快速識記漢字大有裨益,所以倍受世人青睞。形聲造字法是一種非常便利、容易掌握的造字方法。這種造字方法對困難的漢字制造工程產(chǎn)生了強大推動力,使?jié)h字制造突破難關,闊步前行,迅速適應了記錄語言的迫切需要。早在先秦時期,形聲字在漢字中就占了很大比例,據(jù)統(tǒng)計,如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漢字都是形聲字。形聲字在漢字大家族中的主體地位已經(jīng)根深蒂固。漢語文化的蓬勃開展,形聲造字法功不可沒。5、合音造字,彌補表義不能。語言約定的廣泛性決定了制造表義漢字的歷程十分困難。雖然國人創(chuàng)造了象形、會意、指事三種表義的方法,但在造字實踐中,還是遇到了不少難題。一些虛詞用字、人名地名專用字、抽象概念用字,無形可像,無事可指,無意可會,因而,表義也就無從談起。如:“郢、鄞、鄆、卞〞等字,均屬地名專用字。從語言約定的角度考察,這些約定只是用特定音節(jié)為某一特定地方命名,沒有其他可供表達的意義,所以,注定造不出記錄這類約定的表義字,這就是筆者所說的表義不能。面對表義不能,古人不是就此止步,而是緊緊盯住語言約定的另一方面,著眼于表音,創(chuàng)造了合音字。合音字是用合并字音〔音節(jié)〕的方法表達所造字讀音的漢字。所謂合并字音,就是把兩個甚至三個字的讀音合并為一個字音。字音合并的本質是音節(jié)的分解和重組。在造字者思維中,具體的操作步驟是:先把用于制造合音字的兩個或三個已有漢字的字音進展要素切分,然后,按照所造字音的音素構成,取一字之聲,取其余字之介或韻,用所取聲、介、韻合成所造字的字音。如:“郢、鄞、鄆〞三個地名專用字,就是按兩拼法制造的合音字。因為“郢、鄞、鄆〞三字的讀音聲母都是y,所以,造字者就用讀音聲母是y的“邑〞字作部首,表示這些字的聲母;因為“郢、鄞、鄆〞三字讀音的韻母分別是“eng、in、ün〞,所以,造字者就分別用讀音韻母分別是“eng、in、ün〞的“呈、堇、軍〞三字作部首,表示這些字的韻母。簡言之,就是“邑、呈〞合音為“郢〞,“邑、堇〞合音為“鄞〞,“邑、軍〞合音為“鄆〞。由于介音的存在,漢語音節(jié)中有含介的三拼音節(jié),所以,漢字中也有按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如“卞、嫩〞二字即屬此類?!氨濞暎瑥摹安?、一、丶〞,造字者用“卜〞字讀音的聲母b、“一〞字讀音的韻母i與“丶〞字讀音diǎn的韻尾an合成“卞〞字的讀音biàn?!澳郇暎瑥摹芭?、束、文〞,造字者用“女〞字讀音的聲母n、“束〞字讀音的韻母u與“文〞字讀音的韻母en合成“嫩〞字的方言讀音三拼音節(jié)nùn(普通話讀音添加介音u)。在筆者辨析的合音字中,既有用兩拼法制造的合音字,又有用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說明古人對漢語音節(jié)中聲、介、韻三種實體要素構成上的分析已經(jīng)到達相當高的水平。漢代末期出現(xiàn)的為漢字注音的方法——反切注音,其實就是在這樣的認識根底上產(chǎn)生的。合音字屬于合體字的一種新類型,雖然從形式上看它與其他合體字一樣,都是把幾個相關字符合并在一起,但合音字的字形合并有獨特的意義。在造字者的指導思想上,這種合并只是取所涉字符讀音中的某一音素,用這些音素合并成所造字的讀音。所以,這種合并與所涉字符的字義毫不相干。因而,合音字沒有表義功能,是純粹的表音漢字。合音造字法創(chuàng)造了漢字表音的新方法,使?jié)h字大家族中增添了一種新類型。這種造字方法,填補了表義不能的空缺,進一步完善了漢字的造字方法體系,推動漢字制造工程又向前邁了一大步。6、復合漢字,造字技巧發(fā)揮到極致。探尋古人造字方法,發(fā)現(xiàn)有些字雖然貌似形聲字,但其聲旁或形旁不是現(xiàn)成已有的單個漢字,因而,關于這些字的構成原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如:“疑、黍、殺、朮〞等字,就屬這種情況。筆者認真分析了這類漢字的相關部件,認為這類字不是簡單的形聲字,而是同時使用形聲、會意、合音等幾種方法復合而成的漢字,故把它們稱之為復合漢字。如“疑〞字的構成,其左邊不成字,但可分解為“匕、矢〞兩局部;其右邊也不成字,但可分解為“予、止〞兩局部。筆者分析認為,“疑〞字的左邊偏旁屬于一個會意偏旁,造字者用“匕、矢〞二字會意,描述兩人相會,一個藏匕首、一個藏暗箭的情形,說明人與人之間互相提防、互不信任的心態(tài),表達“疑〞字的字義;“疑〞字的右邊偏旁屬于一個合音偏旁,造字者用“予〞字讀音的聲母y和“止〞字讀音的韻母i合成“疑〞字的讀音yí。再如“黍〞字的構成,其上部明顯是個“禾〞字,因為“黍〞是一種禾本糧食作物,所以造字者用“禾〞表達“黍〞的字義;其下部屬于合音偏旁,從“水、入〞,造字者用“水〞字讀音的聲母sh與“入〞字讀音的韻母u合成“黍〞字的讀音shǔ。雖然從總體上看“黍〞字是個形聲字,但其聲旁不是現(xiàn)成已有的漢字,而是用音節(jié)合并的方法,由“水、入〞二字臨時合成。所以,它是由形聲、合音兩種造字方法復合而成的,故屬復合漢字。分析一些復合漢字的構成,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漢字開展史上,復合漢字很早就產(chǎn)生了。如簡化漢字“術〞的異體寫法“朮〞,本是繁體字“術〞的一個偏旁,所以,它的產(chǎn)生肯定在“術〞字之前。而筆者分析這個偏旁的構成原理,發(fā)現(xiàn)這個偏旁其實是一個既能準確表義,又能準確表音的完美的復合漢字。其構成為從“卜、十、兀〞。造字者用“卜〞作形旁,表達“朮〞的字義〔古人把占卜、祈巫之類稱作“朮〞〕,用“十〞字讀音的聲母sh與“兀〞字讀音的韻母u合成“朮〞字的讀音shù。從記錄語言約定的兩個方面看,無論表音還是表義,都十分精當,無可挑剔。所以筆者斷定,繁體字“術〞的偏旁“彳亍〞,其實是后人不解前人造字意圖而盲目加的,實有蛇足之嫌。與“朮〞字的情況相類似,“殺〞從“乂〞,從“十、八〞。造字者用“乂〞作形旁,表達“殺〞的字義,用“十〞字讀音的聲母sh與“八〞字讀音的韻母a合成“殺〞字的讀音shǎ?!皻ⅷ曌值臉嫵梢惨押芡昝?,所以繁體字“殺〞右面的偏旁“殳〞也是后人不解前人之意而盲目添加的。“朮、殺〞二字的存在,可以證明復合漢字產(chǎn)生很早。因為它們的繁體字形是在它們的根底上添加偏旁構成的,肯定產(chǎn)生于其后。很顯然,復合漢字使?jié)h字家族進一步擴大壯大。這類漢字攜帶著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和被命名的事物兩方面的信息,既能較準確地表音,又能較準確地表義,是一種臻于完美的文字。復合漢字,浸透著造字者高超的智慧,是古人造字技巧發(fā)揮到極致的產(chǎn)物。7、完整的造字方法體系。漢朝的儒學家們對漢字構成原理進展了深入探討,把古人的造字和用字方法歸納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六種,并稱之為六書。六書中的前四種屬于造字方法,后兩種屬于用字方法。這就是傳統(tǒng)的六書之說。兩千多年來,這一學說引導人們歸納古人造字方法,辨析漢字音義,正確識記漢字,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前已論及,傳統(tǒng)六書之說沒有把古人創(chuàng)造的造字方法完全提醒出來,存在重大缺失。至今許多漢字的構成原理難以說清,成為千古之謎,人生識字糊涂始的局面難以扭轉,原因就在這里。筆者花大氣力把合音造字法和復合造字法提醒出來,讓古人創(chuàng)造的造字方法體系一展完整風貌,讓世人明白,正是這樣一套完整方法體系的支撐,才使國人能夠在長期的造字實踐中,應對各種復雜情況,呈現(xiàn)出無所不能的姿態(tài)。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形聲字、合音字和復合漢字,各具特色,各有所用,哪一樣都不能少。它們相互支撐,拾遺補缺,一路走來,共同擔負起記錄漢語的重任,共同編織了光榮奪目的漢語文化。古人完整的造字方法體系告訴我們,國人制造漢字總的指導思想是著眼于記錄語言約定的雙方,既顧及用于命名的音節(jié),又顧及被命名的事物,即既表音,又表義。只是在初期表音不能和一些表義不能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制造單純表義和單純表音的漢字。在漢字大家族中,既表音又表義的字在數(shù)量上的絕對主體地位,就是這種指導思想支配造字實踐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漢字是表意文字,只能說制造漢字是從表義開場的。既表音又表義,這是漢字最大的優(yōu)點,其他文字無與倫比。這也是漢字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四、漢字形體美與漢語音韻美1、構造內斂、外形方正,是漢字形體的根本特點。在數(shù)千年的漢語文化開展史上,漢字的形體經(jīng)歷了篆、隸、楷幾個階段的重大演變,但在千百萬人世代相襲的書寫習慣中,其方塊外形不僅沒變,而且越來越標準,越來越準確。故漢字又被稱為方塊字。漢字大家族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其中,獨體字的數(shù)量很少,因為只有按照象形表義的方法制造的漢字才是真正的獨體字。而單純表義的會意字、指事字,單純表音的合音字以及既表義又表音的形聲字和復合漢字,都是合體字。所以,漢字構造內斂、外形方正的特點主要表達在合體字的形體構成上。出于表義和表音的實際需要,合體字往往由兩局部、三局部甚至四局部、五局部構成,然而不管其構造多么復雜,古代造字者總是通過筆畫縮放迎讓、構造穿插互補、采用公用筆劃等方法,盡量讓所造字的字形構造均衡勻稱,筆畫疏密有致,保持內斂而方正的字形特征。如前文解釋的復合漢字“朮〞,他本由“卜、十、兀〞三局部組成,似乎很難合成一個內斂而方正的字形。但經(jīng)造字者巧妙構思,分別讓“卜、十〞二字的豎劃重疊公用,讓“十、兀〞二字的橫劃重疊公用,并讓“卜〞字的一點屈居右上角,為“兀〞字的筆劃讓位。這樣,不僅使這個字有了方正的字形,而且構造緊湊,渾然一體,甚至讓人很難分清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了。所以,筆者認為,漢字形體美,其中凝聚著古人造字的智慧。2、漢字形體的固定性。所謂漢字形體的固定性,是指一個漢字一旦產(chǎn)生,在應用實踐中,不管其詞性如何,擔當何種句子成分,其字形都是固定不變的。這與單純表音的字母文字形成鮮明對照。如英語,名詞有單數(shù)復數(shù)、主格賓格之分,動詞不但要隨人稱變化,而且還有原形、進展時、完成時之別,就是形容詞也有原形和兩個比擬級的不同。而所有這些變化,都是通過改變單詞的構成來表達的。所以,一個英語單詞會演繹出幾個有很大差異的形狀。而一個漢字那么只有一個字形,走遍天下都不變。漢字形體的固定性,不僅使與字增加了好記易學的特性,而且還使?jié)h字構造內斂、字形方正的特點始終如一,得以保持。3、漢字之美是個體美與群體美的統(tǒng)一。構造內斂、字形方正,每個字都可寫在一個大小差不多的方塊范圍內,給人以標準、雅正、大方之感,這就是漢字的個體之美。方塊字形邊緣平齊,四面皆可貼近比鄰,所以具有良好的頁面編輯性能。眾所周知,漢字既可從左向右書寫,又可從右向左書寫;既可橫寫成行,又可縱書成列。而不管怎樣書寫,一篇文章寫出來,都可以是一個上下對正、左右看齊、縱橫相交的網(wǎng)格矩陣。文章中的每個字就像被置于一個直角坐標系,被準確定位在紙面上,如處兵陣中,似在棋局內。任何一篇文章展現(xiàn)在紙面上,都可以是這樣一個方格矩陣,整齊劃一,賞心悅目,這就是漢字的群體美。方塊字良好的頁面編輯性能不僅展現(xiàn)了漢字的群體之美,而且還在推動漢語文化的開展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筆者研究認為,被稱為四大創(chuàng)造之一的活字印刷術之所以在我們中國首先出現(xiàn),與方塊漢字良好的頁面編輯性能密切相關。因為方塊字的形狀、大小都一樣,既便于批量制造字模,又便于將字模排列固定進展批量印刷。實際上,活字印刷術只不過是把方塊字良好的編輯性轉化為良好的工藝性能罷了。4、漢字形體美與漢語音韻美。內斂而方正的字形,使每個漢字在書寫形式上大小一致,占據(jù)一樣的方格單元;一字一音節(jié)的造字原那么,使每個漢字都與單個音節(jié)一一對應,代表一個最根本的語音單元;以單音節(jié)命名為根底的漢語約定特征,使絕大多數(shù)漢字都能獨立表達一定意義,具備詞的資格,能夠充當句子成分中的根本單元。概言之,一個漢字,既是一個字形單元,又是一個語音單元,還是一個語義單元。因而,閱讀漢語書面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形、音、義三元同步的節(jié)律遞進過程。形、音、義三元同步,節(jié)律遞進,這是漢語書面語言的最大特點。仔細分析漢語的音韻表達功能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三元同步節(jié)律遞進的過程中,對仗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就是通過相應漢字讀音聲調平仄差異的列比,彰其頓挫抑揚反差,使音韻單元節(jié)律更加突出,而押韻這種修辭方法,那么是通過句末同韻字有規(guī)律地重復出現(xiàn),產(chǎn)生語音上的和諧共鳴,使所涉章句的音韻單元節(jié)律的一致性更加鮮明。因而可以說,集對仗和押韻于一身的律詩和絕句,其音韻之美是伴隨著形、音、義三元同步的節(jié)律遞進過程展現(xiàn)出來的。正是這三元同步的節(jié)律遞進特征,使律詩和絕句在書寫形式上、在音韻表達上、在語義關聯(lián)上有相互一致的步進節(jié)律,使詩文成為可觀瞻、可吟誦、可品味的綜合藝術載體,看起來整齊美觀,讀起來抑揚悅耳,品起來回味無窮,讓讀者在視覺上、聽覺上、心靈上產(chǎn)生同步震撼,深刻體會到作品的感染力。所以,律詩和絕句的美是方塊字個體美與群體美的統(tǒng)一,是漢字形體美與漢語音韻美的統(tǒng)一。5、漢語文學作品中的諸多美文樣式。在華夏詩體中有幾種樣式,被稱為雜體詩。其實,這些文學樣式都是漢字形體美與漢語音韻美相得益彰的表達,都屬于漢語文學藝術中的珍品。這里借助具體例子向讀者介紹幾種:①回文詩?;匚脑娮詢蓵x開場出現(xiàn),是一種能夠回還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詩體。一首詩可以有不同的句讀起點和閱讀方向,可演繹出多首詩。如宋代文學大家蘇軾有一首?題金山寺?全文如下:?題金山寺?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鴻輕。乍一看來,這就是一首對仗嚴整的eng韻七律,仔細推敲便可發(fā)現(xiàn),這首詩還是一首回文詩。因為從末字讀起逐句顛倒過來,同樣語義連貫,對仗工整,只是由eng韻七律變成了ao韻七律。?題金山寺

?〔倒讀〕輕鴻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進一步觀察還可發(fā)現(xiàn),按本文兩句一行的編輯方式,這首倒讀后的七律,任意調整其各行順序,既不傷文義,也不損韻律。所以按照排列組合的原理,這首詩可演繹出二十四首互有差異的七律。②寶塔詩。

寶塔詩是一種獨特的詩文樣式。它從一言起句,依次增加每句字數(shù),累積成文。按橫行書寫、居中編排的方式寫出來,其頁面布局整齊對稱,狀假設“金〞字寶塔,別具一番韻味。清人編纂的?全唐詩?中有二十一首寶塔詩,下面是唐代X南史寫的一首u韻寶塔詩?竹?:?竹?唐X南史竹,竹。披山,連谷。出東南,殊草木。葉細枝勁,霜停露宿。成林處處云,抽筍年年玉。天風乍起爭韻,池水相涵更綠。卻尋庾信小園中,閑對數(shù)竿心自足。③藏頭詩。藏頭詩是用詩文各句首字暗藏語義的一種詩體。如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借梁山軍師無用之手寫出的那首逼迫盧俊義上梁山的“反詩〞,就是一首典型的藏頭詩。該詩以各句首字,以“蘆俊義反〞四字暗藏“盧俊義反〞之義。全文如下:蘆花叢中一扁舟,俊杰俄從此地游。義士假設能知此理,反躬難逃可無憂。④璇璣圖。璇璣圖,是十六國時前秦女詩人蘇蕙〔字假設蘭〕所作。?璇璣圖?不負其名,在八寸見方的錦帕上,繡制了一個二十九行、二十九列的漢字矩陣圖案,圖中八百四十一字,縱橫穿插、環(huán)繞顛倒,均可吟誦成章。其中的每個字都身兼數(shù)職,分屬不同的章句,堪稱字字珠璣。八百四十一字,內含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詩假設干篇。唐代女杰武那么天在?璇璣圖序?中說它“五色相宣,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成章句。〞宋代高僧起宗,將其分解為十圖,得詩三千七百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