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樂介紹-ppt_第1頁
印度音樂介紹-ppt_第2頁
印度音樂介紹-ppt_第3頁
印度音樂介紹-ppt_第4頁
印度音樂介紹-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音樂美學鑒賞在眾多的音樂中,對于印度音樂,我還是情有獨鐘的。下面就請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印度音樂起源,發(fā)展,與成就。印度音樂的起源印度音樂是一個古老的系統(tǒng),據(jù)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吠陀經(jīng).很多民間傳說伴隨著印度古典音樂的發(fā)展,這些傳說奠定了印度古典音樂的美學,聲學理論基礎.Longtimeago,由于處于兩個時代的變遷,人們變得焦慮,不可教化.他們被欲望,貪婪,魔鬼,yakshas神以及一切邪惡的精神支配著.這些邪惡的幽靈成群浮游于地球上.Indra(印度教主神)懇求梵天賜予人類一樣無形的玩具,供人們解悶.印度音樂的起源印度音樂的起源傳說中的圣地便是今天阿富汗首都砍大哈,sangeet就是神賜予人們的玩具,一種天上的藝術.人們必須選出有能力的代表去接受這個禮物.sangeet一直都只屬于半神半人的領域,因為它需要超人類的精神力去接受,領悟.直到Narada的出現(xiàn),他是第一個人類接受者.

Sangeet同義于音樂,即印度古典音樂,具體包括三種藝術形態(tài):聲樂,器樂,舞蹈.印度古典音樂是神圣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救贖.它要求學習者忘其形骸,用心靈去接受.進行印度音樂的學習如同修行.需要年復一年的時間,因為印度音樂非常非常復雜,經(jīng)過多年的練習才能自如控制它,進而得到另一種提升,進如半人半神的境界.Sangeet有一復雜的系統(tǒng),準確來說是高度完善的節(jié)奏和旋律系統(tǒng).rag是旋律系統(tǒng),tal是節(jié)奏系統(tǒng).印度音樂演奏一般都是即興的,演奏時裝飾音是基礎,從一個音到另一音不是直線的,而是一種精妙的運動,是婉轉(zhuǎn)曲折的.這里提供給音樂家一個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自由表達的空間.印度音樂的起源

重要的一點是印度音樂有它自己的記譜法,在世紀初的西方音樂運動中,眾多音樂家到印度采風,把印度音樂的音階,音律,調(diào)式介紹到西方.古老的記譜法得到翻譯,也便于學習了.

rag起源于梵語的"raga",意熱情.rag是sangeet的主要表達手段.

印度的古書中記載有九種基本的情感,其他的情感可以由它們混合而成.就象所有的色彩都可以由三原色混合得來.這九種情感是:Shringar-Love/Hasya-Comic/Karuna-Sadness/Raudra-Furious/Veera-Heroic/Bhayanak-Terrible/Vibhats-Disgusting/Adbhuta-Wonderment/Shanta-Peace

印度古典音樂建立在rag這個旋律美妙的聲學媒介之上.rag不同于西方音樂理論中的任何概念,它有四個基本特征:swar,modalstructure,jati,Arohanaandavarohana.

swar是印度音樂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組成音程.七個音符之間都有特殊的聯(lián)系,比如說你從ni上升到sa,下個音的開始并不在sa,可以在re,ga,ma等開始,是跳躍式的.這是印度音樂的基本裝飾音,是精巧典雅的螺旋式的細部.

modalstructure,這里類似西方音樂理論的調(diào)式.swar的特殊運動產(chǎn)生出了調(diào)式的復雜,共有32種,其中常用的且為人熟知的也就十種,分別是:Bilawal,Khammaj,Kafi,Asawari,Bhairavi,Bhairav,Kalyan,Marwa,Purvi,Todi印度音樂中的拍子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于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于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qū)方言,全部的音節(jié)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另一方面,由于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jié)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目前的印度語言學者,對于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shù)闹匾?,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印度人對于節(jié)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xù),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qū)⒁魳诽钌细柙~或詩的原因。除此之外,印度人對于各種各樣節(jié)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jié)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jié)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tài)。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于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印度音樂中的拍子印度音樂的派系派系印度音樂大致可分為南印度音樂與北印度音樂兩派,雖然演奏樂器及歌曲風格不同,但音樂用語及理論卻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樂器。北印度音樂受伊斯蘭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屬宮廷音樂一類,與具有印度教濃厚色彩的南印度音樂性質(zhì)大異其趣。印度音樂的底蘊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tǒng),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梢园l(fā)現(xiàn)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jīng)失傳的特質(zhì),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shù)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許多現(xiàn)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印度音樂的歷史A.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本土的達羅毗荼Dravidian人種,源中亞的阿利安Aryan人奠定了音樂的基礎B.吠陀經(jīng)的吟唱AgeofVedicChant(Aryanpeoples,Hindureligion),1500-500B.C.是現(xiàn)今流傳最悠久的音樂傳統(tǒng),吠陀經(jīng)記載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學的宗教思想,對印度人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然10分深遠C.佛教與希臘文化也成在紀元前后影響印度,但相對起來,流傳下來的并不多印度古典音樂印度古典音樂;區(qū)分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稱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納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樂;北印度又稱之為興都斯坦音樂(Hindustani)是指北部興地語(Hindi)地區(qū)和西北邊境及東部西孟加拉等均統(tǒng)稱北印度音樂。北印度音樂又稱興都斯坦音樂,興都斯坦也并非是指單一的音樂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區(qū)或家族、族群,亦創(chuàng)造不同的風格興都斯坦的音樂,在北印稱之為賈拉那(Gharana),意為家族音樂。不同家族音樂,擁有各自的傳統(tǒng)和音樂理論,擁有自己的訓練傳承方法。這種族式的音樂,造就不同風格的樂風,得以傳承至今,歷久不衰??翘峥?/p>

南印度音樂又稱卡那提克音樂,亦稱之廟堂或宗教音樂,不論是器樂或聲樂或和宗教頌贊慶典舞蹈,幾乎都和印度教有關。這些音樂搭配不同的節(jié)拍,從單純到變化多端,非常多樣。至于卡那提克的樂風,比較統(tǒng)一,即便在不同的學校,但所教授的樂風,幾乎是來傳統(tǒng)的拉格(Raga)約有72種,一些有名的南印度樂器如維納琴、笛、印度小提琴,打擊樂器,如魔力單根鼓及陶壺鼓等,個別音樂家的成就,遠高過于學院制的;這點和北印度頗為相似。民歌(Folk)

民歌簡單的說,是各地方自行發(fā)展的歌謠,這和古典音樂嚴謹和規(guī)律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地方風格的風味,唱腔自由熱情奔放,代代傳唱的民歌,風格回異,各具特色,印度人很容易分辨,不同名歌曲風所代表的地區(qū)。印度音樂的音階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組成的音符稱謂沙/利/加/馬/帕達/你SA/RE/Ga/Ma/Pa/Dha/Ni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鋼琴可細分到12微分音程,因為印度的音階則可分成22個微分音程,稱之為書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樂二元素印度古典音樂最重要的二種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拉格(Raga)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diào)(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拉格在興都語源自(Sanskrit),其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借特定的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5個到7個音符,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拉沙(Rasa)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緒,可歸納成九種拉沙(Rasa)1)喜感的=游戲2)驚喜的=驚奇3)悲傷的=悲情4)憤怒的=憤恨5)恐怖的=害怕6)排坼的=厭惡7)情欲的=性愛8)英雄的=征服9)寧靜的=和平在傳統(tǒng)習慣上,不論是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jù)時間、季節(jié)、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傷/喜悅/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和表演者的關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于加上時間、加上拉沙(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及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表演者。持續(xù)低音(Drone)

在拉格(主旋律)未出現(xiàn)或在主旋律即將做即興變化,不論是器樂或聲樂家將以持續(xù)低音Drone(持續(xù)不斷支撐的音調(diào)Asustainedtoneoffixedpitch)聽眾可很容易聽到比較不具旋律型的背景音樂。

即興(Improvisation)

即興演奏是印度音樂最迷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原素,即興是根據(jù)表演者的思緒、想像、成熟技巧和創(chuàng)造力,逐漸的將聽眾引領拉格所要傳達的境界,列如是春天的拉格要給聽眾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宗教拉格表現(xiàn)對神明的崇敬、悲傷的拉格亦復如此。拉格的建構(gòu)

傳統(tǒng)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時序、季節(jié)更替、七情六欲有關,數(shù)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稱國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隨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稱皇后或妻拉格)結(jié)合演奏家的創(chuàng)造力又可產(chǎn)生新的拉格。但樂師,必需恪守拉格的規(guī)范(如時間、理念、情緒、音調(diào)速度)、原創(chuàng)精神或轉(zhuǎn)承啟合的流暢動聽等要素,才不致于畫虎不成反類犬。拉格的演奏次序印度稱之為山吉兒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響樂亦可分出幾個樂章;第一樂章是阿拉譜(Alap)是即興自由發(fā)揮(Free-Farm)的慢板樂章、此樂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領聽眾進入主拉格的情緒中。拉格的演奏次序第二樂章是就耳(Jor)鼓手的節(jié)奏適時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數(shù)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趨的鼓聲由慢板逐漸增強。拉格的演奏次序第三樂章是最后一個樂章,是通常是快板的樂章,但演奏者無論是主奏樂器或聲樂或鼓手,可適時的做快慢交替,從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稱之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較自由開放,南印度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間,南印度則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間拉格由來

西元1253-1325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Khusru)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為印度拉格的先河!拉格的元素來自波斯及各地的民歌、詩(如蘇非詩)宗教、大師的創(chuàng)作如近代西塔(Sitar)琴大師拉威香卡拉威香卡(RaviShanker)也有很杰出的作品。拉格搭拉Tala塔拉

搭拉(Tala)源自梵語,搭(Ta)坦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節(jié)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亞(Lashia),合稱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jié)拍,搭拉在印度是在節(jié)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CycleContainingaFixednumberofbeats)印度的節(jié)拍非常復雜,從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節(jié)拍型有3+2/3+3/4+4+4+4/4+3/3+3+3+3等組合。搭拉提供了精準旋律拉格的架構(gòu)之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最能發(fā)揮搭拉(Tala)的樂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則是魔力單根鼓(Mridangam)。搭爾特(Thaat)北印度音樂學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類,從傳統(tǒng)的72種拉格,重新整理出這十種不同的搭爾特,這十種塔爾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這十種的塔爾的名稱如下:塔爾1)畢拉瓦(Bilawal)朝/喜悅2)馬瓦(Marwa)午后/愛和熱情3)白拉衛(wèi)衣(Bhairavi)朝/悲傷4)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5)陶笛(Todi)朝/崇敬6)阿沙瓦力(Asawari)黃昏/溫柔7)亞曼(Yaman)/(Kalyan)黃昏/陽氣和熱鬧8)卡哈馬吉(Khamaj)永恒之愛9)卡飛(Kafi)朝熱情10)普爾衛(wèi)(Poorvi)黃昏神山姆(Sam)

是印度音樂節(jié)拍的起始音,但也是樂師(聲樂/器樂)的終止音。由于印度音樂即興是重要的元素,有了山姆(Sam)可讓各樂器、聲樂,適時找到共同的起始點或終止點???Khali)

印度打拍子稱卡力,印度全身上下都可以數(shù)拍子,如四拍第一拍一定拍手,第2/3/4則用手指,也有將左手固定在水平狀,如16拍,第1拍右手拍左手,第2拍反拍、反覆使用,但第9拍為空拍、右手搖手,第10拍再回來。也可以以姆指數(shù)其他手指的關節(jié),正好為16拍。印度塔拉鼓譜播(Bol)

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譜,最常見的是Tintal16拍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節(jié)的頭一個Dha的起點為結(jié)束點。Ex.DhaDhiDhiDha/DhaDhiDhiDha/DhaTinTinNa/NaDhinDhinDha/Dha南印度Tala的鼓譜: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單根(Mridangan)鼓譜AdiTala4+2+2=8拍TaTiNamTom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階,也是印度知識之神薩拉斯瓦蒂(Sarasvati)從浩瀚無涯的宇宙,創(chuàng)造了印度基本音階史瓦拉(Swara),這七個基本音階有不同于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樂的源頭,沒有女神創(chuàng)造的史瓦拉,就沒有印度音樂。這七種唱名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神祇。從史瓦拉這七音階的自由變化,即可組合成動人的天籟!女神薩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雙手演奏維納琴,一手持書,一手持佛珠,坐蓮花,優(yōu)雅美麗,女神薩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廟不多見,在一年一度的薩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紀念日,學校師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為印度人祈求學問、智慧或藝術音樂家所膜拜之女神。印度公主印度的古典樂器: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于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tǒng),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tǒng)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Vina)而已。印度的弦嗚樂器:維納琴(Vina)、沙拉沙地維納琴+(SarasatiVina)、維其查維納琴(VichitraVina)、盧達維納琴(RudraVina)、美有理琴、((MayuriVina)、勾土瓦達樣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Rabab)、沙蘭吉(Sarangi)、沙蘭吉達(Saringda)、沙羅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GopichandorEktar)、沙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彈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蘇史林格拉琴(SuSringara)、史瓦拉曼達拉琴(Swarmandala)。

西塔琴的發(fā)明: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印度氣鳴樂器:鎖吶(NagasaraorNari)、噴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谷(No**ug)、多羅尼(Drone)、尼卡爾那(Ninkairna)、搭土里(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爾(Kural)、班舒李笛(Basuri)。印度膜鳴樂器

塔不拉鼓(Tabla)、魔力單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爾吉(Dholki、達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達沙米拉(Karadsamila)。伊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MukhaVadyam)、尤肚皮(Udupe)。塔不拉鼓(Tabla):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阿米枯樹(Amir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塔拉瓦達亞(TalaVadaya):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制造高潮。帕卡瓦甲(Pakhawaj)鼓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jié)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jié)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DhitaDhitaDhaaa,KeTitiTitiTaaa。體鳴樂器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滿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脫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兒欣(Mursig)。印度舞蹈

印度舞蹈歷史可追述到5仟年之久。但真正被發(fā)現(xiàn)的是在印度必河堡(Bhopal)南方40公里中,必希馬比達卡(Bhimabetaka)的廢墟巖洞中,有一串年輕女舞蹈精巧壁畫。據(jù)考證約在西元前2百年前。印度舞蹈分兩大類傳統(tǒng)的舞蹈、民間地方舞蹈各具特色,分述如下:第一類是如婆羅多舞(Bharatantyam)、卡薩克(Kathak)、卡達卡里(Kathakali)、古吉布里(Kuchipudi)、卡里希那那坦(Krishnanattam)、摩希尼亞坦(Mohiniattam)、查其亞苦肉(Chakiarkoothu)、歐里西(Odissi)、歐坦土拉爾(Ottanthullal)、亞頁加那(Yakshagana)。印度古典舞蹈最重要的任務是對神表達崇敬、感謝上蒼而舞,因比第一類舞蹈,幾乎是源于廟堂,跳之于廟堂,取悅天神而非娛樂大眾!第二類是民間地方舞蹈;古吉拉(Gujarat)的地方舞蹈:單笛亞(Dandia)、加霸(Garba)、拉斯(Ras)。馬哈拉許拉(Maharashtra)的拉瓦尼(Lavani)、旁庶省(Punjab)的巴漢拉(Bhangra)。弋亞(Goa)地區(qū)的曼都(Mando)西孟加垃(WestBangal)的超好(Chhou)、甘化希拉(Gambhira)??藙x米亞(Kashmir)的羅夫(Rouff)。印度公主西方人最早見證印度舞蹈的文獻:在巴黎國立歷史文獻館仍典藏葡萄牙的旅行家,多明哥皮耶斯在1520-22年在南印度維佳雅那格(Vijayanagar)王國的皇宮中的舞蹈廳,墻上畫各式各樣的舞步,宮中的女舞者還依墻上的圖畫耐心的指導多明哥。當時國王非常重視舞蹈,定期的檢視成果,多明哥還記述在納瓦拉水(Navaratri)的慶典,舞者身著全身配帶的金銀、珍珠、寶石等飾品,多的數(shù)不清;重到需要他人攙夫才能行走,其華麗可見一斑!印度器樂大師尤希達(Ustad)是伊斯蘭教大師習慣自稱之名號,如塔不拉大師尤希達阿拉卡汗(UstadAllarkhaKhan),印度教則稱為潘地(Pandit,)通常是放在自己的姓名之前。西塔琴大師西塔琴大師:潘地拉威香卡(PanditRaviShankar)和維拉耶汗(VilayatKhan)剎羅琴大師:尤希達阿里阿卡巴(UstadAliAkbarKhan維納琴大師:EGayathri和SBalachander和MNageswaraRao。班舒李笛大師班舒李笛大師:喬拉西亞(Pt.HPChaurasia)和馬哈林甘(TRMahalingam印度建筑印度聲樂大師印度聲樂大師:北印度達格(Dagar)兄弟二重唱和奎師那博士(DrBalamuraliKrishna)。印度宗教與音樂宗教音樂宗教音樂:主要有伊斯蘭教禮拜吟唱古蘭經(jīng)(AzanKoran)及蘇非(Sufi)卡瓦力(Cuware),印度教圣歌吟唱和取悅神明的舞蹈音樂,喜馬來亞山麓及尼泊爾邊境的藏傳佛教音樂及錫克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印度宗教與音樂泰姬陵印度近代流行音樂以印度電影孟來塢(Bollywood)為主的流行歌舞音樂。部份是電影配樂及和西方融合的音樂,有傳統(tǒng)風及傳統(tǒng)樂器加入西方流行或古典均屬之。創(chuàng)作家有西方及印度人。印度近代流行音樂印度的流行音樂和印度電影是分不開的,印度電影始於20世紀初,真正大批發(fā)行制片發(fā)行是始於80年代的孟賣,因而印度電影又稱之為寶萊塢。在80年代隨著電影產(chǎn)業(yè)的騰飛,流行音樂伺機竄起,初期一直嘗試用各種印度風格的拉格(Raga)或歌編自興都斯坦尼的情歌頌腔,再和古代的電子音樂結(jié)合為基調(diào)。當時演歌星仍處在萌芽階段,各自模索,嘗試以不同的風格來吸引觀眾,創(chuàng)造流行。也造就不少歌星,也逐漸找到自己的風格,并吸引了不少國內(nèi)外的影迷,從印度到海外也開始有了偶像崇敬!印度的流行音樂也從此受到鼓舞!印度近代流行音樂著名的舞者拉希力(BappiLahiri)在興地(Hindi)的電影中,媚力四射動感十足,吸引觀眾的眼光!那吉亞(NaziaHasan’s)的電影歌曲ApaJaisaKoi也大受歡迎!90年代初期也造就不少因電影賣座而走紅的歌星,其中的代表如賴拉(RunaLaila)烏夏尤土普(UshaUtthup)沙郎帕哈凱(SharonPrabhakar)費南多(RemoFernandes)電影Taal等均是紅遍印度的流行巨星!90年代也由早期獨唱雙人對唱的表演,晉升到大卡司多人伴舞合音及印西大樂隊MTV的范圍!熱烈不凡動感十足。吸引更多的印度影迷的目光!印度近代流行音樂當紅的巨星阿里夏(Alisha’s)成為印度及海外最受歡迎的偶像。短短多少年就得到24張白金卡帶的記載!1997推出的Bolotatarara及BardiRabRab亦雙雙得到白金唱帶,1997又將印度興都斯坦尼的傳統(tǒng)唱腔結(jié)合了西方的雷鬼,期再打破立異!21世紀有更多的翻新求變的歌星及樂團,如布滿活氣但亦不失印度風格”三兄弟和小提琴”和卡馬卡汗(KamalKhan)、馬力克(AnuMalik)、潘笛(NirmalPandey)、尼甘(SonuNigam)都有不錯的歌曲推出,前程無可限量!受到寰球化的沖擊流行巨星哈里哈藍(Hariharan)和李威(LezzllieLewis)合作,在1994推出殖民操持(ColonialCousins)的融會的流行創(chuàng)作CD,歌曲也是結(jié)合興都斯坦尼的唱腔和西方滋味的流行音樂,CD名為此行我愿(TheWayWeDoIt!)目的市場是印度海外市場的美加為主!也廣受歡迎!印度近代流行音樂20世紀末,印度流行音樂,對進軍西方市場更具信念,1999年片子塔爾Taal,在英國打入Top20,對印度流行音樂工作者受到更大的鼓勵。於是李曼(Fehman)推出EkamSatyam的專輯,還邀請麥克杰可森協(xié)作,另外一張專輯孟賣之夢(BombayDreams)則和英國歌劇魅影劇作家韋伯(AndrewLloyeWeber)配合推向世界,并得到西方大師的跨刀相助,更確定印度流行音樂在世界的地位。

印度音樂在西方國人從17世紀統(tǒng)治了印度,由於西方的船堅利炮,強勢優(yōu)勝的殖民統(tǒng)治,登時使印度傳統(tǒng)文化飽受沖擊,自大、媚俗,逐漸凋澪末落。其中最顯明是印度古典傳統(tǒng)舞蹈,地方舞蹈如卡薩克(Kathak)及歐西里(Orissi),本來都在廟堂上貢獻神只或民間慶典的舞碼,最后,可憐流於諂諛英國軍官的艷舞,并和色情掛勾,終於被逐出廟堂。從事這傳統(tǒng)蕓術的神職人員,產(chǎn)生量變,下層社會無常識之士,主導了表演風格,印度傳統(tǒng)音樂,在英國的統(tǒng)治下,不堪回想。所幸,如以男性為主的戲劇,如卡塔卡利和器樂如西塔琴(Sitar),維納琴(Veena)、塔不拉(Tabla).....等所幸未遭污染,得以伝承不墜。印度音樂在西方在20世紀初,英國及印度的有志之士,開始將伝統(tǒng)音樂私墊學徒式的教學,導入成正規(guī)的學院派教學,重新對伝統(tǒng)音樂,做有序統(tǒng)的考據(jù)整理。1947年獨立建國,印度人對傳統(tǒng)的文化更具信心,官方民間的有志之士,如火如纛的展開,新的文蕓振興活動,師法傳統(tǒng)的舞蹈,從古文獻,石刻圖碑文中摹擬,重新編舞和傳統(tǒng)音樂、樂器一起搭配演出,不但印度人給予新的地位,在西方也給予很高評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拉威香卡(RaviShaker)於1938年8歲那年,第一次在英國演出時,可僅是一名舞者呢!

印度音樂在西方在西元1960年,印度古典音樂開始受到西方音樂的器重,美國古典大師史坦貝克,聽過拉威香卡的音樂后,信心把拉威香卡推向西方樂壇,未幾阿里阿卡巴汗(AliAkbarKhan)也在西方開展音樂會,兩位大師均在西方創(chuàng)辨印度音樂教養(yǎng)核心,廣招西方學生。印度現(xiàn)代電影制片人沙雷(SatyajitRay)在早期電影的配樂,將印度古典音樂和西方音樂做試驗性的融合,電影配樂邀請拉威香卡作曲,而拉威香卡也和美籍俄裔的小提琴大師米奴欣(YehudiCDSairaMusicMWCD-773Menuhin)一起合作灌唱片,在那守舊的年代,當時此舉堪稱是與敵人合作的劃時期的大事!

孟加拉的民歌孟加拉是在印度東北地方,獨立前和今天的孟加拉共和國屬統(tǒng)一地區(qū)。如今印度部份稱西孟加拉邦。孟加拉仍諾貝爾獎得主泰戈爾的家鄉(xiāng)。泰戈爾以孟加拉文寫過千首以上的詩,并譜寫為泰戈爾詩歌(RabindraSangeet),獨樹一格,廣受歡迎。孟加拉的民歌有幾種不同的風格,每一種不同風格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當?shù)厝?,只要熟習孟加拉民歌是不難分辦,是屬於那個地區(qū)的民歌。

孟加拉的民歌孟加拉有三種主要的民歌,先容如下1\包爾(Baul):包爾是孟加拉傳播最廣,也最動人的民歌!事實上包爾不僅是民歌,亦和宗教信奉相干的歌曲,成員也稱本人為包爾,每次在唱歌前要報上自已的姓名和穿傳統(tǒng)的服式,寬松的潘紅花色的外袍,再結(jié)上腰帶極為富麗。應用的樂器很廣如伊達拉弦鼓(Ektara),魔力單根雙面鼓(Khamak),小型剎羅琴多羅尼弦琴(Dotara),腳踝響鈴(Ghungur)普鈴(Nupur)多喝奇鼓(Dholki)等。有名的演唱家有LalonPhakir/Naboni/DasKhepa/PuroChandraDas/ThakurBaul等。

2\巴哈替牙里(Bhatiyali):船夫之歌。

3\巴哈歐瓦愛(BhaowaiaBhaoyaiya)北孟加拉的民歌。

印度音樂與中國音樂的聯(lián)系大家知道,漢唐以來及整個中國西部是全方位對世界開放的,傳進來的東西不僅有物質(zhì)文化,如今天吃的葡萄、胡豆、香菜,穿的胡服、胡帽、胡靴;還有精神文化,如許多宗教佛教、祆教、景教等傳入,當然對我們來說,還有境外各國、各族,境內(nèi)西域各族的藝術,其中周邊地區(qū)的音樂舞蹈,當時有許多樂器、樂理、樂人、樂俗、樂曲、樂舞傳來古長安。隋七部樂,有“安國樂”和“天竺樂”,就是中亞和印度的音樂,后來發(fā)展為唐十部樂,也大多是外來的音樂文化;如中亞的“康國樂”、“安國樂”,東北亞的“高麗樂”,東南亞那邊的“扶南樂”等。古代來自西域的最重要的音樂品種就是印度來的音樂——“天竺樂”,而影響最大的“龜茲樂”也是深受印度影響的樂種。印度音樂與中國音樂的聯(lián)系這些音樂傳進中國以后,受到狂熱的歡迎,因為唐代社會非常開放,以至于說“長安少年俱有胡心”,音樂史家有人說唐代是“國際音樂時代”,總之是“胡風”很盛,有詩句這樣說:“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就是這么個情況。那個時代大概在我們這一帶地方有很多“胡姬”開的酒店,詩歌中叫做“胡姬當爐”,這些“胡姬”是哪兒來的呢?主要是西域、中亞來的少數(shù)民族民族姑娘。陳鴻祖的《東城老父傳》記載說,每到節(jié)假日或者是春天踏青的時候,長安少年騎著高頭白馬,彈著五弦琵琶到大雁塔一帶踏青游玩,到了下午回來,就找一個胡店,除了吃飯,還要唱歌跳舞。印度音樂與中國音樂的聯(lián)系我們設想一想當時的情景吧:他們除了自己唱歌跳舞,還請胡姬跳,就是要“小服務員”跳舞,大家拍掌唱歌,詩酒為伴,在桌子上鋪個圓毯子跳起來,唐代胡人在長安城里有一個很著名的舞蹈叫做“胡旋舞”,男的胡人大約會跳“胡騰舞”,氣氛熱烈?。√圃娭兄两襁€保留了這些舞蹈的描寫,如白居易寫道:“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zhuǎn)蓬舞?!倍鼗捅诋嬛幸捕嗌俦A袅艘稽c這樣的形象,所謂“軟舞”和“健舞”的圖象。“胡旋”(出自康國)和“胡騰”(出自石國)這兩個節(jié)目都是中亞來的,還有“柘枝舞”(出自康國),也是中亞的。當然也有印度的,如“渾脫舞”,又叫做“蘇莫遮”,是一種潑水風俗,叫做“潑寒胡戲”,赤足光頭裸身,其風格是“豪歌激舞”,大約很盛大熱鬧。唐代最有名的舞蹈是“霓裳羽衣舞”,也是受印度影響而創(chuàng)造的,它的音樂與印度傳來的“婆羅門曲”關系密切,那是唐玄宗時候的事情。當然跳舞不會沒有音樂,詩人也描寫了弦樂器、手鼓、橫笛、琵琶等樂器在舞蹈中的運用。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在隋朝的史書當中記載了當時的皇帝和大臣們討論音樂的事情,討論一個什么問題呢?有一位大臣叫做鄭譯,他聽龜茲人蘇祗婆彈的琵琶音樂,發(fā)現(xiàn)從今天南疆、也就是西域傳來的音樂“七聲之中,三聲乖應”,就是說七個音里面有三個音跟我們中華固有的音律是對不上號的,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討論了這個問題。后來有現(xiàn)代專家考證,這七個音原來是來自南印度,那個地方有一個村莊叫做“庫都米亞馬來”,考古學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個碑石,后面經(jīng)過專家們的研究考證發(fā)現(xiàn)它與音樂理論有關,其中記載了南印度七個音的音名,就被稱為“七調(diào)碑”,其所記音名跟《隋書·音樂志》記載的七個音中有四個相合,由此可知,隋唐時代,印度的音樂理論已經(jīng)傳進了中國,以至于有的學者說自此中國音樂就在印度樂調(diào)的影響之下發(fā)展,形成了所謂“五旦七調(diào)”,著名于史的燕樂二十八調(diào)也是這樣形成的。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第二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就是印度的樂曲大批的傳入。隋唐時代最重要的西域音樂叫做“龜茲樂”,來自現(xiàn)在的新疆南部的庫車縣。“龜茲樂”傳到中原以后,受到狂熱的歡迎,進入了國家音樂體系,隋七部樂,唐九部樂、十部樂都有它的身影,據(jù)說有曲目數(shù)百首,地位很高,被稱為“胡部”之首,可以說中亞、西域等地的音樂沒有不受它影響的,如西涼樂、驃國樂、扶南樂、高昌樂、疏勒樂等著名的樂部,都受到印度的影響?!褒斊潣贰碑斎灰彩巧钍苡《任幕轁傻?,我們長安出去的唐玄奘大師在印度學習很多年,《大唐西域記》說,“屈支國(就是今天的龜茲)……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善,管弦伎樂,特善諸國?!蔽艺f這個地方的音樂深受印度影響是有根據(jù)的。這個樂部為什么說影響很大?因為歷史文獻告訴我們,當時的一般人都熟知這個樂種,連被稱為唐代“國歌”的太宗《秦王破陣樂》都雜用“龜茲樂”,說是“聲震百里,動蕩山谷”。可見通過“龜茲樂”而發(fā)揮了印度音樂的影響力。另外,云南的古南昭國也有一部“南昭樂”,也是受到印度影響的樂舞。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三個方面就是樂器的影響,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的樂器在漢以前,古典的樂器都是一個字命名的,如鐘、罄、笛、簫、笙等等,而中外交通以后,傳入的外來樂器大都是兩個字、三個字,比方說琵琶、篳篥、箜篌、豎箜篌等等,這也是一個歷史上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據(jù)唐人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記載,唐代的樂器大約有三百種,非常驚人!從印度等地傳來的最重要的樂器就是琵琶,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四根弦的曲項琵琶,外形像一個梨型,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是一種五弦的琵琶,這個五弦琵琶也已經(jīng)失傳了,但是在敦煌壁畫,新疆的壁畫中還有,在日本的唐傳樂器中也有保存在正倉院里。琵琶是外來樂器進入中國文化最深處的一個代表,沒有比其他的樂器跟他可比,以至于我們千年之后已經(jīng)不知道琵琶是外來的,認為是我們的民族樂器。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我們今天許多人畫“昭君出塞”,卻畫的是唐朝的梨形曲項琵琶,昭君出塞的漢代沒有這個琵琶,她彈的大約是直柄圓盤的所謂“阮咸琵琶”,不是唐代的五弦,更不是曲項琵琶,所以如果畫畫不懂歷史知識就畫錯了,這是題外話)。唐代的西域樂器、印度樂器不少,按九部樂、十部樂的用器記載和壁畫音樂圖象,“天竺樂”和受到印度影響的“龜茲樂”的樂器主要有:笛、橫笛、篳篥、貝、豎箜篌、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銅鈸、腰鼓、羯鼓、都壇鼓、毛員鼓、答臘鼓等等,其中羯鼓甚至成為皇家樂器,叫做“八音領袖”,玄宗皇帝是演奏羯鼓的高手,還作有專門的羯鼓曲。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隨著“天竺樂”和“龜茲樂”以及許多佛曲的流行,可知這些樂器已經(jīng)在中國氣象很繁盛了。這些樂器的樣子及合奏方式,可以在敦煌壁畫和五代時王建墓石槨上的浮雕上看到,也可以從唐詩中讀到對這些樂器的非常美好的呤詠佳句,寫篳篥和琵琶的詩最多,也最美,我們今天學藝術的同學,應該讀一讀,可以增加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靈感。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當然還有最后一點,就是大批西域樂人和音樂風俗的影響。有位中國學者叫做向達,著有一部很好的書《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講了許多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那時候有不少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音樂舞蹈風俗傳進中國,在首都長安流行,如前面講到的“潑寒胡戲”,就是一個例子,后來因為不合中國國情被禁了,這個風俗常常裸身赤足,總好像與我們中華禮儀有沖突。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另外,長安當時有數(shù)萬名職業(yè)音樂家,當然有很多是外來的,因為有那么多外來樂舞要表演。有名可考的西域樂人可以舉幾個,如來自中亞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琵琶家康昆侖,來自曹國(今撒馬爾罕以北地方)的曹剛、曹保,來自安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的安未弱、安馬駒,來自石國的“石國胡兒”,來自米國(今撒馬爾罕以西地方)的歌唱家米嘉榮、來自何國(今撒馬爾罕西北地方)的歌唱家何滿子,以及著名的龜茲地方的琵琶家蘇祗婆、作曲家白明達等,唐詩中對這些深目高鼻的西域、中亞音樂家常有描述,所謂“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印度音樂對中國的影響另外,從佛典中看,許多印度來華的高僧也有很懂得音樂者,如魏支謙善連句梵唄,吳康增會傳泥洹唄聲,西晉帛尸密多羅聲音高揚,后秦鳩摩羅什通音樂等,佛教也是印度音樂影響中國的一個因素。總體來講是這樣的,印度音樂通過新疆的“龜茲”,經(jīng)過絲綢之路傳到古長安,對中國音樂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理論上的影響,音律上的影響,樂器的影響,樂人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