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_第1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_第2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_第3頁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一)遺產的定義與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作為一種智力成果,恰好同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疇相一致。明確內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的關系,是研究其知識產權保護的起點。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界定,從國際立法上看,見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2條第(一)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進行了概括性闡述,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群體、團體,有時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第(二)項又具體列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5種具體類型。國內上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被視為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權威解釋,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從相關立法表述可知,實踐、表演、知識、技能等智力創(chuàng)造成果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有關工具、實物、文化空間和場所等物質載體也被提及,但卻未出現(xiàn)在公約第2條第(二)項封閉式的列舉范圍之內。筆者認為,工具載體屬于非智力成果,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分性而被立法保護,但卻不應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范疇,也就是說,非物質遺產具有非物質性的特征。(二)知識產權法保護的必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涵在于它是一種智力創(chuàng)造成果,對它的保護是符合現(xiàn)代知識產權法的立法宗旨的,即為了激勵社會創(chuàng)新,促進技術進步而保護人們的智力成果。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化等知識形態(tài)領域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產品,即知識產品1、非物質性如上文所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會依存于工具、實物等物質載體,但其本身是無形的;而知識產權法本身就被認為是財產“非物質化革命”的結果2、利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xiàn)了特定民族的文化利益,具有一定的利益性3、凝聚具有時代氣息的個人和民族智慧結晶,體現(xiàn)了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造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但是這種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各民族世代相傳的歷史演變中,不斷衍化和進步,凝聚具有時代氣息的個人及民族智慧結晶,使智慧成果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充實,這與知識產權客體的創(chuàng)造性要求有所類似。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不同民族和地區(qū)因環(huán)境不同而產生特色不一的文化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也因此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種形態(tài),也會風格相異,如帶有鮮明民族特征的祭祀儀式和節(jié)日等。這也同知識產權客體的地域性和開放性不謀而合。5、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有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傳承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歸屬,例如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是家族傳承,隸屬權就專屬于家族群體。知識產權法為了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性,賦予權利主體專有性,除當事人同意或者法律許可,排出其他人享有,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屬性沒有專有性那么強效,但仍有類似。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保護客體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首先知識產權客體具備的一些特征是它明顯不具備的,例如發(fā)明的新穎性、實用性,商標的顯著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濃縮了基本的經驗方法等。其次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有期限的,一般較短,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獲得長久的保護。最后知識產權更注重于保護智力成果或者文化創(chuàng)意的形式,而不是創(chuàng)意本身,但后者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更多保護的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具體特征上與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客體存在差異,但在知識產權法的體系框架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求具體相應制度的保護是必要且可行的。(一)文化軟實力和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我們來看兩個事例: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但是這一非物的申報國家是韓國;20世紀90年代,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陜西六位民間剪紙藝術大師如今只剩下兩位健在,且都年事已高至今尚無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是維護文化多樣性,激發(fā)創(chuàng)作藝術,促進社會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能夠逐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解決危機,緩和現(xiàn)狀。從經濟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滿足人民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很強的市場前景,也可以拉動旅游、餐飲等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是促進區(qū)域經濟增長的一張好牌,因此應當對其保護予以重視,而知識產權保護則為一條可行之路。(二)可行性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聯(lián)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以及《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對各國“采取法律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允許和鼓勵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44條規(guī)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可以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雖不夠具體,但從我國立法層面來看,已認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2、非物質性智力成果的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如上文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客體有密切聯(lián)系,在內涵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尤其是它作為一種非物質性的智力成果,體現(xiàn)了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積累,總體上符合知識產權制度的客體要求。理論上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知識產權法保護對象的特征,因而可以被納入知識產權法的保護范疇。3、知識產權法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知識產權制度是兼容的,可以通過相互協(xié)調與互動克服彼此的差異性。例如,對大部分的知識產權,如著作權、專利權、商業(yè)秘密權、地理標志權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方面可視情況予以適用。且知識產權體系本身的開放性很強,其自身也在不斷變革中自我豐富和完善:在20世紀60年代前,創(chuàng)造性的智力成果被稱為無形財產權,知識產權法這個概念尚未被使用,50多年過去了,知識產權法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不僅體現(xiàn)在稱謂上,客體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從文學產權和工業(yè)產權延伸到商業(yè)秘密權、植物新品種權等領域。社會的進步讓知識產權的客體內容得到相應發(fā)展,即便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尚不能完全適用知識產權制度,也可以隨著制度變革和發(fā)展予以克服。4、利益平衡原則。在知識產權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途徑應當是多元化的。若是在政府主導下運用行政權力進行的公法保護,會取得較強的保護力和執(zhí)行力,卻會忽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的利益,使傳統(tǒng)社群和居民的積極性受挫,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而知識產權制度實質上解決的是知識作為資源的歸屬問題,是一種激勵和調節(jié)的利益機制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趨勢分析(一)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從長遠上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必要且可行,但現(xiàn)行知識產權制度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具有缺陷性:一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缺少新穎性、創(chuàng)新性及缺乏物質載體等原因,不符合知識產權法的要求;二是一些民間藝術作品盡管被知識產權制度保護,保護對象卻是固定下來的特定版本,而非動態(tài)的、鮮活的民間文藝本身;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行知識產權法保護模式多是對消極利益提供防御性保護,在對積極利益的保護的直接主動保護上尚有不足。因此,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現(xiàn)行知識產權法保護范圍的基礎之上,還應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如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登記制度,延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期限,建立類似著作權集中管理的集中管理制度等,以逾越知識產權保護缺陷性之障礙。(二)確立區(qū)域族群的知識產權主體地位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不能確定具體的創(chuàng)作者,但其形成和發(fā)展,是某個民族或區(qū)域長時期以來群體創(chuàng)造的結果,因此應賦予區(qū)域群族排他性的知識產權權利,即對該遺產進行合理的使用、開發(fā)、收益,并排除未經授權的群族之外人的商業(yè)性利用。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主體還可為傳承人、整理人等。這些主體對權利的使用、收益,既是對文化遺產的傳承進行的獎勵,也會對進一步傳承形成激勵。當區(qū)域群族這種集體性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人時,可建立集體管理機制,由特定集體組織或者機構對在維護、許可、收益、開發(fā)、訴訟等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行使權利。(三)堅持多元保護原則傳統(tǒng)的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醫(yī)藥等可以通過知識產權這種私權的手段予以保護,從而激勵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但是禮儀、節(jié)慶、民俗、武術等需要推廣弘揚,因此需要行政手段的介入,而不是用授予私權的方式使其壟斷化。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形態(tài)各異,知識產權制度的設計并不能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