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奇案》中的法哲學觀點_第1頁
《洞穴奇案》中的法哲學觀點_第2頁
《洞穴奇案》中的法哲學觀點_第3頁
《洞穴奇案》中的法哲學觀點_第4頁
《洞穴奇案》中的法哲學觀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洞穴奇案》中的法哲學觀點

一、以殺人罪起訴犯罪這名洞穴洞穴的探索者被困住了,水里和食物都不夠,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救援。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仍執(zhí)意抽簽,并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這四名探險者最終殺死了威特摩爾并靠著他的尸體活了下來。獲救后,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并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這是美國20世紀著名法理學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fā)表的假想公案。盡管是虛構的案例,但這是以兩個令人痛心的真實案例為基礎的:1842年的霍爾姆斯案(U.S.v.Holmes)和1884年的杜德利與斯蒂芬案(Reginav.Dudley&Stephens)。二、聯(lián)邦法律的空間持續(xù)豐富洞穴奇案引出的第一個爭點在于案發(fā)時的法律適用問題,亦即探險者們作為一個封閉空間內(nèi)的災難共同體,當時的(聯(lián)邦)法律能否涵蓋到這樣一個空間?這背后涉及的是對法律適用的法理基礎之一———領土原則的解讀,以及對自然法的內(nèi)涵與適用規(guī)則等的解讀。1.對本案的判決是否過于保護受害者的正常工作福斯特法官主張被告無罪,但是他判決的角度可能有些奇特。他首先排除了所有現(xiàn)代法律規(guī)范與行政命令的適用問題,因為盡管法律的管轄范圍是以領土為基礎的,但這是假定當一群人共同生活于地球上同一特定區(qū)域時才是有效的,亦即領土原則是以假定人們應該在一個群體內(nèi)共存為基礎的。他認為,如果我們注意法律和政府的目的,注意實定法賴以存在的前提,就會發(fā)現(xiàn)本案被告在做出他們性命攸關的決定時,是遠離我們的法律秩序的,就像他們遠離我們的領土上千千米一樣。堅固的巖石把他們的地下牢獄與我們的法庭和執(zhí)行人員隔離開來,要移開這些巖石也需付出非同尋常的時間和努力。因此,福斯特法官進一步認為,當威特摩爾被殺死時,他們作為一個共同體,并非處在文明社會的狀態(tài)中,而是處在“自然狀態(tài)”中,這導致了現(xiàn)代法律對其不適用。他們只“適用源自與當時處境相適應的原則的法律”福斯特法官正是基于此提出了“自然狀態(tài)”的觀點,而那些“與當時處境相適應的原則”亦不言自明,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我們無論厭惡與否都無法否認的自然規(guī)則。福斯特法官顯然認為在當時的狀態(tài)下犧牲是應被允許的。在他看來,規(guī)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許犧牲是十分虛偽的,因為我們的許多現(xiàn)代設施,如鐵路、公路、隧道等,它們在被建之初就已經(jīng)考慮到可能犧牲生命這一因素。盡管大家都心照不宣,但這正是現(xiàn)代文明正常運轉(zhuǎn)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那么,在這樣的“自然狀態(tài)”下,福斯特法官認為,探險者們當時選擇一種相對公平的抽簽方式來決定生死,而不是選擇殺死最虛弱的那一個人,是合理的,甚至是值得被贊許的。2.洞穴中的自然狀態(tài)唐丁法官反駁了福斯特法官關于“自然狀態(tài)”導致法律不能適用的理論。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導出這種“自然狀態(tài)”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說這些人超出了我們的法律約束到達了自然法的管轄范圍,那這種超越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是當洞口被封住的時候?”只是堅固的巖石構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這樣就推理成完全脫離了現(xiàn)代社會的狀態(tài),似乎有些欠妥。雖然被困在洞中且沒有食物,但不能簡單地將本來的理性人直接視為原始的自然人。因為探險者們即使身處封閉的空間中,仍然能夠以文明人的語言與方式溝通,而且還選擇了抽簽的方式。因此,很難說洞穴是一種完全的“自然狀態(tài)”。那么,在相對的自然狀態(tài)下,探險者們的選擇與行為是否應被判為有罪,從不同角度來看也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jié)論。唐丁法官的第二層爭點在于,即使承認“自然狀態(tài)”的存在,那么根據(jù)“自然狀態(tài)”就理應導出這種抽簽殺人的殘酷方法嗎?盡管福斯特法官在陳詞中沒有明示這點,但從他主張無罪的結(jié)論來看,這一點無疑是暗含其中的。而關于得出這種推論的理由,福斯特法官的論證其實是模糊的,但唐丁法官卻正是基于這一點提出了猛烈的批評。他認為,福斯特法官所謂的自然規(guī)則“顛倒是非”,“令人難以理解”。在這樣的規(guī)則下,合同法比刑法具有更高的效力:在這一規(guī)則下,個人可以訂立有效的協(xié)定授權他的同伴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食物;在這一規(guī)則下,當一方撤回合意時,其他方竟可以訴諸暴力強制完成。這實在是荒謬的。三、拯救多數(shù)人的法理正當性洞穴奇案最大的爭議點,或者說永遠值得被討論的焦點在于,它最后的結(jié)果是以殺死一人為代價換取了本來極有可能死亡的另外四人的存活。它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犧牲少數(shù)人以拯救多數(shù)人究竟是否具有法理正當性,是否應考慮諸如基本權利、正當且公平的程序,以及征得同意等因素。這背后涉及的是結(jié)果主義與過程主義、功利主義與道德絕對主義的對立。1.邊溪的功利主義思想塔利法官主張無罪,他在判詞中這樣寫道:預防性殺人與自我防衛(wèi)殺人成立的理由,就是讓對方死去比讓更多人死去更合理一些,也就是說這種方式可以將對社會和他人的危害降到最低。通過抽簽將死亡的可能平攤,是公平的,是一項“劃算的交易”。雖然要達到這樣的結(jié)果,必須以殺人為手段,但是很明顯的是,用一個將死的人使得四個人都存活下來,好過五個人都可能死去,沒有人會不承認這一點說到功利主義,自然不得不提邊沁,他是功利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肮?utilitarianism)這個現(xiàn)在看來可能有些貶義的詞語,正是他在兩百多年前提出的。邊沁的核心觀點非常簡單,即“正確的選擇、公正的選擇,就是最大化功利”。他的著作《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詳細地闡述了其哲學主張,邊沁通過觀察得出,所有人類均受兩大至高無上的因素支配———痛苦與快樂?!皹贰笨梢宰畲蟮卦黾有腋5目偭?并且引起最少的痛楚;“苦”則反之。而這種快樂和痛楚,邊沁將它們同時定義為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邊沁認為,自然將人置于“樂”和“苦”兩大主宰之下,由此決定我們應當做什么、將會做什么。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他認為功利等于快樂減去痛苦,幸福減去苦難,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功利最大化的原則。所以,我們應以道德為基準,不管是在考慮個人行為時,還是作為立法者或普通公民,于公于私,最正確的選擇都該是全方位最大化地提升幸福若說功利主義全然只是一種直覺主義的假象,似乎又有些過了。但是,若以功利主義的核心觀點為中心,為其加上各種各樣的桎梏,卻不失為一種出色的方法。以該案來論,盡管塔利法官在判詞中飽含情感地寫道:“我們是如此珍視生命,以至于我們總是傾向于更多的人而不是更少的人從悲劇事件中存活下來?!钡?大多數(shù)人存活下來這一結(jié)果,卻是以殺人、吃人為手段,我想即使是最堅定的功利主義哲學的擁護者,在想到這個過程時,內(nèi)心亦不免顫動。于是,善良、理性的人們不由得想到,在實現(xiàn)功利的最大化時,我們是否要有必須遵循的底線?譬如生命,以及那些我們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權利,真的應當允許被犧牲嗎?在做出這些選擇時,是否要有必須進行的程序?又或者,即使結(jié)果是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福祉,但我們是否需要征求那些被犧牲的少數(shù)人的同意呢?綜上,我們發(fā)現(xiàn)若單純地以功利主義為這些探險者脫罪,顯然不是這么簡單。那么,以一種截然相反的哲學觀點來處死他們又是否合適呢?2.“動機”與“自由”的區(qū)分在面對這個案件時,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持這樣的觀點:殺人就是殺人,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即使是為了自己的生命,殺人都是一種惡。這正是特朗派特法官判詞的核心觀點,他主張有罪。他這樣說道:“在法律看來,每一個生命都是極其崇高和無限珍貴的,這讓每個生命具有平等的價值。沒有哪一個生命可以超過其他生命。任何犧牲都必須是自愿的,否則就是侵犯了法律所確認的生命平等和神圣尊嚴?!边@是一種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而它的代言人正是康德。他的三大批判詳細闡釋了他的哲學觀點。在康德看來,道德的來源首先是與真正的自由密切相關的。根據(jù)康德的思想,自由的行動就是自律的行動,自律的行動就是根據(jù)自我給自己所訂立的法則行動,而不是聽從本性或社會傳統(tǒng)的指令。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并不是由隨之而來的結(jié)果所構成,而是由完成這一行為的意圖所構成。重要的是動機,而這種動機必須是特定種類的,即應是善的、好的,而非隱晦的、難以啟齒的。我們應當為了“正當?shù)睦碛啥稣斨隆薄?档路穸ㄒ庵臼芡庖蛑涞恼f法,認為意志應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后天獲得的。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于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档抡J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于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xiàn)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的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并不取決于行為的后果,而是采取該行為的動機??档逻€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只是各種事物的奴隸。這一動機被康德稱為“義務的動機”。但如果我們是出于某種利益或欲望的動機而行動,那便產(chǎn)生了義務的動機的對比,這被康德稱為“偏向的動機”特朗派特法官否認了塔利法官的“劃算的交易”的論點。他首先巧妙地反駁了塔利法官“一對一百萬”的假設,認為如果殺一人以拯救一百萬人是“無須猶豫”的,那么如果是殺四人以拯救五人,殺九十九萬人以拯救一百萬人呢?“面對這些數(shù)字,連他(塔利法官)那無情的直覺都會躊躇起來?!比缓?他進一步說道:“如果每一個生命都有無限的價值,那么一個生命與兩個生命就是同樣珍貴的,與一百萬個生命相比亦是如此。一個生命與無限的生命都是一樣珍貴的。在預防性殺人中永遠沒有劃算的交易,有的只是手上帶著鮮血的幸存者。”道德絕對主義,簡而言之,即是否道德,取決于特定的絕對道德準則,取決于明確的義務與權利,而不管后果如何。這種觀點當然是高尚的、正直的,我們甚至無法質(zhì)疑它,因為它實在太正確了。但是,當善良的公民們習慣于站在高處指責冷血的殺人者時,是否至少應當首先在心中拷問自己,如果身臨其境,自己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四、應急援助是否啟動本案除了上述哲學理論的爭論,還有刑法理論中關于緊急避難(險)的適用與否,對此,法官之間也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個陣營。1.緊急避險的適用條件如果饑餓不能成為盜竊的理由,那又怎么能成為殺人并以之為食物的正當理由呢?唐丁法官舉出先前有一名被告因處于饑餓狀態(tài)盜竊面包,被法院認定有罪的判例。那么,舉輕以明重,饑餓當然不能成為殺人的理由。且法律規(guī)定的“謀殺者”一詞的威懾效果在于,他們(其他探險者)在執(zhí)行殺人計劃之前若再多等待幾天,救援行動說不定會成功。此外,威特摩爾并沒有威脅到被告的生命?;鞣ü僬J為,自我防衛(wèi)的例外而薩伯筆下的伯那姆法官同樣認為不應濫用緊急避險。緊急避險的適用條件,首先是行為人主觀上對于這種確信是真切而篤誠的,除此之外,還必須能夠說明行為人當時除此之外已經(jīng)沒有其他選擇。伯那姆法官認為,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探險者們?nèi)杂辛鉀Q定抽簽的程序且能在完成后順利地殺死被害人,說明這種所謂的饑餓其實很難說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在他看來,探險者們完全可以再多等一段時間。此外,減輕饑餓也并非只有殺人一種選擇,伯那姆法官認為在當時的情境下至少有四種可以備選的考慮:(1)等待最虛弱者自然死亡;(2)吃掉不太重要的身體末梢;(3)嘗試重新恢復無線電聯(lián)絡;(4)再等幾天。據(jù)此,伯那姆法官顯然認為緊急避難的抗辯不成立2.險性或者社會危害性的考量斯普林漢姆法官并不同意伯那姆法官的意見,在他看來,緊急避難的法理內(nèi)核是:由于緊急避難實施犯罪的行為人沒有犯罪意圖,所以不應該受到懲罰。這其實是以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或者社會危害性為立足點,基于刑罰的目的而進行的考量。亦即,當那些探險者們只是為了存活下去而殺人時,這可以視為是一種“深深根植”于人性的自我保存的本能,并不能說行為人具有邪惡的意圖,處罰他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沒有在實質(zhì)意義上故意殺人塔利法官同樣認為緊急避難抗辯適用,他認為緊急避難應是一種正當理由,其實并不用考慮行為人是否故意。緊急避難的理由在于,即使被告人的行為是有害的且是為立法所禁止的,被告人也是無可指責的。被告人要么為善,要么為了較小的惡,都應當免除其罪責。五、自我提升和合同精神1.“己所不欲,不得施于人”“如果在場的話,我會加入抽簽。如果我贏了,我會出力殺掉那個輸?shù)舻娜?并且也會吃掉屬于我的那一份。我無法譴責,更不要說處死,一個作了我也會做的事情的人。假如法官發(fā)現(xiàn)自己在懲罰一個不比自己壞的人,他應該辭職,如果懲罰被告的法官都是在懲罰不比自己壞的人,那無疑是法律的恥辱?!敝祆湓凇抖Y記中庸》中注:“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加廣為流傳。許多合理的哲學理念,中西方的先賢們無須互通也能得出一致的觀點。這也是上述中特朗派特法官陳詞的一個問題,規(guī)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容許犧牲,是否合理?誠然,那些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選擇舍己救人的人當然是高尚的,但是如果法律要求每一個普通人都應達到這樣的道德標準,是否有些強人所難,淪為惡法呢?這種自我代入在法學領域有時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安樂死,或許在一般人,甚至是一些法學家看來都是一種人道的、減少患者臨終痛苦,使其有尊嚴地死去的措施。但是,日本刑法學家平野龍一教授在論述安樂死問題時說道,在日本,大部分法學家贊同安樂死,而大部分醫(yī)生則不贊同。這是由于所處立場的不同,在這種場合下,成為規(guī)范的,不僅有法律,還有倫理、宗教、習俗等眾多條條框框,更有他的良心但是,如弗蘭克法官所說,如果是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由此得出無法判決的結(jié)論,似乎也有些問題。因為法官審理判決案件,如果僅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意思,那么法律條文就一文不值了。如果要求法官在審理每一個案件時都拷問一遍自己是否有可能會做出一樣的事情,顯然也并不妥當。2.戈德法官陳詞—戈德法官陳詞———契約與認可《洞穴奇案》特意設置了抽簽的方式、同意的撤回這些情節(jié),以增強案件的糾結(jié)與沖突,而這些問題在戈德法官處得到一個結(jié)論。戈德法官認為,我們所遵循的法律的義務并非建立在某種神秘的道德義務之上,也絕不是奠立于主權者的某種神圣權利之上,而是建立在我們遵守它的承諾上面,盡管這種承諾可能是默示的戈德法官的陳詞基本總結(jié)了這個案件的另一大爭議問題,也就是探險者們做出的“抽簽食人”的約定的效力。在這個問題上,盡管戈德法官的最終結(jié)論與前述塔利法官以功利主義哲學為依據(jù)所得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