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珍先生與《三國食貨志》_第1頁
陶元珍先生與《三國食貨志》_第2頁
陶元珍先生與《三國食貨志》_第3頁
陶元珍先生與《三國食貨志》_第4頁
陶元珍先生與《三國食貨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元珍先生與《三國食貨志》

陶元珍先生出生于四川安岳市。生于1908年(清光緒34年)10月11日。祖父云門,以進士宦游山東、安徽,嘗知鳳陽府,頗著政聲。父幼云,任安岳縣參議會議長及縣農民銀行董事長等職,熱心地方公益事業(yè),興建公路,修繕孔廟和中山堂,為邑人所稱頌。先生幼承庭訓,敦品勵行,力學不懈,尤喜歷史,十三歲就讀完了《資治通鑒》。1924年肄業(yè)省立第一中學,課余??础缎血{周報》,頗受國家主義思想的影響。中學畢業(yè),考入成都大學預科甲部肄業(yè),后因介入學潮離校。乃于1930年前往武漢,考入武漢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攻讀歷史。這時日本帝國主義者瘋狂侵略中國,既已占據(jù)東北三省,又在1932年發(fā)動“一·二八事變”,進攻淞滬,舉國震動,青年學生尤為憤激。武大學生會發(fā)表《抗日救國宣言》,文稿即由先生執(zhí)筆。他又和教授周謙沖、同學朱祖貽創(chuàng)辦《現(xiàn)代青年》半月刊,揭露日本侵華野心,鼓勵廣大青年奮起抗敵,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在武大肄業(yè)時,他就頗露才華,撰有《東漢末中國北部漢族南遷考》、《三國食貨志》等論著?!度龂池浿尽肥菍﹃悏邸度龂尽返难a缺之作,功力很深,最初刊布于《燕京學報》,得到史學界的重視。谷霽光在《政治經(jīng)濟學報》(5卷2期)就此發(fā)表書評,作了很高的評價。1934年夏,武大畢業(yè),北上投考北京大學研究院。不巧這年該院暫停招生,經(jīng)北大文學院長胡適推薦,獲準為特別研究生。次年夏天,正式考入該院文科研究所史學部,隨孟森教授研治明清史,還獲得了優(yōu)厚的獎學金。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寇大舉侵略中國,全國軍民奮起抗戰(zhàn),淪陷區(qū)各大學紛紛內遷。先生離平南下,先后任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講師,中山大學、東北大學教授。1943年秋,應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史學教授(時浙大西遷貴州遵義),講授《明清史》和《中國政治制度史》。門生中后來不乏知名之士,如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孫守任,西南師范大學教授陳平章(均已故),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程光裕,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東方部主任王省吾等,都能卓有成就。1944年冬,日寇進犯黔南,獨山失守,局勢緊張,浙大前途未卜。先生由黔返川。不久往陜西城固,任西北大學史學系主任。1946年秋,改任湖南大學史學系主任。1949年夏,應臺灣大學之聘,輕裝就道,只身客臺,感懷家國,受到很大的刺激,因此致病。病重時,甚至神志不清。經(jīng)過治療,漸見痊可,間能從事寫作,但身體仍時好時壞。晚年臀部骨骼因跌傷斷裂,雖經(jīng)醫(yī)治,而行動已感不便。1980年6月30日卒于臺北空軍總醫(yī)院,享年73歲。夫人湯宗貞女士,生子女四人。長子世龍,北京大學畢業(yè)。次世鴻。長女世玲,次世珉,都在大陸。先生精通文史,博聞強記,觸類旁通,尤注意經(jīng)世致用。擅長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和明清史,平日生活謹嚴,自奉甚儉。待人誠懇,有諾必信,從無謊言戲語,是一位可敬的教育家和史學家。先生生平最敬重的老師有李劍農、孟森、胡適等人。李劍農,湖南邵陽人,曾留學日本、英國,三十年代初期擔任武漢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兼史學系主任,講授《中國經(jīng)濟史》和《中國近代政治史》。陶師所著《三國食貨志》,就是在李氏指導下完成的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湖南大學由湘西遷回長沙,特請李氏籌建史學系。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史系粗具規(guī)模。李氏邀請先生繼主該系工作,自己卻回武大去了。先生很佩服李氏的博學多能,曾經(jīng)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歷史與政治的關系很密切,研究歷史的人不妨搞點政治。劍農先生既有史學,又有政治經(jīng)歷,了解許多政壇的情況,所以他寫的《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也就很為出色?!泵仙中氖?江蘇武進人,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對明清史的研究尤為特出。他的《明元清系通紀》、《清史講義》、《心史叢刊》等,都是蜚聲史壇的著作。陶師在北大一直跟隨孟氏研治明清歷史。朱文長在《孟森先生》(《文史雜志》6卷2期,又見《海濤集》)一文中,曾談到那時的一些情況。他說:“我之得識心史先生是非常晚的,在他七十一歲逝世之前三年。記得關于他的印象最早還是陶元珍兄給我的。元珍告訴我,心史先生是國內治明清史兩位大師之一,也是北大史學系兩大臺柱之一。剛好我和元珍都是弄明清史的,于是死心塌地的跟了心史先生,請他作了導師。”朱氏接著敘述他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情況之后說:“我尤其喜歡的是,在下了課以后,三兩個同學進而向他(指孟氏)提出若干更深刻些的問題時,他對我們的答覆。有一次在這樣的質疑問難后,元珍私自向我說:心史先生讀的書真多?!敝焓显谶@里對他們師生之間的關系寫得十分生動。孟心史嘗撰《后明韓主考》,先生因此特作《后明韓主續(xù)考》一文,發(fā)表在1944年4月出版的《文史雜志》上。這本雜志的《編后記》指出:“孟心史先生撰《后明韓主考》,為南明史乘增一新卷。茲陶元珍先生復根據(jù)內閣大庫檔案以補其不足,證明韓主與桂主后實合作,且負聯(lián)絡北方義軍之責,這在南明史研究上貢獻甚大?!焙髞硖諑熢陂L沙時,還和楊樹達先生談及孟心史的事。楊氏在《積微翁回憶錄》中寫道:“1947年3月28日,陶云孫言,孟心史告彼云:《清實錄》與王葵園《東華錄》多有異同,以實錄多經(jīng)刪改,而《東華錄》所據(jù)為初修本故也?!笨梢娤壬鷮熣f一直銘記在心?!段氖冯s志》當時由顧頡剛主編,先生不但經(jīng)常投稿,還曾為該刊征集稿件,出了一期《明清史專號》(3卷7、8合期),以圖引起各方對明清史研究的重視。胡適是一位文史名家。他對《三國食貨志》一文非常賞識,并曾推薦先生就讀北大研究院。先生因此時得過從。在《胡適的日記》(中華書局出版)中,1937年4月22日記道:“陶元珍來,談他在天津借書所得?!边@是在北大時的事情。后來先生在《張江陵書牘詩文題解舉例》的前言中,還談到“適之先生遠使新陸,心史先生久歸道山”的話,表示對胡、孟兩位師長的懷念。我從先生受業(yè)是在浙大念四年級的時候。當時我選修了他講授的《明清史》,并請他作為畢業(yè)論文的導師。論文題目是《明代之貴州》。文中從大事記、疆域、衛(wèi)所、土司、長吏、人物、文化等多方面敘述開始在明代設省的貴州的開發(fā)歷史。先生熱情地審閱編寫提綱、開示參考書目,甚至提供必要的圖書資料。這篇論文寫了六萬多字,得到先生的嘉許。1947年秋,經(jīng)先生推薦,我被聘為湖南大學史學系助教。分別數(shù)年的師生,重聚長沙,感到十分高興。那時我除了做一些事務性工作外,還按照先生的指示,仿《三國志》裴注的體例,從事《永歷實錄》(王夫之著)的補注。1949年5月13日,先生離開長沙,往臺大去任教,行前送我一本書,叫做《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抵臺以后,他在七月廿日的來信中提到此書時說:“楊英《從征實錄》,就作者言,楊誠不足道;就內容言,則《從征實錄》在史料方面之價值,或在《永歷實錄》之上。蓋船山之書得諸見聞者少,根據(jù)他人記載者多,不若楊書之多就耳目所接,筆之于書。楊書真可稱為實錄而無愧也。所載延平(鄭成功)、西寧(李定國)往來書札,尤屬難得。而援剿十七鎮(zhèn)鎮(zhèn)名及鎮(zhèn)將姓名,亦惟此書所見獨多。近人某君所著《延平王臺灣海圍紀》(商務出版),大體參考楊錄,而刪節(jié)太甚,不足觀。如能廣搜明清之際史籍中有關臺灣鄭氏部分為楊錄廣注,亦為不朽之工作。范圍雖較《永歷實錄》更狹,而研討則益精深。未悉我兄能鼓其余勇,于此更有意乎?臨行第以楊錄贈兄,非泛泛也。”后來我雖然沒有再做這樣的史注工作,但對他在學術上的關注之情,卻一直沒有忘記。遺憾的是從此以后,海峽兩岸,交通隔絕,音信渺然,存沒,不知,直到前年,才從程光裕學長所寄《懷念陶元珍師》(原載臺灣《浙大校友通訊》新第82期)一文中,得知他在臺灣逝世前的情況。今年適逢先生誕生85周年,因就聞見所及,寫了這篇文章作為紀念。有幸參考了光裕兄的大作,并此致謝。先生論著甚多,但大部分作于前期。去臺以后,因身體不佳,撰述較少?,F(xiàn)將主要著作目錄開列于次:1.三國食貨志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2.《三國志世系表》補遺一卷附訂■《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開明書店1936年。按此篇是對周明泰《三國志世系表》的補訂。3.中國人物新論重慶北斗書店1945年。按此書收入論文11篇,篇目如下:①漢高祖對楚戰(zhàn)略在抗戰(zhàn)中的應用;②劉仁軌與第一次的中日戰(zhàn)爭;③狄青之死;④岳飛死因之分析;⑤第三次中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費和張居正⑥史可法的救亡言論;⑦林則徐的明察;⑧林則徐的治水和對開發(fā)新疆的努力;⑨林則徐的國際知識;⑩讀蔣廷黻《耆善與鴉片戰(zhàn)爭》;(11)胡林翼五次薦舉左宗棠的經(jīng)過。4.張江陵書牘詩文解題舉例。附張江陵應府試時荊州府知府為李士翱非李元陽辨(油印本)5.三國吳兵考燕京學報13期,1933年6月。6讀《耆善與鴉片戰(zhàn)爭》大公報圖書副刊77期,1935年5月2日。7.亡師新化劉掞黎先生事略國風7卷1期。8.兩漢之際北部漢族南遷考禹貢4卷11期,1936年2月。9.關于傅青主下獄事之新史料大津益世報讀書周刊47期,1936年5月7日。10.魏咸熙中開建五等考史學季刊1卷1期,1936年1月。11.張居正奏疏系年武大歷史學報第1期,1936年10月。12.清順治元年侍郎王■永啟報收撫山東地方啟本跋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72期,1936年13.評金兆豐著《三國疆域志》圖書季刊3卷4期,1936年12月。14.評鄧之誠氏《中華二千年史》一、二兩卷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89期,1937年3月4日。15.明烈皇第五子焯靈王事考中央日報文史副刊20期,1937年4月18口。16.張江陵喪偶年代考中央日報文史副刊23期,1937年5月7日。17.張江陵同考會試之年代中央日報文史副刊25期,1937年5月23日。18.整理張居正傳記材料的雜論兩篇國學季刊6卷2期,1937年6月。按兩篇標題如下:①張江陵應府試時荊州知府為李士翱非李元陽考辨;②張江陵游衡山年代考。19.關于《水窗春囈》(附考曾文正公戮李金旸事)天津益世報讀書周刊104期,1937年6月17日。按《水窗春囈》中記清咸同間人物故事。20.林則徐的國際知識外交研究1卷3、4合期,1939年7月。21.左寶貴墓志銘并跋經(jīng)世戰(zhàn)時特刊47、48合期,1939年9月。22.《三國志》篇目考史學季刊1卷1期,1940年3月。23.清兩江總督馬鳴珮題報處決明定西侯張明振子文魁題本附跋責善半月刊1卷8期,1940年6月。24.記清順治十年任珍案責善半月刊1卷9、10期,1940年7月。25.記朱由極案責善半月刊1卷11、12期,1940年8月。26.張江陵答龐尚鵬論奪情事書并跋文史雜志1卷1期,1941年1月。27.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前之曾李關系史學季刊1卷2期,1941年3月。28.《建康實錄》札記史學季刊1卷2期,1941年3月。29.岳飛死因之分析中國青年7卷4、5合期,1942年1月。30.清季教案之解釋文史教學4期,1942年5月。31.云孫隨筆責善半月刊2卷23、24期,1942年11月。32.吳越不用車戰(zhàn)考志林4期,1943年1月。33.遼東公孫氏事跡雜考東北集刊5期,1943年7月。34.后明韓主續(xù)考文史雜志3卷7、8合期,1944年4月。35.中國歷代官制之演變方式思想與時代33期,1944年4月。36.《萬歷起居注》文史雜志4卷7、8合期,1944年10月。37.云孫隨筆·煙草之異名民憲2卷1期,1945年。38.安龍發(fā)現(xiàn)明永歷帝三子涪悼王、沔殤王、澧沖王壙志銘考證文史雜志5卷7、8合期,1945年8月。39.世傳諸葛亮《后出師表》辨正經(jīng)世季刊2卷2期。40.傅玄秦女休行本事考經(jīng)世季刊2卷3期。41.吳越兵器與民風中國史學第1期,1946年5月。42.大成教之遠源經(jīng)世日報經(jīng)世副刊2期,1946年7月30日按:大成教一名大學教,又名圣人教,亦稱泰州學派,黃崖教則為此教之北宗,其教創(chuàng)始者為周太谷。43.天堂路通碑之洪大全經(jīng)世日報經(jīng)世副刊3期,1946年7月31日。44.龔定庵遺詩經(jīng)世日報經(jīng)世副刊5期,1946年8月2日。15.雷以誠與厘金經(jīng)世日報經(jīng)世副刊6期.1946年8月3日。46.張居正應府試時荊州府知府為李士翱非李元陽辨經(jīng)世日報讀書周刊20期,1946年12月25日。47.張江陵名字考異大公報文史周刊,1947年1月15日48.《聊齋志異》對時局的諷刺和民族思想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