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夢秦簡看唐代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_第1頁
從云夢秦簡看唐代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_第2頁
從云夢秦簡看唐代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_第3頁
從云夢秦簡看唐代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_第4頁
從云夢秦簡看唐代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云夢秦簡看唐代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

《文物》等諸子書。《日書》等卜之書,均在此出最1.秦朝的法律。一九七五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竹簡約一千一百多支,其中有秦法律文書六百多支,《編年記》五十三支,秦《南郡文書》十四支,《為吏之道》等幾種雜抄五十支,以及《日書》等卜筮之書。除后一種未發(fā)表外,前四種釋文發(fā)表于《文物》一九七六年六、七、八期上。這批秦簡的出土,極為珍貴,對于記載很缺乏的秦法律、刑獄以及社會制度的研究,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但不幸的是,它的出土、整理和討論之日,正是“四人幫”把持輿論工具、猖狂橫行之時,為了篡黨奪權,他們開動一切宣傳工具,大搞“影射史學”,把黑手伸進考古文物界,對這批新出秦簡也不放過。由江青出題,通過梁效授意寫成的《從云夢秦簡看秦代的反復辟斗爭》一、對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的考察秦法律文書是秦簡中最主要部分,過去的一些文章,大致有以下幾個論點:(1)基本上都把秦律當作“秦始皇所訂的法律”,是“秦始皇之法”(2)把秦律說成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反復辟的銳利武器”(3)歌頌秦律是秦始皇“法家路線的集中體現”因此,有必要就秦律文書的年代、性質和淵源逐一加以考察。(一)《秦律說》的年代云夢秦簡整理小組刊布的秦法律文書分為五種。我們認為五種文書其實是三類。整理小組刊布的一、二、三種皆有律名,實為一類,可定名為《秦律》。第四種是解釋刑律的,按漢有解釋刑律的《律說》1.《秦律》的年代(1)《置吏律》有:“縣、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屬?!睆氖ぴO立的時間,可證《秦律》年代應在昭王晚期。詳見表一。(2)《秦律》不諱“正”,如《工律》、《內史雜》、《廄苑律》均不諱“正”,特別是《效》,用“正”多至十次。臨沂漢簡、馬王堆帛書,系抄錄前人作品,故原文照抄,不避諱。漢初除秦苛法,又屬私家抄錄,避諱不嚴是可以理解的。避諱制度起于秦,秦法既嚴,法律條文又不同其它,即使照抄前律時可以不改,到修律文時就應該嚴格遵守,《南郡文書》中的“正”字皆作“端”可證,何況是律文,所以避諱與否應作為考察律文年代的一個標準。律文多次用“正”,修律必在始皇前。咸陽塔兒坡秦墓出土私官鼎,系入秦后經秦官府校正;刻銘有“十三年工師瘨、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兩十四朱”(3)《游士律》規(guī)定:“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下一條律文規(guī)定:“有為故秦人出”。二者所受刑法處分不同。六國游士只要有護照之類的符,可以在秦居住,而故秦人則嚴禁出國?!队问柯伞返闹贫ū卦趹?zhàn)國游士盛行之時,其下限亦在秦統(tǒng)一前。秦始皇十年曾下逐客令,后雖除此令,但秦游士自此不見記載,抄寫此律,或在此前。(4)《敦表律》:“軍新論攻城,城陷,尚有棲,未到戰(zhàn)所,告曰:戰(zhàn)圍以折亡假者,耐?!贝寺晌膽乔貙α鶉鴳?zhàn)爭攻城甚多時所制定,最適合昭王時代,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就不需要了。但秦律本身亦有先后,第一種有《置吏律》,第三種又有《除吏律》,顯為兩個時期所修,故名稱稍異,而實為同律;又第一種《效》和第二種《效》部分律文完全相同,只是第二種《效》律文多出不少,有些當是后增。三種秦律皆不見諱“正”用“端”,如上所論,一、二兩種應屬昭王,第三種亦最適合昭王時代,但第一種《廄律》有田(里?)典,第三種《傅律》有“典、老勿告”。典即里典,始皇父襄王時尚名里正2.《秦律說》的年代《秦律說》包括律文和解說兩個部分。先有律文,后來才有解說。律文有兩條稱“公”,下限應在秦稱王之前。內公孫毋爵者,當贖刑,得比公士贖耐不得?得比焉。公祠未案商鞅立法,“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屬籍”?!皟裙珜O”即秦宗室,稱公孫、公祠,最早應為秦孝公時商鞅所立之法,但后一條有“今或益”,乃后來增益祠祭之物,說明原來條文不盡適用。下一條律說應為秦惠文王時。可(何)謂甸人?甸人守孝公、獻公冢者也。孝公為惠文王父,獻公則為其祖。孝公以后不提,此條律說應屬惠文王,律文即在此前,或屬孝公,“甸人”最初守獻公冢,孝公死后,又加守孝公冢,“甸人”范圍擴大,所以才有解釋的必要。律說有一條稱“王室祠”,一條稱“王犬”,三條稱“諸侯客”或“使諸侯”,一條稱“秦人使”,二條稱“秦”與“夏”,三條稱“邦亡”,確證皆為戰(zhàn)國時所修。律說達二百多簡,不見用“正”,卻有四條鄉(xiāng)吏稱“典”,即里典,已避始皇諱改,至少可斷為秦始皇時所抄寫,其中也有可能為秦始皇初年所解說,但下限必在秦統(tǒng)一前。律文早于說,年代必在秦始皇前。3.治獄《爰書》的年代(1)治獄《爰書》共二十九篇,其中《亡自出》爰書據年、月、干支可斷其絕對年代為秦始皇四年:士伍,居某里,以這段爰書大意是說:士伍某的罪行經審定為:以二月丙子這一天逃亡,到三月中逃避筑宮二十天,四年三月丁未記籍,一共逃避徭役五個月又十天。依汪日楨《歷代長術輯要》,秦惠文王后元四年三月辛酉朔,武王四年三月庚午朔,昭王四年三月丁丑朔,皆無丁未;惟秦始皇四年三月己丑朔,丁未為十九日,同時里正避秦始皇諱,已改稱“典”即里典,歷法與職官時代吻合,確證“四年三月丁未”為秦始皇四年三月十九日。按汪書,秦始皇四年二月己未朔,三年二月己丑朔,都可以有丙子,不論為四年或三年,歷日皆無牴牾,由歷法上斷定這個爰書上限應是秦始皇四年,爰書為稍后所修。其余《封守》、《癘》、《經死》爰書亦稱里典,與《亡自出》爰書應屬同時期所修。(2)《奪首》爰書有“甲、尉某私吏,與戰(zhàn)刑(邢)丘城,”其下一爰書:“甲、丙戰(zhàn)刑(邢)丘城,此甲、丙得首也”,據同出《編年記》:秦昭王“四十一年攻邢丘”,《史記·秦本紀》亦記秦昭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范睢傳》亦有“后二歲拔邢丘”,時間均為昭王四十一年,此外即不見有攻邢丘之事,所以此爰書的上限即為是年,下限亦不能距此太遠。《告臣》與《賊死》爰書皆用“正”字不諱,應在秦始皇之前,或與《奪首》爰書同一時期。(3)《遷子》爰書有“遷子邊縣”,“成都上恒書太守處”,據此知秦確稱太守,《史記正義》以為“漢景帝時始置太守”,是不對的,但蜀置太守必在秦昭王二十二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據《史記·李斯傳》,秦始皇三十四年“明法度,定律令”,此時這批法律文書已埋入十一號墓中,當然不可能包括始皇所統(tǒng)一修訂的法律?!赌峡の臅氛f:騰“修法律令、田令及為間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今秦律文書中有律無令,稱田律不稱田令,與騰所說皆不合,可以確定這批法律文書也不是騰所修。因此,這批法律文書的下限可以斷在秦始皇二十年以前。秦始皇統(tǒng)一修訂的法律,至今尚未發(fā)現。(二)第三,因位制宜,因罪制罰列寧指出:“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tǒng)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律,這些法規(guī)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持地主統(tǒng)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膘柟痰刂麟A級的統(tǒng)治,維護封建私有制和各種剝削制度,是一切封建社會法律的共同點,打擊的主要對象都是農民階級,這是由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所決定的。但封建社會各個發(fā)展階段的具體情況各自不同,因而所訂法律的具體針對性也不可能一模一樣,作為封建社會早期的法律,究竟維護什么,反對什么,應該從法律本身,根據具體的條文歸納得出論據,盡管出土這批法律文書還不是很完整,律文的章目字句、規(guī)定細節(jié)都有殘缺、不明與失傳之處,但這批秦律畢竟是我國保存條文最多,內容最豐富,時代較早而又有系統(tǒng)的定型的成文法典,對以后各個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重大影響,在世界法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加以認真分析、研究,下文僅就它的性質,包括保護誰反對誰兩個方面試加考察。三類法律文書各有偏重,具體內容與針對性都不盡一樣,必須根據具體律文作具體分析。1.《秦律》為官府法制,目的在維護封建制度的確立,為鞏固地主階級統(tǒng)治服務。秦律的推行主要靠吏,吏如違令失職,推行不力,必須受到懲罰;推行有成績也有獎賞。法律偏重懲罰,獎賞僅見《廄苑律》賜田嗇夫與里(誤寫“田”)典一例。吏一般都是直接執(zhí)行者,所謂“吏主者”,是指比較低級的官吏。律文所見,有中央和地方(縣)官府中各種嗇夫、尉、佐(部佐)史、令史、司馬、司空等,工匠中的工師、曹長,軍中的屯長、仆射、什長、伍長等,鄉(xiāng)吏里典(里正)、五老等,最高為令、丞。懲罰以誶(責備,警告)、貲(罰出盾、甲、徭、戍等)為最通常,其次為笞,徒刑只見“耐”、“贖耐”和“耐為候”,僅二、三見?!肚芈伞分小夺媛伞贰ⅰ陡德伞?、《捕盜律》、《戍律》、《敦(屯)表律》、《軍爵律》、《工律》、《工人程》、《均工》等律,雖和壓迫農民、士兵、工匠、刑徒、奴隸等密切相關,但《秦律》為官府法制,著重在制度推行、管理,所以考績獎懲只能是吏,但不能據此把吏作為秦法主要打擊對象;更不能像龔發(fā)那篇黑文把秦律懲罰吏的條文都曲解為打擊奴隸主及其復辟勢力代理人惡吏那樣來看待。2.治獄《爰書》和官府法制的《秦律》性質正相反,它是民間民事、刑事案件,被告或送請詣處的對象絕大部分都是士伍。《漢舊儀》說:“無爵為士伍”,按秦爵原為軍中等級制度,故《商君書·境內》稱為軍爵,無爵的士伍,即編伍為士卒3.《秦律說》主要是解說刑律的,包括官府與民間一切刑法處理,因此它比較全面地反映秦律壓迫、打擊的對象?!肚芈烧f》最多和懲罰最重的是盜和殺人、傷人的賊,其次是逃亡,其次是誣告,它們應分別屬于《盜》、《賊》、《捕》、《囚》律?!氨I”為貧苦農民,“賊”一般皆為民間殺傷刑事案件,而“捕”、”囚”又和“盜”、“賊”相關,除庶民外還包括大量罪人刑徒和奴婢,這就是《秦律說》主要打擊對象?!肚芈烧f》中對于犯令、廢令、失職、貪污、隱匿和不視事等犯法的吏,特別是對獄吏“不直”、“失刑”等,也要以法論處,但懲罰較輕,數量也少得多??偫ㄈ惽胤晌臅?懲罰的對象,從身分考察基本上可分為三類:一類為庶民,即無爵的自由民或平民,一類是身分低于庶人的罪人刑徒和奴隸,一類是身分比庶民為高的吏和有爵位者。從數量上考察,庶民占最多數,刑徒、奴隸和吏較少。凡律文中的士伍、百姓,以及用“甲、乙”、“夫、妻”,“或”等,通指一般庶民。庶民可以包括商人,地主,手工業(yè)工人,城市平民,但最多、最主要的則是農民階級。這三類人,身分不同,懲罰也不一樣。刑徒、奴隸懲罰最重,吏和有爵位的最輕,庶民則居于二者之間。秦法律文書為此提供了確證。秦律對吏的懲罰,通常是誶(責罰、警告)、貲(罰出盾、甲、罰徭、戍等)、償,再重為笞,最重是判為徒刑。秦律所見僅有“耐”、“贖耐”、“耐為候”,這和庶民和刑徒、奴隸所受刑罰對比,輕重之間有很大懸殊。而秦律懲罰的吏又都是下級官吏。較高的吏,律文稱為“吏主者”,一般皆在令、丞以下,最高可到令、丞,僅偶爾涉及。其次,有爵的和無爵的以及官爵高低之間,懲罰輕重也不一樣。《商君書·境內》中已有說明:“其獄法,高爵訾下爵級,高爵能(罷),無給有爵人隸仆;爵自二級以上有刑罪則貶,爵自一級以下,有刑罪則已”。秦律也有證明,今舉兩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上造為二級爵,公士為一級爵,“刑城旦”五年,為徒刑中最重者,鬼薪遠比它輕。爵二級以上和一級以下所受刑罰不同,恰可和上引《商君書》相互印證。將上不仁邑里者而縱之,何論?當系作如其所縱,以須其得;有爵,作官府無爵的要“系作”,即拘系勞作,有爵的僅‘作官府,,即居官府勞作?!跋底鳌迸c“居作”待遇不同,詳后。再次,貴族或有爵的,在判處贖罪時還可受到優(yōu)待,《秦律說》有二條: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贖。何謂贖鬼薪鋈足?何謂贖宮?臣邦真戌君長、爵書上造以上,有罪當贖者,其為群盜,令贖鬼薪鋈足;其有府(腐)罪,贖宮。秦律中的贖罪問題,高恒同志曾論及貴族不僅可以贖刑,而且比一般有爵者還要高一級爵:內公孫毋爵者當贖刑,得比公士贖耐不得?得比焉。稱“內公孫”為秦公室的貴族,上條稱“有罪當贖”,此條也稱“當贖刑”,可證當贖不當贖,由獄吏判處,而不能由本人決定。內公孫毋爵可以比一級爵之公士,貴族比一般有爵者要高一級爵。贖罪的“贖”本意就是用金贖,在秦以前和以后各朝代都有納金贖罪之律,秦不能例外。同時,從上引“贖邊欲入錢者”條文看,秦的贖罪應該包括納金贖,如贖不起,可用勞作、戍邊等代替,高恒同志只舉人替、戍邊、軍爵三種贖罪法,而排除金贖,看來是不對的。上引三條有關贖罪律文,兩條為外國臣邦貴族,一條為本國貴族,后一條還包括有爵的“公士贖耐”,證明被判處為贖罪與被判者的身分、地位有一定關系,特別是“真臣邦君公有罪,令贖”,可以用金贖,也可以用私奴婢替代,《司空》律中就有“人奴妄居贖貲、債于城旦”,奴妾不會被罰貲或負公債,顯然是其主人為償還貲、債,而送他們的奴妾往官府“居作”。另一方面,秦律對刑徒、奴隸懲罰最重,舉例如下:隸臣將城旦,亡之,完為城旦,收其外妻子。大夫甲堅鬼薪,鬼薪亡,問甲何論?當從事官府,須亡者得。今甲從事,又去亡,一月得,何論?當貲一盾?!皩ⅰ笔恰皩⑺尽?即管理。如果隸臣看管的城旦逃亡,隸臣本人要判為完城旦,連其妻、子也要收為奴隸??墒谴蠓?五級爵)甲堅(可能是看守)的鬼薪逃亡,僅從事官府勞作,甲從事勞作后,自己又逃亡,一月得,僅罰一盾,兩者懲罰不同,真有天壤之別。刑徒從事勞作逃亡,懲罰又是怎樣的?隸臣妾系城旦春,去亡已奔,未論而自出,當笞五十,備系日。“隸臣妾系城旦春”,即拘系服“城旦舂”的勞動,逃亡出奔尚未論處而自己回來,還要鞭打五十,服完應當服的“系作”天數。不僅刑有等級,即在判罪服勞役時的待遇也有不同。《司空》律規(guī)定各種人勞役管理,分有以下幾種:(1)公士以下居贖刑罪、死罪者,居于城旦舂,毋赤其衣,勿枸櫝欙杕。(2)鬼薪白粲、群下吏毋耐者、人奴妾居贖貲債于城旦[舂],皆赤其衣,枸櫝欙杕,將司之,其或亡之,有罪。(3)葆子以上居贖刑以上到贖死,居于官府,皆勿將司,所弗問而久系之。(4)大嗇夫、丞及官嗇夫有罪居貲贖債,欲代者,耆弱相當,許之。(1)為公士以下即無爵庶人。(2)為刑徒、奴隸,兩者同是服城旦春的勞作,但前者為“居城旦舂”,后者等于“系城旦春”,要穿刑衣,帶刑具,并受監(jiān)管勞動,而前者則否。(3)“葆子”當即任子,等于后代的蔭子,為高級官吏的子弟,有功或官高得保任其子孫?!拜嶙泳于H罪”,待遇又高于庶民一等。(4)為地方官吏,允許別人代,條件是“耆弱相當”,其他未限。如此可以用奴妾代,所以(2)有“人奴妾居贖貲債”?!稇?zhàn)國策·秦策》說:“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渡叹龝べp刑》又說:“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者,罪死不赦”?!八娜藥汀庇霉ぞ咦プ∵@類話,大事渲染,好像法家和秦所推行的法律,真是公平無私、貴賤一律平等,有些討論秦律的文章也受此影響,過高吹捧秦律,忽視秦律的階級性,根據我們統(tǒng)計和列舉的大量事實,充分證明,秦律確是“刑有等級”,貴賤并不平等,更談不到無私。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它從來就是保護統(tǒng)治階級,壓迫被統(tǒng)治階級的專政工具。三類秦法律文書具體內容和性質雖然各不相同,但最后都集中到一點,即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保障地主階級的利益。綜觀這批秦律,可歸納為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酷。漢人說,秦“嚴刑”,“嚴誅”,“刑罰暴酷”,秦律文書提供了大量的實例。漢代刑徒有隸臣妾,司寇,白粲,鬼薪,城旦,舂,秦律皆有,且比漢代嚴酷得多,詳表六?!肚芈烧f》有兩處提到刑為隸臣或耐為鬼薪以后,還要加上“又系城旦六歲”,這是漢代所未見,按漢代城旦為五歲刑,秦至少多一歲。第二特點是繁。漢人說秦“繁法”,“苛法”,“法令煩憯”,《鹽鐵論·刑德》說:“秦法繁于秋荼,而網密于凝脂”,秦律文書特別是《秦律說》更能證明這個特點??恋揭诲X或不盈一錢都要論處,單“不盈一錢”就有五處之多,這是秦法繁苛的最好實例。第三個特點是廣。自商鞅造為連坐之法,什(家)伍(家)相連,有罪同坐。見于秦律同坐的有:同居(同戶、同室),伍(四鄰),典(里正),老(三老或伍老)。至于夷三族,原是秦最早的立法,后來多至七族、十族,但這批秦律中尚未見。從三種秦律條文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四多:一是盜賊多,二是刑徒、罪隸多,三是逃亡多,四是勞役多。這四種人的身分最主要是農民階級,其次是其他勞動人民。四多不僅反映秦律壓迫的主要對象,也反映秦下層社會階級斗爭的一個側面??偲饋碚f:秦律壓迫最厲害的是奴隸、刑徒,其次是庶民,至于吏、有爵者、貴族,則處罰從輕。秦律究竟壓迫誰,保護誰?其階級性是十分明顯的。(三)《秦律》是《法經》的較多內容,與《法經》較多在“四人幫”惡劣學風影響下,過去有些研究云夢秦簡的文章,片面夸大秦簡的作用,把秦律和秦始皇及法家路線沒有根據地等同起來,為了弄清事實真象,有必要對秦律的來歷作一番考察。《晉書·刑法志》說: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踰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制,肖何定律,……益事律《興》、《廐》、《戶》三篇,合為九篇”。杜佑《通典·刑一》中所說也基本一樣。如按唐人所說,商鞅改《法經》為律,僅有六篇,《秦律》和《法經》六篇比較,格格難合,除個別律如《司空》或相當于《囚》法,《捕盜律》相當于《捕》法外,絕大多數皆難于比附?!斗ń洝芬员I、賊居首,今秦律不僅沒有盜律、賊律,即有關盜、賊律文也未見,它們只大量出現于《秦律說》中,《秦律》雖有《內史雜》、《尉雜》,乃規(guī)定內史等職責、制度,與《雜律》名同實異。至于輕狡、越城、博戲等,即《秦律說》中亦毫無蹤跡。據桓譚《新論》所述《雜律略》,內容有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并有具體刑罰,《減律略》也有罪人減罪條例,今秦律文書中一無所考?!毒呗伞芳础稖p律》,《秦律說》中只有加罪,未見減罪?!段盒侣尚颉诽岬健熬呗捎谐鲑I呈,科有擅作修舍事”,亦都不見?!斗ń洝妨宰锩?屬于刑罰。而《秦律》則著重官府管理制度,可以斷定《秦律》必另有來源,除個別律如《盜律》外,大部分決非出于《法經》?!肚芈烧f》著重刑罰,與“罪名之制”的《法經》六篇性質相近?!斗ń洝芬浴氨I賊”居首,今《秦律說》條文最多就是盜,其次是屬于賊律的殺人與傷人,還有大量的誣告、鞠獄、斷獄。按《魏新律序》引漢律,應屬于《囚》律,而“亡”、“捕”、“購”(懸賞)也不少,應屬《捕》律,凡此皆和《法經》相合。但《秦律說》中沒有六禁的《雜》律,也未見《具》律的減罪條例,而《秦律說》也有不少超越法經六篇之外,由此可見,與《法經》淵源較多的《秦律說》也非全出于《法經》。李悝著《法經》,“撰次諸國法”,商鞅所立法律,除了以《經法》為籃本外,還采納他國法律,斟酌秦國過去的、當時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法律加以修訂,現在已發(fā)現的秦律又是商鞅法律的發(fā)展。其來源是多方面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效法三晉,尤其是魏?;缸T說:“魏之令,不孝弟者流之東荒”除刑典外,秦的官府法制當亦采納、參考他國法律,現雖不能詳知,所能考見的僅為零星蹤跡。例如魏有《戶律》,今《秦律》中的《傅律》應屬《戶律》或其中分律,桓譚《新書》記“魏三月上祀(巳)農官讀法,內容皆和田事有關,應相當于《秦律》中的《田律》。齊有金刀之法,齊行刀幣,金刀法應相當于《秦律》中《金布律》。《管子·君臣》:“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訾程即懲罰章程或準則,相當于《秦律說》中的刑律,而事律則為有關制度、職守的法律,近于《秦律》?!豆茏印冯m非出管仲,但確為戰(zhàn)國作品,既托管仲,應依附齊國之制。下文還說“論法辟衡權斗斛文劾不以私論,而以事為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準制,戈兵一度”,今《秦律》中《效》規(guī)定度量衡校正,“不正”多少官嗇夫就要受懲多少,如果《管子》這段話是就齊國制度講的,則商鞅統(tǒng)一度量衡及其有關律令最早實來自齊?!秶Z·齊語》說齊桓公“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罰甲盾可以增加兵器,有利于強國與攻戰(zhàn),秦法罰甲盾,應采取齊國經驗。又《瑣語》載齊威王造錦繡之禁,《秦律說》中也有”敢履錦履”之律,也和齊法有相似之處??磥砬芈珊退麌傻年P系除三晉外其次就數齊國多??偲饋碚f,封建社會的法律,都是從奴隸社會脫胎而來,特別是作為法律的核心——刑罰。奴隸社會的五刑:黥劓刖宮大辟,戰(zhàn)國大都沿用下來,并在它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例如死刑,奴隸社會只有大辟一種,戰(zhàn)國則發(fā)展有梟首、棄市、腰斬(截)、剖腹(剞腹)、車裂、體解、烹,等等。至于“夷三族”,原為秦奴隸社會刑罰,后來秦發(fā)展到夷七族,甚至十族,楚國有夷宗,魏國除族外,尚有“夷鄉(xiāng)”。各國除死刑有其特殊刑罰名稱外,其余相差不多,大同小異,這正是由于階級社會所決定的,秦的法律既非獨創(chuàng),更不能特殊,只是秦在最后完成,它一方面集諸國刑典的大成,另一方面又不斷向繁、酷、廣三個方向發(fā)展,比之諸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于三十四年用李斯建議,曾統(tǒng)一修訂一次法令,到了二世時,趙高建議“嚴法而刻刑”,“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史記·李斯列傳》)這兩次所更修的法律,盡管還不包括在這批秦律之中,但不可能離開統(tǒng)一以前的秦律基礎。春秋、戰(zhàn)國各國的刑書、法典已完全散失,因此作為集諸國法典的大成的秦律,其價值是十分重要的,茲制作下列兩表,作為本節(jié)總結,一以見秦法和各國及西周刑法的淵源關系,一以見秦刑法的發(fā)展。二、《服刑人員五十三字,有三種此五十簡的釋文發(fā)表于《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六期,云夢秦墓竹簡整理小組題名為《為吏之道》。我認為,此五十簡是一種雜抄文書集,《為吏之道》只是其中一部分;盡管抄寫格式一律,分上下五欄,但內容不同;雖然沒有標題和起迄標識,但據中心思想、文句格式和前后文句呼應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1.從開首“凡為吏之道”起,至“五曰非上,身及于死”止,內容都是討論為吏之道的,可用篇首取名《為吏之道》。2.從“戒之戒之,材(財)不可歸”,到“慎之[慎之],貨不可歸”,首尾呼應,自為起迄,應另為一篇,但內容廣泛,文中強調“政之本也”,“治之紀也”,“從政之經”等,中心思想是討論如何從事政治,可用篇末以《從政之經》為題。3.從“凡治事,敢為固”,至“聽有方,辯短長,國造之士久不陽”止。末三句都是三、三、七格式,與前后有明顯區(qū)別,顯然是另一篇,可以開首《治事》為題。4.“廿五年……《魏戶律》”;5.廿五年《魏奔命律》。這兩條是魏國法律篇名,與其前后皆無關。6.最末一段,自成一篇,其中論口舌與《說苑·叢談》中論口舌大致相同,姑名《口舌》。這六種雜抄,本身就已證明是一個大雜燴;同一種雜抄內容也同樣有拚集,例如:1.《為吏之道》論“吏有五失舶,先后羅列三個“五失”,而內容各不相同,加起來就將是十五失,而非五失。如非出于拚集,那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形。2.《從政之經》首和尾互為呼應,但兩句兩兩相配,則彼此互有差異,如首作“戒之戒之,材(財)不可歸”,而尾則作“戒之戒之,言不可追”;首作“慎之慎之,言不可追”,而尾則作“慎之慎之,貨不可歸”,顯然出于傳本不同,匯抄為一。3.《從政之經》第二段從“除害興利”,到“廢置以私”,四字一句,完全講的是官府繁雜瑣事,好像《急就篇》一類教科書。第三段則專講抽象原則,除首四句各三字,其余也是四字一句,但和第二段也不盡相同,拚湊痕跡很清楚,而這兩段更為突出,與首尾體例都不一樣。4.《口舌》五十三字,包括兩個內容,前面講的是口、舌,后面四句講的是嗜、樂,嚴格說,后四句非《口舌》所能包括,應是兩種材料抄湊在一起的。其次,關于六種雜抄的年代問題雜抄中有《魏戶律》和《魏奔命律》,時間都是廿五年閏再十二月丙午朔,承嚴敦杰同志用古歷法推算,確知為魏安厘王二十五年(前251年),六歷中惟“夏歷法”合,余皆不合。嚴敦杰用“夏歷法”推列算式如下:魏歷閏十二月,秦顓頊歷已屬次年,即秦昭王五十六年,此年秦昭王死。魏國將文書列為《戶律》和《奔命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傳到秦國必然更晚。此五十簡分上下五欄,抄寫格式一律,必為一人同時所抄,孝文王即位三日即死,莊襄王只有三年,所以抄寫以秦始皇時可能最大。第三,關于雜抄的國別問題《魏戶律》與《魏奔命律》已明確為魏國文書。《治事》句式與韻式同《荀子·成相》,顯然是用當時民間流行的相辭調,《漢書·藝文志》著有《成相雜辭》十一篇,究竟為何國歌調,舊所未詳,荀子趙人,后居楚國,但《成相》篇和《楚辭》全不相同,故應是三晉歌調,證據如下:(1)相辭傳為春米相和之歌,故稱“相”,而《淮南子》記翟璜對魏惠王曰:“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必應之,以舉重勸力之歌也”,相辭也就是屬于舉重勸力之歌之一,只是鋪敘成為較長的歌調而已,翟璜魏人,所說舉重勸力之歌必為三晉民間流行歌曲。(2)《荀子·成相》篇下就是《賦》篇,兩篇的句式與歌詞都不同?!顿x》篇受楚調影響,并開漢賦的先河,《賦》篇中最后一篇亦見于《戰(zhàn)國策·楚策》,系荀子謝春申君所作,故用的是楚調,句末押韻加用“兮”字,用于《楚辭》。楚調之“兮”,相當于中原之“也”或今語之“呀”,今《荀子》此篇皆改為“也”,而《楚策》則仍保存。凡此足以證明《成相》確非楚調。(3)從《治事》用韻看,韻部與《詩經》同,而與《楚辭》不盡一致,表列如下: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說明秦聲和中原“鄭衛(wèi)桑間”的三晉音樂是不同的?!吨问隆芳扔萌龝x相調,必非秦國作品,而是三晉作品?!吨问隆凡粌H用“正”(“表若不正”),還直接用“政”(“索其政”)?!稙槔糁馈泛汀稄恼芬捕啻斡谩罢?《從政》兩次用“政”(“政之本也”,“從政之經”),可能為秦始皇前莊襄王時所抄,但也可能系抄他國作品,所以照抄不改第四,六種雜抄體現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的問題在“四人幫”御用工具反動宣傳與不正學風的影響下,過去研究云夢秦簡的一些文章,都把這五十簡看成是一篇,而把它當作法家著作而大叫特捧,我認為,除《魏戶律》和《魏奔命律》外,余四種都具有明顯的儒家思想,茲一一辨證如下:(1)《為吏之道》有“臨材(財)見利,不敢茍得,臨難見死,不敢句(茍)免”,這顯然就是儒家經典所說:“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下文又說:“毋喜富,毋惡貧,正行修身,過(禍)去福存”,語言與思想都地地道道屬于儒家。論“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五曰龔(恭)敬多讓”,儒家語言也極為明顯。這與《課吏》把明不明法律令作為判別良吏、惡吏的標準迥然不同。秦推行法治,“專任獄吏”,吏必明法,據此可以斷定《為吏之道》不僅非法家作品,同時也不是秦國作品。(2)《從政》說:“以此為人君則鬼(懷),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慈,為人子則孝,……君鬼(懷)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徹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紀也”,純粹為儒家語言。第二段除講官府瑣雜細事外,其余的也全是儒家思想?!稄恼放c《為吏之道》是一路貨,也不是秦國作品?!吨问隆返闹行乃枷肱c《從政》同。(3)最末一段《口舌》與《從政》“慎之慎之(或戒之戒之)言不可追”,同屬儒家明哲保身思想,而和法家思想顯有不同,《說苑·談叢》也有一段《口舌》,與此殆同出一源,對照如下:其思想來源顯然都是從孔丘早就說過的“駟不及舌”發(fā)展而來,似均抄自先秦儒家某種佚書。六種雜抄都一律分為上下五欄,系一人所抄,而且可能抄自某一國人之雜著?!稙槔糁馈放c《從政》思想全同,文辭也相差不多,而《治事》與《從政》中心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從政》多用四字為句,但也有用三字為句,中間也有用韻,只是不很謹嚴,雖非用“相”辭,但和《治事》文辭也較接近,可能為同一人手筆。至于《口舌》雖是另外一種,但和以上三種的思想體系是一致的。秦國經濟、文化原來比較落后,自商鞅相秦變法后,不僅法律來自李悝《法經》,其他制度亦多效法三晉。商鞅以秦地廣人稀,三晉地狹人眾,要招徠三晉人入秦“事本”,而以故秦民事兵,秦律《游士律》規(guī)定“有為故秦人出”,要受到嚴重的刑處,說明這一政策一直實行。同時,秦的游士、食客,也多為三晉人?!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文信侯不韋死,竊葬。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梢妳尾豁f食客三千,除秦人外就是晉人,《呂氏春秋》就是這些人“各著所聞”而編集為一的一部大雜著。由此看來,《為吏之道》等雜抄有可能抄自三晉人雜著。特別是中間雜有兩篇《魏律》,系安厘王與相邦及將軍書,如果解釋為魏國人從其國內抄來,又帶到秦國,似非無稽。第五,六種雜抄的中心思想及其與墓主身分的關系此五十簡雖為雜抄集,除兩種《魏律》外,其余四篇具有共同的中心思想:一是講求做吏從政,統(tǒng)治人民之術;二是講求做人治事,處世接物,去禍存福之術;三是講求事上待下,立功邀賞免罰之術??偟哪康亩际菫樽非髠€人富貴安全。其所用方法、格言,基本上都屬于儒家思想體系。盡管《為吏之道》中個別詞句有“審悉毋私”,“審當賞罰”,那也是為了為吏得法,統(tǒng)治有方,并不是要推行法治。全篇使用的語言,是符合儒家的信仰和教條的,“正行修身,過(禍)去福存”就是總的追求目的。十一號墓主一直擔任縣吏,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較下層,怎樣為吏從政,怎樣做人治事,怎樣事上、對下,都是天天要遇到的實際問題,更不可能不關心禍福、功過、賞罰等切身利益,而《為吏之道》、《從政之經》、《治事》等所講的,正是他天天遇到和必須關心的,他所以保存這些儒家思想作品和他保存大量法律文書,都符合他的需要,二者互相為用,并不矛盾。但是過去在“四人幫”評法批儒,只顧需要,生拉硬套,甚至無中生有等不正之風影響下,在討論《為吏之道》等雜書時,也發(fā)生不問內容,硬要把儒家作品往法家那里拉,有的文章說:《為吏之道》“認真貫徹法家政治路線”,甚至把吏的“五善”“五失”和《南郡文書》論良吏、惡吏加以比附,完全混淆不同的兩種思想體系。有的文章說:“這座墓的主人手中還拿著一篇《為吏之道》,講明良吏要具備那些條件,應當干什么,同《南郡守騰文書》談的是一致的”《治事》文句很像《荀子·成相》,有些文章便根據這點往法家拉,說“這篇《為吏之道》還編成當地舂米歌的調子《成相》來唱,可見法家的干部路線是深入人心的”對于墓主喜的生平,除《編年記》中幾條記事外,就一無所知,他既隨葬大量秦法律文書,也有儒家思想體系的《為吏之道》,還有《日者》等卜筮迷信之書,作為一個地方小吏,法律文書是他經常要用的,《為吏之道》是他這個小吏需要遵守的哲學,《日者》等卜筮之書則和他的迷信思想和占卜有關,這三者符合他的身分,也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把他當作“忠實執(zhí)行法家路線的人物”,未免過于離奇。三、墓主人,當因共發(fā),則件即為前件《南郡文書》共十四簡,前八件為南郡守騰告縣、道嗇夫書,后六簡為移書曹,各自為起迄,字體寫法確有不同,如前件十個“之”字皆作“之”,后件五個皆作““發(fā)書移書曹,曹莫受以告府”,是說書曹受書后不要私自受理,要向府報告。“受”指事,非指書,或解為“沒有領到的要向令、丞申報”移書的對象,既為各縣的書曹,所以必為南郡文移,發(fā)書者也應該就是騰,但沒有寫明,前件只講“今且令人按行之,雖及令丞有(又)且課”,但沒有講怎樣課?課誰?以及課的標準,說明當時還沒有發(fā)后件文書的打算和具體的設想。前后件相隔必有一段時間,并非相連,但也不應過遠。兩件文書皆有三道編痕,間距一致,又同放在一起,原或編在一起,因皆為南郡所發(fā),而后件又為前件的補充,墓主人編在一起也是合理的。故合稱就是《南郡文書》,分稱則前件為“告嗇夫”,后件為“移書曹”?!赌峡の臅分挥惺暮?簡數最少,內容不多,就是這樣一個秦地方官吏的文告,“四人幫”的流毒卻大為泛濫,胡說騰是法家,他的文告是“一篇實行法家路線的通告”,“反對奴隸制復辟和封建割據的動員令”既然是“討伐奴隸主復辟勢力”的,就不能沒有對象,誰是奴隸主復辟勢力?論者們說,這就是《文書》的“淫佚之民”,“邪僻淫佚之民”“也就是‘奸民’,‘淫民’,是法家一貫用來稱呼奴隸主復辟勢力的術語”,“是那些享有爵祿的舊的貴族奴隸主”,有的進一步說,“淫佚之民則是對新社會、新制度懷著仇恨和不滿,進行搗亂和破壞的一切復辟勢力”至于“惡吏”,不過是“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潔”,頂多是失職或不稱職的鄉(xiāng)里小吏,與奴隸主復辟勢力根本無關。吹捧南郡守騰是“法家”更是不著邊際。南郡守騰的有關記載非常少,一般都認為他就是《史記·秦本紀》“十六年九月發(fā)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秦僅發(fā)兵去受地,而不是攻打下來,所以“韓南陽假守騰”只能是韓國南陽代理長官(假守),過去把他說成是秦派去的假守顯然是不對的,此人必然是韓國叛臣降將,向秦獻地有功,被調任為秦內史,“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和他原為韓臣,熟悉韓內部情況不能無關,二十年四月他已為南郡守,可能跟“十九年南郡備警”有關。備警應警南郡北境即南陽和韓國故地反秦之警,他原為韓南陽假守,對這一帶地方情況熟悉,所以又把他調來南郡,但《文書》連這只字都沒有提,前后兩件文書的目的亦與此無關,說什么“始皇調他去坐鎮(zhèn)那奴隸制殘余盤根錯節(jié)的南郡地區(qū)”,《文書》是“反復辟”,全屬捕風捉影。騰推行秦的法治,目的是維護、鞏固秦亦即自己在南陽的統(tǒng)治。可是他的那一套法令,“吏民莫用,淫佚之民不止”,“吏民犯法為閑私者不止,私好、鄉(xiāng)俗之心不變”,“鄉(xiāng)俗不變,淫佚之民不止”,說明騰的統(tǒng)治不得人心,他與南郡人民處于對立地位,我們相信他的,只能是這份“自供狀?!彼?、關于歷史、制度與歷史《編年記》記載了一些史籍失記的重大事件,對于研究戰(zhàn)國的歷史、制度是有重要價值的,但記載簡單又殘缺較多,真相還需深入研究,特別是在以下幾個問題上,因“四人幫”反動史學觀點的宣傳影響,也受到嚴重的歪曲,有必要加以辨證。(一)投資以可能南郡為諸國過去許多討論文章都提到昌平君,把他當作奴隸主復辟勢力代表或后臺,有的文章還把“邪僻淫佚之民”,“惡吏”和“鄉(xiāng)俗”,“這些壞人壞事同昌平君以及楚國奴隸主貴族之間的黑線關系”直接聯系起來,說“楚國奴隸主貴族是他們的總后臺,昌平君是他們的頭面人物,他們則是昌平君、楚國奴隸主貴族搞復辟的社會基礎”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后徙于郢,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昌文君名亦不知也。又,《史記·春申君傳·索隱》說他是楚考烈王之子:按楚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無子。清人梁玉繩《史記志疑》駁之云:昌平君之稱考烈王子,未見確據,始皇紀書昌平君先為秦相,繼為荊王,蓋楚之諸公子耳,若從考烈王實之,則紀有昌文君誰人乎?按猶為幽王捍同母弟,而負芻為猶庶兄,均見《史記·楚世家》(《烈女傳》以猶為考烈王遺腹子,而以負芻為考烈王弟),昌平君為楚公子(考烈王子,哀王猶之庶兄),主要是據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而推測的,至以昌平君為哀王猶庶兄,與負芻為兄弟,也是據《秦始皇本紀》負芻被至于昌平君為秦相國,亦出誤解。《史記·秦始皇本紀》:“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卒攻毒”,其時相國為呂不韋,次年“相國呂不韋坐繆毒免”,秦止有左、右相國,不可能有三相國,故“相國”與“昌平君”、“昌文君”必須分讀,后二人皆非相國。其次,南郡自秦昭王二十九年被秦占有后,至此時秦統(tǒng)治已五十年,始皇二十年南郡守騰明明在這里發(fā)號施令,穩(wěn)控政局,項燕怎么能在南郡立昌平君為荊王?把他說成是南郡奴隸主復辟勢力的后臺,更是荒唐無稽。最后,《史記·秦始皇本紀》僅記“二十一年新鄭反,昌平君徙于郢”,對照《編年紀》二十一年記事,“韓王死”應和“新鄭反”有關,而“昌平君徙居其處”和“昌平君徙于郢”應為一事,但《編年記》二十年“韓王居吱山”,此地應在新鄭附近,不應在郢,此郢也可能指陳郢,總之,絕非南郡之郢。說他因犯罪而遷居南郡,是毫無根據的。(二)荊王君反秦戰(zhàn)爭《史記·秦始皇本紀》記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