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_第1頁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_第2頁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_第3頁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_第4頁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xx年創(chuàng)辦的研究機構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01歷史沿革科研成就文化傳統(tǒng)科研條件人才培養(yǎng)所獲榮譽目錄0305020406基本信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又稱為: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yè)園,前身為1951年建立于的船舶模型試驗研究所,1961年,國家成立了中國艦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改稱702研究所。研究所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水動力學、結構力學及振動、噪聲、抗沖擊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fā)。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有職工1500余人,其中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檢測中心,1個國家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fā)中心和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有2個博士學科點,4個碩士學科點和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7年11月,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歷史沿革歷史沿革1951年,船舶模型試驗研究所(ShipModelExperimentInstitute)建立于上海黃浦江畔。1965年,船舶模型試驗研究所總部搬遷至無錫,在上海設有分部。1954年,船舶模型試驗研究所建成中國國內第一座拖曳水池。1957年,船舶模型試驗研究所(ShipModelExperimentInstitute)改名為船舶科學研究所(ShipScienceResearchInstitute)。1961年,國家大力加強海軍建設,成立了中國艦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隸屬之,起稱為702所。1978年,研究所對外開放,稱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ChinaShipScientificResearchCenter,CSSRC),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承擔起招收一級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和結構力學兩大專業(yè)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yǎng)任務。

1997年,研究所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

2013年12月,中國石油大學與中船重工集團第702研究所(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共建“海洋能源聯(lián)合研究院”成立??蒲袟l件人員編制科研平臺設施資源合作交流科研條件人員編制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有職工1500余人,其中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萬人計劃”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重點培養(yǎng)對象2人,國防科技工業(yè)511人才工程學術帶頭人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2名,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徐芑南

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沈泓萃、萬正權、劉建湖、司馬燦、胡震、惠昌年、葉聰

江蘇省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翁震平、顏開、萬正權、劉建湖、顧學康、唐登海、惠昌年等

科研平臺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總部在無錫,設有上海分部和青島分部,設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檢測中心,1個國家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fā)中心和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深海載人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水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檢測中心:中國船舶工業(yè)艦船總體性能試驗檢測中心、中國船舶工業(yè)金屬結構試驗檢測中心國家工程裝備研發(fā)中心:國家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fā)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船舶振動噪聲重點實驗室設施資源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主要科研設備如下表所示:合作交流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分別于1978年和1979年成為ITTC(國際船模試驗池會議)和ISSC(國際船舶和近岸工程結構會議)的成員單位。與美國泰勒水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賓州州立大學、愛荷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俄羅斯克雷洛夫研究院、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荷蘭水池(MARIN)、德國漢堡水池(HSVA)、挪威船舶研究所(MARINTEC)、羅馬水池(INSEAN)等單位在技術交流、項目合作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

科研成就學術期刊科研成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1978年以來共獲國家級等各級科技成果獎600余項。

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表所示:學術期刊《船舶力學》船舶力學《船舶力學》(月刊)是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和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專業(yè)性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流體力學、結構力學、流體與結構聲學、研究綜述?!洞傲W》于2010年更改為月刊。

《船舶力學》是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美國《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同時被國內外多家著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俄羅斯《文摘雜志》(AbstractJournals,AJ)刊源;英國海事技術《文摘雜志》(BMTAbstracts)的刊源;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刊)》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

《中國造船》中國造船《中國造船》1948年創(chuàng)刊,是中國出版的第一種船舶類科技期刊,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主辦,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學報。人才培養(yǎng)教學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是國家首批博士、碩士培養(yǎng)點之一,有2個博士學科點,4個碩士學科點和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船舶與海洋工程

一級博士學科點: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科點: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兵器發(fā)射理論與技術、流體力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與江南大學聯(lián)招聯(lián)培)

教學建設根據(jù)2016年7月官信息顯示,研究所共招收培養(yǎng)博士、碩士400余名。十余位研究生分別成為國防科技工業(yè)百名優(yōu)秀博士或全國、江蘇省、中國艦船研究院優(yōu)秀碩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研究所萬正權榮獲“國防科技工業(yè)百名優(yōu)秀博士、碩士”稱號。劉建湖榮獲“國防科技工業(yè)百名優(yōu)秀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文化傳統(tǒng)所旗所徽文化傳統(tǒng)所徽702所所徽(1張)徽標由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英文縮寫“CSSRC”、船體剖面及海洋造型組成。以藍、白兩色作為基本色調。藍色象征海洋,徽圖的棱形象征現(xiàn)代化的水池。整個圖案顯示研究所立足船舶試驗基地,發(fā)展船舶高科技,走向世界的雄心壯志和乘風破浪,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所旗所旗由徽標和一面白色的旗幟組成。寓意研究所擁有的科學技術、試驗設施,研究出的科學成果將填補國內外空白,成為世界一流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科學研究中心。

所獲榮譽所獲榮譽2020年9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2020年江蘇省省長質量獎。

2021年7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四室黨支部被無錫市委授予“無錫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21年9月,獲得第四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2022年4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高速水動力學研究團隊榮獲“2022年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稱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