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選》吊文文體形式新探_第1頁
《昭明文選》吊文文體形式新探_第2頁
《昭明文選》吊文文體形式新探_第3頁
《昭明文選》吊文文體形式新探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昭明文選》吊文文體形式新探

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文本時,有一種“文本流動性”的說法。如果我們將《昭明文選》中的一篇文章,與《文心雕龍》對該文的評價或者其他史書對該文的著錄進行比較,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它們對該文的文體分類的命名有所差異。這一點,是“文體學”上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不能簡單用是否為“應用文”的標準來理解。今舉一例,試加說明。一、關于“吊文”的認識中古文體分類,以蕭統(tǒng)《昭明文選》與劉勰《文心雕龍》最為典型,二人對“吊文”之分類,同中有異,可以為我們深入考察中古時期的“文體流動性”提供重要證據(jù)?!墩衙魑倪x》“吊文”類,錄賈誼《吊屈原文》、陸機《吊魏武帝文》二文,前者亦見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書·賈誼傳》,后者《晉書》陸機本傳不收。劉勰《文心雕龍·哀吊》,以賈誼《吊屈原文》為“吊”體之“首出之作”、陸機《吊魏武帝文》為“降斯以下,未有可稱者”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第一,二作本應皆為“騷”或“賦”體,為何被稱作“吊文”?劉勰《文心雕龍》提出“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與這種文體現(xiàn)象有無關系?第二,陸機《吊魏武帝文》實際上是“主客問答”形式,此類文體,《文選》列入“設論”、《文心雕龍》列入“雜文”,此又稱作“吊”,這是一種什么文體現(xiàn)象?嚴格上說,這兩篇“吊文”之體,各有舊稱,如賈誼《吊屈原文》近于“騷”,陸機《吊魏武帝文》近于“賦”。詹锳先生以為:“從表面形式上看,哀辭是四言體與騷體并用,而吊文一概屬于騷體?!碑敃r人也是如此認識。賈誼《吊屈原文》,《史記》《漢書》皆稱其為“賦”,如《史記》稱“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對于與二“吊文”有關系的其他作品之性質(zhì),蕭統(tǒng)、劉勰認識上卻有差異。如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班固《答賓戲》,雖與陸機《吊魏武帝文》具有類似的“主客問答”形式,然對三作之文體分類,《文選》列為“設論”,劉勰《文心雕龍》視作“雜文”。這就將“賦”中的某些作品,又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類。這其實是由于文體分類角度不同導致的文體稱謂差異。對蕭統(tǒng)、劉勰的這種文體認識差異,我們需要從“文體流動性”角度,予以深入分析。二、“吊”與“賦”蕭統(tǒng)、劉勰對文體分類的差異性,首先有時代變化的影響作用,其次也有文學、文體變化需求的作用。讓我們還是以“吊文”分類為例,嘗試說明。蕭統(tǒng)《文選》與劉勰《文心雕龍》對“吊文”的分類,是存在差異的,這說明二人對“吊文”在認識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其實在中古文人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吊文”的分類矛盾,足以讓我們充分認識當時復雜的文體問題?!段倪x》將《吊魏武帝文》列于“吊文”,是將此類具有“吊”體性質(zhì)的“設論”作品列入“吊文體”。這似乎是說,“吊”是作為一種與儀式有關的獨立文體,與其體式類似的其他作品有在稱謂、文體分類上的差異。但劉勰《哀吊》明確將二“吊文”視作與賦有關的文體,其所言“吊雖古義,而華辭未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昭明文選》中,《吊屈原文序》曰:“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熳酝躲枇_而死。誼追傷之,因以自喻?!薄段倪x》中,“賦”有“哀傷”劉勰《文心雕龍》中,以為“吊”與“賦”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聯(lián)系大概即具有賦之形式;其差異則在對“辭”“韻”之處理,此或即其所言“吊雖古義,而華辭未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這種認識,將“吊”與“賦”之界限描述得非常玄妙,且劉勰似乎以為某些文體在超越某個“臨界點”后會發(fā)生“文體轉(zhuǎn)換”。這也可以看作是文體的“雙重性”。我們曾經(jīng)考證,某些文體具有“賦”與“文”的“雙重文體”與“文體流動”特征,如郤正《釋譏》所謂“雙重文體”,即從不同角度分析,某些作品既可被稱作“賦”,亦可被稱作“文”。賈誼《吊屈原文》之作,或被稱作“賦”,或被稱作“文”,即此故。同為“主客問答”形式,《吊魏武帝文》被《文選》列于“吊文”,形式相同之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班固《答賓戲》或被稱作“設論”,或被稱作“雜文”,亦是此故。所謂“文體流動”,具有兩種傾向:第一,本來具有特定文體標志的作品,在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開始出現(xiàn)向另一種文體轉(zhuǎn)換的傾向,如我們曾經(jīng)考證的郤正《釋譏》之作,即屬此類情況“文體流動性”,其實具有一定的文學批評意義,對此,要結合劉勰的某些說法予以深入分析。三、漢初劉“吊文”的文學景觀上文已述,“文體流動性”與“文體雙重性”,其實可以反映出中古時期的文學批評觀念。例如,劉勰稱“吊雖古義,而華辭未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在這里,何為“華辭未造”?何為“華過韻緩”?這要結合他在《文心雕龍·哀吊》中列舉的作品,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予以討論。劉勰曾經(jīng)列舉賈誼《吊屈原文》以下“吊”體作品有九:司馬相如《哀二世賦》、揚雄《反離騷》、班彪《悼離騷》、蔡邕《吊屈原文》、胡廣《吊夷齊文》、阮瑀《吊伯夷文》、王粲《吊夷齊文》、禰衡《吊張衡文》、陸機《吊魏武帝文》。從作品稱謂上看,班彪及其以上,皆稱為“賦”“騷”;蔡邕及其以后,皆稱為“文”。至劉勰彌合眾家,則統(tǒng)稱為“吊”。此十家“吊文”,劉勰顯然以為從“辭”“韻”上進行處理較為穩(wěn)妥。他對各家吊文之評價如下:賈誼《吊屈原文》,“體同而事核,辭清而理哀”;司馬相如《哀二世賦》,“其言惻愴,讀者嘆息;及卒章要切,斷而能悲”;揚雄《反離騷》吊屈原,“辭韻沉膇”;班彪、蔡邕之作,“敏于致詰”;胡、阮之作,“褒而無聞”;王粲之作,“譏呵實工”;禰衡之作,“縟麗而輕清”;陸機之作,“序巧而文繁”賈誼之吊文“辭清而理哀”,有人以為說的是“文辭清晰”同為吊伯夷、叔齊之作,胡廣、阮瑀以褒揚為主,并無批評之辭;王粲主要批評其狹隘。劉勰對三人之作,主要從內(nèi)容上分析,未從辭、韻角度予以評價。禰衡之作“縟麗而輕清”,應該說的是其文辭繁縟、音韻流暢。陸機之作,吊辭過于繁雜,劉勰列其為十家之末,大概以為其已與“吊”制稍有隔閡。綜合此處分析,劉勰對“吊文”之規(guī)定,除了他說的“辭”“韻”之限定,還有“情”“理”之節(jié)制。四者大體皆可被視為作品形式上的問題。若失“情”“理”之節(jié)制,文辭過于華麗、音韻又不緊湊,導致“華過韻緩”一面,就使得“吊文”變?yōu)椤百x”體了。所以,就此而言,“吊雖古義,而華辭未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中,“未”不宜改作“末”,應該就是向長清所言“古代雖已有吊,最初都無華辭”之意;“華辭過多,音韻紆緩,則變而為賦”另外,從中國古代文學“文體雙重性”與“文體流動性”角度進一步思考,還有一種文體現(xiàn)象值得注意,即《吊屈原文》本近“騷”,后被稱作“賦”,此時又分析出“吊”,呈現(xiàn)出明顯的文體“次生”現(xiàn)象,即一種文體會不斷衍生出“次級文體”:如果將“騷”視作“一級文體”,“賦”即為“二級文體”,“吊”則為“三級文體”,體現(xiàn)出“騷——賦——吊”的文體演變現(xiàn)象?!兜跷何涞畚摹繁窘百x”,而其駢體成分的增加,使我們意識到另一種新文體——駢文,即將產(chǎn)生,如郤正《釋譏》表現(xiàn)出的明顯的駢體化現(xiàn)象一樣,《吊魏武帝文》也預示著“賦——駢文”的文體演進趨勢。這種在上一文體基礎上衍生出“次級文體”的現(xiàn)象,很像是在文體中產(chǎn)生了“代級”。“文體代級”,或者是三國、南朝時期文體分類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文體現(xiàn)象。最后,從《文選》“吊文”分類、《文心雕龍》列舉十篇“吊文”分析,蕭統(tǒng)、劉勰二人此時在文學上所做的工作就是:一個為作品進行文體分類,“吊文”即由此而生;一個為無題之作題名、定名,《吊屈原文》《哀二世賦》《吊魏武帝文》之名即此時產(chǎn)生。四、“對立”“沖突”:“文體流動”的融合綜合以上分析,我們重新思考整個中古時期的“文體流動”現(xiàn)象,可以得出如下兩點啟示:第一,“文體流動”現(xiàn)象,其實是中古尤其是十六國、南北朝政治上的對峙沖突與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之間的矛盾反映。魏晉以后的王朝更迭,造成禮崩樂壞、政權林立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王朝對同一種文體的認識差異。甚至,政權對立者會以貶低對方的方式,以“次等級”的文體稱謂,命名本來看似“高一級”的文體。例如,赫連勃勃大夏王朝的《統(tǒng)萬城銘》,其實就是一篇“京都賦”,但與之對立的北魏、東晉或之后的其他政權,在題名、收錄上不可能將其與“京都賦”并列。而后人以“銘”題名此賦,其實沿襲了當時的文化習慣。如此,在“文體流動”背后,或者隱含著深刻的政治、文化背景。第二,要從“文體流動”現(xiàn)象入手,重新認識十六國、南北朝文學生成的多元因素。也就是說,對這個時代的文學,我們應該拋棄簡單的“對立”“沖突”的線性認識,從“對立中的融合”角度予以重新思考。一提及十六國、南北朝,總是給人以簡單的“對峙”“沖突”的印象;甚至包括對魏晉南北朝某一具體王朝內(nèi)部的認識,也往往是從“對立”“沖突”的角度入手,分析各種歷史、文化、文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各種“對立”“沖突”,其實反映的是當時中原對邊疆、漢人對胡人、南朝對北朝、正統(tǒng)對異端、勝者對敗方的評價或認識,而邊疆、胡人、北朝、敗方,一直具有深刻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或“國家認同”。例如,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的大夏王朝以大禹為始祖、拓跋鮮卑以黃帝為祖先,皆是此類“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體現(xiàn)。不同政權在政治、軍事上的嚴重沖突,無疑會抹殺此類“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