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詩歌用事準則的藝術功能_第1頁
論中國古代詩歌用事準則的藝術功能_第2頁
論中國古代詩歌用事準則的藝術功能_第3頁
論中國古代詩歌用事準則的藝術功能_第4頁
論中國古代詩歌用事準則的藝術功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中國古代詩歌用事準則的藝術功能

應用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古老傳統。這位所謂的“古今詩人什么都沒有用”的137人,以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為基礎,通過歷史和今天事物的意義的類比,理解時代的背景,賦予詩歌優(yōu)雅含蓄的美,擴大互文性(1)的內涵,增加閱讀,突出詩人的才華。只有系統了解用事觀念,方能貼切地理解中國古代詩歌及其詩學系統。自唐代開始,大量論詩談藝文字,以只言片語方式,散論用事規(guī)約,討論詩人與故事的關系。集腋成裘,概覽這些論說,古代詩學家所建立的用事準則,除了要求做到“親切”,即故事與今事比擬榫合、貼切命題立意外,還要做到“不為事使”、“用事不俗”、“如鹽著水”等三準則。這些原則形成邏輯關系,看似在規(guī)定具體技巧,卻最終都指向詩學的終極關懷,讓詩人舍筏登岸以言志抒情而非藉此大肆逞才使氣。這恰好體現了中國詩學技巧論的基本特征。追蹤這個三個原則的論述過程,我們還發(fā)現禪學思維的印痕,通過刔發(fā)它們的禪學內涵,可以管窺中國詩學的論說方式及理路,受到禪學的深刻影響(2)。有鑒于目前對用事準則的研究尚少,系統總結不夠,且解釋不夠平允,本文特拈出三條最重要的用事準則及其論說過程作為考察對象,藉此管窺中國詩學如何要求詩人對待他的素材和技巧。一、“為事所使”是詩人的主體地位詩人應該如何運用故事?詩人與故事之間,應該有何等關系?這自是用事論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古代詩學家提出用事應“不為事使”,強調詩人面對故事時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夠以詩人強勁才力,隨心所欲地驅遣故事,亦即喬億所言“我役材料,材料不得役我”1129之意。據現有文獻,“不為事使”原則的提出,始于宋代蔡寬夫。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七引述了他的觀點。43蔡氏認為杜甫《行次昭陵》和李商隱《復京》雖用本朝同一故事,但前者做到了“用事不為事使”,因而倡導詩人向杜甫學習用事。蔡氏之后,宋代多有人以“不為事使”贊賞杜詩用事高妙,如吳沆通過對杜甫《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和《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用事的詳細分析,提出“詩人豈可以不用事。然善用之,即是使事;不善用之,即反為事所使。事只是眾人家事,但要人會使”的觀點,強調詩人對于故事的掌控。宋人還常以“不為事使”為標準來評價詩人用事成功與否。如南宋末期黃升《玉林詩話》就曾說“林楚良賦先人小園詩……使事而不為事所使,佳句也?!?34及至明清,人們繼續(xù)提倡這一原則。此時論述較為清晰詳盡而有創(chuàng)新者為明代王世懋,云:“善使事者勿為故事所使,如禪家轉《法華》,勿為《法華》轉。使事之妙在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可意悟而不可言傳;可力學得,不可倉卒得也?!?60a-b他明確指出,用事“不為事使”是詩人用事的基本原則,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什么樣的故事皆可為詩人所用,更無須計較那些反對用事的聲音。正因如此,用事而為事所使則會受到詩學家的批評。如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到:“禪家戒事二障,余戲謂宋人詩,病正坐此。蘇黃好用事,而為事使,事障也;程、邵好談理,而為理縛,理障也?!?9他將用事而為事使視為一種“障”,并以此為準繩權衡蘇軾和黃庭堅的詩歌成就。不惟如此,詞學理論和文章理論中,也比較重視用事“不為事使”。張炎較早言及詞作用事當“不為事所使”,說:“詞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61從宋代開始,用事“不為事使”也是古代文論家所討論的重要命題,如俞成的《螢雪叢說》卷一就記載陳亮(1143—1194)曾說:“至于使事而不為事使,或似使事而不使事,或似不使事而使事,皆是使他事來引帶出題之意,非直使本事也?!?宋代魏天應也說:“前輩嘗謂學者:使事不可反為事所使,此至論也。”77縱觀上述各家所言,所謂“不為事使”,實乃強調作家對于故事的主體性地位。正如宋人韓駒說:“使事要自我使,不可為事所使??墒狗绞?不可強使?!?1)232a其中的“我”,就是要突出詩人的主體地位。清代葉燮的論述,從另一角度表達了他的理解:“故以我之神明役字句,以我所役之字句使事,知此方許讀韓、蘇之詩。”51葉燮曾經說:“曰才、曰膽、曰識、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無不待于此而為之發(fā)宣昭著?!?1他所言的“神明”,即詩人的本心,明顯強調詩人主體性的重要。在古代詩學家看來,為事所使有兩種主要表現:趁韻和排列故事?!俺庙崱被颉盀轫嵥鶢俊笔恰盀槭滤埂钡牡湫捅憩F(2)737b。詩人作詩用事之時,改動事典的原文出處以適應音韻格律,即趁韻,不僅容易造成用事“錯訛”,也反映出詩人素材積累不夠或缺乏才力駕馭故事。在宋代批評家的眼中,趁韻而“為事所使”之人并不乏見,如《蔡寬夫詩話》就對“王筠善押強韻”頗有微詞。嚴羽更是直接提出忠告,強調“押韻不必有出處;用字不必拘來歷”116。嚴氏此言對我國古代詩歌用事觀念影響深遠,其后的詩學家對此多有引述,成了他們心目中避免用事趁韻的指南。排列故事,也叫填砌故事或堆垛故事,有阻礙詩作生趣之弊,如浦銑曾指出:“食古而化乃善用故實,若堆垛填砌,毫無生趣,奚取哉!”181a詩中大量排列故事,不僅易讓詩人為事所驅,還會阻礙詩歌言志抒情的實現,降低詩歌的自然之美,甚者如明代謝榛所言“用事多則流于議論”8。排列故事最常見的兩個表現是“獺祭魚”和“點鬼簿”,歷來受到詩學家的批評。如宋代范唏文就指出:“詩用古人名,前輩謂之“點鬼簿”。蓋惡其為事所使也。”上文所引胡應麟、王世懋等人的話,清楚地表明他們的論述有著深深的禪學思源,為佛禪“轉物”觀念余緒?!稗D物”觀念,為禪宗重要思想,《壇經》曾對此有過討論,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238,強調參悟佛法者的主體性投入,亦即見性明心。周裕鍇先生對此有過精要概括:“在參禪學佛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自性的主導作用,讓外在一切事物都成為隨我所轉的對象。”84類似的思想可以在禪宗典籍中大量發(fā)現,如《壇經》強調“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甚至還說“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為“般若”,還主張“自性自見”。于是乎,外在權威變得不再重要,關鍵在于本心識見,所以慧能說:“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6也正因如此,禪師大德們才強調勘破皮相,直指心性,才有了奇特的呵佛罵祖之怪行和有了推陳出新的翻案之風。故而,石頭希遷也強調“即心即佛”257。甚至可以說,強調修佛者的主體地位,一直都是禪宗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不為事使,同樣要求詩人能夠將外在之“故事”轉化為自己所驅役的對象,正如蔡絛《西清詩話》所言:“用事能破觚為圓,剉剛成柔,始為有功者。昔人所謂‘縛虎手’也?!?80禪宗認為“佛非定相”240,所以參悟者也不許有個定行。用事也是如此,每一首詩,都應該具有當下存在的意義,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故事??梢?從禪宗強調“識自本心”到詩學強調用事不為事使,其間的哲思理路一致。詩學家援禪入詩,讓詩人擺脫對故事的迷信,以自由無礙的心態(tài)使用那些故紙堆中的典故。“不為事使”要求詩人必須超越用事,最終將寫作指向詩歌本身。這實際上是“詩歌本體論”的一種表現,即一切藝術技巧必須為創(chuàng)作而服務,詩人的注意力須從用事等藝術技巧回到詩歌言志本質。于是,詩歌的一切藝術技巧,并不完全是對道家所謂“大道無形”的遵從(1),而是對詩歌本體地位的尊崇。這恰恰和禪宗“轉物”思想款曲暗通,正是超越故事,方能做到后文的“用事不俗”與“如鹽著水”,否則詩人只會被故事驅遣而迷失本心,終致不能創(chuàng)作出用事成功的詩作來。二、說故事與“造語”、“安排”的“創(chuàng)新”“用事不俗”是中國古代詩學家提出的關于用事的另一基本原則,它要求詩人竭力創(chuàng)新,避忌陳陳相因,所以古代詩學家堅決反對“用事陳俗”。用事之“俗”主要包含兩層含義:所用故事陳熟和用事格調低下(2)。宋人對此十分重視。就筆者所見,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梅堯臣。陳師道《后山詩話》云:“閩士有好詩者,不用陳語、常談,寫投梅圣俞,答書曰:‘子詩誠工,但未能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爾?!?14其后,蘇軾說:“詩須要有為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好奇務新乃詩之病?!?3)43黃庭堅也說:“蓋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zhàn)百勝,如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鏃,如甘蠅飛衛(wèi)之射,此詩人之奇也?!?41上述三家之言,在宋代都產生了深遠影響(4),代表宋人對于用事的基本看法。此外,趙孟堅《彛齋文編》卷三、元好問《中州集》卷二等亦主張用事要做到上述要求。由此可見,宋人普遍認為詩歌用事要做到“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用事陳熟,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故事陳熟和手法陳舊老套。為了避免用事陳熟,必須力圖做到“莫與古人用事同”。熟事并非全不可用,關鍵在于詩人如何用,如若使用得當,熟事亦可翻新。于是,古代詩學家多認為,更新用事手法才是關鍵,如鄧云霄指出即使人們認為四書故事較為陳熟,只要以“化工妙手”用之自可脫俗出彩,關鍵要克服“筆俗”402a。另外,避免使用“熟事”,還指詩人避免己作中的用事重復。古代詩學家發(fā)現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等人,慣于重復使用某些故事,但集中卻鮮有用事重復,使用方法也變化多姿。于是,不斷超越自己的詩人,就會到詩學家高度贊譽,如趙翼夸贊陸游萬首詩中“遣詞用事,少有重復者?!?4一般而言,要對某一故事的使用方法進行翻新,主要應在“造語”和“用意”兩方面下功夫?!霸煺Z”創(chuàng)新,即在用同一事典時,根據語境的具體情況,避免所用話語相同,如黃徹高度贊揚王安石、蘇軾詩作“共享一事,而造語居然不同。”王、蘇二人之詩,皆用了張季鷹思念故鄉(xiāng)鱸魚味美的故事,但前者云“悲歌不為鱸”,后者云“直為鱸魚也自賢”;造語方式、借此表達的意旨,均不相類,自是巧妙出新?!坝靡狻眲?chuàng)新,則指詩人在用事之時,對故事原意給出新的闡發(fā)以用于新的語境,換句話說它在新語境被賦予了新含義。古代詩學家認為“反用”是實現“用意”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之一。較早談及這一點的是宋代嚴有翼,他說“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并說“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識學素高,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guī)規(guī)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反用故事,也叫“翻案”法,宋人對之多有討論。楊萬里較早提出這一點,其《誠齋詩話》云:“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睆乃e之例可知,所謂“翻案”當包含兩層含義:反用故事與反用話語,如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云“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而劉凌《重陽》詩則言“不用茱萸仔細看,管取明年各強健”。楊氏認為這就是典型的“翻案”之法141。宋人對“翻案”的解釋是:“前輩所謂‘翻案法’,蓋反其意而用之也。”148楊萬里的“翻案”法,為后世詩人提供了一種極具可操作性的用事創(chuàng)新之法,所以人們多有引述,如魏慶之《詩人玉屑》就專列“誠齋翻案法”一條。翻案法一直到清代都廣為詩人及詩論家所喜愛,認為它是用事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法,如吳景旭在轉引之時,將其編入“翻案”一法,說“可為用事之法,蓋不拘故常也”747,肯定“翻案法”對于詩人避免用事陳陳相因,做到不拘故常,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后,顧嗣立也表達了相類觀點,說“韓昌黎詩句句有來歷,而能務去陳言者,全在于反用”,因而“臭腐化為神奇矣?!?5由此可見,“翻案”法成了古代詩學家比較推崇的用事創(chuàng)新法之一,常常因此贊賞詩人“翻案”前人的常用故事,如方回《瀛奎律髓》評論杜甫《舟中夜雪有懷廬十四侍御弟》一詩“不識山陰道,聽雞更憶君”一聯云:“凡用事必須翻案,雪夜訪戴一時故實,今用為不識路而不可往,則奇矣?!?58方回還對白居易《履道春居》、陳師道《雪中寄魏衍》詩句“翻案”作了直接的贊揚?!耙怨蕿樾隆蓖瑯邮艿搅硕U宗思想的深刻影響,尤以“翻案”法為典型。對此,時賢已有論述(2)。古代也有將翻案法直接歸功于禪宗者,如方回曾言:“禪學盛而至于唐南北宗分。北宗以樹以鏡譬心而曰:‘時時謹拂拭,不使惹塵埃。’南宗謂‘本來無一物,自不惹塵埃?!咭?。后之善為詩者,皆祖此意,謂之翻案法?!?9a-b在方回看來,南北宗所言同為一旨,而南宗則能在北宗基礎上發(fā)揮新意、顯示個性。無獨有偶,清代梁章鉅《浪跡叢談》也說:“詩文一訣,有翻進一法。禪家之書亦有之,即所謂機鋒也。”200他所舉出的例子,同樣有《壇經》中慧能翻神秀偈之事。確乎如此,正因為慧能及其所開創(chuàng)的南宗禪學主張見心明性、頓悟成佛,必然會對神秀強調的“定”、“戒”、“慧”修煉進行駁斥,故而借用其語言形式外殼,改變其原有語意內瓤,體現出一種革新叛逆精神來。這樣的語言方式,也是禪門公案經常采用的“機鋒”,如雪竇重顯就曾有《春日示眾》詩二首,其一云:“門外春將半,閑華處處開。山童不用折,幽鳥自銜來?!逼涠?“門外春將半,閑華處處開。山童曾折后,幽鳥不銜來?!?07正是因為浸淫于禪宗“隨處生活”的思想,同一個禪師也會在語言形式相似的情況下,表達幾乎相反或更深的含義。后來,大慧宗杲即用了與重顯相似的表達,云“門外春將半,山房總不知??蓱z拄杖子,暗里自抽枝”341,用以表達完全不同的內容與意指。但是無論怎么變幻推新,用事的以故為新與禪宗“生活”與“翻案”一理相通,都是克服形式僵化的一個有效手段。方回與梁章鉅的話,更是直接道出了“以故為新”藝術追求的禪學思想淵源。用事還要做到“以俗為雅”。為了避免詩歌用事陳熟,古代詩人還使用一些“俗言俗事”,這些材料主要來自層次較低的民間方俗。詩歌使用格調不高之故事,既可避免用事陳陳相因,也能增加詩歌的諧趣之味,如吳聿就曾經對梅堯臣、陳師道用“打鴨”俗事作了饒有趣味的評述117?!按蝤啞敝略陉悗煹涝娭屑仍溨C又新穎,所以古代詩學家也說:“文章窮于用古,矯而用俗?!?6不過,有人指出:“凡俗言俗事入詩,較用古更難?!边@是因為用俗事很難做到“雅致”,故有人認為俗事并非絕對不能用,關鍵要做到“以俗為雅”,將俗事用為雅事148?!耙运诪檠拧蓖瑯泳哂猩钌畹亩U學思想內涵。禪籍中有大量語言十分通俗的文獻,尤其以語錄公案為代表,其中不乏口語、俗諺、粗話等極具生活色彩的語匯,甚至還含有大量污言穢語,諸如屎、尿、蛆等常被名僧大德掛在嘴邊來接引門人,以破除他們頭腦中經藏陳語的藩籬,使他們在驚異的同時去參悟當下心性??梢?禪師大德們口頭粗鄙不堪的詞句,卻是啟發(fā)參禪者明悟佛法大意所在的藥引,煥發(fā)超拔塵俗的魅力。詩歌用俗語,同樣也是為了避免陳言的老套,以相對于書面語的新穎來引領讀者關注詩歌,進而不自覺地置身詩意實現的過程中。不管是“以故為新”,還是“以俗為雅”,俱為詩人突破已有慣性思維,擺脫故事的羈絆,彰顯自己的才能與個性,用陌生化的藝術效果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并進而關注詩歌的言志抒情本質的有效手段。這恰恰與禪宗強調沖破迷信、直達本性的思想相通。三、“如鹽著水”等標準使用人宋代詩論家評論詩歌用事之時,還提出一個重要原則:用事當“如鹽著水”。它代表著詩歌用事的較高成就,其含義是要讓故事完全融合于詩歌,甚至令讀者看不出用事的痕跡。這一用事觀念是宋人在談論杜甫《閣夜》詩用事時發(fā)掘出來的,最終成為古代詩學家評價用事最為重要的準則之一(1)。最早提到用事當“如鹽著水”的人可能是蔡絛,他在《西清詩話》中強調:“杜少陵云:‘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苏f,詩家秘密藏也?!?并說:“善用故事者,如系風捕影,豈有跡耶!”187這段文字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等都曾轉引,在宋代及其以后頗有影響。此外,李頎《古今詩話》有與此段相類的文字,卻將杜詩用事作為水中著鹽的例子,云:“作詩用事要如水中著鹽,飲食乃知鹽味,此說詩家秘密藏也?!?70后來,元好問也說:“前人論子美用故事,有著鹽水中之喻,固善矣?!?b元好問認為此“如鹽著水”乃前人論述杜詩用事時來形容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古代詩論家都非常重視“如鹽著水”對于用事詩歌創(chuàng)作的價值,元、明時代詩法著作多有申說。如懷悅《詩家一指》云:“凡引古證今,當如己出,無為彼奪,緣妄失真,其如窅然色之膠青,空然水之鹽味,形趣泯合,神造自如?!?81虞集也在《虞侍書詩法》(中)提到了這一標準,并被廣泛引用。明代諸多詩法類書也將“如鹽著水”作為用事標準而收錄,如謝天瑞《詩法》就收錄了《詩法家數》中的這一條文字,又如費經虞的《雅倫》也說道:“或云:‘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妙!’”232a這些詩法類著作屢屢提及“如鹽著水”,表明人們甚為推崇它。不僅如此,這一標準還被挪用至曲學和詞學領域,如曲學家王驥德就指出:“又有一等用事在句中,令人不覺,如禪家所謂撮鹽水中,飲水乃知鹽味,方是妙手。”131清代不少詩法類著作也談到了這一標準,如葉鈞輯《詩法指南》就引用了上述《古今詩話》中的那段文字478a,而薛雪也說:“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杜少陵以錦欄傳人,人自不能承當。”135類似的引用和說法在清代較為普遍,如喬億云:“少陵曰:‘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099可見,自從宋人提出了用事當“如鹽著水”這一命題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把它作為用事的一個基本標準,也表明了杜詩學對于傳統詩學的巨大影響力。這一思想,或借自禪學。“水中鹽味”乃禪家常用譬喻,佛經中常見,如《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云:“如不能見水中鹽色,及不能見壁等障色?!?51b但是中土使用較多的有關鹽和水的譬喻當源于《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所載傅大士《心王銘》,云:“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名無相,大有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56c這則材料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九、元釋覺岸《釋氏輯古略》等書亦收錄。禪林多用傅大士此說,《宗鏡錄》卷五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化用了傅大士之說,其中智覺禪師答問云:“如水中鹽味,但執(zhí)是水,不執(zhí)于鹽;水與鹽元不相離?!?23c又如《宏智禪師廣錄》卷四曾記禪師有語錄云:“大千卷出破塵情,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機前有路妙難名,才形言像迢然去。又是泥團換眼睛?!?0b他又強調水和鹽的關系,既要重視“鹽”也要關注“水”。這些諸多說法,其譬喻的本體核心意思是:鹽溶解于水,而水有了鹽味卻不見鹽的形跡。用事“如鹽著水”,需較好地融合于詩中,甚至讓人看不出詩人用有故事。從人們對《閣夜》一詩的評價可以看到,在某種意義上,“如鹽著水”即意指“用事無跡”。蔡絛為了說明這個準則的含義,舉出了杜甫的詩句“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作為說明(1)。在他看來,此詩雖有用事,卻不易被普通讀者所識破,所以這首詩用事的特點是:“善用事者,如系風捕影,豈有跡耶!”187《西清詩話》稱少陵用事無跡,如系風捕影210。因此,在研究“如鹽著水”時必須將用事“無痕”、“無跡”等相似說法納入考察視野,否則僅能接觸冰山一角的材料,而忽視了許多相似表述,使自己的論述陷于偏安之境。如楊載就認為“用事不可著跡,只使影子可也”29,又如胡應麟也曾指出:“用事患不得肯綮,得肯綮,則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字串用,亦何不可!婉轉清空,了無痕跡,縱橫變幻,莫測端倪,此全在神運筆融,猶斫輪甘苦,心手自知,難以言述?!?5詩歌用事當“了無痕跡”,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即便句句用事也可創(chuàng)制佳篇。又如顧嗣立也曾經主張:“作詩用故實,以不露痕跡為高,昔人所謂使事如不使也?!?5從人們對《閣夜》一詩的評價中可以看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如鹽著水”即意指“用事無跡”,均要求詩人在用事之時能將故事完全融化到詩句中,做到用事使人不覺。如鄧云霄說“詩貴用事而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