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4種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梳理與精講(部編版)_第1頁
文言文4種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梳理與精講(部編版)_第2頁
文言文4種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梳理與精講(部編版)_第3頁
文言文4種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梳理與精講(部編版)_第4頁
文言文4種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識點梳理與精講(部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四種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介賓短語)后置主謂倒裝省略主語

承前省

承后省

對話省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省略量詞省略句被動句見、于、見于、為、所、為所、被判斷句倒裝句①“……者,……也”“……,……者”“……,……也”“……者也”②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③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文言句式主謂倒裝

常見于表示強烈感嘆的句子賓語前置定語后置

標志詞:之、者狀語后置

標志詞:于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②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③“之、是”結構文言句式之省略句省略主語

省略謂語省略賓語

省略介詞省略量詞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句子組成及成分:(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例:(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桃花源記》(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他們)見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滕子京)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殿下)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

1.省略主語(高山)互相軒邈——《與朱元思書》(吾)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余)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余)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送東陽馬生序》(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記》(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吾)由是感激——《出師表》省略主語的情況:承前省

承后省

對話省承前省

上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主語,或者前面有所交代,下文即可將主語省去。

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承后省后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主語,前文不再寫出。

例:1.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秦時,(項伯)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2.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p>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睂υ捠?/p>

對話時,根據(jù)對話情景,對話雙方都有明確所指,卻不產(chǎn)生歧義的情況下,省略主語。

例:1.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p>

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p>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曹劌)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p>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補:一鼓作氣,再(鼓)而衰?!恫軇フ搼?zhàn)》

譯: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

2.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補: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二)省略謂語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愿為(此)市鞍馬——《木蘭詩》投(之)以骨——《狼》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記》(三)省略賓語1.場主積薪(于,在)其中

《狼》2.予獨愛蓮之出(于,從)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漣而不妖《愛蓮說》3.坐(于,在)潭上

《小石潭記》4.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

《醉翁亭記》5.一厝(于,在)朔東,一厝(于,在)雍南

《愚公移山》(四)省略介詞“于”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船頭坐三(個)人——《核舟記》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辯斗——《兩小兒辯日》一(個)男附書至,二(個)男新戰(zhàn)死——《石壕吏》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五)省略量詞隨堂練習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選自《論語·微子》)【注釋】①接輿:楚國的狂人。下列選項的句式與文中劃線句不一致的是(

)趨而辟之A.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C.此人——為具言所聞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A【解析】題干中句子為省略句,“(接輿)趨而辟之”。B、C、D三項均為省略句,B項,“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C項,“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D項,“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陽”。A項為普通句式。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么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jīng)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zhí)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要與他交談,他卻快步走著避開孔子,孔子沒能和他交談。隨堂練習隨堂練習

富翁某,商賈多貸其資。一日出,有少年從馬后。問之亦假本者翁諾之。至家,適幾上有錢數(shù)十,少年即以手疊錢,高下堆壘自如。翁謝去,意不與貸資?;蛟懫涔?,翁曰:“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覺形于手矣?!痹L人果然。

(據(jù)《聊齋志異》改寫)下列選項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翁謝去,竟不與貸資A.陳勝者,陽城人也

B.臣誠恐見欺于王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屬予作文以記之答案:D解析:例句:省略句。翁謝去,竟不與(之)貸資

A.判斷句

“也”表判斷;B.被動句,見…于”于”表被動;C.倒裝句

賓語前置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省略句

(滕子京)囑予作文以記之。D文言句式之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常見標志詞:見、于、見于、為、所、為所、被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例: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河中石獸》)

天子為動。(《周亞夫軍細柳》)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無標識的被動,需要文章的上下文來判斷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帝感其誠。(《愚公移山》)隨堂練習

楚莊王欲伐越①。莊子諫日:“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鼻f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②。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③為盜干境內(nèi),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蓖跄酥?。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節(jié)選自《韓非子》)【注釋】①越:越國。②睫:眼睫毛。③莊蹻(qiáo):當時民間反對派首領。下列選項中與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莊蹻為盜于境內(nèi),而吏不能禁A.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B.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C.管夷吾舉于士

D.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A答案解析【解析】知識模塊:本題考查知識點為文言文特殊句式。重難點:例句:倒裝句。介詞短語后置。莊蹻(于境內(nèi))為盜A.倒裝句

介詞短語后置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于秦川)出B.被動句

“見….于”表被動C.被動句

“舉于.……”即“在……被舉薦”D.被動句

用“為”表被動【技巧點撥】本題考查文言句式被動句,同學要看被動句的標志。涉及到省略句的也要把省略部分補齊。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答案解析【譯文】楚莊王想進攻越國,莊子勸諫道:“大王進攻越國,為什么呢?”楚莊王說:“因為越國政事混亂,軍隊軟弱?!鼻f子說:“我雖說很無知,但深為此事?lián)鷳n。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被秦、晉打敗后,喪失土地數(shù)百里,這說明楚國軍隊軟弱;莊蹻在境內(nèi)作亂,而官吏卻無能為力,這說明楚國政事混亂??梢姵诒跽y方面,并不比越國強。您卻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楚莊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頭。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難,不在于能否看清別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說:“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才叫做明智?!彪S堂練習管晏列傳司馬遷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保ㄟx自《史記·管晏列傳》)與“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的語法現(xiàn)象不同的一項是(

)A.受制于人

C.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B.不能容于遠近

D.吾孰與徐公美【解析】知識模塊:本題考查知識點為文言文特殊句式。重難點:例句:逐于君,“于”表被動我曾經(jīng)三次被皇上賜官、又三次被罷免A.被動句,被人控制B.被動句,“于”表被動,不能被鄰里所容C.被動句,“為”表被動D.賓語前置吾與徐公孰美技巧點撥:本題考察文言句式倒裝句,同學要根據(jù)所學進行辨析。注意掌握判斷倒裝句的標志詞。答案解析【譯文】管仲說:我最初的時候很貧困,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錢的時候多半留給我自己,鮑叔不認為是我貪心,他知道我很貧困;我曾經(jīng)和鮑叔一起為共謀天下大事而使得我更加貧困,鮑叔不認識是我愚鈍,(因為)他知道天時有時利有時不利;我曾經(jīng)三次被皇上賜官、又三次被罷免,鮑叔不認為是我不忠于皇上,而是我沒有遇到好的時機;我曾經(jīng)三次(隨軍)打仗三次都偷跑,鮑叔不認為是我膽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親要贍養(yǎng);公子糾集叛亂失敗,召去之后頃刻被殺,我也被囚禁起來,受盡凌辱,鮑叔不認為我(這樣)很丟臉,他是知道我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覺得丟臉,(我)擔心的是我的功名不能為天下人所知。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啊。答案解析隨堂練習

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處于齊。管夷吾事公子糾,鮑叔牙事公子小白。齊公族多寵,嫡庶并行。國人懼亂。管仲與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鮑叔奉公子小白奔莒①。既而公孫無知作亂,齊無君,二公子爭入。管夷君與小白戰(zhàn)于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鮑叔牙謂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國?!被腹唬何页鹨?,愿殺之?!磅U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節(jié)選自《列子·力命》)【注釋】莒:讀音jǔ。周朝國名,今山東莒縣。下列選項中與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遂召管仲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B.子何恃而往C.帝感其誠

D.何以戰(zhàn)A隨堂練習【解析】答案:A例句:省略句

(桓公)遂召管仲A.省略句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仲永)學B.倒裝句

賓語前置子恃(何)而往C.被動句

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D.倒裝句,賓語前置,以(何)戰(zhàn)隨堂練習【譯文】管夷吾、鮑叔牙兩人交朋友十分親近,都在齊國做事,管夷吾幫助公子糾,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當時齊國公族的公子被寵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沒有區(qū)別。大家害怕發(fā)生動亂,管仲與召忽幫助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后來公孫無知發(fā)動兵亂,齊國沒有君主,兩位公子搶著回國。管夷吾與公子小白在莒國境內(nèi)作戰(zhàn),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公子小白立為齊君以后,威脅魯國殺死公子糾,召忽也被迫自殺,管夷吾被囚禁。鮑叔牙對桓公說:“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國家?!被腹f:“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殺了他?!滨U叔牙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沒有個人怨恨,而且一個人能盡力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盡力為國君做事,您如果想稱霸為王,非管夷吾不可。請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國。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有三種:

第一,“……者,……也”“……,……者”“……,……也”“……者也”

第二,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第三,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A."……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廉頗者,趙志良將也。陳涉是陽城人。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但這種情況不常見。如:"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原地區(qū)的人。廉頗是趙國的良將。第一,“……者,……也”“……,……者”“……,……也”“……者也”“……者”

判斷句B.“……,……也”其常見方式為:主語+謂語+也,在這種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人曹操名為漢相,其實是漢賊C.“……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愛蓮說》)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蓮花是花中的君子。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

判斷句1.“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2.“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

例:吟鞭東指即天涯。3.“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4.“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第二,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翻譯:應立的是公子扶蘇。翻譯:這就是岳陽樓記的雄偉景象。翻譯:這雖然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翻譯: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翻譯: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一般。

判斷句5.“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例: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說新語》)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不是人??!與別人相約同,丟棄別人先離開了。城墻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堅利。第三,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劉備是天下勇猛的人。

判斷句1.下列句子不表判斷意思的一項是(

)A.斯是陋室。

C.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B.蓮,花之君子者也。

D.是故謀閉而不興。隨堂練習D1.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愛蓮說》)3.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5.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6.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7.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鞏固小結倒裝句:文言文中,為了強調(diào)、突出等目的,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

倒裝句倒裝句主謂倒裝

常見于表示強烈感嘆的句子賓語前置定語后置

標志詞:之、者狀語后置

標志詞:于/以/乎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②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③“之、是”結構④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1)主謂倒裝

謂語: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tài)的陳述或說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樣"。一般句子順序:主語+謂語+賓語。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謂語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和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現(xiàn)代漢語也有謂語提前的句子,如: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

調(diào):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如:甚矣,汝之不惠。語序調(diào)整:汝甚不惠。翻譯:你真是太不聰明了。如:美矣哉,我少年中國。語序調(diào)整:我少年中國美矣哉。翻譯:我中國少年太美了。如:賢哉,回也。(《〈論語〉十二章》)語序調(diào)整:回也,賢哉。翻譯:顏回是位賢德的人啊!

倒裝句(2)賓語前置如: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規(guī)律一:在否定句中,賓語為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弗。正常語序:弗怠之。翻譯:不放松讀書。如:僵臥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正常語序:僵臥孤村不哀自。翻譯: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的鄉(xiāng)村,沒有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倒裝句(2)賓語前置如:且焉置土石?規(guī)律二:疑問句中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常見疑問代詞:誰、何、奚、曷、胡、惡、安、焉……如:微斯人,吾誰與歸?正常語序:且置土石焉?翻譯:況且土石放置在哪里?正常語序:微斯人,吾與誰歸?翻譯:沒有這種人,我和同誰一道呢?

倒裝句(2)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銘》)(之:賓語前置的標志詞,不譯)規(guī)律三: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是"等作標志。正常語序:有何陋?翻譯:有什么簡陋呢?如:宋何罪之有?正常語序:宋何有罪?翻譯:宋國有什么罪?如: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對于菊花

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很少聽說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應當是有很多人了。

倒裝句(2)賓語前置規(guī)律三: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為”“是”等作標志。標志詞:是

唯利是圖。

唯馬首是瞻。

唯命是從。唯圖利唯瞻馬首唯從命規(guī)律四: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知識點】介賓短語指由介詞+名詞/代詞構成短語。在句子中通常作狀語。常見介詞:在、從、為、自、通過……比如:為人民(服務)

在家里(上課)在河邊(散步)

按規(guī)定(辦事)……例:全石以為底?!缎∈队洝?lt;“以”充當介詞,語序應調(diào)整為“以全石為底”>譯文:(譚)用整塊石頭作為底。

倒裝句拓展練習翻譯下面的句子。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譯文:這樣還不能建立王業(yè)的,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②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夫晉,有何厭?譯文:晉國,有什么能讓他滿足的呢?③君何以知燕王?賓語前置:君以何知燕王?譯文: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你)?(3)定語后置

定語: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zhì)與特征的。一般語序:(定語)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古文中有時為強調(diào)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jié)奏短而鮮明,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常見標志詞:之,者。如:細密的春雨給大地披上美麗的衣裳。“細密”是定語,修飾主語“春雨”;“美麗”作為定語,修飾賓語“衣裳”。

倒裝句(3)定語后置規(guī)律一:中心詞+之+形容詞,用“之”把形容詞定語后置。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無利”作為(定語)修飾爪牙(中心詞),強作為(定語)修飾筋骨(中心詞)調(diào)整語序:蚓無利爪牙,強筋骨。>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強勁的筋骨。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岳陽樓記》<“高”作為定語修飾廟堂(中心詞),“遠”作為定語修飾江湖(中心詞),調(diào)整語序:居高廟堂……,處遠江湖……>譯文: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國君擔憂。

倒裝句(3)定語后置規(guī)律二:用“者”表示。“中心詞+定語+者”式結構要調(diào)成:定語+中心詞+者1.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織》)調(diào)整:村中好事少年者。

譯文:村中有好事的少年。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調(diào)整:遂率三夫荷擔者子孫。譯文:于是帶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

倒裝句(3)定語后置規(guī)律三:“中心詞+之+定語+者”式結構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恶R說》<馬(中心詞)+之+千里(定語)+者;語序調(diào)整:千里馬者,一食或盡一石粟。>譯文: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飯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②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石(中心詞)+之+鏗然有聲(定語)+者。語序調(diào)整:鏗然有聲之石者。>譯文:敲打之后能發(fā)出鏗鏘聲音的這種石頭。

倒裝句(3)定語后置【備注】定語后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后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后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筛鶕?jù)哪種作用為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倒裝句規(guī)律四:數(shù)量詞作定語,定語常后置。①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逗酥塾洝氛{(diào)整語序:……為五人,為八窗。譯文: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調(diào)整語序:……一食或盡一石粟。譯文: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飯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拓展練習翻譯下面的句子。①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有吹洞簫客者。譯文:有會吹洞簫的客人②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凌茫然萬頃。譯文: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③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有涉江楚人者。譯文:有個渡江的楚國人。(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

狀語:一般位于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肯定,否定,范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構成:(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介賓短語后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詞短語放在謂語之后作狀語,而現(xiàn)代漢語則習慣將它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這種現(xiàn)象又稱狀語后置,

常見標志詞:“于”“以”“乎”。

倒裝句(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備注】狀語后置句翻譯,如果對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后作補語。一、介詞“于……”構成介賓短語,后置。1.格式:動+于+賓①能謗譏于市朝?!苡谑谐r譏。(《鄒忌諷齊王納諫》)<“于市朝”是介賓短語,作謂語“謗譏”的狀語。>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陂L勺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于長勺”是介賓短語,作謂語“戰(zhàn)”的狀語,調(diào)整為“于長勺戰(zhàn)”。>譯文:“公與他一起乘車,在長勺作戰(zhàn)”。

倒裝句(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2.格式:形+于+賓一、介詞“于……”構成介賓短語,后置。①長于臣。(《鴻門宴》)<“于臣”介賓結構短語,應該作為狀語修飾“長”,調(diào)整為“長于臣”譯文:(項伯)比我年長。

倒裝句(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

倒裝句二、介詞“以……”構成介賓短語,后置。格式:動+以+賓1.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以+孝悌之義”是介賓短語,作謂語“申”的狀語,應調(diào)整為“以孝悌之義申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講述?!?.覆之以掌。(《促織》)<“以+掌”是介賓短語,作謂語“覆”的狀語,應調(diào)整為“以掌覆之”>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是介賓短語,作謂語“飾”的狀語,應調(diào)整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譯文:“用篆文、山脈、烏龜、飛鳥、野獸的形狀裝飾。(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

倒裝句三、介詞“乎……”構成介賓短語,后置。如:1.風乎舞雩。(《四子侍坐》)

<“乎”都相當于介詞“于”,與后面的名詞“舞雩”構成介賓短語,應調(diào)整為:乎舞雩風>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這句話中的兩個“乎”都相當于介詞“于”,與后面的名詞構成介賓短語,應調(diào)整為“乎吾前生,其聞道也乎吾先”>譯文: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也先于我。(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

倒裝句四、有時候,后置的介賓短語中的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為介賓短語后置。如:1.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核舟記》)<“題名其上”是“題名(于)其上”的省略語,應調(diào)整為“其上題名”>譯文:那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就在那上面刻字。2.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戰(zhàn)河北”“戰(zhàn)河南”是“戰(zhàn)于河北”“戰(zhàn)于河南”的省略語,應調(diào)整為“將軍于河北戰(zhàn),臣于河南戰(zhàn)”>譯文: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4)狀語后置(又介賓短語后置)

倒裝句五、動詞/形容詞+如/若+賓語例如:1.火烈風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戰(zhàn)》)<“往”是動詞,“箭”是賓語,應調(diào)整為“船如箭往”>譯文:船像箭一樣往前沖。2.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蠢”是形容詞,“木雞”是賓語,應調(diào)整為“若木雞蠢”>譯文:小蟲蟄伏不動,像木雞一樣愚蠢。拓展練習翻譯下面的句子。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狀語后置:……亦將于斯文有感譯文: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②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狀語后置:管弦嘔啞,于市人之言語多。譯文:弦的聲音嘈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