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的習慣法研究_第1頁
苗族古歌的習慣法研究_第2頁
苗族古歌的習慣法研究_第3頁
苗族古歌的習慣法研究_第4頁
苗族古歌的習慣法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苗族古歌的習慣法研究

苗族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是著名的歌舞之鄉(xiāng)。由于歷史上苗族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歌唱的形式來完成。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歌的種類比較多,有情歌、酒歌、禮歌、飛歌和古歌等,因內(nèi)容不同,歌唱的對象、地點和作用也明顯不同。苗族古歌的作用主要是起歷史的記述作用,記載苗族先民對宇宙萬物以及人類自身的認識。在以歌作為主要教育手段的苗族社會里,歌者給子孫敘述天地形成、萬物起源、民族的來歷就得唱創(chuàng)世古歌;要教育后代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奮斗就得唱生產(chǎn)古歌;要追憶祖先業(yè)績和苦難的歷史就得唱遷徙古歌;要評議糾紛、解決矛盾就得唱訴訟古歌?,F(xiàn)在苗族古歌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居住地區(qū),2006年6月臺江、黃平苗族古歌和施秉的“刻道”被收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一、理詞、敘事歌和歌花苗族古歌的分類各有不同,依目前出版和我們收集到的苗族古歌,從便于習慣法研究的視角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神話類古歌。它的內(nèi)容多為遠古神話,敘述天地的開辟、人類的誕生、萬物的起源以及洪水、遷徙等歷史歷程,其中充滿了幻想的社會因素,這類古歌主要反映人與大自然的斗爭和人對自然的認識。第二類是歷史類古歌。一個民族無論是文字記載的或口頭傳承的都有自己的歷史和重要事件的記述,苗族古歌在無文字狀態(tài)下最大程度地記載了苗族歷史上發(fā)生的重大事情以及政治、經(jīng)濟、法律和文化的變化。如族群的分化與融合、母系社會、風俗習慣的形成、議榔規(guī)約的訂立以及抗擊外來侵入等,這部分內(nèi)容較為豐富,雖然在傳唱過程中有所變異,但反映的社會問題卻是真實的。第三類是訴訟類古歌。這類古歌是在實際訴訟和糾紛解決過程中產(chǎn)生的,與苗族口承法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形式“理詞”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一般是糾紛解決和案件處理過程中理老口傳的“法理”和先例,其中主干部分就是“理詞”,它在訴訟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依據(jù)和語言感染作用。另外的大部分是理老的即興之作,因案件不同而選擇發(fā)揮。其中一些情節(jié)曲折、具有故事性、代表性的案例,后來逐漸編成敘事歌在民間傳唱,傳播的范圍比“理詞”廣泛,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法律心理、法律訴求和行為規(guī)范。第四類是婚嫁類古歌,這類古歌比較多。比如《開親歌》,它流傳在黔東南施秉、凱里、黃平、鎮(zhèn)遠等縣的苗族地區(qū),幾乎家喻戶曉,會唱的人不在少數(shù)。過去的歌者往往借助“歌棒”來輔助記憶,并對其它古歌有提示作用?!案璋簟泵缯Z叫“刻道”,意為“把憑木”,是苗族歌手的必備之物,一般冬季隨身攜帶,在婚姻嫁娶及姑娘回門時(一般在冬季)唱,過去在苗族婚宴酒席上會幾天幾夜傳唱古歌。目前在黔東南僅存的一件“刻道”記述的是《開親歌》的主干部分,所以人們又把它叫作《刻木歌》。歌中較為系統(tǒng)地唱到了苗族古代婚姻起源、演變,即從“姑舅表婚”(還娘頭)到“買賣婚”及“外甥錢”,從天價財禮到“一缽酸湯也可開親”的婚姻改革過程,此外在黔東南苗族中流傳婚嫁類古歌還有《訂親歌》、《換嫁歌》、《媒妁歌》《哭嫁歌》、《結(jié)婚歌》、《劈筒歌》等等。苗族古歌是講述歷史知識和重大事件的文學作品,似乎也是一種口傳的歷史讀本,其中不少是對古代歷史上法律事件和糾紛記述和回憶,傳遞著不少習慣法信息,這些歷史知識和法的信息是靠廣大苗族群眾口耳相傳、不斷傳唱才得以傳承下來的。苗族古歌是以對唱的盤歌形式誦唱,有的用敘事的形式朗誦、呤唱;有的則用道白的形式呼應對答。以對偶的長短句式為主,和諧悅耳、古樸雅致、抑揚頓挫、瑯瑯上口,十分動聽,人們易懂易記。盤歌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上看有主體和變體之分,歌的主體苗族稱hsongdhxak,即為“歌骨”,是每一次都必須唱到的主干部分,“變體”是與“主體”并無必然聯(lián)系且可以獨立存在的部分,苗語稱為bangxhxak,即“歌花”。歌花多是即興之作,也有傳統(tǒng)的佳句,這就看歌者應時的創(chuàng)造力和變化能力?!案杌ā泵钊M生、優(yōu)美動聽;“歌骨”述古喻今,深邃莊重。盤歌原本是一種對唱形式,一般是兩個組成一方,雙方對唱,一方先提問,另一方回答,然后答方提問,先提問的一方又回答,往復如此,直到終了,單人或多人對唱的情況極為少見。這種形式比較適合結(jié)婚時賓主雙方的對唱和訴訟抗辨時的對唱,古歌的對唱要分輸贏,對方的提問若答不出或答錯了就算輸,所以婚姻糾紛和訴訟方面的古歌在黔東南地區(qū)流傳甚廣。而寨老“擺古”時所唱神話類、歷史類古歌也適合一人誦唱。本文擬以第二、三、四類古歌為基礎資料,結(jié)合第一類古歌內(nèi)容,探討苗族古歌對傳統(tǒng)習慣法的記述及在法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二、以古歌來創(chuàng)造一般來說,苗族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法律事項,只要內(nèi)容適合就可能以古歌這種形式傳唱下來。從我們閱讀古歌資料內(nèi)容看,包括苗族傳統(tǒng)法意識、議榔“立法”、婚姻形態(tài)變遷、繼承制度、財產(chǎn)糾紛等各個方面。(一)族傳統(tǒng)法意識在神話史詩類古歌中,苗族祖先把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把人作為另一個整體來看待,自然界整體包括天地、日月、山川、萬物、人類;人的整體包括“巨人”以及富于人性的動物、植物和無生物等廣義的物種等廣義的神話了的人。苗族先民是以自然界為經(jīng)線,以人為緯線編織神話古歌,說明他們對主客體的意識和區(qū)分是自發(fā)的、朦朧的、初始的,所以表現(xiàn)出物我不分,人物、植物、動物一體的認識系統(tǒng)。這一點在苗族傳統(tǒng)法意識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如苗族古歌《楓木生人》中記述了友婆和楓樹打官司。友婆責怪楓樹偷吃了她的魚秧,于是請來陸臘王和金松岡當理老。誰知友婆被判理虧,“敗訴官司大如山”。友婆不服氣,又請來汪俄、立俄來作理老。楓樹能言擅辯,說道:“各是鷺鷥與白鶴,它倆雙雙從東來,飛來不高也不低,來在樹梢筑窩巢,在樹干上生崽崽,嘴殼尖尖如螞蚱,又饞又惡像老砣。它倆偷吃你魚秧,你憑什么來找我”。并自恃有理地說“無理你告不倒我”,人和樹打官司,各說各的理,最后兩位理老定楓樹為鳥“作窩家”之罪,楓樹才敗訴被伐倒。說明在神話類古歌中,人和樹都是平等的訴訟主體關系,反映物我合一的初始訴訟意識。以后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主體客體意識已經(jīng)明晰,但苗族理老在“擺古”時還是喜歡用自然界的一些常見現(xiàn)象來加以比喻?!白h榔給所有的人遵循,議榔給所有的人知道”?!扒邪贅佣既肓死?千行百樣都歸了約,只有水不愿入榔,風不愿歸約,水才任性淹沒田莊,風才隨便拔樹倒屋。野火也不愿入榔,芭茅也不愿歸約,山火才任意焚燒山野,芭茅才任意劃破人們的手腳”。說明誰不入榔歸約自然要受到懲罰。即使在理辭中對“議榔”的內(nèi)容也有形象的比喻“公才來議榔,婆才來議榔,議水牛和黃牛,來議定狗和豬,來議定鴨和雞,議水牛黃牛在廄,議狗豬在地上,不準狗上屋頂,半夜不準雞鳴”。(二)議檳榔,張秀身份說議榔,苗語為ghedhlangb(音“構(gòu)榔”),是苗族人集體議事、訂定規(guī)約的活動,制訂盟約和御敵規(guī)約也是議榔“立法”的重要內(nèi)容。清咸十五年(1855年)張秀眉發(fā)動苗族人民起義,歷時18年才被清政府鎮(zhèn)壓。在這段時間里廣大人民群眾編唱了許多贊頌起義的史歌,有《議榔起義》、《張秀眉歌》等。前者述敘了起義的原因和議榔過程:壩場來了九松公,滿頭白發(fā)象雪松。他念榔詞象數(shù)寶,他立規(guī)約穩(wěn)當如山峰。誰的年歲高,九松年歲高。九松當榔頭,人人都叫好。頭戴紅氈帽,衣穿紫長袍。九松登上議榔臺,山呼水應浪滔滔??罩杏喧_鷹,百姓不安寧,大山有虎狼,百獸不安寧,地方有惡官,百姓不安寧。我們要趕走惡官,我們要收回田屯。讓苗族的笙歌寨寨昂,讓苗家的鼓聲震長嶺。大家靜靜聽我講,大酒缸擱置場中心。請秀眉牽出白水牛,拴在榔樹腳下根。把白水牛獻給榔神,因為它毛白心純。這是萬眾苗家的心意,獻給神主佐將保兵……后一則反映了張秀眉起義的過程:議榔議了大事情,大家一片歡呼聲,聲聲呼喊要造反,殺掉漢官享太平,后生個個都歡喜,更比踏鼓還高興……追敵就象追野獸,就象鄉(xiāng)場攆瘋狗,官兵逃進臺拱廳(今臺江縣城),關起城門來死守。金牛、汪才兩苗奸,花言巧語嘴巴甜,肺膽上面都長剌,兩顆黑心一鉤彎,就像兩把彎釘靶,兩邊兩頭也都挖。細寫一卷長稟貼,悄悄上省去告發(fā)。去告省里大官家,大官派兵來剿殺。捆人就像捆只狗,捆狗街頭亂砍殺……拆房毀屋象雷轟,燒寨著起太陽紅!(三)夫一妻制下族內(nèi)婚及婚姻彩禮改革歷史上苗族和其他民族一樣,也經(jīng)歷了由群婚發(fā)展到對偶婚,由對偶婚過渡到一夫一妻制的單偶婚過程,在母權制向父權制發(fā)展之時,便出現(xiàn)了舅權與姑舅表婚,此后族內(nèi)婚及婚姻彩禮改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這在苗族《說古歌》、《開親歌》、《換嫁歌》、《劈簡歌》中都有反映。1.洞里的治污與關鍵所《說古歌》中唱道:古時候“美麗的姑人人爭,漂亮的姑人人搶?!庇谑歉鎸W公公和吾寧婆用“迷昏湯”把姑娘喝得人事不醒,就把她們帶到巖洞里,丑陋的放在洞里深處,漂亮的放在洞口,然后叫男子們?nèi)ミx。跑得快的男子們看到洞口姑娘漂亮,以為里面的更漂亮,就到洞里去找,跑得慢的便得到洞口漂亮的姑娘。跑得快的不服,提出交換。告學公公和吾寧婆婆不同意,當下規(guī)定:“得好的就要好的,得丑的就要丑的,哥哥得是哥哥的,弟弟得是弟弟的”?!案鎸W公公訂法規(guī),吾寧婆婆訂法規(guī),訂法規(guī)像砌墻,訂法規(guī)像架梁,高山可越過,法規(guī)不可越”。這段古歌就是群婚向?qū)ε蓟檫^渡的記錄。2.習慣法確立:百鳥,高校,女犯、客“男人嫁給女人”的“從妻居”婚姻形式是母權制社會的情形?!稉Q嫁歌》反映了隨著父權制的確立,苗族婚姻開始轉(zhuǎn)變?yōu)椤芭思弈腥恕钡摹皬姆蚓印?并將這一轉(zhuǎn)變成果用習慣法加以確立?!鞍嬴B鵬當王,百家內(nèi)外事,都是女人掌。女婚男嫁人,自古有規(guī)章,榔約今猶在,埋巖立樁”。這首古歌在歷數(shù)男人體力優(yōu)于女性,能為父母承擔更多責任等多種好處后唱道:“兒子來當家,是比女兒強,兩個老人家,又再來商量,嫁男改嫁女。請理老立樁,喝了五缸酒,吃了五只羊。幾個大理老,理片敲得響;自古興嫁男,留女養(yǎng)爹娘。已有老古規(guī),已埋下巖樁。可事到如今,留男比女強,要廢掉古規(guī),重埋新巖樁?!?.家庭暴力的婚姻《開親歌》和《刻木歌》集中反映了舅權與姑舅表婚的危害性和苗族人民對它的抵制和反抗。苗族社會長期保有“姑舅表婚”的習慣,據(jù)《鎮(zhèn)遠府志》載:苗族婚嫁“姑之女定為舅媳,倘無子,必重獻于舅,謂之外甥錢,否則終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來”??梢娋司藢脣屩幕槭掠凶钕葲Q定權,這就嚴重地制約了苗族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剝奪了年青女子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這在《開親歌》“逼嫁”一節(jié)有清晰地反映。歌中唱道:“逼扁金出嫁,真也逼姑娘,假也逼姑娘”,逼得姑娘出走時“心里冷冰冰,胸中藏憂傷”。最后只得以自盡來威脅舅舅。舅舅見逼婚不成,于是就索要財禮作為補償,即“舅爺錢”,“白銀三百兩,騾馬三百匹,水牛三百頭,鴨子三百對,三百塊花布”。這對普遍苗族農(nóng)戶來說是“天價”,如果這些彩禮付不出,那就只好去“刻木”(1)。歌中舅舅索要這些根本實現(xiàn)不了的財禮,實際上還是要逼迫姑媽家的女兒嫁給自己年級尚小的兒子,以實現(xiàn)“舅霸姑婚”。4.理老雙雙合,以破竹筒來裁決苗族在舉行離婚儀式之前,約定時間、地點(一律在野外或分岔路口、分岔河口)由理老主持,雙方數(shù)人或數(shù)十人參加,可對婚姻古歌,當場對答,陳述理由,然后由理老斷定曲直,以破竹筒的形式來裁決。理老劈開竹筒后,男女雙方各持一半,就算解除了婚姻。請看《劈筒歌》:“地上的人扯皮,要天上人解交,你們兩個年青人,我們勸也勸不好。你們在天上本不是一對;來到世上也難配成雙。黃牛要上坡,水牛要下河,隔夜的糯米飯,捏不成一砣。男不穿女鞋,女鞋男不拖(意為今生各不相干)。你倆從今后還是各走各路。男走男富貴,女走女快活。日后路相見,女稱男叫哥,男喊女叫妹,相遇笑呵呵。(四)新訂表4:不得嫁由嫁男改變到嫁女以后,使女兒一時想不通,執(zhí)意不愿出嫁,并一定要在父母的身邊與兄弟們一起分家產(chǎn)。為了不讓嫁出去的女兒再返回娘家“當家”或分家產(chǎn)、田產(chǎn),特請理老來規(guī)定:嫁出去的女兒一律不準再觸摸娘家的鍋灶,否則將是忤逆不孝,所以“榔規(guī)要牢記,鍋灶不能摸,不準摸飯甑,若把理規(guī)犯,惡虎不留情”,苗族地區(qū)“忌鍋灶“這一婚姻習俗一直沿襲至今?!稉Q嫁歌》對此做了直接的反映。重栽新榔樹,重埋新巖樁,若女不肯嫁,死守娘身旁,上山老虎咬,下河龍牙傷。議定新規(guī)約,女兒記心上,不準摸鍋甑,不準進谷倉。新訂榔規(guī)約,條條硬綁綁。誰違反了這種習俗就要受到懲罰:“姑娘忌甑沾鍋了,姑娘忌鍋沾甑了,一個砍五倍樹,一個砍樺樹”。(五)土地糾紛還會發(fā)生糾紛土地是農(nóng)民的重要生產(chǎn)資料。苗族遷徙到黔東南地區(qū)后,首先是“插草為標”占有土地,插到哪里就占到哪里。插占以后即為家族所有,世代相傳。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糾紛就逐漸多了起來。雖然習慣法對田邊地界做了較為細致的規(guī)定,但相鄰田地各戶還會發(fā)生糾紛。我們從一則苗族古歌中讀出了土地糾紛的具體案例。為這為那,天響地動,為搶田邊地角響,為爭邊界石樁鬧?!迊砗奕?惱來惱去,……恨那搶田角,憎那占土坎;……恨那搶田,憎那奪地。我的黑泥田,我的肥泥土,祖宗耕耘九代,占人十代地種。……他心長刺,他膽生毛,心狠占人山,意惡搶人田,奪人九代田耕,壞人賊心,奪田搶地,……昨天你搶田耕,今天你搶地種。索還我祖田,收回我舊地,是據(jù)古理,并非新詞。天地正直,講給天聽,我依古理,撈不會傷。最后,這一糾紛經(jīng)寨老和理師調(diào)停未果,只好求神靈來裁判,采取“撈湯”的辦法解決?!澳闵聿宦犂先搜?你心不服理師講,以長斧來判,用天油熬粥”(1)。三、推廣范圍比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古歌和古歌。在體黔東南苗族其它口傳作品,如“賈”、理詞、巫辭等,雖內(nèi)容和功能上不盡相同,但在苗族習慣法的傳承中也都起到重要作用,它們內(nèi)容上有時與古歌相互重疊,形式上有時很接近。但“賈”、理詞、巫辭一般只為苗族社會“專門人士”所掌握,而古歌就是苗族社會中人們普遍會唱,歌詞內(nèi)容為人們所知曉,傳播范圍也比“賈”、理詞、巫辭廣得多。換句話說,“專門人士“和知識階層除掌握“職業(yè)”特定的傳唱技藝和內(nèi)容外,可能也會唱古歌,而廣大苗族群眾則都或多或少地會唱古歌,對“賈”、理詞、巫辭的內(nèi)容則不一定很熟悉。(一)苗系主義地理,歌骨盛行“賈”一般稱作為這“賈理”。由于音譯不同,叫法各異,有譯作“迦”或“迦理”和“嘉”或“嘉理”的,也有譯作“佳”或“佳理”或“律理”的。“賈”主要流行于黔東南丹寨、麻江、凱里、雷山等地。從我們所收集到的“賈”的內(nèi)容看,“賈”是以史詩形式反映的“理辭”。“賈”意譯為“道”,即法則、規(guī)律、萬事之大道理之意,很大程度上具有“經(jīng)”的性質(zhì)。它在所流傳的苗族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占有最高地位。“賈”的內(nèi)容古今萬物,無所不包,也包括了自然神崇拜觀念中全部鬼神的來龍去脈和因果關系。是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總的依據(jù)、規(guī)則和原則,是苗族村落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就像中國封建社會的“三綱五?!?。苗族社會宗教活動、接人待物、婚喪禮嫁無一不以此為依據(jù)。苗族社會的理老都是懂得“賈”的人,從訂立規(guī)矩的“議榔詞”到刑事案件的處理、民事糾紛的解決,理老評斷是非曲直時,為了讓人信服,說話時能吐出“賈”里面的有關內(nèi)容乃至只言片語,即被視為至理名言,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不可辯駁的權威性。所以才有“理可以釀酒,道(賈)可以攔河”,“知佳做地方頭人,懂理做村寨長老”的說法。古歌作為苗族口承文化的傳承形式之一,自然要吸收“賈”里面的思想,形成古歌的“歌骨”。正所謂:“金竹在竹子中占主要地位,唱歌要有`賈’摻在其間?!?唱歌)要摻有`佳’才好玩,舂(辣椒)要放蒜在里面;光玩而無依據(jù)就是大忌,光舂而無蒜就會辣味無邊?!?二)理詞傳播的原因燕寶先生在分析“賈”與“理”的關系時說:“民間只說`賈就是理’,所以`賈理’聯(lián)稱。但不說`理就是賈,也無理賈’的聯(lián)稱。賈無形無象,摸不著,但你會強烈地感受到,它就字里行間,它就在理詞之外”。然而苗族民間對賈與理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倒有兩種形象的比喻:“古理像谷倉,古規(guī)像木棚;千種佳理像梳齒,百條理辭像頭發(fā);千個佳理像頭發(fā),百個佳理像胡須;木枋只能穿柱子,柱子只能套木枋”;“論佳好比牽藤子,說理就如牽繩索,就像拉繩子引直杉干,像彈墨線引直木頭,掌握佳理才能說話,掌握理辭才能斷案”。由此可見“賈”是靈魂,“理”是“賈”的延伸,是實現(xiàn)“賈”的路經(jīng)和手段。因此“理”可以理解為“道理”、“天理”和“法理”。歷史上早已固定了的“理”稱“古規(guī)古理”,這部分“古理”大多反映的是“賈”的基本精神。理老據(jù)此裁判案件,雙方理老都能引經(jīng)據(jù)理,互對理歌,往往出現(xiàn)對歌審判的場面。理老在裁判案件中結(jié)合新的案件靈活裁量又成了“新理”,漸漸地變成了新的理詞。所以我們見到的一部分理詞正是某些具體案件的記述,不同于以前的“古理”。這不僅說明理老在裁判案件創(chuàng)造了法理,也標志著歷史上苗族習慣法的進步。如果說“理詞”只為苗族社會理老和知識階層所掌握,僅在裁定糾紛時使用,那么“古歌”就是苗族普遍會唱、傳播廣泛的口頭文學了。訴訟類古歌正是就在理詞的基礎上,對一些有代表性、對社會有較大影響的案件以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理歌”,逐漸傳播到苗族群眾之中,起到法律教育的作用。所以有時理詞和古歌在內(nèi)容上會很相近,比如前述“告學公公和吾寧婆議榔立婚姻規(guī)矩”的情景,在“理詞”中同樣有反映:“聰明的姑人人爭,漂亮的姑人人搶?!庇谑恰皩W公才來議榔,寧婆才來議榔,他們來制筒,他們來刻木,制筒不準荒妻,刻木不準換妻,只有調(diào)換牛的市場,沒有換妻的集市。議給哥的就是哥的,以給弟的就是弟的,議給姊的就是姊的,議給妹的就是妹的……一句話成一丘田,一鋤頭成一塊地,議了就成古典,議了就成典故?!鼻笆觥杜哺琛芬彩侨绱?施秉文史資料載有一則理詞與該歌內(nèi)容非常相近:理老他拿出事先已經(jīng)準備好的一節(jié)一尺二寸長的竹筒握在手中,對雙方離婚當事人說:“從今天開始,從夜晚以后,水牛各下水,黃牛各上坡,各走各的路,各行各的道,今后碰在路頭,將來遇在路尾,遠的笑迎臉,近的相問好,不準誰生氣,不準誰臉紅,誰要是生氣,誰要是臉紅,我聽我不許,我知我不依?!薄澳銈儍蓚€情不投來意不合,怎么勸也不依,怎么說也不聽,一個不愿跟一個,男人拿不得女人褲,女人著不得男人衣,只有各走各的路。男走榮華富貴,女走富貴榮華,切莫怪我們這些當事人,把竹筒劃破拆散你們?!崩砝蠈ⅰ半x婚理詞”唱完以后,用刀把竹筒劃破成兩半,交給男女雙方各執(zhí)一半為憑,以示婚姻解除。(三)習慣法的作用苗族的巫術文化影響深遠,在人們的觀念中鬼神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所以經(jīng)常舉行各種巫事活動,即使到了現(xiàn)在,尚巫敬鬼的習俗在苗族地區(qū)還普遍存在。在苗族巫術中,咒語、巫辭常?;祀s著民族歷史、哲學、文學等內(nèi)容,巫辭中苗巫文化習俗的產(chǎn)生及宗教祭典的創(chuàng)立以及其相關內(nèi)容迷信無所不包。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曾經(jīng)談到迷信與制度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時說:在某些特定的部族和特定的時期內(nèi),(1)迷信加強了人們對統(tǒng)治機構(gòu)的尊重,因而大大地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和延續(xù)。(2)迷信加強了人們對私有財產(chǎn)的尊重,因而大大有助于建立財產(chǎn)占用的安全保證。(3)迷信增強了人們對婚姻的尊重,從而大大有助于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