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檔來源網(wǎng)絡侵權聯(lián)系刪除2-1-目錄上篇總論第一章方劑學發(fā)展簡史………………12第二章方劑與治法……………………17第一節(jié)治法概述…………………17第二節(jié)方劑與治法的關系………17第三節(jié)常用治法…………………18第三章方劑的分類……………………20第四章方劑的組成與變化……………22第一節(jié)方劑的配伍目的……………22第二節(jié)方劑的基本結構…………23第三節(jié)方劑的變化形式…………24第五章劑型……………27第六章方劑的服法……………………30附:古方藥量考證………………30下篇各論第一章解表劑………………………32第一節(jié)辛溫解表…………………32麻黃湯……………32麻黃加術湯……………………3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33大青龍湯………………………33三拗湯…………33華蓋散…………33桂枝湯……………34桂枝加葛根湯…………………35桂枝加厚樸杏子湯……………35桂枝加桂湯……………………35桂枝加芍藥湯…………………35九味羌活湯………………………36大羌活湯………………………37香蘇散……………38香蘇蔥豉湯……………………38加昧香蘇散……………………38小青龍湯…………38射干麻黃湯……………………39止嗽散……………40金沸草散………………………40正柴胡飲…………42第二節(jié)辛涼解表……………………42銀翹散……………42桑菊飲……………4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44越婢湯…………45柴葛解肌湯………………………45柴葛解肌湯……………………46升麻葛根湯………………………46竹葉柳蒡湯……………………47第三節(jié)扶正解表……………………47敗毒散……………47荊防敗毒散……………………48倉廩散…………48參蘇飲……………49麻黃細辛附子湯…………………50麻黃附子甘草湯………………50再造散…………50加減葳蕤湯………………………51蔥白七味飲……………………51第二章瀉下劑…………53第一節(jié)寒下………………………53大承氣湯…………53小承氣湯………………………54調胃承氣湯……………………54復方大承氣湯…………………54大黃牡丹湯………………………55清腸飲…………56闌尾化瘀湯……………………56闌尾清化湯……………………56闌尾清解湯……………………56大陷胸湯…………56第二節(jié)溫下………………………57大黃附子湯………………………57溫脾湯……………58第三節(jié)潤下………………………59麻子仁丸…………59五仁丸…………60濟川煎……………60第四節(jié)逐水…………61十棗湯……………61控涎丹…………62第五節(jié)攻補兼施…………………62黃龍湯……………62新加黃龍湯……………………63第三章和解劑…………65第一節(jié)和解少陽……………………65小柴胡湯…………65柴胡枳桔湯……………………66大柴胡湯…………67厚樸七物湯……………………67蒿芩清膽湯……………………68達原飲…………69柴胡達原飲……………………69清脾飲…………69第二節(jié)調和肝脾……………………69四逆散……………70柴胡疏肝散……………………71枳實芍藥散……………………71逍遙散……………71加味逍遙散……………………72黑逍遙散………………………72痛瀉要方…………73第三節(jié)調和腸胃…………………73半夏瀉心湯………………………74生姜瀉心湯……………………74甘草瀉心湯……………………74黃連湯…………74第四章清熱劑…………77第一節(jié)清氣分熱……………………77白虎湯……………77白虎加人參湯…………………78白虎加桂枝湯…………………78白虎加蒼術湯…………………78竹葉石膏湯………………………79第二節(jié)清營涼血……………………80清營湯……………80清宮湯…………80犀角地黃湯………………………81神犀丹…………82化斑湯…………82第三節(jié)清熱解毒……………………82黃連解毒湯………………………83瀉心湯…………83梔子金花湯……………………83清瘟敗毒飲……………………83涼膈散……………84普濟消毒飲………………………85仙方活命飲………………………86五味消毒飲……………………86四妙勇安湯……………………87第四節(jié)清臟臟熱……………………87導赤散……………87清心蓮子飲……………………87龍膽瀉肝湯………………………88瀉青丸…………89當歸龍薈丸……………………89左金丸……………90戊己丸…………91香連丸…………91葦莖湯……………91桔梗湯…………92瀉白散……………92葶藶大棗瀉肺湯………………92清胃散……………93瀉黃散…………93玉女煎……………94葛根黃芩黃連湯…………………95芍藥湯……………96黃芩湯…………96白頭翁湯…………96第五節(jié)清虛熱………………………97青蒿鱉甲湯………………………97清骨散……………98秦艽鱉甲散……………………99當歸六黃湯………………………99第四章祛暑劑………………………102清絡飲……………102香薷散……………103新加香薷飲……………………103六一散…………104益元散………………………104碧玉散…………104雞蘇散…………104桂苓甘露散………………………105清暑益氣湯………………………105清暑益氣湯……………………106第六章溫里劑………………………107第一節(jié)溫中祛寒…………………107理中丸……………107附子理中丸……………………108桂枝人參湯……………………108小建中湯…………109黃芪建中湯……………………109當歸建中湯……………………109大建中湯………………………109吳茱萸湯…………110第三節(jié)回陽救逆…………………111四逆湯……………111通脈四逆湯……………………111四逆加人參湯…………………111白通湯…………111參附湯…………111回陽救急湯………………………113回陽救急湯……………………113第三節(jié)溫經(jīng)散寒…………………113當歸四逆湯………………………113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114黃芪桂枝五物湯………………114陽和湯……………115小金丹…………115第七章補益劑………………………117第一節(jié)補氣………………………117四君子湯…………117異功散…………118六君子湯………………………118香砂六君子湯…………………118保元湯…………118參苓白術散………………………119七味白術散……………………119補中益氣湯………………………120升陽益胃湯……………………121升陷湯…………121舉元煎…………121生脈散……………121玉屏風散…………122完帶湯……………123第二節(jié)補血………………………124四物湯……………124桃紅四物湯……………………125膠艾湯…………125圣愈湯…………124當歸補血湯………………………126歸脾湯……………127第三節(jié)氣血雙補…………………128八珍湯……………128十全大補湯……………………129人參養(yǎng)榮湯……………………129泰山磐石散……………………129炙甘草湯…………129加減復脈湯……………………130第四節(jié)補陰………………………131六味地黃丸………………………131知柏地黃丸……………………132杞菊地黃丸……………………132麥味地黃丸……………………132都氣丸…………132左歸丸……………132左歸飲…………133大補陰丸…………134虎潛丸…………134一貫煎……………135第五節(jié)補陽………………………136腎氣丸……………136加味腎氣丸……………………137十補丸…………137右歸丸……………138右歸飲…………138第六節(jié)陰陽雙補…………………139地黃飲子…………139龜鹿二仙膠………………………140七寶美髯丹……………………141第八章固澀劑………………………143第一節(jié)固表止汗…………………143牡蠣散……………143第二節(jié)斂肺止咳…………………144九仙散……………144第三節(jié)澀腸固脫…………………145真人養(yǎng)臟湯………………………145桃花湯…………146四神丸……………146第四節(jié)澀精止遺…………………147金鎖固精丸………………………147桑螵蛸散…………148縮泉丸…………149第五節(jié)固崩止帶…………………149固沖湯……………149固經(jīng)丸……………150易黃湯……………151第九章安神劑………………………153第一節(jié)重鎮(zhèn)安神…………………153朱砂安神丸………………………153磁朱丸…………154第二節(jié)滋養(yǎng)安神…………………154天王補心丹………………………154柏子養(yǎng)心丸……………………155孔圣枕中丹……………………155酸棗仁湯…………155甘麥大棗湯……………………156第十章開竅劑………………………158第一節(jié)涼開………………………158安宮牛黃丸………………………158牛黃清心丸……………………159紫雪………………160小兒回春丹……………………160至寶丹……………161行軍散…………162第二節(jié)溫開………………………162蘇合香丸…………163冠心蘇合丸……………………163紫金錠…………163第十一章理氣劑……………………165第一節(jié)行氣………………………165越鞠丸……………165枳實薤白桂枝湯…………………166瓜蔞薤白白酒湯………………167瓜蔞薤白半夏湯………………167半夏厚樸湯………………………167金鈴子散…………167延胡索湯………………………168厚樸溫中湯………………………168良附丸…………169天臺烏藥散………………………169四磨湯…………170橘核丸…………170暖肝煎……………170第二節(jié)降氣………………………171蘇子降氣湯………………………171定喘湯……………172小半夏湯…………173大半夏湯………………………173旋覆代赭湯………………………174橘皮竹茹湯………………………175丁香柿蒂湯……………………175第十二章理血劑……………………177第一節(jié)活血祛瘀…………………177桃核承氣湯………………………177下瘀血湯………………………178大黃蟄蟲丸……………………178血府逐瘀湯………………………179通竅活血湯……………………179膈下逐瘀湯……………………179少腹逐瘀湯……………………179身痛逐瘀湯……………………180補陽還五湯………………………180復元活血湯………………………181七厘散…………182溫經(jīng)湯……………182溫經(jīng)湯…………183生化湯……………184失笑散……………185活絡效靈丹……………………185丹參飲…………185桂枝茯苓丸………………………186鱉甲煎丸…………187第二節(jié)止血………………………188十灰散……………188四生丸…………189咳血方……………189小薊飲子…………190槐花散……………191黃土湯……………191第十三章治風劑……………………194第一節(jié)疏散外風……………………194川芎茶調散………………………194菊花茶調散……………………195大秦艽湯…………195小活絡丹…………196大活絡丹…………197牽正散……………198止痙散…………198玉真散……………198消風散……………199第二節(jié)平息內風…………………200羚角鉤藤湯………………………200鉤藤飲…………201鎮(zhèn)肝熄風湯………………………201建瓴湯…………202天麻鉤藤飲………………………203大定風珠…………203三甲復脈湯……………………204阿膠雞子黃湯…………………204第十四章治燥劑……………………206第一節(jié)清宣外燥……………………206杏蘇散……………206桑杏湯……………207清燥救肺湯………………………208第二節(jié)滋陰潤燥…………………209增液湯……………209增液承氣湯……………………210麥門冬湯…………210益胃湯……………211玉液湯…………212瓊玉膏…………212養(yǎng)陰清肺湯………………………212百合固金湯………………………213補肺阿膠湯……………………214第十五章祛濕劑……………………215第一節(jié)燥濕和胃…………………215平胃散……………215不換金正氣散…………………216柴平湯…………216藿香正氣散………………………216六和湯…………217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217茵陳蒿湯…………217梔子柏皮湯……………………218茵陳四逆湯……………………218八正散……………219五淋散…………219三仁湯……………220藿樸夏苓湯……………………220黃芩滑石湯……………………221甘露消毒丹………………………221連樸飲……………222當歸拈痛湯………………………223宣痹湯…………223二妙散……………224三妙丸…………224四妙丸…………224第三節(jié)利水滲濕…………………225五苓散……………225四苓散…………225胃苓湯…………225茵陳五苓散……………………225豬苓湯……………226防己黃芪湯………………………227五皮散……………228第四節(jié)溫化寒濕…………………229苓桂術甘湯………………………229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229真武湯……………230附子湯…………231實脾散……………231萆薢分清散………………………232萆薜分清飲……………………233第五節(jié)祛風勝濕…………………233羌活勝濕湯………………………233蠲痹湯…………234獨活寄生湯………………………234三痹湯…………234第十六章祛痰劑…………………236第一節(jié)燥濕化痰………………236二陳湯……………236導痰湯…………237滌痰湯…………237金水六君煎……………………237溫膽湯……………237十味溫膽湯……………………238茯苓丸……………239第二節(jié)清熱化痰…………………239清氣化痰丸………………………239清金降火湯……………………240小陷胸湯…………240柴胡陷胸湯……………………241滾痰丸……………241第三節(jié)潤燥化痰…………………242貝母瓜蔞散………………………242第四節(jié)溫化寒痰…………………243苓甘五味姜辛湯…………………243冷哮丸…………244三子養(yǎng)親湯………………………244第五節(jié)化痰熄風………………245半夏白術天麻湯…………………245定癇丸……………246第十七章消食劑…………………248第一節(jié)消食化滯…………………248保和丸……………248枳實導滯丸………………………249木香檳榔丸……………………249第二節(jié)健脾消食…………………250健脾丸……………250枳術丸…………250枳實消痞丸………………………251葛花解酲湯………………………252第十八章驅蟲劑…………………254烏梅丸……………254第十九章涌吐劑……………………257瓜蒂散……………257三圣散…………258救急稀涎散……………………258方歌……………………259上篇第一章方劑學發(fā)展簡史方劑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方書,根據(jù)《全國中基圖書聯(lián)合目錄》記載,僅從晉、唐至今已多達1950種,至于與方劑有關的醫(yī)籍就更多。方劑學正是通過這些書籍的相繼問世,反映著這門學科不斷發(fā)發(fā)展的軌跡,了解方劑學發(fā)展的概要過程,熟悉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書的特點及期價值,對于學好方劑學這門主要課程并對今后的繼續(xù)深入學習和研究、運用,是十分重要的。茲以歷史發(fā)展的前后為序,略述方劑學發(fā)展的簡史。一、先秦時期先民們在長期人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經(jīng)過世世代代、日積月累的口嘗身受,逐步積累了藥物知識。隨著意識利用藥物的不斷發(fā)展,自然涉及到藥物的選擇、配合和調劑,逐漸產(chǎn)生了方劑??梢?,方劑是中藥應用的基本形式。早期的方劑,多數(shù)是單方,或僅由二三味藥組成,十分簡單。將兩種或兩種以的藥物組成復方加以利用,可以增強作用、提高療效,并減輕不良反應和毒性,無疑是古代醫(yī)藥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吨芏Y》中已有關于“和藥”、“和齊”的記載,還有“瘍醫(y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食醫(yī)掌和王之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等內容?!妒酚洝分羞€提到:“戰(zhàn)國時扁鵲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減之齊”。上述所稱的“齊”,即后世之“劑”,顯然是指和合、調配不同的藥物組成方劑可以應用。西漢初年,淳于意的《診籍》中,提到“火之湯”等四個方劑,惜于年代久遠,其具體組成藥物已無從考證。1977年,在安徽阜陽出土漢初殘簡130余片,名曰《萬物》,其中有用商陸、羊頭治鼓脹,理石、茱萸治勞損,這是迄今通過考古獲得的最早的復方文獻資料。由此不難看出,方劑產(chǎn)生的上限年代已無法確定,而復方的出現(xiàn),最遲應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和竹、木簡,其中有《五十二病方》《養(yǎng)生方》《雜療方》《雜禁方》等方書尤其《五十二病方》卷帙大,內容多,而且保存較好。該書成書于戰(zhàn)國晚期,原書未見書名,整理者依據(jù)其內容分52題而定此名,堪稱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方書。全書共有醫(yī)方283個,涉及臨床各科病證100余種。諸方用藥242種,有不少品種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所未收載的。藥方的用法,既有內服,也有外用。內服有丸、湯、飲、散等劑型,但除丸劑之外,只有制備之法,而無劑型名稱;外有敷、浴、蒸、熨等。此外,還有炮制和用量方面的若干要求和規(guī)定。該帛書的出土,也充分說明了遲至戰(zhàn)國晚期,方劑在臨床的運用就已初具規(guī)模。二、兩漢時期這一時期,方劑學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其一是初步總結了治則和治法,并提出了對組方的基本結構要求,從而初步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其二是決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劑。方劑學的基礎理論,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黃帝內經(jīng)》的七篇大論之中,而這七篇大論多是東漢以后的作用品,故將其歸屬于這一時期。此書在治則和治法方面,較全面而系統(tǒng)地總結了“謹察陰陽,以平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屬”以及整體治療、標本緩急、三因制宜等有關治則的理論。書中總結的大量治法內容無一不是后世立法組方的理論基礎;在制方的基本結構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理論,并對君藥、臣藥、佐使藥的含義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為使。”此書雖是專門闡述中醫(yī)基本理論的經(jīng)典之作,但亦載有生鐵落飲、四烏鲗骨一藘茹丸、左角髮酒、蘭草湯、半夏秫米湯等13首方劑。所附方劑數(shù)目雖少,但劑型并不單一,給藥途徑也有特色,所用藥物對炮制、制劑、用法的要求二分講究。據(jù)史書記載,這一時期的方書十分可觀,僅《漢書·藝文志》所載,就有“經(jīng)方十一家”,共274卷之多,但俱已亡佚。但僅從1972年在甘肅武威旱灘坡出土的文物《治百病方》來看,簡文中有方劑36首,其主治病證涉及到內、外、婦、五官諸科,各方中用藥共達100種之多,其劑型有湯、丸、膏、散、醴,充分反映出不時對方劑已有相當高的運用水平。方劑是臨床用藥經(jīng)驗的結晶,東漢時期,臨床醫(yī)學更加進步,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代表的本草學也積累了重要的藥學成果,方劑的質量隨之提高。漢末,由于疫病肆虐,張仲景出于拯夭救枉之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并以《內經(jīng)》理論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獨到經(jīng)驗,完成了當代最高水平的臨床巨著——《傷寒雜病論》。此書經(jīng)晉·王叔和及宋·林億等先后整理編輯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使之得以廣為流傳。傳世的《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和略》載方245首,不計兩書并見的重復方,計有323個方劑。這些方劑,大多有理有法,組方謹嚴、選藥精當、藥味不多、主次分明、變化巧妙,深為古今中外之醫(yī)家所折服,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逆湯、茵陳蒿湯、桂枝湯、五苓散、大承氣湯、白虎湯、當歸芍藥散等基礎方劑,經(jīng)久不衰,至今常用。后世大量常用名方,大多是以這些方劑為基礎化裁而成;或是效法仲景藥物配伍組合規(guī)律,依據(jù)理法而選藥組成。所以,《傷寒雜病論》歷來被推崇為“方書之祖”。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長期分裂鼎峙,政權頻繁更替,戰(zhàn)亂不息,社會動蕩,藥材的生產(chǎn)、運輸、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臨床制方選藥多注重實用,略于理論探討,提倡用藥簡捷。在這300多年間,出現(xiàn)了一大批方書,可惜大多已經(jīng)失傳,目前保存較好,且影響較大者,僅有《肘后備急方》《小品方》和《劉涓子鬼遺方》?!吨夂髠浼狈健罚ㄓ址Q《肘后救卒方》),為東晉著名醫(yī)家葛洪所撰。葛洪學識淵博,著述豐富,但其醫(yī)方之書,大多亡佚。《肘后求卒方》系從《金匱藥方》100卷中摘錄3卷而成。其目的是便于隨身攜帶,此乃“肘后”的由來。該書后由陶弘景增補,題名《華陽隱居補闕肘后百一方》,再經(jīng)金人楊用道將《證類本草》部分藥方附于其中,名曰《附廣肘后方》,成為明清以來各種版本的祖本。葛區(qū)所集之方,力求“單行徑易,約而有驗;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yī)。”又出“救卒”,其所收方劑,多以治療中風、昏厥、溺水、外傷、中毒等突發(fā)急癥為主。該書共收單方510首、復方494首,論述文字十分簡要,載錄之藥方及用法,又為葛氏“皆已試而后錄之”,如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瘧疾,為現(xiàn)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后世蔥豉湯、黃連解毒湯等,實為此書首見。所以,簡、便、廉、效是《肘后備急方》的顯著特點。陳延之所撰《小品方》,對《傷寒雜病論》以來的經(jīng)驗方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在隋唐時期與仲景之書齊名。原書約亡于唐末至宋初之戰(zhàn)亂,但不少本草和方書存其佚文,1985年日本發(fā)現(xiàn)其五卷。今人湯萬春先生從中外文獻中廣收《小品方》之佚文,共得資料880余條,另加注文770余條,輯成《小品方輯錄箋注》一冊,于1990年出版?,F(xiàn)有內容涉及臨床各科,理、法、方、藥俱論,亦重點收錄簡、便、廉、效之方。陳氏清楚認識到“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所感,共病因不同,方藥各異。前者多用麻、桂之辛溫,后者多用葛根、白薇、黃連、黃芩之辛涼和清熱解毒。其療“傷寒及溫病……內瘀有蓄血者”之芍藥地黃湯,即日后之犀角地黃湯,首開溫熱病解毒、涼血、化瘀之先河?!秳缸庸磉z方》原為晉人劉涓子初輯,后經(jīng)南齊龔慶宣整理而成,主要收錄和論述金瘡、癰疽、疹癬、湯火傷等外科方劑,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用藥成就,為現(xiàn)在最早的外科方書。四、隋唐時期隋唐兩代,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國內各民族的新密交往和中外各國間的廣泛交流,加之唐王朝對醫(yī)藥的重視,方劑學又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唐代除朝庭參與或組織編纂方書以外,還曾命令各郡縣將《廣濟方》書于大板上,立在鄉(xiāng)村要道之旁,以應行為急時之需。由于這些舉措的推動,促進了方書的編纂和方劑知識的普及。這一時期,方書大量涌現(xiàn),大部頭巨著相繼問世,其方書數(shù)量之多,卷帙之巨,都是空前的。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有方書256種,4510卷;其中《四海類聚方》一書,在2600卷。唐代除《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外,僅《檔以前醫(yī)籍考》不完全統(tǒng)計,當時的經(jīng)驗方就有138部。外來醫(yī)方和少數(shù)民族驗方的收錄,以及采用外來藥制方,也很受唐人重視,如乞力伽丸、耆婆丸、阿迦佗丸、匈奴露宿丸等,充分反映出方劑學善于吸收各民族醫(yī)藥之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隋唐方書雖多,同樣是絕大多數(shù)早佚?,F(xiàn)存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則基本上代表了唐代方劑學的真實水平。《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醫(yī)藥大家孫思邈的力作。《千金要方》共30卷,132門,載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亦為30卷,載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書。二書雖以方書為名,實為綜合類醫(yī)學巨著,僅就《千金要方》之方劑部分而言,既有“經(jīng)文古方”,又有“俗說單方”;既全面總結前人經(jīng)驗,又不乏作者創(chuàng)新之劑。該書在以病癥類方的同時,又以臟腑為目,給嗣后臟腑辨證的發(fā)展以巨大的影響,在安排各類方劑次序時,首列“婦人方”3卷,后又設“少小嬰孺方”1卷,表現(xiàn)出作者對婦幼疾病的防治特別重視;治療無子方分男女之殊,極有見地;對溫病的治療,孫氏更加注意對清熱解毒藥的應用,其治失血多用犀角、地黃、側柏、蒲黃、黃芩、阿膠、大黃,驅腸蟲多用雷丸、蕪荑、狼牙、貫眾,療消渴多用枸杞、天花粉、麥冬、知母、黃芪、人參、人乳。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其選擇藥物也非常準確,尤其是對于虛損,每將補驗藥與羊肉、鹿肉、牛髓、兔肝、羊肝、豬肚、胡桃、蕎麥、胡麻油等同用,并專輯“食治”一卷,強調“能用食平疴、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食療之學、藥膳之方,由于本篇的承上啟下,得以發(fā)揚光大。書中還收錄了若干保健、美容方劑,為后世補虛弱、抗衰老、保健美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方劑和經(jīng)驗。此外,其中的溫膽湯、獨活寄生湯、葦莖湯、孔圣枕中丹、紫雪等影響深遠,至今仍為醫(yī)家所常用。《外臺秘要》是繼孫氏二書之后,唐代又一部大規(guī)模的方書和臨床醫(yī)學著作。作者王燾曾因持節(jié)鄴(今河南臨章縣一帶)郡諸軍事兼太刺史,當時又稱此官職為“外臺”,故所輯之書稱為《外臺秘要》。全書計40卷,1104門,收方6800余首。本書的特點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醫(yī)方,如《小品方》《劉涓子鬼遺方》《范汪方》《深師方》《崔氏方》《集驗方》《廣濟方》《近效方》等。清人徐大椿稱首王氏“纂集自漢以來諸方,匯萃成書,而歷代之方于焉大備……唐以前方賴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敝两裨摃允茄芯窟@些資料的重要文獻。五、宋元時期高度中央集權的宋代封建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分裂混戰(zhàn)局面。國家的統(tǒng)一,經(jīng)濟的振興使科學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方劑學也得到了相應的進步,北宋一些帝王偏好醫(yī)藥,對方劑也較為關注。宋太祖趙匡胤本人就留心方藥,研習醫(yī)術,并親自收集驗方1000多首。立國之初,即發(fā)布“訪求醫(yī)書詔”,這種全國性的征集醫(yī)藥資料和藥物普查,并由政府整理和刊行,在北宋期間不止一次,直到宋王室南遷之前仍在進行。宋太宗、宋徽宗等人也親自為方書撰寫過序言或總論。當時一批文化素養(yǎng)較高的儒臣積極參與醫(yī)藥,也促進了宋代方書的繁盛。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集賢院設立校正醫(yī)書局,成為我國最早的國家醫(yī)書編撰出版機構,再加上雕版印刷術的推廣使用、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為醫(yī)藥方書的刻印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因此,宋代成為本草和方書校刊匯纂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方書,既有官修的《普救方》《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集大成巨著,又有眾多各具特色的個人著述,如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張銳《雞峰普濟方》、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嚴用和《濟生方》、王兗《博濟方》、蘇東坡及沈括《蘇沈良方》、楊土瀛《仁齋直指方》以及《旅舍備要方》等120余種。北宋醫(yī)家唐慎微的《證類本草》,亦收錄有單方3000余個,首開本草附列醫(yī)方的先例,同樣留下許多驗方的寶貴資料。北宋政府官辦藥局“太平惠民和劑局”的建立,使大量成方制劑的生產(chǎn)規(guī)范化,標志著我國制劑和成藥銷售、管理進入了新的階段。其所藏醫(yī)方經(jīng)校訂編纂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堪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制的成藥典。金元時期的戰(zhàn)爭,給方劑學的發(fā)展造成了不良影響,但許多臨床醫(yī)家仍潛心于醫(yī)方的研究和總結,只是除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之外,方劑學的成就主要反映在臨床醫(yī)學著作之中。其他醫(yī)方專書還有:劉完素《宣明論方》、張從正《經(jīng)驗方》《秘錄奇方》、李東垣《東垣試效方》、楊用道《附廣肘后方》、朱丹溪《局方發(fā)揮》、許國禎《御藥院方》、孫允賢《醫(yī)方集成》、李仲南《永類鈐方》、陳子靖《醫(yī)方大成》等。在宋儒理學“格物致知”的理論影響下,開始了醫(yī)方義理的探討。金人成無己之《傷寒明理論》系統(tǒng)闡述了張仲景《傷寒論》常用方20首的組方原理及方、藥間的配伍關系,開方論之先河,拓展了方劑學的學術領域。宋金元時期的醫(yī)家,還留下了不少新穎而靈驗的方劑,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的六味地黃丸、導赤散、瀉白散,劉完素《宣明論方》的防風通圣散、雙解散,王好古《此事難知》引張元素的九味羌活湯,李東垣《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東垣試效方》的普濟消毒飲,朱丹溪《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大補陰丸、二妙散等。六、明清時期方劑學和本草學的發(fā)展,一直是相輔相成的,明代不僅本草學大盛,方劑學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一時期的方書,既有搜羅廣博、規(guī)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方劑大全《普濟方》,又有集約的袖珍良方;有的以收集前人用方為主旨,有的則以記錄時下驗方和個人心得為側重;有的著意于釋方訓義,出現(xiàn)了第一部方論專著——吳昆的《醫(yī)方考》;有的立足于追溯諸方的衍化源流,如施沛的《祖劑》。整個方劑之學,不僅體現(xiàn)在方書卷帙之浩繁、方劑數(shù)目之巨大,而且論方質量提高,理、法、方、藥日臻成熟,更加融為一體。明代的臨床醫(yī)學著述中,也有豐富的方劑學內容。如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其收方之廣,向為醫(yī)界所稱道;張介賓《景岳全書》,尤其是其中“新方八略”所創(chuàng)制的部分方劑,對后世影響極大。此外,吳又可《溫疫論》、虞摶《醫(yī)學正傳》、龔廷賢《萬病回春》、秦景明《癥因脈治》、綺石《理虛元鑒》、薛己《外科發(fā)揮》、陳實功《外科正宗》、武之望《濟陰綱目》等,均對方劑學有其特殊貢獻,留下了許多傳世的新方。如王肯堂的芍藥散、四神丸,薛己的八珍湯,洪九有的天王補心丹,韓懋的三子養(yǎng)親湯,吳又可的達原飲,陳實功的透膿散、消風散、玉真散,虞摶的九仙散,繆希雍的竹葉柳蒡湯等,至今仍很常用。這一時期本草書中的附方,也蔚然可觀。僅《本草綱目》一書,就有簡便而靈驗的單方11000多首。這些內容,不但是方劑學的組成部分,而且加強了方和藥的有機結合。清代未能留下鴻篇巨制的方書,但方劑學仍有若干特色和成就。首先,清代的方書,無意求其賅備,而趨向于由博返約。博采眾家良方的實用性醫(yī)方,使便于誦讀和記憶的入門方歌大量出現(xiàn),并深受醫(yī)藥生徒和臨床醫(yī)生歡迎,盛行不衰,有的至今仍廣為流傳,使方劑知識進一步普及。各種驗方、單方輯本亦不斷增多,達300余種,成為清代方書的一大特點。不過其中不少為質量平平之作。其次,清人繼《醫(yī)方考》之后,又將制方理論、方義分析、配伍關系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成績裴然。除《醫(yī)方集解》等實用類方書潛心于這些闡發(fā)外,醫(yī)經(jīng)學派對仲景方的推崇和鉆研,也直接促進了方劑釋義的深入和實用化。如柯韻伯《傷寒論翼》所附“制方大法”,對《傷寒論》方的辨證、立法和制方的深入討論;徐靈胎《醫(yī)學源流論》中關于方劑的六篇論文對方劑理論的發(fā)揮,都可謂新見迭出,至今仍有較大的指導意義。這一時期的眾多本草,不再滿足于藥后簡單的收載附方,而是將方融于論藥之中,加以分析比較,從而改變了方藥分離的不良狀況。黃元御的《長沙藥解》《玉楸藥解》及周巖的《本草思辨錄》等,名雖論藥,實多解方。所有這些,足以說明清人闡釋方義已蔚然成風,同時也反映出方劑學的發(fā)展。其三,隨著明末清初中藥功用項目的確立,功用與主治含義的廓清,以及治法理論的發(fā)展,清代方書的書寫格式亦相應出現(xiàn)了先言功用、后列主治的變化。方書的分類,也引入了按功用分類和按治法分類的方法。現(xiàn)代方劑學的雛形,于此出現(xiàn)。此外,清代《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四庫全書》《醫(yī)宗金鑒》《溫病條辨》《醫(yī)學心悟》等大量的醫(yī)學全書、叢書、類書和臨床著作,在保存方劑文獻資料方面,功不可沒,如前述之《普濟方》有賴《四庫全書》轉引而幸存;在發(fā)展方劑理論、創(chuàng)制新方方面,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如溫病學派的辛涼解表、清營涼血、熄風潛陽、解毒開竅等治法,以及銀翹散、清營湯、止嗽散、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陽和湯等,無一不是近、現(xiàn)代方劑學發(fā)展的源泉。清代的實用性方書主要有《醫(yī)方集解》和《成方切用》。《醫(yī)方集解》,清初汪昂著。作者出于諸家方書但言某方治某病,“未嘗發(fā)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經(jīng)某絡……亦未嘗發(fā)明藥之氣味功能,入某經(jīng)某絡,所以能治某病之故”的現(xiàn)狀,為使方書不致徒設,選擇“古方三百有奇,附方之數(shù)過之”,“先評受病之由,次解用藥之意,又博采碩論名言,分別宜用宜忌”,詳加論述。該書收錄之方,組成不繁,凡“藥過二十味以上者,概不選錄”,大多切于實用,療效肯定。各類正方在前,功用相似的附方羅列其后,主次分明,沿革清楚,加減有法,便于觸類旁通。諸方以補養(yǎng)、發(fā)表、涌吐、攻里、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等功用為主,分為21劑。其分類獨辟蹊徑,以治法、病因并結合專科用方,首開綜合分類方劑的先例。汪氏論方,其證候、病源、脈候、臟腑經(jīng)絡、藥性、治法,無不畢備,折衷取約,文字通俗流暢,為入門便讀方書的佳作,流傳極廣。其后,吳儀洛兼取《醫(yī)方集解》和《醫(yī)方考》二書之長,予以刪繁補要,收方1000余首,仍以汪氏分類法為主,列為24門,輯成《成方切用》,同樣廣為流傳。此外,還有陳修園《時方歌括》《時方妙用》《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及張秉成《成方便讀》等,亦多已成為現(xiàn)代學習方劑學的參考用書。清代還出現(xiàn)了一大批方論性專著,如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費伯雄《醫(yī)方論》、吳謙等《刪補名醫(yī)方論》等。七、近現(xiàn)代時期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方劑學更加迅速發(fā)展。50年來,對一大批古代的重要方書,如《肘后方》《小品方》《千金方》《外臺秘要》《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圣濟總錄》《普濟方》等,進行了校刊出版、影印或輯復,為古方和方劑學史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重新編輯的古今醫(yī)方、驗方、方書辭典及其他方劑工具書亦大量涌現(xiàn),其中尤以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主編的《中醫(yī)方劑大辭典》最具代表性。此書分11個分冊,共1800萬字,收錄歷代方劑96592首,匯集了古今方劑學研究的成果,內容浩瀚,考訂嚴謹,填補了自明初《普濟方》問世以來缺少大型方書的空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隨著近半個世紀以來中醫(yī)藥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醫(yī)藥院校不同層次使用的方劑教材、教學參考書,更是不斷更新;同時,有關治則、治法及組方原理、配伍規(guī)律和復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獻的整理、臨床的觀察,又有大量現(xiàn)代實驗研究。方劑理論研究更加深入,方劑應用范圍更加擴大。中藥制劑學的分化,中成藥在生產(chǎn)工藝、劑型改進、藥效、藥理、毒理、質量標準和臨床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新的產(chǎn)品不斷研制成功,劑型不斷改進和更新,設備、技術和檢測手段更加先進,療效可靠而安全的法定處方、協(xié)定處方不斷增加。隨著中醫(yī)學的全面發(fā)展,方劑學中的獨特優(yōu)勢將會進一步得到發(fā)揮,并對人類的健康做出新的貢獻。第二章方劑與治法治法概述治法和方劑,都是中醫(yī)學理、法、方、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辨證論治是一個由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連續(xù)過程,只有辨證正確,治法的針對性才能明確和具體,根據(jù)治法遣藥組方才能獲得預期的療效。因此,治法是聯(lián)系辨證理論和遣藥組方的紐帶,也是學習和運用方劑不可缺少的基礎。治法,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法則。早在《黃帝內經(jīng)》中已有豐富的治法理論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昂邿嶂瑹嵴吆?,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fā)之”等均為中醫(yī)學奠定了治法理論的基礎。至漢末,醫(yī)圣張仲景在“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證融為一體,總結了一整套臨床辨證論治的體系。其后,隨著歷代醫(yī)家對中醫(yī)理論和臨床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總結,使治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能適應各種病證的治療需要。中醫(yī)學的治法內容,可以歸納為兩個層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針對某一類病機共性所確立的治法,稱為治療大法,如表證用汗法、寒證用溫法、熱證用清法、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討論的“八法”即屬這一層次。其次是針對具體證候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即具體治法。各論中每一具體方劑的“功用”項目即體現(xiàn)了該方的具體治法。在臨床運用中,只有精確地把握具體治法,才能保證具體病證治療中有較強的針對性。治法不但具有多層次的特點,而且還具有多體系的特點。這是因為中醫(yī)學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臨床辨證論治的多種體系,如臟腑辨證、六經(jīng)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jīng)絡辨證等。由于治法和病機的對應性,因此形成了相應的不同治法體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屬于臟腑治法體系,“和解少陽”、“瀉下陽明熱結”等屬于六經(jīng)治法體系,“清氣分熱”、“清營涼血”等屬于衛(wèi)氣營血治法體系,“宣上、暢中、滲下”及“三焦分消”等屬于三焦治法體系。我們在學習和運用時,必須緊密結合相關病機和辨證體系的基本理論,才能對具體治法以及遣藥組方的把握達到切中病機、針對性強的要求。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方劑是中醫(yī)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藥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才能正確地遣藥組方或運用成方。從中醫(yī)學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來看,治法是在長期臨床積累了方藥運用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在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的不斷豐富、完善過程中,逐步總結而成,是后于方藥形成的一種理論。但當治法已由經(jīng)驗上升為理論之后,就成為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例如,一個感冒病人,經(jīng)過四診合參,審證求因,確定其為風寒所致的表寒證后,根據(jù)表證當用汗法、治寒當以溫法的治療大法,決定用辛溫解表法治療,選用相應的有效成方加減,或自行選藥組成辛溫解表劑,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則,辨證與治法不符,組方與治法脫節(jié),必然治療無效,甚至使病情惡化。由此可見,在臨床辨證論治的過程中,辨證的目的在于確定病機,論治的關鍵在于確立治法,治法是針對病機產(chǎn)生,而方劑必須相應地體現(xiàn)治法。治法是指導遣藥組方的原則,方劑是體現(xiàn)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雖然我們常說“方以藥成”,卻又首先強調“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方與法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為用,密不可分的。除了上述以法組方、以法遣方這兩個主要方面以外,方劑和治法的關系,還體現(xiàn)在以法可以類方和以法可以釋方兩個方面。前者在本教材總論第三章相關內容中討論,后者在教材各論方解中體現(xiàn)。上述“以法組方”、“以法遣方”、“以法類方”、“以法釋方”這四個方面,就構成了中醫(yī)學歷來所強調的“以法統(tǒng)方”的全部內容。常用治法歷代醫(yī)家鑒于具體治法的豐富內容,而又歸屬不同治法體系的特點,經(jīng)過多次分類歸納逐漸形成體系。我們現(xiàn)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醫(yī)家程鐘齡從高層次治療大法的角度,根據(jù)歷代醫(yī)家對治法的歸類總結而來的。程氏在《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中說:“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tǒng)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爆F(xiàn)將常用的八法內容,簡要介紹如下:1.汗法汗法是通過開泄腠理、調暢營衛(wèi)、宣發(fā)肺氣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類治法。汗法不以汗出為目的,主要是通過出汗,使腠理開、營衛(wèi)和、肺氣暢、血脈通,從而能祛邪外出,正氣調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療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證外,凡是腠理閉塞,營衛(wèi)郁滯的寒熱無汗,或腠理疏松,雖有汗但寒熱不解的病證,皆可用汗法治療。例如:麻疹初起,疹點隱而不透;水腫腰以上腫甚;瘡瘍初起而有惡寒發(fā)熱;瘧疾、痢疾而有寒熱表證等均可應用汗法治療。然而,由于病情有寒熱,邪氣有兼夾,體質有強弱,故汗法又有辛溫、辛涼的區(qū)別,以及汗法與補法、下法、消法等其他治療方法的結合運用。2.吐法吐法是通過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類治法。適用于中風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癲狂、喉痹,以及干霍亂吐瀉不得等,屬于病位居上、病勢急暴、內蓄實邪、體質壯實之證。因吐法易傷胃氣,故體虛氣弱、婦人新產(chǎn)、孕婦等均應慎用。3.下法下法是通過瀉下、蕩滌、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類治法。凡邪在腸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內結,或熱結旁流,以及停痰留飲、瘀血積水等形癥俱實之證,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熱,正氣有虛實,病邪有兼夾,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之別,并與其他治法結合運用。4.和法和法是通過和解或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里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秱骼碚摗氛f:“傷寒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于不內不外,半表半里,既非發(fā)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彼院徒馐菍V涡霸诎氡戆肜锏囊环N方法。至于調和之法,戴天章說:“寒熱并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里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廣溫疫論》)可見,和法是一種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調整臟腑功能的治法,無明顯寒熱補瀉之偏,性質平和,全面兼顧,適用于邪犯少陽、肝脾不和、腸寒胃熱、氣血營衛(wèi)失和等證。和法的應用范圍較廣,分類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陽、透達膜原、調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調和腸胃等。至于《傷寒論》中對某些經(jīng)過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證,宜用緩劑或峻劑小量分服,使余邪盡除而不重傷其正的,亦稱為和法,是屬廣義和法的范圍,它與和解、調和治法所指含義不同,不屬治法討論范圍。5.溫法溫法是通過溫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療里寒證的一類治法。里寒證的形成,有外感內傷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誤治而損傷人體陽氣,或因素體陽氣虛弱,以致寒從中生。同時,里寒證又有部位淺深、程度輕重的差別,故溫法又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和溫經(jīng)散寒的區(qū)別。由于里寒證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往往陽虛與寒邪并存,所以溫法又常與補法配合運用。至于寒邪傷人肌表的表寒證,當用辛溫解表法治療,已在汗法中討論,不在此列。6.清法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熱之邪的一類治法。適用于里熱證、火證、熱毒證以及虛熱證等里熱病證。由于里熱證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熱壅成毒以及熱在某一臟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等不同。熱證最易傷陰,大熱又易耗氣,所以清熱劑中常配伍生津、益氣之品。若溫病后期,熱灼陰傷,或久病陰虛而熱伏于里的,又當清法與滋陰并用,更不可純用苦寒直折之法,熱必不除。至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熱證,當用辛涼解表法治療,已在汗法中討論,不在此列。7.消法消法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漸積形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類治法。適用于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以及瘡瘍癰腫等病證。消法與下法雖同是治療內蓄有形實邪的方法,但在適應病證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證,大抵病勢急迫,形癥俱實,邪在腸胃,必須速除,而且是可以從下竅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臟腑、經(jīng)絡、肌肉之間,邪堅病固而來勢較緩,屬漸積形成,且多虛實夾雜,尤其是氣血積豪而成之瘕瘕痞塊、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須漸消緩散。消法也常與補法、下法、溫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運用,但仍然是以消為主要目的。8.補法補法是通過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以主治各種虛弱證候的一類治法。補法的目的,在于通過藥物的補益,使人體氣血陰陽虛弱或臟腑之間的失調狀態(tài)得到糾正,復歸于平衡。此外,在正虛不能祛邪外出時,也可以補法扶助正氣,并配合其他治法,達到助正祛邪的目的。雖然補法有時可收到間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無外邪時使用,以避免“閉門留寇”之弊。補法的具體內容甚多,既有補益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蒸汽供氣合同范本
- 單位返聘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工程改建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住房貸款買賣合同范本
- 買賣股份合同范本
- 單位購買服裝購買合同范本
- 勞動仲裁聘用合同范本
- 出售廢鋼 廢鐵合同范本
- 勞務分包項目合同范本
- 中介甲乙丙方合同范本
- Unit 4 Time to celebrate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
- 健康檔案模板
- 筋膜刀的臨床應用
- DB32-T 4790-2024建筑施工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操作技能考核標準
- 2022年安徽阜陽太和縣人民醫(yī)院本科及以上學歷招聘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4-2030年中國反芻動物飼料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分析報告
- 護理團體標準解讀-成人氧氣吸入療法護理
- 幼兒園大班《識字卡》課件
- 2024-2030全球與中國寵物醫(yī)院市場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課件-2認識研學旅行的參與方
- 安全警示教育的會議記錄內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