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論文資料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1.gif)
![刑法論文資料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2.gif)
![刑法論文資料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3.gif)
![刑法論文資料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4.gif)
![刑法論文資料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332a668a97211a3bc32d7185216815d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過失犯”相關問題的探討【內(nèi)容摘要】:我們書本教材第八章在講犯罪故意時,提到了其與故意犯罪間的區(qū)別,其它一些書目中也有相關內(nèi)容。然而,在談及犯罪過失方面卻似乎偏少其對過失犯罪方面的闡述。本文基于課本相關章節(jié),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以“過失犯”中心,對其涉及的相關方面進行闡述和探討,從而進一步對犯罪的主觀方面中犯罪過失與“過失犯”這一塊的內(nèi)容有更好的認識。【關鍵字】:過失犯(罪)允許危險實行行為預見義務【正文】:我國《刑法》第15條規(guī)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是過失犯罪?!北M管其是有關“過失犯”的規(guī)定,但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我國刑法理論大部分研究的是“犯罪過失”,而對“過失犯”的全面論述卻不是十分完善。就過失犯的實行行為而言,只是在分則的相關罪名當中略有體現(xiàn),諸如“違反交通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違反日常生活中所應當注意的行為”……對于這些,基本是簡單語言一筆帶過,但對其實質(zhì)內(nèi)容卻沒有點明。就過失犯的主觀要件而言,刑法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應當預見”即預見義務的內(nèi)容以及“能否預見”即預見的判斷標準上,而對其預見對象及程度卻提及不多。通常,在處理過失犯時,往往就是追究結果責任,只要行為人有違法行為,并且引起了危害結果,就要追究其刑事責任。但如果其行為在形式上引起危害結果,而實際并非是造成結果原因的時候,此時該如何處理?這應該是過時犯處理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下面,基于查閱結果的內(nèi)容和本身的認識,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一、過失犯承擔刑事責任的主觀依據(jù)犯罪是主、客觀要素的統(tǒng)一,因此,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行為人客觀上已經(jīng)引起的危害結果,還必須考慮行為主觀上對危害結果是否要承擔責任。這就是近代刑法所主張的責任原則。我國《刑法》第14條和第15條規(guī)定,任何犯罪在主觀方面都必須具備犯罪故意或者犯罪過失這種主觀要件;第16條又從反面強調(diào),行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心理態(tài)度的,就不構成犯罪,這些規(guī)定都是上述原則的體現(xiàn)。在故意犯罪場合,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和可能引起的危害結果已經(jīng)有認識和預見,但卻因此而形成反對動機,阻止該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而是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表明行為人不只是消極地不保護刑法上的利益即法益,而是對該法益持一種積極的否定態(tài)度,這種積極的否定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行為人對規(guī)范的蔑視和挑釁,成為對行為人進行法律譴責的主觀依據(jù)。因此,在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產(chǎn)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積極追求或者放任該結果發(fā)生的時候,就可以故意的形式追究其刑事責任。相反地,過失犯的場合,行為人對危害結果并沒有認識,或者雖然有認識但相信能夠避免,沒有認識和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既然行為人沒有直接面臨是否違反規(guī)范的審查,也沒有形成對法規(guī)范的蔑視和挑釁,其為什么要受到處罰呢?對此,我國刑法學者的看法不太一致。詳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嚴重不負責任說”,認為行為人本來能夠正確的認識一定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lián)系,但他卻在自己的意志的支配下,對社會利益和公民大眾的安危采取了嚴重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從而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嚴重危害社會的后果。行為人的這種“嚴重不負責任”的過失心理態(tài)度,就是他負刑事責任的主觀依據(jù)。=1\*GB3①(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上編))第二種看法是“避免結果說”,認為犯罪過失是行為人希望避免犯罪結果,但因違反注意義務或回避違法結果義務而導致犯罪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這種觀點是在評述國外有關犯罪過失的觀點的基礎上,表明自己見解的。認為“相對來說,避免結果說較為科學”,因為,根據(jù)這張觀點,可以較好地將間接故意和過于自信的過失區(qū)分開來。=2\*GB3②(陳興良《刑罰適用總論》(上卷))第三種看法是“違反注意義務說’,認為犯罪過失的核心是違反注意義務。所謂注意義務,是指法律法令以及日常生活所要求的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時,應當謹慎留心,以避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責任。并指出,從注意義務的內(nèi)容而言,應當說完全可以涵蓋結果避免義務,換言之,注意義務完全可以包括“注意預見危害結果”與“注意避免危害結果”兩項內(nèi)容。=3\*GB3③(林亞剛《犯罪過失研究》)上述第一種觀點是我國的通說。這種觀點能夠預見自己行為會發(fā)生一定的危害結果,卻沒有預見概括為:“嚴重不負責任”,確實通俗易懂,但是,以其來概括說犯罪過失的本質(zhì),是否妥當,值得商榷。因為,“不負責任”的意義極為含糊?!皯旑A見自行為的后果而疏忽大意沒有預見”的場合,是行為人“當為而未為”,可以說是“不負責任”,但是,“已經(jīng)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后果而相信可以避免”的場合,是由于行為人笨拙或者說是“水平太低”而沒有預見,很難說是行為人“不負責任”;同樣,在已經(jīng)預見自己行為的后果,卻不采取任何防止措施,聽之任之,漠然置之,不發(fā)生也罷,發(fā)生了也不違反自己意愿的間接故意的場合下,也同樣可以說是“嚴重不負責任”(也正因如此,我國刑法將主觀罪過形式為過時的玩忽職守罪和主觀罪過形式為故意的濫用職權罪規(guī)定在同一個法條中)。同時,“嚴重不負責任”是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不是法律術語,其意義十分寬泛,“責任”既可以是指法律責任,也可以指道義責任,因此,以其來說明刑法上的制度,并一定合適。上述第二種觀點即“避免結果說”是我國目前有力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故意與過失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對結果的態(tài)度,而不是有無認識。即過于自的過失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是采取回避態(tài)度的,而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采取的是容忍態(tài)度。=4\*GB3④(陳興良《刑罰適用總論》(上卷))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說,這種觀點部分妥當。因為,按照我國刑法學的通常見解,我國刑法中的過失犯包括兩種情況,一時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本應認識自己行為的后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認識;而是過于自信而輕信可以避免。在后一種情況下,行為人對結果有預見,當然會有避免結果發(fā)生的動機,但是,在前一種情況下,行為人對結果完全沒有預見,在這種情況下,顯然談不上具有回避結果發(fā)生的態(tài)度。而我同意上述第三種觀點,即過失犯的本質(zhì)是“違法預見義務”,即行為人應當認識或者預見自己行為后果發(fā)生地現(xiàn)實可能性,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而沒有預見,以致結果的發(fā)生,就是犯罪過失。之所以這樣理解,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首先,能夠和犯罪故意的理解一致,維持近代刑法所主張的責任原則。刑法上所有的犯罪,從行為人主觀上對犯罪事實有無認識方面而言,不外乎兩種,即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有認識的類型和沒有認識的類型。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有認識而實施即有意而為的場合,被稱之為“故意犯罪”;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沒有認識的場合,除了行為人不可能認識的場合即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事件之外,被稱之為“過失犯”。從犯罪都是因為違反刑法規(guī)范所以才受到譴責的角度來看,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賣叉車合同范本
- 康復輔具適老化設計考核試卷
- 助動車噴漆技巧提升考核試卷
- 上海設計合同范本
- 低價按揭購房合同范本
- 寵物友好郵輪旅行船上寵物友好活動策劃心得考核試卷
- 買賣黃金合同范本
- 文具企業(yè)研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考核試卷
- 修井合同范例
- 農(nóng)戶種地合同范本
- 2025年電力鐵塔市場分析現(xiàn)狀
- GB 12158-2024防止靜電事故通用要求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全文
- 臨床提高膿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實率PDCA品管圈
- DB53∕T 1269-2024 改性磷石膏用于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修復回填技術規(guī)范
- JBT 14727-2023 滾動軸承 零件黑色氧化處理 技術規(guī)范 (正式版)
- 中國工運史知識競答附答案
- 瑞幸咖啡SWOT分析
- DL∕T 1867-2018 電力需求響應信息交換規(guī)范
- 小學生品德發(fā)展水平指標評價體系(小學)
- 《鐵路橋梁檢定評估工作規(guī)則》鐵運2004第42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